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汀终身未婚,家道小康的翻译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策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简·奥斯汀的国内外评论 中英文皆可 最好有关于《情感与理智》这本书的评论~

简·奥斯汀(Jane Austen,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是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她的作品主要关注乡绅家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活泼风趣的文字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

中文名: 简·奥斯汀
外文名: Jane Austen
国籍: 英国
出生地: 英国斯蒂文顿小镇
出生日期: 1775年12月16日
逝世日期: 1817年7月18日
职业: 小说家
主要成就: 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世界名著
代表作品: 《理智与情感》 《傲慢与偏见》 《爱玛》 《劝导》


目录

人物生平
画像留存
相关影片基本信息
剧情简介
幕后制作
个人评价史威考德研究
小说魅力
电影简评
爱情经历情窦初开
终身未嫁
代表作品
写作经历创作过程
文学地位
小说特点
语言特色
作品中人物性格
奥斯丁与摄政王
作品简介《曼斯菲尔德庄园》
《劝导》
《诺桑觉寺》
《爱玛》
《理智与情感》
大众评论简迷由来
简迷的发展
反“简”派
两派驳论
人物生平
画像留存
相关影片 基本信息
剧情简介
幕后制作
个人评价 史威考德研究
小说魅力
电影简评
爱情经历 情窦初开
终身未嫁
代表作品
写作经历 创作过程
文学地位
小说特点
语言特色
作品中人物性格
奥斯丁与摄政王
作品简介
《曼斯菲尔德庄园》 《劝导》 《诺桑觉寺》 《爱玛》 《理智与情感》大众评论
简迷由来 简迷的发展 反“简”派 两派驳论展开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奥斯汀终身未婚,家道小康。由于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 简·奥斯汀
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她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深受读者欢迎。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充斥英国文坛,而奥斯汀的小说破旧立新,一反常规地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她的作品往往通过喜剧性的场面嘲讽人们的愚蠢、自私、势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点。奥斯汀的小说出现在19世纪初叶,一扫风行一时的假浪漫主义潮流,继承和发展了英国18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做了准备。虽然其作品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她的作品如“两寸牙雕”,从一个小窗口中窥视到整个社会形态和人情世故,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被誉为地位“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作家。[1]
编辑本段画像留存
尽管奥斯汀家的几个儿子都有专业画像留存,卡桑德拉的水彩画(被她亲爱的小侄女安娜评价为:“和真人天差地远”)是简·奥斯汀目前已知唯一的“画像”。一八六九年,有人制作了改良版的小型复制品。一八七零年,钢印版被用在詹姆斯·爱德华·奥斯汀-利的《简·奥斯汀传》一书中。
编辑本段相关影片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奥斯汀书会/我们都是奥斯汀迷 电影《成为简·奥斯汀》两位主角
英文名称:The Jane Austen Book Club 发行时间:2007年 语 言:英语 类 别:爱情 / 剧情 导 演:罗宾·史威考德 Robin Swicord
剧情简介
有些事情即使经历了两个世纪的变更,也是永远都不会发生改变的……我们仍然全神贯注于婚姻、友情和爱情的纠缠、事业、社交礼貌的复杂环境中,直到精疲力竭仍然乐此不疲。也许你觉得简·奥斯汀在任何一本小说中创造的故事情节都不可能与现代生活有所交集,然而这里却有六个人找到了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他们组成了“奥斯汀书会”,通过讨论奥斯汀那绝妙的描述,在自己的生活轨道中重新找回了回应、预言、警告和智慧。 伯纳黛特是“奥斯汀书会”的发起人,而她的生活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否则这个令人温暖、有智慧、现实且无拘无束的人,怎么会结过六次婚?现在,她已经50多岁了,却仍然是单身。大多时候,伯纳黛特都是那种最棒的朋友人选,因为她会静静聆听你的不幸,然后成为你最坚实的后盾。相对于城市中喧闹的生活,你总能从伯纳黛特身上找到平静……将朋友们召集到一起组成“永远的奥斯汀”读书俱乐部,就是伯纳黛特的主意,因为再没有作家比简·奥斯汀更会治疗这个世界对人们的折磨了。 与伯纳黛特甘愿在婚姻上冒险完全相反,她的朋友乔斯琳似乎天生与“浪漫”这两个字无缘,她甚至宣称自己从未恋爱过--即使有,也是和她的那只罗得西亚脊背犬普赖迪。它是她最忠诚的伴侣,血统高贵,所以不难想象,当普赖迪死后,乔斯琳是如何沉浸在悲伤之中不能自拔的……朋友们一致认为应该找点什么事情让乔斯琳分分神,好从痛失爱犬的不幸中尽快走出来,但乔斯琳可没有他们想象得那般脆弱。
幕后制作
小说与现实生活,影片就好像是简·奥斯汀六本小说中讲述的故事在21世纪的现代版 电影《成为简·奥斯汀》
