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年代

作者&投稿:示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辛弃疾是哪个朝代的什么时期?~

1、辛弃疾所在的朝代是我国繁盛的南宋,青年处于绍兴时期,中年处于淳熙时期和庆元时期、嘉泰时期,老年处于开禧时期。

2、简介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 ,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辛弃疾是南宋朝代的。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开禧三年(1207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杭州)赴任。但诏令到铅山时,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同年九月初十(10月3日),辛弃疾带着忧愤的心情和爱国之心离开人世,享年六十八岁。
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朝廷闻讯后,赐对衣、金带,命其以守龙图阁待制致仕,特赠四官。绍定六年(1233年),追赠光禄大夫。德祐元年(1275年),经谢枋得申请,宋恭帝追赠辛弃疾为少师,谥号“忠敏”。

扩展资料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
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如著名的《摸鱼儿·淳熙亥己》,上阕写惜春,下阕写宫怨,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把一种落寞怅惘的心情一层层地写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肠荡气,用笔极为细腻。
他的许多描述乡村风光和农人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样朴素清丽、生机盎然。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辛弃疾 (南宋将领、词人)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他生活在宋金民族矛盾非常激烈的年代。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北方大片国土沦陷在金人的铁蹄之下。广大人民和仁人志士关注着祖国的命运,“光复故土,还我河山”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但南宋皇室却首鼠两端,一些大臣更是明哲保身,主张偏安一隅,“直把杭州作汴州。”民族矛盾在南宋朝廷内部演化为“主战”和“主和”两派的激烈斗争。辛弃疾是坚决的主战派将领,他念念不忘“西北有神州。”立誓:“他年要补天西北。”而且他的性格豪迈刚毅,“男儿到死心如铁”。在斗争中,只要“事有可为,杀身不顾”,因而他的命运就不可避免地随朝廷主战、主和两派的斗争状况而沉浮。
辛弃疾1140年生于山东历城(今济南)一个仕宦家庭。他出生时,北宋已灭亡了14年,他的少年时期是在金人的统治下渡过的。他早年丧父,随祖父辛赞长大。辛赞原是北宋的朝散大夫.后来又在金国任职。不管他个人的节操怎样,但他对辛弃疾的教育是值得称道的。在他的督导下,辛弃疾努力求学,在文学、历史、治国、兵法乃至剑术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造诣。辛赞还注意培养辛弃疾的爱国思想感情,经常带他“登高望远,指划山河,思投衅而起,以抒君父不共戴天之愤。”他还密令辛弃疾两次“抵燕山谛观形势,”以期报国。这些无疑为辛弃疾树立了“却君王天下事”的宏伟理想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1161年,金主完颜亮发兵五十万大举南侵,北方人民纷纷起义。22岁的辛弃疾聚众两千,树起抗金旗帜。不久,他率部归耿京义军,为掌书记,力劝耿京归宋节制,以图大业。第二年,他奉表南渡,与南宋朝廷联络。不料,张安国杀了耿京,率部投降了金军。辛弃疾在返回途中得此消息,率五十骑直捣金军大营,在中军活捉了张安国。这举动充分显示了辛弃疾的谋略、武功和过人的胆识。消息传开,“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大大地鼓舞了抗金军民的士气。然后他率部归宋,任江阴签判,参加了虞允文大败完额亮的战斗。
