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交通发展史

作者&投稿:唐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古代兵器发展史?~

剑:中国古代用于近战刺杀和劈砍的尖刃冷兵器。分剑身和剑柄两部分,剑身细长,两侧有刃,顶端尖而成锋。剑柄短,便于手握。剑常配有剑鞘。中国最早的剑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剑。以后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铁剑和钢剑。

矛:中国古代用于直刺,扎挑格斗的冷兵器。由矛头和矛柄组成。矛头多以金属制作,矛柄多采用木、竹和藤等材料制作,也有用金属材料的。矛长通常为1.8-2.7米,有的达4米多。矛头一般长40厘米,有的达80多厘米。早期的矛头为石头或兽骨,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青铜和铁制矛头。

戟:中国古代将矛和戈攻能合为一体的格斗用冷兵器。由戟头和戟柄组成。戟头以金属材料制作,戟柄为木、竹质。戟最长可达3米多。既能直刺,扎挑,又能勾、啄,是步兵、骑兵使用的利器。早期使用的戟是青铜戟,以后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铁戟。

刀:中国古代用于近距离砍和劈的单兵格斗冷兵器。由刀身和刀柄两部分组成。刀身狭长,刃薄脊厚。刀柄或长或短。其种类很多,有大刀、腰刀和环首刀等,是中国古代军队装备的主要兵器。早期为石刀,后来发展为青铜刀、铁刀和钢刀。

匕首:一种短小似剑的冷兵器。由刀身和刀柄两部分组成。长20-30厘米,有单刃和双刃之分。匕首短小易藏,从古至今一直是军队使用的冷兵器之一。

戈:中国古代用于钩杀和啄击的冷兵器。由戈头和柄组成。戈头多为青铜铸造。柄多为竹、木制作,长度通常为1米左右,最长超过3米。戈盛行于商代至战国时期。战国晚期,铁兵器使用渐多,逐渐淘汰了青铜戈,至西汉后期已绝迹。

弓箭:中国古代以弓发射的具有锋刃的一种远射兵器。弓由弹性的弓臂和有韧性的弓弦构成;箭包括箭头、箭杆和箭羽。箭头为铜或铁制,杆为竹或木质,羽为雕或鹰的羽毛。是中国古代军队使用的重要武器之一。

盾:中国古代军队使用的手持防护兵器。形状有长方形、梯形或圆形。材料为皮革、木材、藤或金属等。大盾高约1米,宽约60-80厘米。小盾高约60厘米,宽约40厘米。

铠甲:中国古代军队将士穿在身上的防护兵器。由3部分组成:甲身、甲裙和甲袖,甲裙和甲袖可以上下伸缩,便于作战。最初以藤木和皮革等材料制造,以后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青铜和铁制铠甲,可以用效地防御青铜和铁制兵器的攻击。

火铳:中国元代及明代前期金属管状射击火器。由前膛、药室和尾[上“巩”下“金”]组成。使用时点燃由药室引出的药线,引燃药室内的火药,借助火药燃气的爆发力将预装入前膛内的石弹或铁弹射出,杀伤敌人。火铳是中国元古代第一代金属管状射击火器,以铜和铁铸造,至迟出现于元代(约公元14世纪初),后普遍用于海战和陆战。战时使用的火铳有:单管手铳、多管三眼铳、五排铳、七星铳、十眼铳和大口径碗口铳(口径为100-120毫米)等。

佛朗机:中国明代中期火炮。由母铳和子铳构成。母铳身管细长,口径较小,铳身配有准星、照门,能对远距离目标进行瞄准射击。铳身两侧有炮耳,可将铳身置于支架上,能俯仰调整射击角度。铳身后部较粗,开有长形孔槽,用以装填子铳。子铳类似小火铳,每一母铳备有5至9个子铳,可预先装填好弹药备用,战斗时轮流装入母铳发射,因而提高了发射速度。佛朗机为欧洲发明,明嘉靖元年(1522年)由葡萄牙传入中国,按其国名称为“佛朗机”。嘉靖三年(1524年),明廷仿制成功第一批32门佛朗机,每门重约300斤,母铳长2.85尺,配有4个子铳。之后,明廷又陆续仿制出大小型号不同的各式佛朗机,装备北方及沿海军队。

