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的“英雄”形象是指什么?

作者&投稿:宰父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第三交响曲“英雄”》抒发了贝多芬的什么理想?~

贝多芬创作的成熟作品是以《第三交响曲“英雄”》为标志的。1803年,他写了这部交响曲,定名为“波拿巴交响曲”,在封面上写了“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的赞扬”。他把拿破仑看作革命的象征,在作品中倾注了他对革命的全部热情。乐曲完成后,1804年拿破仑称帝,贝多芬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愤怒,认为拿破仑玷污了神圣的事业,背叛了人民。他说:“原来,他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现在他要践踏人类的一切权力,来实现自己的野心,他要高踞于一切人之主上而变成一个暴君了!”于是,他把交响曲的标题改为“英雄”。这首作品抒发了贝多芬对共和理想以及人民群众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热情颂扬。作品情感的深度、主题材料的新颖、和声的大胆等等都是他早期作品所不能比拟的。第一乐章的结构是一个扩充了的奏鸣曲式,其中的主题已不再是海顿交响乐或莫扎特五重奏意义上的主题,而是一些可以加以发展、展开的乐思。它们也不再是一首旋律,而是一个含有多种因素的主题群体。第一主题由大提琴和中提琴组合的旋律和节奏动机,贝多芬由此建构了呈示部,第二主题也是纯器乐性的乐思。展开部有巨大的扩展,而有趣的是,音乐在展开部结束,未到再现部乐队全奏属七和弦之前,圆号在小提琴和弦的背景上提早吹奏主题材料,这个做法曾引起当时和后来许多人的疑惑和猜测,但这实际是已经具有大师风范的贝多芬明确写在乐谱上的。第二乐章写成葬礼进行曲,也是一个创造。贝多芬采用这样的形式写作,是有其时代的原因的。因为在法国革命期间,经常有各种大型的群众活动,如节日的庆典。集会、狂欢,也有为烈士举行的葬礼。贝多芬用缓慢的葬礼进行曲作第二乐章,并吸收了法国歌颂理想与英雄的赞美诗、合唱等素材,从另一角度歌颂英雄主义牺牲精神和哀悼的情感,很合乎逻辑。乐曲深沉哀痛的感情在c小调上呈示,而中间段用了同名大调,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整个乐章的音调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广泛而深刻的群众性。第三乐章是谐谑曲。第四乐章是用变奏曲写成的一个巨大的终曲,它采用了贝多芬所钟爱的、早年创作的舞剧《普罗米修士》中的一个机智、勇敢和果断的旋律作为主题,以热烈、沸腾的情绪,弘扬了人道主义的崇高理想。

