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代士人封建论及其成因简述

作者&投稿:赞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封建、郡县论是中国古代长期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汉魏之后的晋代,由于社会的动荡,中原士人对历代的兴亡成败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讨论,封建论也是焦点之一。多数学者乃至史学家得出了近乎一致的结论:封建优于郡县,甚至在遭受八王之乱后的东晋也不例外。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在于特殊的政治环境和历史背景等。
晋代;封建;郡县秦朝的统一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其中尤为重要的则是政治体制的变化。
秦灭六国为吾国政治史上空前之巨变。政制则由分割之封建而归于统一之郡县,政体则由贵族之分权而改为君主之专制。
_伴随着郡县制在中国的全面推行,关于封建、郡县之间的优劣利弊,从李斯与儒生之间的廷对,引发焚书之祸,到唐柳宗元的封建论、明顾炎武之郡县论,争论始终不断,其余波绵延至今。但是,不论秦、唐或明末清初,其时社会都已是稳定的郡县制度,诸人无法通过切身体会来比较两种制度,所以虽不乏精到的论断,终究只是落入空谈。而中国历史上却有一特殊时期,使诸多士子有了亲历两制之良机。这就是代三国而短暂统一天下的晋朝。
三国两晋时期,政治风云变幻莫测,皇朝兴衰更替频繁,社会矛盾尖锐,动荡不安。特别是两晋之时,短暂统一之后,出现八王之乱,演化出五胡十六国之乱局。面对这种形势,身居社会上层的士大夫们为解决现实政治问题,提出了诸多建议,撰写了大量论著。而在诸多问题中,最为人们所关注的,自然不外乎王朝的兴亡。因此,在汉初大辨论之后数百年,中原士人再次对朝代的兴亡成败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讨论。在此背景下,这个秦汉以来始终未得出定论的历史问题封建、郡县优劣论,不可避免地又一次受到史学家乃至一般士人的重视。
一、晋前曹魏宗室的认识在晋代之前,三国之曹魏政权建立后,身为魏氏宗室的曹_首先对此开始关注。三国志魏志武文世王公传裴松之注中引用了曹_的一篇长文,其中心即在于总结历代兴亡之教训。而他的结论乃是:夏商周历世数十,是因三代之君与天下共其民,故天下同其忧秦二世而亡,是因秦王独制其民,故倾危而莫救。
总之,分封则历时久长,夏、商、周皆得力于分封;郡县则享国短暂,秦朝二世而亡就是前车之鉴。曹_敏感的意识到魏王朝将面临疾风卒至、天下有变卷二十武文世王公传裴注的局面,并认为曹魏如果应用分封制,将可能是一个最好的预防方法。而作为曹魏皇位的有力争夺者的曹植亦曾上书,认为从历史上看,历代王朝没有一个是被同姓宗室灭亡的,并举例证战国时取齐者田族,非吕宗也;分晋者赵、魏,非姬姓也。
所以苟吉专其位,凶离其患者,异地之臣也,欲国之安,祈家之贵,存共其荣,没同其祸者,公族之臣也。
曹_、曹植均非史学家,但他们都把分封制作为曹魏政权延续的一个关键措施。不过,曹_也认识到分封制的敝端:然高祖封建,地过古制,大者跨州兼郡,小者连城数十,上下无别,权牟宗室,故有吴楚之患。
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显然曹_也不知如何是好,因为分封大者则有七国之患,小者则如武帝下推恩之令,导致子孙微弱,不预政事,以至异姓秉权田常之乱,所以曹_也只能避而不谈。
二、两晋士人的总结曹魏的骤兴骤亡,使得在两晋有更多的人士开始关注这个问题。魏代虽然名义上实行分封制,但根本徒有虚名,陈寿曾评论说;魏代王公,既徒有国土之名,而无社稷之实,又禁防壅隔,同于囹圄,位号靡定,大小岁易;骨肉之恩乖,常棣之义废。
