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孔子的成长经历的故事

作者&投稿:仉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有关孔子的故事 (只要故事的名字)急~~~~

一、满而不覆
孔子到庙堂参观,看到一种倾斜易覆的器皿,守庙的人说是宥坐之器。
孔子说:“我听说宥坐之器,虚则欹(倾斜),中则正,满则覆。明君常将它放在自己的座右。”
孔子让弟子注水,果然如此。
孔子叹道:一切事物哪有满而不覆的道理呢?”
弟子问:“敢问有保持满而不覆的办法吗?”
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

二、善与人交
晏婴是与孔子同时代的政治家,为孔子所敬重。一天,晏婴的车夫回家后,他的妻子要求离婚,车夫不解。
其妻说,“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经过门口,晏婴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那么朴实无华、自居人下;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意气扬扬、傲气冲天,你这样没有出息,所以我要离婚。”
车夫听了这番话,就谦虚谨慎、发奋图强。晏婴知道后,也努力培养他,后来车夫官拜大夫。
孔子尤其佩服晏子的交友之道,晏子交友,交情越久,他就越恭敬有礼,别人也越尊重他,从而能做到全始全终,所以孔子由衷地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三、君子之态
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
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
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
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
冉求认为太少,给了公孙赤母亲更多。
孔子说:“公孙赤到齐国去,肥马轻裘,威风凛凛。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帮助他人周急不济富,对年轻人救急不救穷,这是君子的态度。


四、失人失言
孔子说,可以和他人说的事但不说,这是失人;不可和他人说的事,却和他说了,这是失言。
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在乡里间,貌温恭谦,表现得像个不善言辞的人;当他在祭祀宗庙和议论朝政时很善于明辨,对答如流;
与上大夫谈话时,中正而有诤辩,敢于说实话;与下大夫交谈时,侃侃而谈,和气而又欢乐;君视朝时,恭恭敬敬,但又威仪中适,不张不弛。根据人的性格特征和场合说话,这需要仁德、智慧和勇气。

五、自强不息
孔子离开曹国到宋国后,就和弟子们在大树下练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想要杀掉孔子,就把大树给砍了。
有位弟子催促孔子说:“咱们快点走吧。”
孔子说:“上天既然使我具备圣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样呢?”
顺境不贪,逆境反喜,一切都是磨练自己的机会,心存正义、自强不息,感恩桓魋,感恩对手。

  孔子学琴

  众所周知,孔子是位大大的教育家,可他同时也是一位音乐家,既会唱歌,又会弹琴作曲。他在与人一同唱歌时,如果人家唱得好,他一定请再唱一遍,自已洗耳恭听,然后再和一遍。他的教育方针并不是培养一些死读书的呆子,而是一些全面发展的英才。

  孔子曾跟师襄学琴,某天师襄交给他一首曲子,让他自已练习,他足足练了十来天,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师襄忍不住了,说“你可以换个曲子练练了。”孔子答到“我虽然已熟悉它的曲调,但还没有摸到它的规律”。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又说:“你已摸到它的规律了,可以换个曲子练了。”不料孔子回答“我还没有领悟到它的音乐形象哩。”如此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发现孔子神情庄重,四体通泰,好似变了人样。这次不待师襄发问,孔了就先说道:“我已经体会到音乐形象了,黑黝黝的,个儿高高的,目光深远,似有王者气概,此人非文王莫属也。”师襄听罢,大吃一惊,因为此曲正好名叫《文王操》,而他事先并未对孔子讲过。

  孔子也可说是一流的音乐鉴赏家,《韶》相传是尧舜时的乐舞,孔子在鲁国一直没有机会听过,后在齐国的某次宫庭宴乐中终于欣赏到了,孔子完全被这庄严肃穆的音乐迷倒了,以至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以貌取人

  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 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 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 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 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开始认为 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 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 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 都传诵他的名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我只凭言辞判断 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 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孔子改错

  孔子带领着子路、子贡、颜渊等几个学生周游各地,讲学传道。一天,他们来到朐阳山下.师生们下了马车,子贡在前,孔子随后,子路、颜渊等几个学生也都跟着登山。孔子一鼓作气攀到山顶,向东一看,只见天连水,水连天,一望无边,好大的海哟!这时,天空中忽然电闪雷鸣,狂风暴雨迎面扑了过来。子路大声叫道:"糟了糟了,到哪儿躲雨呀!"只见一个老渔民,左手提着渔网,右手拿着渔叉,肩后背着渔篓,腰间系着葫芦,迎着他们走过来,边走边说:"不要慌,跟我来!"