  我们通常认为, 贝多芬的交响曲是革命性音乐至高无上的偶像,在很多方面是他所在那
  个时代的产物。这个时代已蕴育着19世纪中叶柏辽兹和舒曼爆炸性的对交响乐的发展。往
  前看,他们无疑有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 另一方面也可以找到法国大革命时代的凯鲁比
  尼·高塞克和梅耶尔。无疑地, 如果没有他们的影响, 贝多芬交响曲就不会是今天这
  样的形式。
  在实际意义上,莫扎特的精神渗透在贝多芬早期音乐中, 特别是第二交响曲,如终曲第
  二小节中突然的八度变化,是从莫扎特<哈夫纳》交响曲的开始部分得来的。人们从英雄
  交响曲中也能得到同样的感觉, 只是更强烈。很多旋律的、节奏的、甚至和声的特点,
  都是直接从莫扎特那里来的, 不仅主题是从莫扎特第]9交响曲的开始部分借来的,而且
  当人们听到第一乐章中那种典型的巴拉维式的痛苦、粗糙和不和谐, 那种一个个探起来
  的ACEF和弦时, 听者一定以为这是他个人的独创。其实不然,请看上述莫扎特降 E交响
  曲 (K5432)的引子部分, 那里你就找到差不多相同的类型。只不过莫扎特的方式, 没
  有达到贝多芬在《英雄交响曲>中那种震撼人心的效果。我认为这是关键。 贝多芬对于交
  响乐队声响的概念是:能立刻吸引、捕捉到人们的注意,这种声响甚至可以 是光怪陆离的。
  贝多芬创造了交响乐独特的形态。他可能从别的作曲家那里得到某些素材?他可能吸取别人
  的节奏的形式、别人的主题、和声作为跳板,但他对这些材料的处理是全 新。例如, 他
  用管乐器提供连续对话的方法,使旋律呈现一种片断状。在对话中,有一 种水银泻地式的、
  类似万花筒似的质地,这是在以前的作曲家的作品中找不到的。
  贝多芬不仅对演奏者的要求是无情的, 而且对听众也是如 此。他根本不关心演奏者可能
  发生的错误或技术上的困难,这在别的作曲家可能是出于不尊重或者是粗心, 但在贝多芬
  的情况,由于他的作品中极大的能量和人性,使这些都无足轻重了。甚至于在他那些创作技
  术上比较别扭、演奏起来令人精疲力竭的部分, 因为其包含着丰富的音乐实质, 令人吃
  惊的充沛感情, 也迫使着音乐家克服技术上的困难,以求跟上音乐的精神。
  当然, 没有什么比一个乐队在演奏贝多芬音乐时更需要多方面的素质,特别是在演奏第七
  交响曲时, 他给你一种激动和力量的感觉。 人们从早期乐器( period instrument)能得
  到的是额外的清晰, 每种乐器的特殊分量能够使贝多芬交响曲的各个组成部分同时被清晰
  地感受到, 特别是在节奏的轮廓有很尖锐的棱角时, 带点的音符的节奏不会像通常那样
  退化为双倍时间。在第七交响曲第一乐章的第一部分,人们听到号角高声吹响, 同时定音
  鼓好像进发出整个乐曲的节奏能量,把乐队推动向前, 在同一时间内, 有神奇的、多种
  色彩的声音来自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而弦乐器则快速地演奏着。我相信贝多芬用的早期乐
  器不仅帮助我们听到更多的东西, 而且加强了他的天才的革命性的一面。对L[地来说,
  后来的乐器在19世纪经过改造以后, 产生一种使音乐边缘模糊的作用。它们和以后的音乐
  的表达方式有不可避免的联系。所以,现代乐器在技术上的额外流畅和放射出额外的音量是