本,书友会里的六名成员也经历过爱情的渴望和绝望,都曾因为友谊得到过安慰和误解。作为一个复杂社会的社交动物,他们无一例外都需要面对无数个使生活变得愈加复杂的难题。书友会里的成员每个月都需要阅读一本奥斯汀的小说,然后从中寻找和自己的生活相似的元素进行比较……正在离婚的西尔维娅无疑是《曼斯菲尔德庄园》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写照,这部小说里充满了人与人之间的分裂、对爱情的失望、婚姻的缺陷以及通奸,西尔维娅在讨论的时候甚至会因为乔斯琳的一句话而嚎啕大哭。虽然乔斯琳有点不屑做这种无意义的读书行为,但她也能从简·奥斯汀的小说中找到自己的参照物:那就是《艾玛》中的女主角,一个可爱、富有、活泼的女性,喜欢不厌其烦地管闲事、做媒婆,她自认为能够洞悉身边每一个人的需求,可爱情降临到她的身上时,却又变得愚蠢且盲目……乔斯琳任性、固执地忽视格瑞格对她的爱意,然后将他推给西尔维娅。不过西尔维娅显然为这次离婚伤透了心,没有注意到这些小细节。在小说《诺桑觉寺》中,女主角就是因为太过迷恋那种哥特式的传奇故事而变得有点神经兮兮,有趣的事,格瑞格在郊外的村屋就是以万圣节的风格进行装饰的。在谈及《傲慢与偏见》的时候,里面就增添了许多反讽的调调,因为这部简·奥斯汀作品中最浪漫的故事,竟然在书友会的讨论中得到了最多的悲叹和忧虑……至于乔斯琳与格瑞格之间的斗嘴,真的像达西和伊丽莎白·贝内特那般恶毒,而父亲和母亲的离婚使孩子遭受到的痛苦,也与小说中提及的一模一样。《理智与情感》中,错位的婚约打破了两个穷困的姐妹对爱情所有美好的期望,这部小说为书友会的成员提供了一个故事背景,可以将他们之间存在的所有不和谐观点和态度全部说出来……《爱情游戏》是书友会讨论的最后一部小说,最终溶解了许多发生在六位成员身上的故事:这里有一对多年前在痛苦中分手的恋人,他们在互相伤害中重新找到了解决办法和曾经的爱情,在经历了那么多的踌躇和误解之后,终于迎来了“第二次机会”。普鲁迪和迪安之间发生的一切就可以套用到这部小说里,当然也包括西尔维娅和丹尼尔,同时它还鼓励了乔斯琳、格瑞格、阿莱格拉和伯纳黛特,帮助他们重新走上了生活的道路上。与书友会有关的每一对情侣在影片的结尾处都找到了满意的答案和幸福,这与简·奥斯汀一贯在小说中使用的美满主题再一次不谋而合。
编辑本段个人评价
影片的编导罗宾·史威考德是在好友--制片人约翰·卡利(John Calley)的建议下,才决定去读凯伦·裘伊·弗勒(Karen Joy Fowler)创作的小说《奥斯汀书会》的……恰逢史威考德正在为索尼公司的一个原创剧本伤脑筋,她打算在故事里为观众展示一个全部是简·奥斯汀的书迷的家庭,以及其中的家庭成员需要面对的各自的混乱和烦恼。
史威考德研究
史威考德说:“我花了很多年的时间去研究有关奥斯汀的一切,不仅仅是反复读 电影《成为简·奥斯汀》
小说那么简单,还得从其他作品下手,比如说信件或儿童读物,这种做法允许我可以从多个不同的学术角度去分析奥斯汀的私人生活,然后进入每一个可以想象得到的角落。我记得自己当时还和索尼公司的高层开玩笑呢,称自己可能成为好莱坞的第一人,拍了一部要鸣谢一大堆小说的喜剧。但是,当我读过《奥斯汀书会》后,我发现自己不再对原先的那一家子知识分子着迷了。小说中描述了一群比我还要普通的人--读者,他们看小说是为了寻求庇护和陪伴。现代人将奥斯汀的小说看成了一个避难所,在看书的过程中,可以暂时离开拥挤的交通、响个不停的电话、候诊室里喧闹的电视。而且我注意到,奥斯汀的六部小说,其中的四部在西雅图飞机场的报摊上都有得卖,因为晚点在候机室里等上几个小时,相信你会非常高兴地拿起奥斯汀的小说,感受一下差不多两个世纪前的英国乡村的清新味道。”
小说魅力
当你开始喜欢简·奥斯汀,她在小说中创造的那个世界就不会显得陈旧过时了。她的角色总是为了钱担心,还要与难纠的家人周旋,因为不善交际而有所退缩--他们将本应该用来谈恋爱的时间大多花在了这上面,最后就连最基本的期望也变得毫无价值了。罗宾·史威考德说:“简而言之,奥斯汀给出了许多和我们很像的人物角色,只除了我们不能通过交罚款而代替监禁,当然也不用每天工作12-14个小时。” 当罗宾·史威考德读完了凯伦·裘伊·弗勒的小说,她发现自己已经没办法按奈住自己的冲动了:“生活的快节奏和速食文化将我们变成了那种善于言辞的同时还要习惯性隐藏真正的自己的人,即使在家也没办法完全放松,因为对于我们中的很多人来说,家也成了一个工作场所。我们在网上聊天、收邮件、浏览网页、看在线小说,即使在吃饭的时候也不忘发短信给选秀节目投票,在信息时代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却越来越少地探求彼此,这真的很荒谬。在这个利己主义盛行的时代里,我们也只能面对现实,我们都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轻易不肯迈出来。但弗勒的小说却给出了完全不同的观点,因为她记录了这个物质化世界中的一次勇敢行为,这里有六个人,他们同意阅读简·奥斯汀的六本小说,然后每个月一次从城市的各个角落聚在一起进行讨论……体现出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英雄气概。”
编辑本段电影简评
《奥斯汀书会》证明了一件事,那就是完全照搬小说是一件多么愚蠢的选择。 简·奥斯汀
——《电影见解》。 俏皮的玩笑和优美精练的对白,足以让观众得到比阅读简·奥斯汀的小说更多的乐趣。——《洛杉矶时报》。 罗宾·史威考德创造了几个让你感到似曾相识的角色,但她至少赋予给书友会一种非常真实的感觉,关心的是会员的生活,而非小说本身。——《芝加哥太阳时报》。 一流的演员团队,无论是装可爱、令人讨厌、迟钝还是过度自怜,他们奉献出的都是最可爱的角色。——《综艺》。
编辑本段爱情经历
英国19世纪女作家简·奥斯汀的经典爱情著作相继被搬上银幕,而她本人唯一一段刻骨铭心恋情却鲜为人知。随着电影《成就简》3月开拍,这一空白将被弥补。奥斯汀用独特和细腻笔触创作出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自己却终身未婚。而《成就简》一片就将解开她的情路历程。这部影片以人物传记《成就简·奥斯汀》为蓝本,而传记作者斯彭斯也成为影片的历史顾问。
情窦初开
1796年,20岁的奥斯汀遇到勒弗罗伊。情窦初开的她对这个聪明狡黠的爱尔兰年轻律师一见钟情。然而,奥斯汀的牧师家庭希望未来女婿拥有经济实力,而偏偏那时的勒弗罗伊还是个穷小子。而拥有6个孩子的勒弗罗伊家也执意与富贵之家联姻,因此要求勒弗罗伊返回爱尔兰。从此两人便再没有相见。当年,奥斯汀在致姐姐卡桑德拉的信中表达了无奈伤心:“终于,这一天还是到来了,我将与汤姆·勒弗罗伊告别。而当你收到这封信时,一切都已结束。一想到这些,我不禁泪流。”后来,勒弗 电影《成为简·奥斯汀》
罗伊如家人所愿地娶了个大家闺秀,还成为爱尔兰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直至晚年,他才向侄子坦言,曾与一位作家有过一段“少年之爱”。
终身未嫁
初恋以被迫分手告终,奥斯汀选择终身不嫁,而将所有未了的情感注入文学创作 。“爱的小屋”身价飙升这段恋情没有让奥斯汀成为勒弗罗伊太太,却激励她成为英国历史上最受欢迎的女作家之一。“是他告诉她,她拥有才华。是他鼓励她在写作中追随自己的思想。尽管他俩没有在一起,但这段恋情却激发她成为职业作家。”雷说。另一方面,奥斯汀和勒弗罗伊第一次相遇的房子也行情看涨。这座名为“迪恩小屋”的房子坐落在汉普郡,充满浓郁的英式特点,典雅而舒适。悠久历史、建筑价值再加上凄美爱情故事,这座小屋已经被开出1000万英镑的高价。
编辑本段代表作品
《理智与情感》又名《理性与感性》(Sense and Sensibility, 1811) 电影《成为简·奥斯汀》
《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 1813) 《曼斯菲尔德庄园》(Mansfield Park, 1814) 《爱玛》(Emma, 1815) 《诺桑觉寺》(Northanger Abbey, 1818, 死后出版) 《劝导》(Persuasion, 1818, 死后出版) [/color][/b] 简·奥斯丁(jane austen 1775--1817)是一个我国读者非常熟悉的名字。她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以及据此拍摄的电影恐怕早已为大家所熟悉了。据英国广播公司最近调查统计,《傲慢与偏见》在英国人最喜爱的小说中,名列第二。《爱玛》(EMMA)是这位女作家的第四部作品,一般都认为是她最为成熟的一部作品。
