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王是怎样的一个国君

作者&投稿:娄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寡人之于国也中梁惠王是怎样的一位君主~

梁惠王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他的自我评价是“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然而,从其他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梁惠王在位期间并没有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反而打了一连串的败仗,葬送了魏国霸业。他被描述为一位典型的败家子,一位完全的失败者。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梁惠王并不是一位好的国君。

一、《寡人之于国也》就辛辣的嘲弄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的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确实“率兽而食人”的人,是人民的灾星。
二、附原文如下:
寡人之于国也
先秦.孟子弟子录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三、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列国争雄,频繁的战争导致人口大批迁徙伤亡。而当时既无国籍制度,也无移民限制,百姓可以随意地去寻找自己心目中的乐土。哪一个国家比较安定、富强、和乐就迁到那个国家为臣民。而一个国家人民的多少也是一个国家足稳定繁荣昌盛的标志之一。因此,各个诸供为称雄,都希望自己的国家人口增多。梁惠王也不例外。《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据《史记·魏世家》记载,梁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于是贤者数人其中就有孟子不远千里来到魏都大梁。二人一见面,梁惠王就想得到“以利吾国”的良策,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为对,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为对,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的不同结果: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篇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四、人物简介:
魏惠王(公元前400年 ~ 公元前319年),姬姓,魏氏,名罃(yīng),又称梁惠王,《竹书纪年》作“梁/魏惠成王”。他是魏武侯之子,魏文侯之孙,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
魏惠王魏罃即位正是魏国鼎盛时期,魏惠王由安邑迁都宋城后,魏国亦称梁国。但在以后的战争中,“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开始衰落,他死于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当时的徐州在今山东滕州)。

