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对吴佩孚的看法

作者&投稿:瞿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吴佩孚为什么不当汉奸:兼论吴佩孚的历史功绩~

原文
吴佩孚为什么不当汉奸
第一,吴佩孚主张“三不主义”,不借外债,不出洋,不入租界,他对于外国势力想把他作为代理人掠夺中国的利权的居心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
吴佩孚素来对列强无好感。他的这种看法,与他早年在日俄战争中充当日本人的密探的经历有关。日俄战争爆发时,吴佩孚正在北洋督练公所参谋处当差,因清政府与日本存在某种默契,被派到东北刺探俄军的情报。2他从锦州上火车,送情报去新民屯,在车上被俄军捕获。俄军怀疑他是日军的间谍,可是吴佩孚一口咬定自己是军校学生,因自费研究日俄战争,所以身上会带有一些军事资料。俄军抱着宁可错杀绝不放过的心理,准备将他枪决,可是哈尔滨的俄军情报机关要提审他,吴佩孚保住性命。后来俄军将其押上火车,送往哈尔滨。吴佩孚趁押解的俄军士兵不注意,机智逃脱,捡回了一条命。日俄战争结束后,日军获胜,吴佩孚因刺探有功“获日皇赠勋六等及‘单日光旭日章’”。3这是吴佩孚从军生涯以来获得的第一枚勋章,虽然他从此青云直上,但饱览了日俄战争给东北父老带来的灾难的吴佩孚心中很不是滋味。4吴佩孚的家乡深受日本人的侵略,不过,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当时还是下级军官的吴佩孚没有太多选择余地,他并不是真心愿意为日本人卖命。死里逃生的经历,让他认清了一点,不管是俄国人,还是日本人对中国都是虎视眈眈,狼子野心。
他对日本和俄国的看法,从此定型,今后再无改变,即使在日后功成名就,执掌大权之时,面对来自日本和俄国的威逼利诱,他都能稳如泰山,不为所动。
苏联在援助孙中山之前,最初想找的对象是素有爱国主义美名的吴佩孚。越飞在去广州游说孙中山之前,在北平给吴佩孚去了一封信,表达了苏联政府对吴佩孚的好感。这封信充满了溢美之词。
且看1922年8月19日越飞致吴佩孚的密函:
吴佩孚将军亲启
将军先生:
……我们都怀着特别关注和同情的心情注视着您,您善于将哲学家的深思熟虑和老练果敢的政治家以及天才的军事战略家的智慧集于一身。……5
待越飞的军事顾问、苏联总参谋部学院院长格克尔将军自洛阳返回北平后,越飞立即给国内拍发了“绝密”级的电报:
送斯大林。
(格克尔)从吴佩孚那里回来了,说从未见过这样完美的军事秩序:秩序和纪律极其严整,操练和训练比赞许的还要好。……6
亲临日俄战争东北战地的吴佩孚,不会忘记,俄国人是怎样试图掠夺与诈取我中华的大片疆土,一直有着独立思维能力的吴佩孚,不会看不出苏联支持他的真实意图。标榜平等对待世界各民族、放弃一切帝国主义政策、宣称废除沙俄时代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的苏联,在打破了列强的干涉围攻之后,对待沙俄时代在中国攫取的权益,毫不松口,甚至还在满蒙与日本人再次展开争夺。学测绘的军校毕业生吴佩孚大体能够计算出来,俄罗斯人无非是想成立一个完全受他们控制的中国政府。7
苏联人眼见吴佩孚不上套,就退而求其次,与军事实力较弱的孙中山和冯玉祥接洽。吴佩孚对待试图在中国寻找代理人,干涉中国的苏联尚且如此,何况是时时刻刻在蚕食中国的日本人。
第二,吴佩孚是北洋军阀当中的儒将,自诩是戚继光转世,他对侵略其家乡、祖国的日本人恨之入骨,而且他一生都在强化这个观点。想让一个自认为是“现代戚继光”的将军,做汉奸,绝无可能。
吴佩孚6岁入私塾学习四书五经,后因父亲亡故,家贫辍学过一段时间。14岁那年吴佩孚因为生计无着,到登州水师营当兵。8吴佩孚当兵的头年,也就是1894年,就亲眼见到了日本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吴佩孚“亲见甲午熸师,誓雪国耻”。9
吴佩孚在业余时间仔细研究了戚继光的《练兵实纪》和《纪效新书》,平时就以《三国演义》和《精忠说岳传》为消遣。坚持学习的吴佩孚没有成为兵油子,到16岁时,已经是“博通经史,尤重春秋大义,于关、岳成仁及戚继光御倭史实,最为钦仰”。10因此,吴佩孚顺理成章地考取了秀才,传统的“忠义”思想也在吴佩孚的头脑中打下不可磨灭的印记。11
吴佩孚因得罪当地权贵,被革去功名,不得已逃往北平,靠摆摊算卦为生。1898年,他加入了聂士成的军队。聂士成是晚清中国军队中少有的作战英勇、富于民族气节的将领。聂士成的武卫前军中弥漫着浓厚的“雪耻”气息。吴佩孚因为识文断字,被聂士成选派到开平武备学堂学习。1899年八国联军侵华,吴佩孚中断学业,赶回部队,担任后路炮队队官,作战英勇。12八国联军侵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华大地犯下的罪恶罄竹难书,深深地刺激了年轻时代的吴佩孚。一生标榜爱国的吴佩孚,立志要用武力振兴中华。
日俄战争期间,吴佩孚充当日本人间谍,一生引以为耻,但他因功升为记名帮统,以后他的地位在北洋军中节节上升。他发迹后,常在军中挂着戚继光画像,对年轻时代阅读的《三国演义》、《精忠岳传》、《练兵实纪》和《纪效新书》爱不释手。他不仅崇拜戚继光,对于关羽、文天祥等崇尚民族气节的英雄也很佩服。
吴佩孚发迹之后,毫不掩饰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别的不说,就是他的嫡系部队的军歌,直言不讳地以收复日本侵占的土地作为目标。他在洛阳练兵时代,建造了一座继光楼,亲撰对联:“得志当为天下雨,论文须有古人风。”这副对联表达了他要以戚继光为榜样,在文治和武功上建功立业的愿望。1923年,吴佩孚在洛阳面对青年学生讲演时大呼:“我要把你们培养出一百个将军来,把中国失去的土地都收回来。”底下的学生大呼“大帅万岁”。13
所以,在吴佩孚陷身北平,日伪要人盈门之时,吴佩孚能坚定立场是必然的。由此可见,传统儒家文化教育对国家、民族的强调以及对国人爱国情操的培养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作为北洋军阀当中的主张道德救国的“思想家”吴佩孚在民族大义上比其他军阀也有更清醒的认识。14
第三,他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对于世界大势、中国的大势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认为中国必胜、日本必败,他不会贪图一时权力,而甘愿背上千古骂名。
我个人认为,绝对不是来自抗日势力方面的压力使他不敢做汉奸,而是他本身就不愿做汉奸。如果他真的愿意做汉奸,可以肯定地说,就没有汪精卫什么事情了,汪记国民政府的牌子绝对树不起来,在沦陷区飘扬的肯定是北洋政府的五色旗。因为在日本人的傀儡选择当中,首要的是“南唐北吴”。正因为吴佩孚始终坚持日本人无法答应的条件,并且死不松口,加上唐绍仪被军统误杀,日本人在百般无奈之下,只好把汪精卫拉出来执掌汉奸们的大旗。
几经沉浮的吴佩孚,到了晚年,政治智慧和技巧已经是炉火纯青了。他没有选择硬碰硬地与日本人短兵相接的做法,以标志清白。可以想见,或许他经过一番慷慨陈词之后,会被日本人迅速地在肉体上消灭。他的炉火纯青,基本上把日本人玩弄于鼓掌之间,使日本人欲加之罪而无辞,想把他拉下水难度又很高,轻易放弃却欲罢不能,毕竟“大帅”态度还很好,还在提条件,也在“认真”地跟你谈嘛。吴佩孚好像一块“滚刀肉”,软硬都不吃,他提的条件日本人无法答应,他反而掌握了主动权,责怪跟他谈判的日本人不懂中国的古典文化。他进而信誓旦旦地表示,只要他上了台,一定会推行三纲五常、四维八德,让中国成为一个礼仪之邦,二十年内,在中国消灭反日主义,日本人画了一张美妙的大饼。晚年的吴佩孚,学问和见识已入化境。他甚至用谶纬学说来糊弄日本人,搞得日本人不知所云,哭笑不得。
于是,顺理成章的,在很多日本人看来,吴佩孚不是不想出山,而是因为条件达不到而出山。但是如果按照他的条件的话,日本人全面撤出中国,吴佩孚建立真正的实力,作为国家元首与日本天皇对等。和平实现了,可是中国离独立自主也差不了多少了。日本人当真能答应吴佩孚的这一条件,吴佩孚还是汉奸吗?答案是肯定的,当然不是。吴佩孚用高超的外交手腕,实现民族独立的英雄。至于蒋介石嘛,都是中国人,好办。
日本人绝对不能答应,答应了,和平是实现了,靠侵略抢来的土地和其他利权却被吴佩孚从嘴里拽了出来。日本人几十年白忙活了。日本人不可能答应。他们想要的是吴佩孚做溥仪那样的傀儡,在中国关内的沦陷区建立一个被保护国,一个任由日本人颐指气使的傀儡政权。
吴佩孚与日本交涉的首要原则是中国的主权完整。而日本人的目的是为了让他出来成为伪政府的首脑。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日本人在二战期间虽然扶植汪精卫成为名义上的汉奸政权的老大,实际上汪伪政权的实际控制范围不是整个沦陷区。汪伪政府对于原先日本人在华北、内蒙扶植起来的伪政权没有实际支配的权力。日本人就是想在中国建立一个个像伪满洲国那样的傀儡政权,利用依附他们的汉奸政权将中国分而治之。
日本人拉吴佩孚出来的时候的打算,就是打算建立一个以吴佩孚为首的,准备控制“临时”、“维新”两个伪政权辖区之外的河南、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的地方性傀儡政权。土肥原知道吴佩孚能征惯战,因此,他不许吴佩孚建立自己的军队,而要将这些归附吴佩孚的军队,变成“新中央政府”的直属军队。15
吴佩孚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三实主义”。第一,要有实力,必须训练人马;第二,要有实权,以便指使裕如;第三,要有实力,以便推施政策。他特别强调实权,他说:“实权这个问题,也可以说是先决条件,日本,一日不肯让出主权,则余一日不能出山,把握住主权之日,即余出山之日。”16
吴佩孚一直不拒绝与日本人的谈判,但是他的主张基本上都在“三实主义”左右徘徊,时不时地给日本人一点希望,时不时地又转回原地。日本大特务土肥原、大迫等人,大汉奸齐燮元等人轮番上阵,都被他斗得败下阵来。
所以,吴佩孚必死,日本人花费巨资,毫无成效,日本人历来是一个缺乏远见的民族,短视而好利,他们恼羞成怒的那一天,就是吴佩孚慷慨成仁的那一天。