编辑本段写作经历
简·奥斯丁出生在英国汉普郡斯蒂文顿镇的一个牧师家庭,过着祥和、小康的乡居生活。兄弟姐妹共八人,奥斯丁排行第六。她从未进过正规学校,只是九岁时,曾被送往姐姐的学校伴读。她的姐姐卡桑德拉是她毕生最好的朋友,然而奥斯丁的启蒙教育却更多得之于她的父亲。奥斯丁酷爱读书写作,还在十一、二岁的时候,便已开始以写作为乐事了。成年后奥斯丁随全家迁居多次。1817年,奥斯丁已抱病在身,为了求医方便,最后一次举家再迁。然而在到了曼彻斯特后不过两个多月,她便去世了。死后安葬在温彻斯特大教堂。简·奥斯丁终身未嫁。逝世时仅为四十一岁。 [2]
创作过程
奥斯丁创作的小说,几乎都经过长时间的反复修订改写。她出版的第一部小说是《理智与情感(1811)。《傲慢与偏见》(1813)是她的第二部作品。这两部作品,加上她去世后出版的《诺桑觉寺》(1818),都写于十八世纪的九十年代,通常算是她的早期作品。而《曼斯菲尔德庄园》(1814)、《爱玛》(1816)与《劝导》(1818)则写于十九世纪,算是后期作品。这六部作品,总共不过一百五十万字(中文),数量不算多。作品初出版时,销量也不算很大。
文学地位
可是她在英国文学中的地位却随时间的过去而日益显得重要,以致竟有批评家认为: 简·奥斯汀作品《爱玛》封面
“作家当中其手法最接近于(莎士比亚)这位大师的,无疑就要数简·奥斯丁了,这位女性堪称是英国之骄傲。她为我们创造出了一大批的人物……”(托·巴·麦考莱语)。另一位将她与莎士比亚相比的是现代美国的批评家艾德蒙·威尔逊。他说:“一百多年来,英国曾发生过几次趣味上的革命。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望,唯独莎士比亚与简·奥斯丁是经久不衰。”赞赏奥斯丁的作家,从瓦尔特·司各特开始,可以说是绵延不绝,粗略一排就有:特洛罗普、乔治·艾略特、柯勒律奇、勃朗宁夫人、骚塞、爱·摩·福斯特等位。但是她的杰出与伟大之处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也不是一下子说得清楚的。弗吉尼亚·吴尔芙就曾说过:“在所有的伟大的作家中,她的伟大之处是最最难以捕捉到的。”
小说特点
根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说法,简·奥斯丁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人物的小说家。(她的作品)反映了当时英国中产阶级生活的喜剧,显示了‘家庭’文学的可能性。她多次探索青年女主角从恋爱到结婚中自我发现的过程。这种着力分析人物性格以及女主角和社会之间紧张关系的做法,使她的小说摆脱十八世纪的传统而接近于现代的生活。正是这种现代性,加上她的机智和风趣,她的现实主义和同情心,她的优雅的散文和巧妙的故事结构,使她的小说能长期吸引读者。”并且说:“当时(指十九世纪初)流行夸张戏剧性的浪漫小说,已使人们所厌倦,奥斯丁的朴素的现实主义启清新之风,受到读者的欢迎……到二十世纪,人们才认识到她是英国摄政王时期(1810--1820)最敏锐的观察者,她严肃地分析了当时社会的性质和文化的质量,记录了旧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现代评论家也赞佩奥斯丁小说的高超的组织结构,以及她能于平凡而狭窄有限的情节中揭示生活的悲喜剧的精湛技巧。” 本文作者在阅读了中外评论家对奥斯丁的分析评论之后,觉得还是以上所引的 简·奥斯汀作品《理智与情感》封面
简短结论最为准确精到。内中惟一未突出提到的是奥斯丁塑造人物的巨大才能(每部小说的主角都是青年女性,但她们无一雷同),以及她能站在更高角度,冷眼看待、评论这些人物(特别是她心爱的人物)的睿智目光。奥斯丁曾说过什么是好的作品。她说:“……有些作品,其中展示了才智最强大的力量;其中作者以最精心选择的语言向世人传达了对人性最透彻的了解、对这种丰富多彩的人性恰到好处的描绘,以及对机智幽默最生动活泼的抒发。”(见《诺桑觉寺》第五章末段)奥斯丁的几部作品,可以毫无愧惭地说,都是达到了这样的标准的。
语言特色
奥斯丁的语言确实出色,这在提高她作品的水准上起着很大的作用。她的对话不但符合人物性格,而且常含机锋。(奥斯丁小时候曾和家人演戏自娱,写好对白自是她的特长。)叙述描写部分语言通常徐缓舒展,与她所写的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环境与人物身份非常配称。 作者偶尔亦用曲笔,不动声色地说几句谑而不虐的反话,使读懂的读者不禁要发出会心的微笑。(批评家瓦尔特·艾伦就说过,整部《爱玛》,“就是在嘲弄中孕育成的。”)在结构上,《爱玛》亦极匀称紧密。除了书中高潮处外,每一章亦都有精彩的“看点”。 这就使得翻译者苦苦奋斗工作时,又自有乐趣,仿佛是“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相信读者在读她的书时,也会有这样的体会的。有批评家说过:“在《爱玛》中,整个主题就是女主人公痛苦的认识自身并逐渐抛开幻想的过程。”
作品中人物性格
同样,在译者译,读者读的过程中,大家都逐渐认识了爱玛这一活生生,有着各种优点与缺点的形象,同时也通过这面镜子的反照,能对自我有比以前较深一些的认识。说到底,阅读文学作品最大的益处无非就是通过这一活动,帮助自己更深刻地了解自我、他人,认识社会与这个世界。爱玛的自信、自以为是、缺乏自知之明、好心做坏事、不愿承认错误,还多少有点势利眼,这样的性格上的毛病,岂不是在我们自己与周围人的身上,依旧存在的吗?而且还不但存在于作为个体的人的身上,连集体的人——小至一个团体大到一个国家那里,不也是同样是会存在。《爱玛》是奥斯丁于1814年1月开始动笔的,1815年3月底写完,并于年底出版(初版本扉页上标明的是1816年)。1816年3月出版的《每季评论》上即刊出了当时最负盛名的小说家瓦尔特·司各特激赏奥斯丁作品特别是《爱玛》的长文。1817年的7月18日,奥斯丁溘然去世。《爱玛》成了她生前最后一部与读者见面的小说。但读者并不知道作者是谁。直到1818年,她的作品才由她的哥哥署上真名出版。
奥斯丁与摄政王
奥斯丁在世时,英国由摄政王统治。他的父亲乔治三世晚年精神失常,国会安排由他摄政。1820年老王去世,摄政王即位,是为乔治四世。据说他非常喜欢奥斯丁的作品,在每个住 简·奥斯汀作品
处都存有一套。他还写过一封信给奥斯丁,表示了自己的钦佩并希望她能把下一部作品献给自己。奥斯丁在一封信里说:“对亲王的感谢,我感到荣幸。”同时也多少有点违心地写了《爱玛》书前的那篇献词。据记载,摄政王藏书室的负责人曾建议奥斯丁写题材大一些的作品。 奥斯丁在回信中说:“我不写传奇。我必须保持自己的风格,继续走自己的路,虽然在这条路上我可能永不会再获成功。我却相信在别的路上我将彻底失败。”奥斯丁向亲属表示过,她自己能做的只是“写乡野的几户人家”,“在一小块(两英寸宽的)象牙上……用一支细细的画笔轻描慢绘。”今天,人们自然要庆幸亏得奥斯丁没有采纳那样的建议。而且她也不纯粹是“为小题材而小题材”。她也能做到小中见大。她在作品中关怀妇女、恋爱、婚姻问题,探讨社会在这些方面的谬误与偏见并从而揭示人性中的一些弱点。探讨人性,这难道能说是在写微不足道的小题材吗?古代的希腊人认为最重要的问题莫若是“认识自我”。他们在德尔菲神庙上铭刻的就是这几个字。

