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亡于气候变化?天气变化与唐朝兴衰有何关系?

作者&投稿:虫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古代的每一个朝代,最终都走向了灭亡,但是每个朝代灭亡的原因却并不一样。而且能够颠覆一个王朝,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原因就可以的,除非具有足够强大的破坏力。那你知道唐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吗?唐朝灭亡也是有很多原因的,除了人为的之外,自然因素同样也是非常重要而不可忽略的。那么如果从自然因素来说,天气的变化和唐朝的灭亡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为何有很多人认为唐朝其实是亡于天气的变化?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当第一场雪降临长安城的时候,唐玄宗和所有人都觉得,这个冬天,似乎来得比较早。

这是大唐开元二十九年九月丁卯日(741年10月21日),这场初雪,相比长安城的往年,提前了约38天。

唐玄宗没有意识到的是,大唐帝国在从618年建国后,持续100多年的暖湿气候,将以这场初雪作为标志,此后逐渐走入冷干气候,并掀起一场帝国的剧变。

随着开元盛世进入最后一年的尾声,寒冷的气候,也给北方游牧的契丹和奚族带来了剧烈的冲击,他们开始频繁南下冲击大唐帝国的边疆,于是,就在这场比往年明显提早的初雪之后的第二年,大唐天宝元载(742年),40岁的安禄山被正式任命为东北边疆的平卢节度使,13年后(755年),在东北掌权多年的安禄山,将带领手下的兵士和契丹、奚族的叛胡,掀起一场几乎摧毁大唐帝国的动荡。

没有人意识到气候转型的隐性效应和巨大威力,但大唐帝国,即将因为气候转冷和诸多综合因素,逐渐走上毁灭的冬天。

1、大唐的气候是什么样的

在中国的历史性气候循环中,曾经出现过四个寒冷期,分别是东周(春秋战国)、三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两宋、明末至清朝共四个气候冷干时期,而与之相对应,则是中国的王朝动荡以及北方游牧民族在天灾人祸之下、不断南下冲击农业民族领地。

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葛全胜看来,第三个寒冷期的分界点,如果仔细追溯,开元盛世最后一年(741年)的这一场明显提前一个多月的初雪,显然是值得关注的标志性事件,在此后,大唐帝国逐渐进入冷干寒冷期,尽管中间有短暂的暖湿回温,但并未改变此后整体的寒冷趋势。

此前在隋末时期,中国气候在南北朝末年暖湿多年后,再次转入干冷时期,先是582年,突厥由于北方干冷天灾入侵,隋军组织反击,士卒多寒冻,堕指者千余人;到了589年,当年杨广被立为皇太子,其夜烈风大雪,地震山崩;到了600年,京师大风雪;609年,隋炀帝至青海攻吐谷浑,士卒冻死者太半;612年,(隋炀)帝亲征高丽,六军冻馁,死者十八九。

尽管隋炀帝滥用民力激发民变,但仔细考察隋朝末年的气候记载,可以发现,隋朝末年的气候明显属于干冷时期,以致来自东北和西北的少数民族南侵压力增大,而内部的自然灾害和政治失措,种种压力叠加,最终促成了隋朝的灭亡。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后,得益于此后持续一百多年的气候暖湿时期,加上李渊父子的经营,大唐得以逐渐平定四方势力,建立起了一个统一帝国,这时期,荔枝在四川的多点广泛种植和进贡长安,是唐朝前期气候暖湿、帝国平稳安乐的重要表现。

对于大唐帝国这座暖湿的气候,多次吃过荔枝的诗人杜甫深有体会。就在戎州(今四川宜宾)的一次宴会中,杜甫写道:座从歌妓密,乐任主人为。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

对此,中唐诗人卢纶(739-799年)也对盛产荔枝的四川印象很深刻,在《送从舅成都县丞广归蜀》 诗中,卢纶写道:晚程椒瘴热,野饭荔枝阴

由于毗邻关中地区长安城的唐代四川盛产荔枝,这就使得杨贵妃拥有了吃荔枝的可能,因为以当时的交通和保鲜条件,遥远的两广岭南地区的荔枝,根本难以保质保鲜的送到长安,所以当大唐帝国逐渐衰落以后,中晚唐诗人杜牧还感慨地回忆唐玄宗当年兴师动众,为杨贵妃进献荔枝时说: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实际上,由于唐朝前期气候温暖,因此有19个冬天,大唐帝国长安城,是不下雪的。

