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四大著古建筑

作者&投稿:蹉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隋唐时期的治乱兴衰给我们什么启示?~

隋唐时期的治乱兴衰之中,值得总结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很多。对于各种具体的历史启示,我们将在本书以后的各篇中论及。这里只从宏观的历史角度,做一个概括的阐述。
统一国家的重建,以及较长时间的维护,表明秦汉建立的以汉民族为核心的统一国家形态,在经历了南北朝的治乱和隋唐的加工后,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而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的长期实现,与这一时期采取的一系列维护统一的措施密切相关;分裂与割据的出现,也与统治者在一些重大关系上处置失当有关。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事关统一与分裂的大局。针对汉末以来的实际,隋唐王朝建立伊始,都着力加强中央集权。三省六部制及宰相制度的确立与完善,标志着中央集权统治的成熟;在地方实行州、县两级制,在县以下的基层加强户口编制与管理,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州县官员,由监察部门定期与不定期地对地方进行专项或综合的监督考察,都古代风景使中央政府能有效地控制地方政权;废除汉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既改变了前代地方门阀垄断仕途的状况,又为中央王朝加强对国家的治理提供了有用的人才;在均田制的基础之上实行府兵制,并有意形成“内重外轻”的格局,更使中央王朝有足够的军事力量威慑和驾驭四方。当这些措施在某些地方处置失当,就会给统一局面造成严重威胁。唐玄宗时出于对边塞用兵的考虑,有意将“内重外轻”的军事力量分布变为“内轻外重”,导致了“安史之乱”,几乎使唐王朝覆灭,此后又因府兵制的彻底破坏和节度使专兵,藩镇割据愈演愈烈。唐后期的中央三省六部及宰相政事堂议事制度遭到破坏,皇帝在扩大皇权的同时,不得不倚重宦官,又给宦官专权造成可乘之机,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地方的分裂与动乱。
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如何,也与统一与分裂密切相关。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民族矛盾造成的。而这一时期各民族的磨合,又为隋唐的统一创造了条件。隋唐王朝重建后,民族矛盾问题已远不如前代那样严峻,但与边疆各族政权之间的关系,仍然是国家统一安定的大问题。总的来说,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处理的是好的,这一时期实行的许多民族政策是正确的和成功的。如对公然入侵内地,肆行残暴的一些少数民族贵族武装予以坚决的打击,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人民生活的安宁。对绝大多数友好的边疆少数民族,尽量实行和睦相处的政策,以“和亲”等方式加强民族间的交往与合作,为各族人民都带来了益处。当然,这一时期的某些时候,在民族关系问题上,有处置失当的情况。如隋朝和唐朝前期对高丽的武力讨伐,就带有明显的大汉族主义和侵略色彩,给汉族人民和高丽人民都造成深重的灾难,也引发了隋唐王朝的社会矛盾,为分裂势力造成可乘之机。唐朝后期中央与地方藩镇的战争中,中央王朝对某些少数民族武装力量的利用与低眉,在客观上于统一无大用,而有大害。
经济利益的分配与思想文化的导向,对社会的统一与稳定关系极大。隋唐时期采取的一些经济政策与措施,比较注意照顾社会各方面和各阶层的利益,均田制、租庸调制,以及后来的两税法,就政策本身而言,是既要增加国家的财赋收入,又要维护官僚地主的既得利益,还要适当照顾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用心是良苦的,在总体上也较好地协调了各方的利益关系。而一旦这些政策本身出现偏颇,或在实际贯彻中“走样”,就必然伤害某一方的利益,其中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伤害百姓的利益,从而酿成社会动乱。隋炀帝时期的横征暴敛,唐后期“两税法”的变态,都严重地加剧了农民及工商业者的负担,引发了农民大起义和统一王朝的动乱与分裂。与经济利益分配同样甚至更为重要的,是思想文化的导向。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以及忠孝仁义等道德观念,已广泛深入到社会思想文化的各个领域,并在封建法律制度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开皇律》与《永徽律疏》就是典型的代表,而隋律与唐律的相对稳定与实施,对隋唐社会的长期统一与稳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制度文明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保障。隋唐时期的制度革新,是广泛而又深刻的,对于当时高度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和保障作用。这一时期制度革新的成败得失之中,有许多值得重视的经验与教训。
