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明孟子“舍身取义”的观点的例子

作者&投稿:僪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 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汉族,革命家、思想家,湖南浏阳人。他善文章,好任侠,长于剑术。是清末“百日维新”运动的著名人物,“戊戌六君子”之一。 谭嗣同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牺牲前,谭嗣同在狱中留下了一首诗《狱中题壁》,百年来被广为流传,“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诗的后半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凸显了谭嗣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坎坷求学路 谭嗣同1865年生于北京,随父谭继洵在京十二年,13岁时第一次回到浏阳城北门的谭家宅院,也就是后来分家时他分到的“大夫第”。 在家排行老七的谭嗣同幼时受到母亲良好的照顾,但是11岁那年,因为一场瘟疫,他尝到了“五日三丧”之苦,一下子失去了母亲、二姐、大哥,自己也染上白喉“短死三日”。因为这次死而复生,他父亲给他取字“复生”,经历这次亲人的生离死别,他变得悲观、忧郁。 谭嗣同10岁时,父亲延请浏阳老乡,也是著名学者的欧阳中鹄做他的老师,在这里,他接触到了王夫之的学说,爱国主义思想由此启蒙。谭嗣同回到浏阳后,父亲又为他请了涂_先先生系统教授他中国典籍。不久后,他跟随父亲去到兰州,在父亲的道署中读书。谭嗣同心胸坦荡,为人仗义,颇仰慕古代侠士。12岁时开始随“通臂猿”胡七与“义侠”大刀王五学剑习武。王五那种桀骜不驯、英勇慷慨以及对世俗的反抗精神,对谭嗣同影响甚深。 19岁的谭嗣同已经游历了直隶、甘肃、陕西、河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山东、山西等省。谭嗣同往来南北各地,遍观社会风土,广览“形势胜迹”,又目睹哀鸿遍野,灾民流离之状,大大加深了他对社会的了解,对下层苦难群众的同情,不禁产生了“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廓犹是,人民复非”的感慨,誓志做一些有利于振兴祖国的事业。 23岁时,谭嗣同又师从刘人熙,开始研究王夫之等人的著作。这期间,他广为搜罗和阅读当时介绍西方科学、史地、政治的书籍,极大地丰富自己。谭嗣同在21岁至30岁之间,多次回乡参与科举考试,均未中。在科举上下过很深功夫的他,受到科举失败打击,曾在课本上写下“岂有此理”。 碧血丹心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惨败,丧权失地,群情愤慨。1895年5月2日,康有为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000多名举人上书清政府,要求拒和、迁都、变法。深重的民族灾难焦灼着谭嗣同的心,他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义愤填膺,坚决反对签订和约,对清政府“竟忍以四万万七千万人民之身家性命一举而弃之”的妥协行径极为愤慨。在变法思潮的影响下,开始“详考数十年之世变,而切究其事理”,苦思精研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大计。 1896年,谭嗣同在京城结识了吴雁舟、夏曾佑、吴季清等人,吴、夏诸人均为一代佛学名宿,谭嗣同由此而倾心于佛学。渐渐以佛学为本,而引导其“仁学”之义理。 1897年夏秋间,谭嗣同写成重要著作《仁学》,这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构建了中国变法的全新理论体系。《仁学》博采《论语》《礼记》《庄子》《史记》等儒、佛、道、墨改革之长,广纳西方民主、自由、人权等变革之道,提出“酌取西法,以补吾中国古法之亡”,被思想界誉为“骇俗之文”“人权宣言”。 《仁学》之后,谭嗣同开始了变法的实践活动。1897年,谭嗣同创办时务学堂,兴建浏阳文庙算学馆,出版《湘学新报》,广泛传播维新思想。1898年初,谭嗣同接受湖南巡抚陈宝箴的邀请,回到湖南协助举办新政。他首先加强了时务学堂中维新派的力量:自己担任分教习,安排唐才常任中文教习,协助任总教习的梁启超,大力宣传变法革新理论,“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多言清代故实,胪举失败”。改制、平等、民权等学说由此而乘风扬波,日益恢张。 1898年3月,谭嗣同与唐才常等人创建维新团体南学会。南学会以联合南方各省维新力量、讲求爱国之理和救亡之法为宗旨,“演说万国大势及政学原理”。为了加强变法理论的宣传,谭嗣同还创办了《湘报》,作为南学会的机关报,由他任主笔。 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在有机会逃走的情况下,束手就缚,“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不昌者也。有之,请从嗣同始。”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用自己的牺牲去向封建顽固势力做最后一次反抗。他临终时还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谭嗣同以一种以身殉道的悲壮,终结了湘学“经世致用”精神在传统道路上的努力,开创了湖湘志士新的救国之路。 谭嗣同的变法失败株连了父亲,致其罢官。值得欣慰的是,谭嗣同妻子李闰化悲痛为力量,于1912年创办了浏阳第一所女子学校,她还建立育婴局等公益事业。李闰六十岁时,康有为、梁启超合送了一块横匾“巾帼完人”,将其悬挂于“大夫第”故居次厅,她一直以“大夫第”为主要生活场所,在此度过了晚年。 青年毛泽东受其《仁学》影响 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求学期间,老师杨昌济特别看重谭嗣同的《仁学》,提倡人人要有独立奋斗、发动心力的精神。一时间,研读《仁学》成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生中的一种风气。毛泽东等尤为用功,他们的日记和笔记中,常常有“谭浏阳英灵充塞于宇宙之间,不复可以死灭”一类的议论。 青年毛泽东读《仁学》所受的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推崇“心力”的作用,一是冲决一切不平等的网罗。1936年,毛泽东同斯诺谈话时,还回忆说:这时候,我“写了一篇题为《心之力》的文章。我当时是一个唯心主义者,杨昌济老师从他的唯心主义观点出发,高度赞赏我那篇文章,给了我一百分。” 毛泽东对“心力”发动时不可遏止的描述,也与谭嗣同《仁学》里的描述类似。不过,毛泽东承袭“心力”之说,也有变化:一是把它同古代的圣贤豪杰的志向气概联系在一起;二是融进了西方伦理学的思想,把它看成是人的自然本性与精神思想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冲动”;三是强调“体力”与“心力”的结合。 谭嗣同所作的《仁学》,其思想来源于儒家经世致用学说,也受到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影响,博采儒、佛、道、墨改革之长,广纳西方民主、自由、人权等变革之道。这种包容宽厚的学术精神,对湘学的近代转变具有深刻意义。 来源:华声