鸟铳:中国明朝后期对火绳枪和燧发枪的统称。由枪管、火药池、枪机、准星、枪柄等组成。使用时通过预燃的火绳扣动枪机,带动火绳点燃火药池内压实的火药,借助火药燃气的爆发力将枪管内铅弹射出,杀伤敌人。鸟铳为欧洲发明,明嘉靖年间由鲁密(今译鲁姆,位于今土耳其)传入中国,明廷遂仿制。最初仿制的鸟铳为前装、滑膛、火绳枪机,为近代步枪雏形。口径约为9-13毫米,枪管长1-1.5米,全枪长1.3-2米,重2-4千克。弹重3-11克,射程150-300米,曾为明、清军队的主要轻型火器装备之一。

古代很多用野兽代步!后来经过筛选后就是马,驽马,牛,象,马车,牛车,木筏,船,楼船,自行车,蒸汽火车,蒸汽楼船,摩托车,汽车,火车,飞机,高铁等等!

中国古代交通发展史

1、先秦时期的道路

历史发展到原始社会传说中黄帝炎帝和尧舜禹担当部落首领的时候,各地的交通有了明显的进步。到公元前1066年至公元前771年的西周时期,可以说我国道路已经初具规模 。

周武王姬发灭商后,除都城镐京(今西安附近)外,还根据周公姬旦的建议,修建了东都洛邑(今洛阳),以便于控制东方新得到的大片疆土,对付殷商残余势力为了有效发挥两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在它们之间修建了一条宽阔平坦的大道,号称周道。

并以洛邑为中心,向东向北向南向东南又修建成等级不同的呈辐射状的道路周道是西周王室的生命线,也是国家交通的中轴线。这条交通线也仍然是横贯东西的大动脉周道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上,起了奠基性的作用 。

东周时期,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大规模的经济文化交流军事外交活动和人员物资聚散,都极大地推进了道路的建设。除周道继续发挥其中轴线的重要作用外,在其两侧还进一步完善了纵横交错的陆路干线和支线。

再加上水运的发展,把黄河上下淮河两岸和江汉流域有效地联接起来这个时期修建的主要道路工程有许多,秦国修筑的著名的褒斜栈道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秦惠王时,开始修筑褒斜栈道货殖列传记载:关中南则巴蜀,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道绾毂其口。

战略上为蜀之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如在公元前206年,著名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故事即发生于此除了秦国的栈道外,其他主要的道路工程还有:楚国经营的从郢都通往新郑的重要通道,晋国打通的穿越太行山的东西孔道,齐鲁两国建设的四通八达的黄淮交通网络,燕国开辟的直达黄河下游和通往塞外的交通线等。

至此,穿大袖宽袍的中原人善射箭骑马的戎狄人居云梦江汉的荆楚人披长发嬉水的吴越人喜椎髻歌舞的巴蜀人就连成一体了,为中华民族的进一步统一打下了基础 。

2、秦汉时期的道路  

中国全国陆上交通网的形成,始于秦朝早在秦国出兵扫灭六国的同时,实现了车同轨全国车辆使用同一宽度的轨距,它适应了秦朝全国土木工程和战争等方面长途运输的需要,对道路修建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

根据车同轨的要求,秦朝在把过去错杂的交通路线加以整修和连接的基础上,又耗费了难以数计的人力和物力,修筑了以驰道为主的全国交通干线这项费时10年的工程,规模十分浩大,它以京师咸阳为中心,向四方辐射,将全国各郡和重要城市,全部联通起来。

公元前212年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下令修筑一条长约1400公里的直道,命蒙恬扶苏率20万大军,边驻守边关,边修直道这条大道沿途经过陕甘等省,穿过14个县,直至九原郡(今内蒙自治区包头市),仅仅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就修筑完毕。

3、著名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在公元前2世纪至十三四世纪期间,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贯亚洲的陆路交通干线,是中国同印度古希腊罗马以及埃及等国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古代中国的丝绸主要是通过汉朝时开辟的丝绸之路运往西方的。

在我国的汉朝和唐朝时期,东部山东和东南沿海江浙一带的大批质量上乘的丝绸从水路或陆路集中到长安城有相当一部分通过陆路转运到西方去由于在这条陆路上,丝绸的贸易占了很大比重,因此把它称为丝绸之路以后又开辟了经海洋通往西方的航线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这条国际通道的开辟,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它经过中亚西亚,可与东南欧及北非的交通线相衔接,构成了世界性的东西大商道不仅在两汉时期,而且在唐宋元明时期,它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古代东西方文明联系的主要纽带  。