把握机遇,顺应时势,是革新制度的首要一环。隋文帝取代北周之际,大刀阔斧地改革北周官制,采用汉魏之制,是因为他看到了北周六官之制早已不适应当时统治的需要,汉魏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三省六部制,更能顺应时势所需,故能在大动作之中取得大成效。唐初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府兵制,也是抓住了当时战乱之后人口凋敝、土地荒古代舞女芜、经济萎靡,具有推行这些制度的物质前提和社会前提,顺应了人民需要休养生息,经济需要恢复发展,赋税需要均平,社会需要安定的时势要求。唐中期以后,改革赋税制度,变租庸调制为两税法,也是从当时实际情况出发的顺势之举。相反,武则天时期,单凭个人主观愿望,以个人专制为目标,对中央官制屡屡变更,令人目不暇接,鲜有为后人称道的地方。
集思广益,上下一心,是革新制度的一个关键。制度革新,事关重大。决策一旦失误,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因此,在尽可能的情况下集思广益,在统治集团内部尽量取得共识,是非常关键的。唐太宗贞观时期,注意借鉴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在统治集团内部,充分发扬民主,鼓励人们大胆发表不同意见,在重大决策之前,展开争论,然后集中正确的意见,加以施行。故在这一时期出台的一些革新措施,大都比较科学合理,有利于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并出现了被后世称道的“贞观之治”。直接关系制度革新的隋唐时期的立法活动,在多数情况下,也都注意反复征求各方意见,参古酌今,慎重损益,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积极影响的《开皇律》和《永徽律》,就可以说是集思广益、集体智慧的产物。相反,隋炀帝时的一些所谓革新,以及唐朝中后期一些皇帝的变革,尤其是“永贞革新”,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个人专断和神秘色彩,因而或是决策失误,或是难以推行,最终难免失败。
培养力量,稳步推行,是革新制度的重要保证。一般而言,顺应时势的制度革新,本身具有推行的社会基础。但革新与推行是互动的,因而在许多时候,又需要充分的准备,周密的部署,科学的步骤。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制度革新的力量,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行革新的制度,以降低制度革新的成本,扩大制度革新的效益。在封建时代,所谓培养力量,除了某些时候集中优秀人才外,最主要的是整顿吏治,这既是革新的内容,又是革新的保证。隋唐时期,废九品中正,行科举考试,废弃官员世袭,规定任期与回避等,都既是一种制度革新,又是其他革新制度实施的保证。隋朝和唐朝前期推行一些重大改革措施时,革新者都十分重视聚集志同道合的力量,整肃吏治,扩大宣传力度,并加强督促检查,使这些改革措施得以有条不紊地顺利推行,这在唐前期的均田制、户口调查登记制等的实行中,反映得比较明显。相反,唐中后期“两税法”本身,不失为一种顺时应势的革新,但由于当时推行这一制度的主要力量——官吏队伍的腐败与失控,在贯彻实施中上下其手,造成了立法者始料不及的严重弊端。“永贞革新”的许多内容,无疑是进步的,但因革新者没有聚集更多的力量,又操之过急,结果只能是昙花一现。
掌握动态,适时修正,是革新制度时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法立弊生。一项再好的制度,即使创制者考虑得周密再周密,一旦实施之后,与多变复杂的实际情况之间,就会出现不相符的地方,而且在实施一段后,制度当初的针对性,会因被针对情况的变化而成无的之矢,甚至由治病的良药变为害民的弊政。从理论上说,制度革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时候都不可能一劳永逸。从实践上说,则要求革新者必须始终掌握革新动态,适时修正革新措施。隋唐时期比较贤明的统治者,在革新制度的过程中,都比较注意根据实际情况而有不同的实施要求;对那些所针对的情况已经发生变化而显得过时的制度,也能适时加以修正,这在律、令、格、式的及时修订中,可以体现出来。而那些比较昏庸的统治者,则往往满足于一时一事的举动,不懂得也不愿意甚至懒于去掌握动态。适时修正,因而大都难免在“法立弊生”中苟且偷安,由革新变为保守,由进步走向反动。
经济社会的高度发展,造就了隋唐封建文明的基础,并构成这一封建文明的基本内容。国家的统一与稳定,以及制度的创新,为当时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前提和动力;而经济社会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国家的统一与稳定,滋润着制度的文明创新。在这种辨证的关系之中,昭示出一些值得借鉴的东西。
