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史记》

作者&投稿:敖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史记》~

史记中的故事-夏朝的故事

夏朝的开国之主是启,启是禹的儿子。史记中记载着其实禹同志也不是故意要破坏著名的“禅让”政策的。禹同志当时也是依照惯例,选择了益这位好同志当自己的接班人,不过意外的是禹同志死的太早。在选拔完益之后,禹不到十年的时间就死了,所以没有充足的时间与益同志来完成权力交接的工作。虽然禹死的时候,还是把位子传给了益,益也依照惯例去了叫箕山的地方象征性的进行隐居,以表示不愿意继承帝位,要让给启同志。但是与前两次流程不同的是,史载启同志还是非常不错的一个人,而且益同志没有长时间的辅佐禹治理国家的经历,大家对他并不十分认可,于是一古脑地去朝见启,说这才是咱们的帝王禹的儿子啊。就这样,启同志即了天子的位子,我们有志于做伟大人物的益同志,只能在箕山这个地方,孤独地伟大下去了。所以说:经验主义害死人啊。益同志就是明证。

禹同志虽然算不上夏朝的开国之君,但是鉴于没有禹就没有启,没有禹的统治地位,就有没有启的后来,所以禹同志的诸多事迹,还是在夏本纪这一章做了记载。

禹同志一生中最大的功绩,在我看来莫过于治理成功了从尧统治时间就开始肆虐的洪水。禹同志的家世也很显赫,他的父亲就是治水失败被杀的鲧,而鲧是颛顼的嫡传子孙。当年尧为了治理洪水,向下面寻求贤人能够治水,下面的人一致说道:鲧可以做这件事情。尧同志看人还是比较准的,说鲧有性格缺点,一定干不成这件事情,但是架不住所有的人都说鲧可以,终于还是派了他去治水。结果怎么样,大家是都知道的,鲧治水九年不成,这个时候舜同志登基了,就把他杀了,而下面的人也一致说道:杀的好啊(寒一个,这都是什么人啊)。

舜杀了鲧,但是任用了鲧的儿子禹来治理洪水。禹同志也不记前嫌(杀父之仇与夺妻之恨可是中国男人最要报的两大仇啊),尽心竭力来做这件事情,他任用益与后稷帮他治理洪水。治理洪水的十三年时间里,九过家门而不入,他的儿子启十几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模样(怪不得没感情)。禹同志汲取父亲治水以“堵”为主因而失败的经验,采用疏导为主的方针,开九州,通九道,终于把滔天的洪水都导入到大海里面去了,终于治理成功,中原人民不用当渔民了,大家可以开香槟庆祝了。

禹同志治理国家的能力,我没有见到什么太过正式的记载,不过考虑到这几位从基层选择出来的统治者,一般来说,实际能力还都是不错的。所以禹统治的时候,天下基本还是安定的。

后来启继位以后,诸侯有扈氏不服,于是启征代,因为军纪严明,大胜而归,剿灭有扈氏。

启传位给儿子太康,太康同志喜欢游猎,结果因此被羿逐出了国都,再也没有回去过(奇怪,没搞懂羿的来历及事情的原委)。讲到羿,大家一定可以想到后羿,在民间传说里,关于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故事那可是大大的有名。传说中当时天上有十个太阳,都是天帝的儿子,本来大家每天值一个班,上去在天空上走一圈,其它时间都在天宫里逍遥自在,挺自由的。不过有一天这十个太阳不知道发了什么神经,觉得一人一天去值班挺无聊,于是一股脑地都跑到天空上去值班去了。按说这免费加班倒也是有功无过的事情,可坏就坏在这太阳可不是一般的职位,想加班就加班的。十个太阳同时出现的结果,就是天下大旱,地上寸草不生,江河湖海都被晒干了,地上的人也都快活不成了。这事情天帝知道了,觉得要管一管,不过说来这天帝也很奇怪,自己的儿子不听话,亲自去把他们叫回来,骂一顿不就完了吗?可他不,他把手下非常善于射箭的后羿叫过来,跟他说,你看我这十个儿子不听话,瞎胡闹,给人间带来了祸患,我亲赐你射日神弓,你去教训他们,如果他们不听话,你就把他们射下来,以惩罚他们为非作歹。后羿同志也很实诚,于是带着家属嫦娥下凡间给天帝办事情去了。后羿同志下凡一看,哎呀,这太惨了,地上的老百姓都没有东西可以吃了,不但没有东西吃,连喝的水都没有了。后羿同志很是痛心,于是马上去跟太阳交涉,让他们安于本份,老实上班,不要搞串岗这种违反工厂纪律的事情。太阳们自恃是天帝的儿子,没把后羿当回事,没搭理他。后羿一看,不来点武的不行了,于是挽上神弓搭上神箭,嗖地一箭,就把一个太阳射了下来。这一射下来一个,地上的温度立马就降了一点,人民一看这下可有救了,马上围上来,大声给后羿叫好。天上的太阳还没有搞清楚状况,没想到谁有这么大胆子敢把天帝的儿子给射下来,正在疑惑,后羿嗖一箭,又射下来一个太阳。太阳们也不是傻子,一看动真格的了,有点傻了,马上开始在天空上东射西藏。可要说这后羿的箭术可真不是盖的,这地球离太阳的距离可是有150,000,000公里这么远啊,可人家不管你固定靶还是移动靶,照样是一箭一个。只听嗖嗖嗖嗖。。。天上的太阳越来越少,到最后只剩一个了。这后羿射的兴起,去抽他那个箭,准备把这最后一个也给射下来,这一掏箭,掏了个空,回头一看,被围在身边喝彩的人给拿去了。这可不,不拿走,太阳都被射下来,大家一样是没有活路了。就这么着,天下又恢复了安宁,仅剩的一个太阳再也不敢不遵守劳动纪律了,天天按时上下班,一坚持就是几千年没有迟到早退过一次。