吴佩孚的历史功绩
吴佩孚至少对于中华民族有两大功绩,且是大功绩。
第一,他是五四运动坚定的支持者,他作为军队方面的反对在巴黎和约签字的代表者,不仅数度发表通电支持学生的正义行为,而且激于民族大义,主动打破南北对峙的壁垒,联合南方将领,组织北方将领,发表统一的宣言,反对在和约上签字。
虽然他当时只是一个区区的师长,但是他所部第三师,是曹锟的老家底子,原先的北洋第三镇。段祺瑞这位皖系的领袖虽然贵为国家的实际执掌者,但是由于皖系军力虚弱,不得不借重曹吴的军队。曹锟在吴佩孚的辅助下,雄踞直隶,吴佩孚练兵有方,能征善战,他们的军队是直系乃至北洋军阀部队中最强大的军队。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吴佩孚率军南下,就能阻挡南方护法军的兵锋,吴佩孚克岳州、占长沙、夺衡阳,所向无敌。他是北平政府维护法统的先锋,事实上,已经成为北洋军阀中新近崛起的大实力派,虽然名义上他仍是曹锟的部将,而他因为感受曹锟的知遇之恩,也一直维护曹锟的老大地位。有他这位军界要员站出来说话,说话的分量又很重,北平政府是不得不慎重考虑的。
当然,从客观上来讲,吴佩孚也是五四运动的获益者,他鲜明的态度,震人心魄的通电,铸就了他在全国的威望,抬高了他在北洋军阀中的地位。我个人认为,他的表现绝非出于争权夺利的考虑,不是因为段祺瑞把湖南督军封给了未建寸功的张敬尧,自己不忙活一场的激愤之举,而是出于一种爱国、爱家乡的本能。他绝不容许,自己的家乡沦为东瀛野兽肆虐的欢场。
吴佩孚当时非常善于利用舆论,他接二连三地发出了很多电文。我谨在这里按照电文的性质,举代表性的电文,与读者共勉。让我们来看一看,那些当时掷地有声、振聋发聩的文字吧。
一、呼吁死争青岛的通电
“盖青岛得失,为吾国存亡关头,如果签字,真不啻作茧自缚,饮鸩自杀也”,“日人此次争执青岛,其本意不只在青岛,其将来希望,有大于青岛数万倍者”。17
二、联合中国军人,以武力为后盾反对签字
顷接京电,惊悉青岛主持签字噩耗,五衷摧裂,誓难承认!……某等眷怀祖国,义愤填膺,痛禹甸之沉沦,悯华胄之奴隶。圣贤桑梓,染成异族膻腥;齐鲁封疆,遍来淫娃木屐。虽虺蛇已具吞象之野心,而南北尚知同仇以敌忾。与鞭一日纵敌,不若铤而走险;与其强制签字,贻羞万国,毋宁悉索敝赋,背城借一。军人卫国,责无旁贷,共作后盾,愿效前驱。18
三、声援学生爱国行动正义性
“大好河山,任人宰割,稍有人心,谁无义愤?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仆后继,以草击钟,以卵击石:既非争权利热中,又非为结党要誉;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可原!” 19
吴佩孚的电文,振聋发聩,不仅赢得了全国人民的支持,也赢得了南北双方众多军事派系将领的支持。面对炮火连天的内战战场,吴佩孚能够超越派系的利益,与敌方将领互通声气,是激于对国家主权的维护,是激于对家乡的热爱。他的表态,他的串联,他一而再再而三制造出来的舆论压力,对于北洋政府的头头们无疑是近在肘腋的强大现实压力。吴佩孚的努力与全国各界的反对签约的呼声融为一体,此举不仅为他赢得了“爱国将军”的美名。单单凭借此事,足以让他名垂千古。
第二,吴佩孚还有一件功绩,也是举世公认的。他的电报直接挽救了故宫三大殿。他又一次运用了舆论的力量,彻底地击毁了议员政客们想把故宫三大殿改造成议院的企图。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
现在北京宣武门西大街57号新华社本部院内的小会议厅,原本是民初的议院。议员们嫌议院太小了,想搬到故宫的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办公。当时正在洛阳练兵的吴佩孚知道了这件事,非常愤怒,当即给北平政府发来电报,电报打给了内阁总理张绍曾及其内务总长高凌爵和财政总长张弧。20电文写道:“何忍以数百年之故宫供少数人中饱之资乎?务希毅力惟一保存此大地百国之瑰宝。无任欣甚。盼祷之至!” 1923年5月22日,《顺天时报》全文刊登了吴佩孚的电报。21吴佩孚的质问电报,被广泛地转载,此时的吴佩孚已经不是一个区区的第三师师长,而是实际上支撑北洋政府的最大的实权派。此举,他又得到了全国舆论的支持。北洋政府的首脑们也不得不加以特别重视。
慑于吴佩孚虎威的参众两院议长们联袂向吴佩孚解释此事。吴佩孚的态度鲜明地表示绝对反对。最后,基本上依附于军阀派系的议员老爷们,在6月份取消搬迁计划。

