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徭,役的区别?

作者&投稿:威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租赋制—编户制度:主要盛行于两汉,编户农民对封建国家承担田租、算赋、口赋和兵役四项负担。
租调制:主要实行于魏晋到南北朝。北魏的租调制规定,受田农民每年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粟、调帛或麻,还必须服徭役和兵役。这里的“调”按户征收。
租庸调制:实行于隋至唐中期。唐朝的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叫做“租”;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叫做“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
两税法:为解决财政上的困难,780年唐政府接受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型轮法。两税法的主要内容: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该赋役制度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个大变革。
一条鞭法:1581年,张居正为了增加明政府的链租斗财政收入,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收税,叫做“一条鞭法”。由于大地主的阻挠破坏,一条鞭法实行不久就停止了,但改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了下来。
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清初雍正在位时期,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赋税,叫做“地丁银”。这样,自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被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
中国古代赋役制演变的基本线索:赋役是维护封建统治和剥削、掠夺人民的工具,是运用国家政权对农民进行超经济剥削的手段。封建财政管理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点,就是如何保证赋役来源和加强对赋税的攫夺。自战国以来,中国封建社会的赋役制度主要有四种:战国秦汉时期的租赋制、魏晋至隋唐的租调制、中唐至明中叶的两税法、明中叶至鸦片战争前的一条鞭法和地丁合一。
两汉赋税制的主要内容是“租”和“赋”两项。租是土地征收的税额,交纳粮食。从景帝二年(公元155年)起,终汉一代田租基本是三十税一。赋以丁计,包括算赋、口赋。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口赋是专对儿童征收的人头税。赋交钱币(在历史上,租、赋、税的概念又往往相互混用)。
曹魏时,战乱频仍,人口流移,官府籍簿散佚,无法按丁征赋,而户比丁易于统计,且较稳定,故改为按户征收,是为“户调”。户调又何以纳绢或布帛而不纳货币?这是由当时商品货币关系减弱以及纺织业的兴起所决定的。曹魏时将调以固定的赋税形式确定了下来,并按户征收,遂形成“户调”。
从西晋至唐中叶,商品货币关系虽有所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各封建政权仍然使用租调这种赋税征收方式,有所变化的是隋唐在租调制的基础上开始征收“庸”,故又称“租庸调制”。租庸调制开始实行于隋朝,唐朝进一步加以完善。唐朝租庸调制的基本内容是: “凡赋役之制有四:一曰租,二曰调,三曰役,四曰杂徭。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绵三两,输布者,麻二斤,皆书印焉。凡丁岁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则租调俱免。”(见《唐六典》卷三)郑樵在评价唐朝这种赋役办法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租者,十一之税也。调者,调发兵车井田之赋也。庸者,岁役二旬,不役则收其资。役多则免调。过役,则租调俱免,无伤于民矣!”(见郑樵《通志·货一》)思考:唐朝的租庸调制与前代租调制有无本质区别?其主要不同在哪里?有何积极意义?从郑樵的评价材料中找出该制度对农民有益的证据。租庸调制自唐高祖李渊颁布,始成定制,后经唐太宗直至唐玄宗开元年间,一直承袭。开元之后,租庸调制赖以存在的基础均田制瓦解,租庸调制随之破坏,被两税法取代。
租庸调制实行的社会经济意义:(1)以庸代役,农业生产时间较有保证。封建赋税形式,从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三种: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形式。劳役是封建国家对农民的直接的人身控制和奴役,劳动者失去任何自主。在小农经济条件下,服劳役又直接影响农业劳动时间的适时安排。租庸调制允许劳动者交纳实物代替劳役,即以庸代役,一方面使劳动时间增加,同时,劳动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劳动积极性也相应提高。由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的转变,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2)剥削量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唐前期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历时一百年繁荣局面的出现,正主要是兴革封建财政、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租庸调制和均田制的结果。诚如太宗所说:“今省徭薄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则其富有矣。”(《贞观政要·论务农》)
租庸调制的局限性:租庸调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自然受到封建国家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的限制。从阶级局限看,封建国家兴革赋税制度,适当减轻人民负担,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和加强对劳动者的更多榨取。因而,轻徭薄赋是有限度的,每当经济转机,生产发展之后,统治者的剥削也随之加重,结果阻碍了经济发展,激化了社会矛盾。从历史局限性看,它不可能超出赖以存在的生产力水平,并要受封建土地管理体制的制约。随着经济发展和土地管理体制的变化,租调制这一赋税制度就失去了历史作用和存在价值。
唐中叶产生的两税法是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关系特别是土地(均田制)关系变化的产物。它适应了当时丁口转移、商品货币经济有所发展的新情况。两税法有如下特点:(1)课税对象:“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两税法将课税对象由过去的主户扩大到客户,并对商人重新规定税率。客户纳税,反映了其地位由非法到合法的变化及其人身依附关系的相对减轻。扩大征税面,保证财政收入,这是制定两税法的目的之一。(2)征课内容:包括户税和地税。唐代征赋名目繁多,除租庸调外,后又有地税、户税、青苗钱等各种杂税。两税法则“置两税以总之”,将各种名目的赋税统一并到户税和地税这两税中,“以一其名”,并规定,若有“此外敛者,以枉法论”。(3)课税标准:“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租庸调以丁为计算单位,贫富负担不均。而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4)征课时间:分为夏秋两季,“夏输无过六月,秋输无过十一月”,相对集中并节省了征收时间。(5)征课形式:“以钱谷定税,临时折征杂物。”租庸调制是“租出谷,庸出绢,调杂出缮纩布麻”。还有各种杂税杂役。两税法则先“定税计钱”,交纳时再“折钱纳物”,即所谓“定税之初,皆计缗钱,纳税之时,多配绫绢”。这样,相对简化了纳税手续,便于国家计算征收。(6)征课原则:“量出以制入。”量出为入是中国赋税史上仅有的创见。两税法提出,“凡百役之费,先度其数,而赋于人,”即国家根据财政支出确立每年全国总税额,然后摊派各地征收。这种量出为入的原则可以说是创我国预算原则之先。
两税法实行的社会经济意义:(


