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改革开发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增加的趋势及其原因

作者&投稿:嵇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试分析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变化的趋势~

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根本性因素。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收入绝对规模持续增长,且呈先慢后快的阶段性特征。1979-1992年,全国财政收入从1146亿元增加到3483亿元,年均增长规模为179亿元,年均增长率为8.4%;1992-2006年,全国财政收入从3483亿元增加到38730亿元,年均增长规模为2517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8.2%。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经历了一个先降后升的变化过程。1979-1995年比重总体上呈现不断下降的阶段,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从28.2%下降到10.3%。1996-2006年是比重呈现持续上升的阶段,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10.4%上升到18.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呈先先降后升的变化过程,是与我国财税改革总体策略紧密相关的。
保证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是我国的主要财政目标之一。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明确地提出了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各项经济改革全面展开。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要求,进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和工商税制改革,规范中央与地方、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调动中央和地方连个积极性,建立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同时,要强化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财政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和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稳定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规模变动趋势及原因分析 07-05-20 11:53 发表于:《角落》 分类:未分类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财政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我国财政收入保持着较高的增长幅度。1978—2005年,我国财政实力不断增强,不含债务的财政收入从1132.26亿元增加到31649.29亿元,按现价的可比口径计算,增长了25倍左右,年均增长15%左右。特别是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以来,财政收入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1994—1997年,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8.8%,年均增加额超过1000亿元。随着国家财力的不断增强,财政对国家政权建设以及经济建设的保障能力不断提高。1978 —2005年,不含债务的财政支出从1122亿元增加到33930.28亿元,同口径比较,增长了25.2倍,年均增长15.7%。国家财政通过资金投入和制定实施相应的财政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有力地支持了国家重大改革措施的出台和重要方针政策的实施,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再来看看我国财政收入占当年GDP的比重。1978年,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31.2%,到1995年下降到最低点——10.7%;此后逐年上升,到2005年达到近20%的相对高峰。如果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口径,或说如果加上预算外资金等的话,那么目前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可能已经基本达到了发展中国家25%的平均水平。如果以税收收入总额占GDP的比重作为衡量宏观税负的指标,我国宏观税负从1978年的31.2%下降至1996年的10.9%,降幅之大,速度之快,令人深思。宏观税负的降低反映了国家集中财力能力的降低及对宏观经济调控力度的降低。在我国经济转轨尚未完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还需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情况下,这种降低是令人堪忧的。从多种角度分析都可得出我国当前的财政状况不容乐观。首先是财政赤字的急剧扩大。1997~2005年我国财政占GDP的比重又开始持续增长,为我国财政带来勃勃生机。 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收入的增加根本上离不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经济发展水平从总体上反映着一个国家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它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是一个根本性因素,特别对财政收入的绝对规模来说是如此。因为财政收入来源于对社会产品的分配,在其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财政收入会随着社会产品总量的增长而提高。1979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1978-2005年,我国GDP高速增长、年均增速达到9.4%,比同期世界平均增长水平高出一倍、比同期发达国家平均增长水平高出两倍等,展现出世界经济“一枝独秀”的明显特征和勃勃生机。这使得我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在稳步、持续和显著的提高,为我国财政收入的增收打下坚实基础。1978年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31.2%,远远高于改革开放之后的其它年份,但财政收入总额却只有1132.3亿元。