吴佩孚的评价
我们先来看看,吴佩孚的历史功绩。
第一,吴佩孚有“大忠”,大义凛然。
吴佩孚的忠诚首先是对国家的忠诚。他从小受到相对良好的传统教育,秀才从军,在国家大义上,比许多纯粹的只为保存和扩大自己的实力,只为升官发财的军人要旗帜鲜明得多。正是这种“大忠”,使得他能够超越派系,团结南方将领共保山东利权;正是这种“大忠”使得他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绝日本的支持和援助,避免内战的发生和扩大;正是这种“大忠”,使得他在身陷敌占区,身边被敌特和汉奸小人包围时,也可以视敌方开出的诱人条件而不顾,坚决不做日本的傀儡,最终被日本特务害死。
他的“不举外债,不入租界,不出国”的三不主义,足以彪炳万世。如此旗帜鲜明地表达对待外国势力的态度,在中国近现代史的军政要人中,他是绝无仅有的。吴佩孚从来不这么干,可见他是一个刚烈的好汉。他宁可赔个底掉,也不愿意接受外国人的帮助。所以在他实际控制北平政府期间,北平政府在以国家利权作为条件,争取外国势力的支持方面,较之于段祺瑞政府和张作霖的安国军政府要少得多。
其次,他的“大忠”表现在对待恩人的态度上。吴佩孚对故主曹锟一直深怀感恩之心,一生都在报答曹锟的知遇之恩,有些“愚忠”。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民国史》(第二编)对此评价道:
即便是吴佩孚这样“知书达礼”的“儒将”,也是满脑子的封建思想。他最崇拜关羽,在“上下”、“尊卑”、“主从”之类封建道德束缚下,他明知曹锟当总统的时机尚未成熟,虽曾极力表示反对,但终究不能不服从他的那个昏庸的上级。吴在直系三派中兵力最强,曹锟实际上不是他的对手,但吴就是不敢取而代之,始终被曹氏家族牵着鼻子走,最后一同走进火坑,成了曹锟的殉葬品。22
笔者认为,这段论述虽有道理,并不完全正确。吴佩孚不是“不敢取而代之”,而是不愿取而代之。吴佩孚一生中从来没有过背叛,对国家,对故主,对团体都是如此。
第二,吴佩孚是一个有思想的军阀。他是直系的灵魂人物,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与传统军人的合体,是一个“儒将”。
吴佩孚出身于秀才,打下了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底子。他是一个浸淫于传统文化经典当中的军阀。他是有思想的,他的思想虽然杂糅着很多传统文化的糟粕,比如他非常迷信,时不时地为自己阵亡的将士念念大悲咒,花费了不少时间精力研究阴阳学说。但是他思想的主体还是传统士人笃信的儒家传统学说,以至于他到了晚年,坚信能够挽救中国的唯一的方法,就是重建中国的道德。
吴佩孚的诗写得不错,文化水准,比他们要高得多,他的“道德救国”的思想,不是某个谋士的献计献策,而是历经沉浮之后的自我认知。吴佩孚不是闭门造车地形成了自己的思想,而是在多方比对之后,坚定了自己的主张。他的这种思想的形成,不是说,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推出孔教的仁义道德来装装门面,而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结果。
吴佩孚在思想性人才青黄不接的民国军阀队伍中,绝对是一位思想家,而不是赳赳武夫。笔者仅举一例,让我们来看看,吴佩孚是如何来批判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1939年,吴佩孚的好友兼顾问,日本人冈野增次郎在东京出版了《吴佩孚》一书。书中记载了1923年1月7日孙中山使者徐绍祯与吴佩孚的长篇对话,其中涉及吴佩孚对待三民主义的看法。吴佩孚云:
“孙先生提倡之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若单以主义而论,无一而非适切之主张。三民主义,由一面观之,虽为政治之题目,然概括而言,毕竟为权利之主张,若一面念及义务附随权利之真理时,则不可不考虑及于实行义务之训练方法。若徒唱权利以饵民,而不关心于义务之训练,则作为一个实际政治家,势必至使人民趋利,大局非土崩瓦解不止。”23简单地说,吴佩孚认为民族、民权、民生主义都是有关权利的主张,中山先生没有提供实现权利的方法,由此在可操作性上就要打折扣。
吴佩孚接着说:“袅雄张作霖曾对孙中山先生使者汪兆铭解释三民主义之际,漫然说及应加‘民德主义’,不为无见,盖民德乃指彻底之义务观念也。”他认为,三民主义加上“民德主义”成为“四民主义”才算圆满,因为权利和义务统一起来,他认为培养国民的道德是实现三民主义的途径。他进一步批判孙中山,将政治看做一种技术,而不是将它作为统治的真谛,他坚信“诚意正心修身”,并垂范示人,可以治国平天下。
第三,吴佩孚虽为民国旧式军人的楷模,但是他毕竟是一个大军阀,而且是一个相信“军阀力无边”的军阀。他身上有着明显的军阀习气。
吴佩孚作为后期直系军阀的头目,失败是必然的。吴佩孚以能征惯战、善于练兵而著称,他的嫡系部队多达十万人,是北洋军阀军队中的精华。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之前,吴佩孚率军东征西讨,无往而不利,这让他自信心极度膨胀,极为自负,甚至跋扈。在直系军阀势力中,吴佩孚只服曹锟,将其他直系军阀将领理所当然地视为他的部下,不管这些人的辈分是比他高,还是比他低。对于同样善于练兵的另一直系大将冯玉祥,吴佩孚是想方设法地限制他的实力的发展,有些时候,有些做法,有失公允,这直接导致了冯玉祥的倒戈行为。

