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上的足迹》教案

作者&投稿:边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初一的第19课《月球上的足迹》的教案,最好全面点。~

19 月亮上的足迹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人类早就有登上月球的愿望,并因此产生了很多美丽的神话传说。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终于把人类的这一梦想变成了现实。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这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阅读它,可以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

本文侧重于记叙,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可以说,吸引人是本文的突出特点。

首先是登月本身这件事吸引人,特别是对青少年学生就更具吸引力。月球上有什么?人如何才能登上月球?飞船是如何制造的?万一出现意外飞不回来怎么办?在高达每秒10.5公里的飞行速度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宇航员在飞行中怎样吃饭?大小便如何处理?如此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能唤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注意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能够向教师提出许许多多的问题(即便这些问题教师回答不了也不要紧),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所以,“激趣”是教师教学本文的重点。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去设计一种更新的登月计划,每人都说出自己的想法,哪怕不合逻辑也是非常可贵的。

要让学生认真朗读课文,从朗读的情况就能看出学生的兴趣浓度。对某些句子教师可作朗读指导。比如对阿姆斯特朗的那句名言:“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教师要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适当的读法。

怎样把一件事情叙述得完整生动呢?本文提供了很好的范例。首先是渲染。文章的1、2段进行了渲染,目的是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其次是有明晰的时间线索。从第3段的“这一年的7月16日”开始,作者把登月的全过程按照时间顺序作了详细交代,甚至连几分几秒都写得清清楚楚。这就使读者比较详细地了解登月的具体时间,也增强了事件的生动性。可以说,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是本文写作的又一突出特点。

生动的语言是本文第三个突出特点。语言的生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恰当的描述。在写到火箭发射前的景象时,作者写道:“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蓝天,高达一百多米。”这表现了火箭高大雄伟的姿态。写火箭在太空飞翔时,作者写道:“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缓缓地行驶。它飞过了……又飞过了……从飞船上可以看到美丽的月球已经遥遥在望。它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悬在飞船的上方。”这样描述很能激发读者的想像。2.用数字说话。作者比较详细地列举了一系列的数字,它可以帮助读者增加知识,因为这些数字都是富有吸引力的。比如三级火箭的速度分别是6.8、7.67、10.5,就可以令学生遐想不已。3.叙述中有议论。在记叙文中恰当穿插一些议论的句子,可以起到深化理解、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在第4段中作者写道:“一个伟大时代就要来到了……这将是人类进行的距离最为遥远的一次旅行。”再比如第11段中:“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这是人类伟大的一步。……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这种记叙中加议论的写法是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写作要点。

二、问题研究

传统的语文教学喜欢把课文划分若干段落层次。这种做法固然有其合理之处,但往往陷入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有些课文没有必要划分段落层次。像本文,由于时间线索很明晰,学生完全看得出事件发展的阶段,因此教师不必花费精力去分段。即便分出来了,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教学本文,教师应该在如何激发学生兴趣上下功夫。另外,人类登月已不止一次,教师可适当向学生介绍其他的有关情况,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找有关材料。还有,有人写文章说,阿波罗登月计划是一场大骗局。也有人说,登月的照片有些是假的。对于这些观点,教师了解一点即可,不必在课堂上给学生讲。一旦学生问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想办法证实一下,因为证实的过程就是锻炼的过程。

练习说明

一 快速默读课文,试把登月的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作简要的解说。

此题激发学生想像。只要能按照时间顺序画出示意图就可以。解说性的文字要简练。

二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与同学讨论:为什么说人类第一次登月“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1.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阿姆斯特朗)

2.踏上月球的第一步,也是踏上太阳系各行星和最终走向太空其他星球的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这句话阐述的是事实,而“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则是对未来的希望。(奥尔德林)

3.21~22世纪,人类将移民月球,建立月球村。月球村将利用太阳能取暖,利用月球上发现的水生产蔬菜、粮食,建立各种生活设施。月球村的重要任务是开采氦3并运回地球,并利用这一热能源发电,供应全地球所需电能。人类还将开发地球人拜访月球村的旅游业。(何祚庥)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登月活动重大意义的理解。在此之前,人类曾幻想过登月,并产生了很多神话传说、科幻作品,但从来没有真正到过地球以外的星球。“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说明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达到了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人类不会局限于地球,人类的未来是美好的。可以让学生尽情回答,此题没有“标准答案”。

三 根据下面的情境,展开想像,写一段一二百字的文字。

你驾驶着一艘宇宙飞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寻找外星生命。你离开地球已经好几天了。这时,透过舷窗,你看到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

此题主要激发学生的想像力,教师对学生的想像不要加任何限制,文字要尽量生动。

教学建议

一、有条件的学校,可准备一些教学课件,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直观,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二、通过本课学习要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教学时可与本单元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综合起来考虑。

三、教给学生一点快速阅读的方法,在规定时间内读完全文,概括课文内容,看谁概括得全面而正确。

四、开展一个口述活动。请一位或几位学生对登月全过程作跟踪报道,报道的内容可以本文为主,参照其他有关资料。

有关资料

一、从“水星”计划到“阿波罗”登月计划

美国为谋求和保持“空间领先”地位,在“空间竞赛”中战胜苏联,自1958年成立航宇局以来实施了一系列载人航天计划。

“水星”计划是美国1958年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载人航天计划。鉴于当时与苏联竞争的紧迫形势,该计划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尽可能利用已经掌握的技术和成果,以最快的速度和简单可靠的方式抢先把人送上天。但事实上,当苏联于1961年4月12日把航天员加加林送上天成功地完成轨道飞行时,“水星”飞船尚处于无人试验阶段,直到1962年才进行首次载人轨道飞行。“水星”计划于1963年结束,共完成25次飞行试验,其中包括4次动物飞行,2次载人弹道飞行,4次载人轨道飞行,耗资约4亿美元。

美国通过“水星”计划证明人能够在空间环境中生存和有效地驾驶飞船,也取得了载人飞船设计的初步经验。但是在这一回合的载人航天竞争中输给了苏联,突出表现为载人上天的时间落后于苏联,航天运载能力也处于劣势。为改变这种局面,经美国宇航局和冯·布劳恩等火箭专家论证,提出美国在60年代经过努力能够达到而又刚好超出前苏联能力的目标是载人登月。于是,美国总统肯尼迪于1961年5月25日宣布了“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

作为从“水星”到“阿波罗”计划之间的过渡,美国于1961年11月至1966年11月实施了“双子星座”计划。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发展载人登月的技术和训练航天员长时间飞行及舱外活动的能力。该计划历时5年,完成了10次环地轨道载人飞行,每次2人,共花费12.8亿美元。此外,美国为实施“阿波罗”计划还研制了“徘徊者”“勘测者”“月球轨道环行器”、无人月球探测器、土星族重型运载火箭,以及由逃逸系统、指令舱、服务舱和登月舱组成的“阿波罗”飞船,这些工作为1969年把人送上月球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阿波罗”计划从1961年开始实施至1972年结束,共花费240亿美元,先后完成6次登月飞行,把12人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地面。它不仅实现了美国赶超苏联的政治目的,同时也带动了美国科学技术特别是推进、制导、结构材料、电子学和管理科学的发展。但是,“阿波罗”计划耗资太大,几乎占用了宇航局60年代全部经费的3/5,严重影响了美国空间科学和空间应用领域的发展,迫使美国重新考虑下一步的航天目标。

二、“阿波罗”登月计划:人类航天史上的惊人之作

前苏联于1957年抢先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之后,又于1961年把人类第一名航天使者送上地球轨道。从表面上看,前苏联在航天领域屡拿金牌,遥遥领先。这大大刺激了技术力量雄厚的美国人,连美国总统肯尼迪也惊呼:“我们落后了!”