那时候由于气候温暖,长安城中还种植柑橘,而在今天,关中地区寒冷的气候,使得最低只能经受零下8度寒温的柑橘,早已无法适应生存。《酉阳杂俎》就曾经记载,天宝十载(751年),长安皇宫中的橘子树结了150多颗大橘子,唐玄宗为此还吩咐将他们都分送给大臣们。

但大唐帝国的气候正在逐渐逆转,以梅花为例,唐代的长安和华北、西北一带广泛种植梅花,诗人元稹就曾经在和好友白居易游览曲江池后,赋诗《和乐天秋题曲江》:长安最多处,多是曲江池。梅杏春尚小,芰荷秋已衰。

梅花最低只能经受零下15度的寒温,在安史之乱前暖湿的气候中,梅花开遍了长安城,但随着气候的逐渐转冷,进入五代十国两宋的寒冷期后,到了北宋时期,北方很多人已经不认识梅花了,以致大才子、江西人王安石曾经写诗笑话说,北方人到了南方,第一次看见梅花不认识,还以为是杏花:北人初不识,浑作杏花看。

拥有荔枝、柑橘和梅花的大唐长安城是幸福的,而这种幸福,即将因为气候的逐渐逆转而消失。

2、唐朝为何变冷

根据气候学家推算,大概在公元650年的唐朝初期,至中唐时期的公元800年,这一时期唐朝的平均气温,约比今天高1.2摄氏度;公元800年以后,唐朝总体平均气温低于现今平均温度,其中在唐朝末年的公元880年,更是比今天低了0.6摄氏度。

安史之乱前夕的唐人,没有现今记录气候的先进技术,但他们从长安城不断提前来到的大雪中感受到,气候,确实明显变冷了。

而在冷湿气候的不断加重下,自从东汉初期王景治理黄河后,已经相对平静了700多年的黄河,洪水泛滥的次数也在不断增加。

以公元741年的这场早到一个多月的初雪为标志,唐朝的气候开始逐渐进入了冷湿时期,由于降水不断增多,加上人口剧增、砍伐森林、水土流失等因素的多重作用,到了唐朝中期以后,黄河泛滥的次数日益增加。

根据史料统计,在唐朝初期的7世纪,黄河的决溢是6次,到了中唐时期的8世纪是19次,到了晚唐时期的9世纪是13次,在冷湿气候降水增多的多重因素综合作用下,黄河在唐代明显进入了泛滥期,其中从公元746年到905年,黄河大概每10年就会决溢一次,对此主要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诗人孟郊(751-814年)就在《泛黄河》中写道:谁开昆仑源,流出混沌河。积雨飞作风,惊龙喷为波。湘瑟飕飗弦,越宾呜咽歌。有恨不可洗,虚此来经过。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频繁的河患使得大唐帝国疲于奔命,但唐人不知道的是,气候之手的运转,正在逐渐摧毁大唐帝国的国运,与冷湿气候导致降水增多、黄河频繁泛滥相对应,在东北的边疆,冷湿气候导致的频繁大雪和自然灾害,也使得游牧的契丹和奚族不断南下入侵掠夺物资。

帝国的东北边疆压力不断剧增,与此同时,受到唐玄宗信任的安禄山则倚靠着东北的局势不断增加势力,到了安史之乱前夕,在东北边疆拥兵20万的安禄山,已经身兼平卢、范阳和河东三镇节度使,尽管不断有人提醒唐玄宗说安禄山可能叛乱,但唐玄宗都置之不理。

于是,就在大唐天宝十四载(755年)农历十一月,借助大唐不断转冷的冬天,安禄山带领着15万不同民族的骑兵、步兵从范阳起兵造反,从而掀开了此后改变大唐国运的安史之乱(755-763年)的序幕。

到了天宝十五载(756年),唐玄宗在安史叛军的凌厉攻势下仓惶逃亡四川,史书记载说,这一年九月十九日,四川已经霜风振厉,(朝臣们)朝见之时,皆有寒色,看到大臣们农历九月就已被冻得瑟瑟发抖,唐玄宗于是下令改变旧制,允许朝臣们穿着衣袍上朝。