  老渔民把孔子和他的学生领进了一个山洞。这山洞面对着大海,是老渔民藏渔落脚的地方。孔子觉得洞里有点儿闷热,便走到洞口,观看雨中的海景,看着看着,诗兴大发,不由地吟诵起来:风吹海水……千层浪,雨打沙滩……万点坑。老渔民听了这两句诗,忙道:"先生,你说的不对呀!"孔子问:"怎么不对呢?"老渔民说:"'千层浪','万点坑',都不妥当。难道海水波浪滔滔只有千层,沙滩不多不少正好万点?先生你数过吗?"孔子有心听听高见,急忙问道:"老兄弟,你看怎么改呢?"老渔民说:"最好改成这样:'风吹海水层层浪,雨打沙滩点点坑。'浪层层,坑点点,数也数不清,这才合乎情理。对不?"

  孔子一听,心服口服,正想赞叹几句,不料子路在一旁火了,冲着老渔民说:"哎哎,圣人作诗,你怎能乱改!"老渔民也火了,厉声问道:"谁是圣人?"子路指着孔子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这就是孔夫子、孔圣人!"孔子阻止道:"子路,不可傲慢!不可无礼!"老渔民拍着子路的肩膀说:"小伙子,圣人有圣人的见识,但也不见得事事都比别人高明啊!"孔子把学生招拢在一起,严肃地说:"我以前对你们讲过'生而知之',这话错啦!大家要记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说完,顺口吟出小诗一首:登山望沧海,茅塞豁然开,圣贤若有错,即改莫徘徊。从这以后,山里人就把朐(qu)阳山改名叫孔望山了。

  后生可畏

  孔子在游历的时候,碰见三个小孩,有两个正在玩耍,另一 个小孩却站在旁边。孔子觉得奇怪,就问站着的小孩为什么不和大 家一起玩。 小孩很认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闹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 耍也会伤人的身体;再退一步说,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什么好处。所 以我不愿和他们玩。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过了一会几,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好久不 出来,也不给准备动身的孔子让路。孔子忍不住又问:‘你坐在里面, 为什么不避让车子?”“我只听说车子要绕城走,没有听说过城堡还 要避车子的!”孩子说。 孔子非常惊讶,觉得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会说话,实在是了不 起,于是赞叹他说:“你这么小的年纪,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 小孩却回答说:“我听人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生下 来,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马生下来,三天就可跟着母马行走,这些都 是自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 孔子不由感叹他说:“好啊,我现在才知道少年人实在了不起 呀!”

  欲速则不达

  子夏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现在的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老师,向孔子请教说: "请问,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 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 " 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又再三嘱咐说: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这段话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就告别孔子上任去了.后来,"欲速则不达"作为谚语流传下来,被人们经常用来说明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升堂入室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在40多年 的办学中,共招收了3000多名弟子,其中著名的弟子有72人。子路 便是72名弟子中的一个。 子路向孔子表示,我像一根笔直的竹杆,生来可做一支好箭。还 读书干什么。孔子开导他说,读了书就有了学问,好比在竹箭尾部装 上羽毛,前面又安上锋利的金属头,这样箭就更有用了。子路听孔子 说得很有理,便拜孔子为师。 有一次,子路在孔子家里弹瑟。他人很刚勇,弹出的声音也像打 仗一样充满着杀气。孔子是主张“仁”和“中庸之道”的,自然觉得这 声音不平和,不满意他说:“他为什么要在我家里弹瑟呢?”孔子的弟 子听了老师这话,琢磨出这是老师对子路弹瑟作的不好的评论,对 子路的看法顿时有了改变,言语中有些不尊敬。孔子知道后,就对大 家解释说:“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进入内室。他已 经有了一定的成就,只是没有达到高深的境地。”