为了打破前苏联的航天优势,1961年5月25日美国总统肯尼迪批准了航空航天局的登月计划,并在国会上大胆地提出了在1970年以前先于前苏联把人送上月球的任务。肯尼迪以一种历届美国总统都没有的坦率态度警告美国人民,除非他们具有跑完全程的毅力,否则就不要接受这项任务。这项任务就是后来以希腊神话中太阳神的名字命名的著名的“阿波罗”载人登月探险计划。

为研制大型运载火箭,著名的火箭专家布劳恩及其4人小组划归国家航空航天局。政府同时为“土星5号”火箭的研制经费拨款1.4亿美元。在以后的日子里,尽管失败、事故和来自某些方面的苛刻批评接连不断,但美国人民和他们的政府在支持“阿波罗”的计划中从来没有动摇过。他们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苏联人摔倒在月球上”,以雪屡屡败北之耻。

肯尼迪的继任者约翰逊也坚定不移地关心和支持“阿波罗”计划,甚至连这一计划的政治利益都被怀疑时,也不动摇。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还没有一项国家政策受到过这样持久的、坚定的支持。

“阿波罗”计划早在1957年便开始设想。1960年左右曾认为登月的途径无外乎两种:一种是“直接登上月球”,一种是从地球轨道发射站上发射。后来兰利实验室的一个名叫霍博尔特的工程师提出了一条全然不同的月球轨道会合方案,就是用一艘比较小的航天飞船从月球轨道上下降到月球上,完成探险任务之后再在月球轨道上与母船会合对接,返回地球。经过一场激烈的内部大争论之后,霍博尔特的设想被采纳了。据较保守的估计,这一技术途径使“阿波罗”的登月着陆至少提前了两年。

在最初的登月舱设计中,在每位航天员座椅前方的舱壁上各安排了两个窗口。较大的一个舷窗口与航天员的眼睛齐平。因航天员是坐着的,窗口距航天员的眼睛的距离为60 cm。较小的一个舷窗口靠近航天员的膝盖。两名航天员前的4个舷窗口的总面积达11平方米。这样的设计很不理想。首先,由于舷窗的总面积过大,暴露的阳光太多,而缩小面积又会影响航天员的视野;其次,由于窗口离航天员的眼睛较远,视野非常有限,给月球着陆过程中航天员对着陆地点情况的观察造成了极大的困难。此外,因为窗口大,重量也大,侵占了其他设备的重量。

为了找到一个使窗口缩小、重量减轻、视野又好的合理的设计方案,设计师们绞尽了脑汁,并经常为此争论不休。一天,航天局的一名叫乔治·富兰克林的工程师发牢骚说,登月舱从与服务舱、指挥舱分离到在月面上着陆总共只有1小时,甚至更短,为什么非得让航天员坐着,站着难道不行吗?!“站着?”是的,站着!一句牢骚话为设计师们打开了思路。一个新的合理的新方案由此产生了。航天员站着,可以使眼睛靠近窗口向外观察,视野大大地扩展了。在这种条件下窗口可以设计得很小,从而也减轻了重量。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阿波罗”计划是一项宏伟庞大的任务。没有哪一个单位、部门或公司能够单独完成它。在实施该计划的过程中,大约有40万人和2万多家公司参加,耗资总计239.15亿美元。

(摘自2001年2月15日《新浪科技》)

三、阿姆斯特朗

假如有人问你:“你知道什么动物飞得最高吗?”很多人肯定会回答:“鹰飞得最高。”假如有人告诉你鹰能飞上月亮,你肯定会认为这个人脑子出了毛病。

1969年7月20日,一个名叫阿姆斯特朗的美国人向全人类报告了一条消息:鹰已经飞上了月球。当时所有听到这条消息的人,都知道他的脑子的确没出毛病,而且他报告的消息的确是事实。

阿姆斯特朗所说的当然不是一只普通的老鹰,而是美国的“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地球上的十几亿人通过电视实况转播,亲眼目睹了阿姆斯特朗缓缓地走下飞船,小心翼翼地把脚踏上了月球表面。“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但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一步!”阿姆斯特朗的这句名言成了人类征服月球的伟大宣言。

作为第一只飞上月球的太空雄鹰,阿姆斯特朗当之无愧地成了整个人类的英雄。

尼尔·阿姆斯特朗,1930年8月5日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的一个小城。小尼尔从小就对飞行非常着迷,15岁开始学习飞行课程,学费靠他自己打工挣得。由于学习成绩优异,16岁他就获得了实习飞行员的驾驶执照。当时,他甚至还没有取得汽车驾驶执照呢。用一句中国话来说,小尼尔还没学会走,就已经学会跑了。

1947年,阿姆斯特朗高中毕业后,获得美国海军提供的奖学金,进入著名的普度大学学习。1949年小尼尔应征入伍,正式成为美国海军的飞行员。这以后的十几年中,阿姆斯特朗驾驶过200多架各式飞机,包括滑翔机、直升机、喷气机等等,最著名的机型要算速度达到6 500千米/小时的X15型超高速火箭飞机。这期间,阿姆斯特朗还在工作之余顺利完成了南加州大学的研究生课程,获得了航空工程硕士学位。

1962年,阿姆斯特朗被美国宇航局选中,成为美国第二批宇航员。1966年3月16日,阿姆斯特朗作为飞船指令长,和斯科特一起驾驶“双子星”8号飞船与太空中的一颗卫星对接。在成功实现对接后,飞船突然开始旋转。阿姆斯特朗操纵飞船脱离了卫星,但飞船仍在太空中翻着筋斗。阿姆斯特朗启动了16台喷气推进器中的一台,飞船仍在旋转。他们又启动了第二台推进器,30分钟后,飞船终于稳定下来。根据地面中心的指示,他们终止了这次飞行任务,成功地飞回地面,降落在西太平洋的指定水域。

1969年7月16日,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和科林斯驾驶“阿波罗11号”飞船开始了人类首次征服月球的壮举。7月21日,他们到达了月球“静海”的预定着陆点,正要准备着陆,突然发现飞船下方是一个足球场大小的陨石坑,里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如强行着陆,他们的登月舱很可能会被这些石头撞得粉碎,而继续往前飞的话所剩燃料又不多了。阿姆斯特朗应付紧急情况的才能再一次得到了发挥,他马上采取紧急措施,把飞船改为手动驾驶,继续飞行了约20秒后,在6公里以外的地方找到了一块较为平坦的地方。由于高度紧张,此时他的心跳已由每分钟77次上升到了156次。

登月舱终于安全地在月球表面着陆了。阿姆斯特朗立即向地球报告:“休斯顿,我们在月球‘静海’报告,鹰已着陆!”

经过几小时的准备工作后,阿姆斯特朗第一个走出登月舱,用他脚上特制的大号胶鞋在月球表面留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足迹。

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开始了紧张的工作,在月球表面安放了一些科学仪器,包括宇宙射线计数器、测震仪、激光反射器等。他们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并采集了一些月球土壤和岩石标本。在月球表面停留了三个多小时后,他们返回了登月舱。

7月25日,他们三人成功地返回地球,完成了人类第一次征服其他星球的壮举。

1971年,阿姆斯特朗从美国宇航局退休,到辛辛那提大学任航空工程教授。1981年,他从辛辛那提大学退休,到航空计算机技术公司任总裁。1993年,这位太空雄鹰被有关部门选中,进入了美国宇航员名人殿堂。

19 月亮上的足迹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人类早就有登上月球的愿望,并因此产生了很多美丽的神话传说。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终于把人类的这一梦想变成了现实。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这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阅读它,可以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

本文侧重于记叙,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可以说,吸引人是本文的突出特点。

首先是登月本身这件事吸引人,特别是对青少年学生就更具吸引力。月球上有什么?人如何才能登上月球?飞船是如何制造的?万一出现意外飞不回来怎么办?在高达每秒10.5公里的飞行速度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宇航员在飞行中怎样吃饭?大小便如何处理?如此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能唤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注意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能够向教师提出许许多多的问题(即便这些问题教师回答不了也不要紧),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所以,“激趣”是教师教学本文的重点。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去设计一种更新的登月计划,每人都说出自己的想法,哪怕不合逻辑也是非常可贵的。

要让学生认真朗读课文,从朗读的情况就能看出学生的兴趣浓度。对某些句子教师可作朗读指导。比如对阿姆斯特朗的那句名言:“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教师要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适当的读法。

怎样把一件事情叙述得完整生动呢?本文提供了很好的范例。首先是渲染。文章的1、2段进行了渲染,目的是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其次是有明晰的时间线索。从第3段的“这一年的7月16日”开始,作者把登月的全过程按照时间顺序作了详细交代,甚至连几分几秒都写得清清楚楚。这就使读者比较详细地了解登月的具体时间,也增强了事件的生动性。可以说,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是本文写作的又一突出特点。

