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汉帝佛教寺院的基本构成、结构和布局特点

作者&投稿:拓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简述隋唐时期佛教寺院的基本布局特征。~

在隋唐时期,佛教寺院的基本布局特征采用了轴线对称的布局方法。
具体来说,寺院按照轴线依次排列山门、莲池、平台、佛阁、配殿、大殿等建筑,形成中轴线对称的格局。其中,山门是寺院的大门,常常建造得相当宏伟,以显示对佛教的尊敬。莲池和平台则是寺院中的水景和景观建筑,常常被用来进行佛教仪式和修行。佛阁是寺院中供奉佛像的地方,常常建造得高耸入云,以显示对佛的崇敬。配殿则是寺院中的辅助建筑,用于存放法器、经书等物品。大殿则是寺院中的主体建筑,是寺院僧侣进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
此外,隋唐时期的佛教寺院建筑群的核心已经从塔变为殿。在此之前,寺院以塔为中心,四周环绕着廊阁庑房等建筑。但在隋唐时期,随着佛教教义的变化和建筑技术的进步,塔逐渐失去了其作为寺院中心地位的重要性,而殿则逐渐成为寺院的核心。因此,隋唐时期的寺院布局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总的来说,隋唐时期佛教寺院的布局特点呈现出严谨的对称性和序列性,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佛教的重视和信仰。

佛教传入中国,兴建的第一座寺院白马寺是以汉代官署的格局建造的,以后又有不少官僚和富家施舍现成的府邸和私宅为佛寺。所以,中国汉族地区的佛寺在近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基本继承了中国的建筑传统,以院落形式作为佛寺的布局,即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串连而成。

汉地佛寺的另一特点,就是有一条南北中轴线。主要建筑建在中轴线上,附属建筑则在中轴线的东西两侧。

中轴线上的建筑由南往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等。天王殿前的东西有钟楼、鼓楼对峙。大雄宝殿前的左右是伽蓝堂和祖师殿相对。法堂前左右为斋堂和禅堂。法堂后或藏经阁左右是方丈室。另有库房、厨房、客房、浴室等分布四周。大寺名刹,还另辟有五百罗汉堂。有的著名大寺院在寺院的左后侧或右后测设立戒坛,自成格局,另为一院。还有的附有塔院(又称塔林)。

各殿堂供奉的佛像一般是:

山门(正门):多为三门并立,中间大两旁小,故又称“三门殿”。门内两侧塑有金刚像。

天王殿:三门殿内的第一重殿。殿中央供奉弥勒尊佛,背后供奉韦驮菩萨,韦驮菩萨面北而立。东西两旁供四大天王像。

大雄宝殿:是寺中主殿、正殿。因宗派不同,正殿供奉的佛像也有区别。

比较常见的是:

一佛二弟子:释迦佛、阿难、迦叶。

一佛二菩萨:释迦佛、文殊、普贤。

一佛四弟子:释迦佛、文殊、普贤、阿难、迦叶。

横三世佛:药师佛(东)、释迦佛(中)、阿弥陀佛(西)。

竖三世佛:燃灯佛(过去佛,东)、释迦佛(现在佛,中)、弥勒佛(未来佛,西)。

三身佛:卢舍那佛(左)、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中)、释迦佛(右)。

五方佛:阿閦佛(东)、宝生佛(南)、大日如来(中)、阿弥陀佛(西)、不空成就佛(北)。

过去七佛:迦叶佛、拘留孙佛、尸弃佛、毗婆尸佛、毗舍浮佛、拘那含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由东至西)。

净土宗寺院也有在主殿供阿弥陀佛(坐像)或接引佛(立像)的。

正殿佛像的背后,或供文殊、普贤、观音三大菩萨,或塑海岛观音。

大殿两侧多供奉十八罗汉,也有的大寺供奉二十诸天。

观音殿:又叫圆通殿、大悲殿,本殿以观音菩萨为主像。

藏经阁:一般安置在中轴线最后一进、为两层正殿,是藏经之处。上下分别供奉大日如来和三世佛。

伽蓝殿:位于主殿之东,供奉守护伽蓝土地。“伽蓝”是“僧伽蓝”的略称,意为“众园”、“僧院”,即寺院。此殿中间是波斯匿王,左为只多太子,右为给孤独长者。波斯匿王原是舍卫国王,后皈依佛教,为佛教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后两位最先施造了只园精舍,供佛陀和弟子们居住。