孔子家世

孔子的祖先是宋国(国都在今河南商丘)贵族。孔子的世祖世代为宋国卿大夫。孔父嘉是孔子的六世祖,从他开始,子孙世代以孔为姓。孔父嘉因参与宫廷斗争被杀,其子木金父避难奔鲁,从此世代定居鲁国陬邑。

到孔子父亲叔梁纥时,其家已在鲁国定居五代,前四代人都默默无闻。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著名武士。叔梁纥是个大力士,曾经在一次战斗中举起过城墙的闸门,先后立过两次大的军功,在当时很有名气,亦为鲁国贵族。因曾经做过陬邑大夫,所以叔梁纥又称“陬叔纥”。

叔梁纥先后娶三个妻子。结发妻子施氏为他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男丁。又娶。第二任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叫伯尼,可惜又是一个跛子。古人认为身有残疾不是一个完整的人,故叔梁纥不希望跛子儿子来继承家业,所以在他五十多岁时又娶了一个还不到二十岁的女子颜徵为妻,颜徵即孔子生母。

孔子父母年龄相差很大,孔子出生的时候,父亲叔梁纥已经六十多岁,母亲颜徵才二十岁。据说,颜徵在是在去尼山(又名尼丘,在今曲阜东南)祈祷神灵之后才怀的孕,所以父母给他取名为丘,字仲尼(“仲”表示排行老二)。也有说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一块,父母欲用“丘(山丘)”作为弥补,以此得名。

成长年代

孔子三岁时,父亲叔梁纥去世,母亲颜徵在带着他离开陬邑,迁到国都曲阜的阙里居住。孤儿寡母,相依为命,生活相当困难。孔子小时侯,大概帮助母亲做过很多家务活。由于年纪轻轻就做了寡妇,一个人将孩子拉扯成人,在古时男权社会,一个女子是非常不容易的,颜徵实在耗费了太多的精力,在孔子二十岁左右就与世长辞。

母亲去世之后,年轻的孔子不得不靠自己的能力谋生,吃过不少苦。所以孔子后来和学生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在年轻的时候做过“相礼”(为富贵人家办婚、丧事做吹鼓手);还先后做过“乘田”(管理牛羊)和“委吏”(管理仓库)两次小吏。孔子做小差使也兢兢业业,这是孔子的为事之道。

由于家境贫寒,青少年时代的孔子也受过不少富贵之人的白眼。有一次,鲁国贵族季孙氏举办宴会,宴请所有士以上的贵族,孔子自以为是叔梁纥之后,也有资格参加,便跟着大家一起赴宴。到了门口,却被季孙氏的家臣侮辱地呵斥驱赶,孔子只好默无声息地退了下来。但是年轻的孔子并不因遭人白眼而灰心,反而更加发奋了学习了。

孔子自幼聪明、好学、懂事,童年做游戏,就喜欢摆弄各种祭祀用的器具,模仿大人的样子,练习磕头行礼,这与同龄儿童大为相异。青少年时的孔子能够充分利用时间,抓住一切机会学习各种技艺,虚心好学,学无常师。11岁的时候,孔子跟随鲁国的太师学习过周礼。初次进入鲁国太庙时,对于祭祀的各种细节,孔子都认真地向有关人员询问和请教。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总之,在20岁左右,孔子已经出落得一表人才。加上孔子身高九尺六寸,是一个大高个,走到哪里都很打眼,大家称呼他“长人”。由于掌握了当时社会所需要的多种技能,加上知识丰富,品行端正,孔子的口碑很好,已有“博学好礼”的美名。
由于在上层社会中有很好的口碑,孔子在十九时顺利娶亲,一年后生下一个儿子,恰逢国君鲁昭公送给孔子一条鲤鱼。孔子以此为荣,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开始立业

孔子说自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由于青少年时代努力学习,三十岁左右的时候,孔子已经学有所成,博学多才。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样样精通。《诗经》、《尚书》、《仪礼》、《周易》、《乐经》等重要文献典籍以及历史知识,也都了然于心。

孔子的政治、伦理以及教育思想,大抵都在这一时期基本成型。思想成熟定型,精通多样技艺,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为孔子日后成为大教育家和政治思想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已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后,孔子开始在乡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也拥有了最早的一批追随者。