简·奥斯汀(Jane Austen,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是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她的作品主要关注乡绅家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活泼风趣的文字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
奥斯汀终身未婚,家道小康。由于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 简·奥斯汀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她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深受读者欢迎。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充斥英国文坛,而奥斯汀的小说破旧立新,一反常规地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她的作品往往通过喜剧性的场面嘲讽人们的愚蠢、自私、势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点。奥斯汀的小说出现在19世纪初叶,一扫风行一时的假浪漫主义潮流,继承和发展了英国18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做了准备。虽然其作品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她的作品如“两寸牙雕”,从一个小窗口中窥视到整个社会形态和人情世故,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被誉为地位“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作家。

 简·奥斯丁出生在英国汉普郡斯蒂文顿镇的一个牧师家庭,过着祥和、小康的乡居生活。兄弟姐妹共八人,奥斯丁排行第六。她从未进过正规学校,只是九岁时,曾被送往姐姐的学校伴读。她的姐姐卡桑德拉是她毕生最好的朋友,然而奥斯丁的启蒙教育却更多得之于她的父亲。奥斯丁酷爱读书写作,还在十一、二岁的时候,便已开始以写作为乐事了。成年后奥斯丁随全家迁居多次。1817年,奥斯丁已抱病在身,为了求医方便,最后一次举家再迁。然而在到了曼彻斯特后不过两个多月,她便去世了。死后安葬在温彻斯特大教堂。简·奥斯丁终身未嫁。逝世时仅为四十一岁。
创作过程
  奥斯丁创作的小说,几乎都经过长时间的反复修订改写。她出版的第一部小说是《理智与情感(1811)。《傲慢与偏见》(1813)是她的第二部作品。这两部作品,加上她去世后出版的《诺桑觉寺》(1818),都写于十八世纪的九十年代,通常算是她的早期作品。而《曼斯菲尔德庄园》(1814)、《爱玛》(1816)与《劝导》(1818)则写于十九世纪,算是后期作品。这六部作品,总共不过一百五十万字(中文),数量不算多。作品初出版时,销量也不算很大。
文学地位
  可是她在英国文学中的地位却随时间的过去而日益显得重要,以致竟有批评家认为: 简·奥斯汀作品《爱玛》封面“作家当中其手法最接近于(莎士比亚)这位大师的,无疑就要数简·奥斯丁了,这位女性堪称是英国之骄傲。她为我们创造出了一大批的人物……”(托·巴·麦考莱语)。另一位将她与莎士比亚相比的是现代美国的批评家艾德蒙·威尔逊。他说:“一百多年来,英国曾发生过几次趣味上的革命。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望,唯独莎士比亚与简·奥斯丁是经久不衰。”赞赏奥斯丁的作家,从瓦尔特·司各特开始,可以说是绵延不绝,粗略一排就有:特洛罗普、乔治·艾略特、柯勒律奇、勃朗宁夫人、骚塞、爱·摩·福斯特等位。但是她的杰出与伟大之处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也不是一下子说得清楚的。弗吉尼亚·吴尔芙就曾说过:“在所有的伟大的作家中,她的伟大之处是最最难以捕捉到的。”
小说特点
  根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说法,简·奥斯丁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人物的小说家。(她的作品)反映了当时英国中产阶级生活的喜剧,显示了‘家庭’文学的可能性。她多次探索青年女主角从恋爱到结婚中自我发现的过程。这种着力分析人物性格以及女主角和社会之间紧张关系的做法,使她的小说摆脱十八世纪的传统而接近于现代的生活。正是这种现代性,加上她的机智和风趣,她的现实主义和同情心,她的优雅的散文和巧妙的故事结构,使她的小说能长期吸引读者。”并且说:“当时(指十九世纪初)流行夸张戏剧性的浪漫小说,已使人们所厌倦,奥斯丁的朴素的现实主义启清新之风,受到读者的欢迎……到二十世纪,人们才认识到她是英国摄政王时期(1810--1820)最敏锐的观察者,她严肃地分析了当时社会的性质和文化的质量,记录了旧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现代评论家也赞佩奥斯丁小说的高超的组织结构,以及她能于平凡而狭窄有限的情节中揭示生活的悲喜剧的精湛技巧。”
  本文作者在阅读了中外评论家对奥斯丁的分析评论之后,觉得还是以上所引的
   简·奥斯汀作品《理智与情感》封面简短结论最为准确精到。内中惟一未突出提到的是奥斯丁塑造人物的巨大才能(每部小说的主角都是青年女性,但她们无一雷同),以及她能站在更高角度,冷眼看待、评论这些人物(特别是她心爱的人物)的睿智目光。奥斯丁曾说过什么是好的作品。她说:“……有些作品,其中展示了才智最强大的力量;其中作者以最精心选择的语言向世人传达了对人性最透彻的了解、对这种丰富多彩的人性恰到好处的描绘,以及对机智幽默最生动活泼的抒发。”(见《诺桑觉寺》第五章末段)奥斯丁的几部作品,可以毫无愧惭地说,都是达到了这样的标准的。
语言特色
  奥斯丁的语言确实出色,这在提高她作品的水准上起着很大的作用。她的对话不但符合人物性格,而且常含机锋。(奥斯丁小时候曾和家人演戏自娱,写好对白自是她的特长。)叙述描写部分语言通常徐缓舒展,与她所写的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环境与人物身份非常配称。
  作者偶尔亦用曲笔,不动声色地说几句谑而不虐的反话,使读懂的读者不禁要发出会心的微笑。(批评家瓦尔特·艾伦就说过,整部《爱玛》,“就是在嘲弄中孕育成的。”)在结构上,《爱玛》亦极匀称紧密。除了书中高潮处外,每一章亦都有精彩的“看点”。
  这就使得翻译者苦苦奋斗工作时,又自有乐趣,仿佛是“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相信读者在读她的书时,也会有这样的体会的。有批评家说过:“在《爱玛》中,整个主题就是女主人公痛苦的认识自身并逐渐抛开幻想的过程。”
作品中人物性格
  同样,在译者译,读者读的过程中,大家都逐渐认识了爱玛这一活生生,有着各种优点与缺点的形象,同时也通过这面镜子的反照,能对自我有比以前较深一些的认识。说到底,阅读文学作品最大的益处无非就是通过这一活动,帮助自己更深刻地了解自我、他人,认识社会与这个世界。爱玛的自信、自以为是、缺乏自知之明、好心做坏事、不愿承认错误,还多少有点势利眼,这样的性格上的毛病,岂不是在我们自己与周围人的身上,依旧存在的吗?而且还不但存在于作为个体的人的身上,连集体的人——小至一个团体大到一个国家那里,不也是同样是会存在。《爱玛》是奥斯丁于1814年1月开始动笔的,1815年3月底写完,并于年底出版(初版本扉页上标明的是1816年)。1816年3月出版的《每季评论》上即刊出了当时最负盛名的小说家瓦尔特·司各特激赏奥斯丁作品特别是《爱玛》的长文。1817年的7月18日,奥斯丁溘然去世。《爱玛》成了她生前最后一部与读者见面的小说。但读者并不知道作者是谁。直到1818年,她的作品才由她的哥哥署上真名出版。
奥斯丁与摄政王
  奥斯丁在世时,英国由摄政王统治。他的父亲乔治三世晚年精神失常,国会安排由他摄政。1820年老王去世,摄政王即位,是为乔治四世。据说他非常喜欢奥斯丁的作品,在每个住
   简·奥斯汀作品处都存有一套。他还写过一封信给奥斯丁,表示了自己的钦佩并希望她能把下一部作品献给自己。奥斯丁在一封信里说:“对亲王的感谢,我感到荣幸。”同时也多少有点违心地写了《爱玛》书前的那篇献词。据记载,摄政王藏书室的负责人曾建议奥斯丁写题材大一些的作品。
  奥斯丁在回信中说:“我不写传奇。我必须保持自己的风格,继续走自己的路,虽然在这条路上我可能永不会再获成功。我却相信在别的路上我将彻底失败。”奥斯丁向亲属表示过,她自己能做的只是“写乡野的几户人家”,“在一小块(两英寸宽的)象牙上……用一支细细的画笔轻描慢绘。”今天,人们自然要庆幸亏得奥斯丁没有采纳那样的建议。而且她也不纯粹是“为小题材而小题材”。她也能做到小中见大。她在作品中关怀妇女、恋爱、婚姻问题,探讨社会在这些方面的谬误与偏见并从而揭示人性中的一些弱点。探讨人性,这难道能说是在写微不足道的小题材吗?古代的希腊人认为最重要的问题莫若是“认识自我”。他们在德尔菲神庙上铭刻的就是这几个字。
编辑本段
作品简介