以孟子的《舍身取义》写一篇议论文
西方以人本主义出发,认为生命是第一位的,但并不是一贯如此.西方人本主义精神以希腊为起源,但在中世纪受到了压制,而在文艺复兴以后,才有重新成为人们意识的主流.中国的精神并非如你所说,义重于生命是几千年来的一贯的看法.以孔孟为代表的原始儒家,有许多的人本主义思想,比如孟子就爱人而不爱国,他能很...

舍生取义成语故事
【出处】: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举例造句】: 舍生取义兮捐微躯,谁云女妇兮夫弗如? 明·李昌祺《剪灯余话·鸾鸾传》【拼音代码】: ssqy 【近义词】: 以身报国、舍身求法 【反义词】: 苟且偷生、贪生怕死 【...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释义:孔子教导成仁,孟子教导取义,只要把道义做到了极点,那么所希望的仁德自然也就做到了极致。出处:《绝命词》作者:文天祥 朝代:宋朝 原文: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解释:孔子教导成仁,孟子教导取义,只要把道义做到了极点,那么...

舍生取义的意思
舍生取义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指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主语、谓语、定语。春秋时代,晋国的义士豫让曾受到智伯的重用。智伯后来被三晋打败身亡,因赵襄子是杀智伯的主谋,所以豫让要杀赵襄子替智伯报仇。他乔装成一个残废的人,走到襄子的...

