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初三化学第七章 燃料及其应用的教案!在线等!

作者&投稿:大叔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初三化学人教版下册和全册~

化学总复习资料
基本概念:
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化学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一、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
(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氯气
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二、初中化学之三
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4、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5、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3)、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 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6、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7、造成水污染的三种原因:
(1)工业“三废”任意排放,
(2)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3)农药化肥任意施放
8、收集方法的三种方法:排水法(不容于水的气体),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9、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不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10、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增加溶质,减少溶剂,改变温度(升高或降低)。
11、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三个条件:生成水、气体或者沉淀
12、三大化学肥料:N、P、K
13、排放到空气中的三种气体污染物: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14、燃烧发白光的物质:镁条,木炭,蜡烛。
15、具有可燃性,还原性的物质:氢气,一氧化碳,单质碳。
16、具有可燃性的三种气体是:氢气(理想),一氧化碳(有毒),甲烷(常用)。
17、CO的三种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毒性。
18、三大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全为混合物)
19、三种黑色金属:铁,锰,铬。
20、铁的三种氧化物:氧化亚铁,三氧化二铁,四氧化三铁。
21、炼铁的三种氧化物:铁矿石,焦炭,石灰石。
22、常见的三种强酸:盐酸,硫酸,硝酸。
23、浓硫酸的三个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24、氢氧化钠的三个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
25、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的三种氧化物:氧化铜,水(氧化氢),二氧化碳。
26、实验室制取CO2不能用的三种物质:硝酸,浓硫酸,碳酸钠。
27、酒精灯的三个火焰:内焰,外焰,焰心。
28、使用酒精灯有三禁:禁止向燃着的灯里添加酒精,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
29、玻璃棒在粗盐提纯中的三个作用:搅拌、引流、转移
30、液体过滤操作中的三靠:(1)倾倒滤液时烧杯口紧靠玻璃棒,(2)玻璃棒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端,(3)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31、固体配溶液的三个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32、浓配稀的三个步骤:计算,量取,溶解。
33、浓配稀的三个仪器:烧杯,量筒,玻璃棒。
34、三种遇水放热的物质:浓硫酸,氢氧化钠,生石灰。
35、过滤两次滤液仍浑浊的原因:滤纸破损,仪器不干净,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36、药品取用的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37、金属活动顺序的三含义:(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在水溶液中越容易失去电子变成离子,它的活动性就越强;(2)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里的氢;(3)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38、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39、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1)温度,(2)是否搅拌(3)固体颗粒的大小
40、使铁生锈的三种物质:铁,水,氧气。
41、溶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42、影响溶解度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


三、初中化学常见混合物的重要成分
1、空气:氮气(N2)和氧气(O2)
2、水煤气:一氧化碳(CO)和氢气(H2)
3、煤气:一氧化碳(CO)
4、天然气:甲烷(CH4)
5、石灰石/大理石:(CaCO3)
6、生铁/钢:(Fe)
7、木炭/焦炭/炭黑/活性炭:(C)
8、铁锈:(Fe2O3)
四、初中化学常见物质俗称
1、氯化钠 (NaCl) : 食盐
2、碳酸钠(Na2CO3) : 纯碱,苏打,口碱
3、氢氧化钠(NaOH):火碱,烧碱,苛性钠
4、氧化钙(CaO):生石灰
5、氢氧化钙(Ca(OH)2):熟石灰,消石灰
6、二氧化碳固体(CO2):干冰
7、氢氯酸(HCl):盐酸
8、碱式碳酸铜(Cu2(OH)2CO3):铜绿
9、硫酸铜晶体(CuSO4 .5H2O):蓝矾,胆矾
10、甲烷 (CH4):沼气
11、乙醇(C2H5OH):酒精
12、乙酸(CH3COOH):醋酸
13、过氧化氢(H2O2):双氧水
14、汞(Hg):水银
15、碳酸氢钠(NaHCO3):小苏打

四、初中化学溶液的酸碱性
1、显酸性的溶液:酸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硫酸氢钠、硫酸氢钾等)
2、显碱性的溶液:碱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碳酸钠、碳酸氢钠等)
3、显中性的溶液:水和大多数的盐溶液

