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有企业制度改革的历史

作者&投稿:安钧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阶段性内容有哪些?~

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的国有企业改革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序幕。30余年的国有企业改革不仅使国有小企业转换机制,焕发了勃勃生机与活力,也使得国有大中型企业实现了脱困目标,初步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客观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国企改革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扩权让利。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成为行政机构的附属物,没有任何经营自主权,实行统收统支的分配关系。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自主权,最初的改革思路是要通过“放权让利”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随后,国务院相关文件对扩权的主要内容、让利(利润留成)的方式等作出了规定。
1981年10月,国务院转发国家经委、国务院体改办《关于实行工业生产经济责任制若干问题的意见》,提出在国家给予企业自主权的同时,要求企业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
由于实行经济责任制后产生的部门、行业各方利益冲突难以协调,1983年和1984年先后实行了两步利改税。
第二阶段,承包经营责任制与“两权分离”。
国有企业对行政机关的行政依赖和软预算约束问题依然存在,企业仍然无法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的活力,确定国家与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正确关系,使企业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同时通过政企职责分开,使政府正确发挥管理经济的职能。
1988年4月,七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明确了国有企业的法人地位。自此,“两权分离”成为了改革的主要原则。在此原则之下,出现了对承包经营制、租赁制、股份制、资产经营责任制等各种形式的探索。
第三阶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之前的一系列改革使得人们开始认识到,国有企业的改革,不仅要在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层面进行,更需要在微观层面对企业运营机制实施改革。
1992年7月,国务院颁发《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提出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目标是:使企业适应市场的要求,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成为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企业法人。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重点就是落实企业自主权。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要求“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自此,现代企业制度成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目标和方向。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国有企业开始按照《公司法》要求进行规范的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革。
1999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指出,“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股权多元化有利于形成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骨干企业开始着力进行规范的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革,积极推进主辅分离、改制重组和主业整体上市,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等。
第四阶段,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国家所有、分级行使出资人职责”的改革思想,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一个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的新阶段。
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坚持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
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明确提出,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2008年10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企业国有资产法》,为建立起真正有效的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解决长期以来中国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问题,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和政资分开,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供了法律保证。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变迁:国家能力被定义为国家将自身意志(preference)转化为现实的能力。用公式表达为:国家能力=国家实际实现的干预程度/国家希望达到的干预范围。既然“财力是国家的神经系统”,国家的所有职能都需要财力支撑,财政汲取能力就被视为国家能力的直接表现,因为它决定着国家能在何种程度上有效地贯彻自己的意志。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以至到改革开放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国家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国有部门的贡献。在国有经济占绝对优势的经济当中,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历次财税体制的改革就必然具有者高度的相关性。在财税体制的基本框架保持不便的条件下,无论是增加企业留利和自主权,或是放开价格和调整价格,都会使财政平衡发生危机,因此,改革者总是在保持财政平衡与给予企业自主权之间徘徊,经济上也就表现为“一收就死,一放就乱”的两难境地:市场化的企业改革必然影响国家的财政平衡,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入增加,企业扩大生产的后果是财政赤字的增加和通货膨胀严重;而当财政发生危机的时候,国家必然对原来改革暂时叫停。1978年以来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就是在于财税体制的改革交织在一起的。 1978——1982年的利润留成和利润分成(盈亏包干)制允许试点企业在实现增产增收后提取少量利润,并可以以奖金行使发给职工。目的在于以物质奖励刺激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并又增加工人的收入提高公众对当前主张改革的政府的支持度。财政体制上,在四川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试验。然而,企业的利润留成与国家宏观上的财政平衡发生了矛盾。1979年和1980年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财政赤字,社会零售物价指数居高不下。国家转而强调确保财政收入,要求以也首先保证向国家交纳利润的基数(或者亏损基数)。1983——1986年的两步“利改税”一方面以统一的税收形式代替谈判决定的利润上缴率可以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另一方面减少对企业的过多干预有助于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中央—地方财政体制也相应的坐了调整,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由于“利改税”使中央征收了当时税源较大的产品税、增值税和营业税的大部分,国有企业的所得税也上缴了中央,地方财政只能依附于乡镇企业和地方工业的利润,所以遭到了地方政府的强烈抵制。而“鞭打快牛”式的累进税也压抑了企业的积极性。在这个问题上,地方政府与企业结成同盟联合抵制“利改税”,国家财政收入仍然出现较大的赤字。1987年以来的企业经营承包制切实落实了企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确定了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在财政体制上实行了“财政大包干”制,增大了留归地方的财政收入,地方超收部分基本留给地方,地方政府改革的积极性较大。但承包制在客观上也影响到了宏观经济稳定和微观公平竞争(何帆,1998)。 1990年代以来,工业部门和国有企业的财政贡献不断下降,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并没有成比例的提高其财政收入比重,加之五花八门的减免税和普遍的偷漏税,国家汲取财政的能力迅速下降,突出的表现在两个比重的下降,即: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不断下降;中央财政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不断下降。同时,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也一直伴随着巨大的财政赤字。1994年分税制改革按照税种划分各级政府的收入,按照事权划分各级政府的支出标准,初步建立了中央向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这表明,政府的财政收入不仅仅依赖于为数众多的国有企业,还要依赖于新兴的非国有部门。1978年,新兴的非国有部门的产出在工业总产值中仅占22.4%;1990年这一比例上升到45.4%;1996年扩大到71.2%;1998年,非国有经济部门创造出73%以上的工业总产值,63%以上的GDP,100%以上的新增就业和80%以上的经济增长。2002年11月的中共十六大提出要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变“统一所有,分级管理”为“统一所有,分级行使所有权”正是在国有部门的缩小和非国有部门的扩大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可以预见,当新的国有部门改革开始之后,必然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财政体制出现。国家财政不再依附于国有部门标志着为市场经济立宪的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已经为时不远。 以上仅供参考!