  需要代价的。令我们印象深刻的是, 贝多芬时代的每一种乐器都有其完全独特的声音与个
  性,能比现代乐器更方便, 更直接地传达出贝多芬的思想倾向。你失去了朦胧陇,得到了
  额外的透明度和修辞式的表达。假如有一种乐器被贝多芬用全新的办法使用,那就是铜鼓
  ( Kettle drum)。 贝多芬时代的铜鼓,和现代交响乐队所用的塑料皮定音鼓完全不一样;
  因为它们更小, 有一个动物皮的蒙子, 发出一种完全不同的音响, 更便于转调变音?
  更富色彩;而当代定音鼓则丰满、 圆润。贝多芬令我非常吃惊的是他对定音鼓的使用,
  特别是在第九交响曲中, 他的处理达到一个令 我震撼的程度,使定音鼓成为作品动机和
  内容的载体。在谐谐曲部分有极好的一段, 开始时有九节由管乐器吹奏 E小调, 用类似
  门德尔松的风格,接着又有九节A小调加在 A小调的属七上, 都是轻声的, 然后突然定
  音鼓在八度上发出强音,这种定音鼓 F大调介入的效果是迫使管乐器突然转入 D小调。所椰
  定音鼓是使变调发生的手段。在贝多芬之前, 没有人梦想过这样做。这一段令人着迷的地
  方是, 贝多芬在乐谱上的定音鼓部分注释是减弱而不是加强, 其效果是神奇的。这不是
  音量的减低, 强音之后出现弱音, 而从乐曲总体角度看是一个后退的声音,好像声音的
  来源离我们越来越远, 为这段音乐对话增添了强烈的戏剧色彩。这些好像是无足轻重的细
  节,但非常重要并且预示了最近一些学者如约翰·德尔马和克里布朗在他们工作中所做到惮
  即转变了我们对这些名乐曲的理解。
  几乎令人难以相信的是,这些十分出名的作品, 经常不是按贝多芬自始至终的愿望来演奏
  的,像他在亲自签名的乐谱或他亲笔修改的第一个版本的乐谱中所规定的那样。我们在此次
  演奏中, 希望给以改正。或迟或早,任何一个贝多芬的阐释者都必须面对速度这个重大问
  题。在贝多芬的谈话记录和同时代的报导里, 贝多芬非常怀疑当代的演奏家是否具有实现
  他的要求的能力, 因此他很欢迎节拍机的发明。先不管他那个节拍机是否有时会有问题,
  贝多芬头脑中所听到的速度比一个庞大的乐队在有回声的演奏厅、在正常情况下所能奏出的
  要快。有这样的证明,当贝多芬面对一个比他要求大得多的乐队时, 速度就降了下来,这
  使他很烦恼。他更喜欢一个由大约60人组成的乐队所发出的凝聚而精练的声音, 我们现在
  的演出也是如此。
  贝多芬同时要求他的演奏家拼命到了极限,这是他的美学整体的一部分。以第八交响曲的最
  后乐章为例, 那里充满了能量、幻想和光采, 要想把极快的三连音段落准确地演奏出垃
  不管是用现代的乐器还是早期的乐器都是极端困难的,但这不是主要问题。当你指挥——个
  由早期乐器组 成的乐队时,很大的优点是那些乐器所发出的音响不会互相冲撞, 形成音
  响的交通阻塞, 像指挥现代乐队很容易发生的那样。你可以清晰地听到每个三连音的节赚
  这样一个乐段的速度已到了演奏者的极限, 而这正是贝多芬所追求的。如果一个人不是绝
  对地、丝毫不差地表现出贝多芬的这种速度, 他就是逃避责任。我认为关键的是, 必须
  将他对节拍的注解看成他对音乐的整体表达的副产品,并不是作为一种万能药,单纯
  地为了改正过去解释者的误读。以第九交响曲最后乐章的 Alla Marcia部分为例,
  有两件事容易引起解释者的错误:首先, 现在很明确, 贝多芬对他的侄儿卡尔讲 速度时,