在收徒教学的同时,孔子也不忘参与政治。教学和从事政治活动,是孔子一生的两件大事。

从政经历

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孔子在政治活动方面的成就远不及在教育上的成就。如孔子家境贫寒,缺少有权势的亲戚朋友的援引;他为人又刚直不阿,不肯牺牲原则去巴结权贵。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孔子都没有得到任何从政机会。

公元前517年,孔子35岁时,鲁国发生内乱。孔子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在高昭子的引荐之下,齐景公曾向孔子请教过政治问题。在和齐景公讨论政治问题时,孔子提出过“政在节财”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说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君臣父子各行其礼)两个著名的言论。由于遭到齐国重臣大夫们的嫉妒,谗言之下,孔子只得离开了齐国回家乡鲁国。

孔子从齐国归来,继续在家乡收徒教学,名声也越来越大。鲁国当政者迫于舆论压力,不得不请孔子出来做官。

孔子在51岁那年(公元前501年)被任命为中都宰(中都城的行政长官),上任一年,政绩显著,路不拾遗,民风淳朴,四方都来向他学习管理经验。第二年,孔子由地方官调任中央,被任命为小司空(掌管水利之事),不久又升任大司寇。大司寇和三卿(司徒、司马、司空)并列,是执掌全国治安、刑狱、司法的高级官员。孔子认真调查案件实情,积极征询陪审人员的意见,在任三年期间,获得很好的声誉。

在大司寇任上时,公元前500年,齐景公和鲁定公在夹谷(今山东莱芜县境内)会盟。大司寇孔子位列上卿,熟悉各种外交礼仪,并和齐景公有故旧之交,所以作为鲁定公的主要助手参加这次会盟。当时齐强鲁弱,齐国想通过会盟,以军事力量为后盾,通过不平等条约,压迫鲁国屈从自己,使鲁国成为自己的附庸。

出发前,孔子让鲁国军队做好准备,使得齐国无法以武力要挟。会盟中,孔子镇定自如、大义凛然,瓦解了强齐的外交攻势,捍卫了鲁国的尊严,维护了鲁国的利益,还迫使齐国归还了从鲁国强占过去的田地。充分显示了孔子作为一个政治家、外交家的才华和胆识。

夹谷会上的胜利大大提高了孔子的威信。两年后,季孙氏推荐孔子做了代理宰相。这是孔子政治生涯的颠峰,但是这样的情况并没有维持多久。

当时鲁国季孙、叔孙、孟孙等三卿的势力很大,他们架空鲁君,控制着鲁国的实权。三卿的家臣又不断扩张自己的权势,架空三卿。孔子对这些以下犯上的“非礼”行为深恶痛绝,既然有了权力,自然要整顿这一局面,具体措施是“堕(拆毁)三都”。

三卿在自己的领地上各自建有都邑,作为领地的中心和军事要塞。都邑都由各自的家臣管理,但家臣往往以这些都邑为据点对三卿叫板,甚至发动叛乱威逼三卿,三卿对此非常恼火。孔子“堕三都”表面是对付家臣的,三卿开始都赞成。在拆毁季孙、叔孙氏都邑后,三卿意识到孔子的真实意图是要打击三卿的势力,三卿支持孟孙不让拆都邑。鲁定公派兵围攻,未攻下,“堕三都”只好不了了之。

“堕三都”失败后,三卿与孔子对立起来,鲁定公也把失败的怨气出在孔子身上,而齐国在夹谷之会后意识到孔子才是自己的强敌,弄不好会使鲁国强大起来,就想把孔子从鲁国的政坛上拉下来。于是鲁国最高统治者、鲁国的实力人物季孙、叔孙、孟孙等三卿,以及强大的邻国三方都对孔子“不爽”而找茬。孔子意识到不但不能在做官了,而且不能再在鲁国呆下去了。于是,在55岁时,孔子弃官。第二年,孔子离开鲁国,带领弟子到别的诸侯国去宣扬自己的思想,寻求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机会。