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封建时代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的措施,主要有两条:一是刺激与鼓励劳动者增加生产;二是轻徭薄赋减轻负担。这两条措施,在几乎所有的封建王朝中都曾实行过,但程度有所不同,成效也有大小。隋唐时期,在多数情况下,尤其在前期,都比较注意实行这两种办法,如限制官僚地主占田过多,适当抑制工商业的规模,加重工商业者税收,以促使更多的劳动者归于田亩;政府出面组织兴修水利等工程,改善生产条件等,有利于劳动者增加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实行租庸调法、两税法,加强对户口的调查统计和对户等的评定,精简政府机构,倡导节俭之风,这些又都利于公平税赋,减轻劳动者的负担。而在灾荒时期实行的各种“荒政”,如义仓、平粜、减赋、免役、救济、就医等等,带有强烈的封建“仁政”色彩,客观上也有利于恢复劳动者的生产能力,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这一切都有效地促进了隋唐经济的恢复、发展与繁荣。
科技是介于狭义的经济与文化之间的一个因素。科技的进步,既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也有益于文化的繁荣。隋唐时期,在前代积累的基础上,科学技术有了新的明显的进步,而统治者在通常情况下,也比较注意把新的科学技术推广运用到社会的经济文化领域,使科技、经济、文化相得益彰。如这一时期发明的曲辕犁,较前代的直辕犁,有许多优点;耙和砺(用于水田)、磟碡(水旱田兼用),便于平治田地,除去杂质;利用水力转动的筒车,既节省人力,又能把低处的水引到山田,这些农业工具经推广运用后,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纺织技术、造船技术、制瓷技术、焙茶技术、造纸技术、采矿技术、建筑技术,都有新的进步,对于手工业各领域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主要在官方支持和倡导下发明的新的天文历算技术、雕版印刷技术,以及医药学领域的技术进步,对当时文化艺术的发展与传播,更是功不可没。
由国家出面,动员和组织各方力量,集中兴办一些大的基础工程,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经常采取的一项发展经济的措施,也是隋唐时期经济社会得以较快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隋和唐初大规模地营建长安和洛阳,以及对一些地处要冲的城镇的集中建设,都有利于经济尤其是商业贸易的发展。始于隋文帝、毕于隋炀帝的连接南北的大运河,对沟通南北,方便漕运以及沿河经济的繁荣,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唐朝前后期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出面组织力量修建的许多大的水利灌溉工程,对于保持当时农业生产在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平上持续发展,贡献很大。当然,在由国家出面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时候,必须注意量力而行,注意社会各方主要是人民群众的实际承受能力,否则。就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结果,如果本来就不含多少好意,情况就可能更糟。隋炀帝修大运河,营造东都洛阳,就有这方面的历史教训。
实行对外开放,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自身的重要途径,隋唐封建文明的高度发展。与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密切相关。
隋唐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即不仅在经济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实行对外开放,就是一直被封建统治者视为禁区的政治领域,也实行对外开放。正是这种空前绝后的全方位的开放,给隋唐王朝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增添了许多活力,注入了许多创新的动力,造就了这一时期光辉灿烂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可以说。没有这种全方位的对外开放,隋唐的封建文明就要打许多扣折。如果隋唐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都能坚持这种全方位的对外开放,那么中国社会进步的速度和程度,完全有可能是另一种样子。
隋唐的对外开放,多数情况下是互通互利的。互通互利,是对外开放的本来含义。但历史上,也不乏以强凌弱、有来无往、有往无来、利益独霸的情况。作为当时世界上国力最强、文明程度极高的隋唐王朝,在实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做到有来有往,平等相待,有时还能给予外来者更多的优待。这不能不被当时和后世所称道。正是因为隋唐王朝能做到这一点,才吸引了更多的外来者,在带来国外文明的同时,传播着中国的文明;而且促使许多中国人走出国门,在传播中国文明的同时,带回世界许多民族与国家的文明,相互促进着那个时代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
