河姆渡遗址环境的变化

作者&投稿:盖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河姆渡遗址简介~

河姆渡遗址是浙江省余姚市一处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位于余姚市河姆渡镇芦山寺村的姚江北岸。
遗址发现于1973年夏,此后的两次发掘发现遗址包含4个叠压地层,揭露了干栏式建筑等遗迹,出土了夹炭黑陶等遗物和大量动植物遗存和栽培稻谷,一时轰动学术界,其代表的考古文化被命名为“河姆渡文化”。
1982年,河姆渡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考古》杂志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发现地建有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和遗址展示区。

扩展资料:
河姆渡遗址共发现61余种动物的遗骸,主要见于第一期和第二期,尤以第一期居多。这些遗骸多因古人食用后丢弃而较为破碎。其中,无脊椎动物3种,脊椎动物58种,脊椎动物中以哺乳类为最多,此外还包含爬行类、鱼类和鸟类。在遗址中发现的猪和狗为驯养动物。
在发现的猪标本中,少年个体和成年个体占到90%,且第一期发现的陶猪身体比例介于野猪和现代家猪之间,证明当时已有养猪食肉的行为。遗址中出土的狗标本和狼存在明显的差异,且在居住区发现了疑似狗粪,证明当时已驯养狗。
此外,发现较多的水牛标本,说明当时也有可能驯养水牛。其余动物为捕猎所得,包含象、犀牛、麋鹿、红面猴等在浙江野外已不存在的物种。据研究,这些物种遗骸应当是本地所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原始居民是最早种植水稻的人 水稻种植的一个很重要的气候条件是高温多雨和雨热同期 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在长江流域

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粮食作物是粟,也是最早种植粟的,粟适合在干旱而缺乏灌溉的地区生长。半坡原始居民居住在陕西西安附近

从遗址地层堆积看,河姆渡文化时期至少发生过两次持久的特大洪水。第一次发生在距今6000年前后,第二次发生在距今5000年前后。第二次洪水不仅淹没了河姆渡人的家园,而且还在遗址和南部的四明山之间冲刷出一条100余米宽的河道,使原本北排的姚江改成东泄。姚江改道后不仅给先民上山狩猎采集设置了严重的自然障碍,更为严重的是,从此咸潮一日两次倒灌进来,土地因此而盐渍,使他们赖以为生的水稻从连年减产到颗粒无收,而不得不放弃这块生活了近2000年之久的土地。

从文化遗迹上看,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底部2800平方米范围内,裸露出大量的木桩和纵横交错的木构件。其中,较大的长圆木(屋梁或地梁、龙骨)较为整齐地横卧于木桩西侧地面。据此看来,当时滚滚而来的洪水轻而易举地冲走了屋顶的茅茨和树枝,落水的长圆木多数也漂流而下,只有少数被木桩挡住而保存下来。

从地质资料看,河姆渡遗址第三文化层和第二文化层自西向东逐渐增厚的淤泥层,这又是一次特大洪水的遗迹。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东南沿海一支重要的新石器文化,以浙江河姆渡遗址为代表。河姆渡遗址是在1973年发现的,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堆积厚度4米左右,迭压着四个文化层,其中的第四文化层至今约7000年。第四、三两层是它的形成、发展期,第二、一两层是衰落、大规模迁徙期。