奴役和徭役的区别 详细点
奴役的意思 1、奴:名词,奴隶,奴隶社会最低层的阶层,没有人身自由及社会地位;役:动词,使唤,通常指对下人;指像使唤奴隶一样使唤别人。2、没有自由只被使唤着的人,不仅如此他们没有任何权利 徭役的意思 中国古代统治者强迫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包括力役 、杂役、军役等。古代,凡国家无偿...

徭役是什么意思
秦汉以后,赋指按户征收的税,徭役则另行征发,赋和役始有明显区别。秦代规定,男子22岁起,每年在郡县服军役一月,称更卒,在中央服役一年,称正卒,屯边一年,称戍卒。汉代也行此制度,民夫可出钱募代,称更赋。以后历代徭役名目繁多,办法苛刻,即使在非战争年代,为筑城挖河、营造宫室、整治园囿...

徭役,交纳,赋税有什么区别
1. 徭役、交纳和赋税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三种不同的税收和劳役形式。徭役指的是平民百姓被迫为国家提供的无偿劳动,包括修建工程、运输物资等。交纳则是指农民向国家上交的农产品或其他物资,作为对国家的贡献或税赋。而赋税则是对土地、人口和财产征收的税金,是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2. 在中国古代,...

徭,役,禄,闾怎么读音
徭 [yáo]役 [yì]禄 [lù]闾 [lǘ]

求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归纳,区别和分析
⑤租庸调和杂徭、杂税悉省,但丁额不废。⑥无固定居处的商人,所在州县依照其收入的三十分之一征税。两税法变租庸调以人丁为征收赋税标准的原则为以财产、主要是土地为征收标准的原则,是土地占有状况发生改变后的反映,是中国古代税制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两税法实行初期,统一了紊乱的税制,扩大了赋税的承担面,在一定...

6役是什么意思?
6役是什么意思? - 解读“六役”“六役”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称谓,由六种役使组成,分别是农役、徭役、赋役、服役、课役、散役。这六种役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具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而最典型的“六役”制度,是在封建社会严格实施的。“六役”和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 中国的封建社会在历史上有...

徭役和劳役的区别是什么?
没区别,意思都是强迫劳动。徭役中国古代统治者强迫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包括力役、杂役、军役等。劳役,拼音是láo yì,汉语词语,指强迫的劳动。简介 徭役,唐陈子昂《为乔补阙论突厥表》:“当时燕齐海岱,赢粮给费,徭役烦苦,人以不堪。”宋司马光《劝农札子》:“今农夫苦身劳力,恶衣粝食...

徭役怎么解释
“徭役”起源很早,《礼记·王制》中有关于周代征发徭役的规定。《孟子》则有“力役之征”的记载。秦汉有更卒、正卒、戍卒等役,以后历代徭役名目繁多,办法严苛,残酷压榨贫民百姓。秦汉时由政府法律规定的成年男子必须为政府从事力役和兵役。开始服役的年龄,即傅籍年龄,秦时为17岁,西汉景帝二年(...

