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赏析

作者&投稿:骆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洛丽塔的一切?~

《洛丽塔》是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流传最广的作品,绝大部分篇幅是死囚亨伯特的自白,叙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一个未成年少女的畸恋故事。小说最初未获准在美国发行,于1955年首次被欧洲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1958年终于出版了美国版,作品一路蹿升到《纽约时报》畅销书单的第一位。《洛丽塔》已被改编成电影。 《洛丽塔》最令人叹服的成就这一就是,作为一个移民作家的纳博科夫比绝大多数土生土长的美国作家更逼真地创造了美国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但这种“逼真感”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必不可少的自然背景,并没有给亨伯特的欲望世界赋予任何社会学意义上的现实感。纳博科夫始终是一个醉心于操纵幻觉的魔术师。 和纳博科夫笔下的许多人物一样,亨伯特是一个化了装的极端个人主义的艺术家。他禀然敏感,想象力丰富,但近于偏执。他在小说中曾引用一位诗人的话说,“人性中的道德感是一种义务,而我们则必须赋予灵魂以美感。”当然,在《洛丽塔》中,这种所谓的“美感”既有艺术华丽的诗意,也充满了情堕落者阴恶的罪恶感。作为他的欲望对象,洛丽塔只不过是亨伯特意识的产物,是他异想天开地企图从外部的现实和时间中抢夺出来的一个幻想。洛丽塔的经历 《洛丽塔》当时的风行一时就是因为读者们的这类双重兴趣。内容的奇特与写作的精妙使它成为一本雅俗共赏的书。 《洛丽塔》的成功,立即把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升华为一位国际知名人物。在一个访问记中,纳布考夫告记者道:“出名的是洛丽塔,不是我。”这是他的谦虚。纳博科夫的名字不但在国际文坛上响亮,而且也成为出版界的畅销商标,他出生于一八九九年,到了一九五八年才在西方享受盛名,当时已六十岁。他的成功可以作为对那些年近花甲而尚在苦苦耕作的未成名作家们的鼓励。 《洛丽塔》初版仅五千本。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读了以后,在伦敦《泰晤士报》写评论,把它称扬为一九五五年最佳三部小说中之一部。此活,《洛丽塔》就不胫而定,成为国际畅销书。 格林与威尔避及书局编辑的见解不同点是在,前者所看到的是文学与文字,后者却只看到了浮面的淫意淫词。《洛丽塔》的最后在文坛的胜利可以说全是格林的功劳。格林予以佳评后,美国的小型文学杂志《铁锚评论(AncIIor Review)也予注意,节录登载,这家杂志当时的年轻编辑即是目前主持《纽约书评》双周刊编务的杰逊。埃浦斯坦。不久美国与英国的书局也改变原意,陆续在英、美、加拿大出版了《洛丽塔》。 当《洛丽塔》初版在巴黎由奥林比亚书局出书时,英国政府当局曾要求法国政府查禁。 在英美问世后,英国内阁也曾开会辩论,但是没有禁售。新西兰则后来一度禁售。 《洛丽塔》在美国由普特南书局于一九五八年七月二十一日出版,立即成为畅销书,于一九五九年一月爬升《纽约时报》畅销书目单第一位!(最终被另一个俄籍作家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挤出宝座。)当时多半的书评都把评论集中于所谓“洛丽塔事件”的纠纷,而不是书的文学价值。我们最早听到的洛丽塔,是一本小说的名字和一位12岁少女的名字。如果仅从对小说的理解,可以将其单纯地理解为早熟的性感少女以及她和恋童癖的联系,而且有接触西方文化的人会发现,西方人说的“洛丽塔”女孩是那些穿着超短裙,化着成熟妆容但又留着少女刘海的女生,简单来说就是“少女强穿女郎装”的情况。 但是当“洛丽塔”流传到了日本,日本人就将其当成天真可爱少女的代名词,统一将14岁以下的女孩称为“洛丽塔代”,而且态度变成“女郎强穿少女装”,即成熟女人对青涩女孩的向往。 而几乎所有东方型的“洛丽塔”,都以电影《下妻物语》里的宫廷娃娃时装作为标准来打扮自己。港版“洛丽塔”由此而来,而惯于向香港取经的粤版洛丽塔也一样。但不同的是,粤版洛丽塔玩家年龄集中在13-25岁,而且大部分人不超过20岁,十七八岁的这类玩家,她们并不存在要拼命装嫩的需要,更多时候她们追求的是一种崭新的衣着态度,和寻求有别一般的生活方式。

