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的人生经历中使我们知道了想成为圣人必定历尽艰辛修改病句?

作者&投稿:岑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子的人生经历及形象~

孔子生平

1、 十五而志于学。

孔子在十五岁时立志学习

2、三十而立。

这个“立”可以说是生活能力上的自立,在鲁国但任“乘田”,管理畜牧;但更确切的说法应是人格的立,学识的立。这时他通过十五年的求学,已系统的掌握种种学识,并开馆授徒,创立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私立学校,自可在前人面前自立于世。

3、四十而不惑。

已对人生使命有了清醒的认识,如何实现在心中也有了明确的看法,所以说不惑:在其回答齐景公何为为政之道时,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礼制核心的为政思想。

4、五十而知天命。

此处所言天命,恐与孔子前人所言天命有大不同。前人说天命,意味着谁有当天子的命,可以一统天下,成为九五至尊。而反观孔子此后行事,周游列国,从无定主,而是观其诸候之思想、行为,合则来,不合则去。由此可知,孔子已知世间并无天命,而在人为。自言,:“苟有用我者,期年而成,三年大治”。又说:“有圣人出,必三十而后仁”;“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费仅为诸候私邑,请孔子治理,孔子曰“如用我,其为东周乎!”意为“如果用我的话,说不这就在这里建起像周那样的王朝”。

5、六十而耳顺。

在51岁时,孔子为鲁之地方长官,53岁为鲁国大司寇,56岁摄相事,以其杰出的仁政思想,6年而成鲁相,辅佐鲁国大治。齐国闻而惧,为防鲁之称霸与天下,便以美人计迷惑鲁定公,定公中计,沉迷声色,轻慢大夫,无有朝延礼仪。孔子说:“听信妇人之言,贤人将无法容身,接近宠幸妇人,可以招致国家的败亡。只好出游于江湖,打发余生。”(“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开始了他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时期。

在56-60岁的5年时间里,孔子先至卫,卫灵公前恭后倨,先以鲁之禄奉之,后听信谗言,公开派兵监控孔子,不得已,孔子去卫致陈;途中遭匡人围攻,有性命之忧,在此危急之时,孔子说了一段话,表达了他看透生死的人生观及他对自己学业的自信心:“自从文王死后,天下间的文化传统不都在我一个人手里吗?天若要让这种文化灭绝,后人将无法得到这种文化,天若不想让这种文化灭绝,匡人又能奈我何?”(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从文化传承的这个角度推论,既然天下间只我一人有着可以再造周时天下太平的文化思想,既然老天又要让这种思想传承下去,那么我一定会平安渡过这个难关。事实如他所愿,孔子又派从者到卫国搬救兵,解了匡人之围,但也因此又回到卫国,但因同灵公同行时,见灵公与夫人、宦官同车,此举大违礼仪,孔子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于是再度出走。

在向宋国行进途中,又风闻宋司马恒?欲杀之,孔子处变不惊,说:“老天将德赐于我,恒(?)又能把我怎么样?”孔子又到了郑国,与弟子走失,在外城东门下等候时,有人笑对其弟子子贡说:“东门有人,额头象尧,脖子象皋陶,肩象子产,腰以下又比禹短了三寸,但没精打采的样子却又象一头丧家之犬。”子贡俱实以告孔子,孔子笑曰“说外形不足道哉,但是说我像一头丧家之犬,那就说对了说对了。(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犬,然哉!然哉!)

后到了陈国,此时晋楚争霸,互相伐陈,其后吴又侵陈,无奈之下,孔子去陈至卫,在蒲地时,蒲人阻止孔子前行,弟子公良孺说“过去陪同夫子遇难于匡,今又再此造难,这不过是命罢了,但我宁愿战斗而死”。双方战况激烈,蒲人害怕,对孔子说:“如果不回到卫国,我们将放你们回去。”孔子答应了,但最终仍然奔向卫国,子贡说,“盟约可以不算吗?”孔子回答:“被要挟的盟约,神是不回听的。”