徭役和兵役的意思是什么?
1年在本县作材官(步兵)、骑士(骑兵)或楼船,接受军事训练并负责地方治安;1年赴京都作卫士,负责保卫都城、守卫皇宫、陵苑,或为诸官府服务。56岁以下的成年男子服2年正卒后一般规定可免除兵役,但遇政府需要,随时仍可征调服役,不得抗拒。戍边亦称徭戍或屯戍,即到边疆从事“守徼乘塞”。

徭役每三年一次意思
2、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徭役制度的形成时期。秦朝实行严格的徭役制度,规定男子必须服役,服役期限根据年龄和身份而有所不同。汉朝初期实行轻徭薄赋政策,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徭役逐渐加重。3、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徭役制度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此时的徭役主要是...

丰县17042309139: 论述清代赋税与徭役制度改革的内容, 请大神帮忙 -
敛杰替硝: 明代行“一条鞭法将赋役合并为征银两,但各地实行情况不一.清代摊丁入地,继承了一条鞭法的原则,由传统的以家资列户派役向财产税转化.赋税和徭役是国家对农民两种不同性质的剥削,但它们之间又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战国历经...

丰县17042309139: 徭赋什么意思 -
敛杰替硝: yao yi 干活啊!服徭役!古代的人都要定期都要为统治阶级服徭役

丰县17042309139: 繇拼音是什么 -
敛杰替硝: 拼音:yáo yóu zhòu 注音:ㄧㄠˊ ㄧㄡˊ ㄓㄡˋ 部首:糸,部外笔画:11,总笔画:17 繇 yáo同“徭”.古同“谣”,歌谣. 繇 yóu古同“由”,从,自. 繇 zhòu古同“籀”,占卜的文辞. 〈动〉(1)形声.从系,本义:随从.(2)同本...

丰县17042309139: 徭役 什么时候废除的 -
敛杰替硝: 1910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清廷下谕颁布《钦定大清刑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刑法典.在这部现代刑法典里,沈家本《人口议》的第9条被采纳,主奴名义在法律上绝对成为非法.至此,中国传统的奴隶制终于失去了正当性....

丰县17042309139: “繇”怎么读? -
敛杰替硝: 繇 yáo(形声.从系,本义:随从) 同本义 [follow] 鲁颜无繇.——《史记·弟子传》 动摇 [shake] 我起乎宜阳而触平阳,二日而莫不尽繇.——《史记》 繇 yáo力役,通“徭” [slave] 繇者揭钁,负笼土.——《淮南子·精神》.高注:“繇...

丰县17042309139: 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举例) -
敛杰替硝: 如《捕蛇者说》中,有两句句子出现到“赋”、“岁赋其二”、“更若役,复若赋”,这两个“赋”的词性意义各不相同,前者是动词,征收的意思,后者是名词,赋税的意思.再联系复习旧知,《岳相楼记》中也出现一个“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句中的“赋”和前两种意思又不同

丰县17042309139: 张僧繇的繇读什么(是yao zhou you?) -
敛杰替硝: 繇有3种读音 放在姓名里一般读yáo吧繇 拼音: yáo,yóu,zhòu, 笔划: 17 部首: 糸 部首笔划: 6解释1: 繇 yáo 同“徭” . 古同“谣”,歌谣 . 繇 yóu 古同“由”,从,自 . 繇 zhòu 古同“籀”,占卜的文辞 .

丰县17042309139: “繇”这是什摸字啊????????? -
敛杰替硝: 单字拼音:繇(yáo , yóu , zhòu)笔画拆分:繇 (丿丶丶丿丿一一丨乛丨丿乛乛丶丨丿丶) 基本字义1. 同“徭”.2. 古同“谣”,歌谣.详细字义〈动〉1. (形声.从系,本义:随从...

丰县17042309139: 我国从古至今的赋役制度有哪些? -
敛杰替硝: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总体特点是:征收的标准由人丁向田亩、资产过渡;征收的方式由实物地租转向货币地租;征收的名目由多种成分转向单一货币;征收时间由不定时发展为定时;农民服役由必须服役发展为可以代役.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的...

丰县17042309139: 繇 - 钟繇的这个繇字怎么读?正在学楷书,这个被称为鼻祖的大书法家钟繇的
敛杰替硝: 繇yáo yóu zhòu 确有三个读音,但钟繇的繇在史学界统一读yáo 繇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 繇役(古代百姓为朝庭服劳役的义务. 同徭役);繇使(指供力役及为使者);繇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