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生平经历,经典之作及写作背景,作品风格,思想特征

作者&投稿:撒萧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老舍的写作风格~

老舍的写作风格是朴实、 幽默, 以小见大集通俗性与文学性于一身,平易而不粗俗,精制考究而不雕琢,俗而能雅,清浅中有韵味,从而表现出作家独具的个性色彩。
老舍作品的语言风格表现在四个方面:
1、以俗白而清浅最为突出
2、用词简洁、准确,选词富有个性化
3、情景交融,富有节奏感
4、语言有声有色,色彩鲜艳,富有感染力。

扩展资料老舍的文学思想:
老舍的文学思想成分复杂,现代文学史中无产阶级文学和资产阶级文学的斗争里,他的派别色彩不明显,虽然他对左派的革命领导文学的艺术指导方式及其他艺术和思想上的主张颇有微词。
同时老舍也未曾加入苏汶和梁实秋等人的第三派——不认为文学至死都是自由的。他的文学思想的基调是强调文学的自由表达,同时认为文学对社会的作用是不期然而然的和远期的。
老舍致力于文学的普及和曲艺的改造,是民间曲艺改革的一位先驱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老舍

老舍


老舍,中国小说家、剧作家。生于1899年,卒于1966年,满族,祖籍北京。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

老舍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赵子日》、《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小坡的生日》、《离婚》、《猫城记》、《正红旗下》,剧本《残雾》、《方珍珠》、《面子问题》、《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戏剧集》、《柳树井》、《女店员》、《全家福》、《茶馆》,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出口成章》,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等。

他于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担任过小学校长、郊外北区劝学员等职。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思潮,把他从“兢兢业业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的人生信条中惊醒;文学革命的勃兴,又使他“醉心新文艺”,由此开始生命和事业的新起点。

1924年,老舍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授汉语和中国文学。自1925年起,陆续写了3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对乌烟瘴气的教育界作了生动的揭露;《赵子曰》的鞭挞锋芒指向以新派自诩其实醉生梦死的青年学生;《二马》的主人公是旅居英国的北京人,讽刺的仍是在封建的小生产的社会土壤里培植出来的“出窝儿老”的畸形心态——都以清脆的北京口语,俏皮的幽默笔墨,渲染北京的民俗风情,通过闭塞守旧、苟且偷安的民族心理的剖析,申述对于祖国命运的忧虑,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和思想视角。3部作品陆续在《小说月报》上连载后,引起文坛的注目。1926年老舍加入文学研究会。1929年夏,绕道欧、亚回国。在新加坡逗留期间,为当地高涨的民族解放要求所鼓舞,创作反映被压迫民族觉醒的中篇童话《小坡的生日》。1930年7月起,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1934年秋,改任青岛山东大学教授。在这两所大学,相继开设文学概论、外国文学史、欧洲文艺思潮、小说作法等课程。课余继续从事创作。沿袭原来的艺术取向的,有长篇小说《离婚》和《牛天赐传》等,都写得富有生活情趣和喜剧效果。比之早期作品,描写从浅露趋向含蓄,相当圆熟地形成他作为幽默作家、北京人情世态的风俗画师、市民社会的表现者和批判者独特的艺术风格。面对愈来愈严酷的社会现实,创作出现两种新的趋势:一是日益关切国家大事,由此触发写作的灵感,如受到日本侵略者制造的五三惨案的刺激,写了《大明湖》,九一八事变引起他“对国事的失望”,遂有寓言小说《猫城记》的问世;一是更加关怀城市贫民的苦难,以此作为主要描写对象,《月牙儿》叙述母女两代沦为暗娼,《我这一辈子》诉说下级警察的坎坷经历。在《骆驼祥子》中,以农村来到城市拉车的祥子个人的毁灭,写出一场沉痛的社会悲剧。把城市底层暗无天日的生活引进现代文学的艺术世界,是老舍的一大建树。
《骆驼祥子》是他个人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作品。他从30年代初起 ,开始写作短篇小说 ,作品收入《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等。其中如《柳家大院》、《上
任》、《老字号》、《断魂枪》诸篇,绰约多姿,精致完整,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1月济南沦陷前夕,只身奔赴武汉。1938年3月 ,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出任总务部主任。抗战8年中,对文艺界的团结抗日多有贡献。他写于抗战时期的作品,也多以直接为民族解放服务为题旨。战争初起,他热情提倡通俗文艺,写作宣传抗日的鼓词、相声、坠子等小型作品,供艺人演唱。随后,转向直接向群众宣传的话剧创作,连续写剧照了《残雾》、《张自忠》、《国家至上》等10余个剧本,颂扬民族正气、表彰爱国志士,批判不利于团结抗日的社会弊端,在当时起了积极的宣传作用。自1944年初开始,进入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的创作,回到所熟悉的北京市民社会和所擅长的幽默讽刺艺术。小说刻画深受传统观念束缚的市井平民,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的内心冲突,于苦难中升腾起来的觉醒和抗争,自然也有消极逃匿和无耻堕落。《四世同堂》是他抗战时期的力作,也是抗战文艺的重要收获。1946年3月,老舍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一年期满后,继续旅居美国,从事创作和将自己的作品译成英文。