改革开放以前,国家对国有企业实行计划统一下达,资金统贷统还,物资统一调配,产品统收统销,就业统包统揽,盈亏都由国家负责,国有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按照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方向,先后在国有企业推进了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利润递增包干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试点,调整了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进一步明确了企业的利益主体地位,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为企业进入市场奠定了初步基础。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明确要求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加快建设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
随着改革的深入,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大多数国有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革,企业改制和产权转让逐步规范,国有资本有序退出加快,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深刻变化。国有企业改革给国有企业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世纪90年代末,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影响,国企仍大面积陷入困境。但今天,我国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有大公司、大集团,放开搞活了一批国有中小企业,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经济效益明显,为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国企改革的成就突出表现为,国有资本逐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影响力、控制力不断提升。目前中央企业80%以上的资产集中在国防、能源、通信、冶金、机械等行业,承担着我国近全部的原油、天然气和乙烯生产,提供了所有的基础电信服务,发电量占全国的50%多,生产了全国超过60%的高附加值钢材、70%的水电设备、75%的火电设备。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优化,为科技创新资源向重点企业集中提供了条件,也大大提高了其辐射、带动能力。这些年来,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造力度加大。90%以上的国有企业实施了股份制改制,央企60%以上的营业收入、80%以上的净利润集中在上市公司,40多家央企实现了主营业务整体上市。通过国有控股和参股的方式,国有企业广泛吸纳非国有的社会资本,扩大了国有经济的辐射范围,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对公共财政的贡献更为直接。尽管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下降,但始终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2007年起,国有企业开始向国家上缴红利,上缴比例稳步上调,目前累计上缴国有资本收益约3000亿元。2012年,117家中央企业实现利润1.3万亿元,上缴税金1.9万亿元。国有股权划拨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使人民群众拥有了更可靠的社会保障。国资委统计,到2011年底,已有2119亿元的国有股权转让收益划归社保基金。中央企业还划转到全国社保基金83.94亿股,为社保基金提供长期收益。
更重要的是,国有企业成为特殊时期经济社会平稳运行的重要依托。2008年底到2009年中,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造成了很大冲击。面对严峻形势,国企坚持社会效益第一,保供电、保供气、保供油、保基础设施、保基本生活资料价格稳定、保就业,不计得失,展示了关键时期的社会担当。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中央企业第一时间奔赴抗灾一线,抢修电网、通讯、交通设施,以最快速度打通“生命通道”。