舍身取义是啥意思
舍身取义意思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舍生取义(拼音:shě shēng qǔ yì)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舍生取义(取:求取)指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主语、谓语、定语。成语出处: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生,亦...

“死而后已”同孟子说的“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均表现了什么精神?请...
舍生取义 :shě shēng qǔ yì 为了正义事业不惜牺牲生命。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晋书·梁王彤传》:“而临大节,无不可夺之志;当危事,不能~。”舍身取义与《孟子》中本心的联系:...

周敦颐爱君子之德与孟子舍生取义有什么异同点
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不义的事来,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身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孟子在战国时期提出了哪十个思想主张
(题中的十个思想主张应该为此十字)意思为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1、孟子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2、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3、在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

舍身取义的典故
孟子说过:“生, 是我所喜欢的, 义也是我所喜欢的, 二者没有 办法 同时得到时, 我宁愿不要生命而去争取义的(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身取义的意思 拼音: shě shēn qǔ yì典故出处: 战国·孟轲《孟子·...

关于舍身取义的名言和故事
4、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陈毅《梅岭三章》5、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7、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孟子 8、一个人决意赴义时,那么他的头卖给...

高港区17645699280: 古今中外有哪些贤者的言行可以印证孟子那“舍生取义”的思想?? -
调畏痹痛: 文天祥

高港区17645699280: 关于古人舍身取义的典故“非独贤者有时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古今这样的“贤者”的言行印证孟子的观点 有哪些古人以及他们的言或行是什么 -
调畏痹痛:[答案] 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无名的穷人:宁可饿死,不食嗟来之食; 朱自清:宁可饿死,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高港区17645699280: 孟子"舍身取义" 的观点有什么现实意义 -
调畏痹痛:[答案] 出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让我死吧!因为那样可以让很多人活下来!《鱼我所欲也》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

高港区17645699280: 3. 孟子舍生取义的思想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身体力行,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请简述一存 并作简要分析. -
调畏痹痛:[答案] 3. 要点:结合人物的事迹、思想作简要评述.

高港区17645699280: 用唐雎挺剑而起的事例去论证孟子的舍生取义 -
调畏痹痛: 秦王以为布衣之怒,不过是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并未把唐雎看在眼里.唐雎要保全安陵郡,要用士之怒威慑秦王,所以说了“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唐雎为了达到威慑秦王的目的不顾自己的安危挺剑而起,此为舍生取义.舍生取义意为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常用于赞扬别人难能可贵的精神.出自《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高港区17645699280: 孟子是怎样论述“舍生取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两个观点的?你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这两个观点的理解吗? -
调畏痹痛:[答案] 孟子主要通过摆事实(列举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讲道理来论述“舍生取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两个观点.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的观点,一直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标准,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

高港区17645699280: 鱼我所欲也论证过程 -
调畏痹痛: 孟子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首先,作者以一个生活常理为喻,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舍鱼而取熊掌,由此自然地引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从而提出了本文的论点. 接下来,对论点进行具体...

高港区17645699280: 《鱼我所欲也》里怎样理解作者所例举的不食“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受万种”的事例? -
调畏痹痛:[答案] 孟子说了,舍生而取义者也.那很明白,他是要取义.他把义抬到了一个信仰的高度.那嗟来之食,不辨礼义受万钟的行为不符合他的信仰,也就是不符合他的价值观,他对义的定义.孟子还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

高港区17645699280: 《舍生取义》孟子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
调畏痹痛: 《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高港区17645699280: 鱼我所欲也中孟子是怎样论述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的说说本文的论证思路 -
调畏痹痛: 这是孟子关于“生”和“义”做的对比所用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舍鱼而要熊掌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舍生取义也”.是关于儒家的关于大义的解释. 其前者关于鱼和熊掌的比较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