根据史料记载,从公元741年提前到来的初雪开始,大唐帝国的平均气温,大概比此前的一百年下降了1摄氏度,在农业时代,不要小看这小小的1摄氏度,它的结果就是造成北方严寒,对草原等植被造成损害,从而导致牲畜承载能力降低、人地关系不断趋于紧张,在这种情况下,畜牧业难以维持的北方游牧民族,开始不断南侵。

葛全胜等气候学家则认为:安禄山所辖三镇(平卢、范阳、河东)由于地处中国农牧交错带,其农牧业生产对气候变化极端敏感,当季风强盛,雨带北移,所辖区内雨水丰盈,农作有依。反之则旱灾连片,农业歉收。天宝年间,平卢、范阳、河东三镇干湿变率明显偏高,旱灾频发,导致民众生存环境持续恶化,这可能使得安禄山得以借口中央政府赈灾不力而公开反叛朝廷。于是羁縻于幽州、营州界内无所役属的东北降胡甘心受其驱使,南下为祸中原。

到了763年,尽管安史之乱平息,但大唐帝国的气温也在不断缓慢下降,史书记载,765年正月,长安城雪盈尺;766年正月,大雪平地二尺;767年十一月,长安城纷雾如雪,草木冰;769年夏天,长安城六月伏日,寒。

就在这种气候不断逆转的寒冬中,诗人杜甫,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就在临死前一年的769年,诗人杜甫流落到了潭州(今湖南长沙),起初,他以为潭州并不下雪,还高兴地写诗说:湖南冬不雪,吾病得淹留。

但实际上,当时就连长沙也不断大雪了,于是到了769年冬天,杜甫又写诗说:朔风吹桂水,大雪夜纷纷。……烛斜初近见,舟重竟无闻北雪犯长沙,胡云冷万家。随风且开叶,带雨不成花。

在南方,大唐帝国不断转冷的气候加上病困,最终彻底击倒了诗人杜甫,就在到达长沙后的第二年,公元770年,杜甫最终死在了由潭州前往岳阳的一艘小船上。

盛唐最后的荣光,最终也死于严寒之中。

3、唐朝如何应对寒冷

对于这种不断转冷的气候,唐德宗也感觉到了异常。

贞元年间(785-805年),唐德宗就下令将唐朝此前定下的月令九月衣衫,十月始裘提前一个月。

随着气候的转冷,部分原来分布北方的野生动物,也在不断退却。在唐代以前,犀牛是曾经广布中国北方的大型哺乳动物,然而随着人类的猎杀和森林的砍伐减少,加上气候的转变,犀牛从中唐时期开始,已经难以在北方见到了。

于是,位处今天东南亚地区的环王国,特地向唐朝进献了一只犀牛,对此诗人白居易(772-846年)就曾经在《驯犀-感为政之难终也》诗中写道:驯犀驯犀通天犀,躯貌骇人角骇鸡。海蛮闻有明天子,驱犀乘传来万里。一朝得谒大明宫,欢呼拜舞自论功。

曾经北方地区平常之物的犀牛,如今转眼成为了蛮夷进献的珍稀野兽,但就是这只犀牛,也难以抵挡长安不断变冷的冬天。到了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年)十二月,唐德宗甚珍爱之的这只犀牛最终被冻死,那个月,长安城内大雪甚寒,竹、柏、柿树多死。

值得关注的是,796年的记载中,关于竹子被冻死的记录也不可忽略。在唐朝的中前期,由于气候相对暖湿,因此中原地区仍然存有大规模的竹林,唐朝甚至设有专门的司竹监管理竹林事务。但随着气候不断转冷和人类滥砍滥伐,到了北宋初期,由于当时竹子在北方已经难以存活,大规模竹林在北方更是趋于消失,最终,司竹简这个政府机构,也在北宋时被撤销。

喜欢暖湿气候的动植物在北方不断退却,反映的正是唐朝时气候不断趋于变冷的事实,在这种背景下,诗人白居易写下了《放旅雁》:九江十年冬大雪,江水生冰树枝折。百鸟无食东西飞,中有旅雁声最饥。雪中啄草冰上宿,翅冷腾空飞动迟。