国有企业改革可划分为改革的初步探索、制度创新以及纵深推进三个阶段[1] 。国企改革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过程,是中央推动与地方实践上下结合的产物,本质上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符合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但国有企业改革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通过进一步改革来解决。今后的国企改革将主要集中于调整战略布局、深化股份制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及国企领导方式等几个方向。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一、1978~1992年: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
  从1978年到1992年,是我国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1.国企改革起步于放权让利
  2.国企改革先后出现了多种形式
  3.国企改革与价格体制改革等宏观经济改革同步进行
4.改革的推动力量
  这一阶段国企改革在不断地探索中前进,具有十分鲜明的试错特征,改革的推动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1)国企改革是解决我国经济短缺问题的客观需要。
  (2)中央指导、理论研究和地方企业实践相结合,自下而上占主导,经济短缺的现实迫切要求改革国企以提高产量和效益,改革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外资经济。改革的具体实践过程,却是中央指导、理论研究和地方实践共同作用下推动的。在探索的初期,这种共同作用表现为以地方实践为主,自下而上推进国企改革。
  (3)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逐步调整改革的方向
  这一阶段,国企改革没有明确的方向和路线指引,除了有一点改革之前的一些教训外,也没有可以借鉴的发展经验,走的是一条完全陌生的道路。通过不断的试探性改革措施,寻求改革的正确方向和路径,也就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逐步调整改革的方向。为了调动国有企业的积极性,推出了放权让利,但是“内部人控制”等问题的出现,使改革调整为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但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于是又调整为转换经营机制。
  二、1993~2003年:国企改革的制度创新
  20世纪90年代初,社会主义制度下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使改革陷入发展的僵局。同时,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解体对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巨大冲击。触及计划体制本身的改革势在必行,国企改革由此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1.逐步明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
  2.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与国有经济布局调整
  3.国企解困始终是20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的主题
  5.利用与发展资本市场
  6.国企改革与整个国民经济改革相结合
  7.本阶段国企改革的动因
  国企改革在本阶段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改革的推动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1)邓小平南方谈话为改革解放了思想,指明了方向。
  (2)国企改革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求。
  (3)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总结的共同作用
  三、2004年至今:国企改革的纵深推进
  中共十六大之后,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继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方式的变化和资本市场的改革使我国的国企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
  2.国企改革以大企业、以产权多元化和治理结构为中心
  3.各种所有制企业关系的处理
  

20年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经验的理论分析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在宏观层次上,是要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 在微观层次上,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0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尤 其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离改革的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本文拟在实证研究的基础 上,对国有企业改革经验进行理论分析,探索如何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
一、国有企业改革思路的反思
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和成效,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改革的战略指导思想即改革思路决 定的。20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它反映了改革战略指导思想的演变 和发展。概括起来,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前, 改革的战略指导思想是扩大企业自主权。从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到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 中全会以前,改革的战略指导思想是实行两权(即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从党的十四 届三中全会到现在,改革的战略指导思想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 布局。相应地,国有企业改革也可以划分为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两权分离、建立现代 企业制度并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等三个阶段。下面依次对这三个阶段的国有企业改革思路 进行分析。
..............................
全文很长,可参看下面的网址。


国有企业的三项制度改革是什么?想了解
三项制度改革指的是劳动、人事、分配以及人事部三项制度改革。从当前各地国资国企改革实践来看,三项制度改革成为了推进国企改革的重点突破口,是加快企业改革步伐重要抓手。三项制度改革和核心主要建立人员能进能出(劳动)、干部能上能下(人事)、工资能高能低(分配)的现代企业制度,提升国有企业用人体制...

简述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具体措施
1. 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之一是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引入非国有资本,实现股权多元化。这可以激发企业活力,提高决策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例如,可以通过上市、引入战略投资者等途径,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形成多元化的股权结构。2.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升国有企业治理水平的关键在于...

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
二、用工制度改革1.规范劳动合同制度,转换人员身份。2.优化劳动岗位的定岗和定编工作。3.推行优胜劣汰的职工竞争上岗制度。4.加强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劳资关系管理。5.多渠道分流安置富余人员,鼓励职工流动。三、分配制度改革1.实行形式多样的分配制度,鼓励股权激励。2.改革国企工资决策机制,提高决策灵活...

国企三项制度改革是指什么
改革国有企业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以下简称三项制度),是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改革的内容是 “员工能进能出” 伴随国企转型,国企中的人员也经历着转型,分配制度改革,效率与公平的双重挑战,干部能上能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有企业法》第一条为了维护国家基本...