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老舍立即启程回国。新社会的新气象使他极为振奋,不久就发表以艺人生活为题材的剧作《方珍珠》。1951年初创作的话剧《龙须沟》上演,获得巨大成功。剧本通过大杂院几户人家的悲欢离合,写出了历尽沧桑的北京和备尝艰辛的城市贫民正在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是献给新中国的一曲颂歌。《龙须沟》是老舍创作新的里程碑,他因此获得人民艺术家的荣誉称号。50~60年代,他在文艺、政治、社会、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担任多种职务,但仍然勤奋创作。作品以话剧为主,有《春华秋实》、《西望长安》、《红大院》、《女店员》等,以刻画北京市民告别旧生活、迎接新时代的精神历程的作品较为成功。他还写有散文《我热爱新北京》。自50年代后半期起,老舍在话剧《茶馆》、《义和团》(又名《神拳》)和小说《正红旗下》(未完成)等作品中,转而描绘近代北京的历史风云。《茶馆》以一座茶馆作为舞台,展开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盘踞时期、国民党政权崩溃前夕3个时代的生活场景和历史动向,写出旧中国的日趋衰微,揭示必须寻找别的出路的真理。老舍的话剧艺术在这个剧本中有重大突破。《茶馆》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最享盛名的保留剧目,继《骆驼祥子》之后,再次为老舍赢得国际声誉。

老舍在4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思想上艺术上不断取得重要进展和突破。他写作勤奋,孜孜不倦地涉猎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是位多产作家,一生写作了1000多篇(部)作品。文化大革命初期遭受迫害,于1966年8月24日自溺于北京太平湖

1、生平经历:老舍(1899—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剧作家。

1924年远赴英国,任教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并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归国后曾在齐鲁大学、青岛大学教书。1949年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文联主席等职。

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2、经典之作:著有《老张的哲学》《二马》《赵子曰》《离婚》《猫城记》《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正红旗下》《月牙儿》《鼓书艺人》等大量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品。

3、写作背景:20世纪20年代的旧北京为背景。 当时的世界是黑暗的、畸形的、失衡的中国旧社会,人民过着贫苦的生活,广大劳苦大众虽然有了一定的自由,但不得不为生计而奔波,贫穷又剥夺了他们手头仅有的可怜的自由。

4、作品风格:老舍是有名的幽默大师,他以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特殊的幽默艺术,刻画出众多的喜剧人物,为中国文学开创了一个新领域。

不管哪一位读者,只要一翻开老舍的作品,就能感受到一股强烈的幽默感扑面而来。它就像一个无所不在的精灵,在字里行间嬉戏着,在读者的脑海里跳跃着。幽默在他的创作个性与艺术风格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5、思想特征:深沉的民族情感,坚韧的民族精神。老舍的作品中的民族精神,主要是通过他所认为的传统美德来表现的。