生动的语言是本文第三个突出特点。语言的生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恰当的描述。在写到火箭发射前的景象时,作者写道:“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蓝天,高达一百多米。”这表现了火箭高大雄伟的姿态。写火箭在太空飞翔时,作者写道:“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缓缓地行驶。它飞过了……又飞过了……从飞船上可以看到美丽的月球已经遥遥在望。它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悬在飞船的上方。”这样描述很能激发读者的想像。2.用数字说话。作者比较详细地列举了一系列的数字,它可以帮助读者增加知识,因为这些数字都是富有吸引力的。比如三级火箭的速度分别是6.8、7.67、10.5,就可以令学生遐想不已。3.叙述中有议论。在记叙文中恰当穿插一些议论的句子,可以起到深化理解、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在第4段中作者写道:“一个伟大时代就要来到了……这将是人类进行的距离最为遥远的一次旅行。”再比如第11段中:“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这是人类伟大的一步。……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这种记叙中加议论的写法是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写作要点。

二、问题研究

传统的语文教学喜欢把课文划分若干段落层次。这种做法固然有其合理之处,但往往陷入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有些课文没有必要划分段落层次。像本文,由于时间线索很明晰,学生完全看得出事件发展的阶段,因此教师不必花费精力去分段。即便分出来了,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教学本文,教师应该在如何激发学生兴趣上下功夫。另外,人类登月已不止一次,教师可适当向学生介绍其他的有关情况,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找有关材料。还有,有人写文章说,阿波罗登月计划是一场大骗局。也有人说,登月的照片有些是假的。对于这些观点,教师了解一点即可,不必在课堂上给学生讲。一旦学生问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想办法证实一下,因为证实的过程就是锻炼的过程。

练习说明

一 快速默读课文,试把登月的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作简要的解说。

此题激发学生想像。只要能按照时间顺序画出示意图就可以。解说性的文字要简练。

二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与同学讨论:为什么说人类第一次登月“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1.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阿姆斯特朗)

2.踏上月球的第一步,也是踏上太阳系各行星和最终走向太空其他星球的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这句话阐述的是事实,而“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则是对未来的希望。(奥尔德林)

3.21~22世纪,人类将移民月球,建立月球村。月球村将利用太阳能取暖,利用月球上发现的水生产蔬菜、粮食,建立各种生活设施。月球村的重要任务是开采氦3并运回地球,并利用这一热能源发电,供应全地球所需电能。人类还将开发地球人拜访月球村的旅游业。(何祚庥)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登月活动重大意义的理解。在此之前,人类曾幻想过登月,并产生了很多神话传说、科幻作品,但从来没有真正到过地球以外的星球。“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说明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达到了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人类不会局限于地球,人类的未来是美好的。可以让学生尽情回答,此题没有“标准答案”。

三 根据下面的情境,展开想像,写一段一二百字的文字。

你驾驶着一艘宇宙飞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寻找外星生命。你离开地球已经好几天了。这时,透过舷窗,你看到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

此题主要激发学生的想像力,教师对学生的想像不要加任何限制,文字要尽量生动。

教学建议

一、有条件的学校,可准备一些教学课件,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直观,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二、通过本课学习要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教学时可与本单元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综合起来考虑。

三、教给学生一点快速阅读的方法,在规定时间内读完全文,概括课文内容,看谁概括得全面而正确。

四、开展一个口述活动。请一位或几位学生对登月全过程作跟踪报道,报道的内容可以本文为主,参照其他有关资料。

有关资料

一、从“水星”计划到“阿波罗”登月计划

美国为谋求和保持“空间领先”地位,在“空间竞赛”中战胜苏联,自1958年成立航宇局以来实施了一系列载人航天计划。

“水星”计划是美国1958年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载人航天计划。鉴于当时与苏联竞争的紧迫形势,该计划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尽可能利用已经掌握的技术和成果,以最快的速度和简单可靠的方式抢先把人送上天。但事实上,当苏联于1961年4月12日把航天员加加林送上天成功地完成轨道飞行时,“水星”飞船尚处于无人试验阶段,直到1962年才进行首次载人轨道飞行。“水星”计划于1963年结束,共完成25次飞行试验,其中包括4次动物飞行,2次载人弹道飞行,4次载人轨道飞行,耗资约4亿美元。

美国通过“水星”计划证明人能够在空间环境中生存和有效地驾驶飞船,也取得了载人飞船设计的初步经验。但是在这一回合的载人航天竞争中输给了苏联,突出表现为载人上天的时间落后于苏联,航天运载能力也处于劣势。为改变这种局面,经美国宇航局和冯·布劳恩等火箭专家论证,提出美国在60年代经过努力能够达到而又刚好超出前苏联能力的目标是载人登月。于是,美国总统肯尼迪于1961年5月25日宣布了“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

作为从“水星”到“阿波罗”计划之间的过渡,美国于1961年11月至1966年11月实施了“双子星座”计划。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发展载人登月的技术和训练航天员长时间飞行及舱外活动的能力。该计划历时5年,完成了10次环地轨道载人飞行,每次2人,共花费12.8亿美元。此外,美国为实施“阿波罗”计划还研制了“徘徊者”“勘测者”“月球轨道环行器”、无人月球探测器、土星族重型运载火箭,以及由逃逸系统、指令舱、服务舱和登月舱组成的“阿波罗”飞船,这些工作为1969年把人送上月球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阿波罗”计划从1961年开始实施至1972年结束,共花费240亿美元,先后完成6次登月飞行,把12人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地面。它不仅实现了美国赶超苏联的政治目的,同时也带动了美国科学技术特别是推进、制导、结构材料、电子学和管理科学的发展。但是,“阿波罗”计划耗资太大,几乎占用了宇航局60年代全部经费的3/5,严重影响了美国空间科学和空间应用领域的发展,迫使美国重新考虑下一步的航天目标。

二、“阿波罗”登月计划:人类航天史上的惊人之作

前苏联于1957年抢先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之后,又于1961年把人类第一名航天使者送上地球轨道。从表面上看,前苏联在航天领域屡拿金牌,遥遥领先。这大大刺激了技术力量雄厚的美国人,连美国总统肯尼迪也惊呼:“我们落后了!”

为了打破前苏联的航天优势,1961年5月25日美国总统肯尼迪批准了航空航天局的登月计划,并在国会上大胆地提出了在1970年以前先于前苏联把人送上月球的任务。肯尼迪以一种历届美国总统都没有的坦率态度警告美国人民,除非他们具有跑完全程的毅力,否则就不要接受这项任务。这项任务就是后来以希腊神话中太阳神的名字命名的著名的“阿波罗”载人登月探险计划。

为研制大型运载火箭,著名的火箭专家布劳恩及其4人小组划归国家航空航天局。政府同时为“土星5号”火箭的研制经费拨款1.4亿美元。在以后的日子里,尽管失败、事故和来自某些方面的苛刻批评接连不断,但美国人民和他们的政府在支持“阿波罗”的计划中从来没有动摇过。他们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苏联人摔倒在月球上”,以雪屡屡败北之耻。

肯尼迪的继任者约翰逊也坚定不移地关心和支持“阿波罗”计划,甚至连这一计划的政治利益都被怀疑时,也不动摇。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还没有一项国家政策受到过这样持久的、坚定的支持。

“阿波罗”计划早在1957年便开始设想。1960年左右曾认为登月的途径无外乎两种:一种是“直接登上月球”,一种是从地球轨道发射站上发射。后来兰利实验室的一个名叫霍博尔特的工程师提出了一条全然不同的月球轨道会合方案,就是用一艘比较小的航天飞船从月球轨道上下降到月球上,完成探险任务之后再在月球轨道上与母船会合对接,返回地球。经过一场激烈的内部大争论之后,霍博尔特的设想被采纳了。据较保守的估计,这一技术途径使“阿波罗”的登月着陆至少提前了两年。

在最初的登月舱设计中,在每位航天员座椅前方的舱壁上各安排了两个窗口。较大的一个舷窗口与航天员的眼睛齐平。因航天员是坐着的,窗口距航天员的眼睛的距离为60 cm。较小的一个舷窗口靠近航天员的膝盖。两名航天员前的4个舷窗口的总面积达11平方米。这样的设计很不理想。首先,由于舷窗的总面积过大,暴露的阳光太多,而缩小面积又会影响航天员的视野;其次,由于窗口离航天员的眼睛较远,视野非常有限,给月球着陆过程中航天员对着陆地点情况的观察造成了极大的困难。此外,因为窗口大,重量也大,侵占了其他设备的重量。