祖师殿:殿内正中为来华的禅宗初祖达摩,左为其五传弟子慧能,右为慧能的三传弟子并建立了丛林制度的百丈怀海。有的左侧供创建禅林的马祖道一。

香积厨:即厨房。多安置紧那罗王像,祈其监护。

以上所述寺院殿堂布局及佛像供奉情况,为一般正规的寺院采用,但也略有不同。至于小型寺院,则可因地而异,各具风格。

随着佛教日益中国化,建筑也渐渐走向中国化。从原来印度以塔为中心的布局向以殿堂为中心的布局演变,一是受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因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结构,常常以殿堂为中心,配以层层院落,殿堂对于家族而言,是侍奉祖宗排位的地方,对于国家而言,是帝王议论国家大事、举行大典的地方,也是祭祀天地,社稷、神灵和历代帝王牌位(类似于祖宗排位)的地方,殿堂传统建筑群中的位置是崇高的、神圣的、威严的,因此中国人在传播佛教的过程中,把这种结构也赋予在寺院当中,把寺院中供奉佛像、礼佛、诵经的地方置放在殿堂中。二是在佛教传入中国后,一些王公、贵族、富商、甚至皇帝,出于对佛教的崇敬,往往“舍宅为寺”,这些宅第都以大殿为主体建筑,改成寺院后,对佛教寺院建筑布局和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中国汉地佛寺的建筑布局,在近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基本上采取了中国古代官署和传统院落的形式,以坐北向南为中轴线,把山门和各主要殿堂分布在中轴线上,其余建筑物依据中轴线的左右对称布局。现在见到的寺院大多数是这样的布局,当然,比较完整地保留了我国早期佛寺“寺、塔一体,塔踞中心”的典型布局的寺院也有,如创建于唐代的四川成都市新都区的宝光寺,是这种印度式结构表现比较明显的代表性建筑,在全国众多的寺院中殊为少见。
依据以上知识,我们可以很好地理解一般寺院的常规结构,不须导游解说,我们自行游览寺院时,通常可以这样来判断寺院的建筑布局:
1、山门——寺院的大门,古时称寺庙为丛林,通俗地理解,意即前来修行的人们如同树们聚集在一起,共同学习和接受佛陀的教诲,同时“天下名山僧道尽占之”,寺院常常在山林峻岭中,“深山藏古寺”,故寺院的大门常常称之为“山门”。又一说法是,山门是“三门”的谐音,因寺院一般有三道门,象征佛教“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山门内,两侧龛中各有一尊执金刚杵护持佛法的天神,名叫金刚力士。
2、天王殿——护法神,类似于现在企业的接待大厅,其中包含了安全保卫和前台接待,那么掌管四大洲的护法国王——四大金刚分布左右,而中间则由憨态可掬的弥勒佛笑脸相迎,弥勒佛身后,通常设龛供奉护法韦驮像。因此,天王殿也有人称其为“弥勒殿”。如果寺院比较小,山门往往会和天王殿合二为一。
3、神道+钟鼓楼——神道一词,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说法,对于寺院而言,通俗地理解就是从山门到大雄宝殿的通道;左右通常会设立钟鼓楼,所谓“晨钟暮鼓”即如此,是佛教寺院作为实施佛教礼仪的重要法器,有着专门的仪规。早晨,钟声继以鼓点;迟暮,鼓点继以钟声。“钟敲鹤起,鼓击龙飞”;“惊醒世间名利客,唤回苦海梦迷人”,使得钟鼓不仅成为类似于“企业上下班的铃声”,还在钟鼓声中注入了深沉的佛教教义,其作用是寺院以外的钟鼓所远远逊色的。
4、大雄殿——或称大殿,即寺院的正殿,所谓“大雄”,是佛的德号,意即“大”者,包含万有;“雄”者,摄伏群魔。因为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称他为“大雄”。而“宝殿”的“宝”,是指佛、法、僧三宝,人们有了烦恼,要到这里请求高僧们指点迷津,这就是“无事不登三宝殿”的由来。大雄宝殿一般侍奉两种佛像:一种为“一佛二弟子”,中为释迦牟尼说法坐像,左右分别为迦叶、阿难尊者侍立像;或单纯的释迦牟尼佛像;一种为三世佛,按时间序列分有“纵三世佛”,即左为过去的迦叶佛或燃灯古佛、现在的释迦牟尼佛、右为未来的弥勒佛;按空间序列分为“横三世佛”,左为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佛、中为婆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右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
大雄宝殿左右两侧多塑十八罗汉,也有塑五百罗汉的,甚至还见过二十四诸天的雕像,忘了在哪家南方的寺院了(如果没记错,应该是温州的头陀寺)。
大雄宝殿的背后佛龛,设奉的佛像就比较种类繁多,通常比较相通的有三种,一为阿弥陀佛,他左手下垂,接引众生,右手当胸,掌托莲台;或以阿弥陀佛为中心的“弥陀三圣”(也成为西方三圣),左为观音菩萨、右为大势至菩萨(因为释迦摩尼曾重点推介过西方极乐世界是修行人的好去处,若此组佛像另设殿堂,通常会设在大雄宝殿的后面,则叫弥陀殿)。其二通常塑观音菩萨,或单人像或两边塑有善财童子和龙女(若另设殿堂则叫观音殿);其三塑“三大士”,中为骑吼狮的观音菩萨、左为骑青狮的文殊菩萨、右为骑白象的普贤菩萨(若另设殿堂则叫三大士殿)。
5、说法堂或藏经楼(亦为“藏经阁”,一看到这名词估计阁下一定两眼放光,因为少林寺的藏经阁似乎藏了不少武功秘籍,包括易筋经,呵呵)——这些建筑物通常都是堂楼结合,既有供奉、祭拜、说法教化的功能,也有收藏的功能,不过实际上藏经阁往往珍藏着佛教经、律、论三藏典籍及其它法宝、法器,除了特许“阅藏”(专心专一闭关学习的僧人,少则数日,多则数十年)者外,一般僧人、俗人是不得随意上去的。
6、附属建筑——其余的建筑一般会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建筑,仿宫殿廊院式布局,对称排列若干个较小的院落,如菩提院、般若院、塔院、方丈院、法堂、祖师殿、罗汉殿等,现在常见的是在回廊中基本设置有五个部分的建筑物,即所谓“五大堂口”:禅堂、客堂(接待处)、库房、斋堂(厨房)、衣钵寮。

