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 禅的故事及感悟

作者&投稿:伍萧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禅的故事》读后感~

也许可以用张小娴的话来回答我读《禅》的感受:想要忘记一段感情,方法永远只有一个:时间和新欢。要是时间和新欢也不能让你忘记一段感情,原因只有一个:时间不够长,新欢不够好。是的,“当一切都已过去
我知道
我会
慢慢地将你忘记
”,因为生命,就应该是在受伤中成长,在复原中成熟。

自己看 宋释普济撰 苏渊雷校订 《五灯会元》,30卷
明净柱《五灯会元续略》8卷;通容《五灯严统》25卷;文琇《五灯会元补遗》1卷
湛愚老人 《心灯录》,
《敕赐圆照茆溪森禅师语录》
等等。。。。需要的时候在问我。。。。
不过不知楼主悟性如何。。。读中文十余年。。。笔者。竟不能悟。。看来与佛无缘啊。。
下面是禅宗南派大宗师清凉文益的部分内容:
南原下八世罗汉琛禅师法嗣清凉文益禅师,金陵清凉院文益禅师,余杭鲁氏子。七岁,依新定智通院全伟禅师落发。弱龄禀具于越州开元寺。属律匠希觉师盛化于明州鄮山育王寺,师往预听习,究其微旨。复傍探儒典,游文雅之场。觉师目为我门之游夏也。师以玄机一发,杂务俱捐。振锡南迈,抵福州,参长庆,不大发明。后同绍修法进三人欲出岭,过地藏院,阻雪少憩。附炉次,藏问:“此行何之”。师曰:“行脚去。”藏曰:“作么生是行脚事?”师曰:“不知。”藏曰:“不知最亲切。”又同三人举肇论至天地与我同根”处,藏曰:“山河大地,与上座自己是同是别?”师曰:“别。”藏竖起两指,师曰:“同。”藏又竖起两指,便起去。雪霁辞去,藏门送之,问曰:“上座寻常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乃指庭下片石曰:“且道此石在心内?在心外?”师曰:“在心内。”藏曰:“行脚人著甚么来由,安片石在心头?”师窘无以对,即放包依席下求决择。近一月余,日呈见解,说道理。藏语之曰:“佛法不恁么。”师曰:“某甲词穷理绝也。”藏曰:“若论佛法,一切见成。”师于言下大悟,因议留止。进师等以江表丛林,欲期历览,命师同往。至临川,州牧请住崇寿院。开堂日,中坐茶筵未起时,僧正白师曰:“四众已围绕和尚法座了也。”师曰:“众人却参真善知识。”少顷升座,僧问:“大众云集,请师举唱。”师曰:“大众久立。”乃曰:“众人既尽在此,山僧不可无言,与大众举一古人方便。珍重!”便下座。子方上座自长庆来,师举长庆偈问曰:“作么生是万象之中独露身?”子方举拂子,师曰:“恁么会又争得?”曰:“和尚尊意如何?”师曰:“唤甚么作万象?”曰:“古人不拨万象。”师曰:“万象之中独露身,说甚么拨不拨?”子方豁然悟解,述偈投诚。自是诸方会下,有存知解者翕然而至。始则行行如也,师微以激发,皆渐而服膺。海参之众,常不减千计。上堂,大众立久,乃谓之曰:“祇恁么便散去,还有佛法道理也无?试说看!若无,又来这里作么?若有,大市里人丛处亦有,何须到这里?诸人各曾看还源观、百门义海、华严论、涅槃经诸多策子,阿那个教中有这个时节?若有,试举看!莫是恁么经里有恁么语,是此时节么?有甚么交涉?所以道:微言滞于心首,尝为缘虑之场;实际居于目前,翻为名相之境。又作么生得翻去?若也翻去,又作么生得正夫,还会么?莫祇恁么念策子,有甚么用处?”僧问:“如何披露即得与道相应?”师曰:“汝几时披露即与道不相应?”问:“六处不知音时如何?”师曰:“汝家眷属一群子。”师又曰:“作么生会,莫道恁么来问,便是不得。汝道六处不知音,眼处不知音,耳处不知音,若也根本是有,争解无得?古人道:离声色,著声色,离名字,著名字。所以无想天修得,经八万大劫,一朝退堕,诸事俨然,盖为不知根本真实次第修行三生六十劫,四生一百劫,如是直到三祇果满。他古人犹道,不如一念缘起无生,超彼三乘权学等见。又道弹指圆成八万门,刹那灭却三祇劫,也须体究。若如此用多少省力!”僧问:“指即不问,如何是月?”师曰:“阿那个是汝不问底指?”又僧问:“月即不问,如何是指?”师曰:“月。”曰:“学人问指,和尚为甚么对月?”师曰:“为汝问指。”江南国主重师之道,迎住报恩禅院,署净慧禅师。僧问:“洪钟才击,大众云臻,请师如是。”师曰:“大众会,何似汝会?”问:“如何是古佛家风?”师曰:“甚么处看不足?”问:“十二时中,如何行履,即得与道相应?”师曰:“取舍之心成巧伪。”问:“古人传衣,当记何人?”师曰:“汝甚么处见古人传衣?”问:“十方贤圣皆入此宗,如何是此宗?”师曰:“十方贤圣皆入。”问:“如何是佛向上人?”师曰:“方便呼为佛。”问:“如何是学人一卷经?”师曰:“题目甚分明。”问:“声色两字,甚么人透得!”师却谓众曰:“诸上座且道,这个僧还透得也未?若会此僧问处,透声色也不难。”问:“求佛知见,何路最径?”师曰:“无过此。”问:“瑞草不凋时如何?”师曰:“谩语。”问:“大众云集,请师顿决疑网。”师曰:“寮舍内商量,茶堂内商量?”问:“云开见日时如何?”师曰:“谩语真个。”问:“如何是沙门所重处?”师曰:“若有绉毫所重,即不名沙门。”问:“千百亿化身,于中如何是清净法身?”师曰:“是。”问:“簇簇上来,师意如何?”师曰:“是眼不是眼?”问:“全身是义,请师一决。”师曰:“汝义自破。”问:“如何是古佛心?”师曰:“流出慈悲喜舍。”问:“百年暗室,一灯能破。如何是一灯?”师曰:“论甚么百年?”问:“如何是正真之道?”师曰:“一愿也教汝行,二愿也教汝行。”问:“如何是一真之地?”师曰:“地则无一真。”曰:“如何卓立?”师曰:“转无交涉。”问:“如何是古佛?”师曰:“即今也无嫌疑。”问:“十二时中如何行履?”师曰:“步步蹋著。”问:“古镜未开,如何显照?”师曰:“何必再三。”