梁惠王(前400-前319)梁惠王就是战国前期赫赫有名的魏惠王。战国时魏国国君。姓姬,魏氏,名罃,魏武侯子。公元前369-前319年在位。
梁惠王之所以有名气,乃在于他在位期间打了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等一连串大败仗,硬是将乃祖魏文侯、乃父魏武侯辛辛苦苦创下的那份霸业给葬送了,称得上是一位典型的败家子,完全的失败者。 公元前453年,韩、魏、赵三家分晋,战国揭幕。在当时的七雄之中,魏文侯第一个实行改革,礼贤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名流贤达,重用吴起、李悝、西门豹等才俊之士,行“地力之教”,施“平籴之法”,创“武卒之制”,励精图治,富国强兵,充当三晋老大。他曾联合韩、赵诸国,先后西伐秦,占秦河西之地;南击楚,夺楚睢之间;东攻齐,入齐长城;北征中山,一度奄有其地。继起的魏武侯效法乃父,保证了魏国的霸业得以平稳维持。应该说,父祖辈给梁惠王留下了一份十分可观的家业,他完全可以“大树底下好乘凉”,当守成之主,享现成之福,谋社稷之安。
然而,好大喜功心态以及随之而来的战略抉择失误,终使梁惠王走上了身败名裂的不归路。从战国兵备地理考察,魏国北邻赵,西接秦,南连楚,东毗齐、宋,其地四通八达,多面受敌,无险要可供守御,处于四战之地的战略内线地位,这决定了魏国的中原霸权有着天生的内在脆弱性。所以,梁惠王上台后最应该做的,是如何凭借已有的实力地位,适当选择主攻方向,避免四面出击,防止四面树敌。就当时的实际情况看,他的正确选择无疑应为东守而西攻,即据有河西之地,乘秦国退守洛水的有利形势向西发展,夺占泾、渭,控制崤、函,争取战略上的主动。遗憾的是,梁惠王本人是彻头彻尾的战略短视者,他所追求的是表面上的风光,贪图的是虚幻意义的荣耀。在他看来,秦国“僻在雍州”,完全不配当自己的对手,胜之不武,服之无名,激发不起自己的兴趣。相反,控制三晋,压服齐、楚,才是煌煌伟业,颜面有光。在这种自高自大心理的驱使下,他轻率地作出了战略东移的选择,西守而东攻。为此,他把都城从安邑搬迁到大梁,自以为居天下之中,便理所当然地成了天下的领袖。
意识深处的霸主心态越是强烈,表现在行动上的乖张轻妄也就越是极端。它使得梁惠王在当时的军事外交上变本加厉推行“单边主义”,动辄对其他诸侯国付诸武力,用戈戟而不是用樽俎来发言。这样一来,长期形成的魏、韩、赵三晋联合阵线破裂了,与齐、楚等大国的关系恶化了,至于与秦国的矛盾也丝毫未因迁都大梁而有所缓解。一句话,梁惠王终于因自己的好大喜功、锋芒毕露、四面出击而陷入了战略上的极大被动。
尤为可悲的是,梁惠王始终不曾意识到自己处境的危殆,反而沾沾自喜,继续营造“慕虚声而损实利”的“形象工程”。而他的对手恰好利用这一点,推波助澜,诱使他在失败的道路上死不旋踵地走下去。头脑简单却自视甚高的梁惠王果然中计,进了人家预设的圈套。
这方面的典型事例是梁惠王接受商鞅的献策,释秦攻齐,自称为王。商鞅入秦主政后,敏锐地看到秦、魏互为死敌的本质属性,认为魏是秦的“腹心之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于是处心积虑“借刀杀人”,以图削弱乃至摧毁魏国的实力地位。为此,他出使魏国,实施祸水东引、坐收渔利之策。一到魏国,他便当面给梁惠王戴高帽,灌迷汤:“大王之功大矣,令行天下矣!”爱面子的梁惠王当然听得满心舒坦,整个身子飘飘然起来。商鞅见招术奏效,进而居心叵测地建议梁惠王“先行王服,然后图齐、楚”,即鼓动梁惠王公开称王,然后联合秦国,用兵齐、楚。“王”是当时的最高称号,地位在诸侯之上,梁惠王对这个名号早己朝思暮想、垂涎已久,只是担心他国的反对才不敢仓猝行事,现在既然得到秦国的“鼎力支持”,那也就不必再半抱琵琶,讲什么客气了,于是乎,梁惠王兴致勃勃按照周天子的礼制准备舆服仪仗,修筑宫殿,在周显王二十五年(前344年)正式加冕称王。同时以霸主的身份召集诸侯会盟,把场面撑得大大的:宋、卫、邹、鲁诸国国君应邀与会,秦国也派使节到会捧场。这时候的梁惠王真的是挣足了面子,摆够了身段。殊不知这种利令智昏的举动,恰恰使自己成为众矢之的,陷于孤立的困境,到头来为一时面子上的光鲜付出惨重的代价:“于是齐、楚怒,诸侯奔齐,齐人伐魏,杀其太子,覆其十万之军。”以桂陵、马陵之战为标志,魏国的霸权宣告终结,梁惠王的面子亦随之丢得干净。
《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梁惠王的可悲,正在于他既不知人,更不自知,好高骛远,忘乎所以,稍有资本便要炫耀,一旦得势便要摆谱。

分析----

1.从原文“王好战,请以战喻”可以看出梁惠王好战,迷信武力征伐。

2.原文用“焉耳矣”三个语气词强调“尽心”;用“无如……者”排除一切人,骄矜得意之情可见;邻国百姓“不加少”,自己百姓“不加多”,对比中流露出深深的不满和困惑。可见,梁惠王自以为很爱民,治理国家很“尽心”也很“用心”,面对“民不加多”的现实,心里很不平衡,很委屈,也很困惑。

3.从原文“非我也,岁也”、“罪岁”可以看出:梁惠王不关心人民疾苦,面对“途有饿莩”的悲剧现实,只是一味“罪岁”,推委责任,把百姓痛苦遭遇的根源,归结为年成不好。