其原因就在于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很低,底子很薄,GDP总量只有3629亿元。而1995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已经下降到历史低位,仅为10.7%,但由于当年GDP总量越升到58338亿元,使财政收入绝对规模也达到了创记录的6242.2亿元。到2005年我国GDP已达到33930.28亿元为我国财政的征收打下了坚实的后盾。 在一定时期内,在经济总量增长前提下,财政收入规模,特别是相对规模,并非总是与其保持同样的变化格局。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家为适应经济改革深化的要求而调整分配政策引起的结果。我国的经济改革是一场经济利益关系的深刻变革。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将包括收入分配在内的社会经济运行过程基本上完全纳入到计划管理的框架之内。国有企业没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其创造的利润要全部上交政府的财政。居民个人的收入则完全依靠企事业单位发放的工资,基本上没有工资以外的其它收入。并且工资也要完全依据政府管理部门确定的既定标准领取,单位没有任何变动的余地。在长期的高就业、低工资劳动体制下,居民的个人收入被压低到只能满足自身最低生活需要的水平,GDP的其它部分则被国家财政拿走。1960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有47%的GDP成为国家财政收入。1978年之后,我国的经济改革率先在分配领域进行突破,分配政策的重心从高度上收开始下移。为了增加居民的个人收入,提高其消费水平,不仅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而且为城镇职工连续增加工资,推行奖金制度;为了促使国有企业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法人实体转轨,陆续对企业实行了企业基金制度、利润留成制度、利改税、企业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其核心就是通过减税让利,增强企业自身的经营能力,并为实现政企分离创造条件。因此,新的分配政策实施的结果,必然是在国家财政、企业和个人之间重新分割GDP的份额。同时,由于改革中的有序性控制不够到位,分配权的分散较为混乱,制度内和制度外的收费过分膨胀,使脱离财政直接管理的预算外资金越来越多。这就是为什幺我们会看到1978年到1995年前后,财政收入平均每年下降一个百分点的缘故。而1995年之后财政收入比重的反转,同样反映出政府分配政策的改变。1994年,国家进行了包括财政体制、税收体制在内的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考虑到政府应该承担的不断加大的宏观调控功能,在财政收入方面必须能够与之相适应,此轮财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改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过低,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过低的局面。事实证明,这种改革的思路和成效正在逐步地加以显现出来。 我国财政的增长还离不开财政改革的不断推进。财政工作出现了一系列积极的变化:在财政体制上,突破了过去高度集中、统收统支的供给型管理模式,又跨越了过渡性的财政包干制,初步建立起合理划分中央税、地方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的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体制;在税收制度上,突破了过去受产品经济影响的过于单一的税制结构,不断拓宽税收调节领域,建立了以增值税为主体、消费税和营业税为补充的新型流转税制度,同时建立和完善了所得税制度;在国有企业管理和利润分配上,突破了过去将国有企业作为行政机构附属物进行直接管理的模式,确立了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逐步理顺了国家和企业的分配关系;在预算编制上,改革了传统的单式预算制度,初步实行了由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构成的复式预算制度;在财会制度上,改变了长期以来按所有制、行业和部门设置财务会计制度的做法,实行了新的《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采用了国际通行的会计语言;在分配政策上,打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确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政策;在财源建设上,改变了过去主要依靠全民所有制企业提供积累的单一型财源结构,积极拓展非国有经济以及社会、个人的财源,培植开辟来自第三产业的新兴财源;在资金筹措上,转变了过去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旧观念,努力拓展国内外融资渠道,充分运用国内外一切可用财力为经济建设服务;在资金使用上,进一步加强了监督,讲求资金使用效益和依法理财;在宏观调控上,突破了过去不重视价值规律作用的直接控制方式,综合运用预算、税收、国债、补贴等政策工具,积极参与宏观经济调控,促进经济总量的平衡和经济结构的优化。与此同时,财政职能和管理方式正在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重大转变,逐步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财政法制建设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分配都是以价值形态进行的。无论是以流转额为征收对象的流转税,还是以所得额为征收对象的所得税,财政收入都是以货币金额结算的。因此,作为价值货币表现的价格如果发生变化,将会直接反映到财政收入的变化上来。这里有几种情况需要分析。首先,物价水平的变化对流转税收入影响明显。流转税与价格直接挂钩,随着物价的上涨,流转税的税基相应扩大,从而使名义税收增加。其次,物价水平的变化对所得税的影响情况有些复杂。就企业所得税而言,物价的升降并不一定导致企业利润水平的同样变化。再次,物价水平的变化也影响定额征收的税收收入。在市场经济中,税收基本上是从价征收制,这对于税收与经济之间的相互适应关系具有良好的保证作用。 在经济增长水平、政府分配政策和价格水平等既定的前提下,税收制度的设计与税收征收管理的水平也对财政收入规模有较大影响。前面的各项因素只是为财政收入准备了潜在的源泉,而现实的收入规模如何还取决于具体的征收制度和征管成效,即能否实现应收尽收,最大限度地减少收入的流失,并做到保护财源,创造财源。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财政体制改革进行的同时,我国税收征管工作进行了大力改进,其成效十分显著。在每年连续增收的1000多亿税金当中,直接来自于加强税收征管效果的部分占有较高的比重。如1999年,通过打击走私,关税收入猛增800多亿,占当年税收增量的50%以上;2001年强化税收征管增加的收入近700亿,约占全年税收增量的26%。应该注意的是,随着税收征管制度的规范化和征管技术条件的不断成熟,税收征管因素对税收收入影响的弹性将会大大降低