卓亚君唱的,王筝写的词

  洛莉塔,我生命的光,欲望的火,我的罪孽,我的灵魂,洛莉塔……”
  我在看好莱坞1997年出品的电影《洛莉塔》。没料想就像小说一样,一开头扑面而来的便是这段叫人瞠目结舌的独白。故事的情节众所周知。这是1947年的美国,主人公是一个45岁的教授,有一个奇怪的名字叫洪博·洪博,在新英格兰的一个小城里教法国文学。房东是个寡妇名叫夏绿特,房东12岁的女儿,就是大名鼎鼎的洛莉塔。洛莉塔妖媚又一派天真,而且她明确无误在勾引洪博·洪博,令法国文学教授欲罢不能。他心怀鬼胎娶了对他崇拜得五体投地的寡妇夏绿特,由此成了洛莉塔的继父。不久夏绿特死于车祸,如是颠三倒四疯狂恋住洛莉塔的教授,终于诡计得逞。他同他的“小妖精”上床上了两年,而且就在他们上床的时候,他发现他甚至已经不是洛莉塔的第一个情人。不过洛莉塔假如安心守住她的猎物,她就不叫洛莉塔了,很快她和另一个错乱得更加离谱的中年人私奔。洪博·洪博发誓走遍天涯,也要找回他的洛莉塔。在发现他的情敌是何许人也之后,他枪杀了这个名叫奎提的剧作家。洛莉塔后来嫁了一个老实巴交的小伙子,跟他来到阿拉斯加,死于难产。我们的主人公洪博·洪博呢,可以想见,他的最后归宿是在监狱。
  就小说而言,《洛莉塔》被认为是20世纪最叫人心惊胆战的作品,缘由之一是男主人公叫人大吃一惊的性倒错倾向,给披上了一件诗情外衣。艾米莉·狄更生说,你读一样东西,感觉像是有一盆冷水兜头浇下,你就知道你读的是诗。纳波科夫的《洛莉塔》这样来看,可以说是诗吗?不是诗至少它是经典。通览小说,几乎看不到晦淫晦色的文字,甚至都没有转弯抹角的隐喻描写,充其量如下面的例子:
  Sitting there, on the sofa, I managed to attune, by a series of stealthy movements, my masked lust to her guileless limbs.(坐在沙发上面,就在那里,藉着一阵阵悄悄的运动,我处心积虑把我装模作样的欲望,融化进了她天真的肢体。)
  虽然小说里没有“脏话”,可是它讲述的是怎样一个故事谁都清楚,所以纽约四家主要出版社异口同声,一点都不含糊,坚决拒绝了《洛莉塔》的手稿。为此后来有人讽刺说,美国人对于肮脏胡同里的性交易,可是比提升到艺术水准的性,更乐易接受啊。
  《洛莉塔》花开是在法国。1955年它给辗转送到法国向以出版色情小说蜚声的奥林匹亚出版社,终而拍板成交。奥林匹亚的版本应英国方面的坚决要求,在本土巴黎还挨过一回禁。可是英国自己的内阁把这部小说辩论下来,出版居然没有挨禁。《洛莉塔》在美国面世是在1958年,它是1959年纽约时报的第一号畅销书。转眼之间,作者便以15万美元加上15%利润的价格,售出了电影版权。
  好莱坞1962年和1997年分别拍过两部《洛莉塔》,两个洛莉塔演员都是15岁。1962年版本的洛莉塔演员苏·丽永,被认为年龄可以看成从17岁到20岁,总之不像一个变幻无常,叫人琢磨不透的小妖精。而且整部影片显得苍白,没有一点色情或者说风情,制片人甚至舍不得让两位主角拥抱一下,电影失去了小说原有的张力和恐怖。纳波科夫本人看过电影后说,导演了不起,情节精彩,有出色的演员,是一流的电影,可是只用了他小说里的一点皮毛!