后羿把太阳射了下来,按说也是大功一件,可是他射死的毕竟是天帝的儿子,再怎么说也是亲骨肉,天帝一怒之下,就把他们两夫妻发配在人间,不用再回天宫了。这开始倒也还好,后羿同志一看回不去了,于是在人间做点事情,射死了很多的凶恶的野兽,为人民谋福利。可是她老婆有点受不了了,以前在天上,日子过的多快活,啥事都不用愁,可是来到了这人间,天天就要叫柴米油盐打交道了,日子一长,就怨声载道了,特别是想到还要经历生老病死这些事情,那更是成天成夜地跟后羿闹。后羿一看这也不是办法,过日子嘛,不能整天天吵吵闹闹的,后来一想,你不就是怕生老病死嘛,听说西王母娘娘那里有不老的仙药,要是拿回来,这老婆可能就安份了,我这日子也好过了。这么一想,就历经千幸万苦去找西王母娘娘讨了不老仙药,回来家后给嫦娥这么一献宝。后羿跟嫦娥说,你看这药啊我给拿回来了,这么着,我先去射几只老虎回来作汤,咱晚上就着汤把这药给吃了,以后咱俩就永远不会老了。不过我可告诉你,这药啊,一人一半,吃了就永远不会老,可要是一个人全吃了,那可就飞上天,又回去作神仙了,那咱俩可就天人永隔,以后就再也见不着见面了,你可千万记住。说完就走了,他这一走,嫦娥也没有打耽误,马上把不老仙药全给吃了,一吃完,马上平地升仙了。可是上了天之后,虽然小样子也挺漂亮,可是天帝也不待见,想着你这么个女人,为了当神仙连自己老公都不要了,那行吧,你不想要老公嘛,正好月亮的广寒宫比较清静,你去吧,自己一个人呆着去吧。就这么着,嫦娥就给发配到广寒宫,整天跟一个小玉兔作伴去了。这就是后羿射日与嫦娥奔月的故事。当然,传说归传说,这后羿到底在历史上是不是有这个人呢?我查了查资料,后来得出的结论是,后羿其实是一个官名,那个时候就是管射箭的事情的,所以善射是肯定的。不过他到底有没有射下来过太阳,有没有一个老婆叫嫦娥,那就是保不准的事情了。

话题提远了,咱们继续说这太康死后,弟弟中康继位(古人名字真奇怪),然后一辈一辈往下传,虽然历经波澜,但是没有出大事。最后传到了桀,其它桀这个字的意思不好,根本没人把它当名字,这代天子的名字其实叫:履癸(lǚ gui),只不过因为后来被灭了,所以得了桀这个名字。

桀同志具体怎么个荒淫无度,以至于要失去国家,我在史记的记载里反正没太看出来,就是说后来几代天子都做的不太好,所以诸侯都不太听话了,而到了桀同志这里,仍然没有认真治理朝政,而且还把当时的大诸侯汤给囚禁在了夏台。按说天子囚禁一个诸侯头子也没啥大不了的,可是千不该万不该,桀同志不该又把汤同志给放了。汤在夏台吃了不少苦头,回去之后,还是隐忍了几年,认真治理国政,让诸侯都来服他。汤同志感觉时机也差不多了,于是反他的娘的。一下就把桀同志赶下了天子的宝座。桀同志哀叹道:吾悔不杀汤于夏台,使至于此。不过后悔也迟了,只好带着自己的爱妃妹喜,共赴黄泉去了。

讲到妹喜,可能很多人不是很熟悉,我很早的时候就知道古代著名暴君二位代表人物,分别就是夏朝的桀与商朝的汤(一般称夏桀商汤),不过按照中国著名的红颜祸水论,两位在罪行都成功地转移了大部分给自己当时最得宠爱妃身上。这两位就是夏桀的妹喜与商汤的妲己。不过关于妹喜的事情,我知道的很少,大概知道的就是她带着夏桀天天游乐,建了老大的池子,池子里用酒给填满了,然后在上面泛舟,结果经常发生有人在上面醉酒掉进去淹死的事件。其实坦白说,第一我没有觉得作为国家的统治者,在那个私有制社会,建点东西供自己游乐,有啥大不了的,无非是命不好,最后国家亡了,就把错误都归到这些个上头去了。第二,就算这事有大错,跟妹喜有关吗?这事情说白了不还是大王点头让做的嘛,怎么后来平白无故就得了个亡国妖女的名呢?而且我还一直存有一个疑问,酒这东西填池子倒也不是不能做,毕竟人家有这个资本,但是大家知道酒是会挥发的,过几天酒精挥发完,不还是普通的水池子吗?