结论----

梁惠王穷兵黩武,高高在上,急功近利,他并不关心民生疾苦,却自以为用心治国,感觉良好,很有些自负、傲慢和颟顸。他与孟子的谈话,与其说是寻找解除困惑的答案,不如说是宣泄不满和牢骚。

孟子原话:望之不似人君 ,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梁惠王以贤君自居,实际上确是人民的灾星。

同意言二小姐的,这是阅读理解啊


魏惠王在位52年,魏国从中原霸主沦为颓弱小国,堪称“败家子”
然而魏国的强盛,却如昙花般转瞬即逝,在魏国称霸九州之后不久, 魏罃称王, 是继楚国之后第二个称王的诸侯国。强大的综合国力蒙蔽了魏国高层决策者的双眼,变得傲慢且自负。魏国之所以能成为战国第一超级大国,主要原因在于文候武侯两代雄主的励精图治以及李悝变法所带来的的法治基础。然而魏惠王继位后,...

秦惠文王是怎样的一个帝王
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公元前311年),一称秦惠王,嬴姓,赵氏,名驷,秦孝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37—前311年在位。秦惠文王年十九即位,以宗室多怨,诛杀卫鞅。公元前325年改“公”称“王”,并改元为更元元年,成为秦国第一王。秦惠文王当政期间,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

魏惠王是个怎样的人?
魏惠王,东周魏国第三代君主,名魏罃,又称梁惠王,史称“徐州相王”。下面是我蒐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魏惠王综合说起来不算是昏君,严格的说,他早期是严明的强君,晚年开始走下坡路,成为一个庸君,所以不能一概而论,认定魏惠王是昏君。魏惠王早期励精图治,勤于理政,再加上有公叔痤...

如何评价秦惠文王嬴驷
在东出同东方六国交锋的同时秦惠文王嬴驷也在西部开辟了针对义渠的战场,事实上秦和义渠的战争丝毫不晚于同东方六国的:秦惠王十一年嬴驷趁义渠内乱迫使义渠王主动前往秦国朝见,至此义渠以国为秦县,以君为秦臣,正式成为秦国属地。公元前320年嬴驷甚至还十分高兴地到义渠之地巡游一番。然而义渠的游牧经济是相对脆弱的—...

梁惠王是个怎样的君主
{转载} 1.从原文“王好战,请以战喻”可以看出梁惠王好战,迷信武力征伐。2.原文用“焉耳矣”三个语气词强调“尽心”;用“无如……者”排除一切人,骄矜得意之情可见;邻国百姓“不加少”,自己百姓“不加多”,对比中流露出深深的不满和困惑。可见,梁惠王自以为很爱民,治理国家很“尽心”...

身为一国之君的秦惠王,为何把自己的儿子送去他国做人质?
秦惠王之所以将自己的儿子送去别国当人质,最主要的原因其实是因为当时的一种外交政策,交换质子则代表着消除两国之间的猜忌,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读过史书的人应该都知道,在春秋之后,周王朝的礼乐制度便已经到了分崩离析的边缘了,以往的道德礼仪已经是不复存在,剩下的只是战场上的尔虞我诈,明争...

被称为“败家子”的魏惠王,他究竟败光了魏国多少财产?
一 跟韩赵两国交恶 魏国、韩国和赵国三个国家曾是盟友,他们三国一起灭掉了晋国,灭晋之后三个人就瓜分了晋国的土地。由于当时晋国的地理位置处在各国的中间部位,稍有不慎就四面受敌。这个不利的形式早就被魏惠王的爷爷魏文侯看穿了,虽然当时魏国是最强大的,韩赵两国都想借魏国的势力把对方灭掉。

楚国是如何从一个弹丸小国发展成为一个超级大国的?
楚惠王不失为春秋战国之际的楚国又一有作为的国君,他和楚昭王一样,为楚国的复苏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吴起 楚悼王元年(前401年),楚悼王立。其时,由于各国竞相改革成功,重又开始激烈的争夺。这时的争夺与春秋时期的争夺已明显不同,过去是争夺与国,旨在立威定霸;现在则是争城略地,吞并他...