《曼斯菲尔德庄园》
  简介:《曼斯菲尔德庄园》与作者其他小说一样以男女青年的恋爱婚姻为题材。但是,比较而言,本书情节更为复杂,突发性事件更加集中,社会讽剌意味也更加浓重。小说最后以范妮和埃德蒙的美满姻缘为结局,但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作者的讽刺笔锋主要指向了以富足人家为代表的英国上流社会,揭示了他们的矫揉造作和荒唐可笑。
《劝导》
  简介 :本书描写了一个曲折多磨的爱情故事。贵族小姐安妮·埃利奥特同青年军官温特沃思倾心相爱,订下了婚约。可是,她的父亲沃尔特爵士和教母拉塞尔夫人嫌温特沃思出身卑贱,没有财产,极力反对这门婚事。安妮出于“谨慎”,接受了教母的劝导,忍痛同心上人解除了婚约。八年后,在战争中升了官、发了财的温特沃思上校休役回乡,随姐姐、姐夫当了沃尔特爵士的房客。他虽说对安妮怨忿未消,但两人不忘旧情,终于历尽曲折,排除干扰,结成良缘。
《诺桑觉寺》
  简介:《诺桑觉寺》与奥斯丁其他几部长篇一样,故事围绕着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的发展而越来越扣人心弦。天真得有点傻的女主人公凯瑟琳是家境小康的牧师之女,长到十七岁了,还没有遇上能打动她少女心扉的男主人公,因此生活平平淡淡。然而,她的好朋友,当地的富有人家艾伦夫妇俩要到巴思去度假,带她一起外出。巴思的社交场所让她开了眼界,并结识了富家之子、牧师亨利蒂尔尼与他妹妹艾丽诺?蒂尔尼,他们很快成了好朋友,凯瑟琳并且爱上了亨利?蒂尔尼。凯瑟琳在离家三个月之后,在没有朋友陪伴的情景下,孤身一人搭乘邮车,于一个星期日之夜回到了富勒顿。心地善良的母亲见女儿回家已是判若两人,总以为她是留恋外面世界的诱人,而竟猜不到十七岁的女儿的感情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亨利?蒂尔尼的意外出现,终于让凯瑟琳父母明白,他们必须考虑是否要同意女儿的婚事了。
《爱玛》
  简介:爱玛是个既漂亮,聪明又有钱的年轻姑娘,由于具有这般得天独厚的条件,不禁有点随心所欲,她自己打定主意不结婚,却热衷于给别人做媒,每每不是按照情理而是凭着异想天开或一时冲动,乱点鸳鸯谱,结果闹出了许多笑话,吃了不少苦头。 不过,爱玛虽然没给人撮合成一门亲事,但她最后却坠入了情网,与奈特利先生喜结良缘,跟另外两对青年男女一起,构成了爱玛的喜剧结局。
《理智与情感》
  简介:《理智与情感》虽是简·奥斯汀的第一部小说,但写作技巧 简·奥斯汀作品已经相当熟练。故事中的每一个情节,经作者的巧妙构思,表面的因果关系与隐藏在幕后的本质缘故均自然合理。女主人公根据表面现象产生合情合理的推测和判断,细心的读者虽然不时产生种种疑惑,但思绪会自然而然随着好的观察而发展,等着最后结果出现时,与表面现象截然不同,造成了出乎意料的喜剧效果。如果反过来重读一遍,会发现导致必然结果的因素早见于字里行间。小说的情节围绕着两位女主人公的择偶活动展开,着力揭示出当时英国社会潮流中,以婚配作为女子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经济地位的恶习,重门第而不顾女子感情和做人权利的丑陋时尚。小说中的女主角均追求与男子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与沟通,要求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权利,坚持独立观察、分析和选择男子的自由。在当时的英国,这几乎无异于反抗的呐喊。如同书名里所体现的那样,故事集中表现了“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冲突。以玛丽安为代表的人物是理智不足而感情有余;以约翰·达什伍德夫妇为代表的人物是理智有余而感情不足;而以威洛比为代表的人物在感情上又是十分虚伪,表面上似乎很有情感,实际上却冷漠无情,自私透顶。作者在故事里对珍重感情的人报以赞扬,尽管对这些人在理智上的欠缺也不时加以讽刺,然而对缺少感情仅有理智或是在感情上虚伪的人,却表现出了鄙夷的态度。作者最终赞赏的是女主人公埃莉诺,因为她即重感情又有理智。这里表现了作者在这个问题上的理想,即是人不能没有感情,但感情应受理智的制约。
编辑本段
大众评论