先贤的思想是严格来说是从他们的人生经历中得到的,学习是其中的一部分。伟大的思想也是随着他们阅历的增加从不伟大的萌芽发展而来。现在看来学习看似不可或缺,但要清楚他们所学习的内容也是前人人生总结的代代积淀,然后先贤再结合自身经历或采纳,或摒弃,或发展。我认为,所谓学习就是经验的继承。而想要形成自己的体系,不结合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经历的事情是不可能的。
“圣人承于天”这句话是有它的道理的。结合我刚才讲的,我们或许能选择我们学习的内容,但我们往往不能决定我们即将经历的事,而人生经历又与学习共同左右一个人的思想。这里我个人认为人生经历的作用占据主导地位,毕竟亲身经历。再者说个极端的假设,如果一个人由于某种不可抗意外导致早夭,那他是不可能成为“圣人”的。仔细想想,我们的每一次成功都是“天”的默许,因为当时像车祸、地震这种我们无法控制但完全可以让我们无法成功的事情没有找上门。当然除了这些,还有很多无法控制且不会有生命威胁的意外可以让我们功败垂成,留意一下就可以发现。所以“圣人承于天”没有什么错误,不当之处在于孙胜佛没提及个人的次要作用,导致有的人抠字眼认死理。
所以说,后天的影响很大,大到先天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未知的总是有希望且主动的,先天的总是既定且被动的,哪个作用大一目了然。注意此处的后天包括了个人自身的努力和外界的影响,这二者的关系是外界是决定性的,自身是必要性的。

修改病句如下:
1.从孔子的人生经历中我们知道了想成为圣人必定历尽艰辛。
2.孔子的人生经历使我们知道了想成为圣人必定历尽艰辛。
语病:缺少主语。

把“使”去掉即可:
从孔子的人生经历中我们知道了想成为圣人必定历尽艰辛。
或者:
孔子的人生经历使我们知道了想成为圣人必定历尽艰辛。


孔子的经典故事
黄城山、黄山仅一字之差,也许是后来简称之,且附近又有楚城,本地又是官道,孔子由此到楚似在情理之中。明《统一志》、清《湖广通志》均载:“相传孔子自陈蔡适楚,至此问津。” 据史料记载,约于西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至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间,邑人在孔子山旁挖掘出“孔子使子路问津处” 石碑,淮南王刘安...

孔子的故事和名言
在交流中,孔子知道了孩子才七岁,孔子转头就跟自己弟子讲:“这孩子如此小就能够懂得礼数,也是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啊。”2、客观推动好事的发展。在很久之前,孔子路过一个地方,正巧前面有一条河,没成想他们还没走过去呢,就有人掉进了河里面。孔子的徒弟会水,下去就把人给救了上来,而这件事也...

孔子的小故事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向老子请教。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这“七十二贤士”中,又数颜回...

孔子传第一章懂得了哪些常识
《孔子传》第一章主要讲述了孔子从出生到成年的早期经历,以及他在这个阶段所形成的对人生、社会和政治的初步认识。通过这一章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孔子思想的起源和形成过程,也可以从中领悟到一些关于人生、社会和政治的常识。二、立志修身 孔子从小就有着远大的志向,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有...

孔子授课一生,都教哪些课程?
通过解读经史文献,《孔子大历史》再现了孔子在寡头世袭政治游戏规则中沉浮的一生,对孔子的生活世界进行了人类学乃至影视视觉层面的还原。 借孔子看春秋,全景展现早期华夏贵族社会风貌 在《孔子大历史》中,李硕不仅叙写了孔子生动的人生经历,还以孔子的一生为缩影,全面展现出春秋时期贵族社会的风貌。孔子可谓了解春秋贵族...

孔子和孟子的主张有何不同?
孔子与孟子的区别 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都讲求“仁者爱人”,但是二者却有着较大的区别。首先,从两人的人格来看。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愤世疾俗。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自然要以身作则,要别人大气,自己就得是个敦厚的儒者长者。这与孔子的人生经历有关,孔子早年...

...历经艰辛而百折不挠,孔子的人生力量到底源于哪里?
写不了那么多,你需要了解孔子的人生经历和成长经历,有一点,孔子曾经专门拜谒过道家创始人老子,对道有深刻的理解,老子认为世间很多事不是个人可以改变,凡事物极必反,一切随着自然,选择了出世,而孔子认为人既然在社会中生活,就应该去实践理想,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以一己之力去努力,中国...