历史是如何评价秦惠文王的?(详细点的)
魏国是一个盛产外交家和军事家的国家,张仪、公孙衍、魏章、司马错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由于秦惠王上任后首要任务是打通秦国通往中原的道路,对手就是魏国。于是秦惠王重用知己知彼的公孙衍和张仪,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而且,秦惠王在公孙衍和张仪之间有意的制造了一些矛盾,使这两个魏国人成了死敌,从秦国国内一直打...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原文及翻译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原文及翻译如下: 一、原文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

神池县17721034671: 寡人之于国也中梁惠王是怎样的一位君主 -
仝翁同贝: 梁惠王对自己的统治颇为满意,但实际上孟子认为他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从政治上说梁惠王有些昏庸,但还不是暴君,所以孟子教导他施以仁政.不要想当然.(这样可以吗?)

神池县17721034671: 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梁惠王是个什么样的人如题,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梁惠王是个什么样的君王?孟子对其持什么态度 -
仝翁同贝:[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就辛辣的嘲弄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的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确实“率兽而食人”的人,是人民的灾星.

神池县17721034671: 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梁惠王是个什么样的人 -
仝翁同贝: 《孟子》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

神池县17721034671: 梁惠王的名号是什么?怎么念? -
仝翁同贝:[答案] 梁惠王就是战国前期赫赫有名的魏惠王.战国时魏国国君.姓姬,魏氏,名罃,魏武侯子.公元前369-前319年在位. 罃 yīng ㄧㄥˉ 古代盛灯油的壶. 古同“罂”. 郑码:UOEZ,U:7F43,GBK:C094 笔画数:16,部首:缶,笔顺编号:4334433445311252 ...

神池县17721034671: 梁惠王是什么时期的人? -
仝翁同贝: 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魏惠王魏茔,魏武侯子.即位时魏国是鼎盛时期,但在以后的战争中,大败于齐国,开始衰弱,他死于公元前319年.魏的先祖毕公是周文王的庶子,姓姬名高,武王伐纣后封于毕,称“毕公高”.毕公高的后人毕万,在晋献公时封于魏,始姓魏.毕万的十一世孙魏斯,于公元前403年参加韩赵三家分晋,始封为诸侯,尊号魏文侯.

神池县17721034671: 梁惠王是谁?七 -
仝翁同贝: 魏惠王,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魏惠王魏茔,魏武侯子.即位时魏国是鼎盛时期,但在以后的战争中,大败于齐国,开始衰弱,他死于公元前319年.魏的先祖毕公是周文王的庶子,姓姬名高,武王伐纣后封于毕,称“毕公高”.毕公高的后人毕万,在晋献公时封于魏,始姓魏.毕万的十一世孙魏斯,于公元前403年参加韩赵三家分晋,始封为诸侯,尊号魏文侯.

神池县17721034671: 梁惠王是战国时期哪个国家的国君 -
仝翁同贝: 是战国时期魏国国君,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当时的魏国也叫梁国.

神池县17721034671: 梁惠王是哪个朝代的 -
仝翁同贝: 梁惠王(前400-前319) 梁惠王就是战国前期赫赫有名的魏惠王.魏国原来的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因受秦威胁,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称梁惠王.战国时魏国国君.姓姬,魏氏,名罃,魏武侯子.公元前369-前319年在位.

神池县17721034671: 梁惠(湘)王是梁国的国君吗?为什么这么称呼? -
仝翁同贝: 梁惠王是战国时魏国国君,因为当时魏国都城在大梁(今河南开封),所以魏国又称梁国,魏惠王也称梁惠王

神池县17721034671: “五十步笑百步”是什么意思?
仝翁同贝: 战国中期有个国君叫粱惠王.为了扩大疆域,聚敛财富,他想出了许多主意,还把百姓赶到战场上,为他打仗. 有一天,他问孟子:“我对于国家,总算尽心了吧!河内年成不好,我就把河内的灾民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调到河内来.河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