4、唐代以后的道路 

唐朝是我国古代道路发展的极盛时期。当时,京城长安不仅有水路运河与东部地区相通,而且是国内与国际的陆路交通的枢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城内有11条南北大街,14条东西大街,把全城划分为100多个整齐的坊市。

皇城中间的南北大街称为承天门大街,宽441米,视野开阔连接12座城门的有六条大街,其中朱雀大街,是盛唐时期长安城的一条贯穿南北的重要大街。出了长安城,向东,向南,向西,向北,构成了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网不仅通向全国各地。随着唐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也相继成为国内外交通的重要中心。

到了宋和辽金时期,我国的道路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在城市道路建设与交通管理方面,与隋唐时代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一时期的城市建设,实现了街和市的有机结合城内大道两旁,第一次成为百业汇聚之区。

元明时期建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稠密的驿路交通网,驿路干线辐射到我国的四面八方。特别是元代,综合拓展了汉唐以来的大陆交通网,进一步覆盖了亚洲大陆的广阔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蒙古族各部在成吉思汗等有作为的领袖统率下东征西略。兵锋所至,驿站随置,道路贯通。

运输不绝蒙古军军事势力的极盛时期,道路直通东欧多瑙河畔,南下攻灭金政权和南宋政权后,把南中国的大片疆土也纳入自己的版图同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比较起来,元明道路规模更大,效率更高,发挥着更为直接的重要作用。

清朝把驿路分为三等,一是官马大路,由北京向各方辐射,主要通往各省城;二是大路,自省城通往地方重要城市;三是小路,自大路或各地重要城市通往各市镇的支线官马大路,是国家级官道,在京城东华门外设皇华驿。

作为全国交通的总枢纽,管理北路西路南路东路等官马大路干线系统。官马北路系统最重要的是通往大东北的干线,即从北京经山海关盛京(今沈阳)分别延伸到雅克萨庙屯(在黑龙江入海口)的官路和通往朝鲜半岛的国际通道。

属于官马北路系统的还有分别到呼伦恰克图的干线以及塞上的横向大通道这些道路在开发清代北疆,捍卫北疆的斗争中发挥过重要战略作用。官马西路系统包括兰州官路与四川官路的两大干线,前者从北京经保定太原西安兰州,分别到青海西藏和新疆,并通往中亚西亚诸国。

后者则是通往大西南的干线,从西安通往云贵川,并向西延伸到西藏拉萨在大清帝国创建和巩固的过程中,这个覆盖我国整个西部地区的官马西路系统,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官马南路系统,包括云南官路桂林官路和广东官路三条干线前两条干线均从太原南下过黄河到洛阳。

后分道到昆明或桂林,并延伸到印度支那半岛;第三条干线即广东官路的主干道,则是从北京出发经济南徐州合肥南昌赣州韶关,直达广州这是元明以来北京到广州纵贯中国南北的主要官道,历来当作使节路,而终点广州又曾是清代对外通商的唯一口岸。

所以清政府对这条干线特别重视,官马东路的唯一干线就是福建官路,沿途经过天津、济南、徐州、南京、苏州、上海、杭州、福州等重要城市。

它是清政府经济上赖以生存的重要通路此外,还有横贯东西的长江官路等等清政府正是通过这些道路,实现了对全国各省各市各县各乡镇乃至自然村落的政治控制与经济榨取;全国各地各民族人民为了生存和发展,也通过这个庞大的交通网络,实现了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

我国古代的道路,都是沙石或泥土路,还没有用沥青或水泥铺成的道路直至19世纪末期,我国才出现了铁路和公路1876年,英帝国主义欺骗满清政府,擅自修筑了吴淞到上海的铁路。这是在我国领土上的第一条铁路。

而1881年建成的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则是我国出资修建并延存下来的第一条铁路。我国最初的公路,是1908年苏元春驻守广西南部边防时兴建的龙州到那堪公路,可惜没有全部完工。

扩展资料:

古代关于道路的称呼

在远古尧舜时,道路曾被称作康衢。西周时期,人们曾把可通行三辆马车的地方称作路,可通行两辆马车的地方称作道,可通行一辆马车的地方称作途畛,是老牛车行的路,径是仅能走牛马的乡间小道。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车同轨,兴路政,最宽敞的道路,称为驰道,即天子驰车之道。唐朝时筑路五万里,称为驿道。后来,元朝将路称作大道,清朝称作大路、小路等。清朝末年,我国建成第一条可通行汽车的路,被称作汽车路,又称公路,由此一直沿用至今。

至于马路,则是外来语,巷、坊、弄、胡同等,被认为是从唐朝沿用下来的旧称,系指大道以外的路。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雄奇蜀道:古代陆上交通的活化石



  先秦时期,我国古代交通初具规模。早在3000 多年前的商朝,我国古代
  交通已有所发展。根据甲骨文、金文、出土实物及古籍记载,商朝不仅有了
  “车马”、“步辇”和“舟船”等交通工具,而且开始建立“驲〔rì日〕传”
  制度,进行有组织的通信活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又修筑了许
  多通行战车的道路。中原各国陆路交通纵横交错,还沿途设立了“驲置”,即
  驿站。水路交通不仅利用长江、淮河和黄河等天然河道,而且相继开凿了胥
  河、邗〔hán 寒〕沟、菏水和鸿沟等人工运河。
  秦汉时期,水陆交通形成全国网络。全国性交通网的形成,始于秦代。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车同轨”的法令,把过去杂乱的交通路线,加以
  整修和联结,建成遍及全国的驰道,车辆可以畅行各地。同时又设置驿道,
  颁布有关邮驿的法令,建立起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邮传系统。汉朝开
  辟了经西域通往西方的道路“丝绸之路”。汉朝在秦朝原有道路的基础上,
  继续扩建延伸发展了以京都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的交通网。秦汉时期水
  运事业有了较大发展,秦朝挖掘的灵渠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起来,汉
  朝则开辟了沟通世界两大帝国——东方的汉帝国和西方的罗马帝国的海上航
  线。
  隋唐时期,我国水陆交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隋朝时完成了贯穿
  南北的大运河工程,这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运河。
  唐朝时海上贸易逐渐发展起来,开辟了新的海上航线,加强了东西方的交流和
  联系。唐朝京都长安发展为国内外交通的重要枢纽和中心,变成世界上最大
  的都市之一。唐朝在各水陆要道上,广设馆驿,每30 里一驿,构成了以京都
  长安为中心、遍布于全国的驿路系统。条条大路通向长安。
  宋元时期,古代交通进入鼎盛时期。宋朝将指南针应用到海船上,使航
  海技术大大提高。宋朝已把帆船作为海上交通的重要工具,从广州、泉州等
  地出航东南亚、印度洋以至波斯湾。元朝沿海航运事业最发达。元朝除继续
  开挖运河,使京杭大运河全线通航外,又开辟了以海运为主的漕运路线,从
  海上最多时年运粮达360 万石。元朝的幅员之大,盛于前代;驿路分布之广,
  也为前代所不及。在全国水陆通道上,遍设站赤(驿站),构成了以大都(今
  北京)为中心、通向全国及至境外的稠密的驿路交通网。
  明清时期,我国古代交通日趋衰落。明代造船业的规模最大,出现了造
  船高峰。这一时期在交通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就是明朝大航海家郑和,从公
  元1405 年到1433 年先后七次渡洋远航,把我国古代航海活动推向了顶峰。
  但是好景不长,不久以后明清两朝相继实行了海禁,航海事业从此就一蹶不
  振了。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纷纷侵入,近代交通工具火车、轮船
  和汽车相继兴起,铁路、航线和公路不断开辟,遂使我国以帆船为主要工具
  的古代水上运输业,以畜力车、人力车为主要工具的古代陆路运输业和以邮
  驿为主要方式的古代邮政通信业,日趋衰落并逐步废弃。