佛教在线讯 在佛寺的殿堂中,常有一些佛家专有的、比较固定的陈设。

背光:是佛像背后的屏风状的饰物,意在表示佛光普射四方。细观之下,就会发现背光中有许多用祥云卷草和吉祥动物组成的各种图案。而背光图案的差异实际上反映了佛寺类型和时代的差异,如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内三身佛的背光,其内饰网目纹,为典型的辽代的装饰图案,而外侧却是纹络粗犷的火烟纹,有些类似唐代的风格。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此殿是深受唐代文化影响的辽代时期寺院的特点。而按照《造像量度经》的规定,背光上的图案应有六种,即大鹏——表慈悲,鲸鱼——表保护,龙女——表救度,童男——表资福,狮子——表自在,大象——表善师。实际上更多的背光是由各种吉祥图案,诸如七珍八宝等构成的,有的甚至只有一些花草卷纹图案而已。

宝盖:是罩于佛像上面的平顶圆柱形伞状物,质地不一,有丝质的,也有木制或金属制的。宝盖是由古代王者出行时的承尘伞状物演化而来的,作为佛的庄严饰物,其寓意是“佛行即行,佛住即住”。

幡:是布列于佛坛四周的长条状的丝织或棉织物,上面书写经文或敬语。

幢:是佛殿内悬挂的长筒形庄严饰物,一般用丝织品或棉布制成。幢身周围分置八或十个间隔,下附四条垂绦。上面或绣佛像,或施彩画,或书写经咒、敬语等。

欢门:是悬挂在佛前的方形大幔帐。上面绣以飞天、莲花或珍禽异卉等图案。因其两侧常垂有幡带,故又称幡门。欢门前常当空悬挂一盏琉璃灯,称“常明灯”。

佛殿除了这些比较常见的庄严饰物以外,还有一些常规的供养佛与菩萨的物品,即供具。最常见的是“三具足”,即一香炉,二花瓶,二烛台。因其个数为五,也称“五具足”。这是最简单的供物,比较讲究的在供有“三具足”的长香案之后,还设一方供台,上设六种供具,即花——表示布施,涂香——表示持戒,水——表示忍辱,烧香——表示精进,饭食——表示禅定,灯明——表示智慧,合称六度。另有“五欲供”,即明镜以戒色,琵琶以戒声,涂香以戒香,水果以戒味,大衣以戒触等五种欲望。