死因之谜

吴佩孚究竟是怎样死的?从我掌握的情况看,至少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是“病死说”。
二是暗示“日本人害死说”。吴佩孚1932年1月后寓居北平。

1935年拒绝参加汉奸策动华北自治活动。“七·七”事变后,拒不出任日军策动组织的北平维持会会长职。1939年11月因牙疾被迫入日医院治疗,当日猝亡。

三是“死因多方面说”。《民国人物传》(中华书局1980年版)一方面暗示吴佩孚死在日本人手中,一方面又说另有原因。其文是:“1939年冬,吴佩孚牙疾发作,右颊肿痛。12月4日,日本特务川本芳太郎介绍日本医生为他开刀拔牙,当天暴卒于什锦花园公寓。”

四是明示“日本人害死说”。《民国怪状大观》就是这么说的。

原文是:“据说吴佩孚死于牙疾,且主刀者系日本人医生寺田。那日医动手术时,只一刀下去,只听吴大帅一声惨叫,顿时喉管开裂,血流如注而身亡。终年66岁。”

吴佩孚究竟是怎么死的?当时没有人深究,后来也没人查证,造成了至今众说纷云。

“吴佩孚虽然也是一个军阀,但有两点却和其他的军阀截然不同,第一,他生平崇拜我国历史上伟大的人物是关、岳,他在失败时,也不出洋,不居租界自失。……他在失势时还能自践前言,这是许多人都称道他的事实。第二,吴氏做官数十年,统治过几省的地盘,带领过几十万大兵,他没有私蓄,也没置田产,有清廉名,比较他同时的那些军阀腰缠千百万,总算难能可贵。” ———董必武

中国近代史上不乏书生领军大获成功的例子,清朝的曾国藩是一个,李鸿章是一个,无疑,民国初年的吴佩孚也算其一。
北洋军人多不读书,所以,吴的秀才出身就成了很让人羡慕的履历。吴佩孚成为威风八面的“孚威上将军”后,军政界多当面以“玉帅”、“吴二哥”恭维之,背后却全起哄叫他“吴秀才”,他也欣然默认了。美国史学家费正清显然也看重这个北洋军人的文化背景,干脆称吴为“学者军阀”。

南北战争中的吴佩孚
民国初期,“吴佩孚”这三个字是无法擦掉的,报章上隔三岔五地就会出现这个名字。
想当年,吴佩孚是何等威风!他率部南征,出直隶而河南而湖北而湖南,势如破竹,一气逼近广东。
本来,袁世凯已经凭武力统一了中国,但老袁的“帝制自为”又惹恼各路军阀,西南遂竞起割据政权。老袁死后,段祺瑞领衔内阁,迭令各省取消独立服从中央,但“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段祺瑞便下令大军南征。北军南下,气壮山河,而其中最锐者,即吴佩孚的陆军第三师。谁都明白,只要这位中将师长一声令下,他军纪严明的大军即可底定三湘并进而荡平粤、桂两省,北京政府“武力统一”的梦想则指日可待!
然而,就在捷报频传之际,吴佩孚却突然按兵不动了,他开始匪夷所思地与占领区的军政首脑、士绅终日饮酒赋诗,不再言战!
老段急得亲往前线劳军,并破格授予保定速成学堂测量科学生出身的吴佩孚以“孚威将军”的殊荣和勋位,以励其一鼓作气扫平两广进而统一中华。可是,吴佩孚愣是不买账!过了段时间,竟擅自撤军,把北洋军打下的大片江山拱手送还南方!
说实话,没有吴佩孚的罢兵,一部民国史怎么落笔,还真的挺难说哩!
吴佩孚息兵衡阳的日子里,博得了极好的声誉,因为他罢兵的理由是呼吁和平,所谓“罢兵主和”是也。为什么这样做呢?“阋墙煮豆,何敢言功?”“并非寇仇外患,何须重兵防守?对外不能争主权,对内宁忍设防线?”(吴佩孚通电语),所以,俺不干了!
老段气得直蹦:“秀才造反啦!”
其实朝野都明白,战功赫赫的吴秀才理应被任命为湖南省督军或省长。老段却安排了别人,这才惹得秀才造了反。
也许,段祺瑞不论功行赏,是怕性情刚毅的吴佩孚坐大不能羁縻吧?正在北京政府为吴的罢兵猜测不已之际,湖南那边又传来吴氏的“四不主义”:
不做督军,不住租界,不结交外国人,不举外债。
果然,他吴佩孚一生没破此“四戒”。在那个纷纷借重洋人的时代,敢公然向国人作出这样承诺者,绝无仅有。

对{直系}而言:吴参与策划北京兵变、镇压二次革命、南下与护国军作战;尔后,讨伐张勋复辟、镇压护法运动、向段祺瑞挑战(在湖南前线发出罢战主和通电),不久就推翻皖系段祺瑞控制的北京政府(即直皖战争)、打败张作霖(即第一次直奉战争),维护了{直系}天下,功不可没。
但多次挑起内战,使人民受苦受难。
吴是直鲁豫巡阅使,大权在握,不愁生活;失势后,靠齐燮元等直系旧人接济度日。
后来因不畏日伪的威逼利诱,被日本牙医害死。

大军阀吴佩孚的另一面

近日,看民国史料,其中,关于大军阀吴佩孚的另一面也并不简单.