交通是随着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
古代,人们为了生存,尽量沿河生活,水上交通就成为最早产生的运输方式。“伏羲氏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说明独木舟早已在中国出现。在陆上交通方面,驯马牛以为陆运工具出现得最早,此后出现马牛拉车而促进了道路的人工修筑,直至出现丝绸之路。古代地中海的腓尼基人和濒临地中海的希腊人在造船、航海方面均较领先。11世纪中国将指南针用于航海,促进了世界航海技术的发展。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的环球航行,都推动了水上运输的进步。公元前480 年中国开凿了古老的运河邗沟,至秦朝又为粮运连通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的灵渠,成为水路自身联运的创举。18世纪下半叶蒸汽机的发明导致了产业革命,促进了机动船和机车的出现,从此开始了近代运输业。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首次将蒸汽机用于克莱蒙脱号明轮上。1825年英国发明家斯蒂芬森制造的蒸汽机车在英国斯托克顿达灵顿铁路上运行成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汽车、飞机相继问世。1885年德国人本茨制成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制成第一架内燃机推动的双翼飞机。管道运输在20世纪50年代后,伴随石油和煤炭的大量输送而发展起来。
交通运输在社会生产中分为生产过程的运输和流通过程的运输。交通的生产活动是实现人和物的位移及信息传输,运输产品是以人公里和吨公里计量。交通生产设施有固定设施和流动设施之分。固定设施有线路、港、站、场、台等,流动设施指车、船、飞机等。世界各种运输方式线路总长3000多万千米,其中铁路130多万千米,公路2000多万千米,内河航道50多万千米,管道150多万千米,航空线路530多万千米。随着现代技术与经济发展,铁路行车时速可达300~400千米,高速公路的汽车时速可达200千米,船舶出现 50 万吨以上的巨型油船。运输工具向高速、大型化方向发展,运输线路逐步构成合理化的运输网、发展联运。

  中国古代交通与文化传播

  中国古代交通建设

  “车同轨”与“书同文”

  从张骞的驼队到郑和的云帆

  中国古代的外来文明

  交通史是历史总进程的一个重要的侧面。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几乎都可以看到交通进步的轨迹。交通条件决定着历史上文化圈的规模,也影响着各个文化圈相互之间的联系。

  古代的文化传播与交通状况是分不开的。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有赖于交通。没有丝绸之路的开辟,葡萄、胡萝卜就无法来到中原;没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玉米、马铃薯就不能成为欧亚大陆的食品。同样,没有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大量佛教典籍就无法从印度传到中国本土和从中国传到东瀛日本,“唯识”“因明”等学问也就不可能渗透到中国。因此,社会历史的发展与进步,处处与交通密切相关。

  一 中国古代交通建设

  人们所熟悉的“愚公移山”的故事,“五丁开道”的故事,“夸父逐日”的故事,都依稀透露出远古先民们发展交通事业的艰苦努力。

  中华民族的始祖皇帝,被后人称为“轩辕氏”或“轩皇”、“轩帝”,实际上就是对他在交通方面创制的赞颂。《太平御览》卷七七二引(释名)说,黄帝是车辆的发明者,因此而号为“轩辕氏”。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写道,各地诸侯都尊奉轩辕为天子,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从者,黄帝则予以征抚,“披山通道,未尝宁居”。黄帝的事迹,反映了传说时代交通发展的实际情形。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而“行不迷”;大禹治水,“开九州,通九道”,“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人”(《史记·夏本纪》),他们圣王地位的确立,也与交通行为有关。

  在河南安阳、郑州和辉县的商代墓葬中,大量发现原产于新疆的玉和原产于南海的贝。《尚书·酒诰》中有“肇牵车牛,远服贾用”的说法,表明殷人的交通贸易关系已经扩展到非常广阔的地域。殷墟卜辞中已经多见象车之形的“车”字,结构多有不同。大型墓葬多附有车马坑并随葬车马器,车马同时又被作为奉献于先祖的重要祭品之一。当时战车还是体现军队实力的主要军事装备,而这种以车战为主的作战形式,又对交通道路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甲骨文中结构多样的“舟”字,说明当时的木船已经有多种形制。卜辞中所见“凡”字作“帆”的象形,反映当时借用风作舟航动力的水运形式已经出现。

  周王朝在各地分封诸侯,利用所建置的政治军事据点以为藩屏,来维护中央政权的统治。这种政治体制要求各地与周王室保持紧密的联系。当时以车兵为军队的主力,也要求各地有平阔的大道相通。西周青铜器铭文和当时的文献,把周王室所主持修筑的连通各地的交通干道称为“周行”或“周道”。《诗经·小雅·大东》中说“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形容“周道”如同磨石一样平整,如同射出的箭一样端直,体现了这种交通干道规划设计的合理和修筑施工的严谨。