隋唐时期对外开放的全方位、互通互利的特点,是隋唐王朝自身强大的表现,又是隋唐王朝强大自身的途径。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实行对外开放是需要有勇气和自信心的,没有勇气和自信的国家与民族,是不敢和不能实行对外开放,尤其是全方位的对外开放。这种勇气和自信,通常植根于自身强大之中,但更重要的,是来自统治者对实行开放的正确认识之中。否则,就只能是强大之国才可以对外开放,弱小之国就必须闭关锁国。这显然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可以说,隋唐王朝的对外开放,既来自统治者基于自身强大的勇气和自信,又来自统治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实行开放的正确认识。正因为如此,这一时期的对外开放才持续地保持在空前的规模和水平之上,促使隋唐王朝走上强大自身之途。
在总结隋唐时期治乱兴衰的基本经验时,除了上述各条外,还有三条很重要的经验,即:广开言路,重用贤才,依法办事。“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元和中兴”,无不因此而实现,反之,衰乱就会接踵而至。
广开言路,是治世的前提,在隋唐治世时期,是较好的。封建时代的广开言路,实质就是在统治集团内部,实行一定的民主。这要求君主有一定的气度,能够虚心纳谏;臣下有一定的胆略,敢于和善于进谏。皇帝求仙图在君主专制的封建制度中,只有广开言路,在统治集团内部实行一定的民主,才能有效地防止个人决断可能造成的种种失误,实行比较科学民主的决策,使封建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比较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后人称颂的“贞观之治”,就是以唐太宗能够虚怀若谷地纳谏,以魏征为代表的一批大臣敢于和善于进谏为基本特征的。当政前期的唐玄宗,也是在姚崇、宋璨等一批忠直贤能之士的匡谏之中,实现“开元盛世”的。“元和中兴”时期的唐宪宗,更是对转衰为兴的谏言广为吸纳。相反,隋炀帝的拒谏饰非,导致了隋朝的覆亡。唐太宗、唐玄宗、唐宪宗本人后来的志得意满,不听谏言,又直接导致了治世、盛世和中兴局面的逆转。
任用贤才,是治世的关键。在隋唐治世时期,表现较突出。唐太宗在贞观初年就强调用人要有正确的导向,用一个好人,好人都来了;用一个坏人,坏人都来钻空子。“贞观之治”的形成,与他任用一批贤良之才是分不开的。尤其是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被任为宰相,对他的辅佐极大。“开元盛世”、“元和中兴”时期,也是贤相毕至的时期。姚崇、宋璟、武元衡、裴度等都是后世仿效的一代名相。除了相才外,凡治世时期,又都十分重视对州县等亲民官员的任用,唐太宗、唐玄宗都是把州县长官的人选牢记在心的,并不时亲自加以简拔。通过广开言路、科举考试等途径来发现、选择人才,不避亲仇,不讲门第,坚持以德才为标准,以有无实绩任用升降官吏,也是这一时期治世得以形成的关键所在。一旦最高统治者背弃这些根本的原则,远贤近佞,朝政马上就会出现弊端,乃至酿成大乱。唐玄宗后来对李林甫等奸佞之辈的任用,就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依法办事,是治世的重要保障,在隋唐治世时期,也比较明显。多少年来,人们有个误解,似乎在封建社会,是无法制可言的,也谈不上依法办事。其实不然。只要稍微仔细研究一下封建社会历史,就会发现,封建社会中,是有法制可言的。尤其隋唐时期,更是中国古代法制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而这一时期的治乱盛衰,又都与法制建设的好坏直接相关。隋文帝的“开皇之治”,与《开皇律》的制订和实施不无关系;隋炀帝时期的衰乱,更是直接与法制被践踏相关,这是几乎所有研究这一时期历史的人们所无可否认的事实。贞观时期的唐太宗,更是强调法律的统一、稳定和严格执行。有许多典型的事例,表现这一时期在依法办事方面,的确做到了有法必依,赏罚严明,并出现了一批能坚持依法办事的良吏、循吏,他们在这方面的所作所为,就是在现代社会中也堪为楷模。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批坚持依法办事的执法官员,才能使社会上遵纪守法蔚为风气,使守法为国者能得到扶持重用,使贪赃枉法者能受到严厉惩处。就是皇帝本人,有时也不得不在他们面前收敛自己不够检点的言行。这又在一定程度上使君主专制下可能发生的不法行为得到遏制。当然,在封建君主制度下,又是不可能做到完全依法办事的。专制皇权及其代表的封建剥削阶级的利益,总要与法制相冲突的,即使这个法制本来是由他们自己制定并基本上代表了他们的意志的。这也就决定了依法办事,只能是暂时的,不能坚持到底,由此而来的封建治世,也只能是一时的,不能长治久安。“贞观之治”后的武则天的坏法,“开元盛世”后的“安史之乱”,“元和中兴”后的国家再度分崩离析,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君主专制与依法办事相冲突的必然结果。