酷雪寒冬,大雁觅食艰难饥声动人,与此同时,因为气候转入冷湿、天灾频发、国力虚弱的大唐帝国,内乱也持续不断。

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由于洪水泛滥过后,江东大疫,死者过半,在饥荒、瘟疫和军需物资极度紧张的情况下,唐军内部爆发了王元振之乱;到了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由于大旱过后蝗灾爆发,以致米斗千钱,此时唐朝中央又征发河中地区兵士讨伐吐蕃,由于军需没有到位,于是士兵们又发动河中之乱。

在这种气候转变,导致灾害频发,加上唐朝中央国力衰弱、赈灾不力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唐朝的内部动乱不断演化,到了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泾原镇士兵被征发前往平定藩镇叛乱,但结果唐朝中央由于财力困窘,却没有好好招待,以致泾原镇士兵一怒之下攻入长安,唐德宗不得不狼狈逃出长安,史称泾原兵变。

而在受到气候变化影响最为明显的黄河中下游、淮河下游和长江下游,兵乱也不断发生,据统计,从850年到889年,伴随自然灾害的不断增加,唐朝的兵变也不断发生,这一时期,唐朝共有多达26次兵变发生,这里面,都有着气候变化的推波助澜作用。

4、唐朝的灭亡

在气候变化,冷湿气候与冷干气候的交织影响下,大唐帝国在河患严重之外,旱灾和蝗灾也相继而起。

安史之乱(755-763年)以后,唐朝的蝗灾开始明显加剧,其中公元783-785年连续三年大蝗,836-841年连续六年大蝗,862-869年连续八年大蝗,875-878年连续四年大蝗。

在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政治治理失控、蝗灾四起的背景下,唐朝咸通九年(868年),由于唐朝政府财政拮据、克扣兵士,长期在桂林戍守的徐州、泗州兵八百人因为超期服役却不能返乡,随后发动兵变,并拥护粮料判官庞勋为首北归,这支叛变的军队在抵达淮北地区时,刚好碰上江淮流域连续多年蝗灾,加上当时再次水灾,人人思乱,及庞勋反,附者六七万。

由于水旱蝗灾并起,无数失去生存依托的灾民纷纷投靠庞勋的部队,使得庞勋的军队迅速扩张到了二十万人,尽管遭遇唐朝和各路藩镇的强力镇压最终失败,但庞勋领导的桂林戍卒起义,也在蝗灾的助力下迅速扩散。

庞勋失败后,唐朝境内的蝗灾继续蔓延,到了乾符二年(875年),唐朝境内的蝗灾更是自东而西,蔽日,所过赤地,面对这种遍布整个帝国北部的大蝗灾,唐朝的官僚群体却忽悠唐僖宗说,蝗虫全部自己绝食,皆抱荆棘而死了,为此,当时几位宰相还向唐僖宗祝贺说这是上苍有灵。

面对当时大规模旱灾和蝗灾蔓延的局势,当时有百姓向唐朝的陕州观察使崔荛哭诉旱灾、蝗灾之巨,没想到崔荛却指着官署里的树叶说:此尚有叶,何旱之有?然后将请求赈灾的百姓暴打一顿了事。

在这种大规模旱灾、蝗灾相继侵袭,唐朝整个官僚集团却从上到下不闻不问的情况下,州县不以实闻,上下相蒙,百姓流殍,无所控诉,于是,整个唐帝国内部,人民开始相聚为盗,所在蜂起。

当时,唐末气候寒冷导致旱灾频发,而位处今天山东地区的郓州、曹州、濮州,由于靠近黄河河泛、滨湖、内涝三类蝗区兼有,是理想的蝗虫发生基地,这就使得这一地区在气候变化的干扰下受灾尤其严重,于是,就在蝗灾肆虐的乾符二年(875年),王仙芝在蝗灾最为严重的濮州(今山东鄄城)领导发起了一场为时三年之久的大规模农民起义,王仙芝在878年被杀后,他的余部又继续投靠黄巢。

而黄巢大规模起事的这一年(乾符五年,公元878年),正是唐僖宗时期蝗灾最为严重的一年,对此,唐京西都统郑畋在其讨伐黄巢的檄文中就写道:近岁螟蝗作害,旱暵延灾,因令无赖之徒,遽起乱常。虽加讨逐,犹肆猖狂。明确指出蝗灾正是直接激发王仙芝、黄巢起事的重大背景。