吴佩孚,字子玉,1894年4月22日山东蓬莱,6岁被送到私塾就读, 14岁,父亲吴可成害病死了,剩下孤儿寡母。1896年中秀才.

辛亥革命时,吴在曹锟手下任第三师师长。曹吴在北洋军阀时期结成军事集团,史称直系军阀。吴也算中华民国直系军阀的灵魂人物,被称为 四不将军:不敛财,不纳妾,不举外债,不进租界。

吴佩孚为人的信条是:“不贪财,不好色,不纳妾,不嫖娼。”大量史实证明,吴佩孚是言行一致的。女色为例,当时似他一样的权贵人物,袁世凯也好,曹锟也好,张作霖也好,一个个都是三妻四妾,美女尽收床前仍嫌不足。而吴佩孚,却从始至终,只有一个结发的老妻张佩兰相伴,从不拈花惹草。据传,有位叫露娜的德国女郎慕吴佩孚之名,不远千里跑到中国来追求他,他却以“老妻尚在”为由,断然拒绝了这桩婚事。吴佩孚一生中只有张佩兰一个老婆,这却是基本事实。像这样的人物,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应当说是难能可贵的。

秀才吴佩孚上马作诗,下马读书写字画画,熟读《易经》、《春秋》,在军阀中很特别。五十岁前后,他鼎盛时期,他军中传唱的军歌正是他自己填的一阕《满江红·登蓬莱阁》。

他的饮食起居都很简单,吃的是面食、米饭,每餐只喝少许山东黄酒或绍兴酒,早睡早起,他平时练兵、打仗之余,喜欢读书,不爱钱,不怕死,不向外国人低头。1924年败军之际,有人建议他逃入天津租界,他厉声斥之:“堂堂军官,托庇外人,有伤国体,乌可为者。”

到了汉口,有日本政要给汉口领事来电,探询他有无东游日本的意思,他的回答是“我连租界都不住,哪能去日本!”1925年,英、美等国银行表示愿给他信用借款,不须抵押,支持他东山再起,被他断然拒绝。此前当他雄踞洛阳时,苏联要扶植他为中国之主,他也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对于别人称他为军阀,他并不介意,还赋诗自我解嘲:“敢云色相曾彦透,却信军阀力无边。”但最后他也未能免于兵败的命运。1927年大败于武昌城下,黯然入川,在白帝城写下的诗中已有“望月空余落花句”这样凄凉的句子。

“他一生嗜诗,1929年在四川过生日,赠给来宾的就是一本《蓬莱诗草》。只是“花开上苑春三月,人在蓬莱第一峰”的时光不再。对于他最后的归结,这副自撰对联基本上是准确的:得意时清白乃心,不纳妾、不积金钱,饮酒赋诗,犹是书生本色。失败后倔强到底,不出洋、不走租界,灌园抱瓮,真个解甲归田。

董必武的一番评价,足以代表共产党人对吴佩孚的基本看法。董必武说:“吴佩孚虽然也是个军阀,但他有两点却和其他军阀截然不同。第一,他生平崇拜我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关(羽)、岳(飞),他失败时不出洋,不居租界……;第二,吴氏做官数十年,他统治过几省地盘,带领过几十万军队,他没有私人积蓄,也没有田产,有清廉名。”

一、一言保故宫

民国时的民主,总有些不好理解的地方。当时的国会,居然通过决议,要把紫禁城里最精华的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拆毁,在原地建设所谓的西式议会大厦。

洛阳吴大帅惊闻此讯,立马直接把一封电报拍给了大总统、总理、内务总长、财政总长四位,而偏偏不给当事者——参众两院院长!电文依然是掷地有声的吴氏风格:“何忍以数百年之故宫供数人中饱之资乎?务希毅力惟一保存此大地百国之瑰宝。无任欣幸。盼祷之至!”

老吴是谁?一句就管用了,各报刊登载了吴氏通电后,颂扬吴帅之声鹊起,抨击国会之议潮涌,“保存此大地百国之瑰宝”的一句让国会议院们噤若寒蝉,故宫三大殿方幸免一劫。

二.三不大帅——不借外债,不入租界,不纳小妾

不借外债:现在的教科书上说直系获得了英美的支持。其实吴佩孚一生都没有向外国人借过一分钱。真正获得过英美支持的是直系中的冯国璋和孙传芳,吴佩孚是军阀中的例外。

不入租界: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吴佩孚败给了张作霖和冯玉祥。部下劝他到租界里躲躲,他不听。1937年,日本占领北京,蒋介石劝他南下,他回电说:“世上有桃源则去,未有则不去”,有人劝他搬进天津租界,他不去。1938年,曹琨病死在天津法租界,他不愿自毁誓言,只在北京设灵堂祭奠。

不纳小妾:吴佩孚的发妻张佩兰是一个普通小店铺老板的女儿。两人结婚时吴佩孚还是一个破落的穷秀才,后来吴佩孚辉煌后,始终不肯抛弃其糟糠之妻。更难能可贵的是,两人无子女,其妻劝吴纳一小妾,不要断了吴家香火,吴不从。1922年,一个德国贵族女子,迷上了吴佩孚,不远千里跑到洛阳,向他当面求爱,被断然拒绝,该女子还不死心,回到上海,不断给吴佩孚写情书,几个月后,所有的情书都没开封的退了回来,最上面的一个封面上写着“老妻尚在”四个大字。

三.不当汉奸

吴佩孚是日本人拉拢的重点,早在他1924战败下台时,日本人就表示要出钱帮他东山再起,吴佩孚当时就拒绝了:“这是中国人自己的事,不用外人插手。”比起挟洋自重的人来真是让人肃然起敬。

1937北京被占领了后,身在北京的吴佩孚就更加显眼。日本人制订了“南唐北吴”计划,要其出山,但吴佩孚表示,日本人不撤兵就不从政:“我文天祥还是做得了的。”1938年,汪精卫投敌后,日本人又指定了“汪吴计划”,并派汪大汉奸找他协商事宜,吴佩孚找了各种借口,就是不和汪精卫见面,回信:“公果能再回重庆,通电往来可也。”,真是对汉奸的绝好讽刺。1938年,台儿庄大捷后,他给蒋介石发电报表示祝贺,并希望再接再厉,光复山河。

