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水至清则无鱼”有着怎样的出处典故?

作者&投稿:谈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水至清则无鱼…出自哪里?~

水至清则无鱼
  【成语】 水至清则无鱼
  【发音】 shuǐ zhì qīng zé wú yú
  【解释】 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格了,就没有伙伴。现在有时用来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也说“水清无鱼” 。
  【出处】《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后汉书·班固传》:“君性严急,水清无大鱼……宣荡佚简易。”



=======================================================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典故出处
班固《汉书》卷六十五 东方朔传第三十五

………………
“虽然,安可以不务修身乎哉!《诗》云:‘鼓钟于宫,声闻于外。’‘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苟能修身,何患不荣!太公体行仁义,七十有二乃设用于文、武,得信厥说,封于齐,七百岁而不绝。此士所以日夜孳孳,敏行而不敢怠也。辟若鹡鸰,飞且鸣矣。传曰:‘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辍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君子道其常,小人计其功。’《诗》云:‘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故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盖圣人教化如此,欲自得之;自得之,则敏且广矣。
“今世之处士,魁然无徒,廓然独居,上观许由,下察接舆,计同范蠡,忠合子胥,天下和平,与义相扶,寡耦少徒,固其宜也,子何疑于我哉?若夫燕之用乐毅,秦之任李斯,郦食其之下齐,说行如流,曲从如环,所欲必得,功若丘山,海内定,国家安,是遇其时也,子又何怪之邪?语曰‘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莛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繇是观之,譬犹鼱鼩之袭狗,孤豚之咋虎,至则靡耳,何功之有?今以下愚而非处士,虽欲勿困,固不得已,此适足以明其不知权变而终或于大道也。”
………………………………



水清无鱼论

水太清则无鱼,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原因无非是水过于清澈,鱼难以生存,这引喻现实社会里,人太精明而过分苛察,就不能容人。所以,下面就紧接一句,人太察则无智。古人最早使用这些话的有这样几例:

1.“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见于《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宫》。《汉书.东方朔传》也有同样的用法。徒,就是同类或伙伴的意思,译为现在的话就是“朋友”。人太精明了就没有伙伴没有朋友,因为精明者往往容不得他人有小小的过错或性格上的小小差异,他过分要求与一己的同一或者要求所有人一举一动均符合或者满足一己的标准,但人总是有着各种不同的性格和待人处事的方式,除非是克隆体,否则永远无法达到每事的一致的,因此出现摩擦以至矛盾、冲突就是必然的结果,此时如果不能以一种宽容的精神调和于其间,事势就将无法收拾,结局便是人心不附,众叛亲离。

2.“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见于《后汉书.班超传》。这里所用的意义有些改变,但大纲还是一致的。这句话的起因,是班超在西域为都护时限较长,又有病,所以朝廷将他召回,接任者任尚请求班超临别赠言,班超说:“塞外的吏士本来就不是孝子顺孙,他们都是因为罪过而发配到边地的,而蛮夷又都怀有鸟兽之心,不容易安抚,却极易挑起事端。而您的性格太严厉而急躁,这是不好的,也容易出问题。水清了就没有大鱼,政务太苛察就不易让下面的人亲附,以至人事和谐,所以您还是应当将法度放松点,简易点,要宽容人家的小小过错,只要大事能够抓住、不出问题就算尽到职责了。”这虽然讲的是东汉时代政府对待边远地区人民宜采取怀柔宽松的政策,但它所说明的道理不仅仅是就此而止。

这两则成语都是据现象所得出的结论,用水引喻政治或者人的智慧以及交谊等都只是类比的关系。虽然只是类比,但道理是相通的,所以,由此感性现象,类推得出人事现象理性的结论,虽然两者之间前提和结论的关联有着或然性,但就此两类现象的属性相同这一点来说,可以证明这种类比不违反逻辑的原理,是成立的。因为,前面的例子讲的是鱼,后面的结论讲的则是人,两者所需要的都是一个环境。鱼的环境是水不要过分清澈,以至无处藏身;人的环境是关系不要过分紧张,以至无法相处。过分清澈与过分紧张,都含有危及生存的因素,一旦危及到生存,就必须对所存身的环境有较好的要求,因此鱼要求有水草、岩隙和树枝等赖以藏身的空间,人也要求有宽和轻松的环境,要不然就都会引致对生命不利的结果。所以,这种类比是一种必然性的关联,而非建立在或然的基础上的。