在汉传佛教寺院的装饰艺术中,壁画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艺术装饰和宗教宣传形式。根据壁画的风格和技法,可以大致判断出壁画的创作时代。实际上,寺院壁画有一渐进的发展过程,其中最灿烂的时代是唐朝,元明以后渐趋衰落。画风叠变多样、流派众多,内容丰富是汉传佛教寺院壁画的特色。(信息来源:香港宝莲禅寺)


佛教和道教的关系
关系如下:先说佛教、道教、之异 第一、佛家讲“超世”,道家讲“出世”1.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人来说都是苦海。对现实人无能为力,所以要忍受和超脱---即“超世”。要忍受和超脱,就要放弃各种欲望,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磐(无苦的极乐世界)。佛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

西藏文化受中原文化哪些影响
据卢米尔·吉赛尔的《西藏艺术》载, 藏传佛教本身除“包括了西藏地方原始宗教苯教的基本因素”外,“ 同时又容纳了中国汉族道教的某些因素”。据李克域的《 普乐寺的建筑艺术及其密宗哲学》称,在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 佛灭后一0六0火虎年,公元516年) 中国道教徒宋云就已在印度传播道教了。道教...

佛教与道教有什么区别?
佛教是无神论,道教是有神论。佛教和道教认为人皆可成佛或神。但佛只是思想上比人境界高,生理上和人一样,也会生老病死,道教神则是有超能力的不死族。佛教主张学习宏观的世界,各门各类各种知识都应该去学习,所谓勤学五明,道教集中修炼内功,依靠炼丹术等辅助手段以成仙为目的。佛教是以觉悟,灭除...

道教和佛教的区别是什么
1、世界观不同 佛教是无神论,道教是有神论。佛教和道教认为人皆可成佛或神。但佛只是思想上比人境界高,生理上和人一样,也会生老病死,道教神则是有超能力的不死族。佛教主张学习宏观的世界,各门各类各种知识都应该去学习,所谓勤学五明,道教集中修炼内功,依靠炼丹术等辅助手段以成仙为目的。

佛教道教有冲突吗
佛教道教两教有相容的方面,但也有冲突:道教追求现实生活,而佛教舍弃现实生活。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与道教相反,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一切来说都是苦海。对现实...

佛教和道教有什么区别,各信仰什么?
佛教和道教有什么区别道佛两教,一个是中土文化,一个是外来文化,但两者在中国哲学、宗教发展史上,却有着大致相同的兴衰经历。佛教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道教亦在此时发生,二者又都经魏晋南北朝的蕴酿发育,到隋唐而繁荣并盛。此种情形,历来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尤其是两教之间的相互抗争、互不相让的关系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道家与佛家有何异同?
佛教和道教的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对待生和死的态度。可以说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磐”,脱离生死轮回。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而且这种苦是没有尽头的是在一个循环往复、不到头的生死轮回中。只有实现涅磐,才能脱离生死轮回。佛教与道家有相似相通处,佛教进入中国得益于...

老子出函谷关化胡为佛的化胡为佛是什么意思???
这是说老子西出函谷关后,度化胡人成佛。这是道教打压佛教所作,道教元朝前还有部经典《太上老君开天经》。但后来论道失败,被证明开天经是伪作。从此,道教经典里就没有了开天经。1、是《老子化胡经》最重要、最基本的观点,也是道教思想的基石。以道经所言,老子即是我,我即是老子“,这是与道教...

佛教起源于哪个国家
佛教起源于尼泊尔。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其实,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位于现今尼泊尔境内,所以佛教起源于尼泊尔。

道教和佛教哪个境界高
各有各的境界。关于道教和佛教,两本神话小说《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一本主要是宣扬道家,一本则扬佛抑道。封神里道教当家,基本上是三清和徒弟的恩怨情仇,至于佛家也就出来了准提和接引,他们来就是挖墙脚,不算光彩。道教天尊对佛家佛祖,老君和如来干起来,实力相当,原始对阿弥陀佛,通天接住药师...