五、初中化学敞口置于空气中质量改变的
(一)质量增加的
1、由于吸水而增加的:氢氧化钠固体,氯化钙,氯化镁,浓硫酸;
2、由于跟水反应而增加的:氧化钙、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钠,硫酸铜
3、由于跟二氧化碳反应而增加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
(二)质量减少的
1、由于挥发而减少的:浓盐酸,浓硝酸,酒精,汽油,浓氨水;
2、由于风化而减少的:碳酸钠晶体。

六、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
(一) 、气体的检验
1、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2、氢气:在玻璃尖嘴点燃气体,罩一干冷小烧杯,观察杯壁是否有水滴,往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不变浑浊,则是氢气.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4、氨气:湿润的紫红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蓝,则是氨气.
5、水蒸气:通过无水硫酸铜,若白色固体变蓝,则含水蒸气.
(二)、离子的检验.
6、氢离子: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加入锌粒
7、氢氧根离子:酚酞试液/硫酸铜溶液
8、碳酸根离子: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9、氯离子: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氯离子
10、硫酸根离子: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先滴加稀盐酸再滴入氯化钡
11、铵根离子: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12、铜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蓝色沉淀则是铜离子
13、铁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红褐色沉淀则是铁离子
(三)、相关例题
14、如何检验NaOH是否变质: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变质
15、检验生石灰中是否含有石灰石: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含有石灰石
16、检验NaOH中是否含有NaCl:先滴加足量稀硝酸,再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有NaCl。
17、检验三瓶试液分别是稀HNO3,稀HCl,稀H2SO4?
向三只试管中分别滴加Ba(NO3)2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稀H2SO4;再分别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稀HCl,剩下的是稀HNO3
18、淀粉:加入碘溶液,若变蓝则含淀粉。
19、葡萄糖: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若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就含葡萄糖。



七、物质的除杂
1、CO2(CO):把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2、CO(CO2):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3、H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通过氢氧化钠固体
4、CuO(Cu):在空气中(在氧气流中)灼烧混合物
5、Cu(Fe) :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6、Cu(CuO):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7、FeSO4(CuSO4): 加 入足量的铁粉
8、NaCl(Na2CO3):加 入足量的盐酸
9、NaCl(Na2SO4):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
10、NaCl(NaOH):加入足量的盐酸
11、NaOH(Na2CO3):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钙溶液
12、NaCl(CuSO4):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钡溶液
13、NaNO3(NaCl):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
14、NaCl(KNO3):蒸发溶剂
15、KNO3(NaCl):冷却热饱和溶液。
16、CO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

八、化学之最
1、未来最理想的燃料是H2 。
2、最简单的有机物是CH4 。
3、密度最小的气体是H2 。
4、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物质是H2 。
5、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H2O 。
6、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 原子 。
7、PH=0时,酸性最强,碱性最弱 。
PH=14时,碱性最强 ,酸性最弱 。
8、土壤里最缺乏的是N,K,P三种元素,肥效最高的氮肥是 尿素 。
9、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 金刚石 。
10、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是 中国 。
1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氧 。
1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铝 。
13、空气里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氮气 。
14、空气里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氮 。
15、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化石燃料是 煤,石油,天然气。
16、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碳