  那么,1997年的版本呢?1997年饰洛莉塔的多米尼克·斯旺,公认具有12岁的天真。这里什么都有,偷送秋波,打情骂俏,暗渡陈仓,把神魂颠倒的中年人怎样觊觎花季少女的美色,表现得淋漓尽致。编剧斯蒂芬·席夫接受采访说,由于他认为《洛莉塔》是他读过的最好的书,所以他用最单纯的方式来写剧本:对话。而且他一气呵成,彷佛根本就没有花费什么时间。总之,他和导演阿德里安·莱恩都很清楚,这不是“重拍”1962年的电影,相反有很多地方是反其道而行之。他唯一的素材,就是小说本身。
  但小说本身几乎就没有对话。纳波科夫的语言是盘根错节,颠三倒四,叫人如在云里雾里又是雄辩而充满激情的。电影不可能表达这样的语言效果。让演员来照本宣科,会叫人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而且显得做作。所以很显然,电影是把小说存在于内心的那个世界,给外化出来了。在小说里,洛莉塔很大程度上是洪博·洪博想象世界的产物,但是电影必须使她有血有肉,使她和男主角发生一种确定的关系,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鲜活一如五月青草地的洛莉塔,看到了一个悲哀多过窃喜的中年教授。
  洪博·洪博的欲望是正常的无辜的还是阴暗的病态的?看来我们与其急于给这个虚构的小说和电影人物下判断,莫若先来反省我们自己。假如我们的道德精神都已经达到天使水准,那么一切自然不在话下。否则,我们自己的生活就多半是一场悲剧。洪博·洪博满腹经纶,可是在他鬼迷心窍的情欲面前,根本没有招架之功。今天迈步维也纳大学附近的弗洛伊德广场,游人在弗洛伊德的一块并不显眼的墓碑上,可以发现一段耐人寻味的文字:理性的声音是微弱的。虽然,如今这个时代,对《洛莉塔》是宽容多了,把它看作伟大爱情故事的,也不乏人在,但是,一个大男人疯狂于一种不可能的爱,一种不可能的爱倾注到一个不可能的对象上面,无论如何不能不说是理性的悲哀。
  有人说,看过《洛莉塔》这部小说或者电影,一夜之间就变成了另一个人。这并非奇谈。有个女学生对我说,她喜欢洛莉塔,洛莉塔是最美丽的花。反过来有男学生说,我不相信任何国家会容忍这等垃圾!这个电影意在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啊?上网看看,一位女性的帖子赫然在目:所有的男人都想和小女孩做爱吗?真的吗?洪博·洪博喜欢的是那种膝盖脏兮兮,鼻子上布满斑雀,野性十足却没有充分发育的小女孩。这正常吗?我不是男人,所以我不知道,但是如果是的,那我就要忧虑了。
  忧虑的岂止是这位女性呢。洪博·洪博对洛莉塔的疯狂迷恋,可以比作许多东西,一如艺术家之热恋创造,流亡者之热恋故土。洪博·洪博就是被情欲所苦的每一个男人,喜怒哀乐、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哪一样不是镜花水月、过眼烟云?就像列维·斯特劳斯曾经说过,它们原本并不存在,同样不会永远存在。洛莉塔由是观之,毋宁说是一个梦想里的虚无飘渺的肉体,她是永远是可望不可及的欲望,她是即便可及亦是顷刻化为空无的欲望的一时满足,或许,她就是潜藏在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创痛,不管我们意识到了还是没有意识到它?