所谓的“吴佩孚工作”,耗资三千多万日元。日本人也有阴招,它们越俎代疱地在北京什锦花园为吴佩孚安排过一次记者招待会,并提前自拟了“吴氏对时局的意见”的打印讲演稿,给各国记者,内容十分不堪。吴佩孚发现不对,立刻推翻该文,临场发挥的提出:“惟‘平’乃能‘和’,‘和’必基于‘平’。本人认为,中日和平,唯有三个先决条件:一、日本无条件自华北撤兵,二、中华民国应保持领土和主权之完整,三、日本应以重庆(国民政府)为全面议和交涉对手。”。日本人急忙封杀报道,但还是有一家美国报纸报道了。

恼怒的日本人终于绝望了,这位中国将领断乎不会屈服了。

四.民族主义

清朝时,年少的穷秀才吴佩孚在家乡的蓬莱阁前看到了被日本人在甲午战争中炸毁的楼宇,愤然写下了“何日提劲旅,收复旧山河”的诗句。

1917年,张勋复辟,段琪瑞和曹琨都发兵讨伐,第一个攻入北京的就是吴佩孚团长。吴佩孚对“驱逐靼虏,恢复中华”是相当拥护的,他心里有的大汉民族主义的思想,是不能容忍满清复辟的。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青年学生要求北洋政府不要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得到了全国各阶层的支持,在军界中,吴佩孚就是一个支持者。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反直“奉皖孙”三角同盟惨败,于是苏联人在拉拢广州国民党的同时也开始拉拢吴佩孚,两次表示愿意出钱出顾问帮助他。但吴佩孚和一拍即合的国民党不同,他觉得,苏联人的赤化终究会摧毁儒家的中国,而且他更不愿失去外蒙。对吴绝望后,苏联人才开始专一对广州孙中山的支持。

1923年,吴佩孚在洛阳开学练兵,对着一群年青的学生大呼:“我要把你们培养出一百个将军来,把中国失去的土地都收回来!”底下的青年学生大呼“大帅万岁!”

1932年,西北五省的军阀联名上书,推举吴佩孚出山领导对日抗战。吴佩孚也表示要:“舍此残生以御国辱。”
吴佩孚失败的原因

关于吴的个人悲剧,1987年,中华书局修订的《中华民国史》中有一段中肯的评论:

即便是吴佩孚这样“知书达礼”的“儒将”,也是满脑子的封建思想。他最崇拜关羽,在“上下”、“尊卑”、“主从”之类封建道德束缚下,他明知曹锟当总统的时机尚未成熟,虽曾极力表示反对,但终究不能不服从他的那个昏庸的上级。吴在直系三派中(指曹琨,吴佩孚,孙传芳)兵力最强,曹锟实际上不是他的对手,但吴就是不敢取而代之,始终被曹氏家族牵着鼻子走,最后一同走进火炕,成了曹锟的殉葬品。

其实,吴佩孚最终成为悲剧人物,确实原因就是他太固执于头脑里的封建传统观念了,他的很多做法很象矜持自傲的关羽

无论主公如何无能,他决不取而代之————老上司曹锟那么不受人爱戴,入主中南海后妻妾满床,只知道整日寻欢作乐,他却宁肯躲得远远的(在洛阳)也不愿“犯上作乱”;

无论局势如此变化,他决不改弦更张————1924年,当惊悉第三路军总司令冯玉祥叛变、本军形势危急之际,他的顾问焦急地请其与昔日的老师段祺瑞携手对付危局,他却大谈“千古不磨之成文宪章,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八德”,坚称自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坚决不做违背四千年“成文宪章”的事;

无论叛将如何讨饶,他决不宽恕容纳————冯氏的国民军发动第二次政变后,满以为驱逐了段祺瑞会使吴佩孚高兴,便通电要全军投靠吴氏门下,吹捧“吴玉帅”有“命世之才”,并表示:“此后动定进止,惟吴玉帅马首是瞻”。但他接到通电后,却只批了四个大字:“全体缴械”,愣是把送上门来的大礼掷出门外,生生逼得国民军又变成一块又砸回来的石头;

无论外力是否可借,他决不稍加利用————苏联人、日本人都没住声儿地拉拢他,都想赔本武装他的部队,但被他一概拒绝(在这一点上,他既不如蒋介石,也不如冯玉祥,人家是借了老毛子的资金壮大了自己,然后,再翻脸不认人。)