旱灾、蝗灾频发,其根本原因,正是气候变化的推手所致。

到了884年,黄巢之乱最终被平定,但几乎纵贯中国南北,从山东一直打到广东、又转入陕西、占领长安的黄巢军队,也使得在唐末一度出现宣宗之治(847-859年)、原本略有回光返照的大唐王朝,转入了彻底的动荡和衰败,此后,藩镇割据更加肆无忌惮,人民四散流离,帝国哀嚎之声不断。

在这种气候变化和人为动乱的交织作用下,咸通八年(867年),也就是庞勋起义的前一年,终于考中进士的诗人皮日休,也在帝国的哀嚎声中,无意中碰到了一位以捡拾橡果谋生的老妇人,在《橡媪叹》中他写道:

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冈。伛伛黄发媪,拾之践晨霜。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几嚗复几蒸,用作三冬粮。……自冬及于春,橡实诳饥肠。吾闻田成子,诈仁犹自王。吁嗟逢橡媪,不觉泪沾裳。在人民生路日益窘迫的艰难中,诗人皮日休最终出现在了黄巢的乱军之中,公元884年黄巢兵败后,皮日休最终不知去向。

在皮日休的晚唐哀歌中,大唐帝国关于气候寒冷、米斗钱三千、人相食的记录也不断见诸于书,到了唐朝的倒数第二年(906年),这一年闰十二月乙亥日,史书记载洛阳城中在震电之后雨雪。

第二年,公元907年,原本为黄巢部将、后来投降唐朝的野心家朱温,最终以武力逼迫唐哀帝李柷禅位,并改国号为大梁。

在气候之手的冥冥作用中,大唐,彻底陨落了。




求一篇古文,我就记住大概几句,周亡于分封,秦亡于暴政。然后说,每个朝代...
夫尧、舜、禹、汤之事远矣,及有周而甚详。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城。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陵夷迄于幽、厉,王室东徙...

“天子守国门”的明朝,为何难逃朝代更迭的命运?
单纯的冷,倒不碍事,但它引起了很剧烈的气候变化。靠天吃饭的,明朝百姓常常是颗粒无收。 中后期,旱灾是连年发生,同时还伴随着鼠疫。水旱灾害引起的大饥荒,明朝救治不力所以很多人死亡,又因此引发瘟疫。 1.环环相扣,压倒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发生了自然灾害以后,那些昏聩无能的皇帝们,把救灾之事托付给身边的奸佞...

为何别朝之亡皆自亡,宋朝之亡亡天下?
因为别的王朝灭亡了都是中原内部人的推翻,单单是宋朝因为外族入侵,失去所有的疆土。所以是亡天下。 宋朝是第一个被游牧民族推翻的中原王朝,在宋朝的角度当然就奇耻大辱。说亡天下也是不过分的。宋朝是由宋太祖赵匡胤打下的,历经三百多年。最后风雨飘摇苟延残喘。 北宋的时候和金人死磕,结果最有名的...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这么多朝代, 到底哪个朝代最有魅力呢?
明朝是历史上最值得称道的王朝好了,最后再看一下明朝。明代在世已有276年,有16个皇帝。明王朝为何如此短命?那也许和当时的气候有关,明初的气候条件比较恶劣,尤其是明中后期,气候变化非常剧烈。一连串较大的旱灾和水灾,间接加速了明朝的灭亡。尽管明王朝的气候条件十分恶劣,但小编认为,明王朝是...

古代一些朝代亡于昏君或世家,为什么背锅的却是女子与太监?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衰亡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但不限于:秦朝的过度征税和严酷法律、汉朝的外戚和宦官专权、隋朝的统治基础不稳和门阀势力、唐朝的边患和内部政治斗争、宋朝的军事和政策失误、元朝的腐败和民族政策、明朝的宦官专权和财政危机、以及清朝的黑暗统治和对外侵略。总的来说,将朝代亡于昏君或世家...

每个朝代灭亡的共同点是什么?
共性的来说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分析 封建制度存在着自己无法克服的缺陷这种缺陷在一个封建政权建立开始就存在并且不断加重 到了朝代末期缺陷爆发导致危机进而引起了王朝的灭亡。三国演义里面曾经提到天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每个王朝都是处于建立 昌盛 衰弱 灭亡的共性阶段,至于王朝存在的时间长短取决于...

