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

作者&投稿:守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安禄山叛乱的过程是怎样的?~

安禄山秘密开始做着叛乱的各种准备。他不断地扩充兵力,从边境各族的降兵中挑选了8000人加以特别的训练,组成“壮士营”,作为发动叛乱的骨干力量。他提拔了史思明、蔡希德等一批将领,任用汉族士人高尚、严庄等为谋士,让他们为自己效力卖命、出谋划策。他畜养了几万匹战马,收集、打造了大量的兵器、弓箭,还用心腹胡将32人取代了不服他指挥的汉族将领。各种叛乱准备都在悄悄进行,只等唐玄宗一死,他就起兵叛乱。
这时,奸相李林甫死了。杨贵妃的堂哥杨国忠接任宰相。杨国忠没本事,是个流氓,只是仗着杨贵妃得宠,才混上了宰相的交椅。因此,安禄山很瞧不起杨国忠,不买他的账;杨国忠也看不惯安禄山,不时在唐玄宗面前说他的坏话,甚至还多次说安禄山要拥兵造反。但是唐玄宗对安禄山信任得很,根本不相信杨国忠的话,还批评杨国忠,叫他当宰相要能够容人。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月,安禄山经过十年的精心准备,决定发动叛乱。他假造了一份唐玄宗的诏书,然后把将士召集起来宣布道:“接到皇上密令,要我立即带兵进京讨伐杨国忠。”
将士们大多觉得很突然,但既然是圣上旨意,谁又敢不从呢!
第二天,安禄山便领着15万叛军,从范阳出发。
河北平原上顿时烟尘滚滚,鼓声喧天。从天宝年间以来,唐朝的统治已经腐朽不堪,军队没有丝毫的战斗准备,缺乏战斗能力,再加上那一带本来就是安禄山直接管辖的范围,因此,一见到安禄山叛军的气势,沿路的文臣武将都吓得惊慌失措,有的开城迎接叛军,有的弃城逃跑,有的坐以待毙,被叛军擒杀。叛军几乎没遇到什么抵抗就轻易占领了黄河以北24郡的大片土地。安禄山叛乱的消息传到了长安,唐玄宗一开始还不相信,以为是有人造谣。不久,叛军逞凶陷城的警报接二连三地送到他面前,他才不得不相信。唐玄宗召集百官大臣商议对策。满朝文武都慌了神,惊吓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有杨国忠洋洋自得地说:“怎么样,我早就说过安禄山要造反,被我说准了吧。不过没关系,皇上不必担心,安禄山的将士是不会跟他走的。我保证,用不了十天,安禄山的人头就会被人砍了送来。”
唐玄宗见杨国忠说得那么肯定,心里稍微安定一些。可是,叛军仍在长驱直进,不久就渡过了黄河,攻克了洛阳。
安禄山进了洛阳城,就迫不及待地自封为“大燕皇帝”,年号圣武。这时,离他范阳起兵,才不过三个月时间。

安禄山叛乱的结果是建立大燕政权,年号圣武。
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属下唐兵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
安禄山一路势如破竹,攻破两京。建立大燕政权,年号圣武。后期失明,宠爱幼子,引发晋王安庆绪不满。至德二年(757年),为嫡次子安庆绪指使宦官李猪儿所害,谥号为剌。史思明杀死安庆绪后,成为大燕皇帝,追谥光烈皇帝。

扩展资料
安史之乱带来的影响:
安史之乱,削弱了封建集权,为封建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此后安史余党在河朔形成藩镇割据。
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人乘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唐朝仍然控制西域安西北庭,数十年后,约公元790年,唐朝失去西域安西北庭。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禄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史之乱