自1997年以来,针对不利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持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使得国民经济勉力维持了7%以上的年增长速度。然而,不利的国内外经济环境至今没有大的改观,通货紧缩的压力依然存在,内需增长乏力。加上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拉动内需主要依靠增发国债、扩大财政支出,财政赤字和国债负担增长比较快,一些人开始对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和实施策略产生了怀疑。
1996年以来,财政收入每年以14%-20%的速度增长,也引起了一部分人的担心,认为会抵消扩大财政支出的作用。积极财政政策重点由扩大财政支出向减少财政收入转变,即实行减税或所谓的供给政策的主张开始流行起来。那么实际情形到底怎样呢?
1996年以来国家财政预算收入的快速增长,主要是体制改革中建立公共财政的结果,并非意味着我们实行了与扩张性财政支出政策相抵消的紧缩性财政收入政策。1994年以来,我国各项税种的税率水平并没有提高,法定税基也没有扩大。国家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真实原因是,分税制改革调动了中央与地方的积极性,使得它们都对收入归自己支配的税种加强了征收管理,偷漏税等现象显著减少。因此,实际税基比分税制改革前有所扩大,国家财政预算收入显著增加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实际上,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到2001年也只是上升到15%的水平,低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在这么低的税负水平下,如果微观经济主体仍然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说明现实条件下的微观主体的生产经营效益对税收并不十分敏感,进一步减税对国民经济的刺激作用不会很大。
退一步讲,如果考虑到宏观调控的需要而实行减税,应该做的是选择若干税率较高、影响面比较大的税种进行规范的减税处理,即通过税法的统一变动调整国家法定税率和税基,比如将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收入型或消费型,降低我国企业所得税税率等。
但是,真正能够对企业负担产生实质性影响的是税外负担的消除。一些主张减税的人正是考虑到我国税外负担沉重的现实才得出减税结论的。然而,因此就主张我国应该通过减税来减轻企业负担,刺激民间投资,则是走错了方向。
既然我国企业正税负担水平并不高,就不能将重点放在减税上,而是应该大力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取缔政府的不合理收费行为。应该借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时机,冲破既得利益的阻挠,尽快完成费改税、财政集中收付制度和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彻底解决企业的非税负担问题。
目前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当然也需要根据形势变化做出相应调整,但是调整的重点不应该是减税,而应该是加快财政体制改革,尽快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实现改革与发展的良性互动。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财政领域推行了放权让利式改革,这种改革对于打破传统财政体制的计划经济特征,促进市场机制发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改革方式也存在一些缺陷,当计划经济体制框架基本瓦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已经取得实质性突破的时候,财政体制改革就应该有目的地以全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为目标了,继续简单地沿袭过去放权让利式改革的经验已经不合时宜了。
1994年开始的分税制改革标志着放权让利式改革方式的结束,我国改革从此进入全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自觉的高级阶段。继续墨守以前的改革成功经验,坚持无原则地向地方政府和企业分权是没有理论根据的,对我国改革和发展事业也没有好处。市场经济的宏观经济调控职能要求由中央政府统一行使,地方政府只是起配合作用,已经不再需要地方政府直接参与当地的经济事务,相反,形势的发展已经开始要求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的大市场,要求地方政府尽快转换职能,企业尽快转变行为方式,实现政企分开,让企业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市场主体,尊重市场机制,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依靠政府的优惠政策甚至寻租活动。地方政府发展地方经济不再依靠提供税收优惠和补贴,或者直接出面创办企业进行投资开发,而是依靠提供良好的地方公共品和服务,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等投资环境。所以,已经没有必要对地方政府和企业进行笼统的“放权让利”。
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与财政体制改革并不矛盾,两者完全可以相互促进,不能因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而放慢财政体制改革步伐。建立公共财政并不包含对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带有负面影响的内容。相反,财政收入和预算管理方面的改革能够有效增强国家财力,特别是中央政府的相对财力,从而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提供充分的国家信用保障,解决大规模发行国债可能产生的国家债务负担问题。