孔子在鲁国做“高官”,前后只有四年时间。

周游列国

56岁的孔子伤心地离开了故国,开始其漫长的“周游列国”生涯。

“周游列国”?是不是到处旅游?不少人误以为孔子只是带着学生到处旅游观光,过得逍遥自在。其实,“周游列国”是一场苦难。是孔子实在鲁国呆不下去了,万不得已,被迫去别的国家避祸、去寻找发展机会。在“周游列国”过程中,有时候非常艰难,有时吃不上饭,有时被人围困,有时还差点被杀掉。

“周游列国”的目的是寻求政治上的机会,同时广为宣扬自己的儒家学说。但是,孔子虽然名声通达诸侯,但一直没有得到真正机会来实践自己的理想,所以只能是不断地从这个诸侯国到哪个诸侯诸侯国,一直寻找下去。自从56岁离开鲁国,一直在外面漂泊了14年,常年居无定所,沐风栉雨,吃上顿不知下顿,但结果仍是一无所获,这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场大苦难。

“周游列国”14年中,无论处境怎样,孔子总是处之泰然。卫灵公给他六万斛俸禄,他不改变政治态度;匡人、桓魋要杀他,他镇定如常;在途经陈、蔡的路上被围断粮,许多弟子饿倒了,他也照样讲学、弹琴、唱歌。这都表现了他坚持真理的气概和乐观的精神。

老年生涯

公元前492年,鲁国权臣季桓子(即推荐孔子做代理宰相的季孙氏)去世,他的儿子季康子接替他掌管鲁国大政。季桓子临死前嘱咐季康子一定要请孔子回国,由于家臣从中作梗,季康子没有这样做,但却将孔子的学生冉有、子贡等招回鲁国做官。

公元前484年的春天,冉有率鲁军战胜了入侵的齐军,有大功于鲁,就连同其他在鲁国做官的弟子一起推荐孔子。季康子终于痛下决心,备下一份厚礼,派人请孔子回国。这时候,孔子已是68岁的老人,早不堪流浪生涯,于是接受季孙氏之请,在颠沛流离14年后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鲁国。

孔子回国后,还是坚持自己的政治信念,也看不惯季康子等权臣的治国方针,时常有批评意见。因此,季康子等人虽尊之为“国老”,却不愿重用孔子。孔子本人对做官从政也已经看淡了,就专心致志从事教育和文化事业。史书上说孔子前后共有总学生三千多人,其中优秀毕业生有七十二人,如子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曾参、子夏、子张……等等,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他返鲁之后教育培养的。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晚年成就

孔子教育学生的教材就是所谓的“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其中《春秋》一书是孔子写的,其余的几种也都经过他的精心整理。这六部书与《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一起,并称“四书”,被后世儒家奉为经典。

孔子晚年,除了施教,就是著书、编书。

孔子高度重视《诗》。在孔子的时代,《诗》大约有好多种本子,孔子将这些本子做了仔细的对比,删去其中重复和不健康的内容,精选出一个最好的本子。孔子充分发挥自己的音乐才能,按《诗》原来所配的曲子对其做了调整归类,使《诗》又回到篇篇可以用音乐伴奏的状态。

《尚书》是夏、商、周三代政府文件的集成,到了春秋时代,各国都在编写本国的历史。鲁国史官编写的本国史就叫《春秋》。孔子以鲁国史官编写的《春秋》为底本,广泛搜集整理史料,去伪存真,并在写作过程中贯彻自己的政治思想,用极其精练的词语对历史人物和事件予以褒贬。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让人们明白是非善恶。

《周易》包括丰富的政治智慧与人生哲理。孔子晚年喜欢《易经》,反复阅读,以致用来穿《易经》竹简的皮线都断了多次,这就是“韦编三绝”的典故。

孔子以维护周礼为毕生事业,《礼记》一书是他与弟子讲习“礼”的言论汇编。虽然不是孔子写的,但经过他的整理,也反映了他的思想。

孔子整理的“六经”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文化宝藏,为人们研究中国上古历史提供了丰富而信实的资料。

孔子去世

孔子终于老了,而且晚年生活他屡受打击:归国前一年妻子去世;回国后不到四年,唯一的儿子孔鲤(伯鱼)去世;让孔子赞叹并寄托无限希望的颜回也英年早死(31岁),孔子伤心欲绝,几欲崩溃;多年随侍孔子共度险急的子路恪守忠义、勇赴危难而在卫国惨死于国难,孔子闻讯也异常悲痛,好些天吃不下饭。丧妻失子,最钟爱的弟子也先于自己而去,人生最大的悲痛,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已是年迈老人的孔子承受不了如此多的打击,终于病倒了。