卷十九任城陈萧王传再加上曹_的预感成了现实,所以西晋时期,诸多士人在总结曹魏失国的教训时,几乎一边倒地认为魏代无实封之国是极其重要乃至决定性的原因。在武帝登位不久,段灼即上疏明言应借鉴周汉神器夺于后臣,国祚移于他人的历史教训,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而魏法禁诸王,亲戚隔绝,不详莫大焉。
所以于今国家大计,使异姓无裂土专封之邑,同姓并据有连城之地。
不仅如此,他不顾汉代的前车之鉴,直言不讳的建议晋王朝应让分封诸王听于其国缮修兵马,广布恩信,百世不迁,连城开地,如此才能形成盘石之宗,天下服其强矣。
卷四十八段灼传晋初名士袁准亲眼见证了曹魏的灭亡,在总结魏王朝的经验教训时,一方面为魏代宗室抱不平,虽有王侯之号,而乃侪于匹夫,有违宗国藩屏之义另一方面又钦羡昔武王既克殷,下车而封子弟同姓之国五十余,然亦卜世三十,卜年七百,至乎王赧之后,海内无主三十余年感叹周以千乘之赋封诸候,今也曾无一成之田。
建议朝廷虽不能尽建五等,犹封诸亲威,使少有土地,如是则国有常守,兵有常强,保高干子弟全名录世延祚,长久而有家矣。陈寿对魏代分封制则明言为法之敝,一至于此乎。曹志上奏认为干植不强,枝叶不茂;骨_不存,皮肤不充,提议效法周代内有鲁卫之亲,外有齐晋之辅,坐而守安,此万世之基也。卷五十曹志传名臣刘颂明确指出为社稷计,莫若建国,而且应率由旧章,一如古典,否则法同郡县,无成国之制,并建议更大量天下土田方里之数,都更裂土分人,以王同姓,使亲疏远近不错其宜,然后可以永安。卷四十六刘颂传王豹称赞周初分封曰:昔武王伐纣,封建诸侯,,及至其末,霸国之世,不过数州之地,四海强兵不敢入窥九鼎。
卷八十九王豹传西晋名士陆机在他的五等论中,详细比较了封建五等爵位制和郡县制。他认为五等爵制可以使举国上下知国为己土,众皆我民;民安,己受其利;国伤,家婴其病。故前人欲以垂後,後嗣思其堂构,为上无苟且之心,群下知胶固之义。
而郡县制则利私不利公,是故侵百姓以利己者,在位所不惮;损实事以养名者,官长所夙慕也。君无卒岁之图,臣挟一时之志。
总之,只要实行封建五等爵制,八代之制,几可以一理贯;秦汉之典,殆可以一言蔽也。
卷五十四陆机传甚至在经历了八王之乱,王室凋蔽,偏处江南一隅的东晋时期,也甚少有人见识到分封制的严重后果。素以直笔闻名的史学家孙盛、袁宏在总结汉魏封建之制经验教训时,仍是不吝言辞对古之封建制大加赞叹。孙盛对曹_的六代论的思想十分认同,而且以之来批判魏代封建制,认为曹氏分封不度先王之典,不思藩屏之术,违敦睦之风,背维城之义。对魏建国后吸取汉代七国的经验教训,没有给予诸王实封则批评为矫枉过也,以至于曹魏王朝后期势同_木,危若巢幕。和诸多西晋士子的认识相同,孙盛也把魏败亡的原因归结为曹氏自身的雕剪枝干,委权异族。卷十九任城陈萧王传,裴注袁宏称封建制历载弥长,君臣世及,莫有迁去。他详细论证了封建的优势,以为在三代虽元首不康,诸侯不为失政;一国不治,天下不为之乱。故时有革代之变,而无土崩之势。
于此对立的,批评郡县之立,祸乱实多,并一一列举,秦汉之郡县君无常君之民,尊卑迭而无别,去来似于过客。人务一时之功,家有苟且之计。机务充于王府,权重并于京师,与封建相比较,实行郡县将会导致一人休明,则王政略班海内;元首昏_,则匹夫拟议神器。是以闺闼不净,四海为之鼎沸;天网一弛,六合为之穷兵。
袁宏对魏代诸王的虚封制度大加鞭挞,指出魏朝诸侯禁网,日月增密,末世衰微,遂以卑弱。宗室惧于罪败,同姓挫于庶民,一夫攘臂,故以能乱天下矣,把秦、西汉、东汉的灭亡都归结为封建制的衰弱。