费改税和取消不合理收费实际效果等于减税。财政预算和支出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也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提供了制度保障。当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也有利于加快财政体制改革步伐。潜在的国债还本付息负担逼迫我们不得不在扩大财政支出的同时严格财政收入的征管,对国债融资项目的支出管理有利于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加上加入WTO对政府职能,特别是对地方政府职能的影响。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将是我们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从事宏观经济调控的第一次尝试,客观上必然会提出相应的财政体制改革要求。
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目的是缓解国民经济的通货紧缩困境,保障国民经济在困境中仍然能够维持比较高的增长速度。现在,我国整体上仍然是个发展层次很低的国家,而且体制改革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如果不能维持国民经济的较快发展,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就有可能尖锐化,后果也将不堪设想。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自1997年以来,针对不利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持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使得国民经济勉力维持了7%以上的年增长速度。然而,不利的国内外经济环境至今没有大的改观,通货紧缩的压力依然存在,内需增长乏力。加上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拉动内需主要依靠增发国债、扩大财政支出,财政赤字和国债负担增长比较快,一些人开始对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和实施策略产生了怀疑。
1996年以来,财政收入每年以14%-20%的速度增长,也引起了一部分人的担心,认为会抵消扩大财政支出的作用。积极财政政策重点由扩大财政支出向减少财政收入转变,即实行减税或所谓的供给政策的主张开始流行起来。那么实际情形到底怎样呢?
1996年以来国家财政预算收入的快速增长,主要是体制改革中建立公共财政的结果,并非意味着我们实行了与扩张性财政支出政策相抵消的紧缩性财政收入政策。1994年以来,我国各项税种的税率水平并没有提高,法定税基也没有扩大。国家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真实原因是,分税制改革调动了中央与地方的积极性,使得它们都对收入归自己支配的税种加强了征收管理,偷漏税等现象显著减少。因此,实际税基比分税制改革前有所扩大,国家财政预算收入显著增加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实际上,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到2001年也只是上升到15%的水平,低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在这么低的税负水平下,如果微观经济主体仍然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说明现实条件下的微观主体的生产经营效益对税收并不十分敏感,进一步减税对国民经济的刺激作用不会很大。
退一步讲,如果考虑到宏观调控的需要而实行减税,应该做的是选择若干税率较高、影响面比较大的税种进行规范的减税处理,即通过税法的统一变动调整国家法定税率和税基,比如将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收入型或消费型,降低我国企业所得税税率等。
但是,真正能够对企业负担产生实质性影响的是税外负担的消除。一些主张减税的人正是考虑到我国税外负担沉重的现实才得出减税结论的。然而,因此就主张我国应该通过减税来减轻企业负担,刺激民间投资,则是走错了方向。
既然我国企业正税负担水平并不高,就不能将重点放在减税上,而是应该大力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取缔政府的不合理收费行为。应该借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时机,冲破既得利益的阻挠,尽快完成费改税、财政集中收付制度和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彻底解决企业的非税负担问题。
目前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当然也需要根据形势变化做出相应调整,但是调整的重点不应该是减税,而应该是加快财政体制改革,尽快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实现改革与发展的良性互动。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财政领域推行了放权让利式改革,这种改革对于打破传统财政体制的计划经济特征,促进市场机制发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改革方式也存在一些缺陷,当计划经济体制框架基本瓦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已经取得实质性突破的时候,财政体制改革就应该有目的地以全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为目标了,继续简单地沿袭过去放权让利式改革的经验已经不合时宜了。
