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和教育的关系

作者&投稿:都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人文教育与德育什么关系~

【来自网络】

【人文素养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人文素养教育与德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统一于素质教育的范畴,共同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现代职业优势品质与能力的“职业人”。
(一)二者的区别
1.侧重内容不相同
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等。
而人文素养教育一般包括人文知识谱系(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宗教五大学科)、人文精神(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对理想的不断追求等)、人文情感及人文方法等几个层面的内容。
二者关注的内容有交叉,但是侧重点有很大不同。
2.目标向度有区分
毋庸置疑,人文素养教育和德育均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现代职业优势品质与能力的“职业人”。但二者在目标向度上有着各自的侧重。
德育的目标更多指向对作为国家公民的“职业人”进行影响和引导,更多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文素养教育的目标则回归人格健全并有鲜明个性的“人”本身,首先关注人自身的和谐。
爱因斯坦曾指出:“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高职德育和人文素养教育正是着重在不同的向度上追求着自己的培养目标。
3.教育方式特色化
人文学科更多的是以情感的方式、艺术的方式、体验的方式来把握它的研究对象。因此,人文素养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生命的对话,是感情的交流。让学生与古往今来的优秀心灵对话,进而发现和洞见人性的丰富性,也使自己的内心世界丰富滋润起来。
教师本身的存在和人格就是最生动的人文资源。“教材不是最好的课程,大师才是最好的课程”。教师本身拥有强烈的人文精神,必然会对学生产生感召力,学生会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人文精神的真谛。
(二)两者之间的联系
1.人文素养是德育的底蕴和依托,德育过程应当高扬人文精神
一个人具备了良好的人文素养,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更易盛开道德之花。德育的效果受到对象人文素养状况的制约和影响。
人文素养是道德的底蕴和依托,缺乏了人文精神的道德教育只能沦为一种技术性的操作而背离了道德的原义。康德曾说过:“道德不是知识”,亦即道德不是认知理性,而是必须靠实践赢得心神相契的一种人文精神。如果在德育过程中只是一些道德规范的传授而缺乏人文精神的薰陶,那么这种脱离了形而上的价值本真的道德的教育,必然会引发诸多问题。
人文精神作为一种文化背景和价值背景,只有领悟并具有了人文精神后,才能达到道德自律。
2.德育对人文素养教育有着导向作用,且渗透其始终
人文素养具有多面性,在不同的人身上体现着不同的价值向度。
对人文素养最可怕的讽刺莫过于:在集中营里,纳粹要犹太音乐家们拉着小提琴送他们的同胞进入毒气房。一个会写诗、懂古典音乐、有哲学博士学位的人,不见得不会妄自尊大、草菅人命。
因此,人文素养教育过程中应遵循德育原则,克服教师个人的主观片面性,在人文材料的选择和观念的引导方面还要注重思想性和导向性,过虑掉那些消极、不明朗的因素,善于挖掘人文素材中的德育因子,从而使得教学更加具有自觉性。
人文素养教育是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吸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从而为学生在政治思想方面的选择打下基础,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成为他们的自然选择,潜移默化地达到教育的目的。
3.人文素养和德育统一于素质教育的范畴
“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是学院的核心教育理念,也是学院进行高等职业教育探索、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出发点。全面发展意味着高职的教育不能仅仅着眼于给学生就业的某种技能,而是要使学生进一步获得“人”的资格,具有享受“人”的快乐的资本,德、智、体、美一同发展,知识、能力、素质一同培育,智力要素与非智力要素共同开发与促进。(洪致平主编《探索现代服务业“职业人”培养之路》,第26页。)

近年来,综观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全球实践,一些现象正吸引着我们:在许多西方国家,自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公民教育的新高潮开始以来,其道德教育亦相伴左右,蓬勃发展;与此相反,在一些东方国家中,人们在改革传统道德教育的同时,公民教育的发展势头也日趋强劲。在中国,实行公民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以至于一种认为德育应向公民教育转型的观点颇为流行。①这些现象不由得促使我们在讨论相关教育实践问题前思考一系列前提性的问题: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它们为什么会彼此呼应?公民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吗?一、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关系的生成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是目前全球教育活动中的两种重要形式,从性质上判断,两者同属于与智育、美育相区别的社会化教育。②社会化教育的存在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具有两大主要功能: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概括地讲,社会功能可以进行社会动员、社会整合和提供政治合法性证明;个体功能能够帮助个体完成社会化,实现自我发展。