为了找到一个使窗口缩小、重量减轻、视野又好的合理的设计方案,设计师们绞尽了脑汁,并经常为此争论不休。一天,航天局的一名叫乔治·富兰克林的工程师发牢骚说,登月舱从与服务舱、指挥舱分离到在月面上着陆总共只有1小时,甚至更短,为什么非得让航天员坐着,站着难道不行吗?!“站着?”是的,站着!一句牢骚话为设计师们打开了思路。一个新的合理的新方案由此产生了。航天员站着,可以使眼睛靠近窗口向外观察,视野大大地扩展了。在这种条件下窗口可以设计得很小,从而也减轻了重量。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阿波罗”计划是一项宏伟庞大的任务。没有哪一个单位、部门或公司能够单独完成它。在实施该计划的过程中,大约有40万人和2万多家公司参加,耗资总计239.15亿美元。

(摘自2001年2月15日《新浪科技》)

三、阿姆斯特朗

假如有人问你:“你知道什么动物飞得最高吗?”很多人肯定会回答:“鹰飞得最高。”假如有人告诉你鹰能飞上月亮,你肯定会认为这个人脑子出了毛病。

1969年7月20日,一个名叫阿姆斯特朗的美国人向全人类报告了一条消息:鹰已经飞上了月球。当时所有听到这条消息的人,都知道他的脑子的确没出毛病,而且他报告的消息的确是事实。

阿姆斯特朗所说的当然不是一只普通的老鹰,而是美国的“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地球上的十几亿人通过电视实况转播,亲眼目睹了阿姆斯特朗缓缓地走下飞船,小心翼翼地把脚踏上了月球表面。“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但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一步!”阿姆斯特朗的这句名言成了人类征服月球的伟大宣言。

作为第一只飞上月球的太空雄鹰,阿姆斯特朗当之无愧地成了整个人类的英雄。

尼尔·阿姆斯特朗,1930年8月5日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的一个小城。小尼尔从小就对飞行非常着迷,15岁开始学习飞行课程,学费靠他自己打工挣得。由于学习成绩优异,16岁他就获得了实习飞行员的驾驶执照。当时,他甚至还没有取得汽车驾驶执照呢。用一句中国话来说,小尼尔还没学会走,就已经学会跑了。

1947年,阿姆斯特朗高中毕业后,获得美国海军提供的奖学金,进入著名的普度大学学习。1949年小尼尔应征入伍,正式成为美国海军的飞行员。这以后的十几年中,阿姆斯特朗驾驶过200多架各式飞机,包括滑翔机、直升机、喷气机等等,最著名的机型要算速度达到6 500千米/小时的X15型超高速火箭飞机。这期间,阿姆斯特朗还在工作之余顺利完成了南加州大学的研究生课程,获得了航空工程硕士学位。

1962年,阿姆斯特朗被美国宇航局选中,成为美国第二批宇航员。1966年3月16日,阿姆斯特朗作为飞船指令长,和斯科特一起驾驶“双子星”8号飞船与太空中的一颗卫星对接。在成功实现对接后,飞船突然开始旋转。阿姆斯特朗操纵飞船脱离了卫星,但飞船仍在太空中翻着筋斗。阿姆斯特朗启动了16台喷气推进器中的一台,飞船仍在旋转。他们又启动了第二台推进器,30分钟后,飞船终于稳定下来。根据地面中心的指示,他们终止了这次飞行任务,成功地飞回地面,降落在西太平洋的指定水域。

1969年7月16日,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和科林斯驾驶“阿波罗11号”飞船开始了人类首次征服月球的壮举。7月21日,他们到达了月球“静海”的预定着陆点,正要准备着陆,突然发现飞船下方是一个足球场大小的陨石坑,里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如强行着陆,他们的登月舱很可能会被这些石头撞得粉碎,而继续往前飞的话所剩燃料又不多了。阿姆斯特朗应付紧急情况的才能再一次得到了发挥,他马上采取紧急措施,把飞船改为手动驾驶,继续飞行了约20秒后,在6公里以外的地方找到了一块较为平坦的地方。由于高度紧张,此时他的心跳已由每分钟77次上升到了156次。

登月舱终于安全地在月球表面着陆了。阿姆斯特朗立即向地球报告:“休斯顿,我们在月球‘静海’报告,鹰已着陆!”

经过几小时的准备工作后,阿姆斯特朗第一个走出登月舱,用他脚上特制的大号胶鞋在月球表面留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足迹。

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开始了紧张的工作,在月球表面安放了一些科学仪器,包括宇宙射线计数器、测震仪、激光反射器等。他们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并采集了一些月球土壤和岩石标本。在月球表面停留了三个多小时后,他们返回了登月舱。

7月25日,他们三人成功地返回地球,完成了人类第一次征服其他星球的壮举。

1971年,阿姆斯特朗从美国宇航局退休,到辛辛那提大学任航空工程教授。1981年,他从辛辛那提大学退休,到航空计算机技术公司任总裁。1993年,这位太空雄鹰被有关部门选中,进入了美国宇航员名人殿堂。

作者简介:
朱长超,1944年生,196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1968年超在上海无线电一厂工作,当过工人,搞过化学分析。1974年调往自然辩证法杂志工作。1978年调入上海社会科学院,1979年被录取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方法论专业研究生,1982年毕业后一直该院信息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91年被评为副研究员,1993年被聘为中国管理科学院思维科学研究所教授,兼任上海思维研究所所长。

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思维科学学会筹委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http://cai.edudown.net/chuzhong/yuwen/yuwen1/200511/2415.html
回答者:cke24680 - 魔法学徒 一级 11-23 19:59

第19课 月亮上的足迹
作者:李志宏 来自:南县教研网 点击:91 时间:2006-7-5
--------------------------------------------------------------------------------

【目标导航】

1.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了解人类登月的有关知识。

2.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记叙事物的方法。

【课时导学】

◇日积月累

1.美国的登月计划

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组织实施了载人登月工程,或称“阿波罗”计划。这一工程的目的是实施载人登月飞行和人对月球的实地考察,为载人行星飞行的探测进行技术准备。它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成就。工程开始于1961年5月,至1972年12月第六次登月成功结束,历时约11年,耗资255亿美元。

2.阿姆斯特朗的故事

作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是整个人类的英雄。1969年7月21日,当“阿波罗11号”飞船正准备在月球“静海”的预定着陆点着陆,突然发现飞船下方是一个足球场大小的陨石坑,里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阿姆斯特朗马上采取紧急措施,把飞船改为动驶,继续飞行了约20秒后,在6公里外的地方找到了一块较为平坦的地方安全着陆。

3.词语积累

观测 指令 合算 海域 畅谈 神往 里程碑 一叶孤舟 遥遥在望

◇知识点拨

1.内容结构

全文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节,指出此次登月活动是宇航事业的里程碑,引出下文。第二部分,3—15节,具体记叙登月全过程,全过程可分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第三部分,16—18节,总结登月的重要意义。

2.写作亮点

(1)脉络清晰。《月球上的足迹》是一篇纪实性的报道,从文体上看是一篇记叙文,具有记叙文的基本要素:时间(1969年7月)、地点(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肯尼迪航天中心)、人物(阿姆斯物朗等三人)、事件的起因和经过(为探索月球、太空,人类首次登月习飞行)、结果(登月成功)。记叙文的各要素具备,按时间顺序记叙整过登月过程,将这一人类伟大壮举写得脉络清晰。

(2)语言平实。纪实性的报道要求语言简洁,叙事清楚,引用数字资料准确、真实。本文大量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数字:一是月球与地球距离的数字,二是登月全过程的时间数字,三是火箭飞行的时间数字。

◇疑难探究

1.怎样把一件事情记叙得完整生动呢?

把一件事记叙得完整生动,本文提供了很好的范例。首先是渲染。文章的第1、2节就进行了渲染,目的是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其次是有明晰的时间线索。从第3节起,作者把登月的全过程按时间顺序作了详细的交代,甚至连几分几秒都写得清清楚楚。这使读者比较详细地了解登 月的具体时间,也增强了事件的生动性。第三,恰当的描述。作者对火箭发射前的景象,火箭在高空飞行时的景象,都进行了恰当的描述,这种描述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也激发起读者的想像。

2.如何理解“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这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阿姆斯特朗的这句话是人类征服月球的宣言。“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这对一个人来说,的确是很容易的。但是这是人类迈向太空领域的第一步,显示了人类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非同一般。有了这一小步,就有第二步、第三步,所以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知识整合】

◇基础知识

1.填空题。

《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篇饶有兴趣的 ,侧重于 (表达方式),将登月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可以说 是本文的突出特点;按 顺序展开叙述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的语言是本文第三个突出特点。

2.“月亮是地球的近邻”,因而我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描写月亮的名言佳句,请写出两句描写月亮的古诗句。

答:(1) 。

(2) 。

◇素质升华

1.下面比喻句所表现的内容是什么?