  卡尔写错了。但这不是节拍的速度错了,而是用以衡量此速度的时间单位
  错了。贝多芬说:6/8二84,卡尔似乎解释为每小节由两个带点的 l/4音符组成两 拍,
  但贝多芬的意思是整个小节是84。这个解释完全符合当合唱再重现时在
  Allegro energico也标出84。贝多芬说 "Sempre istesso tempo(一直用同样速度)",
  但这个指示一直被指挥者忽略了。这似乎也符合当时法国军队进行曲的标准节拍,
  你在 Alla Marcia部分所听到的首先是用奇怪的打击乐器奏出的狂野的音乐, 这是
  典型的18世纪后期土耳其风格的音乐。它最初出现在格鲁克的歌剧里, 然后又在莫
  扎特的作品里, 也出现在贝多芬早期的一些音乐中。这里他运用乐器暗示军队的走
  近,效果是全新的。独唱男高音好像是一位信使, 来自城市的那一边或另一个世界
  带来那里令人兴奋的消息。接着一个 Fugato, 充满了极大的能量, 在贝多芬的音
  乐中, 只有作品133"大赋格"和庄严弥撒( Missa solemnis)的最后部分可与之比拟。
  非常有意义的是, 贝多芬的第一部交响曲都是他自身的小型戏剧, 有他自己的哲学
  信息,有时也有政治的层面。以第五交响曲为例, 贝多芬把当时的法国大革命推向前
  台,通过使用那时的主题、进行曲、甚至于诗歌, 作为他的音乐的内容。一个明显的
  例子是, 第一乐章中他引用了法国诗人卡罗赛尼的诗句:"抬着英雄的棺木, 我们所
  有的人将手 中拿着武器去为共和国而献身,去为人类的权利而献身。 "诗句的美好节奏,
  与整个交响曲的主题非常吻合。在某种程度上, 我们革命与浪漫交响乐队是接着巴
  黎音乐学院乐队的模式形成的。该乐队成员是巴黎音乐学院的教授们和有荣誉地位的音
  乐家们,巴黎音乐学院乐队由赫伯耐克于1828年建立。 这个乐队已获得了几方面的成就:
  他们把贝多芬据为已有,演奏贝多芬交响曲的准备工
  作无可挑剔, 远非贝多芬在他有生之年所能见到的。该乐队第一次采用同样弓法,
  而且对乐曲的演奏准确到令人不习惯的程度。乐队接着典型法国方式, 抓着命运的脖
  子, 告诉音乐世界音乐的未来。这个演奏对于柏辽兹、李斯特、瓦格纳以及无数听到
  这些演出的音乐家们的冲击是极大的。其目的显然就是要表达贝多芬的革命的浪漫精神,
  正是为表达贝多芬的革命和浪漫的性质, 1989年诞生了我们的乐队(虽然当时还没有公
  开叫这个名字), 录制了贝多芬的《庄严的弥撒》, 作品123号。我认为没有什么能
  比指挥这九部贝多芬交响曲对一个人的整个指挥成就更为重要, 更为核心。要接受和
  掌握这些音乐,对任何一个指挥家都是有吸引力的挑战。在和一群非常投入的音乐家进
  行录制时, 为了这个音乐,他们置生死于度外, 作为集体和个人, 他们做到一切
  必须做的,以求准确地掌握贝多芬的音乐。这好像是一次探险旅行,参加者感到非常荣
  幸, 没有什么能削弱这种兴奋感,没有什么能减弱面对贝多芬的恐惧和敬畏, 而你
  所面对的是那样一个没有人能降服的人物和他那了不起的创造, 以及他大量注入在技
  巧方面和音乐方面的许多困难。对我来说,这是重要和颇具讽刺性的, 正是研究贝多
  芬的著名专家奥托科兰坡尔多年以前曾经说过: 我告诉你, 没有什么比指挥演奏贝
  多芬交响曲更困难了, 因为自从他写了这些乐谱以后, 乐器就改革了, 而且什么
  都变“大”了。贝多芬绝不应该现代化。阿门。