“德育”就是道德教育,如果将“法律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环保教育”,甚至“性教育”等纳入“德育”,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混乱和麻烦:德育概念的泛化,德育地位的异变。德育方式的偏颇等。教育“是人们尝试持续在任何一方面改善他人心理素质结构,或者保留其心理素质结构中有价值的部分,或者避免不良心理素质形成的行动”。相应地,“道德教育”就是通过教育形成或者改善个体品德素质,让个体成为“有道德”的人。在杜威看来,“教育即生活”,教育与个体生活具有先天的血缘关系。而道德则是生活的“构成性因素”,不能脱离生活存在,生活也不能离开道德进行。可以看出,生成有道德的人是教育的重要的目的之一,道德教育则是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在我国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把教育等同于道德教育的现象。如在古代,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被等同于道德教育;在近代和现代则又有把德育空虚化的倾向,名义上给德育一定的地位,而在落实中不是用意识形态的东西来替代德育,就是把德育完全流放到边缘地带。对这种种情况,虽然已有不少学者进行过反思,但是仍有进一步厘清德育与教育之关系的必要。
  二
  从教育目的看,培养“有道德”的人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在这里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在制定教育目的时,一般都能通盘考虑。着眼于完整的人的培养;而在具体实施这一目的的过程中,则往往会把该目的分割成一些独立的部分,而对这些独立部分之间的关系又缺乏恰当的处理。在古代,把教育等同于道德教育,只注重个人品德的发展,而轻视其他方面,教育成了国家意识形态的代言人,“目中无人”;当今的教育似乎走上了相反的道路:只重视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知识技能的获得,而把道德品质培养流放到了边缘地带。道德是生活的一个“构成性”因素,离开生活无以存在。而生活也离不开道德,离开了道德生活就会枯萎。因此,如果教育只重视智育,只看重科学知识的价值而无视道德教育,就会造成一些精神器官不协调者,正如一四肢极大而躯干极小之人。
  学校教育在把社会对教育的要求逐级内化的过程中,也把教育目的进行一次次的分解,最终落实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体现在受教育个体的发展上。而在一次次分解的过程中,需要区分两种不同的目的。一种是“固定目的”,另一种是“流动目的”。“固定目的”指那些在特定时段、可以用确定的内容来完成的方面,比如各类科学素养、动作技能等。这种教育目的更多的是针对个体的物质生活进行把握和谋划。“流动目的”则是指那些伴随着生活本身的流动而不断变化、生成着的目的,它并不固定在人生的某一时段,也没有一个确定的最终状态,很难用特定的内容来形成,只能通过每个人的经历独立地实现。这类目的更多指向于人的精神生活,指向于人的意义世界。这两类目的是互相结合的,尽管可以分开来认识,但在实际教育中却是不容分割的。如果把教育目的比喻成一辆车的话,“流动目的”可以说是车的方向盘,指引着所要开往的方向,但它不能离开车身而独自起作用;“固定目的”则好比是车身,载着方向盘,而自身却不能抛开方向盘而前进到某个地方。