(1)“土星5号”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

答: 。

(2)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驶。

答: 。

(3)月面上到处是细小的颗粒,有点像地球的海滩。

答: 。

2.将下面每段话浓缩成一句话。(要求:①每句话不超过20个字;②缩写的语句能够概括语段要点。)

(1)在茫茫太空,月亮是地球的近邻,。虽说是近邻,它却在离地球和人类38万千米的轨道上绕着地球运行不息。

答: 。

(2)飞船开始向遥远的地球返航。25日凌晨1 点35分8秒,它以合适的角度进入地球大气层。下降到4000米高度的时候,三个大型降落伞在空中张开,“阿波罗11号”飞船准确地溅在预定的海域,被早已等候在那边的海军救起。

答: 。

◇中考链接

(2004.江苏)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在太空中,物体的生量只有地面的百万分之一,被称为微重力状态,生物极容易发生遗传变异,对细胞、蛋白质、微生物的培养十分有利,太空还剥去了大气层的“外衣”,太阳光辐射比地面强得多,宇宙高能重粒子极其丰富,将使种子、微生物等细胞中的遗传密码发生有益突变,产生新物种。另外太空环境近似真空,没有污染。专家们认为,看不见摸不着、甚至产生感觉不到的这些环境条件,为发展新材料、新物种、新医药等提供了理想的实验场所和生产基地。在太空环境里,生物的变异和进化要比地面快成千上万倍。

文中加点的“这些环境条件”具体指哪些?

答:① 。

② 。


回答者:gxh1994q - 试用期 一级 11-23 20:34

一、教学目标

1、 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 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探究活动。

3、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4、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精心搭设“桥梁”把这一课过渡到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

三、教材分析

《月亮上的足迹》一文是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从教材编写角度来说,这一单元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其设置目的主要是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这篇课文叙述的是20世界最伟大的科学探险——登月。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这一题材本身就能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足够的兴趣,而这节课的内容与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探索月球奥秘紧密相连,关于月亮的资料非常丰富,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人文现象,都值得探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两者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月亮的课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因此,学习这课,不仅要了解登月的知识,还要精心搭设“桥梁”把这一课过渡到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切实开展关于月亮的科学与人文的探究活动。

四、学生分析

上这节课的班级学生上课较活跃,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该班学生信息技术能力较强,计算机水平较好,对网络和网站知识都有了解,并且经常上网查找资料,有一定的检索、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进行分组学习,上网探究,让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为学生的网上探究提供了技术保障。大多数的学生能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因此,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如在上课前让学生动手做一些与月亮有关的手工作品或画月亮图,上课时画出登月轨迹图,将较好的作品贴在墙上,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质疑登月常识及课文内容,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自己上网,上网过程中自主选择内容,培养了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归纳总结后要向协作小组和全班同学汇报,增强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课前准备

教师 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做好关于这一课的课件和与月亮有关的网站。

学生 (1)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2)关于月亮的作品

六、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学生角度)展示学生的小制作(关于月亮的手工作品、图画等)导入月亮的世界。

2、(教师角度)准备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词(《静夜诗》、《水调歌头》、《枫桥夜泊》等)。

(朗诵诗歌)由学生诵读幻灯上关于月亮的诗歌。旨在营造良好气氛,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

(教师引导)月亮,自古以来,就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尤其受诗人们的钟爱。那皎洁、静谧的月光,时圆时方富有变化的月形,激起诗人们多少怀念与感慨,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请说一句有月亮的诗(“杨柳岸,晓风残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梨花院落溶溶月”,“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月亮在诗人们的描绘下是如此美好,现在我们就与航天英雄一起,到月亮上走一走,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1、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自主学习)

(1)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获取重要信息,回答月亮课件上的问题。(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A、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

B、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第一次踏上月球?

C、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

D、火箭名称和飞船分别叫什么?

E、采用什么顺序记叙了什么过程?

(2)用上面的信息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3)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思考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2、展示学生作品,培养动手能力和说话能力。

(你说我说大家说)

(1)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作简要说明。

(2)四人小组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介绍得最准确,推荐一位同学到上面来展示、介绍。

(3)展示各小组中最好的作品,并请一位同学介绍登月过程。

(4)利用月亮课件展示当时的登月轨迹图,了解登月过程和登月轨迹。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1、 (观看课件中的录像),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1)看登月的实况录像。

(2)说说看到这一场景的感受。

(3)质疑登月事件。

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使这节课达到高潮。

A、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B、 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C、 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D、 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E、登月舱与飞船是怎样脱离和对接的?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寂;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2、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课文,深人体会。

(合作探究)

(1)探究1:同学们把登月过程准确地解说出来,这不能不归功于作者把登月的复杂过程写得清楚明白,你觉得课文写作上最值得你学习的一点是什么?

(让学生谈自己真实的体会,畅所欲言。有一点必须明确:A、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有条不紊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B、恰当的描述,叙述中有议论。C、用数字说明)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2)探究2:你喜欢这篇课文吗?阅读时你有什么感觉(我就觉得很紧张,很自豪)哪一处让你最难忘,请找出来并朗读、评析。

(3)探究3: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登月意义的认识。

(辩论)据说为了这次登月,共有40万人、2万多家公司投入其中,耗资239、15亿美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只运回了几百斤的月岩、月壤,到底值不值?

(总结)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

(4)你对月亮知多少。(拓展延伸到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

1、学生上网查找有关月亮的资料,也可以进入老师准备好的月亮网,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查阅。