它是一个审美盒子,后现代主义作品正是不分析世界,不表现世界,而是创造一个世界,万花筒一样的
真善美中美才是最终极的.不是道德引导审美,而是审美引导道德,引导认知.
生活在虚处,美尽在虚处.
实处的生活只有物欲横流.

偶来学习的!~


崩坏可以写进作文里的神仙句子
赏析:这个句子提醒人们战争的根源在于人类的存在。尽管我们可能希望永远避免战争,但事实上,只要人类存在,战争就可能永远存在。在写作中,可以将这个句子用于讨论战争的本质、人类天性或者人类历史等话题。3.只有真正面对自己的恐惧,才能真正成为最强的战士。——布洛尼·丽塔 赏析:这个句子强调了克服自己内...

分裂的天空作品赏析
沃尔夫深受俄国文学,特别是屠格涅夫作品的影响,她以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抒情的自然景观描绘,展现独特艺术风格。她运用电影手法,通过倒叙和蒙太奇,构建了情节的连贯性和空间感。在《分裂的天空》中,沃尔夫不仅通过第三人称直接描绘人物内心,还使用第一、二人称的手法,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主人公丽塔的内心冲...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好句加赏析
康奈利·福吉经过他们身边朝前排的座位走去,他愁眉苦脸,像往常一样旋转着他那顶绿帽子。随后,哈利认出了丽塔·斯基特,并恼火地发现她那红爪子般的手里竟然攥着一个笔记本,接着他又认出了多洛雷斯·乌姆里奇,顿时火冒三丈。乌姆里奇那张癞蛤蟆的脸上装出一副悲哀的表情,铁褐色的鬈发上顶着一只黑...

肖申克的救赎影评赏析
这部影片表面演的是主人公被冤枉入狱,遥遥无期的日子,其实映射出的是现实中的一些人,当面临真正的困境绝境时的反转能力,以及自我救赎的能力。现在你觉得不够惊艳,也许随着你的人生阅历的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对人性的认知,会越来越喜欢这部电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有的事物都有两面性,有喜欢就有...

哈利波特原句加赏析
赏析不过来了,先多看点原句,再挑选喜欢的吧:)1.“该来的总归会来,一旦它来了,你就必须勇敢地去面对。——海格 2.“我不过是死读书,再靠一点小儿小聪明,还有更多重要的东西——友谊和勇气”——赫敏 3.我知道,对你这样年纪轻轻的人来说,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是对尼可和佩雷纳尔来...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主要内容
全书赏析:在整部书中哈利都在奋力去完成他的朋友和导师邓布利多临终前交付给他的使命。哈利一直在竭尽全力按照邓布利多的要求去做,但是完成这项使命的最大困难不是它的危险或神秘性,而是哈利疑惑于邓布利多是否真正关心过他。当哈利得知,邓布利多的母亲和妹妹与他的父母埋葬在同一个地方,他奇怪为什么...

用影视赏析的角度分析肖申克的救赎?
《肖申克的救赎》又名《刺激1995》,影片改编自史蒂芬.金的小说《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的救赎》,《肖申克的救赎》在1995年的奥斯卡颁奖晚会上颗粒无收,尽管他获得了包括奥斯卡最佳影片在内的多项题名。最终《阿甘正传》成了唯一赢家,同样受到冷落的还包括那部惊世骇俗的《低俗小说》。同年(1995),也...

谁有卓别林电影的赏析
然而在这种欢笑背后却隐藏着人生的孤独与凄凉。他的喜剧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将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批判因素融入其中,创造了世界喜剧不可逾越的高峰。美国电影史学家路易斯.约可布斯说:"谈论查利.卓别林也就是谈论电影。美国电影史上还没有一个人像查利.卓别林那样,成为全世界这样珍爱的人物。"卓别林(...

夹江县15749615759: 如何评价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它好在哪里,为什么会成为经典 -
竺帘氨基: 作为一部举世公认的奇书,《洛丽塔》借用情se小说的外壳,成功地抵达了人类心灵深处核心地段,描画着人与世界相遇时的投入、冲突和失败,其中蕴涵的悲剧感,正反映了一个严肃作家的良心.因此,与其说《洛丽塔》是一部批判之书,...

夹江县15749615759: 大家对《洛丽塔》的理解 -
竺帘氨基: 亨利对洛丽塔是一生一世,全心全意,最爱的就是她,他可以肯定,就象自己必死一样肯定,洛丽塔可以褪色,可以枯萎,怎样都可以.但他只望她一眼,万般柔情,便涌上心头. 而洛丽塔对于他只是一场交易,面对从未爱过的洛丽塔,他老泪...

夹江县15749615759: 如何评价纳博科夫的《洛丽塔》 -
竺帘氨基: 小说完全站在主人公亨伯特的角度描写洛丽塔,和他一样,读者无法窥见洛丽塔的内心世界.正如末尾亨伯特所承认的那样,他对洛丽塔其实一无所知.洛丽塔的喜怒哀乐、想法和需求、梦想和希望对我们来说是一片空白,只能从亨伯特的叙述中得到及其片面和些微的窥探.而亨伯特对洛丽塔的需求通常是熟视无睹的.