1994年开始的分税制改革标志着放权让利式改革方式的结束,我国改革从此进入全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自觉的高级阶段。继续墨守以前的改革成功经验,坚持无原则地向地方政府和企业分权是没有理论根据的,对我国改革和发展事业也没有好处。市场经济的宏观经济调控职能要求由中央政府统一行使,地方政府只是起配合作用,已经不再需要地方政府直接参与当地的经济事务,相反,形势的发展已经开始要求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的大市场,要求地方政府尽快转换职能,企业尽快转变行为方式,实现政企分开,让企业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市场主体,尊重市场机制,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依靠政府的优惠政策甚至寻租活动。地方政府发展地方经济不再依靠提供税收优惠和补贴,或者直接出面创办企业进行投资开发,而是依靠提供良好的地方公共品和服务,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等投资环境。所以,已经没有必要对地方政府和企业进行笼统的“放权让利”。
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与财政体制改革并不矛盾,两者完全可以相互促进,不能因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而放慢财政体制改革步伐。建立公共财政并不包含对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带有负面影响的内容。相反,财政收入和预算管理方面的改革能够有效增强国家财力,特别是中央政府的相对财力,从而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提供充分的国家信用保障,解决大规模发行国债可能产生的国家债务负担问题。
费改税和取消不合理收费实际效果等于减税。财政预算和支出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也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提供了制度保障。当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也有利于加快财政体制改革步伐。潜在的国债还本付息负担逼迫我们不得不在扩大财政支出的同时严格财政收入的征管,对国债融资项目的支出管理有利于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加上加入WTO对政府职能,特别是对地方政府职能的影响。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将是我们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从事宏观经济调控的第一次尝试,客观上必然会提出相应的财政体制改革要求。
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目的是缓解国民经济的通货紧缩困境,保障国民经济在困境中仍然能够维持比较高的增长速度。现在,我国整体上仍然是个发展层次很低的国家,而且体制改革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如果不能维持国民经济的较快发展,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就有可能尖锐化,后果也将不堪设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取得的成就?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全球人口最多的一个国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一场伟大的事业,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了不起的关于发展的故事,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不仅改变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命运,也改变了世界经济力量的分布版图,在人类的历史上从来未曾有一个国家在短短的三十年时间里,让数亿人民摆脱了贫困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我国国民经济蓬勃发展、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的35年,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由弱变强的35年,也是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上中等收入国家跨越的35年。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年均经济增速高达9.8%。1979-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只有2.8%。我国高速增长期持续的时间和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领域有哪些理论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探析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人真正自觉地开始认识现代化,一系 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重新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机制,明确了中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性,全面开创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 一、提出“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思想 为了全面纠正十年...