扩展资料

人物影响

文艺影响

老舍致力于文学的普及和曲艺的改造,是民间曲艺改革的一位先驱者。

在中国现代作家之中,老舍是唯一一个能够身体力行地将文学与曲艺进行结合,长时间地关注曲艺发展,并且在新中国成立后亲自参与了曲艺,尤其是主要曲种(相声)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作家。

解放初期,老舍作为知名的作家,积极投身于相声的社会主义改造,与罗常培、吕叔湘、吴晓铃等学者会同孙玉奎、刘德智、侯宝林等相声演员一起组成相声改进小组;

通过撰写大量作品和理论文章,不仅指导相声摆脱了解放初期由于其旧有形式和内容所造成的生存危机,而且使相声乃至曲艺这门艺术形式完成了在新社会、新形势下的自身定位,奠定了其艺术地位,为之后新相声的发展定下了基调,并且一直影响到了今天相声的发展。

老舍的婚姻家庭

1930年冬天,老舍回到北平。在罗的安排之下,老舍到处被朋友们拉去吃饭,而饭桌上总有胡絜青。在频繁的相见之后,胡与舒产生了情愫。直到1931年夏天,胡絜青毕业,两人举行了婚礼。

婚后半个月,老舍携带妻子来到济南,继续在大学任教,胡絜青则在一家中学里教书。两人第一个孩子出生在济南,是个女孩,取名舒济。1935年第二个孩子,儿子舒乙出生,1937年,在重庆产下第三个孩子,次女舒立。

人物评价

胡风:“舍予是经过了生活底甜酸苦辣的,深通人情世故的人,但他底‘真’不但没有被这些所湮没,反而显得更凸出,更难能而且可爱。所以他底真不是憨直,不是忘形,而是被复杂的枝叶所衬托着的果子。

他底客客气气,谈笑风生里面,常常要跳出不知道是真话还是笑话的那一种幽默。现在大概大家都懂得那里面正闪耀着他底对于生活的真意,但他有时却要为国事,为公共事业,为友情伤心堕泪,这恐怕是很少为人知道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老舍



老舍先生生于乱世旧国的一个典型的劳动人民家庭,但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旗人。

父亲早年代表八旗战死疆场,所以靠母亲带大的老舍先生受其母亲影响很深。因为其母亲非常的勤劳,并且在之后老舍的回忆里一直记得母亲带人热情宽容,穿戴朴素但是洁净干练,不得不说这给老舍先生未来的行为处事有着极大的引导作用。
老舍童年时代,文笔甚好,基本上是班级第一的水平且极擅长辩论演讲,“逢演讲必参加,逢参加必第一”,可以看出老舍先生独特的文学天赋。
北师范毕业,原本可以更好,但是出于公费,考取北师范。
在英国有着留洋教书的经验,主要是教授很多外国人的国文。见过许多形形色色的求教的外国人。并在这时博览欧洲文学经典,观读了欧洲大师们的巨作,老舍文学造诣上豁然开朗并为其成为文学巨匠奠定了基础。在《小说月报》上连载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第1期署名“舒庆春”,第2期起改“老舍”。此后三年继续创作,在英国共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三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留洋后的老舍由于经济上的不足,回国路上辗转新加坡,可以说的上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丰富了老舍的视野,《小坡的生日》一书便是侧面反应这当时新加坡的现状。
老舍回国一直在教育岗位上,边教书,边创作,先后任职于齐鲁大学,山东大学,并且时时参与报纸,期刊的一些文学创作,可以说老舍是奋斗在当时的传媒第一线。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
老舍的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的题旨。老舍的作品中往往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从不同侧面描写它们的经济、文化、宗教渗透和种族歧视所给予中国人民种种伤害。他表现民族觉醒、表彰民族气节,同时抨击在这些侵略和渗透面前卑躬屈节、为虎作伥的洋奴汉。写于60年代初的话剧《神拳》,再现了北京居民抗击八国联军的壮烈情景
由于老舍的文字功底十分深厚,但是写出来的文字通俗有趣,又别致有新意,文章内容富有讽刺,使得一些文化水平并不高的百姓也能感受的其文字的亲近,并且寓意深刻,所以不止是小说,老舍的戏剧艺术也达到了巅峰造极,老舍的话剧往往可以把一个时代活生生的搬上舞台,而且反应多为贫苦人民阶级。