然而,由于1163年宋军在符离战败,主和派当政,与金国签订了屈辱的“隆兴和议”,抗金大业受挫。辛弃疾也从此开始了近20年的游宦生涯。他为政英明果断,雷厉风行。在江西举办荒政时,他签发的布告只有8个大字:“闭粜者配,强籴者斩。”一下子就把一触即发的粮市秩序稳定下来。在各地任职期间,虽然宦迹无常,但政绩卓著,修水利、议屯田、兴学校、平盗匪、练民兵,并组建善打硬仗的“飞虎军,”积极筹备抗金。每到一地,经过他的治理,当地的民风政局就大有好转。因而他的官也越做越大,从签判到知府,又历任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安抚史,直到奉议郎、领两浙西路提点刑狱,仕途算得上是顺利的了。
但辛弃疾志不在此。他时刻牵挂的是:“南共北,正分裂”。面对朝廷上下的苟安气氛,他十分不安。1165年,他向孝宗献上了他著名的抗金方略《美芹十论》。这是一套完整有效的抗金规划,全文分为审势、察情、观衅、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微、久任、详战十论,从民心向背、经济基础、军事力量等综合国力的角度深入地分析了宋金战争形势,阐明抗金必胜的道理,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恢复国力、收拾民心、积极防御、主动出击的战略方针和一整套具体实施措施。可惜的是,在一片主和的声浪中,这部杰出的论著只能是明珠投暗了。不久,辛弃疾又把恢复中原的具体计划写成《九议》,献给虞允文。但虞允文也受到排挤,爱莫能助,只好让辛弃疾到自己任职的地方去贯彻这些方略。但由于频繁的调任,他们一次次努力往往是初见成效就半途而废。
1174年,辛弃疾登上建康赏心亭,远望北国,虎目含泪,咏出了“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孤愤情怀。
辛弃疾还写过不少的政治讽刺词,用比兴的手法,来揭露主和派空谈误国的罪行和不学无术、专事谄媚的丑恶嘴脸。例如,在《千年调》中,他用热酒的“卮”和“秦吉了”鸟作喻,把这些人“寒与热,总随人”和“学人言语”、“得人怜”的媚态刻画得入骨三分。在《行香子》中,又用象征手法,控诉了政客们翻云覆雨,大搞阴谋诡计的卑鄙行为,“恨夜来风,夜来月,月来云”,“放霎时阴,霎时雨、霎时晴。”
在主和派的排挤下,辛弃疾在43岁时被迫辞职归隐。从1182年到1202年这20年中,除了在他53岁到55岁时一度出仕闽中外,有18个春秋他是在带湖和瓢泉两个别墅渡过的。
在长期的退隐生活中,他写下大量词作,他一生所留下的六百多首词,其中大部分是这时写成的。他寄情田园,流连山水,一方面写下大量的清新自然的山水田园词和闲适词,来排遣内心的郁闷;另一方面却每每不能自己,时常“醉里桃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却将十万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遭际使他激愤难当。在《水龙吟》中,他向韩元吉尚书剖白心迹,“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词人那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执着心理和壮志难酬的悲愤感情如刻如画,力透纸背,令人不禁拍案叹息。
由于辛弃疾秉性执著、而在那个悲剧的时代,他又报国无路,壮志难酬,因
而胸中常蟠结着一股郁懑之气,所以他的作品往往以豪情壮语发端,描绘风雷
激荡的壮阔境界,而后抒发感情则沉郁顿挫,一咏三叹,表现出深沉呜咽、悲壮
苍凉的氛围,形成了“悲壮”的风格。这与苏轼的作品中体现出来的那种豪迈
奔放、清旷超逸的风格迥然不同。所以,虽然大家公认辛弃疾是豪放派词风的
集大成者,但又认为辛词“豪”而不“放”,这分析颇得辛词之三昧。
辛词的另外一个特点是“散文化”。他把大量口语和大家耳熟能详的典故、古人诗文名句引入自己的作品,使作品内容更丰富,思想感情更鲜明,更浓烈,读来更容易接受,受到的感染更深。
不管个人处境顺逆如何,辛弃疾的爱国激情始终不衰。自己不能为国出力,他就把希望寄托在朋友们身上。他嘱托赵德庄“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希望史正志“他年要补天西北”,鼓励内兄出仕报国:“万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在与朋友的唱和词中,多次提到“西北有神州”、“长安正在天西北”等,希望他们不忘复图大业。
象囚在笼中的猛虎一样,在被迫退隐18年后,64岁的辛弃疾终于又等来了为国出力的机会。庆元党禁之后,韩托胄当权,图谋北伐,起用了一大批主战人士,辛弃疾也在被起用之列。他不顾年迈,毅然应征。
然而,辛弃疾很快就发现了韩托胄好大喜功的弱点,力劝韩托胄要做好淮备,审时度势,不要急功冒进。但韩托胄认为他年老胆衰,把他调离了幕府。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来表达对达对北伐的担忧,词末他愤怒地质问:“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几个字,字字掷地有声,表现了辛弃疾彻底的抗金精神和爱国情怀。不久,他又遭弹劾,第3次被罢官。
从此,他隐居铅山。虽然在韩托胄兵败以后,朝廷又召封他做兵部侍郎、枢密院承旨等要职,但终因年老多病,未能出任,于1207年病逝,终年68岁。

