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游列国为何先奔卫?

作者&投稿:蓬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为选择了卫国,为什么?~

结果让孔子非常失望,他没有分到祭肉。孔子是个通达的人,深知“合则留不合则去”,于是率领众弟子辞官别鲁。临行之际,孔子以独特方式表达了对鲁国的留恋与热爱:“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一步九回头,迟迟不肯离去。

濮阳境内子路祠中的“孔子师徒初入卫境”壁画“孔子与卫——客居十载第二故乡”系列之一周游列国首站奔卫公元前497年,孔子与弟子一行数十人,自鲁抵达卫都帝丘(今濮阳),开始了长达14年周游列国的政治生涯。
卫国商代已有,周灭商后,卫成周的姬姓封国。西周时,卫国统治中心在淇县、浚县一带。公元前629年,卫成公迁都帝丘;公元前241年,卫元君迁都野王(今沁阳);战国时期,因卫都帝丘位于濮水之阳,更名为濮阳;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废卫君为庶人,卫国灭亡。卫曾四徙其都,共历800余年,是秦统一后名义上仍存在的诸侯国。

孔子周游列国,第一站选在帝丘。“卫都帝丘今已无存,它早在西汉晚期就被黄河水淹没,深埋于地下,直至2005年,才因高城遗址的发掘,露出冰山一角。”濮阳市文史专家李中义先生道。2009年3月9日,记者抵达濮阳,寻觅湮没已久的卫都帝丘。
从濮阳县城南行大约10公里,记者抵达五星乡高城村,这是个不起眼的小村,静卧于平坦、开阔的黄河故道上。该村老支书高自海把我们带到村南,指着一片青青的旷野说:“这就是原来发掘高城遗址的地方,早已回填了。”

2005年4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濮阳市文物保管所,对高城遗址四面城墙进行钻探和试掘,当时开挖了4条探沟。“发掘时正遇濮阳市50年一遇的大洪水,工地发掘的探方全部成了水坑。”参与发掘的村民高奎生讲。后来只好打眼井排水,发掘困难,探沟都没发掘到底,最深探沟也只发掘了两米夯土。
自2005年4月至2006年5月,发掘工作暂告一段落,发掘结果是:初步探明该遗址为一处面积约916万平方米的古城址。这座城,城址平面形状大致为长方形,保存高度6~9米,城墙基础宽约70米,顶部宽20~30米,城墙外有一周城壕,北墙长约2420米,东墙长约3790米,西墙长3986米,南墙长2361米。古城址四面城墙顶部被4~5米厚的唐宋和明代淤沙层所覆盖,城壕和城内文化层被汉代厚6~8米的淤土层所叠压。

孔子周游列国的原因:
第一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宣传自己的道德理念。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周王室名存实亡,各诸侯国相互征战,周初制订的礼乐制度破坏殆尽.他提出要恢复周礼、实行仁政治德治的政治主张,却不被鲁国的统治者接受,,所以孔子选择出去周游宣传自己的主张.希望君主能施以仁政,不要战争。
第二是给他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使他们有一个好的前程。
为了从政,他带领弟子们由北方跑到南方,由这国跑到那国,为了达到从政的目的,他不惜面见社会上反响不好的卫国南子,甚至连背叛晋国的佛肸对他召唤,他也“欲往”。尽管他相信自己“不缁”、“不璘”;有信心改变坏人,不与坏人同流合污,打算用各种不同的手法争取坏人,改造坏人。
第三也是形式所逼,因为在鲁国他呆不住,需要到外国去避难。
当年季桓子的家臣阳虎在鲁国叛乱,孔子态度明朗地反对阳虎,鲁国的执政大夫季桓子认为孔子和自己政治观点一致,便请鲁君任命他为中都宰。孔子治理中都一年,成绩突出,又不断擢升为司空、大司寇。孔子一旦大权在握,便开展了维护鲁君利益、削弱大夫势力的“隳三都”活动。
当上大司寇后,在夹谷之会上为“相”时,取得成功,更信心勃勃,才敢于触动三家大夫,展开了隳三都的活动。一旦被排挤,认识到鲁国非实现自己政治理想之地,于是另辟蹊径,另找出路,到别国试试。