〈英雄〉是贝多芬深陷于痛苦的时候的创作,这阕交响曲表现了他置于死地而后生的胜利象徵。《英雄》的完成,表现出贝多芬深层的情感,和丰富的戏剧化对比。乐曲展示了从黑暗走向光明胜利之路的整个历程。第一乐章用带有大型尾声的奏鸣曲式写成。全曲的前奏是两个坚定有力的大三和弦,象征着法国大革命时代的精神、象征英雄的性格和力量,具有英雄出场之前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呈式部主题表现了英雄的基本形象,他用了习惯上象征男性的大提琴,给人一种“温和的”、“初生的”的形象感,第二次出现时的主奏音色是圆号,显得英武豪迈;第三次出现时是乐队全奏。显得强大、丰满、辉煌而充满英雄气概。呈式部副部的三个主题都展示了英雄的一个侧面。副部第一主题先后由双簧管、单簧管、长笛、小提琴演奏音乐和谐而安详,是英雄心中的理想、自由、和平、幸福的象征;副部第二主题生动刻画了一位身先士卒的将军,率领着千军万马驰骋疆场所向披靡的形象;副部第三主题力度轻微,音响柔和而稳定具有某种人道主义或大众性的特点,它代表了英雄的人格,也揭示了英雄不断取得胜利的力量所在。结束部的音乐粒度刚劲,斩钉截铁,具有无坚不摧的性格,显示了英雄的力量,并构成了呈式部的高潮。
乐章的其余部分以一种戏剧化的形式把英雄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艰辛旅程描写了出来。比如说:第二乐章的葬礼进行曲表现出人们为自由而献身的英雄们的沉痛哀悼。第三乐章的表现了英雄的坚定信念即使是死亡也无法使他们动摇。充满着生命的活力,以乐观的情绪为终曲的胜利狂欢作好了准备。第三乐章的第三主题它具有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歌曲风格以强劲的力度和连续的附点节奏,显示出一种一往无前的的力量。最后以暴风雨般的结尾来表现英雄们的胜利和狂欢。 音乐按照英雄的斗争、牺牲和最后取得胜利的顺序发展,充分表现出来英雄性和戏剧性使全曲成为一个逻辑鲜明的整体。这些特点在以前的交响曲中从来没有过。所以不的不说这是第三交响曲的一个突破。
第三交响曲把贝多芬人生的英雄性和戏剧性也表现了出来,总所周知,在贝多芬的晚年耳疾的毛病使他痛不欲生,几近宣布音乐生活的结朿,作为一位音乐家,丧失了听觉就像画家丧失了视觉一样,如何能忍受得了命运的支配,可能不向命运低头吗?听不见美妙的音乐,对一个作曲家来说意味著什么?贝多芬把对耳聋的残酷事实看作是死亡对生命的威胁,在处于极度悲哀和恐惧之中暗自写下了著名的「海利根城遗嘱」。贝多芬曾表示想要了结自己的生命,没有听觉的活著,痛苦的逼他走向绝望的边缘,像一个失去所有的人,无权再追问关于生存的希望。对作为音乐家的他,耳聋的事实是艺术中断的事实,艺术中断了创作的生命,即是无缘于生命,也就是死亡的事实。所幸贝多芬对艺术的坚持和强力意志使他走出痛苦的阴霾。艺术中存在著求生的意志,《英雄》交响曲就在这个求生的意志下点燃起生命的火花,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洪流,敲开了浪漫之门。因此《英雄》不只是贝多芬个人置于死地而后生,也是音乐史的置于死地而后生 ,也正是展现生命的美学。
还有贝多芬的这部《第三“英雄”交响曲》就 必须提到一个人——拿破仑。在十九世纪初,欧洲大陆最风云的人物当属这个法国人,从某种程度上,你甚至可以把拿破仑当作这部鸿篇巨著的主角。当然,也不能完全那么理解。
贝多芬十一岁的时候就因为热爱音乐而辍学了,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学习新知的机会。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他很早就接触了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20岁不到的时候,贝多芬进入波恩大学学习过一阵子伦理哲学,当时也正逢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时期,“自由、革命”的口号充斥着校园,作曲家从那时起就打心眼里向往这种精神和宗旨,并逐渐成为贝多芬的一种人生理想。就此,他成为了一个时刻关注革命、向往自由的人。
贝多芬从法国大革命中看到了“自由”的曙光,同样他又从一个法国军人身上看到了“共和”的希望,那个人正是一代风云人物——拿破仑.波拿巴。拿破仑向欧洲封建帝制发起了最强烈的冲击,并且几近获得成功。所以贝多芬一度把拿破仑视为偶像、英雄乃至神的化生。就是在这样一个情形下,1798年的时候有一位非常赞赏贝多芬音乐才华的法国将军登门拜访他,而交谈间贝多芬也表达了对拿破仑的敬重,所以那位将军便提议,是不是可以写作一首名为“波拿巴”的交响曲,贝多芬自然欣然应允。
但是直到1803年,距离上一部《第二交响曲》一年不到,贝多芬才开始正式写作这部策划已久的交响曲。这年夏天,作曲家来到维也纳郊外杜布林中的一个葡萄园,在一间农舍中开始了创作。宁静的田园几乎与世隔绝,就在这样的封闭环境下,一部大作悄然问世。《第三交响曲》的篇幅大大超越了前两部,最终长度是仅次于《第九交响曲》的超长作品,而在艺术成就上也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而在此时,发生了一个变故——拿破仑背叛了革命。
熟悉世界历史的朋友都应该知道,拿破仑推翻了法国封建王朝之后,并没有实行人们期盼已久的“共和”,而是重新恢复帝制,自己当上了皇帝。更加丑陋的是,在加冕典礼上他自己为自己戴上了皇冠。这种背叛革命的行为,使得所有向往自由的革命志士痛心疾首。而这个消息传到贝多芬这里的时候,作曲家已经完成了《第三交响曲》的创作,并且特意命名为《拿破仑.波拿巴大交响曲》,还恭恭敬敬地写了献给拿破仑的题词。此刻,当得知拿破仑如此卑劣的行径之后,简直无法表述自己当时愤怒的心情,贝多芬冲动的撕下了写有题词的交响曲总谱首页,大骂拿破仑是“凡夫俗子、野性暴君”。经过了这次打击,贝多芬对拿破仑的好感似乎一下子烟消云散了,据说为此还病了一场,所以也就耽误了《第三交响曲》的发表。一直到1804年4月才在维也纳第一次上演,1806年总谱出版发行,而这部曾经是为拿破仑“夺身定做”的交响曲标题也被改为了“《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大人物而作”。后来有人分析说,虽然拿破仑不再是贝多芬心中的“神”,但是在某些方面贝多芬依然尊重他。
虽然拿破仑背叛了革命,但拿破仑只某种意义上只是贝多芬心目中一个英雄的代表和理想的寄托,而真正的英雄形象并没有倒塌。这部为拿破仑而作的交响曲,到处洋溢着贝多芬向往自由,向往革命的精神。这部长达40多分钟的作品,可以说塑造了一群为革命理想而奋斗的英雄雕像。曲调中时刻洋溢着战斗的气息,自由的理念。《第三交响曲》中崇尚的英雄主题、自由气息,它第一次把音乐和重大的政治题材向结合,这才是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