问:“如何是诸佛玄旨?”师曰:“是汝也有。”问:“承教有言,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如何是无住本?”师曰:“形兴未质,名起未名。”问:“亡僧衣众人唱,祖师衣甚么人唱?”师曰:“汝唱得亡僧甚么衣?”问:“荡子还乡时如何?”师曰:“将甚么奉献?”曰:“无有一物。”师曰:“日给作么生?”师后住清凉,上堂曰:“出家人但随时及节便得,寒即寒,热即热。欲知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古今方便不少。不见石头和尚因看肇论云:会万物为己者,其唯圣人乎!”他家便道,圣人无己,靡所不己。有一片言语唤作参同契,末上云:竺土大仙心。”无过此语也。中间也祇随时说话。上坐今欲会万物为自己去,盖为大地无一法可见。他又嘱云:光阴莫虚度。”适来向上座道,但随时及节便得。若也移时失候,即是虚度光阴,于非色中作色解。上座于非色中作色解,即是移时失候。且道色作非色解,还当不当?上座若恁么会,便是没交涉。正是痴狂两头走,有甚么用处?上座但守分随时过好。珍重!”僧问:“如何是清凉家风?”师曰:“汝到别处,但道到清凉来。”问:“如何得诸法无当去?”师曰:“甚么法当著上座?”曰:“争柰日夕何!”师曰:“闲言语。”问:“观身如幻化,观内亦复然时如何?”师曰:“还得恁么也无?”问:“要急相应,唯言不二。如何是不二之言?”师曰:“更添些子得么?”问:“如何是法身?”师曰:“这个是应身。”问:“如何是第一义?”师曰:“我向你道是第二义。”师问修山主:“毫牦有差,天地悬隔。兄作么生会?”修曰:“毫牦有差,天地悬隔。”师曰:“恁么会又争得?”修曰:“和尚如何?”师曰:“毫牦有差,天地悬隔。”修便礼拜。﹝东禅齐云:“山主恁么祇对,为甚么不肯?及乎再请益法眼,亦祇恁么道便得去。且道疑讹在甚么处?若看得透,道上座有来由。”﹞师与悟空禅师向火,拈起香匙,问曰:“不得唤作香匙,兄唤作甚么?”空曰:“香匙。”师不肯。空后二十余日,方明此语。僧参次,师指帘,时有二僧同去卷。师曰:“一得一失。”﹝东禅齐云:“上座作么生会?有云为伊不明旨便去卷帘。亦有道指者即会,不指而去者即失。恁么会还可不可?既不许恁么会,且问上座阿那个得?阿那个失?”﹞云门问:“僧甚处来?”曰:“江西来。”门曰:“江西一队老宿寱语住也未?”僧无对。后僧问师:“不知云门意作么生?”师曰:“大小云门被这僧勘破。”问:“僧甚处来?”曰:“道场来。”师曰:“明合暗合。”僧无语。师令僧取土添莲盆。僧取土到,师曰:“桥东取,桥西取?”曰:“桥东取。”师曰:“是真实,是虚妄?”问:“僧甚处来?”曰:“报恩来。”师曰:“众僧还安否?”曰:“安。”师曰:“吃茶去。”问:“僧甚处来?”曰:“泗州礼拜大圣来。”师曰:“今年大圣出塔否?”曰:“出。”师却问傍僧曰:“汝道伊到泗州不到?”师问宝资长老:“古人道,山河无隔碍,光明处处透。且作么生是处处透底光明?”资曰:“东畔打罗声。”﹝归宗柔别云:“和尚拟隔碍。”﹞师指竹问僧:“还见么?”曰:“见。”师曰:“竹来眼里?眼到竹边?”曰:“不恁么。”﹝法灯别云:“当时但擘眼向师。”归宗柔别云:“和尚祇是不信某甲。”﹞有俗士献画障子,师看了,问曰:“汝是手巧,心巧?”曰:“心巧。”师曰:“那个是汝心?”士无对。﹝归宗柔代云:“某甲今日却成容易。”﹞僧问:“如何是第二月?”师曰:“森罗万象。”曰:“如何是第一月?”师曰:“万象森罗。”上堂:“尽十方世界,皎皎地无一丝头,若有一丝头,即是一丝头。”﹝法灯云:“若有一丝头,不是一丝头。”﹞师指凳子曰:“识得凳子,周匝有余。”﹝云门云:“识得凳子,天地悬殊。”﹞僧问:“如何是尘劫来事?”师曰:“尽在于今。”师因患脚,僧问讯次,师曰:“非人来时不能动,及至人来动不得。且道佛法中下得甚么语?”曰:“和尚且喜得便。”师不肯,自别云:“和尚今日似减。”因开井被沙塞却泉眼。师曰:“泉眼不通被沙碍,道眼不通被甚么碍?”僧无对。师代曰:“被眼碍。”师见僧般土次,乃以一块土放僧担上,曰:“吾助汝。”僧曰:“谢和尚慈悲。”师不肯。一僧别云:“和尚是甚么心行?”师便休去。师谓小儿子曰:“因子识得你爷,你爷名甚么?”儿无对。﹝法灯代云:“但将衣袖掩面。”﹞师却问僧:“若是孝顺之子,合下得一转语。且道合下得甚么语?”僧无对。师代曰:“他是孝顺之子。”师问讲百法论僧曰:“百法是体用双陈,明门是能所兼举。座主是能,法座是所,作么生说兼举?”﹝有老宿代云:“某甲唤作个法座。”归宗柔云:“不劳和尚如此。”﹞师一日与李王论道罢,同观牡丹花。王命作偈,师即赋曰:“拥毳对芳丛,由来趣不同。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王顿悟其意。师颂三界唯心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唯心,眼声耳色。色不到耳,声何触眼。眼色耳声,万法成办。万法匪缘,岂观如幻。山河大地,谁坚谁变?”颂华严六相义曰:“华严六相义,同中还有异。异若异于同,全非诸佛意。诸佛意总别,何曾有同异?男子身中入定时,女子身中不留意。不留意,绝名字,万象明明无理事。”师缘被于金陵,三坐大道场,朝夕演旨,时诸方丛林,咸遵风化。异域有慕其法者,涉远而至。玄沙正宗,中兴于江表。师调机顺物,斥滞磨昏。凡举诸方三昧,或入室呈解,或叩激请益,皆应病与药。随根悟入者,不可胜纪。周显德五年戊午七月十七日示疾,国主亲加礼问。闰月五日剃发澡身,告众讫,跏趺而逝,颜貌如生。寿七十有四,腊五十四。城下诸寺院,具威仪迎引。公卿李建勋以下,素服奉全身于江宁县丹阳起塔,谥大法眼禅师。塔曰无相。后李主创报慈院,命师门人玄觉言导师开法,再谥师大智藏大导师。

