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 …… 上词的含义、出处?

作者&投稿:右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什么意思~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含义: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该句出自宋代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代 苏轼

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大家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略带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扩展资料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创作背景: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长子。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颖州等。

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追谥文忠。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

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樊篱,以诗为词,开创豪放清旷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有《东坡七集》《东坡词》等。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出处:

[北宋] 苏轼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作于北宋神宗元丰五年(西元1082年)三月

含义:

遇雨本是极平常的事,但不同的人在遇雨时的不同表现,能充分显示不同的心性修养。本词虽从下雨写到雨停,但其意不在写遇雨的经历,而在通过遇雨的经历、通过眼前生活中的平常景象,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表达自己坦荡的胸襟、开朗的个性和乐观的精神。塑造了一个履险如夷、忧乐两忘、祸福不惊、任天而动的自我形象。上下两片都是从叙事到抒感,作者的感受、襟怀、见解和个性,都是紧密地联系途中遇雨这件生活小事形象地体现出来的。以具体的日常小事寄寓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以曲笔写胸臆,是本篇的主要特色。这样写的好处是含蓄而深沉,言近而韵远。

原文:

定风波

三月七日, 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 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 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潇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翻译: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定风波·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宁津县17216189257: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是什么意思 -
韩钟穿琥: 不必去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徐行. 出自《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

宁津县17216189257: "何妨吟啸且徐行"什么意思 -
韩钟穿琥:[答案]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

宁津县17216189257: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单单这一句是什么意思啊 -
韩钟穿琥:[答案]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对外物不屑一顾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

宁津县17216189257: 苏轼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的全诗 -
韩钟穿琥:[答案]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

宁津县17216189257: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啥意思
韩钟穿琥: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意思是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出自宋代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

宁津县17216189257: 以及它的出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
韩钟穿琥:[答案]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出自苏轼的词《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句意是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

宁津县17216189257: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什么意思 -
韩钟穿琥:[答案] >“一蓑烟雨任平生” 有过风雨,有过泥泞,也曾狂傲,也曾难耐,却终究走过,人生之路上,携一蓑烟雨,过得,过得,过,便有所得.

宁津县17216189257: 莫听竹林打夜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是什么意思 -
韩钟穿琥: 不要去听雨打到林叶的声音,不妨边吟诗长啸,边慢慢渡行. 定风波 苏轼 原文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

宁津县17216189257: 定风波①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
韩钟穿琥:[答案] 试题解析: (1)此题考查文学常识,靠平时积累. (2)D 下片中不仅有抒情议论,也包含写景的成分. (3)“回首向来萧...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

宁津县17216189257: 莫畏前方行路难,何妨吟啸且徐行是什么意思? -
韩钟穿琥: 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意思: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出自宋代苏轼 的《定风波》.原文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如果换成莫畏前方行路难,字面意思,个人理解:不要惧怕前方路途艰难.和后一句相连,意思为:不要惧怕前方路途艰难,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