写给拿破仑的,结果拿破仑在贝多芬刚完成这个曲子并将该曲命名为《拿破仑.波拿巴大交响曲》后的不久称帝了。贝多芬极度失望与愤怒,无奈将该曲改名为《英雄交响曲》。“英雄”的形象是未称帝前的拿破仑,抑或可以说是无数为革命奋斗献身的战士们。

一般传说是拿破仑,后来贝多芬傲娇了,改题目为“英雄”。不过可信度多少很难说。其实贝多芬的作品并非后来19世纪浪漫派的标题音乐,所以不用太在意标题,用心去听才是最重要的。

比如钢琴奏鸣曲里的“月光”、“热情”等名字都是出版者加的。

一开始是拿破仑,这第三交响还有个副标题就是献给拿破仑的,但是后来拿破仑称帝,贝多芬伤心了,就直接改成英雄了


贝多芬传主要内容
贝多芬 本人相貌丑陋,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贝多芬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当大风琴手。十七岁丧母,他独自一人承担着两个兄弟的教育的责任。席卷欧洲的革命波及了维也纳,贝多芬的情绪开始高涨,这时的作品有《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1806年5月贝多芬与布伦瑞克小姐订婚...

贝多芬的资料
这是贝多芬的一部习作,是他九部交响曲中最古典化的一部。1802年,贝多芬创作了《第二交响曲》,从这部交响曲中我 们可以看出,贝多芬正力图形成使自已的创作与所追求的崇高理想结合起来的创作倾向。 《第三交响曲》(英雄)的完成,标志着贝多芬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部1804年创作的作品,摆脱了海顿与莫扎 特的...

贝多芬的资料
当时他正在写《第三交响曲》,即《英雄》交响曲。这是应法国驻维也纳大使的邀请为拿破仑写的。当时拿破仑任法兰西共和国的第一执政,贝多芬认为他是法国革命的英雄和人民的救星,所以乐于写作。1804年交响曲写成,拿破仑已于此时称帝,贝多芬极为气愤,他撕毁了已写好赠款的封面,换上一张新的,并写上“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

贝多芬的故事
他于 1803年完成的《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了他在创作 上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熟时期。他这一时期的创作力极 为旺盛,表现出巨人般的工作能力,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作品。贝 多芬成熟时期作品的基本思想逻辑——“通过斗争,得到胜利", 在这一时期中逐步得到确立,英雄性、群众性的交响乐新风格形 成...

贝多芬的一生?
他于 1803年完成的《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了他在创作 上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熟时期。他这一时期的创作力极 为旺盛,表现出巨人般的工作能力,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作品。贝 多芬成熟时期作品的基本思想逻辑——“通过斗争,得到胜利", 在这一时期中逐步得到确立,英雄性、群众性的交响乐新风格形 成...

贝多芬最著名的歌
1806年10月总谱出版时,标题页上印着: 英雄交响曲 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 从此,《第三交响曲》就被称为“英雄交响曲”。 命运交响曲 贝多芬的《c小调交响曲》(作品67)开头的四个音符,刚劲沉重,仿佛命运敲门的声音。这部作品因此被称作《命运交响曲》。 《命运交响曲》作于1805至1808年。贝多芬在1808年11月写给他的...