龙子湖区15996376409: 简述中国汉地寺庙的布局 -
澹谭藿香: 中国汉地佛寺的平面布局非常灵活,大体上可以概括为单体布局、组群布局和园林布局三类. 一、单体布局 单体式布局除了在佛教圣地中的茅庵、精舍、精室之中可以找到范例之外,中国汉传佛教寺院一般没有此种形制. 二、组群布局 历史上...

龙子湖区15996376409: 阐述佛教房屋的建造结构
澹谭藿香: 谈论中国佛教建筑和娥眉山佛教建筑的区别,比如,色彩,装饰等..,

龙子湖区15996376409: 寺院布局总共有哪些呢? -
澹谭藿香: 佛教传入中国,兴建的第一座寺院白马寺是以汉代官署的格局建造的,以后又有不少官僚和富家施舍现成的府邸和私宅为佛寺.所以,中国汉族地区的佛寺在近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基本继承了中国的建...

龙子湖区15996376409: 1、我国古代佛教建筑中殿堂与佛塔平面布局有哪两种形式? -
澹谭藿香: 1、东汉至唐朝初期:汉地佛寺以塔为中心,四周以堂﹑阁﹑廊等围绕,成为方形庭院. 2、唐朝以后:为多进深的中轴线的建筑为主要宗教礼仪性建筑的形式,中轴两侧...

龙子湖区15996376409: 中国佛教寺院殿堂是如何配置的?急急急!!!!! -
澹谭藿香: 一、汉地寺庙一进大门首先是“天王殿”,天王殿正面供奉“弥勒菩萨”两侧供奉四大天王,弥勒菩萨背后是韦陀菩萨. 二、出了天王殿,再往内映入眼帘的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与天王殿之间的院子的两侧有些寺庙会供奉“珈...

龙子湖区15996376409: 汉传佛教的古建筑(佛殿佛堂等)为什么都是单层的?为什么需修建多层的佛楼?
澹谭藿香: 首先这是我们汉地和藏地的建筑风格不同.中国汉地的寺院一般是按以前皇宫的建筑风格来建的,所以一般只有一层.藏地的殿堂其实也很少多层的,只不过一般他们的建筑底下一层都是闲置的,空的或者放杂物的. 还有就是寺院殿堂里面都会供奉佛菩萨等的像,如果有两层那么佛菩萨供奉在一层,人在二层走,变成在佛菩萨的头顶走来走走去很不恭敬,如果人住一楼,佛菩萨宫二楼,那么办法会啊,做事情等也不方便. 再有,建一层楼房通风透气,一旦我们人多的话就不会太闷,这个我们平常住楼房和平房就能感觉得出来. 这些只是我的理解,不对的地方请指出来.谢谢.

龙子湖区15996376409: 旅游中常见的寺院殿堂配置及其功能 -
澹谭藿香: 一般汉地寺院的殿堂按中轴线上分布为: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 天王殿是供奉大肚弥勒,弥勒哈哈笑的形象代表提醒世人忘记世间的一切烦恼,"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指的就是弥勒.弥勒两旁是四大天王,象...

龙子湖区15996376409: 汉地寺庙与藏传寺庙的异同点? -
澹谭藿香: 首先都是信仰佛教;佛经大部分是相通的;拜的佛基本也差不多;但是传承有不同; 汉地寺庙是显宗;藏地属于密宗;楼上那位;明显对藏传佛教有歧视;四皈依和三皈依本质是一样的; 从寺庙上讲;汉地寺庙供奉的佛像基本是佛的相貌;藏地很多供奉的佛像有的是密法的相貌;也就是菩萨装饰戴着法衣法帽;身上有各种装饰;项链;飘带等等的装饰; 还有汉地寺庙大殿内;前后距离比较小;进门基本就有点拜佛的空间;而藏地寺庙前后距离较大;是喇嘛念经修行的主要场所; 日常生活;感觉尤其汉地旅游景点的地方;修行基本看不见;在藏地对僧侣的管理相对严格些;尤其是规模大的寺庙;喇嘛每天要学很多的东西.

龙子湖区15996376409: 五福归闺的意思怎样解释? -
澹谭藿香: 五福来自《书·洪范》.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命终.也就是长寿,富贵,健康,道德好,整个一生都维持这样的良好状态,最后得到善终.一个家庭希望完整拥有五福,就是五福归阁.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