三、两晋士人对分封制弊病的认识及解决办法不过,虽然两晋士人基本上都对封建制持拥护的态度,但并不是盲目的信任,他们大多也都对分封的弊病有所认识,并能够结合历史事实分析其原因,提出自己的应对策略。袁准认为汉氏封国连城数十,廓地千里,自关以东,皆为王国,力多而权重,故亦有七国之难,显然他也认识到了分封大国会有灾难性的结果,但其对策却仅是制朝聘会同之义,以合亲戚之恩;讲礼以明其职业,黜陟以讨其不然,一是要用恩亲礼义以德服人,二是等出了问题再行讨伐,显然这只是不切实际的迂腐之谈。陆机则以为汉代分封制失败的原因在于远绩屈于时异,雄心挫于卑势,把汉代七国之乱归因于时势的变化,而且汉矫秦枉,大启王侯,境土逾溢,不遵旧典,使得诸侯_其国家之富,但他所认为的时势乃是上非奥主,下皆市人,师族无先定之班,君臣无相保之志,失败是汉过正之灾,而非建侯之累也。
卷五十四陆机传孙盛则说汉初之封,或权侔人主,虽云不度,时势然也。
他同样认为吴楚之乱是客观形势造成的,而不是分封制的后果。刘颂则以为汉之树置君国,轻重不殊,故诸王失度,陷于罪戳,国随以亡,而其解决之道乃是修周旧迹:第一,建国无灭。封国国王即使无道或无子嗣,也应由旁支继承封位,而不是除国;第二,宜都宽其检,即对封国放宽政策,因班固称诸候失国亦由网密;第三,封国后应书之玉版,置诸宗庙,使封国无忧;第四,令诸王国容少而军容多第五,境内之政,官人用才,自非内史、国相命于天子,刘颂认为这样既可避免再次汉之敝,又可达到藩屏强御卷四十六刘颂传的目的。_四、晋人封建优于郡县思想产生的原因综上所述可知,晋代士人大致都对郡县制持否定态度,而对三代的封建制赞美有加。之所以形成如此普遍的历史认识,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第一,郡县制的真正优势并未被士大夫阶层所认同。晋代以前,史家所称颂的夏、商、周三代皆是实行封建制,而且享国长远,汉初将郡县制与封建制杂而取之,而且分封的诸王对平定吕氏乱汉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真正实行郡县制的只有秦、魏,而秦魏都是短命王朝,汉代自武帝施行推恩令后封国形同郡县,而又形成权臣政治,并导致西汉被王莽篡夺。这些给晋代士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是以无不把秦二世而亡的史实看作是分封行郡县的结果。所以陆机提出假使秦人因循其制,虽则无道,有与共亡,覆灭之祸,岂在曩日!卷五十四陆机传刘颂感叹秦世罢侯置守,子弟不分尺土,孤立无辅,二世而亡。
卷四十六刘颂传第二,儒家思想的强大影响。儒家总是提倡尚古、法先王的。而圣王经国,义在封建,五等之制,始于黄唐,是先王古制,郡县之制,创自秦汉是后王创举,先王知帝业至生,天下至旷,于是乎立其封疆之典,这样才能万国相维,以成磐石之固。
卷五十四陆机传孙盛肯定五等之制,万世不易之典。袁宏也有类似见解。而儒家家天下的传统思维也使得晋人以为开启土,封建戚属,使同姓必王,建久安于万载是公理然也,甚至纵复令诸王后世子孙还自相并,其于神器不移他族,则始祖不迁之庙,万年亿兆不改其名也。
卷四十六刘颂传第三,郡县制必然要求高度强化的中央集权,而两晋时期是门阀政治的顶峰阶段。两晋时,门阀士族的地位并不是政治所能改变的,门阀士族的命运也不是与皇朝的兴衰直接相关,而是与家族的传承和兴衰相联系,后期士族的权力已几乎可与皇室分庭抗议乃至跃居其上。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则必然会严重削弱士族的既得利益,使其权力基础受到损害。因此,在门阀政治统治时期,无法形成较为统一的赞同高度强化的中央集权的社会意识。
参考文献:肖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_陈寿。三国志。
.北京:中华书局,2005._房玄龄。晋书。
.北京:中华书局,2000._严可均。全晋文。卷五十五。袁准。经国.北京:中华书局,1958._袁宏。后汉纪。卷第七。光武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87.