  读懂禅的故事,感悟人生平常心

  将禅的启示用平常心解读一番,有了平常心,就有了一份可贵的平静、一份淡定的心态。
  从前有座山,
  山里有座庙,
  庙里两个和尚讲故事……

  弟子问慧海禅师:“师父,您到底有何与众不同之处,活得如此潇洒自在?”
  慧海回答道:“就是困了睡觉,饿了吃饭;吃得心安,睡得放松。”
  弟子大吃一惊道:“这似乎没什么与众不同,每个人都这样的呀。”
  慧海笑着说:“并不是这样。我吃饭的时候就是吃饭,睡觉的时候就是睡觉,什么也不多想,所以吃得舒坦,睡得安心。而世间芸芸众生,吃饭的时候多为琐事烦恼,睡觉的时候又寻思着算计别人,怎么能活得轻松自在呢?”
  弟子听完之后感悟道:“如此看来,平常的生活守住一份平常心,就是真正的禅。”
  禅非深不可测的玄机,只是普通人的平常心态而已,就是吃饭好好吃,睡觉好好睡,做事认真做,为人不计较。

  人生总有苦乐两面。太苦了,要常唤起内心的快乐;太乐了,要常想人生苦的一面。将禅的启示用平常心解读一番,有了平常心,就有了一份可贵的平静、一份淡定的心态。

  佛道:禅的故事
  1. 庄周梦蝶
  小和尚向禅师请教快乐之事,禅师对他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天黄昏,庄周一个人来到城外的草地上,他很久都没有这样放松了,他一直被迫在痛苦中生活,因为没有人能够真正了解他。他必须强迫自己摒除杂念,因为只有那样他才能不去想别的事情,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生活状态中。
  他仰天躺在草地上,闻着青草和泥土的芳香,尽情地享受着,不知不觉就睡着了。他做了一个梦,在梦中,他变成了一只蝴蝶,身上色彩斑斓,在花丛中快乐地飞舞。上有蓝天白云,下有金色的土地,还有和煦的春风吹拂着柳絮,花儿争奇斗艳,湖水荡漾着阵阵涟漪……他沉浸在这种美妙的梦境中,完全忘记了自己。

  突然,他醒了过来,完全不能区分现实和梦境。当他认识到这只是一个梦的时候,他说:“庄周还是庄周,蝴蝶还是蝴蝶。”
  很长时间以后,他终于幡然醒悟:原来那舞动着绚丽的羽翅、翩翩起舞的蝶儿就是他自己。然而现在他还是原来的庄周,和原来没有任何的变化,只不过现在,他的心态和原来不一样了。但就是享受那片刻的梦境,对他来说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禅师说:“一只小小的蝴蝶飞入了庄周的心。这样的小事也能让他快乐,还有什么事能让他忧愁呢?”小和尚听完禅师的话,终于明白了快乐的道理。