反正不管怎么样,商汤灭了夏桀,历经十四代,统治四百七十一年的夏朝就此灭亡了,历史又掀开了新的篇章。

一得居士(就是我)说:风水轮流转,皇帝换班坐,大禹治水十三年,换一个四百年诸侯朝贺,夏桀商汤大斗法,夏桀说,悔当初。
史记中的故事-五帝的故事

“三皇五帝”这个词,大家应该都知道,三皇指的是传说中的三位神仙,是华夏开族的传说人物,他们是:伏羲、女娲、神农。不过,这个不是唯一的说法,还有燧人、祝融、共工、黄帝同志,都曾经在史书中荣登三皇的荣誉宝座,但是一般比较正式的说法,还是前面提到的三位才是公认的三皇。

还有就是五帝了,作为传说中上古时代杰出皇帝的代表人物,五帝被视作为中国历代帝王的学习榜样及楷模,是永远只能接近而不能达到的最高统治者的完美典范。其实说来我一直想不通一个问题,虽然我从不少书籍里看到过这五位的种种事迹,但是我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杰出的地方,以至于被推祟到如此的高度。按说上古时代人的思想比较简单,相对来说容易统治,而且那个时代交通不便,科技落后,无论战争的规模与统治的版图与后世都无法相提并伦,但是他们五位就是这么奇怪地占有着这么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后世的帝王也心甘情愿地跟随之下,偶尔被奉承到与之相提并论的地步就高兴的乐不可支,真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

五帝都被记载进了中国教科书级别的史书:史记。史记记载着这样的故事。

五帝的第一人是:黄帝,这个大家都比较熟悉了,我们号称为炎黄子孙,指的就是我们中华民族都是炎帝与黄帝二人的子孙,这两位都是远古时代真实社会的统治者,炎帝同志不幸败于黄帝同志,所以虽然炎黄并列,并且炎帝居先,但是五帝中并没有炎帝这个人。

黄帝同志姓公孙,名轩辕,故又被称为轩辕黄帝(他还有个号:有熊)。依照惯例,凡是统治者,一生出来都与众不同,黄帝同志号称是生下来不久就会说话了,简直是超级神童,长大后更是聪明的不得了。当时的统治者神家氏(通称,非特指三皇的神农)统治不力,诸侯互相打来打去,天下大乱。黄帝同志当然就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救万民于水火的责任,扫平四合,一统神州,完成了中华民族第一次民族统一的大业,基于他的这个杰出的功勋,所以被封为五帝之首。

看起来黄帝同志的事迹有点闷,且慢,有精彩的,精彩的是黄帝平灭蚩尤的战役,虽然史记中只有: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及征师诸侯,与蚩尤(音chi you)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这样短短几行的记载。不过其它史书中以及民间传说中的记载却非常精彩与有趣。传说中的蚩尤可不是一般的人,简直可以说是怪物,说它身高七丈,还有兄弟八十一人,个个铜头铁额,吃石头与沙子,刀枪不入,想想就知道如果真有这八十一个兄弟,那还用什么军队,就这些人就可以扫平华夏了。作为正义的统治者,黄帝同志虽然在开始的时候作战不利,但是很快就得到了上天的帮助,九天玄女亲自下凡,教导黄帝使用兵信神符,来破解蚩尤刀枪不入的妖法。蚩尤又请得风伯雨师相助,九天玄女就用“魃”(音ba)来破解了狂风暴雨,蚩尤又做妖法让天降大雾,黄帝同志制作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精密仪器“指南车”来指引方向,最终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把作乱的蚩尤同志干掉,而且为了防止它死后阴魂不散,继续为害人间,还把它分尸,然后一块一块埋在不同的地方,彻底消灭了这个祸患。这样的记载终于满足我对于黄帝同志的好奇心,在记住黄帝同志的功绩的同时,也让我深深地记住了蚩尤这个勇于牺牲自己以成就黄帝功业的好同志。

五帝排名第二的是:颛顼(音zhuan xu),号高阳。虽然颛顼同志在史记中位列于五帝的第二位,但是我横看竖看,除了他是黄帝的孙子以外,实在没有看出有其它杰出的地方,史记中记载的,无非是知人善任,搞好了统治,把疆土扩大等等这些当皇帝本份内的事情,实在是无聊的很,无聊的很。好在传说中还是有可以挖掘的地方,传说中有共工与颛顼争夺统治权(一说是治理国家理念不合)不成功,于是一怒之下拿头去撞不周山(传说中顶天的柱子之一),结果没有想到这位真正应了花岗岩脑袋这句话,居然把不周山给撞垮了,这下可不得了,于是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就是说天向西北的方向倾斜了,大地往东南的方向塌下去了,从此以后,日月星辰就从东方往西北方运转,江河就往东南方流淌(中国人民真有着非常质朴的世界观,哪里低就往哪里去啊)。不过我知道的另一个版本却是这样的,火神祝融与水神共工争斗,最后共工失败,一怒之下拿头去碰不周山,结果天塌地陷,天上的日月星辰就往地上掉,搞得地上一片火海。这个时候上古女神、中华之母女娲娘娘再次出山,练化五色石子去补天(这就是天上有五彩云霞的原因啦),最终挽救了人类灭绝的命运。这个版本远比颛顼与共工的那个版本有趣的多啦。当然,最无聊的还是史记的记载,实在没啥内容,无聊的很。