“水至清则无鱼,人太察则无徒。”这话有些调和论者的意味,以为为人处世或者立身处事是无须讲原则的,好像目的只是要求环境的和谐可以不惜牺牲原则的要求,如果是这样,这句话的意义就大打折扣了。所以,下面这句话,“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是可以作为补充的,因为班超所讲的是在大原则下即所谓的“总大纲而已”的条件下,然后求环境的宽松简易,尽量宽恕与原则无关的小小过失,以求得相互之间的和谐相处。这是一种现世怎样做人的哲学,它可以加入到待人、交友以至于政治等各种具体的节目。就好比肥沃宽松的土壤,树木就必然会生长茂盛一样(这当然须有其他要素如阳光、水分等),人有了不板结的环境,能动的触角就四处延伸,就会做出尽可能大的效果和成绩。但人事之间的尺度是不易掌握好的,往往不是太过,就是不及,结果总是不能尽如人意。所以后人将这两句成语综合起来,改成:“水太清则无鱼,人太察则无智。”水太清则无鱼,就不必说了;人太察则无智,译成现在的话就是:人太精明太苛察了,就没有了智慧。这里,“智”之一字用得非常恰当。没有智慧,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精明的人至于苛察,就容易防闲过当以至猜忌成性,由不能容人最后发展到千方百计排陷他人,就必然失去伙伴和朋友,结果是鱼无法生存,自身也陷入孤立无援之境。智慧之灯熄灭之后,前途就一片黑暗了,有如一个瞎子骑着一匹瞎马,在一片广大无边的深渊边疾驰,其危险程度是不言自明的。

对于树苗来说,肥沃宽松的土壤是成材的必要条件。对于人来说,自然需要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否则天才是极易夭折的。

我们经常在电视剧上听到有人说:“水至清则无鱼”。“水至清则无鱼”的下半句,是什么?这句完整的话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出自《大戴礼记·子张问官篇》。它意思是水如果太清澈了,鱼是无法存活下去的。同样地,人如果太过于明察秋毫,身边就会没有跟随你的人。这句话意在向我们说明做人不能够过于吹毛求疵,对人、对事要学会宽容对待。
这句话是有典故的,讲述的是子贡与孔子之间的故事。根据《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记载: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贡想要入仕,于是就询问孔子:“人应该怎么为官呢?” 孔子就人应该怎样做到官位稳固又能得到百姓们的爱戴这两个论点,进行了长篇大论。最后总结时说了一句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在 《汉书·东方朔传》中,东方朔也曾经劝谏汉武帝时,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他还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句话:“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
水中如果没有任何杂质,鱼儿没有自己可汲取的养分,是无法生存的。就像人一样,如果对人、对事过于苛求,我们可能就没有朋友了。因为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缺点,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所谓的“圣人”。我们既然自己无法做到完全的“白”,就不要强求别人也做到这样。这也是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黑,也没有绝对的白,我们一定要懂得去分辨。如果你的朋友只是有些小毛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没有什么问题,那你们仍然可以做朋友。

我们都听过这句“水至清则无鱼”吧!“水至清则无鱼”的下半句,是什么?哈哈不卖关子啦,告诉大家吧!这句完整的话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出自《大戴礼记·子张问官篇》。它的意思是水如果太清澈了,鱼是无法存活下去的。同样地,人如果太过于明察秋毫,身边就会没有跟随你的人。这句话意在向我们说明做人不能够过于吹毛求疵,对人、对事要学会宽容包容。

当然这句话也是有典故的哦,它讲述的是子贡与孔子之间的故事。根据《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记载: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贡想要入仕,于是就询问孔子:“人应该怎么为官呢?” 孔子就人应该怎样做到官位稳固又能得到百姓们的爱戴这两个论点,进行了长篇大论。最后总结时说了一句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在 《汉书·东方朔传》中,东方朔也曾经劝谏汉武帝时,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他还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句话:“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

水里如果没有任何杂质,也没有自己可汲取的养分,它是无法生存的。就像人一样,如果对人、对事过于苛求,我们可能就没有朋友了。因为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缺点,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所谓的“圣人”。我们既然自己无法做到完全的“白”,就不要强求别人也做到这样。这也是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黑,也没有绝对的白。如果你的朋友只是有些小毛病,但是为人处世、有着做人的基本原则,那就没有什么大问题了。



水至清则无鱼,出自东汉书东方朔传。全文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告知后人做人不能太过于正直,不然会失去朋友。

这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现在有时用来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出自《汉书·东方朔传》

语出《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这个典故讲的就是当时孔子的学生子贡和孔子之间讨论官位的故事。


人至察则无徒,水至清则无鱼...什么意思.全句是什么
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人如果太精明就没有伙伴。现在有时用来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原文节选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意思是什么?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盖圣人之教化如此,欲其自得之;自得之,则敏且广矣。这篇文章翻译成白话文是这样...

水至清则无鱼到底是什么意思
水至清则无鱼的意思如下: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了,就没有伙伴。现在有时用来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比喻过分苛求他人,就没人与之交往了。该成语在句中一般作分句;含贬义;常与“人至察则无徒”连用。也说“水清无鱼” 。出处:《汉书·东方朔传》:“水至清则无鱼,人...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智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知道这个道理的就会把心中过急的欲望减少一半,彻底省悟这个道理的心中就会全然没有过急的欲望。出自:中国明清时期儿童的启蒙书籍《增广贤文》。原文:水至清则无鱼,人太急则无智,知者减半,省者全无。白话译文:水如果太清澈了就不会有鱼,人如果太急躁了就没了智慧。知道这个道理的就会把...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怎么读
读音:shuǐ zhì qīng zé wú yú,rén zhì chá zé wú tú,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出自《汉书》。《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汉书》是继《...