除巳词语解释
"在《诗·大雅·板》中,有诗句提到"上帝严峻,百姓疲惫,言语不合常理,谋略短浅"。朱熹对此诗句进行了注解,指出女性的话语往往缺乏合理性,计划也不够长远。唐代的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讨论历史问题时,针对有人认为殷周时期的圣王不应改革旧制的观点,他持截然不同的看法,认为这种观点大错特错。"...

天说中柳宗元与韩愈讨论什么关系的哲学论文
交往甚蕃,刘禹锡、白居易都是他的好友。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哲学著作有《天说》、《天时》、《封建论》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有《柳河东集》。

请问哪位高手可以帮我解答一下西周庶人,野人的问题啊?
周代庶人属于平民阶层,仅仅是关于庶人身份多种看法之一。由于对周代社会及有关庶人的史料有不同认识,西周封建论者认为庶人是农奴;魏晋封建论者认为西周春秋的庶人为原始社会末期农村公社成员;西周奴隶论者中,除庶人平民说外,还有庶人奴隶论。秦以后,除奴婢外,无官、爵及秩品者均泛称庶人。史籍中...

山西籍作家诗人有哪些
他的议论文章如《封建论》,传记文章如《段太尉逸事状》,叙事文章如《捕蛇者说》,寓言讽刺文章如《黔之驴》,山水游记文章如《永州八记》等,当时即为天下人传咏。附:山西籍历史名人有哪些 上古 黄帝、舜、禹-运城人 尧-临汾人 春秋战国:荀况 韩非 (大家)隋唐五代:王勃 王之涣 王维 柳宗元...

什么文言文是养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养死士:豢养不怕死的士人。 注释: 1、养:豢养;培养;训练。 2、死士:不怕死的士人。即俗话说的“...——柳宗元《封建论》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范仲淹《岳阳楼记》 2、晤见;会见。 时见曰会。—

庶人是什么意思
意思:1、西周 、 春秋时对农业生产者的称谓。《大盂鼎》:人鬲自驭至于庶人六百又五十又九夫。翻译:家中奴隶从事农业生产的有659人。2、平民,百姓。春秋·佚名《书·洪范》:“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翻译:你对此事有怀疑的话,可以想想你的心,想想这些卿士,想想这些...

秦始皇过大于功
除秦直道和秦栈道外大多在秦故地与六国旧道以及在秦征伐六国时修建的道路上基础上拓建而成。著名的...始皇三十四年,秦始皇由于实行严酷法律,引起了士人的不满,纷纷指责秦始皇。已经升任丞相的李斯主张严厉...论秦始皇的功与过中二(4)班 周秦 23号(原创)资料:“对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究竟如何评价?自...

西周的庶人是什么身份?
周代庶人属于平民阶层,仅仅是关于庶人身分多种看法之一。由于对周代社会及有关庶人的史料有不同认识,西周封建论者认为庶人是农奴;魏晋封建论者认为西周春秋的庶人为原始社会末期农村公社成员;西周奴隶论者中,除庶人平民说外,还有庶人奴隶论。秦以后,除奴婢外,无官、爵及秩品者均泛称庶人。史籍中...