五帝排名第三的是:喾(音ku),号高辛。他是颛顼的侄子辈,但与颛顼没有直接关系,唯一的关系就是颛顼的爷爷是喾的祖父。令人比较失望的是,喾同志的事迹,比颛顼还少,在史记中如此,在其它记载与传说中也是如此,除了统治好,百姓安乐这些常规事迹外,唯一看的过眼的地方,恐怕只有生了尧这位比较闻名的儿子了,其它全无,失望,太失望。

五帝排名第四的是:尧(音不用注了吧),号放勋。他是喾的儿子,不过他不是喾的大儿子,所以是他哥哥挚即的位,但是挚在位九年,统治不力(没有具体事迹,史记仅记载: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下台下的实在是比较冤)。尧同志的主要事迹,跟他的爸爸差不多,也是太平统治者,史记中记载的都是一些华丽的词藻。不过在他执政晚期,却发生了一件大事情,这就是全国范围内的大洪水,尧同志用了鲧(音gun)来进行治水,结果治理了九年也没有成功。在传说里,鲧同志为了治水可是煞费苦心,从神仙那里偷来了神物“息壤”,这个息壤可历害了,把它放在那里,水升高,它也升高,让水永远也漫不过去,不过这么做的结果可谓非常失败,水漫不过息壤,只能往内流,结果平原变湖泊,高山变小岛,中原狩猎民族一律变渔民,治水彻底失败,于是尧同志只能在羽山杀掉这个死脑筋的家伙。

尧同志统治史上最有名的事迹莫过于禅让帝位给舜同志,当然,史记中记载着尧对于舜的种种考验。先是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这样可以直接观察他的德行(这样的考察真是有够奇怪,如果考查失败,那下一个怎么考查?),还好结果非常满意。又让舜去各个主要官职任职,结果舜同志也是干一行爱一行,而且绝对全能。最后尧同志玩了一手绝的,让舜同志进到山林沼泽里面去,虽然说上天也配合考查任务,又是暴风,又是雷雨,但是舜同志却没有迷路,终于过了最艰苦最困难的一关,成为了上天选中的合格统治者。

按照史记的记载,尧同志在位七十年才发现了舜这个人才,又过了二十年,因为年纪太大(确实够大了),让舜同志代行天子的权限(就是摄政王了),再过了八年,终于架不住崩了,所以史载在位九十八年(绝对是世界史上最长统治记录)。关于非常著名的“禅让”的事件,就发生在这个时候,尧同志考虑自己的儿子丹朱德行不足(这是当然的,要不还费心巴力的考查舜干吗?连两个女儿都牺牲了),于是让位给舜,而舜同志也相当自觉,居然避而不受,让丹朱即位,但是诸侯却不去朝见丹朱却来朝见舜,百姓有案子报案,不去找丹朱却去找舜,民众不去讴歌丹朱却要讴歌舜(实权派确实远比名义上的统治者更有号召力),过了三年依然如此,舜同志只好概叹道这是上天的安排,于是不得不登上了天子的宝座。

五帝中最后一位:舜,名重华。他的父亲叫瞽叟(直译就是瞎老头子,当然他并不是瞎子,只是形容他有眼无珠,没有发现自己有这样一个杰出的能当统治者的儿子),他们家世也是相当显赫,并不是一般人家,史记载舜乃是颛顼的七世孙,黄帝的九世孙(血统论啊)。只不过跟三国时候的刘皇叔一样,很早家世没落,到了父亲这一辈就成了贫民了。舜的亲生母亲早死,所以有了一个后妈,而且给舜生了一个弟弟叫象。象世界上所有后母的故事一样,她为了自己的儿子能独自继承家产,那是恨舜入骨,必欲杀之而后快。但是舜同志却任劳任怨,事后母如亲母,待从弟如亲弟,让家人找不到他的毛病,结果舜同志不但好好地长大成人,而且还被尧发现,更被以极高的荣誉进行考查(尧嫁两个女儿给舜)。舜同志的极强的个人号召力,已经到了他随便在一个什么地方住下来,那个地方一年时间就变成村子,两年就变成了镇子,三年就变成了城市这样的地步。不过这么强的号召力也没有感动他的后母与从弟,为了消灭这个眼中钉肉中刺,谋夺他的财产与妻子(传说中记载),于是与他的父亲一起密谋害他(枕头风历害啊)。先是家里盖仓库,让舜上仓库顶上漆柱子,等他上去后,马上抽去梯子,点火烧仓库,不过好在舜同志早有防备,上去的时候带了两个斗笠,在危急关头,利用滑翔机的原理平安落地。此计不成再生一计,让舜去挖井,舜在上面挖,父亲与弟弟就在上面接土,等井挖的够深以后,就把挖出来的土往里填,准备把舜同志活埋了。当然结果大家想得到,舜同志平安脱险,脱险的方法,是旁边正好有一个井,舜从下面把它挖通了,从那边出来了(莫不是舜同志提前准备的?)。虽然发生了这些事情,舜对待家人却一如既往,就当从来没有发生过这些事情,巨大的人格力量终于感动了家人,于是一家人和好。