简迷由来
  Janeite这个词大概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据说,最早在1894年,当时的一位著名批评家George Edward Bateman Saintsbury,在给《傲慢与偏见》写序的时候,就自豪地宣称自己是个Janite。这大概就是“简迷”这个词的来源。不过“简迷”的历史要比这个词更长久。简小姐的同代人,大名鼎鼎的“历史”小说家司各特(其实他是奥斯汀的前辈了,《劝导》里面Anne就很喜欢他的小说)就对她相当推崇,而且认定,喜欢奥斯汀的就一定非常喜欢,要么就根本不喜欢。1831年(奥斯汀小姐过世刚刚14年),著名的英国历史学家麦考莱(Thomas Macaulay)就在信中提到,在一次Party上,人人都将简小姐吹上了天。有个人说,人人都喜欢《曼斯菲尔德庄园》,但是否真是简小姐的信徒,是不是她的真正“选民”,得看一个人能不能欣赏爱玛。麦考莱本人就是个“简迷”,而且还把简和莎士比亚相提并论。想想100多年后,这仍然被大部分人看作是言过其实的大话,就知道麦考莱的趣味了。
简迷的发展
  1900年前后,简迷已经不再象司各特设想的那样,属于少数人了。据说在一站后的英 简·奥斯汀作品国医院里,就推荐用奥斯汀的小说来辅助治疗战后创伤综合症。不过,“简迷”这个名字真正流行起来,要归功吉普林1924年发表的短篇小说“The Janeites”(这个拼法,而不是Saintsbury最初的Janite,成了辞典认定的标准用法)。这部有趣的小说讲了一帮英国士兵靠奥斯汀的小说度过了一战的疯狂和残酷。象吉普林的许多小说一样,“简迷”写得聪明而有人情味。从此,“简迷”的说法就广为人知了。
  20世纪简迷的数量似乎仍在增加,其中不乏一些有趣的人。比如看过《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人大概都能感受到其中的“简”味。而E.M.Forster就是一位极为推崇奥斯汀的作家。他在1923年为Chapman博士的牛津版奥斯汀小说集(大概在剑桥注释版出来前,这仍将是最广泛使用的奥斯汀作品版本)写评论的时候,就说自己是Jane Austenite。简的欣赏者中我们还可以加上从沃尔芙,奥登、Edmund Wilson到C.S. Lewis(看过今年的新片Narnia的人大概会记得这个著名的基督教作家)的名字。70年代,Lionel Trilling在哥伦比亚大学开奥斯汀课的时候,就被蜂拥而至的选课学生折磨得不知所措。
反“简”派
  不过,有简迷,自然也就有简的反对派。最著名的自然就是对奥斯汀非常不买帐的夏洛特·勃朗特。她在私人信件里曾经极为严厉地批评过奥斯汀。考虑到我们的读者的感情,就不引用她的原话了。简的另一个著名的敌人是马克·吐温。不过,也有人专门写论文证明马克·吐温并非真的不喜欢简。不过大概奥斯汀小姐不大会真的在乎这个是非吧。真正奇怪的是亨利·詹姆斯。吉普林的小说中,那帮简迷在提到简小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时,就有人说,谁说奥斯汀没有后裔,她的后裔就是亨利·詹姆斯。后来,利维斯在研究英美小说的大作《伟大的传统》中,还真的把从奥斯汀经乔治·艾略特到詹姆斯看作英语小说最重要的谱系。不过詹姆斯很少提到奥斯汀。他最著名的论述出现在有关巴尔扎克的演讲中。
  那里他刻薄地说,这种简·奥斯汀的崇拜是商业投机加上感伤的幻觉和自欺的迷恋。詹姆斯的态度,很快就得到了进一步的响应。1940年,D. W. Harding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文章 “Regulated Hatred: An Aspect of the Work of Jane Austen”。
  其中的著名论断就是,喜欢奥斯汀小说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奥斯汀非常不喜欢的那种人,既市侩又感伤。这篇十几页的小文章现在被公认是奥斯汀研究的真正开端。
两派驳论
  从此之后,奥斯汀研究和简迷就互不买帐,暗自相互嘲讽,甚至公开诋毁。利维斯在《伟大的传统》中对Cecil爵士这个简迷抱着一副娱乐消闲的态度读奥斯汀就大大不以为然。60年代以后,特别是1968年Marvin Mudrick出版的Jane Austen: Irony as Defense and Discovery,以及1979年Sandra Gilbert和Susan Guhar的《阁楼上的疯女人》,已经使奥斯汀的形象与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读到的大相径庭,再加上最近20年的修正主义传记,奥斯汀后人努力想创造的一个纯洁的天使形象,已经被破坏得差不多了,取而代之的倒是一个女权主义的先锋,文化批评的前驱,甚至刻薄刁钻的小妇人。不过,简迷并不太在乎这些学术的潮流,她们关心的不是文化与帝国主义的关系,或者奥斯汀笔下的女性自觉意识,而是奥斯汀自己最直截了当提到的问题,那些男婚女嫁里面的道德、心理、经济和政治。简迷的热情从似乎一部接一部的奥斯汀改编电影电视中,从无数奥斯汀小说的续集和仿作(这些续集和仿作从浪漫爱情小说,侦探小说到色情小说,无一不有。这里最有名的大概是Bridget Jones’s Diary了)里,大概仍然可以看得到。或许,这只能表明,奥斯汀关心的问题仍然是我们生活最重要的问题,而奥斯汀的洞察力,即使不能帮我们找到理想的爱人,建立幸福的婚配,但至少能让我们从中获得一些人性的知识。