唐代以前的寺庙建筑没有了,但有龙门石窟,云冈石窟,莫高窟这样的石窟建筑;唐代的建筑只有蓟县的观音阁,五台山的佛光寺等三四处了

隋唐时期四大著古建筑包括都城与宫殿佛教建筑陵墓公共建筑及民居

1.都城与宫殿最著名的是:长安和洛阳。

长安

长安是隋唐两代的首都,它规模宏大规划整齐,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公元582年隋文帝因汉长安规模小、水质卤咸、规划不合理等原因,在其东南兴建新都大兴城。唐继续建造并改名大兴城。

长安城的规划总结了汉末邺城、卑微洛阳城以及东魏邺城的经验,在方整对称的原则下,沿南北轴线,将工程与皇城位于全城最主要的地位并以纵横交错的棋盘形道路。宫城位于全城最北的中部,其南部是皇城。皇城左右稍南建东西二市。其余做里坊划分,多为住宅、寺观,还有少量官署。

唐朝后又在城东北兴建大明宫与禁苑,在城东兴建兴庆宫,东南角造芙蓉园。含元殿和麟德殿均为唐代最有代表性的两座宫殿。其中含元殿面阔十一间,前有长达75米的龙尾道。表现了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雄浑建筑风格。麟德殿是大明宫另一组华丽的宫殿群,面宽11间进深17间,面积相当于明清故宫大殿太和殿的三倍。麟德殿是皇帝用作宴饮群臣、观看杂技舞乐和做佛事的地点。

洛阳

长安城规模宏大,但工程技术的水平远适应不了如此庞大的体量。在下雨天道路泥泞不堪,影响上朝,甚至出现人被溺死的现象。长安的选址也有一定的问题。因此,隋唐继承了汉代的东西二京制度,选洛阳为东京,一边在政治和经济上控制东南地区。这座城市的规划也是有宇文恺主持的。隋唐洛阳的选职位与汉魏洛阳西十公里处,北依邙山南对龙门,洛水东西穿城而过,将洛阳城分为南北两部分。

洛阳城的规划与长安城大致相同,但是只是将皇城和宫城置于北端西部。皇城南邻洛水,中有纵贯南北的干道三条。洛阳的市场因为落水运输频繁,交通和物资运输方便,很多贵族官僚都在南区营造住宅园林,因此洛阳不仅是陪都,也是以园林而著名的城市。


2.佛教建筑最著名的是:寺、塔、石窟

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大殿是现在发现最早的木构架建筑,为唐代的代表性建筑。南禅寺正殿是一座较小的佛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佛光寺位于则是当时五台山十大寺之一。

它位于一个向西的山坡上,因此主要轴线采取东西向。寺庙的总平面依地势处理为三个平台,一层平宽阔,北建有文殊殿;二层平台上全为近代建造的次要建筑;第三层平台以高峻挡土墙砌成,上建正殿。正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平面柱网为内外两圈柱的金厢斗底槽形式。佛光寺大殿充分体现了结构和艺术的统一。室内采用天花以下的露明构建。