  生活禅理1 人生处处有快乐

  2. 禅师送饼子
  龙潭崇信禅师未出家前在道悟禅师的寺旁摆了一个摊,靠卖饼子为生,生活十分贫困,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天黑了就在别人的屋檐下睡觉。
  道悟禅师见他生活如此艰苦,就把寺中的一间小屋让出来给他住,崇信为了感谢道悟禅师,每天送给道悟禅师10个饼子。每当崇信送饼子给道悟禅师的时候,道悟禅师总是非常高兴地收下了,等崇信回去了,道悟禅师就叫人从10个饼子中取出一个还给崇信。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了两天时间。

  两年后,崇信终于忍耐不住了,他问道悟禅师:“我既然送你饼子,你为什么要每天还我一个呢?你这样做是因为看不起我吗?”
  道悟禅师听了他的话,向他解释道:“你能每天送我10个,我为什么不能每天换你一个呢?”
  崇信辩道:“我既然能每天送你10个,难道还在乎你还给我的这一个吗?”
  道悟禅师哈哈大笑说:“我不嫌你的10个多,难道你嫌我的一个少吗?”
  这几句话让崇信顿有所悟,从此以后他决定出家,不在沉迷在世俗的笼罩之下了,他要去寻找真正的禅理,来诠释生命的真正意义。
  道悟禅师说道:“一生十,十生百,百生千万,万物皆从一而生。”
  崇信应道:“一生万物,万物皆一!”

  生活禅理2 万物皆从一而生

  3. 求子杀子
  有一位中年妇女,曾经养育了一个儿子,还想再生一子,苦于不知求子的方法。她问其他的女人:“谁有本领使我能再生养一个儿子?”
  女人中有一位老夫人,回答她说:“我可以使你心想事成,再生一个儿子。但是,你必须去行祀天之礼。”
  她见有希望,忙不迭地又问老妇人,“祀天只礼一定要行的,但以何物来做祀品呢?”
  老妇人不紧不慢地告诉她:“把你儿子杀死,取其血以祀天,肯定可以再生几个儿子。”
  这位中年妇女信以为真,求子心切,准备杀死她的儿子来祀天。一位禅师知晓此事,忍不住嘲笑地说:“世界上也真还有这样的愚人,傻到这种地步,为了求生一子,为了一个未出生的儿子,而去杀死身旁活着的儿子。”

  愚蠢的人就是这样,为了转瞬即逝的快乐,竟然作茧自缚,自投火坑。他们正在做着形形色色损理害己的事情。却又痴心地以为这是去往净土西天的途径。

  生活禅理3 不要为了转瞬即逝的快乐而作茧自缚

  4. 佛就是自我
  有一次,一位学僧问惟宽禅师:“狗有佛性吗?”
  惟宽禅师答道:“狗是有佛性的。”
  “马有佛性吗?”
  “马是有佛性的。”
  “为什么这些动物都有佛性呢?”
  “因为它们都是众生,众生均有佛性。”
  “既然这样,那么你有佛性吗?”
  “我没有佛性。”
  “那为什么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你没有?”,
  “因为我不是你所说的众生。”
  “你不是众生,是佛吗?”
  “我不是佛。”
  “那你究竟是什么?”
  “我不是一个‘什么’!”
  “佛性到底是什么?是我们能看,或是能想到,或是能感觉到的吗?”
  “什么也不能,只能悟到。”
  惟宽禅师反过来问学僧:“荒天没有水,瘠田没有肥,能耕吗?”
  学僧答道:“不能。”
  “往荒田里注水,往瘠田上施肥,就一定能种出粮食吗?”
  “恐怕不能吧!”
  “香里有没有佛?油里有没有佛?”
  “没有。”
  “买香油,买油烧能烧出佛吗?”
  “当然不能!佛到底是什么?”
  惟宽禅师最后说:“真正的佛,是一种澄静的智慧,一种明亮的作为,不是烧香磕头就能得到的。事事妙圆,处处空寂,无争执,无欲望,一切都可以放下或者牺牲。这就是真佛!自我就是佛,佛就是自我。”

  生活禅理4 肯定自我就是真我

  5. 敬钟如佛
  有一天,奕尚禅师从禅房中出来就听到阵阵悠扬的钟声,禅师立刻被那种与众不同的钟声吸引了,他仔细聆听,神态极其专注。钟声停了以后,他向侍者询问道:“今天早上敲钟的人是谁?”

  侍者回答道:“他是新来的,才来了没几天。”
  奕尚禅师说:“你去把他找来,我有话要问他。”那个新来的和尚来了,奕尚禅师问道:“今天早上你敲钟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他回答道:“没有什么特别的心情,只是为了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
  奕尚禅师道:“我看不是这样的,敲钟的时候你一定是想着什么,否则,你不会敲出这样的钟声的。我仔细听过了,今天的钟声格外高贵响亮,只有真心向佛的人才能敲出这样的声音。”

  小和尚想了想然后说到:“我没有刻意要想着什么,在我还没有出家以前,我的老师告诉我说:‘做什么事都要用心,打钟的时候想到的只能是钟,因为钟即是佛,只有虔诚、斋戒、敬钟如佛,才配去敲钟。’”