德育更多地属于教育目的之中的“流动目的”部分,尽管也包括具有“固定目的”性质的、相对确定的规范教育在内,但它的主要内容是要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做出说明,并促进实现。在实际教育中,存在着简单、机械地把教育目的肢解的做法,分割成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这种做法常常导致产生许多没有“方向盘”的“车体”和没有“车体”的“方向盘”。因此,在把教育目的进行分解时,通常只宜把“固定目的”进行分解,而“流动目的”则应附着于每一个“固定目的”。这样“固定目的”才能有的放矢,而“流动目的”也不至于盲目泛空。
  三
  教师是教育目的能否实现的关键性因素。教师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以道德教育为纲的。首先,德育是全体教师共同的责任。有些学校设置专门的德育工作部门和配备专职的德育工作者,将德育工作化,忽略了其他教师在德育中的作用。这种做法严重地影响了学校德育目的的实现。其次,德育作用的发挥依靠每一个教师真实、真诚地对待学生。杜威曾经说过:“不能有两套伦理原则,一套是为校内生活的,一套是为校外生活的。因为行为是一致的,所以行为的原则也是一致的。”教师如果搞“两套伦理”,一方面容易使自己迷失于异己的世界,既劳累了自己,也丧失了职业的尊严与自由;另一方面则给学生一种虚假的熏陶,这种虚假的熏陶无论被学生识破与否,都对其人生有百害而无一利。最后,教师需积极作为,不能消极避事。尽管学校教育经常与社会影响不一致,但教师必须机智地把这种矛盾转化为德育的资源和动力,要化负面影响为有教育意义的事件,开发“恶”的教育价值。
  四
  教育目的的实现必须依托于一定的内容。教育内容应该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互作用的一切内容。教育者仅仅完成了学科的教学并不能保证教育任务的彻底完成。因为教育的目的不只是知识掌握,而是培养人。另外,将教育内容仅限于各学科,容易让教师形成错觉,误以为完成课堂教学就意味着教育的结束,就意味着教育目的已实现。这种对教育内容的偏狭理解,不仅会在以“应试教育”为指挥棒的当今教育中将德育排挤到边缘地带,甚至有彻底消解德育在学校中的地位的可能。德育目的不能仅仅依靠学科教学去实现,也不能通过设置专门的德育课程来达到,这就是说,德育的实施不能依靠将美德按条目编制成类似于“菜谱”式的学科,然后“插入”学习者的`头脑。德育目的的实现需要广泛的内容,包括各门学科、教师道德修养、学校生活的德性等方面。
  教育内容通常是经过选择的、有助于教育目的实现的。德育好比是一把筛子,把不适合于其目的实现的内容尽可能过滤掉。这就是说,学校德育目的的实现依赖于一定的内容,但不是所有的内容。在实际中,常常有一种情况是,社会上产生什么东西或流行什么内容,都一股脑儿往德育里塞。这样做一方面导致德育变质,该重视的遭忽略;另一方面也是对德育的不负责任,对教育的不负责任,对社会的不负责任。
  说德育的实施离不开教育内容,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教育内容本身必然包含实现德育目的的因素。有些教育内容,比如说社会课、语文课等,都不同程度地关系着德育;而有些教育内容,比如说数学、物理等,它们本身并不必然与德育相关。如果强行让本不相关或相关甚少的学科去培养“道德的个体”是很荒谬的。这些学科之所以也能成为德育实施的依托,主要是因为在这些科目的教学中,发生着活生生的师生人格之间的相互作用。道德本来就承载着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生充满意义的功能。因此,德育是在师生、生生、师师等相互作用中进行的,德育目的的实现离不开现实的人际关系。这就是德育离不开教育内容而又不能等同于教育内容的原因所在。