舜同志的巨大功业,体现在他任人唯贤,以前在尧时代不得重用的贤人,到了舜时代的时候不至于被埋没,终于还是冒出头来,很是干出一些事迹。不过在我看来,除了任用禹治水这个成功比较辉煌以外,其它的也都是例行公事。

史记记载着舜同志三十岁的时候被考查,五十岁的时候摄政,五十八岁的时候,正式统治者尧崩了,六十一岁的时候正式即帝位,在位三十九年,崩于苍梧之野。看到这里,结合尧同志统治九十八年的记载,令我深深的怀疑当时的历法与后来我们通用的农历是不同的。因为古时候人的正常寿命只有四五十岁,就算天子被上天保护,顶多也就是活个六七十岁差不多了,怎么随便算算都活了一百多岁呢?而且还不是个别特例,基本个个长寿,所以我觉得唯一合情理的解释就是当时的历法不同,可能当时的一年比现在的要短的多。

舜同志继承尧同志禅让的伟大传统,视自己的儿子如无物,毅然决然地把天下传给了治水有功的禹同志,而禹同志也依照惯例,避让三年,诸侯也一如即往地遵循旧制,非禹同志不朝,终于禹同志即帝位,天下太平。

另外说一句,尧的两个女儿,舜的两个妻子,据记载名字叫做:娥皇、女英。这两个人在民间传说中是相当的活跃,留下不少事迹。我记的比较清楚的事情,是说舜死在出巡的路上,这二位于是前去吊唁,一路上泪如雨下,落在沿路江边的竹子上,后来那些竹子身上就有着磨不掉的斑斑点点,这就是湖南著名的“湘妃竹”传说的由来。二位看到舜的遗体以后,放声大哭,最后纵身跃入江中,以身殉夫,让童话故事有了一个凄委婉约的结局。

五帝的事迹终于告一段落。其实五帝本纪这一章,真不如叫黄帝本纪,因为讲一讲去,也是黄帝同志的家事,五帝中,除了黄帝本人以外,其它人都是他嫡传的后辈,当然,有没有冒充的我们就不知道了。

舜之后是禹即位,禹同志虽然也有莫大的功业(治水之功,在我看来比除黄帝之外的几位功业大多了),但是因为他把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而且定了国号为夏,破坏了“禅让”的优良传统,正儿八经地把国家当成了自己家的,所以终于没有入选五帝,也算是对改革派的一点小小打击。

一得居士(就是我)说:纷纷攘攘,五帝你来我往,说什么上古圣贤,还不是都入尘荒;你也是功盖寰宇,我来个威名远扬,到头来禹传夏启,统统地扫进殿堂。
注:启是禹的儿子,夏朝的真正建立者,史书上又称夏启。

  《史记》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司马迁撰。初名《太史公书》,又称《太史公记》、《太史记》。元封三年(前108 ),司马迁继任父职,在太初元年(前104)参加制定《太初历》后,开始撰写《史记》。经10余年努力,终于成书。
  该书记事起于传说中的黄帝,迄于汉武帝,历时3000余年。所述史事,详于战国、秦、汉。据《太史公自序》记载,全书130篇,包括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52.65万字。该书的宗旨是探索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研究历史的发展和变化,作者提出了“忠”——“敬”——“文”这一朝代更替的周而复始的固定公式。这种认识并不科学,不过当时人们也只能达到这种认识水平。该书取材丰富,对《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及诸子百家多所采摘,又利用了国家收藏的档案、民间保存的古文书传,并增添了亲身采访和实地调查的材料。作者在广泛取材的同时,又注意鉴别和选择材料,表现了审慎的科学态度。 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 该书堪称第一部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中国通史。由它开端的史书纪传体影响深远,后来历代的正史都采用了这一体裁。它的大部分文字生动精练,写人叙事形象鲜明,对中国后世的散文和传记文学有良好的影响。司马迁死后,了解该书的人并不很多。汉宣帝时,司马迁的外孙杨恽祖述其书,公布于世,从此开始流传。该书现存早期的版本之一南宋黄善夫家塾刻本,被公认为善本,经商务印书馆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标点校勘本《史记》,便于阅读,所据底本为金陵书局刻本。

  十二本纪按帝王 世代顺序记叙各朝兴衰终始,十表排列帝王侯国间大事,八书是有关经济、文化、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专门论述,世家主要是贵族之家的历史,列传是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传记。

  023.卷二十三·礼书第一
  024.卷二十四·乐书第二
  025.卷二十五·律书第三
  026.卷二十六·历书第四
  027.卷二十七·天官书第五
  028.卷二十八·封禅书第六
  029.卷二十九·河渠书第七
  030.卷三十·平准书第八

  .卷十三·三代世表第一
  014.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015.卷十五·六国年表第三
  016.卷十六·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017.卷十七·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
  018.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019.卷十九·惠景闲侯者年表第七
  020.卷二十·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021.卷二十一·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022.卷二十二·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史记
  史记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一本历史著作。《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纪传体通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作者与成书

  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探求的天人之际,并非承认天的神秘力量反而重视天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从而了解 “古今之变” 的关键,探求出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最终完成“一家之言”。而他的撰述动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司马迁为了继承其父司马谈编订史书的遗志,完成撰述《史记》的宏愿。司马氏世代为史官(周末曾为铁官,秦惠王灭蜀的大将司马错就是司马迁的先人),司马谈继承先人的世业—太史令,重现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隋书·经籍志》说:“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可见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汉武帝元封元年,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随行,于路重病而死。他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而《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