  奕尚禅师面露喜色,提醒他道:“敲钟是这样的,做任何事也要这样。要保持今天早上敲钟的禅心,以后你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
  这位小和尚从此事事恭谨,无论做任何事都牢记禅师的教诲,保持敲钟的禅心,终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就是后来的悟由禅师。

  生活禅理5 凡事用心定可成功

  6. 佛祖与侍者
  有个人为南阳慧忠国师做了30年的侍者,慧忠国师看他一直任劳任怨,忠心耿耿,所以想要对他有所报答,帮助他早日开悟。
  有一天,慧忠国师像往常一样喊道:“侍者!”
  侍者听到国师叫他,以为慧忠国师有什么事要他帮忙,于是立刻回答道:“国师!要我做什么事吗?”
  国师听到他这样的回答感到无可奈何,说道:“没什么事要你做的!”
  过了一会,国师有喊道:“侍者!”
  侍者又是和第一次一样的回答。
  慧忠国师又回答他道:“没什么事要你做!”
  这样反复了几次以后,国师喊道:“佛祖!佛祖!”
  侍者听到慧忠国师这样喊,感到非常不解,于是问道:“国师!您在叫谁呀?”
  国师看他愚笨,万般无奈地启示他道:“我叫的就是你呀!”
  侍者仍然不明白地说道:“国师,我不是佛祖,而是你的侍者呀!你糊涂了吗?”
  慧忠国师看到他如此不可教化,便说道:“不是我不想提拔你,实在你太辜负我了呀!”
  侍者回答道:“国师!不管到什么时候,我永远都不会辜负你,我永远是你最忠实的侍者,任何时间都不会改变!”
  慧忠的眼光暗了下去。有的人为什么只会应声,被动?进退都跟着别人走,就不会想到自己的存在!难道他不能感觉自己的心魂,接触自己的真正的生命吗?

  慧忠国师道:“还说不辜负我,事实上你已经辜负我了,我的良苦用心你完全不明白。你只承认自己是侍者,而不承认自己是佛祖,佛祖与众生其实并没有区别。众生之所以为众生,就是因为众生不承认自己是佛祖。实在是太遗憾了!”

  生活禅理6 失败是因为自己轻视自己

  7. 磨砖与静坐
  马祖是怀让禅师的弟子,他在般若寺修行的时候,整天盘腿静坐,冥思苦想,希望有一天能修成正果。有一次,怀让禅师路过禅房,看见马祖坐在那里神情专注,便向弟子问道:“你这样是在做什么?”

  马祖马上起身答道:“我在修行,我想成佛。”
  怀让禅师听他这样说,就顺上从地上捡起一块砖,然后在一块平滑的上头上磨了起来,神情是那么的专注和坚毅,和马祖的神情是一样的,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感觉。

  马祖非常疑惑地问道:“禅师,你在做什么呀?”
  怀让禅师答道:“我在磨砖呀,难道你看不见我在做什么吗?”
  马祖又问:“磨砖有什么用呢?”
  怀让禅师说:“我在磨砖,我想把它磨成镜子。”
  马祖说:“砖本身是没有光的,就算磨得再平,它也不会成为镜子的,你就不要在这上面浪费时间了。”
  怀让禅师就说:“砖不能磨成镜子,静坐又怎么能够成佛呢?”
  马祖惭愧地问道:“弟子愚笨,请师傅指点,怎么才能成佛呢?”
  怀让答道:“有一个人在赶车,可是那个车子就是不走,于是他就拿起鞭子拼命地打车,马儿在那里低着头吃草,车子还是不动。你说是应该打车,还是应该打马儿呢?”

  马祖终于醒悟了:“坐禅只是成佛的一种手段,若想真正地成佛,只坐禅是没有用的,而是要从心里面感悟。”

  生活禅理7 不追求形式 要真正理解

  8. 寻找钻石
  有一个叫哈费特的人做了一个梦,梦里有一个老僧告诉他说:“如果你能够找到第一块钻石,你将得到整个钻石矿!钻石就在淌着白沙的河里。”
  第二天早上醒来,他的脑子里都是钻石的影子。
  于是,哈费特把他所有的家产全部换成了钱,然后就走上了寻找钻石的路。他风餐露宿,在外面找了很多年,当一切希望都泯灭的时候,他自杀了。
  买下哈费特房子的那个人,有一次在后院的河水中洗衣服。太阳照过来,河里的沙子突然变成了白色的,河沙中有什么东西在闪闪发光,他挖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天然的钻石。于是他就拿来铁锹和筛子,把河水中的沙子全部挖了出来,用筛子筛过以后,各种大大小小的钻石纷纷呈现在他的面前,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那个人想:“哈费特辛辛苦苦地去寻找钻石,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他哪里想得到,其实钻石就在他家的后院里!”
  后来那个人把其中的几个大的钻石献给了维多利亚女王,女王封他作了大官,从此他过上了丰裕的生活。

  生活中处处都有宝藏,关键在于你如何去发现它。很多的时候我们总是认为好的东西总在别人手中,不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旦失去了就后悔莫及了。

  生活禅理8 钻石就在你家后院

  9. 盲人的灯笼
  有一个僧人走在漆黑的路上,因为路太黑,增人被行人撞了好几下。他继续向前走,看见有人提着灯笼向他走过来,这时候旁边有人说:“这个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见,却每天晚上打着灯笼!”

