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作者&投稿:牛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都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热泪。

英雄失意,功业难成的郁愤之情.
看,拍,会,登,四个动词,是细节描写.
看宝刀,用宝刀拍栏杆,宝刀本应用来战场杀敌,作者却只能拍栏杆,是抒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郁闷;
"拍"发泄心中郁闷,
"遍"愤懑至极才会反复拍打栏杆,
"无人会"空有抱负,却没有知己为自己解除心头郁结.
"意"是手持吴钩驰骋疆场,杀敌报国,光复中原的抱负.

“把吴钩看了……”的意思:把宝刀吴钩看完,把栏杆拍遍,但没有人领会,我登临楼台的用意。
恩、大概是抒发了作者空有报国之情、却不得重用的慨叹。

一下是从文章上当来的。http://xingtanmucai.blog.sohu.com/135196777.html

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辛弃疾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这时他南渡已12年之久,尚未得到北伐抗金的机会。词的上片开头以无际楚天和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抒发了词人的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下片用了三个典故对四位历史人物进行了褒贬,从而表白了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和理想。然而,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流下了英雄的热泪。

上片写景极为悲凉,而又融情入景,“无人会”的“登临意”全吐于纸上,堂堂正正,浩气袭人.下片三个典故写法不同,一用反问句,一用揣测句,一用感叹句,句式灵动变化;三个典故褒贬四位历史人物,二正二反,词人借以表明自己既不愿弃官归隐,又不肯追求享受,他决定要为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理想而奋斗到底。但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此种际遇怎不令词人潸然泪下呢?当然这不是多情善感的弱者之泪,而是有志难酬的英雄之泪。“倩何人”正表明无人可唤,只好独自哀伤。此种极度孤独感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的无奈感遥相呼应。南归后的词人英雄之气未消,但当权者的冷遇只能令这一报国志士扼腕长叹。而今天,登楼凭栏,英雄只能挥洒热泪!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开篇即地写景,但这景意境是宏大壮阔的。大家想象一下,遥看辽阔无边的楚天之下,横无际涯的秋色,浩浩荡荡的滚滚长江,水天一色。面对这阔大的境界,那江天无垠的壮景怎不激起词人满腔的豪情?那滚滚东去的长江怎不使词人热血沸腾?那寥落苍凉的秋色又怎能不令词人悲慨高歌、潸然泪下?因此,开头两句是实写眼前之景,却已蕴蓄着深厚之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由秋空旷远的天宇,到放眼江北的山峦。举目远眺,江北那层层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祖国的江山不但有壮阔之美,而且有秀丽之美,这就更加激起词人对祖国的无限深情,但如此美好江山却已破碎,从而也就触发了词人对中原沦陷、南宋小朝廷不思恢复的“愁”和“恨”。作者不说自己“愁恨”,而说远山在“献愁供恨”。正所谓“江山无恨人有恨”。作者用移情之法,把自己的感情移到客观景物上,由于词人满腔愁恨,所以连那秀丽的山峰看起来也不令人愉快,而好像是充满愁恨了。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承接前面两句,由无我之景、开阔的远景到有我之景、身边近景;镜头由景移向了赏心亭上的人。词人原籍山东历城,而宦游江南,故称“江南游子”。“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落日搂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极具特色的意象组合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以有声有色的景物烘托出词人的孤寂悲苦。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作者用了两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激情:一是仔细端详抽出鞘来的宝剑;一是用手使劲拍打亭上的栏杆。

“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至此,我们可以想见,“登临意”中的“意”就是“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的梦想;“意”就是手持吴钩驰骋疆场,杀敌报国,光复中原的抱负。“无人会”就是光复中原的抱负无人知晓,无人理解的悲哀;“无人会”就是“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无奈。是啊,早年的词人连向朝廷献上笔势浩荡、智略兼备的《美芹十论》和《九议》等奏章,却不被当权者采用。辛弃疾备受冷落,只落个“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悲凉处境。

这四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作者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功业未就、报国无门的悲愤及知音难觅、无人赏识的愁苦。

⑴用“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 “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⑵“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写到三国时的许汜不关心天下大事,只想着买田置地,作者更不屑那样去做。在这里他要说明的是:自己既不愿弃官归隐,又不肯追求享受,他决定要为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理想而奋斗到底。同时也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词人的雄心壮志。

⑶“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抒发自己对国事和时局的忧伤,对年华空逝事业无成的怅惘。


乌拉特前旗18769526771: 辛弃疾的《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其风格为什么被人们称为"化刚为柔" -
籍肢乐疾: 抒发了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情感. 因为他善于运用奇特的想象,夸张和比兴寄托手法,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以特殊的精神和性格,寄托自己雄伟壮美的理想.一般很少采用传统词作中常见的兰柳花草及红粉佳人为点缀;与所要表达的悲凉雄壮的情感基调相吻合,在他的笔下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借以柔美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强烈感情.

乌拉特前旗18769526771: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这首词的风格、情感词的风格怎样?作者表达的主要情感 -
籍肢乐疾:[答案] 此词是稼轩借登临之际,抒发自己英雄失意、功业难成的抑郁之情. 该词显示出辛弃疾雄浑悲壮的风格

乌拉特前旗18769526771: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上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
籍肢乐疾:[答案] 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

乌拉特前旗18769526771: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表现作者怎样的人生追求 -
籍肢乐疾: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南宋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全词就登临所见挥发,由写景进而抒情,情和景融合无间,将内心的感情写得既含蓄而又淋漓尽致.虽然出语沉痛悲愤,但整首词的基调还是激昂慷慨的,表现出辛词豪放的风格特...

乌拉特前旗18769526771: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下片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什么思想与情感 -
籍肢乐疾: 下片运用了引用典故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情感

乌拉特前旗18769526771: 典故的运用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的一大特色,作者借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籍肢乐疾:[答案] 解析:上片借景物抒写他怀念中原、报国无路的悲愤.下片则转入借历史人物抒发他抑郁的情怀、失意的悲痛.三个典故各有侧重,联系上下文内容及寓意去思考即可.参考答案:词的下片连用三个典故说明自己的心境,由于作者贴切自然地运用了...

乌拉特前旗18769526771: 辛弃疾的《水龙吟》中所抒发的登临意是怎样的思绪? -
籍肢乐疾:[答案] “登临意”抒发了要去杀敌报国、建立功业的愿望和对于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的悲痛和愤慨. 辛弃疾于绍兴32年... 词中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为他的抒情营造了一种苍凉、空阔的意境.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词就登临所见挥发,由写...

乌拉特前旗18769526771: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的主旨是什么 -
籍肢乐疾:[答案] 该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乌拉特前旗18769526771: 辛弃疾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在 思想内容上的特点 -
籍肢乐疾:[答案] 该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偶有登临周览之际,触景生情,赋词抒发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

乌拉特前旗18769526771: 关于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用了那些典故分别有什么作用.同时写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
籍肢乐疾: 1.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6261696475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330326565...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