简·奥斯汀(1775~1817)英国女小说家。生于乡村小镇斯蒂文顿,父亲是当地教区牧师。奥斯丁没有上过正规学校,在父母指导下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她20岁左右开始写作,共发表了6部长篇小说。1811年出版的《理智和感伤》是她的作,随后又接连发表了《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花园》(1814)和《爱玛》(1815)。《诺桑觉寺》和《劝导》(1818)是在她去世后第二年发表的,并署上了作者真名。
奥斯汀终身未婚,家道小康。由于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她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深受读者欢迎。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充斥英国文坛,而奥斯丁的小说破旧立新,一反常规地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尽管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到今年7月18日,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已逝世180周年,但其作品在世界文坛上却经久不衰。近年来,她的名著《傲慢与偏见》、《爱玛》等还被搬上银幕,而且依然走俏影坛,深受观众欢迎。

奥斯汀的艺术之树何以常青?怀着好奇心,笔者作为驻英国记者时,在一个明丽的夏日造访了奥斯汀的故居。

故居坐落在汉普郡阿尔顿小城西南一英里处的查乌顿村,离奥斯汀的出生地汉普郡史蒂文顿村仅10英里之遥。这是一幢朴实无华的两层楼建筑(见下图,本文作者摄)。房舍一面临路,三面花园环抱,芳草萋萋,绿树成荫。据说,路旁的古栎树是奥斯汀当年亲手栽的。临大路一面墙上悬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简·奥斯汀故居”。如今这里已成为简·奥斯汀博物馆,常年对公众开放。

步入故居,第一个强烈的感觉是宁静而典雅,正与主人文静的性格合拍,奥斯汀也称赞这里是她创作的“伟大的宝库”。的确,她令人钦佩的创作效率,正是得益于居室内朴素和谐的环境:坚实的木质地板,一些小摆设都放在恰当的位置,墙纸花纹简练而协调,墙上的名画色彩明朗、人头像栩栩如生,仿佛在呼唤着作家的灵感。

1809年7月,简·奥斯汀的兄弟埃德沃德把他在查乌顿的这幢房产转让给他母亲和姐妹们后,奥斯汀就定居在这里。她在操持家务之余,偷偷地进行写作。在七年半的时间里写成了6部非凡的小说:《理智和感伤》、《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花园》、《爱玛》、《诺桑觉寺》和《劝导》。后两部小说还来不及出版,奥斯汀因染上结核病而逝世。奥斯汀的哥哥亨利在她死后主持了《诺桑觉寺》和《劝导》的出版,并公布了她的真名和身份。

这所房舍有一扇著名的能发出“声响之门”,其响声能使奥斯汀事先知道“有人来了”,以便悄悄地收起她正在写作的纸笔。博物馆里还展示着奥斯汀许多作品的手稿和亲笔信,以及她当年写作用的据说是来自中国的桌子。这张桌子酷似一台缝纫机,遇有人来,纸笔放进桌内,桌面一盖便“天衣无缝”。它与“声响之门”默契配合,为奥斯汀“偷偷地写作”服务。遗憾的是,门在后来重新安装时方法不对,现在已经不能发出声响了。但它却不失为一个提示物,即奥斯汀那些知名的小说是在半秘密状态下写成的,也只有奥斯汀才知道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她写作的艰难和多少不为人知的情感。奥斯汀的辛劳创作并未给她带来多少酬劳。她一生节俭,在41岁辞世时,仅留下561.7英镑的积攒。

据讲解员介绍,奥斯汀出生于一个乡村牧师家庭,父亲能即兴赋诗。奥斯汀从小在家阅读父亲收藏的古典文学书籍和流行小说,并练习各种文体的写作。14岁时,她就写成了她的作《爱情和友谊》。1801年夏,奥斯汀热恋中的男友不幸去世,使她深陷痛苦之中。翌年,她曾接受一个大地产主的求婚,但第二天早晨又改变了主意。因为奥斯汀意识到:单纯为了财产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何况,自己根本不爱他,怎能共同生活?结果,她终生未婚。

简·奥斯汀的小说蜚声世界文坛,在18世纪—19世纪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她的作品中关于年轻女性婚姻和爱情的别具一格的描写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尽管没有财产的妇女的社会出路问题是英国小说中的“老生常谈”,但奥斯汀在其小说中对这一主题却旧题新做,作了独特的喜剧性处理。在名著《傲慢与偏见》里,她曾用戏谑的口吻说班奈特太太的“毕生大志”就是把五个女儿都嫁出去。这部小说著名的第一章描写班奈特太太一听说有个阔少定居在附近,就盘算着如何把一个女儿打发给他。不管是哪一个,任他挑选。这段鞭辟入里的刻画,便是奥斯汀喜剧风格的典范。

奥斯汀的小说尽管也继承了18世纪小说中流行的关于少女走向生活的主题,但她的作品却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即侧重于探索少女成长中丢掉幻想错觉、认识现实、自我发现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她的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大都是从盲目性走向自我认识的典型。奥斯汀本人则成了公认的描写妇女意识的卓越的作家。

奥斯汀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她是英国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的平凡人物的小说家。她的作品艺术地再现了18世纪—19世纪之交的社会关系和人情世态。