  僧人被那个人的话吸引了,等那个打灯笼的人走过来的时候,他便上前问道:“你真的是盲人吗?”那个人说:“是的,我从生下来就没有见到过一丝光亮,对我来说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我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的!”

  僧人更迷惑了,问道:“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还要打灯笼呢?是为了迷惑别人,不让别人说你是盲人吗?”
  盲人说:“不是的,我听别人说,每到晚上,人们都变成了和我一样的盲人,因为夜晚没有灯光,所以我就晚上打着灯笼出来。”
  僧人感叹道:“你的心地多好呀!原来你是为了别人!”
  盲人回答说:“不是,我为的是自己!”
  僧人更迷惑了,问道:“为什么呢?”
  盲人答道:“你刚才过来有没有被人碰撞过?”
  僧人说“有呀,就在刚才,我被两个人不留心碰到了。”
  盲人说:“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但我从来没有被人碰到过。因为我的灯笼既为别人照了亮,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碰我了。”

  僧人顿悟,感到道:“我辛苦奔波就是为了找佛,其实佛就在我身边啊!”

  生活禅理9 点灯照亮别人更照亮自己

  10. 禅师与强盗
  一个年轻人去拜访一位住在大山里的禅师,他们讨论关于美德的问题。这时候,一个强盗也找到了禅师,他跪在禅师面前说:“禅师,我的罪过太大了,很多年来我一直寝食难安,难以摆脱心魔的困扰,所以我才来找你,请你为我澄清心灵。”

  禅师对他说:“你找我可能找错人了,我的罪孽可能比你的更深重。”
  强盗说:“我做过很多坏事。”
  禅师说:“我曾经做的坏事肯定比你还要多。”
  强盗又说:“我杀过很多人,闭上眼睛我就能看见他们的鲜血。”
  禅师回答说:“我也杀过很多人,我不用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他们的鲜血。”
  强盗说:“我做的一些事简直没有人性。”
  禅师回答:“我都不敢想那些以前我做的那些没有人性的事。”
  强盗听禅师这么说,就用一种鄙夷的眼神看了看禅师,说:“既然你是这么一个人,为什么还在这里自称为禅师,还在这里骗人做什么!”于是他起身轻松地下山去了。

  年轻人在旁边一直没有说话,等到那个强盗离去以后,满脸疑惑地向禅师问道:“你为什么要这样说,我很了解你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生中从未杀生。你为什么要把自己说成是十恶不赦的坏人呢?难道你没有从那个强盗的眼中看到他已经对你失去信任了吗?”

  禅师说到:“他的确已经不信任我了,但是你难道没有从他的眼睛中看到他如释重负的感觉吗?还有什么比这样更能让他弃恶从善呢?”
  年轻人激动地说:“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做美德!”
  远处传来那个强盗欢乐的叫喊声:“我以后再也不做坏人了!”这个声音响彻了山谷。

  生活禅理10 让别人因自己而感到快乐

  11. 克契的谦让
  克契到佛光禅师那里学禅也有好一段时间了,由于个性客气,遇事总会想办法自己打理,尽可能不麻烦别人,就连修行,也是一个人闷着头默默地进行。
  一天,佛光禅师问他说:“你来我这儿也有12个年头了,有没有什么问题?要不要坐下来聊聊?”
  克契连忙回答:“禅师您已经很忙了,学僧怎好随便打扰呢?”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晃眼,又是三个秋冬。
  这天,佛光禅师在路上碰到克契,又有意点他,主动问道:“克契啊!你在参禅修道上可有遇到些什么问题吗?有的话就要开口问。”
  克契答道:“禅师您那么忙,学僧不好耽误您的时间!”
  一年后,克契经过佛光禅师禅房外,禅师再对克契语道:“克契你过来,今天我有空,不妨进禅室来谈谈禅道。”
  克契禅僧赶忙合掌作礼,不好意思地说:“禅师很忙,我怎能随便浪费您的时间?”佛光禅师知道克契过分谦虚,这样的话,再怎样参禅,也是无法开悟的,得采取更直接的态度不可了,所以当佛光禅师再次遇到克契的时候,便明白地对克契说:“学道坐禅,要不断参究,你为何老是不来问我呢?”

  只见克契仍然应道:“老禅师,您忙!学僧实在是不敢打扰!”
  这时,佛光禅师大声喝道:“忙!忙!我究竟是为谁在忙呢?除了别人,我也可以为你忙呀!”佛光禅师这一句“我也可以为你忙”的话,顿时打入了克契的心中。

  谦逊固然是种美德,然而过度执著于谦逊,却可能使你错失了开悟的契机。
  闭门苦思数年,也许不如与禅师的一席对谈,能使你茅塞顿开,恍然大悟。看来进退取舍的智能与节度,也是生活与修行的重要功课了。

  生活禅理11 过度谦逊会失去机会

  12. 丹霞禅师
  丹霞禅师未出家时曾一度追求功名。有一天,有人对他说:“做官还不如做佛。”于是他就来到了马祖那里,请求他收留。
  可是马祖禅师不肯收留他,对他说:“每个人都有因缘,你的因缘不在我这里,你还是到别的地方去吧!”于是,丹霞就来到了石头禅师那里,石头禅师收留了丹霞,命他每日做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一做就是好几年,丹霞从无怨言。