在外貌上,下部采用低矮的台基,立面每比例接近正方形。柱有升起和侧脚,柱头有硕大的斗拱。整体里面呈现出庄重稳定的形象。斗拱与柱高的比例接近于1:2,出挑达四跳,屋檐挑出近4米,相当于檐口至地面高度的1/2,似的斗拱在视觉上更加硕大;同时屋顶为1:2的缓坡,站在殿前看不到屋顶,因此更加突出了斗拱在结构和艺术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种比例关系表现出唐代建筑稳健雄丽的风格。

南北朝时期塔仍是寺庙的重点,但到唐朝,寺庙中国化,塔不再是寺庙的重点,往往建于寺庙的侧院。由于当时砖结构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形式上基本为砖结构仿木塔形式。这种塔从北魏开始,因为转的缘故在唐代继续发展。

其特点是:外币逐层收紧,并隐起柱枋、斗拱,覆以腰檐没有平座。结构上内部往往以楼板划分。就外形上而言,基本可分为:楼阁式塔、单层塔和密檐式塔三大类。唐代遗留下的楼阁式塔有兴教寺玄奘寺塔、香积寺塔等。密檐塔的代表有云南大理崇圣寺千寻塔、河南嵩山永泰寺塔和法王寺塔。其中千寻塔为现存唐代最高的砖塔之一。密檐塔特点为多数朴素无饰,但塔身具有明显收分,从低矮的台基上建立起来,塔身以上是层层密叠的叠涩檐;而且整座塔的卷杀在中段比较图书而顶部收杀比较缓和,从而使得唐代密檐塔比前朝的更加挺拔。

石窟

开凿石窟的风气从南北朝延续到隋唐,尤其是在唐朝达到了顶峰。部分隋代石窟还凿有前廊,到唐代基本已不再存在。从外观上来看,建筑的成分在唐代已经大大减少。唐代主要开凿石窟的地区位于河南洛阳龙门上以及甘肃敦煌地区。

3.陵墓

唐陵有别于前朝的陵墓在于其善于利用地形,因山为坟。在唐朝18陵中,有15陵都是利用山丘建造的。唐陵的总体布局为四周筑方形陵墙环绕,四面辟门,门外设石狮,四角建角楼。陵前神道一般顺着破势向南延展,神道上的门阙和石像生等比前代较多。

唐代最具代表性的为乾陵,该陵依靠梁山营造天然陵墓,陵墓位于三峰梁山的北峰,南二峰对峙左右,其中为神道的起点。神道长约4公里,中布碑、阙及石像生。陵墙围绕地宫和主峰近正方形,门外有石狮四角有角楼。

4.公共建筑及民居

唐长安城南北并列14条大街,东西平行11条大街,将全城划分为108个里坊。街道都很宽,尤其是通往城门的街道尤其宽阔,最宽大150米左右。但技术落后,在宽阔的路面也依然是土路面,导致雨雪天排水不畅。由于街道两旁都是高耸而封闭的坊墙,使得街景显得冷漠缺乏生机城市格局沿袭汉魏以来的闾里制,平面接近长方形但比前朝略大。城内设有东西二市但坊内仍有若干商店。将商店集中于固定的市场内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特点之一,唐长安继续发展这一特点,到唐晚期有解除夜禁的趋势。

安济桥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拱桥,长37.37米高7.23米,同时两肩各有小石券。这样既减轻了自重节省了用料,又减小了洪水流经时的阻力。

这个时期的住宅没有事无遗留下来,者能从绘画作品中得到一些信息。贵族大门采用乌头门的形式。住宅具有明显的中轴线和左右对称的平面布局。在园林方面不仅凿山造池还在风景优美的郊外营造别墅。园林富有诗情画意,士大夫往往将思想情调寄予其中。上层阶级欣赏奇石的风气从南北朝到唐朝逐渐普遍起来,尤其以出产太湖石的苏州最甚。家具方面最主要的是垂足而坐的习惯在这个时期从上层阶级开始普及全国。大家席地而坐的以及使用床榻的习惯依然存在。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成熟时期。隋朝建造了规划严整的大兴城,开凿了南北大运河,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桥——安济桥。唐朝的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规模宏大,气魄雄浑。其长安城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继续经营,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在建筑材料方面,砖的应用逐步增多,砖墓、砖塔的数量增加;琉璃的烧制比南北朝进步,使用范围也更为广泛。在建筑技术方面,也取得很大进展,木构架的作法已经相当正确地运用了材料性能,出现了以“材”为木构架设计的标准,从而使构件的比例形式逐步趋向定型化,并出现了专门掌握绳墨绘制图样和施工的都料匠。建筑与雕刻装饰进一步融化、提高,创造出了统一和谐的风格。唐朝的住宅,根据主人不同的等级,其门厅的大小、间数、架数以及装饰、色彩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这一时期遗存下来的殿堂、陵墓、石窟、塔、桥及城市宫殿的遗址,无论布局或造型都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技术水平,雕塑和壁画尤为精美,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建筑的高峰。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的实物仅有唐代的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部分建筑。其建筑特点是,单体建筑的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比例较大,柱子较粗壮,多用板门和直柩窗,风格庄重朴实。