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一天,病中的孔子拄着拐杖在门口散步时,心爱的弟子子贡前来探病,孔子对这位跟从他多年的子贡说:“天下失去道义已经很久了,可惜没有人能尊崇我追求的大道。”并且悲歌:“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巍峨的泰山崩塌了呀!高高的梁柱倒塌了呀!智慧的哲人凋谢了呀!)此时,他已经意识到自己不久人世了。

果然,七天之后,孔子去世了。

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将他葬在鲁国都城以北泗水岸边,并像给亲生父母守孝一样,在他的墓旁建茅庐住了三年。三年期满,还有许多弟子不肯离去,干脆把家搬到他墓旁,拱卫着它。由于孔子以他高尚的品德和直率平易的性格,以及不自以为是,实事求是,有过必改的真诚态度,令弟子们对他心悦诚服,衷心爱戴。

影响长远

鲁国世世代代按时祭奠孔子,儒生常常在孔子墓旁演习礼仪。一直到汉朝,大史学家司马迁到曲阜考查历史遗迹,还看到孔子传下来的习礼、作乐依旧保持。他感慨地说:“天下有很多君王和贤人呀,他们也曾显赫一时,但死后就悄无声息,没人提起。孔子只不过一介平民百姓,死了好几百年了,天下人还是那样崇拜他,所有的读书人都以他为榜样。真是一个伟大的圣人了!”所以,司马迁在《史记》时,将孔子列为“世家”,与诸侯同等对待。

自多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历代统治者竞相尊孔,逐渐把这位生前不得志的读书人的声望抬到吓人的高度,封他为“文宣王”、“大成至圣先师”等等,还在在京城、曲阜和会国各府州县治所在地大建孔庙,皇帝及各级官员都按时祭孔,不少皇帝还亲自来到曲阜主持祭孔盛典。封他的嫡长子孙为“崇圣侯”、“衍圣公”等等,得到大量封地,建造辉煌府弟,成为全国最大的贵族之一。

孔子生前是布衣,很不得志,死后却成了王成了神。整个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几乎都笼罩在他巨大的身影之下。恐怕连孔子也没有想到吧。

孔子以布衣的身份成为大思想家,在缔造我们中华民族精神上,孔子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东亚的日本、韩国,南亚越南、新加坡等,在文化心理上也都受它的影响。孔子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巨人,他也是整个世界的文化巨人。他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也成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史籍。

“弘扬儒家文化,祭奠至圣先贤”,中国孔子文化网以“弘扬儒家文化,祭奠至圣先贤”为己任,将为您提供最权威的孔子及儒家文化经典信息,是国内乃至全球权威性最高、信息量最大、影响力最深远的关于孔子与儒家文化的官方网站。为了更好服务于孔子文化的传播,增强孔子思想交流的载体,中国孔子文化网将为您开发设计系列孔子纪念品,作为文化交流传播的载体。

孔子的故事:

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于是便把它吃了。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经过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听呢?"

学而时习之

孔子的先世是宋国的贵族,后来破落下来了。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搬到离陬邑不远的鲁国都城曲阜,过着清贫的生活。鲁国是当时公认的文化中心,跟宋国一样保存了很多古老的商周文化。其中的礼可真够多的,结婚、死人、祭祀祖先,都有一套十分繁琐的仪式。穷人当然说不上这些,但是,从天王、诸侯、大夫,到一般奴隶主富贵人家,对此特讲究,他们认为这正是炫耀自己财势的好机会。每逢婚丧大事,他们便会雇用一班子人来举行礼的仪式。那时管从事这种职业的人叫“儒”。孔子从小就受到这种古老文化的熏陶,学懂了许多古代的礼,以至连做游戏,也常用小木块当祭器,小泥团当供品,演习着古代的礼仪,总是乐此不疲,并且发展为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由是,后人把孔子倡导的学说称作“儒家”。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幼年时家境贫困,难以受到良好的教育。然而他非常好学,常拜他人为师,哪怕是向年仅7岁的小孩项橐求教。他曾经“问礼于老蚺”、“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孔子的故事“学官制于郯子”……一次,鲁国附庸国的国君郯子来鲁国朝见鲁昭公。郯子虽是小国之君,可自称是少皞氏的后代。在鲁昭公举行的宴会上,叔孙昭子问少皞氏干吗以鸟名为官名,郯子便大谈了一通古代官名的由来,还乘机夸耀“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孔子听过了,觉得郯子虽然举止有些可笑,但对古代官制倒确实有点研究,便“见于郯子而学之”。