对被誉为中华远古文明之光的河姆渡文化延续了2000年左右,却在距今5000年前后,突然向外迁徙。学术界对此有海侵说和洪水说两种观点。

据专家考证,把中国的文明史往前推进了2000多年的“河姆渡文化”的转移就是“兴于水环境的优越,衰于水环境的恶化”。河姆渡文化的兴衰史警示我们: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发展经济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 http://www.gmw.cn/01gmrb/2002-01/06/01-ECC0C05FD024BD3F48256B390005F04E.htm 河姆渡文化千古之谜破解 本报讯 1973年发掘的河姆渡遗址,把中国的文明史往前推进了2000年。河姆渡先民为什么能在此繁衍生息?光辉灿烂的河姆渡文化为什么在延续了2000年后逐渐消失?日前,邵九华、夏梦河和邵尧明三位学者的《河姆渡文化与水环境关系的研究》课题,通过了由浙江省和宁波市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评审,从而使河姆渡文化兴衰的千古之谜终于得以破解。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姚江之畔。河姆渡遗址第四层以下为深达10余米的青灰色淤泥层,经检测发现有大量的海相微生物,证明河姆渡地区曾经是人类难以定居的浅海。1999年春,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河姆渡博物馆原馆长邵九华与余姚市水利局总工程师夏梦河、余姚市规划局高级工程师邵尧明一道,组成了《河姆渡文化兴衰与水环境关系的研究》课题小组。三人通过卫星遥感技术成果,发现河姆渡的地貌原来是一个天然的“工”字形结构。这一结构与沿海地区人民为促淤围涂,筑丁坝、顺坝的“工”字结构相似。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地貌特征,造成河姆渡地区不断淤积,加上宁(波)绍(兴)平原只有这样一个“工”形地貌,从而使它在全新世海退初期最先变成陆地,成为原始人群的定居地。 但是,全新世海退结束后形成的杭州湾喇叭口地形,使姚江平原的水流北排不畅,洪涝成灾,造成沟头冲刷。在特大洪水的切割下,“工”字形高地终于被冲出一个大缺口,姚江完成了改道东流的剧变,这时海水沿河道上溯,河姆渡变成一片水乡泽国,环境严重恶化,先民们不得不背井离乡,河姆渡文化最终在这里消失。 评委会主任、浙江省河口研究所熊兆隆教授和评委会副主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军研究员对此项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这是河姆渡文化研究领域最全面、最完整、最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 去年11月12日,由南京大学完成的河姆渡遗址微古、孢粉检测报告也印证了邵九华等3位学者的这一结论。 河姆渡文化兴衰史警示我们: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发展经济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


河姆渡人生活的环境是怎么样的?
河姆渡人生活的地方,地处江南的宁绍平原。这里河湖交叉,是著名的“水乡泽国”。解决水上交通成为他们生活上最重要的事务。船,是这里人最主要的水上交通工具,在当时条件下,木制船只的制造大约已经有了相当的水平和规模。从河姆渡出土的房屋建筑形式及结构看,它的建筑技术上水平已相当的高。在木结构的...

河姆渡遗址与半坡遗址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共同特点?说明了什么?
河姆渡原始居民是最早种植水稻的人 水稻种植的一个很重要的气候条件是高温多雨和雨热同期 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在长江流域 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粮食作物是粟,也是最早种植粟的,粟适合在干旱而缺乏灌溉的地区生长。半坡原始居民居住在陕西西安附近

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有哪些异同点
一、不同点 1、遗址位置不同 半坡人处于黄河流域,河姆渡人处于长江流域。2、种植的农作物不同 半坡人种植粟,河姆渡人种植水稻。3、建造的房屋不同 半坡人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河姆渡人住干栏式房屋。二、相同点 1、都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都处于原始社会后期);2、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发展...

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河姆渡遗址 耜耕农业:河姆渡遗址两次考古发掘的大多数探坑中都发现20-50厘米厚的稻谷、谷壳、稻叶、茎杆和木屑、苇编交互混杂的堆积层,最厚处达80厘米。稻谷出土时色泽金黄、颖脉清晰、芒刺挺直,经专家鉴定属栽培水稻的原始粳、籼混合种,以籼稻为主(占60%以上)。伴随稻谷一起出土的还有大量农具、...

...人与山顶洞人居住情况相比古人类定居环境的变化带来了哪些好处_百 ...
高干栏式长屋,上面住人,下面堆放杂物,通风防潮性能好,很好地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半坡人生活在6000年前,居住在陕西西安半坡村,居住于半地穴式房屋,房屋以小房子为主。从上到下依次出现,半坡人最晚,三个时代居住条件定居环境不断改善,安居才能乐业,人口大量增加,生产力提高,文明极大进步。

对比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文化特点的异同?(时间、地点、自然环境、建...
这种底下架空,带长廊的长屋建筑古人称为干栏式建筑,它适应南方地区潮湿多雨的地理环境,因此被后世所继承,今天在中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的农村还可以见到此类建筑。建造庞大的干栏式建筑远比同时期黄河流域居民的半地穴式建筑要复杂,数量巨大的木材需要有专 河姆渡遗址塑像2人策划,计算后进行分类加工...