夹江县15749615759: 求解《洛丽塔》的真正的含义? -
竺帘氨基: 创作背景 《洛丽塔》最令人叹服的成就之一就是,作为一个移民作家的纳博科夫比绝大多数土生土长的美国作家更逼真地创造了美国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但这种“逼真感”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必不可少的自然背景,并没有给亨伯特的欲望世界...

夹江县15749615759: 《洛丽塔》想表达一个什么主题? -
竺帘氨基: 就是想讽刺当时的美国社会,因为作者看当时的美国社会很不好. 还有就是反常的畸形的爱情,因为那个老家伙喜欢一个小女孩子. 仅此而已,只不过第二条有点牵强.

夹江县15749615759: 《洛丽塔》主要讲诉什么样的内容? -
竺帘氨基: 《洛丽塔》讲述的是这样的一个故事:主人公汉勃特在巴黎的大学教授俄国和欧美文学,并拥有一家豪华的旅馆.由于少年时代相亲相爱的女友早逝,汉勃特在成年后仍然对9~14岁的早熟少女非常着迷.在30岁左右,汉勃特到美国去继承叔叔...

夹江县15749615759: 《洛丽塔》这本书想表达什么 -
竺帘氨基: 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成年男子对一个少女的控制不住的乱伦情感,小说将可怕的欲望与主人公充满自我谴责的情感困惑刻画得入木三分.同时,这部小说也“与20世纪美国文化的主题息息相关”――因为它明显违反了公共道德的基本准则.正如美国评论家莫里斯・迪克斯坦指出的那样:“《在路上》是对无政府主义的个人自由进行具有爱默生风格的赞美,把书中的主人公变成了一个反对传统文化的神话式人物,而《洛丽塔》则假装对离经叛道和变态心理做了一番个案调查,对凯鲁亚克热情赞誉的那种道路旁边的美国文化进行了讽刺.”

夹江县15749615759: 《洛丽塔》歌词赏析 -
竺帘氨基: 和我跳舞吧 Lolita 白色的海边的沙 爱情还是要继续吧 十七岁 漫长 夏 喜欢一个人 Lolita 只喜欢一天好吗 或许从没有爱上他 只是爱了童话 那个野菊花开满的窗台 窗帘卷起我的发 我把红舞鞋轻轻的丢下 不在乎了 Lolita 田野金黄了 Lolita 舞台就快搭好了 我们一样吗 Lolita 对孤单习惯了 如果我不做自己的观众 还以为在爱着他 我坐着飞机到海边找他 多疯狂啊 Lolita 喜欢一个人 Lolita 只喜欢一天好吗 爱情还是要继续吧 十七岁 漫长 夏 都会忘记吗 Lolita 来不及带走的花 努力开放了一个夏 十七岁 海边 他 爱情还是要继续吧 十七岁 漫长 夏

夹江县15749615759: 卓亚君的《洛丽塔》要表达什么? -
竺帘氨基: 小说《洛丽塔》上面的朋友已经介绍了不少,我不在此赘述,您自己看见就了解了.小说与音乐各有各自的魅力,都讲述的是一个独立的故事,你可以不必了解太多小说《洛丽塔》.歌曲《洛丽塔》的作曲是贝多芬的《致爱丽丝》相信你能...

夹江县15749615759: 洛丽塔歌曲含义 -
竺帘氨基: 洛丽塔原指美国一部小说《Lolita》."洛丽塔"一词甚至被收入词典,人们约定俗成的用它来形容极富诱惑力的早熟女孩. 洛丽塔—歌词很美,曲风轻快,浪漫、飘逸,却凄凉无比,放下爱的人适合听 讲述了一个女孩曾经拥有的17岁.LOLITA,少女的孤独之爱,绝望之爱,疯狂之爱; 野菊花枯萎之后,用一个漫长夏天的绽放换取一次注定被忘记的爱情; 白色的沙滩在十七岁的年华覆盖掉关于“他”的最后记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