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1140~1207)

中国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1161年(宋绍兴三十一年),金海陵王完颜亮发动侵宋战争,金统治的华北地区人民纷纷起义,辛弃疾时年22岁,也聚众加入耿京起义军,任掌书记。次年,辛弃疾劝耿京归宋,并受命去南宋接洽归附事,返回时,耿京已被叛徒张安国所害。辛弃疾即率王世隆等,将已任知州的张安国俘获,并率反正士兵万人归来。初任江阴军签判,后著《御戎十论》,向宋政府陈述宋金形势,要求备战抗金。乾道四年(1168),开始词的创作活动。淳熙四年(1177),任知江陵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 ,成为封疆大吏 ,后历江西 、湖南 安 抚使等官。八年冬罢职,退居上饶城郊“带湖”的“稼轩”新居,从此以稼轩为号。在上饶一住10年,他把满腔爱国激情以及南渡以来的无限感慨和义愤 ,全部寓寄在歌词中 。淳熙 十 五年,第一本词集《稼轩词甲集》问世。辛词慷慨激昂,纵横驰骋,继承并发展了苏轼豪放派的词风,后人以苏辛并称。辛词多方面反映了错综复杂、激烈动荡的社会现实,表现了非凡的英雄气概和创造力,在中国文学史,特别是词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绍熙三年(1192)至五年,他出任福建提刑、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等职,接着又罢官 ,不久自上饶移居铅山(今江西铅山东南)期思的瓢泉。嘉泰三年(1203)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年末,奉诏入朝。四年三月,出任镇江知府。登北固亭,赋《永遇乐》以抒怀,有句云:“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表达了老当益壮的战斗意志。然而次年夏天又被免职 ,返回铅山 ,不久病死 。现存 诗文数量较少,词则尚有630余首。后人进行辑佚补存,以邓广铭《 稼轩词编年笺注》和《辛稼轩诗文钞存》、《稼轩长短句》最为完备。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南宋的词人


削足适履成语故事
杀头而便冠。”【解释】适:适应;履:鞋。因为鞋小脚大,就把脚削去一块来凑和鞋的大小。比喻不合理的迁就凑合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做事机械,不知变通。【近义词】生搬硬套、杀头便冠 【反义词】因地制宜、量体裁衣 【年代】古代 ...

尾大不掉
【尾大不掉的故事】春秋时期,令尹公子围杀了兄长成为楚灵王,他把兵权交给公子弃疾,自己整天在宫中花天酒地、寻欢作乐。公子弃疾一再对外扩张,楚灵王封他为蔡公。芋尹申无宇坚决反对,认为会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后来弃疾杀了楚灵王而成为楚平王。【产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

鲁迅,杜甫,文天祥,陆游,曹植,幸弃疾,苏轼,岳飞,他们的爱国诗“各一首...
《一.二八战后作 》年代: 近代 作者: 鲁迅 战云暂敛残春在,重炮清歌两寂然。我亦无诗送归棹,但从心底祝平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

成语削足适履的故事
【解释】适:适应;履:鞋。因为鞋小脚大,就把脚削去一块来凑和鞋的大小。比喻不合理的迁就凑合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做事机械,不知变通。【近义词】生搬硬套、杀头便冠 【反义词】因地制宜、量体裁衣 【年代】古代 【例句】对于信奉教条,就有~的可能。削...