中国历史上为什么总是将朝代的灭亡归咎于女性,这种历史观正确么?
这是典型的甩锅弱者的行为,这种历史观是不正确的,朝代兴亡自有其规律所在,大厦的坍塌绝不是某一些砖瓦损坏造成的,而是根基出了问题。褒姒

有句话说“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那么请问大清是亡于哪个皇帝呢?
楼上的就不对了,我赞同楼主的观点,清朝亡于乾隆帝。乾隆后期,六下江南,耗银无数。。宠幸和珅,奸臣当道,扰乱朝纲,后期嘉庆帝上台斩了和珅有如何?乾隆宠幸和珅的时候和珅编织的关系网网络了整个朝堂的几乎全部的官员,嘉庆帝能斩了和珅,但是他能斩了所有的那些官员么?整个朝堂已经糜烂了,嘉庆帝...

为什么说“汉亡于外戚,唐亡于藩镇,宋亡于外敌,明亡于党争”?
唐朝由于中后期实力衰弱,政治腐败,国都数次沦陷,重用宦官,君权被削弱,后来就无力节制藩镇,藩镇们也无视君主,很多节度使跨州兼郡,还搞世袭,唐亡意料之中。宋,不用说国防不好,打不过人家就是死,但宋是因为很多国家策略不合适,打不过人家就是这些策略的结果。明吗,不用说,党争从开始的淮西...

古代如果某个朝的皇帝死了,为啥就代表那个朝灭亡了?
如果没有合适的继承人的话是会亡的,古中国讲究出师有名,皇帝没了,也就没有理由举兵恢复领地,或者说出师勤王,有皇帝或者他的继承人才能号令天下,才有人跟随拥戴;

八宿县13673989431: 唐朝灭亡真的与气候有关吗?
星子克为: 宋明才和这个有很大关系,不过唐朝的时候关中地区干旱严重,也有很大的关系

八宿县13673989431: 以汉唐时期为例简要说明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
星子克为:[答案] 两次气候温暖期,即两汉温暖和隋唐温暖期,对应于强大的中原王朝,这种王朝,至少在其前期将它的势力范围有效地伸展到了中国的西域及中亚.中原王朝势力的伸展与气候关系的一种合理解释是在较稳定的温暖气候条件下,今干旱气候的西域变得...

八宿县13673989431: 唐朝怎么灭亡的? -
星子克为: 唐玄宗统治期间爆发安史之乱,唐朝开始衰落,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政、门阀党争加上各地的农民起义,中央集权被严重削弱,国家的统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政权腐朽百姓生活悲惨,在各地义军的打击之下,唐朝灭亡.隋末天下群雄并起,...

八宿县13673989431: 从唐朝建立到灭亡的历史? -
星子克为: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李渊于618年建立了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都,后来又设洛阳为东都.其鼎盛时期的公元7世纪时,中亚的沙漠地带也受其支配.其间曾出现过短暂的武周政权,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后日渐衰落,至907年梁王朱全忠篡位灭亡,共延续了289年,传了20位皇帝

八宿县13673989431: 唐朝灭亡的影响 -
星子克为: 不利的影响:唐朝一灭亡,国土即刻分崩离析,在唐朝的旧土上建立起来许多个割据政权,进入到兵荒马乱的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各国相互攻伐,政权更替频繁,外族也趁机南下侵扰,不停的战乱给社社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阻碍了社会向前发展.加上由于国内政权并立没有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国家巩固边疆和对外御敌,使得北方各民族势力得以迅速发展壮大,并南下袭扰.有利的影响:后世的北宋吸取唐亡及五代十国动荡的教训,把军权收归中央,强化了中央的权利,促进了国家的完整和稳定,并为后来各朝各代提供了典范.

八宿县13673989431: 唐朝由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到走向衰亡有人说安史之乱是唐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星子克为: 唐朝有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到走向衰亡,主要还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不相适应,安史之乱只不过是一个导火索而已.

八宿县13673989431: 唐朝的灭亡
星子克为: 唐太宗的儿子堕落,不是明主,没有治国理念

八宿县13673989431: 唐王朝怎么被灭亡的 -
星子克为: 唐朝灭亡: 宣宗之后,唐懿宗与唐僖宗是著名的无能之君,使唐朝的国势一直走下坡.唐朝后期,战争不断,经济政治衰退,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爆发唐末农民战争,经过黄巢的打击,唐朝统治名存实亡.经过黄巢之乱后,把唐朝的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