语文题帮忙一下!
后来,上级部门鼓励翦伯赞按照他们素所主张的观点来写,于是中国从西周时期进入封建社会的学说写进了教材。但尚钺的学说一直不受重视,曾遭重点批判。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一位权威学者仍将“魏晋封建论”与其他两论并列,实属难能可贵。 23.根据语言环境,用口语方式转述下面书面材料的内容。(4分) 材料...

评价秦始皇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县的一...历代文人和政治家中对秦始皇大加褒扬的不乏其人。例如,西汉名臣桑弘羊的论著中肯定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唐朝思想家柳宗元在名著《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符合了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

微山县18962818226: 士人群体什么时候形成 原因是什么? -
施心托马: 士的来源春秋以前,士作为一个等级,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士之子恒为士" .到了战国,士虽然仍有等级的含意,但逐渐转变为社会上的一个阶层.这个阶层成为上(统治者、官吏和剥削者)与下(被统治者、民、被剥削者)交流、转换的...

微山县18962818226: 试述先秦至六朝士阶层的演变 -
施心托马: 【演变过程】 “士”,上古掌刑狱之官.商、西周、春秋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

微山县18962818226: 九品中正制产生的原因 -
施心托马:[答案] 一、九品中正制的成因 九品中正制度自曹魏创立以后一直沿用到隋代才加以 废除,目前学界多认为其产生的原因是为了巩固门阀士族, 笔者认为这多有不妥,是倒果为因.九品中正制的创立是魏 晋时代特殊、具体的历史环境所造就的,其原因颇多....

微山县18962818226: 西周封建论的主要观点简介 -
施心托马: 西周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端.领主制是由努力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必经阶段. 就像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样,封建领主时期并不排除奴隶制残余.可以说,有奴隶制参与是很正常的.

微山县18962818226: 简述韩柳古文运动对散体文创作的开拓 -
施心托马: 1.韩愈散文风格从总体上说体现了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的特点. 2.韩愈散文的艺术手法主要体现在说理、叙事、言情上,三者在不同文体中虽有偏用,却也常有交融.其论说文观点鲜明,辞锋犀利,气势宏伟,说理透辟,...

微山县18962818226: 中国古代史 论述题 论述西晋户调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施心托马: 背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按户征收础的制度,起始于东汉末年.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在兖、豫两州征收户调,征收物为绵、绢.内容:西晋制定户调式,规定了男为户主的户每年纳绢3匹、绵3斤,以妇女为户主或次了男为户主的户每年征收减半;边郡民户只纳规定数目的2/3,更远者纳1/3;少数民族按地方远近,每户纳賨布1匹或1丈.以上户调数额只是平均标准,实际征收时采取九品混通的办法,按资产的多少将农户分为九等,按其等位高低征收不同数量的绢绵,但征收总量必须与各地丁男、丁女和次了男户数须纳户调总额相等.意义:这是历史上首次颁布的户调制度.户调的实行,取代了汉朝以来的算赋和口赋,从此与田租一起成为国家的正式赋税.

微山县18962818226: 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
施心托马: 4、简述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1)周王室衰微、诸侯林立的局面形成了较大的政治空间,为士人的“百家争鸣”提供了政治环境保障. (2)诸侯在争霸中对智能的需要为士人提供了出路,促进“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3)私学的出现,为“百家争鸣”提供了人才资源. (4)“百家争鸣”是历史变革在认识上的反映(社会变革为“百家争鸣”提供社会需求和现实内容). (5)由于社会地位、思考方式和学术继承上的差异,诸子百家在学派内容和风格上各具鲜明的个性和特征.(微观) ③百家争鸣:条件:春秋战国,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从而促进了学术思想活跃.学派:主要有儒、墨、道、法家等.代表人物: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