  春秋时期,交通建设有了新的进步。大致在这一时期,太行山、秦岭等险山峻岭都已经开始有车路通行。《国语·周语中》记载,周定王时,单襄公奉使自守前往楚国,途经陈国时,看到道路不修,馆舍不整,于是预言陈国将要灭亡。可见,以交通道路为主体的交通设施是否修整,当时已经是体现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据《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载,晋平公当政时,晋国道路馆舍失修,也曾经受到郑国政治家子产的批评。

  以交通干道的建设为基础,相应的交通设施也得以进一步健全。《周礼·地官·遗人》说,贯通都市和村野的交通大道上,每隔十里,设置有“庐”,“庐”可以提供行旅饮食;每隔三十里,有可以止宿的“宿”,“宿”设有“路室”,并且有服务于行旅的粮草储备;每隔五十里有“市”,“市”有住宿条件更为优越的“候馆”,行旅消费品的储积也更为充备。当时,中原各国政府普遍沿交通干道设立交通站,置备车马和专职管理人员,遇到紧急情形,则乘传疾驰,次第相继,使军情政令能得以迅速通达。孔子说:“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孟子·公孙丑上》)就是说,德政的流行普及,比邮驿系统传达政令还要迅速快捷。可见,当时驿政的发达,突出表现为信息传递的神速。

  《左传·哀公九年》记载,在这一年的秋天,吴国在“邗”地构筑城防,并且完成了“沟通江、淮”的工程。邗沟的开通,是中国古代运河建设史上的创举。邗沟通航,实现了南北水路的连接,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融。此后,吴王夫差为了引舟北上,称霸中原,又把邗沟向北延伸,进一步沟通了淮河以北的水路。《国语·吴语》说他起师北征,深凿运河,使宋国和鲁国之间有航道相通,沂水和济水,也都由这条人工运河连通到一个水路航运体系之中。大约开通于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0年)的鸿沟,是继邗沟之后又一条著名的运河。鸿沟沟通黄河水系和淮河水系,进一步便利了南北往来。

  安徽寿县曾经出土战国时期楚王颁发给鄂君的免税凭证,即著名的“鄂君启节”。从铭文中车舟所经过的城邑看,车节经过9个城邑,舟节经过11个城邑。所通行的水路以长江、汉水水系为主,东至邗沟,西至汉江上游,南则循湘、资、沅、澧、庐诸水,也分别可至上游。可见,在当时的水路交通体系中,运河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地理学名著《禹贡》中,有关于各地风土物产以及贡输道路的记述,说明当时陆运和水运的范围、货流方向和运输能力,都已经初步形成规模,并且已经被人们所认识。

  交通事业在秦汉时期有了很大的进步。秦王朝和汉王朝都将发展交通作为主要行政任务之一。秦汉交通的主要形式为以后两千年交通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本格局。

  秦王朝交通建设最具有时代特色的成就,是驰道的修筑。“治驰道”,是秦始皇统一后第二年就开始进行的宏大工程。对于驰道的形制,西汉人贾山曾经有这样的记述:“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所谓“道广五十步”,就是说,路面的宽度达到五十步(相当于今69米左右)。“三丈而树”,一种解释说,是在路面中央三丈皇帝专行的车道特别做出标示;一种解释则说,是在道路的两旁每隔三丈植一棵树。“厚筑其外”,是指路基的构筑务必要求坚实,两侧又形成宽缓的路坡。“隐以金椎”,是说用金属工具夯击以使路基坚稳。“树以青松”,是说道旁行道树的树种主要选用松树。贾山还说,秦王朝修筑的驰道,东方通达燕地和齐地,南面行抵吴地和楚地,江湖之上,以及海滨的宫观,都可以一一连通(《汉书·贾山传》)。驰道,当时实际上已经成为全国交通网的主纲,是区别于一般道路的高速道路。驰道的路面分划为3条,是最早的具有分隔带的多车道道路。
  ... ...