其实就是安史之乱如何把。叙述起来很复杂,我简单打下。
安禄山身兼河东、范阳、平卢三大节度使,老巢在范阳(又叫幽州,今北京),所辖区域大致在今山西、河北北部,北京、天津地区、辽宁大部,755年12月,安禄山起兵反唐,发兵15万南下。安禄山的部队都是在东北和少数民族武装作战的精锐之师,而此时经过了开元盛世的中国承平已久,内地基本没什么像样能打仗的部队,所以很快黄河以北的24州(唐的州相当于郡,就是现在的地级市级别)除了恒州(后改为镇州,又叫常山郡)的颜杲卿(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堂兄)坚守外,降的降、逃的逃。然后就是顺利过黄河打下了当时全国最大的城市东都洛阳,此时离起兵才35天,又向西攻打首都长安(今西安),长安的门户就是潼关天险。
此时朔方节度使(治所灵州,又叫灵武郡,在今宁夏灵武)郭子仪起兵勤王,东渡黄河打下山西重镇晋阳(今太原,河东镇治所),从安禄山背后插了一刀,郭在战斗中了解了李光弼治军才能,上表让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郭、李联合攻打安禄山在河北的州郡,河北部分州郡又重新纳入唐朝掌握,安禄山后路岌岌可危。而全国藩镇勤王的兵马正在河南陆续聚集,此时形势,只要唐军坚守潼关天险,长安就无事,长安无事,郭、李以及河南的勤王兵马就能无所顾忌的打击安禄山,安禄山败亡指日可待。可惜玄宗及其手下认为潼关守将哥舒翰畏缩不前,有通敌嫌疑,强令哥舒翰出击叛军主力,756年6月,哥舒翰出战,潼关唐军虽多,都是临时拼凑,野战根本不是叛军对手,20万唐军大败,哥舒翰被俘,潼关失守。潼关以西是一马平川的关中平原,长安无险可守。而郭、李军队主力在山西和河北,河南勤王诸军见潼关失守,徘徊不进。唐玄宗放弃长安逃亡剑南西川镇(今四川中西部,治所成都)避难。安禄山兵不血刃占领长安,唐玄宗威望尽失。再向西川逃亡中护送士兵发动马嵬事变,杀了宰相杨国忠,逼死杨贵妃,玄宗被迫传位太子李亨,是为唐肃宗,756年,肃宗在灵州称帝,领导全国抗击安禄山叛军。
安禄山在占领洛阳后称帝,国号“大燕”,居住在洛阳皇宫。安禄山脾气坏,动辄以小事杀人,属下整天都提心吊胆。安禄山干节度使的时候,其幕府的心腹手下高尚、严庄怂恿安起兵,说唐全国的精兵悍将都在你的手下,内地没有精兵,很快就能打下。叛军在潼关前一度一筹莫展的时候,安禄山骂高尚、严庄:你们教我造反,说是万无一失,现在过去好几个月了,河北被郭子仪、李光弼抄了后路,河南潼关拿不下,唐军现在两面夹攻,那里还万无一失?你们这些小子误我啊。这几个手下怕被安杀掉,就动了做掉安禄山的心思。正好安的儿子安庆绪惹老爹烦,也怕被杀,于是一拍即合,757年正月初五,趁安禄山睡觉的时候把安禄山杀了,安庆绪暂时掌握叛军指挥权。
之后就是郭子仪统帅军队收复首都长安、东都洛阳,安庆绪的叛军被唐兵打的落花流水,被迫退到河北坚守魏州(今河北大名)。一直在河北和郭、李作战的史思明见势不妙,龟缩到老巢范阳,向肃宗皇帝上表投降。此时安庆绪和史思明两股叛军势力此消彼长,史思明更加强盛。
李光弼的河东镇,离范阳很近,监视在范阳的史思明。李光弼暗向皇帝上书,说史思明这人靠不住,是假投降,不如趁机杀掉,以绝后患。被史思明截获,一看皇帝和李光弼这样怀疑他,干脆别装孙子了,于是又起兵开干,758年底,在范阳带兵13万南下支援在魏州的安庆绪,郭子仪率领九个藩镇节度使军队近60万大军在魏州附近和史思明决战,却由于各路节度使指挥不统一,而肃宗派来的监军怕郭子仪专权又从中作梗,因而失败,被肃宗免职。史思明获胜后顺势杀掉安庆绪,接管叛军全部指挥权,自称“大燕”皇帝,南下渡过黄河重新占领洛阳,准备重新西进潼关打长安。
此时,李光弼接替郭子仪掌握唐军指挥权,在洛阳西面的河阳(又叫孟州,今河南三门峡附近)成功阻击史思明,河阳保卫战险胜,史思明退守洛阳,两军暂时进入相持阶段。此时叛军内部又有内讧,史思明儿子史朝义得罪史思明,史思明扬言打败唐军后再杀他,史朝义怕被老爹杀,先下手为强,761年3月,杀掉史思明。史思明死后,叛军士气受到严重打击,抵挡不住唐军进攻.762年10月,肃宗死,唐代宗即位,借唐政府“友军”回纥的精锐骑兵收复洛阳。史朝义率残兵渡河到河北叛军地盘求援,他本来在叛军中就不受待见,又因干掉老爹史思明才上位,根本镇不住在河北的叛军悍将。叛军看大势已去,纷纷降唐。此时李光弼因进军不力被代宗免职,其实有功高盖主之嫌。唐军指挥权由仆固怀恩接任。763年,史朝义逃到莫州(今河北任丘,范阳镇巡属),守将田承嗣欺骗他说,赶紧去老巢范阳搬救兵,莫州虽小,一定为你坚守。史朝义一出莫州,田承嗣立即把其家属献给唐军投降,史朝义率5000骑到范阳,守将李怀仙闭城不纳,所属5000骑溃散,绝望之下自杀,时间是763年2月,历时7年零2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此时,天下战乱已久,皇帝不希望打下去了,而唐军将领也怕把叛军彻底剿灭后狡兔死走狗烹。于是采取绥靖政策,对投降的安史叛将,直接把以前他们统辖的河北之地分给他们,这就为河北的藩镇割据留下祸端。从此,以河北三镇(幽州范阳、成德、魏博)为首的藩镇一不如意就同气连枝搞叛乱,一看情势不妙就投降,这样的事态一直断续到唐亡。
安史之乱的另一个副作用就是,唐政府把西部和西北部边界的精锐守军调去打叛军,致使吐蕃等少数民族在西部和西北部边界逐渐侵蚀唐朝地盘,河西和陇右之地沦陷。一直到唐宣宗时期(846-859年在位),吐蕃内乱,才重新收复这些地区。