〖关于“月亮”的话题,学生可以选择这一话题中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组成协作小组(以“月亮”话题为例,对文学感兴趣的可以组成月亮传说组、月亮诗歌组、月亮美称组、月亮风俗组等,对科学感兴趣的可以组成登月组、月球概况组、月球之谜组等),各个小组到网上自主选择,自主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一任务中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学生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在网上遇到问题时能协商解决,通过有效的沟通解决群体内的冲突,对各人分担的任务进行群体加工,对活动的成效共同进行评估。这一过程中,不仅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一、教学目标:
读课文,了解人类进入月球的过程和意义;
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同学们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激发同学们科学探索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实录:
播放歌曲《水调歌头》,欣赏画面。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的歌曲是苏轼的词《水调歌头》,自古以来,有很多文人墨客在自己的诗文中对“月亮”进行了想像和描绘,这就是其中的一首。月球是地球的近邻,也是人类向往的地方,很久以前,人们就梦想着登上月球,(屏幕显示《嫦娥奔月》的图片)如今,这梦想早已变成现实,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重温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那激动人心的时刻。请看22课,《月亮上的足迹》(屏幕上显示题目)
师:这节课我们有两个学习目标(屏幕显示)
通过朗读课文,了解人类进入月球的过程和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同学们科学探索的兴趣。
第二个学习目标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80页,先给文章标上自然段,共18节,默读课文,完成两个作业:(1)把文中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划下来并通过工具书掌握好。(2)老师准备了6个抢答题,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准备抢答,看哪位同学答得又快又准确。(同学们开始读课文)
师:同学们已经读完了课文,而且读得非常认真,把重要的内容在书上已经作了标记,下面请同学们看屏幕,(屏幕显示抢答题)
类第一次登上月球是什么时间?
生:1969年7月21日。
生:不准确,应该是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
师:非常好。第2问,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人有谁?
生: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
生:科林斯没登上月球,他在飞船上继续在绕月轨道上飞行,准确地说,登上月球的人是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
师:这位同学课文读得很仔细。那么他们两人中谁第一个踏上月球?
生齐答:阿姆斯特朗。
师:第3问,他们乘坐的是什么飞船?
生:阿波罗11号。
师:第4问,在什么地方发射升空?
生:肯尼迪航天中心。
师:哪国的?
生齐答: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
师:第5问,文中最能揭示登月意义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师:通过同学们刚才的抢答,老师看出你们非常聪明,有了上面这些答案,第6个问题就很容易了,请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这一事件。
生: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顺利地登上月球。
生:1969年7月21日,美国宇航员成功地完成了登月任务。
师:回答得都很好。本文的作者按照非常准确地时间顺序,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请同学们分组朗读3至15节,按事件发展的过程,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分组开始朗读课文,讨论)
生:我们小组讨论的是这样四个阶段,一是先在地面作准备工作,二是一切准确就绪,飞船升入太空向月球飞去,三是登月舱成功的落到了月面上,四是完成任务以后他们返回了地面.。(学生边说,老师边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简单的登月示意图)
师:你们小组概括能力很强,用简单的话说就是(屏幕显示)
船升空前的准备; 2、飞船向月球飞去;
3、登月舱登月成功; 4、飞船返回地球。
师:在整个登月过程中,你认为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是什么时候?
生齐答:登上月球那一刻。
师:齐读11节,思考(屏幕显示)
为什么说这是伟大的一步?
生:因为这是第一次登上月球。
生:因为这表明我们人类科技很发达,能探索别的星球了。
师:回答很好。
2、“里程碑”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是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生:课下解释,“里程碑”比喻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而踏上月球就标志着探索月球的开始,所以说是探索月球的“里程碑”。
师:这位同学回答问题很有逻辑性,我们大家应该向他学习,宇航员到月球上作了很多工作,请在文中划出来。
生:宇航员在月球上作了以下几项工作:为了安全,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为了科学研究,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安装了各种仪器;为了纪念,在月球上树了一块纪念碑,插上了一面美国星条旗,并和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了通话。
师:宇航员在完成了登月任务后,稍作休息就返回地面。回国后,阿姆斯特朗在国会大厦发表演说时谈到了登月的意义,他说了这样一句名言:“这一小步,对一个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请同学们快速背下来,并谈自己的理解。(生背诵)
生:对整个人类来说,登上月球,说明我们科学技术非常发达。
生:科学技术进步很大,有了飞跃。
生:人类登上月球使梦想变成了现实,说明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达到了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
师:同学们,你们回答得很好,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登月的过程和意义有了一些了解,但你一定还有很多好奇的问题弄不明白,尽管我们现在的知识水平还无法解答这些问题,老师还是希望你们大胆地把问题提出来,让我们课后通过到网站、图书室查资料,向科技人员询问等方式寻找到答案,下面开始。
生:81页第5节说:“此时,他们承受巨大的压力,那是由于火箭的加速而引起的超重力。”那么他们就没别的压力吗?
生:肯定有,他们代表人类第一次拜访月球,心理压力会很大。可是文中的这句话指的就是身体上的压力。
生:83页14节最后说:“登月舱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将它带回地球是不合算,于是它被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这不增加了太空垃圾吗?
生:人类第一次登月,丢在太空中的登月舱就一个,对那么大的宇宙来说这不算什么,以后多了可不行。
生:一个也可能造成危害呀!
生:课文说,宇航员在太空中历时195个小时,8天多,他们在船中能睡着吗,怎样吃饭?大小便如何处理?
生:那飞船万一飞不回来怎么办?
生:飞船怎么制造的,它怎么能那么准确地飞来飞去呢?
生:飞船的速度那么快,宇航员会是什么感觉?
生:书上说月球上白天温度很高,晚上又很低,人能受得住吗?
师:好了,还有很多同学也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将来揭开这些奥秘。问题提到这里。
(请看课本第二页图片)学习本课后,你是否想到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呢?
生:想到,今年10月15日,我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到了太空。
生:我国是第三个把宇航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师在屏幕上放“神舟五号”升空的照片;杨利伟在太空中的照片)
生:我国的航天事业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怀着敬佩与好奇的心情,重温了1969年7月人类首次征服月球的伟大壮举,大家的学习兴趣很浓,那种探索精神是非常可贵的。在这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我想问同学们,此时你最大的感想是什么?
生:学习了这篇课文,我非常自豪,人类很了不起,没有干不了的事,将来我也要努力学习,做一个宇航员,登上月球去。
生:学习这篇课文,我感想很大,科学家已经做成功的事,我听起来却觉得那么神秘,那么不可想象,自己的知识水平太低了,我一定要刻苦学习,提高自己,将来做一个社会有用的人。
生:我学了这篇文章后,我心里很失望,虽然我们国家今年已经把宇航员送上了太空,但和先进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差很大一段距离,我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了。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收获很大,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也提高了认识,希望这节课能成为我们今后学习的动力。
师:今天的课后作业是,利用互联网、到图书馆查资料等途径,整理《月球奥秘知多少》,用300字稿纸分类抄清。下课!

一、教学目标

1、 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 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探究活动。

3、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4、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精心搭设“桥梁”把这一课过渡到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

三、教材分析

《月亮上的足迹》一文是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从教材编写角度来说,这一单元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其设置目的主要是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这篇课文叙述的是20世界最伟大的科学探险——登月。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这一题材本身就能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足够的兴趣,而这节课的内容与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探索月球奥秘紧密相连,关于月亮的资料非常丰富,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人文现象,都值得探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两者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月亮的课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因此,学习这课,不仅要了解登月的知识,还要精心搭设“桥梁”把这一课过渡到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切实开展关于月亮的科学与人文的探究活动。

四、学生分析

上这节课的班级学生上课较活跃,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该班学生信息技术能力较强,计算机水平较好,对网络和网站知识都有了解,并且经常上网查找资料,有一定的检索、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进行分组学习,上网探究,让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为学生的网上探究提供了技术保障。大多数的学生能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因此,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如在上课前让学生动手做一些与月亮有关的手工作品或画月亮图,上课时画出登月轨迹图,将较好的作品贴在墙上,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质疑登月常识及课文内容,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自己上网,上网过程中自主选择内容,培养了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归纳总结后要向协作小组和全班同学汇报,增强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课前准备

教师 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做好关于这一课的课件和与月亮有关的网站。

学生 (1)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2)关于月亮的作品

六、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学生角度)展示学生的小制作(关于月亮的手工作品、图画等)导入月亮的世界。

2、(教师角度)准备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词(《静夜诗》、《水调歌头》、《枫桥夜泊》等)。

(朗诵诗歌)由学生诵读幻灯上关于月亮的诗歌。旨在营造良好气氛,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

(教师引导)月亮,自古以来,就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尤其受诗人们的钟爱。那皎洁、静谧的月光,时圆时方富有变化的月形,激起诗人们多少怀念与感慨,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请说一句有月亮的诗(“杨柳岸,晓风残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梨花院落溶溶月”,“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月亮在诗人们的描绘下是如此美好,现在我们就与航天英雄一起,到月亮上走一走,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1、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自主学习)

(1)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获取重要信息,回答月亮课件上的问题。(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A、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

B、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第一次踏上月球?

C、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

D、火箭名称和飞船分别叫什么?

E、采用什么顺序记叙了什么过程?

(2)用上面的信息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3)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思考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2、展示学生作品,培养动手能力和说话能力。

(你说我说大家说)

(1)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作简要说明。

(2)四人小组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介绍得最准确,推荐一位同学到上面来展示、介绍。

(3)展示各小组中最好的作品,并请一位同学介绍登月过程。

(4)利用月亮课件展示当时的登月轨迹图,了解登月过程和登月轨迹。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1、 (观看课件中的录像),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1)看登月的实况录像。

(2)说说看到这一场景的感受。

(3)质疑登月事件。

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使这节课达到高潮。

A、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B、 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C、 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D、 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E、登月舱与飞船是怎样脱离和对接的?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寂;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2、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课文,深人体会。

(合作探究)

(1)探究1:同学们把登月过程准确地解说出来,这不能不归功于作者把登月的复杂过程写得清楚明白,你觉得课文写作上最值得你学习的一点是什么?

(让学生谈自己真实的体会,畅所欲言。有一点必须明确:A、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有条不紊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B、恰当的描述,叙述中有议论。C、用数字说明)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2)探究2:你喜欢这篇课文吗?阅读时你有什么感觉(我就觉得很紧张,很自豪)哪一处让你最难忘,请找出来并朗读、评析。

(3)探究3: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登月意义的认识。

(辩论)据说为了这次登月,共有40万人、2万多家公司投入其中,耗资239、15亿美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只运回了几百斤的月岩、月壤,到底值不值?