孔子曾跟师襄学琴,某天师襄交给他一首曲子,让他自已练习,他足足练了十来天,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师襄忍不住了,说“你可以换个曲子练练了。”孔子答到“我虽然已熟悉它的曲调,但还没有摸到它的规律”。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又说:“你已摸到它的规律了,可以换个曲子练了。”不料孔子回答“我还没有领悟到它的音乐形象哩。”如此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发现孔子神情庄重,四体通泰,好似变了人样。这次不待师襄发问,孔了就先说道:“我已经体会到音乐形象了,黑黝黝的,个儿高高的,目光深远,似有王者气概,此人非文王莫属也。”师襄听罢,大吃一惊,因为此曲正好名叫《文王操》,而他事先并未对孔子讲过。孔子曾跟师襄学琴,某天师襄交给他一首曲子,让他自已练习,他足足练了十来天,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师襄忍不住了,说“你可以换个曲子练练了。”孔子答到“我虽然已熟悉它的曲调,但还没有摸到它的规律”。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又说:“你已摸到它的规律了,可以换个曲子练了。”不料孔子回答“我还没有领悟到它的音乐形象哩。”如此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发现孔子神情庄重,四体通泰,好似变了人样。这次不待师襄发问,孔了就先说道:“我已经体会到音乐形象了,黑黝黝的,个儿高高的,目光深远,似有王者气概,此人非文王莫属也。”师襄听罢,大吃一惊,因为此曲正好名叫《文王操》,而他事先并未对孔子讲过。孔子曾跟师襄学琴,某天师襄交给他一首曲子,让他自已练习,他足足练了十来天,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师襄忍不住了,说“你可以换个曲子练练了。”孔子答到“我虽然已熟悉它的曲调,但还没有摸到它的规律”。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又说:“你已摸到它的规律了,可以换个曲子练了。”不料孔子回答“我还没有领悟到它的音乐形象哩。”如此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发现孔子神情庄重,四体通泰,好似变了人样。这次不待师襄发问,孔了就先说道:“我已经体会到音乐形象了,黑黝黝的,个儿高高的,目光深远,似有王者气概,此人非文王莫属也。”师襄听罢,大吃一惊,因为此曲正好名叫《文王操》,而他事先并未对孔子讲过。

孔子的主要教育理念也就是被我们现在承认的理念就是
有教无类,分类教育。
可惜啊,现在的教育都是吃大锅饭哦!


孔子成长的故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编撰的《春秋》开私人修史先例,他的学说成为中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的本源。在中国,两千多年来因孔子的思想影响深远,他被人们尊为“圣人”。大约公元前551年,孔子诞生在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

孔子的成长经历
孔子生而七漏,头上圩顶(意为头顶凹陷),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葬于防。叔梁纥死后,颜徵在失去庇佑,被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鲁昭公五年(公元前...

孔子的故事有哪些
一、孔子游说列国 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曾经历诸多挑战和困难。他带着自己的弟子们,带着儒家思想,走遍各国,希望得到君主的赏识,推行自己的政治理念。尽管过程中遭遇了许多挫折,但他始终坚定信念,不懈努力。二、孔子韦编三绝 这个故事描述了孔子对古代典籍的勤奋研读和钻研精神。传说他曾反复翻阅一本古籍...

有关孔子,墨子,孟子,庄子,韩非子的经历,思想主张
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主张实行“仁政”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法治具有强制性,只能约束人们的外部行 为;德治具有感化力,才能影响人们的心灵。还认为人才不能依靠自然成长,必须经由教育培养。为此而创办私学,以造就改良政治需要的“贤才”。孔子称“贤才”为“君子”(“士”或“成人”),要求...