老舍先生在同代的文坛巨匠中,以“人民的艺术家”冠之绝对当之无愧。对于老舍的作品风格与思想特征我觉得百度文库中的更加全面,评述合理,也很深刻,具体可以参考一些关于其风格的评述。
解放后的老舍因为其一直以人民出发的文学视角,当选为全国文联主席,作协副主席,可以说是从一位民间的文学巨匠走上了领导文坛的一线。
可是在经历了解放后的十多年后,老舍先生经历了让其饱受创伤的文化大革命。其实作为当时在民间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老舍,并没有什么不同的政治抱负,但是在当时大环境的主导下,老舍先生写过一些在当时看来最平常不过的政治斗争的文章,从文章严厉激进的措辞中可以感受到当时阶级斗争的频繁与老舍背负的巨大的心里压力。在这种环境下,哪怕生性再乐观豁达的老舍先生也失去了创作他独特的文学艺术的心境。
在文革开始后,老舍先生显然成为了当时文化革命的矛头所指。哪怕是不明就里的人民,也对于老舍进行了打击与创伤。这明显让一生为人民创作的老舍先生备受打击。我想这不仅仅是肉体上的摧残更是,更是政治上的非议,从社会上来说,老舍已经受到的是来自不明真相的人民的攻击,老舍本人的立场也受到极大的误解。
在老舍先生去世那一天据说,有人看到了老舍先生,仿佛又是从一场批斗中回来。而接受完批斗的老舍先生手里捧着一大捆纸,全都是老舍手抄的毛主席老人家的诗词与文学作品,老舍抱着纸表达了自己对毛主席的绝对忠诚,又怀着满心的无奈,投河离世。
老舍的平反很快在文革浩劫中予以平反,恢复了“人民的艺术家”的称号,老舍先生在历经浩劫后又回到的人民的中间。

不得不提的是老舍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且获投票第一,但由于老舍已不在人世,遗憾颁颁予川端康成。确实是一大遗憾。
老舍不同时代的作品都有其不同的特点,但是老舍一生著作太多,涉猎面又极其广泛,所以建议在他的不同领域的代表作都是极好的!!
纯手打哦!希望能帮到你!!

济南的冬天 20世纪末


王丕震生平经历
王丕震,1922年诞生于云南丽江古城,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纳西族家庭。他的成长深受教师祖辈的影响,国学根基深厚。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他尚未完成高中学业便选择了从军报国。1951年,他考入四川大学,专攻畜牧兽医专业,毕业后投身教育事业,在云南玉溪农校任教。然而,命运多舛,1958年因一场冤案,他被无辜...

李_简介生平经历诗词作品介绍李_是怎么死的陵墓在哪里
李_生平经历是怎样的?李_有哪些诗词作品?李_的结局是怎样的,李_最后是怎么死的?陵墓在哪里?一起了解一下!李_简介:李_,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第二位皇帝,943年嗣位。后因受到后周威胁,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即位后开始大规模对外用兵,消灭楚、闽二国。他在位时,南唐疆土最大。不过...

郭铁牛的生平经历
郭铁牛在危难关头舍生忘死,并非一时的冲动,而是来源于平时的日积月累。郭铁牛出生在湘潭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孩提时代,身为独子的他就在家中帮助父母操持家务,烧饭、洗衣、喂猪、插田、割禾,非常能干。暑假双抢的时候,忙完自家的农活,他都会主动地给亲戚和邻居帮忙,村里的人也特别喜欢他。 2002年...