  有一天,石头禅师命大家除草,让大家都回去拿除草的工具,可是丹霞却拿了一把剃刀。石头禅师看他已经开悟,便为其剃度。
  过了一段时间,丹霞去见马祖,感谢他指点之恩。他直接进入大殿,骑在祖师的圣像上,众人大惊,急忙向马祖禀报。马祖出来看到他这样,欢喜地说,“我子天然!”从此,丹霞即以“天然”为名。

  严冬的时候,大雪纷飞,天气异常寒冷,寺中没有足够的木材了,丹霞便把大殿上的木雕佛像丢入火种取暖。众僧纷纷斥责丹霞对佛大不敬!
  丹霞说道:“我是在烧取舍利子,而不是在烧火!”
  众人厉声斥责说:“木刻的佛像里怎会有舍利子?”
  丹霞说:“既然是木头,拿来烧火又有何妨?”众人哑然。
  有一天,下了一天的雨,雨刚停,丹霞禅师与另一位道友欲赶往某地,他们遇到一位美丽的女子,她穿着绸布衣服,系着丝质的衣带,没有办法走过那条泥泞的小路。

  丹霞说:“来,我抱你过去。”然后就把那位女子抱过了小路。然后他们继续赶路,直到天黑时,道友才对丹霞说:“出家人不近女色,你的行为不检点,为什么要那么做呢?”

  丹霞惊异地说:“什么?那个女人吗?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吗?”

  一切皆空
  山冈铁舟到处参访名师。一天,他见了相国寺的独园和尚。
  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颇为得意地对独园说道:“心、佛,以及众生,三者皆空。现象的真性是空。无悟、无迷、无圣、无凡、无施、无受。”
  当时独园正在抽烟,未曾答腔。但他突然举起烟管将山冈打了一下,使得这位年轻的禅者至为愤怒。
  “一切皆空,”独园问道,“哪儿来这么大的脾气?”
  本文转自《中华励志网》 http://www.zhlzw.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

  (64)

  有个新来的和尚对赵州说道:“我从长安来,横扛着一条拄杖,却不曾碰着一个人。”

  赵州答道:“不是因为没人,是因为你的禅杖太短。”

  和尚顿时就傻了眼。

  (158)满了吗

  一位学僧对无德禅师说:“禅师!在您座下参学,我感到已经够了,现在想告假云游四方。”

  禅师问道:“够了是什么意思?”

  学僧一本正经地答道:“够了就是满了,装不下去了。”

  禅师说道:“那好吧。不过在你走之前,先帮我装一盆石子来吧!”

  学僧很快就装了一大盆石子拿来。 l

  禅师指着盆里的石子问学僧:“这一盆石子满了吗?”

  学僧答道:“满了。”

  禅师随手抓了好几把沙放进盆里,沙子渗进缝隙,并没有溢出来。

  禅师问学僧道:“满了吗?”

  “满了!”学僧肯定地说。

  禅师又抓起一把石灰掺入盆里,石灰也没有溢出来。

  禅师再问道:“满了吗?”

  学僧想这回可放不下东西了吧,把我十足地说道:“满了!”

  禅师顺手又再倒了一杯水下去,水也渗了下去。

  “满了吗?”禅师又问。

  (174)

  多少重

  苏东坡经常与照觉禅师论道,当谈及“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的话时,忽有省悟,做了“未参禅前”、“参禅时”、“参禅悟道后”三偈,以表心得。未参禅前的境界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到了参禅时,其心得是: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归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及至参禅悟道以后,其心境是: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苏东坡自觉禅悟后,对佛法更是自视很高。曾听到荆南玉泉寺承皓禅师禅门高峻,机锋难触,非常不服。因此,他微服求见,想探究承皓禅师的禅功。刚见面,苏东坡就说道:“闻禅师禅悟功高,请问禅悟是什么?”

  承皓禅师不答反问道:“请问尊官贵姓?”

  苏东坡答道:“姓秤,乃秤天下长老有多重的秤!”

  承皓禅师大喝一声,说道:“请问这一喝有多少重?”

  苏东坡无以对答,礼拜而去。

愚人食盐

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有一天到了很远亲戚的家里去。主人便很殷勤的招待。并煮了好几道好菜招待这位客人,可是忘了放盐,所以每道菜都淡而无味。这位客人对主人说:你今天烧的菜都是很名贵,可是淡了一点所以不太好吃,主人说:啊!我忘了放一样东西,于是到厨房拿了些盐,放进每一道菜,搅拌了一会儿再请客人尝尝,这回每道菜都很美味可口。问主人说:你放了些什么,菜就那么好吃?

主人说:放盐呀!盐是百味之源,所以能使每样菜都好吃。傻人以为盐既然那么好吃,回去每餐都买盐来吃好了,省得煮那么多菜。于是到了街上买了一大包的盐,回到家里急急打开,抓了一把放进口里!哇!苦涩不堪!以为是被那位亲戚骗了。

各位大众,世间各人有各人的智识,智识也有高高低低的差别。智识是改造自己和利益他人的武器。若是智识用之不当!也可能毁灭自己、和违害社会。更是要用得不偏不倚,才能发挥效用。否则良药也会变成毒品。

比喻贪吃好玩,与断食偏食都不适中。过分的享乐与吃苦主义都有偏。世间万事必须适中,过与不及都可能坏事。又比喻有些人做事不负责任,可能一生一世都一事无成,过分的热衷名利,也会造成争夺计较而造恶业,或劳碌一生,与烦恼纠缠不休,乃至生生世世都轮回不息。