一 古代交通的概况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陆疆广大、河湖众多、海域辽阔的国家,有着发展水陆交通的优越条件。几千年来,生活和繁衍在这块神州大地上的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在同自然作斗争、同压迫他们剥削他们的人作斗争的过程中,不仅写下了陆路交通的悠久历史,而且开创了水路交通的光辉历程,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谱写出世界古代交通史上最壮丽的篇章。这里我们先从各个朝代交通的状况和各种交通方式的变迁两个角度和侧面,对我国古代交通史的概貌作一简要介绍。

1 各个朝代的交通

我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从古猿进化而来,学会了制造工具,随后就在狩猎谋生活动中,开始了有目的地进行运输和信息传递的活动。最原始的运输方式是手提、头顶、肩挑、背扛;最原始的信息传递方式是呼叫、打手势。那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畜牧业和农业出现了分工,开始了产品交换,产生了局部范围内的小量运输。后来出现了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产生了货币,商品交换量迅速增加,运输的范围和数量也相应地不断扩大和增加。社会分工越来越细,逐渐形成了专门从事运送旅客和货物的运输业和专门传递信息的邮电业。


概括唐朝交通发展方面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主要特点:陆路、水路、海路交通发达;形成了几个交通中心。原因: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民族交往密切;实行对外开放;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等。唐朝是我国古代道路发展的极盛时期。当时,京城长安不仅有水路运河与东部地区相通,而且是国内与国际的陆路交通的枢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

我国历史最悠久的交通方式是水运还是陆运
春秋战国后畜力车更加普及,官车、私车数量庞大,制车技艺大为提高。战国时开始出现双辕车。秦始皇时,车舆和车辕长度大为增加,造车技术达到相当精湛的程度。两汉、三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车辆式样出现多种变化,驴、骡由西域引进和社会各界普遍使用牛车,成为这一时期长安交通工具发展演变的重要特征。唐代...

秦朝在交通发展方面的突出贡献?有何积极作用?
军队的调遣,以维护国家的统一。特点:陆路水路海路交通发达形成了几个交通中心。原因: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灿烂民族交往密切实行对外开放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等。启示:国家统一是交通事业发展的前提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密切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就必须大力发展交通事业古代中国具有开放的胸襟领先于世界。

从古至今桥的变化
幅员辽阔,地形多种多样,河流众多;从古至今中国人建设了数以千万计的桥梁,成为华夏文化与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桥梁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曾在东西方桥梁发展史中占有崇高的地位,为世人所公认。二十世纪以来,随着公路交通的迅速发展,桥梁的发展也得到进一步扩大,它已不在局限于河流之上,大峡谷、城市路面以上以及...

中国古代有交通规则吗
第一本交通规则手册 唐朝的《仪制令》为我国最早的交通规则,也是我国最早用于交通管理的书。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这种始于唐代、盛于宋代的交通法规,带有法规的强制性。我国古代交通工具简单混杂,有车、船、轿子、牲口几大类。车类主要有太平车、囚车、陷车等,船类主要有官船、哨船、渔船、快船...

古代出行主要走哪几种道路。
在我国古代交通发展史上,修建周道的重大意义是不可低估的。不仅周、秦、汉、唐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都是在这条轴线上,而且在以后的宋、元、明、清时期,这条交通线也仍然是横贯东西的大动脉[一横] 。周道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上,起了奠基性的作用。 此外,西周对道路网的规划、标准、管理、养护、绿化以及...

简述交通运输发展史
一、世界交通运输的发展阶段 纵观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史,从世界范围内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侧重点和起主导作用方面考察,整个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和三次革命。每个阶段以一种或几种运输工具为标志,每次革命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影响,都使社会文明进程加快。1.水上运输阶段(从原始社会到19世纪...

秦始皇统一六国,对交通发展做了什么?能解释秦直道的作用和排布吗?_百 ...
秦直道是中国境内保存下来的为数极少的额古代交通要道遗址之一,除作为与长城相辅助的“高速公路”之外,秦直道还兼具防御、商业、文明传播等功能。“丝绸之路”在离殇上起到重要货物运输和社会交流作用,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势力的崛起,丝绸之路在汉初一度受阻,中外使节及商人曾转道“直道”往返于河西和...