红线女的生平经历
她所创造的“红腔”,千锤百炼、炉火纯青,许多“红腔”名曲,《荔枝颂》、《珠江礼赞》、《昭君出塞》被视为经典,脍炙人口、广为传唱。2009年,红线女荣获...不离不弃、锲而不舍的坚韧毅力,学习她为攀登艺术高峰不畏艰辛、刻意求精、勇于改革、不断超越自我的进取精神,学习她为培养接班人呕心沥血、甘当人梯的高尚...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什么意思
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作品原文】 过零丁洋 [南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作品注释】 ⑴零丁洋:...

冯梦祯的生平经历
冯梦祯生 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七年,卒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三年,年五十八岁。万历五年(1577)二甲三名进士,官编修与,沈懋学、屠隆以气节相尚。张居正丧父争情,梦祯诣其子嗣修力言不可,忤居正,病免,万历二十一年(1593)补广德州判官,量移行人司,副尚宝司丞,升南京国子监司业,迁右谕德,署南京...

蒲生氏乡的生平经历
蒲生氏乡的生平经历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你觉得同居会更容易让感情变淡吗? 诠释801 2016-05-14 · TA获得超过167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95 采纳率:50% 帮助的人:81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蒲生氏乡,乳名鹤千代,弘治二年(1556)生在近江国日野地方的中野城,六角...

才女林徽因的生平经历
林徽因,才女,美女,也是一位诗人。下面是才女林徽因的生平经历,希望对你有帮助。林徽因(1904—1955),女,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中国着名建筑师、诗人、...

苏轼生平经历简介图表苏轼平生经历
关于苏轼生平经历简介图表,苏轼平生经历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他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2、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3、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4、当然,假若...

金雄白的生平经历
金雄白的生平经历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武大靖在冬奥的表现,怎么评价最恰当?风铃OHde0 2016-05-30 知道答主 回答量:97 采纳率:100% ...《汪政权的开场与收场》已被公认为有关汪政权的一部经典之作。作为参与了汪政权全过程的人,作者自道:“我自信应该有资格写这一段沉痛的回忆,因为在这...

临桂县17666277272: 老舍先生的生平
底皆活珞: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享年67岁,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姓氏一拆为二),1899年2月3日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现名小杨家胡同)一个满族城市贫民家庭.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临桂县17666277272: 老舍的一生经历是怎样的? -
底皆活珞: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享年67岁,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姓氏一拆为二),1899年2月3日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现名小杨家胡同)一个满族城市贫民家庭.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临桂县17666277272: 老舍写《草原》的写作背景 -
底皆活珞:[答案] 老舍作品《草原》的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是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9月12日他在青岛山东大学一次休息时写下的.当时他在那儿租了一家平房,作为他安静的写作与创作戏剧文学的地方.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三日发表在《人民日报》. ...

临桂县17666277272: 老舍先生的生平及其作品特色是什么?
底皆活珞: 老舍作品主要有四个艺术特色: 一、语言幽默. 老舍开始创作时,抱有"不管是谁与什么吧,反正要写得好笑好玩","立意要幽默"(《我怎样写〈赵子曰〉》)的态...

临桂县17666277272: 有关老舍的简介不要太长的,内容要老舍的一生经历和著作,还要有他的
底皆活珞: 舒庆春(1899.2.3~1966.8.24),字舍予,北京人,满族正红旗,笔名:老舍.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二马""猫城记""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东海巴山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须沟"、"茶馆"、"西望长安".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

临桂县17666277272: 《茶馆》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底皆活珞: 新中国的诞生,为老舍的创作道路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阶段.1949年10月,在美国讲学已逾三载的老舍,带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新生活的向往,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召唤下搭...

临桂县17666277272: 老舍的作品草原写作背景 -
底皆活珞:[答案] 老舍记叙了自己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疆的热爱以及对民族友谊的歌颂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