世间万事做得适中,即成功立业。物用之得适即物物皆良,人用之得适即人尽其才。时、地、人、都恰到好处,即事事皆通,否则事事都障碍。世间事事物物皆须靠我们的智慧去运用。

当你看见一起写的时候,如果是使劲值得你就能看见用软道理,如果水面动摇月亮也就变得破碎以上很难看见,真正的为了我们的思想也是这样的,如果我们的思想动摇了,我们就看不到真实的月亮。读了下面的文字,你有怎样的感想和思考?请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600的文章。


福鼎市18378438881: 《禅的故事》读后感 -
乔蕊辰吉:[答案] [《禅的故事》读后感]W:良叔叔坐在山上看月亮,银色的月光洒满山头,一切都那么宁静,那么美,《禅的故事》读后感."可怜的人,"良叔叔叹了口气,"我能给他的,不过是件破袍子.要是能把美丽的月亮送给他,该多好啊!"M:给袍子好还...

福鼎市18378438881: 关与禅的故事 -
乔蕊辰吉: 禅是不能讲的.禅的境界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与思维言说的层次不同,禅是悟的.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精选了几个关于禅的故事,在这光怪陆离的社会,读禅可以开启心智,最重要是体验那份豁达的生活态度.-psytopic.com ...

福鼎市18378438881: ''蚂蚁和禅的故事''禅惭愧地地下了头,,是因为什么?
乔蕊辰吉: 蚂蚁和禅的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勤劳工作的勉励之文,讲的是夏天蝉在枝头唱歌,而蚂蚁在劳动,禅嘲笑蚂蚁不懂生活,而到了入冬,蝉感到了饥饿和寒冷,后悔只顾了玩乐,没有未雨绸缪的早作准备. 所以禅惭愧地地下了头.... 谢谢! 望采纳!

福鼎市18378438881: 请给我些充满佛理禅意的故事 -
乔蕊辰吉: LZ你好 个人觉得这几个都不错 尤其第一个 本人很喜欢~~:) 一、放下 两位禅者走在一条泥泞的道路.走到一处浅滩时,看见一位美丽的少女在那里踯躅不前.由于她穿着丝绸的罗裾,使她无法跨步走过浅滩. “来吧!小姑娘,我背你过...

福鼎市18378438881: 急求几个与禅宗有关的,可用于议论文写作的事例,简单一点点的,谢了 -
乔蕊辰吉: 仁者心动 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解《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随时、随性、随遇、随缘、随喜 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 “快撒点草籽...

福鼎市18378438881: 禅让的故事读后感200字. -
乔蕊辰吉: 《尧舜禅让》出自《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华上下五千年》记载了泱泱大国五千年的辉煌历史,从蛮荒走向文明,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创造了无数的辉煌成就. 《尧舜禅让》讲述了五帝之一帝喾的儿子放勋继承皇位后,为人仁慈,才华出众,带领人们走向幸福美好的生活,人们十分爱戴他,并称他为''尧帝''.可是尧帝逐渐年老,该寻找继承人了,大臣们推荐王亲贵族,尧帝一一考验,他们都没有通过.最后,大臣们推荐一位民间男子,叫虞舜.他经过了重重考验,尧帝十分高兴,把帝位传给了虞舜.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禅让''是指把帝位传给有才华,有贤能的人,而不是传给自己的儿子.我感受到了尧帝以大局为重、广招才人,也感受到了虞舜为人和人品好,我要向尧帝和虞舜学习.

福鼎市18378438881: 这个禅故事的哲理二、还要我放下什么唐代,有人者问禅师:“一物不将来时如何?”——大意是:在禅修的道路上,我抛弃了一切,禅师答:“放下吧.”... -
乔蕊辰吉:[答案] 我觉得是让他懂取舍,告诉他要拿得起也要放的下.不执一念.

福鼎市18378438881: 求具有禅理的故事. -
乔蕊辰吉: 师父让小和尚把墙角里的木桶装满东西,小和尚听后马上提着木桶到一堆沙土前,并迅速装满了沙子.“师父,我装满了”小和尚对师父说道.“真的装满了?装不下了吗?”师父问道“师父,我真的装满了”师父听到小和尚的肯定回答时,舀了一瓢水,倒在木桶里,水很快渗透进去.

福鼎市18378438881: 【禅宗故事】放下什么? -
乔蕊辰吉: 放下是从心上放下,做到不妄想,不分别不执著;也就是保持心灵的清净无垢.有功名也好,有金钱也好,不是不要它们,而是不为它们所左右,观察到它们的虚假不真,然后好好用它们,把它们用来帮人或做功德等,金钱没有好坏,功名也没有好坏,善用就成了助道的善物,滥用就成了悖道的祸害.有些人一想到放下就认为什么都不理了,只管参禅打坐,念佛诵经就行了.佛说不要执著是佛法都不应执著,佛法用以解脱过渡的船,到彼岸用完了也要舍,不是换个对象说不执著世间法而去执著于佛法哪!那就错了.放下嗔恚之心,证得无上菩提!阿弥陀佛!

福鼎市18378438881: 求:关于禅的故事 -
乔蕊辰吉: 人生咸淡两由之 1925年初秋,弘一法师因战事而滞留宁波七塔寺. 一天,他的老友夏丐尊来拜访.看到弘一法师吃饭时,只有一盘咸菜. 夏丐尊不忍的问:“难道这咸菜不会太咸吗?” “咸有咸的味道.”弘一大师回答道. 吃完饭后,...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