扩展资料:
孔子周游列国是从鲁国出发,大致走了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现如今大致路线曲阜--菏泽--长垣--商丘--夏邑--淮阳--周口--上蔡--罗山,然后原路返回。"从55岁到68岁,孔子带着他的若干亲近弟子,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在鲁国周边游历。
从《孔子历史地图集》书内"孔子周游列国图"标注的线路图来看,孔老夫子当时周游的,有卫、曹、宋、郑、陈、蔡、楚诸国。说起来不算少,但大多是春秋时期的蕞尔小国。楚算是大国,但孔子只到了楚国的边境。孔子还打算西去晋国,但由于时局不好,结果只是在黄河边上感慨了一番,"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命也夫!"最终连黄河也没过。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周游列国
百度百科-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是影响了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其死后,他的弟子根据他生平的行为、言论,写成了《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对他的弟子言传身教,也让今人受益良多。孔子一生周游了许多鲁国周边的国家,为什么先奔向卫国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是因为鲁国与卫国是兄弟之国。卫国是鲁国近邻,与鲁国的君王是同姓,有血缘关系的。鲁国的君王是周公的后代,卫国的君王是康叔的后代。众所周知,康叔和周公都是周文王的儿子。卫国的经济、政治并不比鲁国查。另外,在卫国,孔子还有一个挚友蘧伯玉,他为人正直有才能,辅佐过三代君王。孔子之前来卫国,也曾寄住在他家里。孔子想着去卫国的话,还能与自己的好友叙叙旧,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第二是选择去附近其他的国家实在不是明智之举。孔子本就是从鲁国出走的,因为鲁定公沉湎于犬色声马之中,无心朝政。最重要的是,没有严格实行孔子所倡导的礼乐制度,把祭肉分给大夫。孔子要离开鲁国,他不能东向去邻近的齐国,因为“夹谷之会”时孔子触犯了齐景公,而“齐赠女乐”的这件事也大大激怒了孔子,孔子不会和志不同道不合的人一起共事。所以选择去卫国是个明智之举。

孔子的一生都在推广他的儒家思想,“礼”、“仁”。仁就是爱人,爱百姓。礼就是西周的礼乐制度。在四处宣扬自己的思想的路上十分坎坷,失去了自己最心爱的弟子子路,也没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让他觉得这一生还是留有遗憾。



因为魏国和鲁国本来就是兄弟之国,周公和康叔都是周文王的儿子。其次他的好友伯玉是卫国大夫,所以他才选择先去卫国。

这是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有很多原因让孔子选择先去卫国,一个原因是因为卫国和鲁国是兄弟之国,而且卫国政治经济都很平稳,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他很多弟子都是卫国人。

孔子选择卫国,与他的多位学生是卫国人也有一定关系。他的得意门生子夏、子贡都是卫国人,还有一些较知名弟子,如句井疆、琴牢、颜仇由等也是卫国人。颜仇由是子路妻兄,已在卫国做官。

因为他认为卫国是最容易被拿下的,想来一个开门红,所以先去卫国。


孔子为什么周游列国?
孔子周游列国是从鲁国出发,大致走了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现如今大致路线曲阜--菏泽--长垣--商丘--夏邑--淮阳--周口--上蔡--罗山,然后原路返回。"从55岁到68岁,孔子带着他的若干亲近弟子,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在鲁国周边游历。从《孔子历史地图集》书内"...

孔子周游列国是怎么回事?要简介最好不要复制很多。
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辗转于卫、曹、宋、郑、陈、蔡、叶、楚等地.孔子年青时候,读书很用功。他十分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礼作乐的周公,对古礼特别熟悉。当时读书人应当学的“六艺”,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比较精通。他办事认真。开头他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吏,物资从来没有...

历史人物故事app
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时,有一段时间的处境非常悲惨。 有一次,孔子师徒被人困在陈国境内的荒野里,粮食吃光了,连续七天没吃上饭,以至于孔子饿得昏昏沉沉地睡在车上。 孔子的弟子颜回为了救师傅,不惜拉下脸皮求乞于人,四处奔波,找来一点粮米,便赶紧拾柴燃火,烧起饭来。在饭快要煮熟时,锅里飘出的香味使孔子...

战国时期以秦灭六国结束,小小的卫国,为何直到秦二世才被消灭?_百度知 ...
也备受强者待见。所谓君子心心相惜,即使领域不同。 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对卫国那也是极其偏爱的,以至于一待就是10余年 ,可见弱小只不过是大势所趋的"障眼法",而真正的强大是卫国的谋略, 苦苦支撑了800多年,足以证明卫国这个不起眼国家的实力 ,只不过当局者迷,没有细细品味罢了。

孔子为什么要周游列国
孔子先是在自己的国家鲁国做了官,后来成了丞相。这时他想施展一番自己治国的抱负,对国家进行很大的改革。他想消减贵族们的权力,增强国王的权威。但由于改革措施过于激进,极大地影响了贵族们的利益,受到了贵族的激烈反对,国王也不再支持他。他感到在丞相职位上已无法立足,便辞去官职,带着徒弟到其...