  安禄山从范阳起兵,长驱直入,至十二月十三日攻占东都洛阳,仅用了三十五天时间并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 称帝后安禄山派兵继续征讨, 叛军进入长安以后,以为大功告成,遂“日夜纵酒,专以声色宝贿为事”,不想西出追击,故玄宗“得安行入蜀,太子北行亦无追迫之患”。
  安禄山命孙孝哲对未逃离长安的皇室成员、百官家属进行了血腥的屠杀。先于崇仁坊杀霍国长公主及王妃、驸马,剖其腹,用其心脏祭祀安庆宗。凡是杨国忠、高力士之党及禄山平时所厌恶者皆处死,凡八十三人,“或以铁棓揭其脑盖,流血满街”,使人惨不忍睹。接着又杀皇孙及郡、县主二十余人。后来,安禄山听说长安百姓乘乱盗窃府库财物,又命在长安大肆搜索三日,翻箱倒柜,不论是府库财物,还是个人私物,一概搜掠殆尽。同时还令府县追查,“铢两之物无不穷治,连引搜捕,支蔓无穷,民间骚然”
  安禄山又令搜求玄宗的歌舞、杂技、舞马、犀牛,把搜掠的宫嫔、乐工、骑士以兵仗护送到洛阳,获得梨园弟子数百人,在东都禁苑凝碧宫奏乐,宴会众伪官。
  安禄山派其将高嵩持书信、备缯彩赴西北,以诱降河西、陇右将士,但被大震关使郭英乂所擒获,计未成功。郭子仪、李光弼听说潼关失守,玄宗西逃,遂撤兵守井陉,河北大部分郡县再次落入叛军之手。安禄山派兵攻颍川,太守薛愿、长史庞坚奋力拒守,坚持了一年。十二月,又使叛将阿史那承庆率兵急攻,薛愿等浴血苦战十五日,城破被俘,被执送洛阳。安禄山把
  他捆在洛水冰上,被活活冻死。
  安禄山原患有眼疾,自起兵以来,视力渐渐减退,至此又双目失明,看不见任何物体。同时又患有疽病,性情变得格外暴躁,对左右侍从稍不如意,非打即骂。稍有过失,便行杀戮。他称帝后,常居深宫,诸将很少能面见他议事,都通过严庄转达。严庄虽受亲重,也时而遭安禄山鞭挞。宦官李猪儿常为安禄山穿衣解带,服侍左右,挨打最多,怨气也大。安禄山宠幸的段氏,生下一子名庆恩,也受禄山宠爱,常想以庆恩代庆绪。安庆绪时常担心被废,严庄也恐怕宫中事变于己不利,于是,严庄与安庆绪、李猪儿串通一气,谋害安禄山。
  卒年五十五岁