  第二,司马迁想继承《春秋》精神。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此正暗示其有明道义,显扬志业人物的使命。《春秋》的下限,到鲁哀公获麟之年,此后的史事就没有完整的史籍记载。司马迁是绍继《春秋》,并以汉武帝元狩元年“获麟”及太初元年改历下限,撰写史记。然而,司马迁继承《春秋》,不仅是要形式上承继周公以来的道统,反而是重视《春秋》的性质,他在《太史公自序》说∶“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办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可见司马迁对“春秋之义”和“春秋笔法”心仪已久,这是他要承孔子的真意、秉承《春秋》褒贬精神,撰述《史记》。

  第三,司马迁要肩负史家职责。据《后汉书·百官志》载,“太史令”只是俸禄六百石的小官,职责仅在于管理图籍,掌管星象天文,最多也只是记录上代及当代事情,并无著述的责任。然而,司马谈和司马迁明显不满足于“拾遗补蓻”。司马谈早有整理上代历史的计划,可惜却“发愤而卒”,临终前叮嘱司马迁,认为“自获麟以来,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甚多,身为太史令,有完成论载上代历史的任务。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也指出身为太史的职责说∶“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不述,隳先人之言,罪莫大焉。”因此,司马迁一心秉承先人世传及“述往事以思来者”的责任感,决意撰述《史记》。在《报任安书》中亦透露著述《史记》的目的,他说“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见他不但要完成太史令的责任,更要尽史学家的职责。

  内容

  《史记》内容记载自传说中的皇帝以来至汉武帝时期以来的历史,共分成〈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五个主题,加上最后的〈太史公自序〉又细分成一百三十个章节。其中,〈本纪〉是“天下”统治者的事迹,〈表〉以表格的方式排列整理事件次序或历史动态,〈书〉的内容有关历代典章制度,〈世家〉描述影响深远的家系或贵族事迹,〈列传〉呈现的是历史上各类人物的历史表现与社会的种种样貌。不同于以往的史书,《史记》的写作方式首开纪传体之先河:以描写人物的生平为主,年代先后为副。至此以后,尚有《汉书》、《三国志》和《后汉书》等史著仿效该体,让纪传体成为唐代以后官方史著所采用的主流写作方式。赵翼《廿二史札记》云:“司马迁参酌古今, 发凡起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序帝王, 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编之中。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

  至于文章内容,《史记》的文章可分成两个部分:前面的正文是人物的生平描述,这部分皆以代表性事件或逸事衔接交杂而成;正文后面会加上作者的评论或感想,通常以“太史公曰”为起头,内容或有作者的个人经历,或有对人物的评价,或有收集资料的过程,但仍以评论题材人物的性格与行事为主,这也呼应司马迁在自序中“究天人之际”的写作目标。

  本纪

  五帝本纪 夏本纪 殷本纪 周本纪 秦本纪 秦始皇本纪 项羽本纪 高祖本纪 吕后本纪 孝文本纪 孝景本纪 孝武本纪

  表

  三代世表 十二诸侯年表 六国年表 秦楚之际月表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惠景间侯者年表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 王子侯者年表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

  书

  礼书 乐书 律书 历书 天官书 封禅书 河渠书 平准书

  世家

  吴世家 齐太公世家 周公世家 燕世家 管蔡世家 陈杞世家 卫世家 宋世家 晋世家 楚世家 越王勾践世家 郑世家 赵世家 魏世家 韩世家 田敬仲完世家 孔子世家 陈涉世家 外戚世家 楚元王世家 荆燕世家 齐悼惠王世家 萧相国世家 曹相国世家 留侯世家 陈丞相世家 绛侯世家 梁孝王世家 五宗世家 三王世家