西台痛哭是什么意思?西台痛哭成语造句和典故
【年代】古代 【英语】to cry (or wail) bitterly; to cry one's eyes (or heart) out 【押韵词】枕籍诗书、绣斧之诛、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红紫乱朱、冰肌雪肤、言人人殊、鱼目间珠、才调秀出、肉眼无珠、身体发肤 成语出处[回目录]西台痛哭谢晞发,眢井沉书郑亿翁。 柳...

名字的手抄报怎么画
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原名永祥。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下,他对三哥永康说:“我志向不想升官发财,愿做人民公仆,名字改做‘公朴’。‘公朴’者,公仆也,字就叫‘仆如’吧。”时光回到30年代,东北有一对并肩战斗的青年作家,女的叫张廼莹,男的叫刘鸿霖。张廼莹20岁时,为反抗包办婚姻,逃离...

疾声大呼的意思
成语解释:疾:急速。急促而大声的呼喊,以引起注意 成语出处:《宋史·辛弃疾传》:“咸淳间史馆校勘谢坊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呼其不平。”成语繁体:疾声大嘑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作谓语;指大叫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反义词:...

刀削是什么成语?
看图猜成语一个人拿刀削脚穿鞋子答案是什么 削足适履 xuē zú shì lǚ

左丘明简介
左丘明画像(4张) 根据存世的刘向《别录》佚文“左丘明授曾申”,以及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所记“左丘明作《传》以授曾申”等史料判断,可知左丘明的出生年代约与孔子晚年弟子曾参及曹恤等人大致相当。即左丘明在年龄上应为孔子的孙子辈,而约生于鲁定公在位的中期;而据《左传》、《国语》二书对于历史人物的...

削足适履的成语解释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楚灵王灭掉蔡国,派其弟弃疾管理蔡国。楚灵王又发兵攻打徐国,大臣朝吴怂恿弃疾乘机夺取王位。弃疾杀死太子禄。弃疾让哥哥子比及子哲做国君和令尹,得知楚灵王上吊自杀,弃疾杀死子比和子哲,自立为王。【成语示列】是借用,就难免有“削足适履”和“挂一漏万”...

碾子山区17319133693: 辛弃疾是什么时期的人 -
竹叶来曲: 你好!北宋人.详细资料如下: 辛弃疾(1140.5.18-1207.10.3),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汉族,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谢谢!

碾子山区17319133693: 辛弃疾出自那个朝代. -
竹叶来曲: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碾子山区17319133693: 辛弃疾是什么时代的人? -
竹叶来曲: 辛弃疾是宋朝的人物.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历城)人.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因归正人的身份,辛弃疾也始终未能得到南宋朝廷的重用以及实现他北伐的夙愿.追赠少师,谥忠敏. ...

碾子山区17319133693: 辛弃疾是哪个朝代的人? -
竹叶来曲:[答案] 辛弃疾是南宋(1127——1279年)诗人

碾子山区17319133693: 辛疾弃是哪个朝代的 -
竹叶来曲: 辛弃疾,南宋词人.(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

碾子山区17319133693: 辛弃疾是哪个朝代的 -
竹叶来曲:[答案] 同学你好! 辛弃疾是南宋词人 回答完毕 ,感谢你的提问,希望对你有帮助,记得给好评呦,祝你学习进步!

碾子山区17319133693: 辛矣疾是哪个朝代的人 -
竹叶来曲: 南宋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碾子山区17319133693: 求辛弃疾的时代 地位 及代表作 -
竹叶来曲:[答案] 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碾子山区17319133693: 辛弃疾所在的是什么朝代?辛弃疾是什么派的词人? -
竹叶来曲: 辛弃疾所在的朝代是北宋,辛弃疾是属于豪放派的词人,写出了很多经典的词

碾子山区17319133693: 辛弃疾是什么年代的? -
竹叶来曲: 南宋豪放词人,军事家,政治家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