河姆渡遗址夏天的气候特征是怎样的?
河姆渡遗址夏天的气候特征是怎样的?——高温多雨。河姆渡遗址位于距浙江省宁波市区约20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镇,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我国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是?
骨笄上雕刻花纹或双头连体鸟纹图案,就像是精美绝伦的实用工艺品。在众多的出土文物中,最重要的是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作文化遗址。它的发现,不但改变了中国栽培水稻从印度引进的传统传说,许多考古学者还依此认为河姆渡可能是中国乃至世界稻作文化的最早发源地。

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历史文化特点及科学价值
鲸、裸顶鲷等。从动物遗骸的数量来看,说明当时渔猎经济仍占重要地位。同时,这些动植物的发现,对探究古代气候演变及原始畜牧业的起源很有价值。河姆渡遗址的发现,改变了只有黄河流域才是中华远古文化摇篮的传统观点,证明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民族文化的起源是多元的。

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大汶口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遗址分布非常广泛,其中最主要的是位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和大汶口遗址以及位于东北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遗址。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东北,揭示了距今约7000年的南方湿润炎热地区农耕文化的特征。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

珲春市17798761273: 河姆渡遗址环境的变化 -
幸美复方: 河姆渡遗址(Hemudu Site) 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余姚市罗江乡河姆渡村东北,面积约4万平方米,1973年开始发掘. 先说一下新石期时代: 新石器时代(Neolithic Period) 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

珲春市17798761273: 河姆渡居民他们的自然环境,建筑样式,农作物,动物,陶器 -
幸美复方:[答案] 干栏式建筑木构件和加工工具.夹炭黑陶和夹砂红陶、红灰陶 稻作经济”,反映稻作农业及渔猎采集活动 环境 河姆渡南面的四明山,北面姚江平原中部的慈南山地和东面南北走向的乌石山、羊角尖山、云山等低山丘陵三组山系构成硕大的工字,...

珲春市17798761273: 1978年前后的河姆渡遗址变迁情况 -
幸美复方: 河姆渡遗址位于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经1973、1977年两次发掘,揭露面积达2600余平方米,发现了四个相继叠压的文化层①.在第二次发掘中,又将第四层分为上、下两层.河姆渡遗址的第三、四层以新的文化面貌区别于这一地区以往发...

珲春市17798761273: 河姆渡遗址历史时期和现在的植被面积是多少?
幸美复方: 河姆渡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一处重要聚落遗址.它是1973年夏天当地农民兴修水利时发现的,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自下而上叠压着4个文化层,根据C14测定,第四文化层距今约7000年,第三文化层距今约6500年,第二文化层距今约5600...

珲春市17798761273: 河姆渡人、半坡人的建筑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
幸美复方: 河姆渡 距今六七千年前,河姆渡一带系沼泽地,河姆渡人建造住宅时,先打下1米长木桩,木桩上架设纵横交错地龙骨(地梁),其后于地梁上铺设10多厘米厚地板,地板上再立柱、架梁、敷橼、盖顶.地板起防湿、御虫蛇作用.其下可用来豢...

珲春市17798761273: 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活环境的差异在哪几方面? -
幸美复方: 你好. 1.气温:河姆渡人生活环境气温高,半坡人生活环境气温低. 2.降雨量:河姆渡人生活环境降雨量大,半坡人生活环境降雨量小.

珲春市17798761273: 河姆渡的气候特点 -
幸美复方: 根据河姆渡遗址孢粉资料和考古发掘材料分析,7000年前河姆渡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热,平均气温比现在高3-4℃,年降雨量比现在多500毫米左右,与现在的广东、广西南部和海南岛相似.

珲春市17798761273: 河姆渡人与北京人相比,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
幸美复方: 主要变化: 一是磨制石器的广泛流行; 二是陶器的使用; 三是农业的起源和畜牧业产生,人类由原始时代的采集和狩猎为主转变为从事固定的农业和畜牧业活动. 四.居住环境由穴居变成早期房屋居住; 五.社会结构由原始的群居变为以氏族为单位的定居; 这额变化说明了:生产工具的改进,人们通过狩猎和采集积累的经验,逐步掌握了狩猎和采集的方法,人口的增长,人类开始定居下来,进入了氏族社会时期.

珲春市17798761273: 从半坡与河姆渡聚落的生产、生活状况与以往比较,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
幸美复方:[答案] 我知道房屋的区别~ 半坡居民和河姆渡房屋有区别是因为气候环境不同.河姆度渡居民在南方,气候潮湿又要防止野兽的袭击所以建干栏式建筑,半坡居民则相反. 相同点: 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几乎是同时出现的,距今七千年至五千年 都是母系氏族...

珲春市17798761273: 河姆渡文化、半坡村落遗址 -
幸美复方:[答案] 半坡村遗址 半坡村遗址在西安的东郊,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村落遗址.遗址略呈椭圆形,北面为氏族墓地,南面为居住区,东北面为陶器窑场.居住区内的房屋共有36座,分为两片,都有一定的布局,房屋有大有小大的面积达160平方米左右,两片各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