孔子与孟子有什么区别
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激进。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自然要以身作则,要别人大气,自己就得是个敦厚的儒者长者。这与孔子的人生经历有关,孔子早年家贫,作过吹鼓手,也放过牛羊,他是自学成才,历经磨难,因而他自然就养成了谦逊的性格,他向长者请教时也总是恭恭敬敬。不仅如此,孔子也善于、肯于向别人请教。“三人...

孔子提倡的人生学问的三大境界是什么
人生的第二种境界,知其事、致其用。如同子路,有远大的抱负,要拯救黎民百姓、实现读书人经世济民的理想。在生活里,我们也经常遇到这样的人,他们思考的是事物的长远发展和深层问题,不满足于“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进而对事物的发展施加外力,做出改变。孔子的弟子子由,从孔子门下学成...

孔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

清流县13861591132: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观后感
靳拜力度: 今天中午,我看了中央10套12:35播出的鲍鹏山讲的《孔子是怎样炼成的》之一——圣人出世.从中我知道了大圣人孔子的祖辈经历了 天子、诸侯、大夫、士的变化.在孔子前,家族是逐渐衰败的.但大家都不相信,那天子呀,就是商汤——...

清流县13861591132: 孔子 的小故事,并回答明白了什么道理.400字 -
靳拜力度: 孔子周游列国时在路上碰到俩个小孩撒尿和泥,做成泥钵子往地上摔.砰的一声烂了个洞!一个小孩说看一个窟窿!另一个小孩说不是窟窿,是眼!然后就争论起来了.孔子过来问明情况,小孩说我说这是窟窿他非说是眼!圣人你说这是什么?孔子曰:是窟窿眼啊! 故事让我们明白一件事情可以两面说,做人要圆滑一些!

清流县13861591132: 孔子在《论语》中自述了七十岁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靳拜力度:[答案] 孔子在《论语》中自述了七十岁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孔子用其一生学习修养的过程告诉我们,人生的修养是长期的过程,人的成长进步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实际生活的磨炼,需要阅历的不断增长.一个人,只有经过不断地学...

清流县13861591132: 问题:不解,讥讽和困厄一直伴随着孔子,从他的人生抉择中,你感悟出了什么? -
靳拜力度: 孔子被称为圣人,首先就在于他在因厄不堪的情况下能够弦歌不辍,乐观人生,为后人做出了光辉榜样.穷途末路,惶惶不可终日,孔子能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是大非面前,孔子能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积极用世而非消极避世.这些精神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清流县13861591132: 从孔子一日三省的的做法中你悟出什么成才知道 -
靳拜力度: 这是孔子在教我们要勤于思考,一旦机会成熟,就发力而为之.当然是去做好事.重要的是,孔子人文的成才和我们今天所说的成才是非常不一样的.今天一般看重你的工钱、地位和权利的大小;孔子认为,你做到君子的人品修为就是成才了.他的这个观点完全正确,因为他着眼的是整个社会的成才,而不是个人;社会的成才不在于钱、权、武力的大小;而是群体性的思想主张.美国这样嚣张,结果还是让自己的内债逼到死,所以美国不是成才的社会.对于个人,你的修为好了,如果你有从商、从政、从研究的知识和机会,自然就可以长久的在某个专业上“成财”了.

清流县13861591132: 孔子一生所经历的人和事件说明了孔子怎样的心态 -
靳拜力度: 孔子“为学修身”一生的过程和体会,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清流县13861591132: 求《孔子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
靳拜力度: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这一本书,向我们阐述了伟大的孔子充满传奇的一生.他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孔子,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中,是极受尊重和推崇的.他是道德的象征,是中华民族道德和信...

清流县13861591132: 读了孔子的故事这篇短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
靳拜力度: 读《孔子的故事》有感暑假,我和爸爸一起读了一本课外书,书名是《孔子的故事》. 这本书记录了孔子的一生,从孔子的出世,讲学,周游列国;再到编写《春秋》,宣扬“仁政”“德政”的一系列故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

清流县13861591132: 读了《孔子学琴》的故事,我进一步了解了孔子是一个()的人,从中我明白了() -
靳拜力度: 读了《孔子学琴》的故事,我进一步了解了孔子是一个(虚心好学,精益求精)的人,从中我明白了(做任何事都要坚持不懈)

清流县13861591132: 孔子的人生理想是什么? -
靳拜力度: 围绕仁,而后,格物,至知,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