吴佩孚,字子玉,山东登州蓬莱人,由于其从小机灵话多,人送绰号“吴小鬼”,又因其中过秀才,成名后又与广东的陈炯明并称为“南北两秀才”。吴秀才从小好动贪玩,有一次某官绅家里召请堂戏,他与几个朋友本与人家素昧平生,却非要上门蹭戏,结果别人不让他们进,双方大打出手,在人家门外上演了一场武戏。
由于该官绅并非是寻常人物,结果一道书信到了吴佩孚家乡的地方官那里,地方官便派了巡警去捉人,吴佩孚得了消息后急忙跑掉,但“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学籍”,结果吴秀才又变回了吴佩孚……秀才的功名被当地学政给革掉了。
吴佩孚逃跑后,先是去了天津,后来又到了北京,因为衣食无着,只好在街上摆张桌子,帮人写写书信并兼职算卦,也算是学有所用。由于写字算命的收入实在太差,吴佩孚后来便去投奔了两个在聂士成所部武卫前军当兵的本家哥哥,也想投入军伍,混碗饭吃。但是,他的两个哥哥认为他是秀才,今后前途无量,开始不同意他入伍,殊不知吴佩孚的秀才其实早就被革掉了。
在吴佩孚的再三要求下,他的本家哥哥才答应推荐给军中的统领王怀庆。王怀庆听说秀才效仿古代投笔从戎之故事,那当然是欢迎得很,由此吴佩孚不但当了小兵,而且还在后来被推荐到开平武备学堂学习。
庚子年八国联军侵华后,聂士成力战身亡,武卫前军也被打残,吴佩孚在开平武备学堂本还有几个月便毕业了,结果毕业证没有拿到,落入失学又失业的境地。被再次推上社会的吴佩孚在流落京津间,只好又一次重操旧业,继续帮人写字算命。
这时,吴佩孚的运气来了。庚子年后,袁世凯继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并开始推行新政,其中的一项便是试办警察,于是吴佩孚顺利的在天津巡警道段芝贵的属下找到一份工作。不仅如此,在新单位正好有一个名叫郭朝栋的师爷,他见吴小鬼既是老乡,又是秀才,于是对他另眼相看,多多提携。不久,吴佩孚便在郭师爷的推荐下经天津巡警道的保送而进了袁世凯办的陆军测绘学堂学习。
毕业后,吴佩孚被分派到北洋第三镇充当队官,在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后,当时需要招募军事人员前去东北收集情报并勘测战况,吴佩孚的专业正好符合要求,于是便成为其中一员。在这次任务中,吴佩孚表现出色,他时而扮成他的老本行算命先生,时而装成行旅商人,上下奔走,四处打探,终于将东北的军事地形及其日俄双方的情况给摸了个透,回来后便受到嘉奖并提升为营管带。
武昌起义后,第三镇火速入关并进驻石家庄,以防范山西的革命党。后来,第三镇奉命进攻娘子关,吴佩孚带领的第十一标第一营首先攻入,他一面向协统卢永祥报告,另一方面又派人送信给镇统制曹锟,报告了战斗的经过。卢永祥知道吴佩孚越级上报后非常生气,他找了一个借口狠狠的训斥了吴佩孚一顿,由此两人心生芥蒂。
在打娘子关的时候,第一营缴获了三箱山西钱票,吴佩孚提出在十一标中均分,但他的直接上级、标统王治国不同意,吴佩孚十分生气。第一营的士兵们得知后也个个发牢骚,以为王治国想私吞了这笔钱。由于立功没有受奖,抢了钱又没有分到手,吴佩孚认为标统和协统做事不公,一气之下他便请了假,想去北京找曹锟曹统制告状。
不巧的是,吴佩孚在向标统王治国请假后,王治国却没有向协统卢永祥报告,结果第一营的士兵在吴佩孚走的当天晚上便闹起了兵变并抢劫了当地的一些商家。此事发生后,卢永祥大怒,便给曹锟打电报,称吴佩孚擅离职守,应予以撤差处置。曹锟接电报后,批了一个“准”字。
吴佩孚在得知自己被撤差之后,他气得不行,随后便赶到北京向曹锟报告了自己作战有功而王治国、卢永祥两个人欺压属下的冤情。由于吴佩孚的口才确实的好,曹锟听说后觉得他说得在理,于是便将吴佩孚留在身边做他的副官。
这时,吴佩孚的好运气又来了。在蔡元培专使团请袁世凯南下就任总统的时候,不知道是被指使还是自发行为,第三镇士兵突然在某夜发生兵变,乱兵们在北京大抢大掠,闹了整整一晚。在这次事件中,炮队标统刘学信一时过于兴奋,他在兵变的时候对着朝阳门向城内开了几炮,影响极坏,结果为舆论所不容,曹锟于是将他撤职,而改而提拔吴佩孚做了炮兵标统。
事后,吴佩孚得意洋洋的说:“卢永祥不让我当管带,我当标统!就算卢永祥徇私,王治国贪婪,可天生德于予,卢、王又能奈何?”
“二次革命”爆发后,吴佩孚受命率炮兵团南下助战,由于秀才兄改不了夸夸其谈的毛病,又经常端出曹锟副官的架子,因而在同僚中很不受欢迎,当时就有人这样讽刺他:“嘻、嘻、嘻,语言乏味;哈、哈、哈,面目可憎”。有一次吴佩孚预定了一席酒宴吃同僚们吃饭,结果只来了军医处长刘国庆和时任第九团团长的萧耀南两人,遭此冷遇,吴佩孚却毫不在乎的说:“都不来,更好;咱们可以多吃,多说话”,由此可见其人缘的确不佳。
不过,吴佩孚的口才和文才虽然在同僚们面前不受欢迎,但在关键时候却发挥了作用。有一次湖南督军汤芗铭请曹锟赴宴,在开席之前,汤芗铭在欢迎词中极力夸赞了曹锟一通。按当时的规矩,主人致欢迎词了,客人也应该致答谢词,但曹锟向来不善辞令,于是诡称自己感冒而让副官吴佩孚来代为致辞。
这下吴佩孚算是抓到机会了,他在致辞中将湖南的人文历史、道德文章以及汤督军的丰功伟绩都添油加醋的颂扬了一番,说得是字字珠玑、滴水不漏,令在场人士刮目相看。事后,汤芗铭对曹锟说:“哎呀,你的部队真是人才济济啊!你看你的这位副官长,真是文武全才,人中精英啊!”
说完,汤芗铭的意思是想把吴佩孚留下来给他帮忙,准备委派他做个旅长。曹锟本来觉得吴佩孚这个小子能力虽然还可以,但就是这张嘴成天唧唧呱呱,没个消停,没想到汤督军却如此赞许,心想吴佩孚可能还真是个人才,那不行,我的人怎么能为你所用呢?
等曹锟回了岳州,便把吴佩孚找来,说:“你小子还真行,难怪昨天汤督军这么看得起你。你说你这么个小个头,黄头发,黄胡须,两眼炯炯有神,莫非你是金星下凡来帮我的?以后你好好跟着我干,将来一定有个好前途!”
凑巧的是,第3师第6旅的旅长张鸿逵突然发病去世了,本来是应该由团长王承斌递补的,但因为有人反对王继任旅长,结果曹锟便让吴佩孚升任了第六旅的旅长……这真叫“有才又有运,处处同花顺”,由此,吴佩孚也就成为了曹锟的铁杆心腹,并在北洋军人中崭露头角了。
要说起来,曹锟练兵打仗的能力实在乏善可陈,但他有一项本领就是善于发现并笼络人才,而且对部下也一贯维护,因此投入他门下的人才也不少,其中特别以吴佩孚最为典型。事实上,曹锟的成就至少有一半是来自吴佩孚的,而吴佩孚对曹锟又是忠心耿耿,决无二心,真正做到了“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地步。
在吴佩孚的声名如日中天之时,就连欧美人士也对他极其看好,并认为他将带领中国走出混战,并最终走向统一。1924年9月8日,吴佩孚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封面的下面的注释是:General Wu。

如此看来,有才不是才,识人才是大才……君不见,刘邦匹夫,一无所能,唯有识人善用,得张良,取韩信,汉家天下三百年;刘备善哭,也得了孔明、赵云等一干贤才良将相辅佐,也曾独领风骚,三分天下呢。


张学良为什么都称他为少帅?
当时,张作霖也是很有地位的人们称他做张大帅。张作霖很多时候,都认为自己和曹锟是一辈的,外界这么称呼吴佩孚后,就变成了和吴佩孚一辈,矮了曹锟一辈。张作霖于是让他的部下都称张学良为少帅 至于张学良是不是抗日名将,很多人看法都不同有人说,张学良在发动“西安事变”后,促成了国共二次合作,结成...

读史| 丑女嫁贵夫,丑中有大美
民国时期,著名命理师韦千里先生在一次参加北洋大军阀吴佩孚生日宴会时, 曾针对那些贵妇人的面相发表了一些看法。吴佩孚,民国时期直系军阀首领、中国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官至直鲁豫两湖巡阅使、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他还是亮相美国《时代》周刊杂志封面的首位中国人,被《时代》杂志称为“Biggest man ...