  列传

  史记卷六十三 伯夷叔齐列传 第一

  史记卷六十三 管晏列传 第二

  史记卷六十四 老子韩非列传 第三

  史记卷六十五 司马穰苴列传 第四

  史记卷六十六 孙子吴起列传 第五

  史记卷六十七 伍子胥列传 第六

  史记卷六十八 仲尼弟子列传 第七

  史记卷六十九 商君列传 第八

  史记卷七十 苏秦列传 第九

  史记卷七十一 张仪列传 第十

  史记卷七十二 樗里子甘茂列传 第十一

  史记卷七十三 穰侯列传 第十二

  史记卷七十四 白起王翦列传 第十三

  史记卷七十五 孟子荀卿列传 第十四

  史记卷七十六 孟尝君列传 第十五

  史记卷七十七 平原君虞卿列传 第十六

  史记卷七十八 魏公子列传 第十七

  史记卷七十九 春申君列传 第十八

  史记卷八十 范睢蔡泽列传 第十九

  史记卷八十一 乐毅列传 第二十

  史记卷八十二 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二十一

  史记卷八十三 田单列传 第二十二

  史记卷八十四 鲁仲连邹阳列传 第二十三

  史记卷八十五 屈原贾生列传 第二十四

  史记卷八十六 吕不韦列传 第二十五

  史记卷八十七 刺客列传 第二十六

  史记卷八十八 李斯列传 第二十七

  史记卷八十九 蒙恬列传 第二十八

  史记卷九十 张耳陈余列传 第二十九

  史记卷九十一 魏豹彭越列传 第三十

  史记卷九十二 黥布列传 第三十一

  史记卷九十三 淮阴侯列传 第三十二

  史记卷九十四 韩信卢绾列传 第三十三

  史记卷九十五 田儋列传 第三十四

  史记卷九十六 樊郦滕灌列传 第三十五

  史记卷九十七 张丞相列传 第三十六

  史记卷九十八 郦生陆贾列传 第三十七

  史记卷九十九 傅靳蒯成列传 第三十八

  史记卷一百 刘敬叔孙通列传 第三十九

  史记卷一百一 季布栾布列传 第四十

  史记卷一百二 袁盎晁错列传 第四十一

  史记卷一百三 张释之冯唐列传 第四十二

  史记卷一百四 万石张叔列传 第四十三

  史记卷一百五 田叔列传 第四十四

  史记卷一百六 扁鹊仓公列传 第四十五

  史记卷一百七 吴王濞列传 第四十六

  史记卷一百八 魏其田鼢列传 第四十七

  史记卷一百九 韩长孺列传 第四十八

  史记卷一百十 李将军列传 第四十九

  史记卷一百十一 匈奴列传 第五十

  史记卷一百十二 卫将军骠骑列传 第五十一

  史记卷一百十三 平津侯主父列传 第五十二

  史记卷一百十四 南越列传 第五十三

  史记卷一百十五 东越列传 第五十四

  史记卷一百十六 朝鲜列传 第五十五

  史记卷一百十七 西南夷列传 第五十六

  史记卷一百十八 司马相如列传 第五十七

  史记卷一百十九 淮南衡山列传 第五十八

  史记卷一百二十 循吏列传 第五十九

  史记卷一百二十一 汲郑列传 第六十

  史记卷一百二十二 儒林列传 第六十一

  史记卷一百二十三 酷吏列传 第六十二

  史记卷一百二十四 大宛列传 第六十三

  史记卷一百二十五 游侠列传 第六十四集

  史记卷一百二十六 佞幸列传 第六十五

  史记卷一百二十七 滑稽列传 第六十六

  史记卷一百二十八 日者列传 第六十七

  史记卷一百二十九 龟策列传 第六十八

  史记卷一百三十 货殖列传 第六十九

  史记卷一百三十一 太史公自序 第七十.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

  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世本》、《国语》、《国策》、《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地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史记》的写作

  《史记》是一部纵横古今数千年的巨著。它的出现一方面是时代提出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则是史学家艰苦劳动的产物。

  对司马迁而言,首先是秉承遗命,继续先祖的太史事业。他的父亲司马谈早就打算编写一部史书,但是,这个愿望未能实现。临终司马谈嘱咐儿子:“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鳞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

  修纂史记,这是延续祖先文化生命的名山事业,作为太史令,不能履行使命,罪莫大焉。此后,父亲的遗命总是在司马迁的耳际回旋着:“先人有言,自周公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

  时代也提出了构建新的历史文化文本的内在要求——“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淳厚,作《易》八卦。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汤武之隆,诗人歌之。《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瑞符,封建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为了写作,司马迁可以说耗尽了毕生精力。撰写史书,需要大量收集材料。

  《史记》的取材极其广泛,一是文献材料,其中有《夏小正》、《世本》、《秦纪》、《春秋》、《国策》、《楚汉春秋》等数十种。二是交游所得。司马迁一生交游很广,彼此过从往来,也获得了许多极珍贵的史料。三是实地采访。司马迁二十岁即四处游历,行程几乎达到西汉王朝的全境,看了好些古代遗迹,听到了好些古代的轶闻,这也极大地丰富了他的历史材料宝库。在游历的过程中,司马迁还特别注意金石碑刻的记录,开创了运用金石材料的先例,如《秦始皇本纪》等。

  如果仅仅是历史材料的堆积,当然也完成不了一部伟大的著作。司马迁之所以蒙受奇耻大辱却“就极刑而无愠色”,是因为具有伟大的抱负。他说:“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衰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开始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司马迁,字子长,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

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下限到汉武帝时期,前后跨越三千多年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列传”是重要人物传记。其中的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按司马迁所说,编写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究天人之际”是探秋天道和人事的关系,作者批判了原来的“神意天命论”,提出了“帝王中心论”。“通古今之变”,即探究历史的发展实况及其规律。

《史记》参考了众多典籍,如《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和诸子百家,同时参考档案、民间古文书籍。他还亲自采访,进行实地调查,然后对材料精心选择使用,治学态度异常严谨。

汉代之前的历史著作在内容、史事、材料、作者编撰水平上都无法和《史记》相比。可以说,《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通史,不但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基本都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也很高。

司马迁去世之后,《史记》并没有立刻流行,被人重视。到汉宣帝时,司马迁的外孙经过努力,才开始流传,但到东汉时已经有了残缺。

注释方面,南朝宋的裴 著有《史记集解》,是现存最早的旧注本,唐朝司马贞撰写《史记索隐》,有很多新见地,唐朝的张守节用毕生精力写成《史记正义》,成就较高。

该书现存早期的版本之一南宋黄善夫家塾刻本,被公认为善本,经商务印书馆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明朝的《二十一史》本、清朝武英殿刻《二十四史》本参考价值都很高。清朝同治年间有金陵书局的刻本。1959年,中华书局所出标点校勘本利于现今的读者学习参考。