答:安禄山本人被其子安庆绪所弑。安庆绪率领的叛乱之众被郭子仪、李光弼 带领的唐朝官兵击败,收复了范阳。“安史之乱”最终被平息。


安史之乱是怎么回事
唐朝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发动叛乱,自范阳起兵,声称受到皇帝密诏,要讨伐杨国忠。他联合多个民族,组成一支约15万人的军队,号称20万,迅速占领了长安和洛阳,标志着安史之乱达到顶峰。得知安禄山反叛的消息后,唐玄宗立即任命封常清和高仙芝分别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和东征元帅,以抵抗叛军。然而,由于杨国忠的...

安禄山起兵反叛唐朝,为何打着讨伐杨国忠的旗号呢?
755年11月,凌冽的北风带来一个令人惊恐万分的消息: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叛朝廷了!唐玄宗委屈得想哭:安禄山,你这个浓眉大眼的家伙,竟然也反叛朕了!然而诡异的是,安禄山并非直接反叛朝廷,而是打着讨伐杨国忠的旗号,声称“奉恩命以兵讨逆贼杨国忠”。安禄山是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杨...

玄宗安史之乱
唐朝天宝十四年,身兼多职的安禄山觑准唐朝内部危机,联合多个民族发动叛乱。于12月16日,他以"忧国之危"为名,在范阳起兵,声称有20万士兵,实则不足。河北州县很快瓦解,面对唐军无力抵抗,安禄山迅速占领了长安和洛阳,叛乱达到高潮。唐玄宗得知消息后震惊,任命封常清和高仙芝抵御。然而,杨国忠的无...

安史之乱的全过程是怎样的?
1、安史之乱爆发,755年,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杨国忠和安禄山有矛盾,安禄山怕杨国忠对己不利,所以以讨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叛变,安禄山一路南下,不到两月,就已攻打到洛阳,自立为燕帝,国号燕。安禄山破潼关以后,活捉了唐朝将领哥舒翰,冲入长安。玄宗拔腿就跑,...

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地点是
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当时国家承平日久,民不知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逃或降。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安禄山反叛初期,实力强大,河北为何选择起兵反抗安禄山?
目光再次聚焦安史之乱,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名曰“清君侧”,实为叛乱。河北从沉静中被打破,它的身份从“帝国顺地”变成了“叛乱之地”。安禄山兵锋所到之处,各州郡县皆闻风而降,跟安禄山预想的一样,攻取行动进展顺利。但两颜的起兵却打破了这种短暂的喜悦,安禄山不免有些心梗,...

安史之乱是什么典故?
十一月,安禄山诈为敕书,召诸将矫称:“有密旨,令禄山将兵入朝讨杨国忠,诸君宜即从军。”遂发所部兵及同罗、契丹、奚等兵十五万,号称二十万大军,在范阳发动叛乱。玄宗得知安禄山确实反叛,才仓促布署防御:封安西节度使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派他去东京(今洛阳)召募兵士,十天得六万人,拆断河阳桥(今河南...