(总结)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

(4)你对月亮知多少。(拓展延伸到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

1、学生上网查找有关月亮的资料,也可以进入老师准备好的月亮网,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查阅。

〖关于“月亮”的话题,学生可以选择这一话题中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组成协作小组(以“月亮”话题为例,对文学感兴趣的可以组成月亮传说组、月亮诗歌组、月亮美称组、月亮风俗组等,对科学感兴趣的可以组成登月组、月球概况组、月球之谜组等),各个小组到网上自主选择,自主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一任务中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学生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在网上遇到问题时能协商解决,通过有效的沟通解决群体内的冲突,对各人分担的任务进行群体加工,对活动的成效共同进行评估。这一过程中,不仅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相关网站) www.my.szptt.net.cn

www.moon.com.cn

www.sea.online.sh.cn

www.honen.com

www.usaguid.dongyu.net.cn

www.nstm.tov.tw

www.epochtime.com

www.taiwanantrarctior.com

2、各兴趣小组将搜集到的内容制作成课件。

3、各小组从不同角度交流查阅到的资料:

(1)星空奇观(2)月球之谜 (3)中国航天

(5)登月计划 (5)阿波罗之旅 (6)登月图集

(5)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我国已进行了无真人的太空航行,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6)作业

必做题:

1、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用其中的一些词语写一段话。

2、根据练习三创设情境,写一段一二百字的文字。

选做题:课后继续看与月亮有关的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做好笔记。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以及学生在网络上的探究活动和反馈,我觉得本节探究活动有一些收获:

1.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让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工具,渗透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活动过程中,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2.利用网络(INTERNET)上资源的丰富性和交互性的特点,让学生通过网络检索和加工信息,极大地扩展了教学空间、时间和信息量的外延。

3.利用网络上超文本的特性,和人类思维的自然联想,让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索,把信息的使用和控制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自主学习。

4.网络小组协作和个别化教学可以实现有差异教育,培养与人分享、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本节课在具体的教学中也有不足:

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水平不一,在小组协作中,有的小组成员不能在计划时间内完成信息的处理;学生网络探索的主动性不足;由于课时所限,课外探究任务的完成有些难度。

1 "阿波罗"登月成功
在一片荒凉、全无生气的月球上,一架奇形怪状的飞行器,在耀眼的阳光照射下 静静地停放着。它的四条细长的支脚,有一条镶着一块不锈钢的小牌,上边写着:
公元一九六九年七月

地球行星上的人类 在此首次踏上月球 我们代表全人类和平来此 这架飞行器——登月舱抛弃的下半截,是发生在1969年 7月20日的一次历史事件 的纪念碑,是美国“阿波罗”登月行动的杰作。那天,有2名美国宇航员——阿姆斯 特朗和奥尔德林,第一次将人类足迹印到了月球上。这座纪念碑将会永远留在那里, 因为月球上没有风和水把它磨灭。

伟大的“阿波罗”登月计划

1961年4月12日,发生了一件令美国人恼怒的事: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首次进入太 空。刚从床上被叫醒的美国总统肯尼迪,知道消息后十分震惊,因为这表明苏联在航 天技术上已领先美国一步,也就是说在科技竞赛中美国处于劣势了。 “这是继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之后,对美国民族的又一次奇耻大辱 !” 肯尼迪愤愤地说道。 为了迎接苏联人的太空挑战,美国人决心不惜一切代价,重振昔日科技和军事领 先的雄风。肯尼迪召集美国各有关部门头脑们商量对策,宣布:“美国最终将第一个 登上月球。” 1961年5月25日,肯尼迪在题为“国家紧急需要”的特别咨文中,提出在10年内 将美国人送上月球。他说: “我相信国会会同意,必须在本10年末,将美国人送上月球,并保证其安全返回 ”,“整个国家的威望在此一举”。于是,美国航宇局制订了著名的“阿波罗”登月 计划。 阿波罗是古代希腊神话传说中的一个掌管诗歌和音乐的太阳神,传说他是月神的 同胞姐弟,曾用金箭杀死巨蟒,替母亲报仇雪恨。美国政府选用这位能报仇雪恨的太 阳神来命名登月计划,其心情可想而知。但是,建造这样一艘登月船也不是轻而易举 的。 两个月后,美国科学家为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拿出了 4种方案,即“直接登 月”、“地球——轨道会合”、“加油飞机”、“月球表面会合”,但是,每种方案 随后都表明存在着各种不易解决的问题。 正当美国科学家们和政府首脑犹豫不决时,一位名叫约翰· C·霍博特的太空署 工程师提出了第 5种方案——“月球轨道会合”方法,这种方法的要点是:从地球上 发射一支推力为750万磅的“土星”�5号火箭,将装载 3个宇航员的“阿波罗”太空 船推向月球。“阿波罗”太空船绕着月球轨道运行,但整艘太空船并不在月球上降落, 而是分离出一艘小的登月舱。登月舱带着2名宇航员依靠倒退火箭抵达月球表面,第 3 名宇航员则留在太空船上。当他的两个同伴在勘查月球表面时,他一路环绕月球飞 行。当勘查工作完成后,月球上的两位宇航员就引发登月舱上的火箭,重新和太空船 会合。3名宇航员乘坐太空船,引发火箭回到地球上来。 于是,科学家们决定采用“月球轨道会合”法。 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的计划,美国国家航宇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要设计制造出一 艘宇宙飞船“阿波罗”号,它的大小与火车头相近。为了发射这个飞船,还要制造出 一个与足球场差不多长的火箭。此外,科学家们还要建起一座大型的太空中心——月 球港,它要拥有车间、试验室和办公室,并且在全世界建立一系列的跟踪站;他们还 要为宇航员们建立训练中心,在这个中心里,要有“登月模拟装置”。

作者简介:
朱长超,1944年生,196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1968年超在上海无线电一厂工作,当过工人,搞过化学分析。1974年调往自然辩证法杂志工作。1978年调入上海社会科学院,1979年被录取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方法论专业研究生,1982年毕业后一直该院信息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91年被评为副研究员,1993年被聘为中国管理科学院思维科学研究所教授,兼任上海思维研究所所长。

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思维科学学会筹委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教学目的
1.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
2.概括各部分要点,理解文章内容。
3.理解列数字方法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
(2)概括各部分要点,理解文章内容。
难点:理解列数字方法的作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l)畅谈:尽情地说。
(2)昂首挺立:仰着头直立着。
(3)遥遥在望:形容距离远可以望见。
(4)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
2.阅读全文,思考自读提示和课后练习。
二、导入
小时候,奶奶给你们讲过嫦娥奔月的故事吗?传说月宫中不仅有储
娥,还有捧酒的吴刚,还有揭药的玉兔。你们想到月亮上去会会他们吗?
1967年7月21日,人类登上了月球,让我们跟着登月的宇宙飞船去月
球上潇洒走一回。
三、正课
1.用5 分钟时间快速默读全文,做到集中注意力,本出声,不回
视,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分成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概括介绍美国宇航员拜访了月球。
第二段:从“这一年的 7月 16日”到“三位宇航员共同完成了一次
到另一个星球的探险。
具体介绍美国宇航员登月的全过程。
第三段:从“登月归来后不久”到完。
评论登月的意义。
3.提问: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
要点?
讨论并归纳: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登月前,介绍宇航员来到发射架下,进人狭小的指令舱。
点火,火箭缓缓上升,两级火箭自动脱落后,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
作,飞船在预定的时间、预定的高度进入预定的轨道。先绕地球飞行,飞
行状况正常。第三级火箭再次发动,进入登月轨道。飞船开始作减速飞
行,减慢到一定速度时,它自动作了停火的指令。不久,登月舱和飞船脱

离。登月舱开始降落,平稳地降落在月球上。
第二阶段:登上月球。登月舱打开了舱门,宇航员走下阶梯,登上了
月球,开始作业,3个小时后停止作业,从月球返回登月舱内。
第三阶段:返回地球。登月舱发动机起动了,它不断地上升,不断地
加速,进人预定轨道,与在空中等候的“阿波罗 11号”飞船对接成功。丢
弃登月能,飞船开始向遥远的地球飞去。它以合适的角度进入地球大气
层。下降到4000米高度的时候,三个大型降落伞在空中张开,“阿波罗
11号”飞船溅浇在预定的海域,被等候在那边的海军救起。
4.提问:宇航员登上了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讨论并归纳;做了九件事。
①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发现一切正常。
②他们拿出铁锹,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
③他们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把它树立在月球上。
④从登月舱中取出电视摄像机,安装在月球的表面。
⑤安装了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用来检测宇宙射线。
③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
③安装了测定月震的月震仪。
③取出美国的星条旗,把它插在月亮上。
③跟美国总统尼克松通话。
5.提问;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文章中精确地运用表示时间、速度、距离的数字,使文
章说明得更准确、更具体。
6.提问:登月有什么意义?
讨论并归纳: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
大的飞跃。
四、小结
本文以平实的语言,真实记录了这次登月的全过程。文章精确地运
用表示时间、速度、距离的数字,使文章说明得更准确、更具体。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根据下列句子的意思用一个词语表达。
1.仰着头直立着。()
2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
3.距离远但可以望见。()
4.不停地运动行进。()
(二)如果你是宇航员,你到月球上要做些什么?展开想象,写一段
二三百字的小短文。


19 月亮上的足迹
1969年7月,太阳系的行星——地球上的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足迹。我们代表全人类,来这里作一次和平的旅行。 然后,奥尔德林从登月舱中取出电视摄像机,安装在月球的表面;他们又安装了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用来检测宇宙射线;还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还安装了测定月震的月震仪。他们又取出美国的...