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阶段和特点。六个阶段,主要想了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出现了六次比较明显的波动,包括五次通货膨胀、经济过热和一次通货紧缩,与此相对应,经历了六次比较大的宏观调控。 第一次宏观调控(1979~1981) ——两次中央会议刹住“一拥而上” 第一次宏观调控针对的是1978年的经济过热而出现的通货膨胀。在当年12月召开的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的四次通货膨胀及其原因分析
此次通胀的治理以199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提出16条措施为起点,经过3年的治理,到1996年我国实现经济的“软着陆”。历次通货膨胀的特点 从以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多次通货膨胀的表现、治理措施等情况来看,其具有的特点为:●通货膨胀与经济高速增长并存。高速增长往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进行了哪些改革{如大部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进行了哪些改革{如大部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并简要分析其原因,大概点就是为什么改,为什么会取得成就,以及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进行了哪些改革{如大部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并简要分析其原因,大概点就是为什么改,为什么会取得成就,以及背景。

求一篇中国改革开放的变化的作文
(1)建立全面物质生产体系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2)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30年...

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现的新变化,并简要分析其历史意义_百 ...
虽然这一数字比2006年同期的31起下降了近一半,但中国仍然是反倾销调查的热点国家,是美国和欧盟反倾销的主要目标《2007年中国五大反倾销案件盘点》,中国纺织网,2007年11月16日。。在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与现象,要求我国的发展模式和总体开放水平再跨上一个新台阶。 (二)全球经济...

分析我国经济重心向中西部转移各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所体现的经济学...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政府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适应各发展阶段的具体社会经济形势,进行了三次大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调整。根据区域政策重心的不同,可以将我国的经济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一)以经济效率为重心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中央政府为了促进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在总结建国以来区域发展经验教训和借鉴西方...

改革开放表现在那个方面?
形成有效调节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制度及其机制,进而在比较的意义上促进国家快速、均衡、持续、健康发展的能力。有效性是政府能力的核心概念。 政府能力从职能性质的角度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能力:经济管理能力、政治和社会管理能力、行政组织管理能力。本文主要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实力的变化来评价当代中国...

林芝地区15188636710: 我国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壤骂倍平:[答案] 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从理论上说,一国特定条件下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及财政收入与GDP的相对增长速度客观上存在着一个合理量值(或合理数量区间).在这个水准上,资源总体配置效率最高,政府应力求使本国财政收入符合这一水...

林芝地区15188636710: 分析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变化的趋势 -
壤骂倍平: 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根本性因素.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收入绝对规模持续增长,且呈先慢后快的阶段性特征.1979-1992年,全国财政收入从1146亿元增加到3483亿元,年均增长规模为179...

林芝地区15188636710: 我国财政收入从一万亿元到两万亿元用了五年时间,从两万亿元到三万亿元仅用两年时间,从三万亿元到五万元用两年时间. (1)分析我国近几年来财政收入... -
壤骂倍平:[答案] 答案: 解析: (1)财政收入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制约.我国近几年来,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不断解放发展生产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实施积极、稳健财财政政策,使得财政收入不断增长. (2)①财政收入增长国家经济实力增...

林芝地区15188636710: 我国财政收入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的变动过程和原因 -
壤骂倍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规模变动趋势及原因分析07-05-20 11:53 发表于:《角落》 分类:未分类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财政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我国财政收入保持着较高的增长幅度.1978—2005年,我国财政实力...

林芝地区15188636710: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伟大成就的基础上,我国财政实力不断增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政保持了较高的增幅,财政收入规模不... -
壤骂倍平:[选项]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林芝地区1518863671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财政收入也实现快速增长.1978年全国财政收入只有1132亿元,而今年预计将突破6万亿元.随着财政收入的增... -
壤骂倍平:[答案]小题1:A 小题1:D 第一问,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增长,说明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基础性影响,故A入选.B选项观点错误,分配政策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C选项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本题中没有涉及到税收,故排除.D选项观点错误,...

林芝地区15188636710: 新中国60年经济成就 -
壤骂倍平: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旧中国满目疮痍的废墟上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GDP年均增长8.1%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中等偏下收入国家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国经济...

林芝地区15188636710: 材料一:1949年全国财政收入总规模仅有62.17亿元,30年后的1978年全国财政收入虽然首次突破1000亿元,然而从1978年到1998年的20年,全国财政收入... -
壤骂倍平:[答案] (1)、材料一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的财政收入也大幅快速增长;材料二表明,1995-2007年,我国的财政收入对GDP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材料三表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2008年前七个月...

林芝地区15188636710: 如何判断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分配体制和分配格局变化对财政收入增长趋势的影响 -
壤骂倍平: 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财政收入不断增加

林芝地区15188636710: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取得的重大成就 -
壤骂倍平:[答案] 1978年,我国GDP为3645.2亿元,财政总收入 为1121亿元,进出口总额为206.4亿美元. 2002年,我国GDP首次突破10万亿元,为102398亿元; 2006年,我国GDP又突破20万亿元,为211923亿元,折2.7万亿美元. 2002年,我国GDP分别相当于...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