“安史之乱”中安禄山起兵的范阳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属下唐兵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安禄山乘铁舆,其属下步骑精锐烟尘千里,鼓噪之声震地。当时海内承平日久,百姓以及几代人没有...

安史之乱简介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身兼范阳(今北京西南)、河东(今山西太原)、平卢(今辽宁锦州西)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为人狡诈,善逢迎,因请求做杨贵妃的...

简述一下,安史之乱的叛乱历程?
第一、从安禄山起兵,到洛阳称帝 公元755年,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虽然紧急启用了封常清、李琬、高仙芝等人,驻守洛阳。但由于这个时候,唐朝的精锐边军还没能赶回来,高仙芝、封常清等人,只得在长安、洛阳等地募兵,得到的尽是些市井之徒,严重缺乏战斗经验,洛阳轻而易举便落入了...

莲都区13873483173: 安禄山叛乱主要内容
矣省通心: 安禄山原任平卢节度使,兼任范阳节度使,后来他又要求兼任河东(治所在今山西太原)节度使,唐玄宗也毫不犹豫地同意了.安禄山兼领三镇节度使后,重兵在握,日益骄横.他认为皇帝年老又惧内,朝廷武备松弛,所以没有什么力量可以与...

莲都区13873483173: 安禄山是怎么发动安史之乱的?他发动叛乱时,兵力占全国多少比例呢?他是怎么走来的. -
矣省通心: 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安禄山发动属下唐兵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安禄山乘铁舆,其属下步骑精锐烟尘千里,鼓噪之声震地.当时海内承平日久,百姓以...

莲都区13873483173: 安禄山叛乱的结果 -
矣省通心: 一)范阳叛变——杨国忠与安禄山不和,安禄山恐杨国忠对己不利,遂以讨杨国忠为藉口,在范阳叛变,安禄山一路南下,不足两月,已攻陷洛阳,自立为燕帝,国号燕. 二)肃宗即位——安禄山破潼关,活捉守将哥舒翰,直入长安.玄宗仓...

莲都区13873483173: 找三首关于月亮的古诗并做赏析 赏析字数200 - 300字左右 . -
矣省通心:[答案] 月夜 诗人:杜甫 朝代:唐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赏析】 公元七五五年,安禄山勾结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第二年六月九日潼关失守,十三日唐玄宗仓...

莲都区13873483173: 简要介绍安史之乱字不要太多
矣省通心: 概述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系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

莲都区13873483173: 安史之乱发生的地点 -
矣省通心: 安史之乱的经过(一)范阳叛变—— 杨国忠与安禄山不和,安禄山恐杨国忠对己不利,遂以讨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叛变,安禄山一路南下,不足两月,已攻陷洛阳,自立为燕帝,国号燕. (二)肃宗即位—— 安禄山破潼关,活捉守将哥舒翰...

莲都区13873483173: 安史之乱的全过程是怎样的? -
矣省通心: (一)范阳叛变—— 杨国忠与安禄山不和,安禄山恐杨国忠对己不利,遂以讨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叛变,安禄山一路南下,不足两月,已攻陷洛阳,自立为燕帝,国号燕. (二)肃宗即位—— 安禄山破潼关,活捉守将哥舒翰,直入长安.玄...

莲都区13873483173: 安禄山的生平 -
矣省通心: 安禄山(703年-757年)本姓康, 名轧荦山, 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人.母阿史德氏, 父为昭武九姓的粟特人, 母为突厥巫师, 信仰祆教.安禄山是唐代藩镇割据势力之一的最初建立者, 也是安史之乱的主要发动人之...

莲都区13873483173: 发动安史之乱的目的是啥?
矣省通心: 安史之乱 中国唐玄宗末年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历时8年之久的叛乱.节度使置自唐睿宗时,仅是统领边防军镇的使职.唐玄宗为控制和防御周边各族,将节度使增...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