孔子的事迹和取得的成就简写
孔子的生平事迹:在公元前551年,在鲁国的昌平乡陬邑的一个简陋的房屋里,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身边还有九个女孩和一个残疾的男孩围绕在一个即将生产的少女身边。伴随着一声哭泣,一个脑袋带坑的婴儿降临了。而这个刚刚出生的婴儿最终成长为一个影响中国千秋万代的圣人。孔子的童年比较惨,出生不久爹就死...

孔子的成长之路简介
早年经历 孔子画像 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葬于防。[8] 叔梁纥死后,颜征在失去庇佑,被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孔子日见其长,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所以称...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孔子在鲁襄公二十二年十月(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申时于陬邑昌平乡诞生。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19岁,为了能够经常回到祖籍地宋国祭拜祖先,便迎娶了宋国人丌官氏之女为妻。鲁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亓官氏生子。据传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鲤,...

孔子是什么时代的人
春秋时代:孔子的成长与思想萌芽 春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动荡的时期。分封制的瓦解导致了诸侯争霸的局面,社会矛盾尖锐,战乱频繁。在这个时代,孔子作为一个身处乱世的知识分子,经历了自己的成长与思想的萌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他的家庭虽然不富裕,但家境尚称殷实。在...

...孔子为啥要周游列国?三分钟带你了解孔子的一生
那对于孔子的生平,你了解多少呢?孔子的真名叫什么?孔子小时候成长环境好吗?他的一生又经历了什么呢?他为什么会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呢?一、孔子的出生 孔子的祖先原是宋国的贵族,到了孔子前三四代,由于宋国统治集团的内部倾轧而逃到鲁国避难,这贵族的世家也就没落了。孔子的父亲叫纥(hé),是鲁国...

孔子的成长之路简介
早年经历孔子画像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葬于防。[8] 叔梁纥死后,颜征在失去庇佑,被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孔子日见其长,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所以称自己虽然已经十五岁了,但志向...

肇州县19535449465: 关于孔子的故事50字 -
刁泡迪素: 第一个故事:孔子误会了颜回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

肇州县19535449465: 孔子的10个小故事,财富悬赏20 -
刁泡迪素:[答案] 孔子的故事: 1.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于是便把它吃了.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经过解...

肇州县19535449465: 关于孔子的故事有很多,写出5个 -
刁泡迪素:[答案]《孔 子 小 传》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后来逐渐衰落而迁到鲁国.孔子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年少时作过许多卑贱的工作:“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语).据孔子自述,他十五岁时就...

肇州县19535449465: 关于孔子的故事(要简练,一两句话) -
刁泡迪素:[答案] 孔子的故事: 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于是便把它吃了.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大家才恍然...

肇州县19535449465: 孔子的著名故事有哪些? -
刁泡迪素: 孔子的故事: 1:孔子误会了颜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

肇州县19535449465: 孔子小时候的故事有哪些? -
刁泡迪素: 吾观孔子童年,实乃不幸.高龄父亲在他生下不久便撒手人寰,幼年丧父的孔子遭受着太多的磨难,这也许就是他发愤图强的根本动力吧.其实他的母亲也着实伟大,寡妇熬儿,那是实实在在的辛苦,更何况他还带着孔子同父异母的哥哥,可见...

肇州县19535449465: 孔子生平经历以及小故事1~2则 每个大约300字左右 -
刁泡迪素: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

肇州县19535449465: 孔子的故事免费阅读(孔子的故事)
刁泡迪素: 1、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2、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3、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4、微...

肇州县19535449465: 关于孔子的故事,凑足500字. -
刁泡迪素:[答案] 孔子师项橐 正在周游列国的孔子,猛然看见一个小孩蹲在路中间玩,驾车的子路就大声吆喝:“闪开!闪开!”这就是项橐,他若无其事,照样玩他的.孔子下车问:“你这小孩子怎么不让路?”项橐说:“城躲马?还是马躲城?”孔子一时语塞,...

肇州县19535449465: 孔子有关的故事 -
刁泡迪素:[答案] 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于是便把它吃了.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大家才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