二校版界术语音(èr
jiào)意指第二遍校般书刊都必须至少经三校(初校、二校、三校)通读检查才能付印
集解:汇辑诸家同典籍语言思想内容解释断意助读者理解
索隐:即索引古籍注释考证
义:叫做疏叫注疏、义疏种经注兼释注释属于古籍注释体例其传、注、笺、诠、义疏、义训义疏产于魏晋南北朝期唐代于思想统科举考试需要由官指定注本基础经书解说统起种新注疏唐称义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原文及翻译
《老子韩非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原文及翻译见下。 原文: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

《史记》的文学成就
在人物塑造上,司马迁区别于生硬的描绘笔法而是采取了小说一样的手法著写文书,为读者眼中空洞的躯壳注入灵魂,在叙事中,若是平铺直叙整篇文章便是索然无味,故偏重于组织情节,曲折地、戏剧地展现人物特质。可以说,司马迁不满足于史传的死板,将文学性植入史传中,赋予了《史记》灵活性。

《史记》中本纪、世家、列传三者的关系是什么?
列传是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以后历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司马迁《史记》索隐:“列传者,谓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张守节《史记》正义:”其人行迎可序列,故云列传。”一般用以记述帝皇以外的人物事迹(凡侯王而能世袭的,《史记》原列入“世家”,后代的纪传体...

《史记》与《资治通鉴》的作者是谁?分别成书于什么时候?体例分别是怎 ...
1、《史记》司马迁著 ;成书于西汉武帝时期(公元前2世纪);体例: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2、《资治通鉴》司马光主持编写; 成书于北宋神宗时期; 体例:编年体通史。

史记好句摘抄与赏析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

《史记》史记集解序
【考证】洪颐煊曰:臣瓒刘昭续《汉志》补注,刘孝标《类苑》,《杜氏通典》,俱作于瓒。《史记索隐》李善文选注,俱作傅瓒。郦道元《水经注》又作薛瓒,颜氏《汉书叙例》,不载薛瓒之说。今直云瓒曰。又都无姓名者,但云汉书音义。【正义】《汉书音义》中有全无姓名者,裴氏注《史记》直云《汉书音义》,案大...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原文及翻译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 屈原者,名平,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史记》卷五十九 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史记》卷五十九 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历史上日本哪些首相被刺杀身亡?爱元素文化 游戏玩家 2022-08-25 · 游戏我都懂点儿,问我就对了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1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4.4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孝景皇帝子凡十三人为王,而...

《史记》卷三十二 齐太公世家第二(6)
注⑤集解服虔曰:“舍于公宫,故得杀之。” 注⑥集解服虔曰:“当陈氏入时,饮酒于此台。” 注⑦集解服虔曰:“欲徙公令居寝也。” 注⑧集解杜预曰:“疑其作乱也。” 注⑨集解服虔曰:“齐大夫。” 注⑩集解杜预曰:“言将为公除害也。” 注⑾集解杜预曰:“以公怒故也。” 注⑿集解服虔曰:“出奔也。

资治通鉴与史记并称为什么?
资治通鉴与史记并称“史学双壁”。一、《史记》《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

蒙城县17018118163: 史记(西汉司马迁所著的纪传体史书) - 搜狗百科
胥顾红花:[答案] 《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历史学方面的极其宝贵的贡献.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蒙城县17018118163: 《史记》的资料
胥顾红花: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 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

蒙城县17018118163: 关于史记的填空《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____________,被列为______,原名_____,鲁迅曾评价它为_____________.“司马迁”这个名字中的“司... -
胥顾红花:[答案]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_纪传体通史_,被列为_二十四史之首_,原名_太公史_,鲁迅曾评价它为_“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_. “司马迁”这个名字中的“司马”是复姓,即姓_司马_,名___迁_,类似这样的复姓有_西门庆,司马光,轩辕...

蒙城县17018118163: 求关于司马迁和《史记》的文学常识,急. -
胥顾红花:[答案] 《史记》概要《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一本历史著作.《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

蒙城县17018118163: 史记是一部怎样的书 -
胥顾红花: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全书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五十二万余字,记载了中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年左右的历史.《史记》是中国传记文学的典范.《史记》最初没有书名,或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演变成“太史公书”的专称.《史记》与《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鲁迅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蒙城县17018118163: 《史记》有什么样的简介?
胥顾红花: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

蒙城县17018118163: 《史记》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胥顾红花: 一、史学影响1、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正因为《史记》能够会通古今撰成一书,开启先例,树立榜样,仿...

蒙城县17018118163: 关于史记 -
胥顾红花: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中国古代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一十五字.

蒙城县17018118163: 《史记》是一部怎样的著作?
胥顾红花: 《史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传记文学,它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又是一 部伟大的纪传体文学著作.全书分为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 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时代上至黄帝,下迄汉武, 前后达三千年之久.正如它的作者司马迁所说,《史记》是部“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巨著.“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后人对它 的赞誉.《史记》开创了中国纪传体通史的历史学和历史传记文学.它是一部 具有强烈人民性的、斗争性的传记文学名著.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