19.月亮上的足迹创作背景
主要 内容:人类早就有登上月球的愿望,并因此产生了很多美丽的神话传说。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终于把人类的这一梦想变成了现实。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体裁:这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阅读它,可以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 思想:为人类的科学...

月亮上的足迹一文中宇航员登舱后做了哪几件事?
《月亮上的足迹》入选人教2001版初一语文课本。 月亮上的足迹(选自《20世纪科学发现纵横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作者: 朱长超 在茫茫太空,月亮是地球的近邻。虽说是近邻,它却在离地球和人类38万公里的轨道上绕着地球运行不息,永远是那么可望而不可即。 然而,1969年7月,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

月亮上的足迹 文章思路
连日的疲劳被无限的兴奋战胜了。经过勘察,发现那一座座高山下埋藏着丰富的煤炭、铁、铜,那边山脚下汩汩地冒着黄澄澄的原油。哎呀,月球上的地下矿藏是多么丰富呀!我想,这里可以兴办许多煤炭公司、钢铁公司、石油公司,地球上那些待业青年不都可以来这里就业了吗?太好了!我们昼夜兼程,马不停蹄地向前...

人教版七上第24课 月亮上的足迹 作者是如何将登月这一复杂过程叙述清楚...
接着详细描述从起飞到返回的全过程。飞船起飞前的描述作者比较详细地列举一系列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同时可以帮助读者增加知识。飞行途中和降落按顺利略写。详写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事:(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2)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

把月球上的足迹概括,说课文讲了那几个方面,在一步步分析
把月球上的足迹概括,说课文讲了那几个方面,在一步步分析 1个回答 #热议# 已婚女性就应该承担家里大部分家务吗?匿名用户 2011-11-23 展开全部 可以自几看看去!!!第一个到达月球的人造物体是前苏联的无人登陆器“月球2号”,它于1959年9月14日撞向月面。“月球2号”在同年10月7日拍摄了月球背面的照片。

《月亮上的足迹》一共分为几个自然段
全文可以按照事情的发展过程分为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4小节)写飞船升空前的准备。第二部分(5—9小节)写飞船飞向月球。第三部分(10—14小节)写登月舱登月成功。第四部分(15—20小节)写飞船返回地球。有20小节 段落之间是有标志的,即开头空两格,要注意的是有些...

根据《月亮上的足迹》这篇课文怎么画出登月的全过程的示意图?
1.(3~4段)升空前的准备——升空前的气氛、登机。2.(5~9段):飞向月球——检查、点火、升空、飞行。3.(10~13段):登月成功——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4.(14~18段):飞起、归航、回到地球、畅谈感受。

《月亮上的足迹》全文
地面服务人员已经为它的三级燃料罐加满了燃料,第一级火箭中加进了煤油,第二级和第三级中加进了液氧液氢。 (4)飞船的指令长阿姆斯特朗、指令舱驾驶员科林斯和登月舱驾驶员奥尔德林在宇航中心的食堂里吃了早饭,穿上了宇航服。一个伟大的时刻就要来到了,他们就要踏上探索月球的征程。他们同前来送行的...

月亮上的足迹
“阿波罗11号”登月后,又有五艘飞船相继成功登月,其中“ 阿波罗”15、16从环月轨道上各发射了一颗环月运行的科学卫星;阿波罗一15、16、17的登月舱中还各带一辆月球车,用于扩大航天员的活动范围和减少航天员的体力消耗。这6艘登月飞船的航天员在月球上一共停留280小时,足迹达100千米,带回岩石样品约440 千克,...

西华县15125322867: 《月亮上的足迹》 -
展泰先威: 19 月亮上的足迹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人类早就有登上月球的愿望,并因此产生了很多美丽的神话传说.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终于把人类的这一梦想变成了现实.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

西华县15125322867: 《月亮上的足迹主要内容是什么人教版第十九课月亮上的足迹》的主?
展泰先威: 1969年7月16日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和奥尔德林登上了飞船.7月19日晚8点33分飞船飞过了月亮和地球的中和点.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降落在月球上.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站在了月球上,开始采集月岩和月壤,检测宇宙活动,插上纪念碑.7月22日0点15分升到绕月轨道,22日上午6点35分与“阿波罗11号”飞船成功对接.7月25日凌晨1点35分8秒,安全降落在地球.登月成功了.

西华县15125322867: 《月球上的足迹》 -
展泰先威: 1.课内登月的词语,嗯嗯...这个我不能解决,2.本文学了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过程,表达了人类的智慧和科技的快速发展.3.登月后一共做了9件事.①他们检查了登月器着陆情况②他们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③他们从登月舱中拿出一块纪念碑④然后奥尔德林(也就是其中一个宇航员)⑤然后安装了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用来检测宇宙射线⑥还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的激光仪⑦还安装了测定月震的月震仪⑧他们又取出美国的星条旗,神色庄重的插在月亮上.⑨他们还跟尼克松(美国总统)通话. 就是这些3对人类的意义是:表明人类科学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为进一步研究有了巨大的发展.满意吧 满意就顶一下!!!~

西华县15125322867: 六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课文 -
展泰先威: 月亮上的足迹 朱长超 在茫茫太空,月亮是地球的近邻.虽说是近邻,它却在离地球和人类38万公里的轨道上绕着地球运行不息,永远是那么可望而不可即. 然而,1969年7月,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终于代表全人...

西华县15125322867: 月亮上的足迹 文章思路
展泰先威: 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记叙了人类第一次登月的整个过程(以时间顺序写的). 文章思路:1-2自然段总述本次登月是宇航事业的里程碑. 3-15介绍登月的整个过程.登月准备(从时间、人物、地点三个方面写),飞向月球(升空),登上月球.飞离月球(返航). 16-18总结登月意义.

西华县15125322867: 月球上的足迹
展泰先威: 我们昨天刚讲完,真巧,呵呵.答:1.主要记叙了三位宇航员在月球上所做的工作. 2.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发现一切正常. 2.他们拿出铁锹,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 3.从登月舱中取出纪念碑树立在月球上. 4.在月球表面安装电视摄像机. 5.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用来检测宇宙线. 6.安装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 7.安装测定月震的月震仪. 8.把美国星条旗插在月球表面. 9.跟美国总统通话. 4.传递了人类探索宇宙的决心和热爱和平的心愿.

西华县15125322867: 《月亮上的足迹》
展泰先威: 1.因为人类从没有这么大的成就,从没有登上月球,为宇航事业增添了光彩. 2.不知 3.宇航员为自己是中国人登上月球而骄傲,他们的目的是为祖国争光添彩. 4.不知.

西华县15125322867: 《月亮上的足迹》中的“一小步”与“一大步”各指的是什么 -
展泰先威:一小步指的是就个人而言,实现了自己登月的梦想,而一大步指的是就人类而言,实现了登月的伟大创举,开创了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科技革命

西华县15125322867: 《月球上的足迹》的中心思想
展泰先威: 我也是中学生哟`, 中心;借此事比喻了人类向太空迈进了第一步,显示了人类的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非同小可!

西华县15125322867: 初一语文《月球上的足迹》写出火箭上天的几个小过程.急.... -
展泰先威:[答案] 1969年7月20日,一个名叫阿姆斯特朗的美国人向全人类报告了一条消息:鹰已经飞上了月球.当时所有听到这条消息的人,都知道他的脑子的确没出毛病,而且他报告的消息的确是事实.阿姆斯特朗所说的当然不是一只普通的老鹰,...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