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取得

作者&投稿:淳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取得这些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当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我们党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1978年到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57元增加到2476元,增长约17.5倍,年均增长7.2%。纵观多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的态势,从不同角度进行概括,呈现出明显的特征。


阶段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前半期是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农民获得实惠较多的两个阶段。而其他阶段收入增长相对较慢。

第一阶段:1978~1984年。这是农民收入快速增长阶段。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57元增加到355.33元,年均增长17.7%(扣除物价影响仍达15.9%),现金纯收入年均增长23.9%。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农产品总量增长,同时大幅度提高大宗农产品价格,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

第二阶段:1985~1988年。这是农民收入缓慢增长阶段。这一阶段由于发生了通货膨胀,虽然农民人均纯收入名义增长率不低,但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影响后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只有1.9%。1984年农产品首次出现“卖难”,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发展乡镇企业,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第三阶段:1989~1991年。这是农民收入徘徊停滞阶段。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0.7%。这一时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名义增长速度不高,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很少。198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名义增长10.38%,但实际增长率为-1.6%。这是改革开放后农民纯收入唯一出现的负增长。

第四阶段:1992~1996年。这是农民收入恢复性增长阶段,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5.6%,现金纯收入年均增长24.4%。这一阶段主要靠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两次提价,同时国家增加了对农业的投入,对农民收入增长作出了贡献。

第五阶段:从1997年开始,表现为农民收入增幅持续下跌。1997年,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尽管农产品总量是增加的,但由于价格因素影响,农民出售农产品的收入却减少了。同时,农民从乡镇企业获得的收入增长不多,进城和外出打工的劳务收入减少,非农产业收入下滑。尽管从2001年开始农民收入有了恢复性增长,但是否开始了新一轮的增长,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产业特征

农产品产量。农产品产量曾在改革开放初期对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1978~1984年,我国粮食产量年均增长4.9%,其他农产品也普遍丰收,农民收入增长的绝大部分来源于农业产量的增加。1992~1996年间农业丰收也起了重要作用,据估计仅粮食产量增长一项直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就达22%。

农产品价格。1979年国家同时提高了18种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平均提价幅度达24.8%,农民从中得到很大实惠。1994年和1996年国家又两次提高了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价幅度达40%。据测算,1992~1996年间的农民收入增长,有40%来源于农产品价格的提高。近年来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是农业减收的主要原因。改革开放后我国工农业产品比价一直朝着有利于农产品的方向发展,以1978年工农产品综合比价为100,到1996年时工农业商品综合比价指数下降到53.0%。而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工农产品比价又出现了逆方向的变化,到2000年,工农业商品综合比价指数上升到67.8,农产品交换条件再度恶化。这对农民收入的增长产生了制约作用。

外出务工收入。外出务工是近年来农民收入的主要增长源。1999年在外出劳动力报酬下降3%以上的情况下,由于外出务工农民增加15.8%,农民外出务工收入仍增长了11.7%。在农业收入不能增加的情况下,受宏观政策的带动,非农就业机会增加,成为农民增收的最主要来源。2000年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净增加的人均收入达到72元,为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区域特征

2000年,东部地区农民纯收入人均约3000元,高出中部地区近1000元,大约为西部地区的2倍,农民收入地区间差距大。尽管东、中、西部农民收入的差距是长期形成的,但在上世纪90年代区域性差异扩大更加明显。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呈现出的区域性特征,与特定的产业结构直接相关。粮食棉花等大宗作物主产区农民收入已经连续几年下降。

1999年农民纯收入出现负增长的省由1998年的2个增加到5个,分别是:山西人均减收86元,较上年下降4.6%;辽宁人均减收79元,较上年下降3.1%;吉林人均减收123元,较上年下降5.2%;黑龙江人均减收87元,较上年下降3.9%;新疆人均减收127元,较上年下降7.9%。2000年东北三省、陕西、宁夏和广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出现负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我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的农民收入增长相对加快。

2000年西部大开发划定的12个省区市农民收入是1615元,增长2.3%,高于全国1.95%平均水平,更高于以中部地区为主的粮食主产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为1.2%)。


至于为什么能取得这些成就~~~
1.首先,中国的改革开放始终有十分坚强的领导引导,中国采取的是渐进式的方式,先试点再全面推开,逐步发展。通过经济改革入手,中国改进了激励机制,提高了集体和个人的福利。
2.其次,中国的改革始终坚实实事求是的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中国根据改革开放中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不断的总结经验,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同时中国也积极的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为世界的共同繁荣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3.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鼓励、促进了我国科技的发展前进。
4。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也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5。重视人才的培养,加大了教育投入,如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从而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
6。对外开放,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国际合作加强。
7 正确的指导方针和领导
8 相对安全的国际环境。
9 我国资源的丰富

主要成就: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推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

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会议主要内容及意义

1978年12月18日-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

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169人,候补中央委员112人。会议由时任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主持。全会的中心议题是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讨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主要内容:

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组织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1,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前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从1979年到2006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由0.40382万亿元增加到20.94万亿元.经济总量已经居世界第四位.进出口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
  经济社会的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国家发展经济和抵御各种风险的物质技术基础大大增强.
  国家先后启动了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和中部地区崛起战略.
  从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到2004年底,陆续开工60多个重大工程,投资总规模达8500多亿元.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推动下,国家创新体系,科技基础设施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得到加强.
  诸如载人飞船成功返回和绕月探测卫星的发射,标志着中国的科技研究的一些"高,精,尖"领域,已经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1978年到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4%,农村居民9.6%.
  到2006年底全国城镇居民参加养老,失业,医疗,和工伤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1.87亿人,1.12亿人,1.57亿人和1.02亿人;农村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为5374万人.到2007年6月,全国共有2235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人们生活质量逐步提高,人民的总体健康水平已经超过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 .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日益完善,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正在形成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一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
  各种改革不断深化,国企改革稳步推进.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逐步形成.

  3,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001年12月11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贸易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004年7月1日,首部《对外贸易法》颁布.出口商品结构有了很大改善,竞争力显著增强.

  利用外资为现代化建设开辟广阔的资金来源.截至2004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达7453亿美元,批准外商投资项目50多万个.
  中国经济增长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03年到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3.8%.

  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许多民主党派人士担任政府职务.
  基层民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开始形成.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1982年全国人大全面修改宪法后,全国人大又通过了4个宪法修正案,制定了200多部现行有效的法律.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7500多件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
  依法治国方略得到深入贯彻,以宪法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逐步完备.

  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努力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取得一大批研究成果.

  6,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
  认真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积极支持个少数民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充分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利.尊重和保护各民族宗教信仰自由.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1994年到2003年民族自治地方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为9.8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7,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在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和江泽民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指引下,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党的重要指导方针.
  人民解放军坚持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统揽,以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为主线,以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

  8,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
  根据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1997年7月1日和1999 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先后恢复了对香港和澳门的主权,这是实现祖国统一迈出的历史性步伐,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

  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不断发展,反对"台独"斗争深入发展.2005年3月14日十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用立法形式表达中国人民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决心.2005年4月至5月,中国国民党,亲民党,新党领导人相继由台湾率团访问大陆,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两岸关心出现重大转机.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9,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
  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局势,中国政府坚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全方位地开展对外工作.
  中国的国际影响日益扩大,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在国际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提倡新安全观,主张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处理国际事务.
  中国已经同16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睦邻,安邻,富邻政策指导下,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日益加强.

  10,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
  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第一、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推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
  第三、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第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第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第六、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
  第七、祖国统一大业取得进展。
  第八、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出新步伐。 改革开放 指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
  第九、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
  第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如何看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中国式奇迹"与"中国式难题"?
中国式奇迹: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既取得了辉煌的“中国式奇迹”,又面临着诸多“中国式难题”。对此,我们应辩证对待,清醒认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通过改革开放取得了“中国式奇迹”: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

改革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这句话对吗?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将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变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改革一般包括对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做出的改良革新,相较于革命以极端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指导方针是()。
【答案】:C 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全会还决定拨乱反正...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哪些重大决策?
3、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提法;4、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5、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意义 中国共产党面貌的历史性变化,最根本的,就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是什么?
并选举产生了以陈云为首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会议,它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它在拨乱反正,提出改革任务,推动农村改革方面起了伟大的历史作用。

简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为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第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开创未来的会议。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我国建设成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第三: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召开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 1、社会上: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们期盼中国能迅速摆脱困境。2、政治上:左倾错误依然在国内占有主要地位,左倾错误的长期影响仍束缚着许多人的头脑,拨乱反正十分艰难。3、经济上: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大力整顿,国民经济初步恢复。4、思想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

十一届三中全会解决了哪些主要问题
法律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第一,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第二,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中心议题是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作用 一、开启改革开放新时代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它标志着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在这次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决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转折。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是什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全面认真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

青山湖区19880912225: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那些主要成果?为?
邰士复方: 11届3中全会后,全国的面貌焕然一新.主要成绩有:1,纠正了一些冤假错案,2,恢复高考制度,3,实行农村的土地承包,4,进一步加大了改革开放的力度,相继开放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形成

青山湖区19880912225: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哪些成就?这些成就说明了什么道理 -
邰士复方:[答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 改革开放最主要...

青山湖区19880912225: 党的政治路线是什么 -
邰士复方:[答案] 政治路线是党的纲领的具体体现,它决定着党在一定历史时期行动的方向,也决定着党的建设的方向.无产阶级政党进行革命... 为党的全部工作确定方向、目标和航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青山湖区19880912225: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关键是什么? -
邰士复方:[答案]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在党的基本路线中,经济建设是中心,是主体,它统...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0、371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

青山湖区19880912225: 为什么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
邰士复方: 为什么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党的十七大在我党历史上第一次郑重地鲜明地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并将其载入党章,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

青山湖区19880912225: 党的思想路线核心是什么? -
邰士复方:[答案] 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 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了一条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这就是...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必要的前提和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