贝多芬简介
他于1803年完成的《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了他在创作 上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熟时期。他这一时期的创作力极 为旺盛,表现出巨人般的工作能力,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作品。贝 多芬成熟时期作品的基本思想逻辑——“通过斗争,得到胜利", 在这一时期中逐步得到确立,英雄性、群众性的交响乐新风格形 成了...

贝多芬的全部资料!!
他于 1803年完成的《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了他在创作 上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熟时期。他这一时期的创作力极 为旺盛,表现出巨人般的工作能力,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作品。贝 多芬成熟时期作品的基本思想逻辑——“通过斗争,得到胜利", 在这一时期中逐步得到确立,英雄性、群众性的交响乐新风格形 成...

关于贝多芬
他于 1803年完成的《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了他在创作 上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熟时期。他这一时期的创作力极 为旺盛,表现出巨人般的工作能力,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作品。贝 多芬成熟时期作品的基本思想逻辑——“通过斗争,得到胜利", 在这一时期中逐步得到确立,英雄性、群众性的交响乐新风格形 成...

贝多芬的资料!!急需!
他于 1803年完成的《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了他在创作 上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熟时期。他这一时期的创作力极 为旺盛,表现出巨人般的工作能力,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作品。贝 多芬成熟时期作品的基本思想逻辑——“通过斗争,得到胜利", 在这一时期中逐步得到确立,英雄性、群众性的交响乐新风格形 成...

日照市15522131228: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的“英雄”形象是指什么? -
海咸头孢: 一开始是拿破仑,这第三交响还有个副标题就是献给拿破仑的,但是后来拿破仑称帝,贝多芬伤心了,就直接改成英雄了

日照市15522131228: 贝多芬创作的《第三交响曲》标题页上印着:英雄交响曲--纪念一位伟人的遗迹.根据这一材料判断,这位“英雄”是() -
海咸头孢:[选项] A. 克伦威尔 B. 拿破仑 C. 林肯 D. 华盛顿

日照市15522131228: 命运交响曲 -
海咸头孢: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原名《第五交响曲》,它是一部哲理性很强的作品,也是最能代表贝多芬艺术风格的作品.《命运交响曲》结构严谨,手法简练,形象生动,各乐章之间具有十分清晰的内在联系.整部作品情绪激昂、气魄宏大,富有强...

日照市15522131228: 什么作品是贝多芬作品中最为深刻和雄伟,凝聚着音乐家毕生心血的? -
海咸头孢: c小调第五交响曲 贝多芬创作的第五交响曲,构建在四音的“命运动机”之上,作为整个交响曲的核心,“命运动机”在各个乐章中反复出现,并加以变形,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战斗场 面在这个动机的衍生中展开,表达了作曲家在战胜了个人情感...

日照市15522131228: 贝多芬的人生 -
海咸头孢: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德国波恩.父亲是该地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喜怒无常、嗜酒如命;母亲是一个厨师,心地善良、性情温柔.艰辛的生活剥夺了贝多芬上学的权利,他自幼表现出的音乐天赋,使他的父亲产生了要他成为音...

日照市15522131228: 为什么说拿破仑毁灭了贝多芬的梦想? -
海咸头孢: 因为贝多芬原想把《英雄交响曲》献给拿破仑,但是拿破仑野心太大了!最后自立称帝,贝多芬就原《英雄交响曲》改名为后来的《英雄交响曲》.而拿破仑在称帝之前一直是贝多芬心中的伟大英雄,但自从拿破仑称帝以后就变了!所以说拿破仑毁灭了贝多芬的梦想!

日照市15522131228: 贝多芬的主要事迹或贡献,还有突出的精神品质 -
海咸头孢: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

日照市15522131228: 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的创作背景是什么样的? -
海咸头孢: 他的晚年,是他最多产作品的时代,但也使最艰难的年代,他视力很弱,而且那时耳聋了,可以想象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是多大的打击!!这个作品的第五章英雄和第九章命运最著名,象征着他不屈于命运的勇敢斗争!!

日照市15522131228: 从《月光曲》中可以看出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 -
海咸头孢: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祖籍荷兰,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

日照市15522131228: 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是在什么时间创作的?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交
海咸头孢: 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此曲完成于1804年春,本欲献给法国第一位执政者拿破仑,但当得知拿破仑将于五月十八日即位皇帝时,贝多芬立刻将总谱写有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