吴佩孚的秘书杨云忠的 资料要详细的 谢谢!
本来用于抗洪防灾的水闸,如今却要用来制造灾难,吴佩孚一时拿不定主意,便请杨云史谈谈看法。对张子武的所谓“妙计”,杨云史表示坚决反对。他直言不讳地指出,如果决闸放水,咸宁地区七个县都要淹没,七县之民近千万,而对方攻城部队仅四千,为了对付这四千人马,而牺牲七县之民,实是万万不可;敌我...

谈谈自己对近代史上的人与事的看法 (不能是伟人伟事.)1000字左右``_百...
谈谈自己对近代史上的人与事的看法 (不能是伟人伟事.)1000字左右`` 很急很急啊``!!!不可以是"""伟人""":"""伟事"""这点很重要`!!!谢谢拉``... 很急很急啊``!!! 不可以是"""伟人""" :"""伟事""" 这点很重要`!!! 谢谢拉`` 展开  我来答 3个回答 #热议# 为什么现在情景...

李大钊在1918年发表的三篇著名文章是
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0月,在李大钊发起下,北京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1926年3月,李大钊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继续领导党的北方组织...

跪求一篇500字近代历史事件看法的论文
力统一中国,冯则同南方革命势力(包括西南地方军阀)有所往 来。张作霖和段祺瑞、曹银也不完全一样,张固然依靠日本,扩 大自己势力,但在满蒙问题_L同日本也有所周旋,曹馄只想当总 统,想尽一切办法搜刮民财,段祺瑞J急想大权独揽。冯玉祥同吴 佩孚更不同,吴常装作附会文雅,八方风云会中州,他...

北伐战争北伐军能够胜利进军的原因是什么
对那些评论蒋介石不是好人是杀人魔王、不爱国的人持反对态度,因为这些在百度知道里胡说八道的这些人都不懂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还有很多人都是没有文化的、或者就是什么也不懂的上来胡说历史。我为什么说北伐军能够胜利进军大部分是靠着蒋介石本人指挥能力因为以下几个看法:一、是蒋介石是一个具有超强指挥...

黄埔是世界四大军校之一有何证据?
曾就读保定的名将(包括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及其前身):黄辉祖、熊秉琦、吴佩孚、齐燮元、孙岳、李景林、王都庆、孙传芳、王承斌、蒋介石、张群、杨杰、陈调元、李济深、商震、季方、叶挺、赵博生、董振堂、边章五、季振同、张克侠、邓演达、蒋光鼐、陈铭枢、熊式辉、陈宝仓、黄绍竑、黄琪翔、张治中、傅作义、...

西北军反复无常?其实不是,此人是冯玉祥心腹,却不是倒戈将军,此人是谁...
如今很多人对西北军的看法趋于一致,说西北军反复无常。具有反复无常性格代表在西北军有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被誉为“倒戈将军”的冯玉祥与石友三。由于冯玉祥的影响,整个西北军都被冠以“反复无常”的称号。其实仔细观历史,会发现,在西北军中有一个名为鹿钟麟的人,仅从“反复无常”来看,似乎鹿...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这首歌风行大江南北...
回答:国民大革命时期的歌,在国民革命军中传唱开来。 (2)军阀指的是:东三省的张作霖,两湖的吴佩孚,江浙的孙传芳。 结果是:国民革命军北伐打到长江流域,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在革命即将胜利之际,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七一五、四一二政变,国民大革命失败 探究题: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

郾城县19750177146: 运用唯物历史观对于评价历史人物的观点评价一下自己熟悉的名人 -
祗丽调中:[答案] 【吴佩孚】在1920年占领两湖之后,为全力对付奉系军阀张作霖,曾经托人致意孙中山,希望与孙中山合作,并派人到广州活动,以联结陈炯明,分化孙中山的北伐力量.孙中山对吴佩孚的代表有一段说法:子玉如以诚相见,我可接谈,惜子玉事事...

郾城县19750177146: 吴佩孚是什么样的官? -
祗丽调中: 吴佩孚是清末秀才出身,后来迫于生计,入北洋新军,为人聪明在军中有属于有文化的所以比较受器重.后来一直在直隶军阀曹锟手下,不断被提拔,后来成为直系军阀中仅次于曹锟的二号人物,但其实力远大于曹锟,曹锟做总统期间其坐镇洛阳,势力极大,连曹锟都说吴在洛阳打个喷嚏北平都要下雨.哈哈,你知道吴佩孚是什么样的官了吧.希望对你有帮助

郾城县19750177146: 吴佩孚是怎样一个人? -
祗丽调中: 独断专行的军阀

郾城县19750177146: 如何正确的认识吴佩孚 -
祗丽调中: 真正认识自己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有人活了一辈子都不能认识自己,对别人认识的很清楚,把握的很准确,而对自己却不认识,也不能准确把握.也有人感叹自己不了解别人,却认为完全了解自己,这都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表现.“你要认识...

郾城县19750177146: 吴佩孚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祗丽调中: 史上留名的都是人才.

郾城县19750177146: 吴佩孚的晚年生活怎么样? -
祗丽调中: 吴佩孚的死因是个谜,有人说他是病死的,有人说是被日本杀死的.晚年他拒绝降日,但也谈不上好人,年轻时候做了太多的错事,不过最后没丢中国人的脸.

郾城县19750177146: 历史上真实的吴佩孚你们知道多少 -
祗丽调中: 吴佩孚(1874年4月22日—1939年12月4日),字子玉,山东蓬莱人,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爱国者,一度是北洋系权势最大的人.吴佩孚生平不好色、不贪财,重义,孝敬,唯一的遗憾是没有子嗣.

郾城县19750177146: 军阀吴佩孚的死因之迷 -
祗丽调中:关于吴佩孚的死因,许多人认为是日本人所杀,比如郭剑林教授所著《吴佩孚大传》(天津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即持这种看法.其基本依据是对吴佩孚后人的采访,但因吴氏后人当时年龄很小,且考...

郾城县19750177146: 吴佩孚曾是国民革命军北伐的重点讨伐对象,为何在吴佩孚去世后国民党政府追赠他为陆军一级上将? -
祗丽调中: 主要是在日本人多方引诱下,吴佩孚却能做到坚决不当汉奸,以致被日本人假借治病刺死,国民党这是要表彰他的大节. 不仅吴佩孚,当时老蒋还以领袖之尊亲自到车站迎接南下投奔国民党养老的段祺瑞,也是为了表示对段坚决不予日本人合作的赞赏.

郾城县19750177146: 怎样用历史的观点来看真实的军阀吴佩孚? -
祗丽调中: 她的做法行事是否被认同,有无贡献,有无伤害人即可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