中国古建筑:宫殿、坛庙、陵墓
体现了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及审美观念的变迁。明清时期,陵墓建筑与自然山水的结合更加紧密,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宫殿、坛庙、陵墓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湛技艺,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宗教和建筑史的重要载体。

古代建筑名称大全
古代建筑名称有隋大兴城、东京汴梁城。自两汉、南北朝以来,京城宫阙之间,民居杂处。隋文帝以为不便于民,于是皇城之内唯列府寺,不使杂人居止,区域分明,梁思成认为此为都市计划上一重要改革,后世所称颂之唐长安城。有城门和水门21座,水运极为发达,城内商埠林立,漕运畅通,使这座人口过百万都城...

唐朝的建筑装饰风格
唐代是中国古代建筑成熟时期,这时期的建筑,在继承两汉以来成就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的建筑影响,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这个体系由都市建筑、宫殿建筑、佛教建筑等方面组成。就唐代宫殿建筑而言,大明宫、兴庆宫和华清宫最具代表性,有着鲜明且彼此不同的文化特征。 唐大明宫地处唐长安城东北的龙...

中国现存最好的四大古建筑是哪些?
苏州古典园林,也称苏州园林,源于春秋时期,是中国古典建筑的重要流派之一。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代表的园林建筑风格影响了整个江南城市的建筑风格。苏州园林是文化意蕴深厚的“文人写意山水园”,将亭、台、楼、阁、泉、石、花、木等元素结合,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居住环境。8、颐和园...

中国十大古建筑物
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后三宫两侧排列着东、西六宫,是后妃们居住休息的地方。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二、颐和园——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是哪四个?
至南唐时这里建为“庐山国学”,北宋初扩为书院,与嵩阳、石鼓、岳麓并称天下四大书院。1179年,朱熹为知南康军等事,曾在此主持教务和讲学,并奏请赐额及御书,书院于是声名大振。以后,陆象山、王阳明等人都曾在此讲学。 白鹿洞书院全院占地面积为3000亩,建筑面积为3800平方米。书院“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

古建筑样式哪个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1997年12月4日,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次全体会议上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V)(V)丽江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3、武当山古建筑 武当山古建筑群敕建于唐贞观年间,明代达到鼎盛,历代皇帝都把武当山作为皇室家庙来修建。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大建...

中国历史建筑文化遗产有哪些
武当山:中国道教圣地,武当山古建筑群,建于唐朝贞观年间,明代扩建后达到鼎盛。明永乐年间大建武当山,历时12年,建成33座建筑群,嘉靖年间又扩建与修复。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平遥县内,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山西平遥被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

中国四大建筑是哪四个?
中国四大古建筑群: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山东曲阜三孔、山东泰安岱庙。中国历史文化悠久留下很多古文化遗迹建筑群体,其中最知名的是故宫、避暑山庄、曲阜三孔、岱庙等,这些古建筑是中国留存完整的规模庞大的建筑群。中国四大建筑如下:1、北京故宫 故宫是明朝和清朝皇帝的宫殿,古代称紫禁城是中国古代宫廷...

中国最有名的十大古建筑群是什么?
曲阜包括孔子及其后裔的宗庙、墓地和宅邸的庞大建筑群,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积淀、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武当山古建筑群 武当山古建筑群建于唐贞观年间,历代皇帝都把武当山作为皇室家庙来修建,有着“中国古代建筑成就的博物馆”和“挂在悬崖峭壁上的故宫”之美誉,堪称中国古代建筑史上...