水至清则无鱼的下一句或者是上一句是什么?
水至清则无鱼的下一句是人至察则无徒。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话出自《汉书·东方朔传》。原意是,水太清澈了,鱼就无法存身,对人要求太苛刻了,就没有什么伙伴。意思是指对待人或事物不可要求过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加深,越来越体会到这句话的道理,可谓至理名言。东方朔...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是谁的名句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是我国古代的著名格言,见于《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宫篇》.“水至清则无鱼”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原因无非是水过于清澈,鱼难以生存, “人至察则无徒”,察,就是苛察.徒,即同类或伙伴的意思,现在就是指 “朋友”. 这引喻现实社会里,人太精明而过分苛察,就不能容人,...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出自谁的诗?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是我国古代的著名格言,见于《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宫篇》.“水至清则无鱼”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原因无非是水过于清澈,鱼难以生存,“人至察则无徒”,察,就是苛察.徒,即同类或伙伴的意思,现在就是指 “朋友”.这引喻现实社会里,人太精明而过分苛察,就不能容人,就...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上一句?
性情刚直卓而不群的人,往往容易横遭物议。2、“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出自于《汉书》卷六十五 东方朔传第三十五;释义: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了,就没有伙伴,因为人太精明了就没有伙伴没有朋友,因为精明者往往容不得他人有小小的过错或性格上的小小差异。

水至清则无鱼全句全篇是什么?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盖圣人之教化如此,欲其自得之;自得之,则敏且广矣。译文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

邯郸县17825631200: 水至清则无鱼 - 搜狗百科
虿武归脾: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语出《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只是班固在《汉书》卷六十五 东方朔传第三十五》中用到此语. 意思是:就是说水太清了,则没有鱼,人过于明察秋毫,就没有朋友. 为人做事就是要取人之长,避人之短,求大同,存小异!

邯郸县17825631200: 请问水至清则无鱼 人至察则无徒的出处是什么?
虿武归脾: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出自《汉书 东方朔》.是时,东方朔以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 无徒”之喻,委婉地要求汉武帝“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不要求全责备,而应广揽人才 ,大胆起用人才.此乃本句之原意.

邯郸县17825631200: 水清则无鱼出自哪一典故? -
虿武归脾: 水清则无鱼出自:《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出处:《汉书·东方朔传》:“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班固《汉书》卷六十五 东方朔传第三十五

邯郸县17825631200: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怎样读 -
虿武归脾: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俗话,源于《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汉书.东方朔传》也有同样的用法,后人多用此告诫人们指责人不要太苛刻、看问题不要过于严厉,否则,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愿意与之打交道,就像水过于清...

邯郸县17825631200: 如何解释“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峣峣者易折,佼佼者易污?” -
虿武归脾:[答案] 水清无鱼论 水太清则无鱼,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原因无非是水过于清澈,鱼难以生存,这引喻现实社会里,人太精明而过分苛察,就不能容人.所以,下面就紧接一句,人太察则无智.古人最早使用这些话的有这样几例: 1.“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

邯郸县17825631200: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出自哪里? -
虿武归脾: 出自《汉书·东方塑传》 班固《汉书》卷六十五 东方朔传第三十五 “虽然,安可以不务修身乎哉!《诗》云:'鼓钟于宫,声闻于外.''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苟能修身,何患不荣!太公体行仁义,七十有二乃设用于文、武,得信厥说...

邯郸县17825631200: 水清则无鱼的出处及下一句是 -
虿武归脾: 人至察则无徒,水至清则无鱼. 这句俗话,源于《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后人多用此告诫人们指责人不要太苛刻、看问题不要过于严厉,否则,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愿意与之打交道,就像水过于清澈养不住鱼儿一样.

邯郸县17825631200: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是什么意思,出处?察做如何解/
虿武归脾: 苛刻.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是我国古代的著名格言,见于《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宫篇》.“水至清则无鱼”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原因无非是水过于清澈,鱼难以生存, “人至察则无徒”,察,就是苛察.徒,即同类或伙伴的意思,现在就是指 “朋友”. 这引喻现实社会里,人太精明而过分苛察,就不能容人,就没有伙伴没有朋友.因为精明者往往容不得他的过错或性格上的差异.

邯郸县17825631200: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出自于? -
虿武归脾: 出自于东方朔在《客难》诗云:礼义之不衍,何恤人之言.故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无徒.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我之听过这个啊!这句话的意思是水过于清澈,鱼难以生存,这引喻现实社会里,人太精明而过分苛察,就不能容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