中国交通工具的发展简史~快啊
开始是步行,然后畜力车和水上的帆船,第一次工业革命瓦特发明蒸汽机,使得1807年富儿顿发明汽船,史地分孙发明蒸汽机车,接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发明内燃机就是发动机,出现了飞机和汽车,和内燃机车.一直用到现在.现在的火车还有磁悬浮车

中国古代历史农村交通方式以什么为主?真的是马车和骑马吗?
在中国古代社会有地面的路,当然,我们也不是没有遗憾。尽管我们的先人早有“驾鸢上青天”的向往,墨翟、公输般都作成过能在空中飞行三天的木鸢。然而终两千年帝国史,在空中交通方面居然毫无进展!最后在古代交通工具的发展上有很悠久的历史渊源,百万年前,中华先民已经在东方大地上长途迁徙,寻求宜居...

田林县15579482128: 中国交通工具的演变历史 -
姜虽氨苄:[答案] 中国交通工具的演变历史 所谓交通工具的变迁,指的是人们代步工具的演变.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应该说代步工具也不少,但与西方先进的交通工具相比较都十分落后,而且速度也非常慢.例如陆路上的马车、牛车、骡车、独轮车、轿子、滑杆等...

田林县15579482128: 我国交通发展历史 -
姜虽氨苄: 大致可划分为九个时期:第一时期,夏朝;第二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第三时期,汉朝;第四时期,隋唐;第5时期,元明;第六时期,清末民初;第7时期,新中国建立;第八时期,改革开放;第9时期,现今.

田林县15579482128: 中国交通工具的发展史 -
姜虽氨苄:[答案] 交通工具是现代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周围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多,给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方便.陆地上的汽车,海洋里的轮船,天空中的飞机,大大缩短了人们交往的距离;火箭和宇宙飞...

田林县15579482128: 我国古代交通工具经过哪些变革?
姜虽氨苄: 我国远古黄帝时已有车服,谓之轩辕.轩,是古代一种前顶较高、有帐幕的车子.夏朝交通工具的种类很多,如“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到了汉代,四川民间出现了“鸡公车”,系用硬木制造,长4尺,车架安设在独轮两侧,由一人掌扶两个车把推行.到了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时在陕西黄河镇发明了“木牛流马”的交通工具,它比“鸡公车”进了一大步,可以爬坡上坎.“鸡公车”的第二次变革是在宋代,变一人推动为前后两人把架、两旁两人扶拐,前用驴拉,称“串车”.第三次变革是在明代,在“串车”的基础上加拱形席做顶,用来拉客,称为“双缱独轮车”.

田林县15579482128: 中国从古至今的交通工具的发展史?
姜虽氨苄: 独轮手推车、两轮的马车、也有四轮马车、自行车、汽车、飞机

田林县15579482128: 我国古代的道路是怎样的?
姜虽氨苄: 我国古代的道路,都是沙石或泥土路,还没有用沥青或水泥铺成的道路.直至19世纪末期,我国才出现了铁路和公路.1876年,英帝国主义欺骗清政府,擅自修筑了吴淞到上海的铁路,这是在我国领土上的第一条铁路.而1881年建成的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则是我国出资修建并延存下来的第一条铁路.我国最初的公路,是1908年苏元春驻守广西南部边防时兴建的龙州到那堪公路,可惜没有全部完工.1913年,湖南兴建了长约50公里的长沙到湘潭的公路.随着近代交通工具火车、轮船、汽车的相继兴起,铁路、公路、航线的不断开辟,我国古代的驿路交通系统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逐渐趋于瓦解和废弃.

田林县15579482128: 古代怎样运输 -
姜虽氨苄: 第一,舟、车、路.远古人类从事狩猎、采集活动,以及频繁的 迁徙活动,都是凭借人的体力.古代人们大都是沿河而居的.随着火和石斧 的应用,适应捕鱼和渡河的需要,便创造出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独木舟. 有了独木舟,人们的活动...

田林县15579482128: 海上丝绸之路简介,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姜虽氨苄: 海上丝绸之路简介: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又... 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称"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

田林县15579482128: 从古至今交通的发展 -
姜虽氨苄: 在早些时候,人类还没有“交通工具”这一代名词,那时,人们主要是靠步行来相互走访联系的.所以,那时候的科技、政治、经济等等都很不发达,毕竟相对距离较远的两地无法很好的沟通,人们不能相互...

田林县15579482128: 秦朝到元朝中国交通发展呈现什么趋势? -
姜虽氨苄: 在中国古代,我国的交通要比国外的交通发达的多,像在秦朝的时候,秦知道就相当于现在的高速公路修得既宽又平,而发展到现在,我国的公路网建设,铁路网建设也已经居于世界前列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