汉中市18634138591: 隋唐的4个著名建筑有哪些 -
宰谢复明: 隋唐时期的著名建筑有 隋大兴宫、隋东都紫微宫、唐大明宫、大兴善寺、 禅定寺、西明寺、 南禅寺、佛光寺、赵州桥等等~

汉中市18634138591: 隋唐时期的伟大建筑 -
宰谢复明: 【赵州侨】隋朝最著名的桥梁工程是赵县安济桥,它是隋代著名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因赵县古称赵州,故安济桥又名赵州桥.赵州桥是一座全长50.82米,净跨度长达37.37米的单孔桥,是当时中外跨度最长的石拱桥.此桥在技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在单一的大桥拱两端的上方,再各做两个小桥拱.这样节省了修桥的材料,减轻桥身的重量和桥基的压力,水涨时,还可以增大排水面积,减少水流推力,延长桥的寿命,是具有高度科学水平的技术与智慧的创造.赵州桥是世界上保存完好的一座最古老的石拱桥,桥之修成距今已一千三百多年,仍屹立于赵县洨水之上,至今车马仍可通行.建国初期邢台地区的特大地震,也未受影响.

汉中市18634138591: 例举我国隋唐 明清时期建筑的代表作 怎么答 -
宰谢复明: 隋唐时期:隋朝筑大兴城,唐在其基础上扩建长安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街坊设计合理精确,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建筑代表作.具体的建筑物有大明宫、上阳宫、明堂都是建筑瑰宝.明清时期:明代朱棣在元大都基础上扩建北京城.完善的布局,风水理论、坚强的防御都使北京城列入不朽之城的名单.具体的建筑毫无疑问属于明清故宫.宏大的规模、精美的装饰、完美的布局都使故宫成为明清建筑的标杆.

汉中市18634138591: 古中国有什么著名建筑? -
宰谢复明: 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古代劳动人民巧夺天工,创造了许多人间奇迹,如大运河、万里长城、都江堰、北京故宫、江南园林直到今天仍倍受世界人民推崇.尤其是万里长城更成为今天中华民族的象征.一、历...

汉中市18634138591: 著名的轴对称建筑有那些? -
宰谢复明:[答案] 1、隋唐时期大兴长安城.以明德门到玄武门为中轴线,把84平方公里一分为二,东西面积相等,是标准的棋盘式城池.完全对称. 2、隋唐洛阳城.其建筑布局与大兴长安城相似. 3、北宋卞京城.城池分三层,从内向外,分别是宫城、皇城、外郭城.纵贯南...

汉中市18634138591: 隋唐时期建筑中最突出的成就是在 -
宰谢复明: 隋唐时期建筑水平高超 1、在桥梁工程方面有突出成就 由隋朝人设计主持建造的,且历时1400 多年至今犹存的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是赵州桥. 2、在宫殿建筑方面成就 唐代为控制建筑规模,订立了法规,称《营缮令》,其中规定哪一等级的...

汉中市18634138591: 隋朝有什么比较出名的建筑
宰谢复明: 隋朝建造了规划严整的大兴城(长安城),开凿了南北大运河,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桥——安济桥(又名赵州桥)

汉中市18634138591: 除大运河外,请你写出隋唐时期两个著名的建筑工程 -
宰谢复明: 敦煌莫高窟,隋大兴宫、隋东都紫微宫、唐大明宫、大兴善寺、禅定寺、西明寺

汉中市18634138591: 隋朝突出的建筑有哪些?
宰谢复明: 隋代最突出的建筑成就就是新建一座都城——大兴城.隋文帝杨坚以汉长安城内宫殿与民居杂处,不便于民;水苦涩,不宜饮用为由,在汉长安的东南创建了一座全新的都...

汉中市18634138591: 唐朝建筑 -
宰谢复明: 第一、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唐代建筑的大木柞结构图唐都城长安原是隋代规划兴建的,面积83平方公里,是今西安市区(明西安城)的8倍.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市.长安城的规划是中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其他府城...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