她在自己狭窄有限的生活圈子里,以女性的敏感观察着、酝酿着,被英国著名作家司各特称誉为“英国摄政时期最敏锐的观察家”。她着力于人物性格的细腻刻画以及女主角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的分析,使其小说摆脱了18世纪的传统而接近于现代生活。正是这种现代性,加之她的机智和风趣,她的现实主义和同情心,她优雅的散文笔法、巧妙曲折的故事结构和细节,使其小说一反夸张戏剧性浪漫小说的潮流,而开朴素现实主义小说之先风,对读者具有磁铁般的吸引力。可以说,她有善于在狭窄有限的场景中揭示生活的悲喜剧的高超技巧;她严肃地分析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性质和格调,忠实地记录了旧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从某些侧面深刻地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从而于平凡中揭示了不平凡。

简·奥斯汀从大约十二岁时开始写作(近似时间)
1974-95 埃丽诺和玛丽安(理智与情感)动笔。
1796 简的残存信件(?)开始写作。《埃丽诺和玛丽安(理智与情感)》完成
1796-97 《第一印象(傲慢与偏见)》完成。
1798-99 《诺桑觉寺(苏姗)》完成。
1797《理智与情感(曾名埃丽诺和玛丽安)》动笔。
1803 《苏姗(诺桑觉寺)》以10镑价格卖给理查.克罗斯比,但未被出版。《沃森一家》动笔(1818年出版)
1805 《沃森一家》放弃。
1811 《曼斯菲尔德庄园》动笔。《理智与情感(埃丽诺和玛丽安)》出版。
1813 《傲慢与偏见(<第一印象> 修订版)》出版。《曼斯菲尔德庄园》完成。
1814 《曼斯菲尔德庄园》出版。《爱玛》动笔。
1815 《爱玛》完成并出版。《劝导》动笔。《苏姗(诺桑觉寺)》从出版商理查.克罗斯比手中买回。
1816 《劝导》完成。《苏姗(诺桑觉寺)》修订。
1817 《沙地屯》动笔
1818 《诺桑觉寺(<苏姗>修订版)》和《劝导》出版


奥·简斯汀为什么终身未结婚?
她和她姐一样,都终身未婚。《傲慢与偏见》里她把老大和老二写得那么幸福,我估计现实里她们是很痛苦的。奥斯汀经历过一次失败的爱情,应该是这个原因。

慕黎斯王子生平
莫里斯王子,以其外祖父the Elector Maurice of Saxony之名闻名,出生于德国Dillenburg,由他的叔叔Johan of Nassau精心抚养长大。他与堂哥Willem Lodewijk一同在海德堡求学,随后转至莱顿,与大哥Philip一起深造,受教于工程师数学家西蒙·斯蒂文。尽管他终身未婚,但与Margaretha van Mechelen和Anna van de ...

神探波洛(小胡子矮胖的那个)系列电影的名称,尽量全一点,最好有每一...
然而,黑斯汀的朋友保罗先生却不这样认为,波罗先生曾是一名侦探,案发后他对伊格索普夫人的房间进行了仔细的勘察,在发现六个可疑的证据后,觉得对阿尔夫莱德的怀疑和指控是绝对错误的,并将这一判断告诉了负责案情调查的加普侦探。就在案情陷入迷途,波罗与黑斯汀为找不到新的线索而困顿时,女佣多格丝提供的线索将卡姆迪什...

周星驰的资料 尽可能多点
回溯周星驰从影之初的旧时光,很难想象这个小子会成为在香港电影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巨星。他并不是演艺世家出身,从小和四个姐弟一起在单身母亲的抚养下成长,相貌平平,个性不突出,书读得一般,打工也不大赚钱,要说与电影的干系,或许只是疯狂崇拜李小龙,不过年少的他更想做的也只是功夫高手,而不是电影明星。直到中学快...

巴林左旗13149335371: 简奥斯丁简介英汉互译的 -
法弦三黄: 简·奥斯汀简介 简·奥斯汀,是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她的作品主要关注乡绅家庭女性的婚姻生活,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活泼风趣的文字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中文名:简·奥斯汀 外文名:Jane Austen 国籍:英国 ...

巴林左旗13149335371: 关于简奥斯汀的书籍翻译问题.. -
法弦三黄: 译林当年是把奥斯丁的六册都出全了,都用的是孙致礼的译本,但只有傲慢与偏见一直重版,像诺桑觉寺和曼斯菲尔德庄园估计没人注意就不重版了.傲慢与偏见的翻译一般认为王科一和孙致礼的都比较好.裘因我只知道他翻过《劝导》,评价还不如孙致礼的.《爱玛》李文俊、蔡慧那个版本也不错,比孙致礼好些.

巴林左旗13149335371: 简·奥斯汀的家庭背景,自己的婚姻状况? -
法弦三黄: 她终身未婚,最有名的作品是傲慢与偏见,蛮好看的. 奥斯汀终身未婚,家道小康.由于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 简·奥斯汀 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

巴林左旗13149335371: 简·奥斯汀 生平 -
法弦三黄: 姓名:简·奥斯汀 生卒: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 简·奥斯汀,是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她的作品主要关注乡绅家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活泼风趣的文字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 奥斯丁21...

巴林左旗13149335371: 简·奥斯汀 的一生、事迹、 -
法弦三黄: 简·奥斯汀(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英国女小说家.生于乡村小镇斯蒂文顿,父亲是当地教区牧师.奥斯汀没有上过正规学校,但受到较好的家庭教育,主要教材就是父亲的文学藏书.奥斯汀一家爱读流行小说,多半是庸俗的消遣...

巴林左旗13149335371: 英汉互译 要英语的简介 -
法弦三黄: Michael Joseph Jackson (born August 29, 1958) is an American recording artist, entertainer, and businessman. The seventh child of the Jackson family, he debuted on the professional music scene at the age of 11 as a member of The Jackson 5 ...

巴林左旗13149335371: 简.奥斯丁的写作技巧与成就 -
法弦三黄: 奥斯汀终身未婚,家道小康.由于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绅士...

巴林左旗13149335371: 终身未婚的英语? -
法弦三黄: Austen never get married.

巴林左旗13149335371: 关于Jane Austen 的一句名言 -
法弦三黄: 这个应该是比较准群的 一个女人,尤其当她不幸地无所不知,应尽她所能隐藏她的锋芒.这是机器翻译的,呵呵,只供参考 女人,尤其是如果她不幸明白了某些事情的话,就应该尽可能把它隐藏起来.—— 如果是一个人引用这句话写给另一个...

巴林左旗13149335371: 傲慢与偏见的主要内容,作者,及其三部曲 -
法弦三黄: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是一部描写爱情与婚姻的经典小说.作品以男女主人公达西和伊丽莎白由于傲慢和偏见而产生的爱情纠葛为线索,共写了四起姻缘:伊丽莎白与达西、简与宾利、莉迪亚与威克姆、夏洛蒂与柯林斯.伊丽...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