国企改革的最大难点
国有企业改革对策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在企业所有权制度上,要坚持国有企业的法人地位不变,实现政企分开,健全现代企业制度。2、引入市场机制,真正实现市场化 在资产产权制度上,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公平竞争机制,坚持政府管事管权,企业自主经营。3、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和士气 在员工福利方面,应...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制是怎么一回事?
通过改制,有些企业改组为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有些企业改组为有多个投资者的有限责任公司,有些企业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有些集体企业、乡镇企业还可能改组为股份合作制企业。改制的目的,其实就是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企业组织形式。

国资国企应如何完善中国特色国有现代企业制度?
国有企业持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从企业微观层面,建立起中国共产党领导与现代企业制度有机融合的制度基础,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围观基础制度之一。基于丰富的国企改革实践经验和前沿研究,中大咨询提出国资国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应关注以下三大核心要点:一是要坚持党对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改革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实行的措施是什么?
国有企业改革分为五个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的措施是扩权、减税、让利,给企业一定的自主财产和经营权利,是试运行经济责任制,是利改税,是完善企业的经营机制,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后的重要成果:明确并初步学会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刺激了供给增加和买方市场的形成;产品和企业的...

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是哪三项
一、人事制度改革 国务院推动国有企业进行劳动、人事和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以及人事部的三项制度改革。这些改革的目的是精简组织结构,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精减职能部门,减少管理层次,控制管理幅度。1. 精简组织结构: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精减职能部门,减少管理层次,控制管理幅度,确保各部门之间和上...

国企改革有哪些举措?
1、推进战略性重组:这是国企改革“做强做优做大”的必然选择。2、优化企业组织结构:这是国企改革“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3、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这是国企改革“选人用人”的关键一环。4、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这是国企改革“激发活力”的重要举措。5、加强市值管理:这是国企改革“做强做优做大”的...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19249763947: 国有企业改革的三个阶段及时间、内容, -
段法灰黄:[答案] 第一个阶段:改进的计划经济理论指导下的国有企业扩大自主权的阶段,这个阶段大体上从1979年到1984年;第二个阶段: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和国有企业两权分离的阶段.“两权”指所有权和经营权,这个阶段大体上从1985年到1988年; 第三...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19249763947: 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历程(分四个阶段) -
段法灰黄: 第一阶段:1979—1986年,国有企业经营权层面的改革. 第二阶段:1987—1992年,国有企业改革从经营权向所有权层面的过渡. 第三阶段:1992—2002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 第四阶段:2002-2008年,国有企业向市场控制力方面改革.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19249763947: 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 -
段法灰黄: 1、社会媒体舆论造成非改革不可; 2、以理所当然式进行国企改革,以正“名正言顺”; 3、以超低标准或者最低生活保障为国企员工安排出路; 4、国企倒闭或者破产,改革者以超低价专卖国企; 5、改革者与早有预谋购买国企者双赢,皆大欢喜;改革成功.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19249763947: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是什么? -
段法灰黄: 国企改革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为标志,国企改革经历了实行两步利改税、落实厂长(经理)负责制,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等一系列以放权让利为主要特征的改革过程.第二阶段,以贯彻党的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和十五大精神为标志,我区以提高国有企业整体实力为目标,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企改革的方向.到2000年底,全区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小企业的改制工作大致完成.第三阶段,继续深化和完善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19249763947: 我国的改革是从 - 从1985年起,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主要是在哪三个方面进行的?19?
段法灰黄: 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19249763947: 下面四幅图片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历史瞬间.阅读图片,回答问题:(1)上述四幅图片分别反映了新中国成长过程中的四件大事.请说出这四件大事的名称... -
段法灰黄:[答案] (1)由图一《北京人民群众在天安门广场欢庆新中国的诞生》可知,这是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标着新中国的诞生;... 这是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19249763947: 国有企业经历的四个阶段的改革先后为(). - 上学吧
段法灰黄: 1956年中共八大决定进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从最初苏联式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计划与市场双轨→市场化,至今还在改. 国有企业改革1978年开始,到现在还没改革完.改革前,企业效率低,解决方法主要是行政权下放.改革后主要是从微观经营机制入手. 好像是这样,不知对错.详见《中国经济专题》林毅夫、《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吴敬琏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19249763947: 我国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进展情况如何? -
段法灰黄: 我国的公司制改革最早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股份制改革则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经过20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到2016年年底,全国超过90%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不含金融类企业)完成了公司股份制改革.中美嘉伦咨询公司认为,公司制改革的关键在内容,在于企业经过改革后,能否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能否真正按照市场化运作.其中,股东权利是公司改革能否到位的核心,是体现公司制改革成效的最基本标准.意见在这方面也有比较明确的表述.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