教育学和教育有什么关系?
关系:教育学类下专业包括教育学。区别:一、性质不同 1、教育学类:教育学类是本科阶段大一的专业。2、教育学:教育学属于国家一级学科,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二、范围不同 1、教育学类:教育学类下专业包括教育学。2、教育学:教育学是一门独立的专业,位于教育学类之下。三、主干学科不同 1、...

美育与艺术教育之间有何联系和区别?
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美育是艺术教育的基础;艺术教育是美育的实践;美育和艺术教育相互促进、相互支持。1、美育是艺术教育的基础 只有通过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才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美育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国际视野。在美育的基础上...

各育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各育的相互关系是辩证的,它们之间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整体。德育、智育、体育历来被当作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其中体育是为各育实施提供身体条件的,智育为各育目标的实现提供必要的科学知识基础和智力基础。德育任何时候都是制约人的发展方向的,影响备育效果的性质,为人的发展提供动力。缺少美育的教育是不完...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是
1、指导与学习关系:教育者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受教育者学习,帮助他们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受教育者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通过教育者的指导,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并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2、互动关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首先是一种互动关系。教育者是...

教育和教学的关系是什么?
教育和教学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教学来实现的,而教学则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具体手段和过程。教育的目标决定了教学的内容选择和组织方式,而教学的有效性又反过来验证了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2、教育与教学的互动性 教育和教学是相互作用、相互支持的关系。教育...

教育与教育目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有什么关系
学生教育广知的逻辑关系如下:1、教育学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教育方针政年是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制定的,它体理国家意志,具有法律效力,是必须遵照执行的。2、救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的关系:教育经验是具体的、感性的、表画的,它蕴含着但未凸显教育规律、教育价值观念或教育艺术。救育学...

劳动教育与五育的关系如何?
劳动教育与五育的关系如下:1、劳动教育是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是指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劳动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五育中,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其它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2、劳动教育对...

心理健康教育与五育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与五育的关系如下:1、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2、智育: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智力发展,通过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的...

学前教育机构的保育与教育职责的关系
幼儿园是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要实施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搞好幼儿园的保育工作,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长期以来幼儿园保育的地位常常迟于教育,许多教师认为保育是保育员的事,而保育员则往往教师要“低一个档次”。实际工作中存在“重教轻保”、只关注课程教学和教材教法,忽略幼儿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保健,究...

教育和教学的关系是什么???
但教育和教学不能刿等号,教学为教育服务,对高校而言,教育、育人才是最高目标。为此,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不仅是教学改革,更是教育改革,不能单纯地误认为是仅属于教学系列教师和教学管理部]的事,应该从学校层面系统、科学、全面地予以组织和协调。

泉山区19478773679: 怎样理解教学与德育的关系 -
戎月舒平: 德育与教学的关系,就是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它们是互相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较好的德育工作基础,学生学习就没有动力,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也就不可能真正提高学习质量.只有德育工作抓好了,学生才可...

泉山区19478773679: 德育与整体教育自身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
戎月舒平: 德育是整体教育的一个组成部份,在教育体系中处于首要位置.与学科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成效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德育是对人的思想观念进行教育,教育的成效体现在人的言行之中,是无法进行量化的.

泉山区19478773679: 简答题: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之间的关系?
戎月舒平: 1.体育与智育、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关系:⑴密切联系,相互促进.⑵德育发展学生的智力.⑶学生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同时德育也有助于学生积极学习,不断进步.⑷不论是智育还是德育、美育都离不开体育,都要求学生要有健康的体魄.⑸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高尚道德情操,以及锻炼身体.⑹美育与德育可以使学生在良好的情绪和心境下愉快的学习,从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2.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泉山区19478773679: 怎样理解教学与德育的关系? -
戎月舒平: 教学与德育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构成学校教育的主流,没有德育的保驾护航就不会有教学良好秩序,只有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德育是最强有力服务教学的.

泉山区19478773679: 情感教育的情感教育与相近的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
戎月舒平: 第一,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相渗透而又互相独立,一起构成了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虽然它们各自的教育目标有所不同,但都包括了三个层次:态度层次、知识层次以及技能层次.其中态...

泉山区19478773679: 怎样理解德育为首教学领先原则 -
戎月舒平: 简单理解是,做事要先做人,德育为首

泉山区19478773679: 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的区别和联系? -
戎月舒平: 没多大区别,好多写书的时候都把两者当成一个意思.不多德育的适用范围更广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咱们国家才这样叫,但是德育就不同,从古到今历朝历代都有德育,而且现在西方国家也有德育.另外,个人觉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色彩比较重

泉山区19478773679: 德育和心育的关系 -
戎月舒平: 德育主要指道德教育,心育是指心理健康教育.两者本质上是不同的.现在的学校教育里,常把心育归到德育的范畴.

泉山区19478773679: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如何? -
戎月舒平: 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是它以培养身心健康社会公民为目的,通过运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环境、功能环境的改善为主,人文环境的改善相配合,提供科学、健康、专业的指导

泉山区19478773679: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 -
戎月舒平: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重要影响. ①立德树立,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健全人的人格,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能够促进人的科学文化修养,有利于培育“四有”公民. 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立德树人有利于弘扬培育中华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方向保证、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③教育是人类特有的选择、传递和创造文化的过程,是人才培养、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所以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