幽默历史小故事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孔子为什么要周游列国
列国彼此相争,各国贵族亦常作乱。于是礼制崩解,传统习俗的规范力量消失,天下遂进入无政府状态。孔子面对此一严重的时代问题,遂以重建一普遍秩序为己任。他认为留在鲁国不可能有什么作为,就领着一批学生离开鲁国到别处去推行他那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去了。孔子热心政治活动。他周游列国14年,先后到过卫...

孔子的故事
《史记》记载一日孔子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一孩子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孔子就问:“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那孩子回答:“人们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

求关于孔孟的典故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

孔子的祖先为何会从商朝逃到鲁国?
孔子的家族背景复杂,他的祖先曾是殷商后裔,历经周朝分封,至孔子六世祖孔父嘉后,以孔为姓。孔子虽未在政治上大展拳脚,但治理鲁国三个月的政绩证明了他的政治才能。他担任过鲁国司寇,后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倡导私学,弟子众多,其中包括72贤人,如冉子冉有,少孔子二十九岁,是孔门中的佼佼者。冉子...

沾益县17519919074: 孔子孟子周游列国的经过 -
东野嵇感昌: 孔子周游列国是从鲁国出发,大致走了卫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现如今大致路线曲阜--濮阳--长垣--商丘--夏邑--淮阳--周口--上蔡--罗山,然后原路返回

沾益县17519919074: 孔子离开齐、宋、卫、陈、蔡国的原因是什么? -
东野嵇感昌: 孔子曾热衷于周游列国,推销他的治国主张,但是都没有被接受.非但如此,他还遭到很多阻碍和危险,比如断粮、被围困等.所以,他最后离开了这些国家,回到他的祖国——鲁国,安下心来搞教育.

沾益县17519919074: 孔子五十四岁开始周游列国的直接原因是 -
东野嵇感昌: 五十四岁开始周游列国,希望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被各诸侯国采纳,但未如愿.

沾益县17519919074: 孔子为什么要走着周游列国怎么回答? -
东野嵇感昌: 因为孔子那个时候.没有什么交通工具.一般都是靠口.而且一边走一边欣欣赏风景.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而且孔子那时候也不富裕.没有钱堵车来周游列国所以孔子只好走着周游列国.

沾益县17519919074: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要有故事性 -
东野嵇感昌: 孔子在故乡鲁国不受赏识,于是带着亲信弟子周游列国,以求得以实践其主张.到了卫国,国君卫灵公是个老头,只愿享受余生,对孔子没有兴趣.不过,卫国君的宠姬南子主动邀请孔子进宫会见.孔夫子第一次婉言谢绝了.南子又派人来说,...

沾益县17519919074: 孔子周游列国从东往西走的还是从西往东走的 -
东野嵇感昌: 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辗转于卫、曹、宋、郑、陈、蔡、叶、楚.基本上是先往西,然后往南,最后往东北回家.

沾益县17519919074: 孔子要周游列国原因是什么?
东野嵇感昌: 孔子名叫孔丘,字仲尼,是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鲁定公当上国君后,天天只顾吃喝玩乐,不管国家政事.孔子想劝说他,他却躲起来不见孔子.这件事让孔子感到很失望.孔子的学生说:“鲁君不办正事,咱们还是另投明主吧!”打那以后,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开始向国君们宣讲他的政治主张.可是,那个时候,大国都忙于争霸,小国都面临着被吞并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在发生变革,又有谁会接受孔子的一套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主张呢?他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这些国家的国君都将他拒之门外.孔子在列国奔波了七八年,碰了许多钉子.晚年时,他还是回到鲁国,把精力放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和教育学生上面.

沾益县17519919074: 孔子为什么要周游列国?
东野嵇感昌: 我们都知道“圣人”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据史料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是从鲁国出发,大致走了卫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按今名大致路线...

沾益县17519919074: 有关孔子的资料 -
东野嵇感昌: 全:http://baike.baidu.com/view/2176.htm孔丘 (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 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

沾益县17519919074: 孔子资料 -
东野嵇感昌: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