九、有关不同
1、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 碳原子排列不同。
2、生铁和钢的性能不同:是因为 含碳量不同。
3、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 分子构成不同。
(氧气和臭氧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水和双氧水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
4、元素种类不同:是因为质子数不同。
5、元素化合价不同:是因为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6、钠原子和钠离子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十、有毒的物质
1、 有毒的固体:亚硝酸钠(NaNO2),乙酸铅等;
2、 有毒的液体:汞,硫酸铜溶液,甲醇,含Ba2+的溶液(除BaSO4);
3、 有毒的气体:CO,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化学方程式:
一. 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1)单质与氧气的反应:
1. 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 点燃 2MgO
2. 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点燃 Fe3O4
3. 铜在空气中受热:2Cu + O2 加热 2CuO
4. 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 3O2 点燃 2Al2O3
5. 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 + O2 点燃 2H2O
6.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 + 5O2 点燃 2P2O5
7.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S + O2 点燃 SO2
8. 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 点燃 CO2
9. 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 点燃 2CO
(2)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
10. 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 + O2 点燃 2CO2
11. 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
12. 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 + 3O2 点燃 2CO2 + 3H2O
二.几个分解反应:
13. 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 通电 2H2↑+ O2 ↑
14. 加热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加热 2CuO + H2O + CO2↑
15. 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2KClO3 ==== 2KCl + 3O2 ↑
16. 加热高锰酸钾:2KMnO4 加热 K2MnO4 + MnO2 + O2↑
17. 碳酸不稳定而分解:H2CO3 === H2O + CO2↑
18. 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 高温 CaO + CO2↑
三.几个氧化还原反应:
19. 氢气还原氧化铜:H2 + CuO 加热 Cu + H2O
20. 木炭还原氧化铜:C+ 2CuO 高温 2Cu + CO2↑
21. 焦炭还原氧化铁:3C+ 2Fe2O3 高温 4Fe + 3CO2↑
22. 焦炭还原四氧化三铁:2C+ Fe3O4 高温 3Fe + 2CO2↑
23.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 CuO 加热 Cu + CO2
2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 Fe2O3 高温 2Fe + 3CO2
25. 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4CO+ Fe3O4 高温 3Fe + 4CO2
四.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关系
(1)金属单质 + 酸 -------- 盐 + 氢气 (置换反应)
26. 锌和稀硫酸Zn + H2SO4 = ZnSO4 + H2↑
27. 铁和稀硫酸Fe + H2SO4 = FeSO4 + H2↑
28. 镁和稀硫酸Mg + H2SO4 = MgSO4 + H2↑
29. 铝和稀硫酸2Al +3H2SO4 = Al2(SO4)3 +3H2↑
30. 锌和稀盐酸Zn + 2HCl === ZnCl2 + H2↑
31. 铁和稀盐酸Fe + 2HCl === FeCl2 + H2↑
32. 镁和稀盐酸Mg+ 2HCl === MgCl2 + H2↑
33. 铝和稀盐酸2Al + 6HCl == 2AlCl3 + 3H2↑
(2)金属单质 + 盐(溶液) ------- 另一种金属 + 另一种盐
34. 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 + CuSO4 === FeSO4 + Cu
35. 锌和硫酸铜溶液反应:Zn + CuSO4 === ZnSO4 + Cu
36. 铜和硝酸汞溶液反应:Cu + Hg(NO3)2 === Cu(NO3)2 + Hg
(3)碱性氧化物 +酸 -------- 盐 + 水
37. 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38. 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39. 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CuO + 2HCl ==== CuCl2 + H2O
40. 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CuO + H2SO4 ==== CuSO4 + H2O
41. 氧化镁和稀硫酸反应:MgO + H2SO4 ==== MgSO4 + H2O
42. 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CaO + 2HCl ==== CaCl2 + H2O
(4)酸性氧化物 +碱 -------- 盐 + 水
43.苛性钠暴露在空气中变质:2NaOH + CO2 ==== Na2CO3 + H2O
44.苛性钠吸收二氧化硫气体:2NaOH + SO2 ==== Na2SO3 + H2O
45.苛性钠吸收三氧化硫气体:2NaOH + SO3 ==== Na2SO4 + H2O
46.消石灰放在空气中变质:Ca(OH)2 + CO2 ==== CaCO3 ↓+ H2O
47. 消石灰吸收二氧化硫:Ca(OH)2 + SO2 ==== CaSO3 ↓+ H2O
(5)酸 + 碱 -------- 盐 + 水
48.盐酸和烧碱起反应:HCl + NaOH ==== NaCl +H2O
49. 盐酸和氢氧化钾反应:HCl + KOH ==== KCl +H2O
50.盐酸和氢氧化铜反应:2HCl + Cu(OH)2 ==== CuCl2 + 2H2O
51. 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2HCl + Ca(OH)2 ==== CaCl2 + 2H2O
52. 盐酸和氢氧化铁反应:3HCl + Fe(OH)3 ==== FeCl3 + 3H2O
53.氢氧化铝药物治疗胃酸过多:3HCl + Al(OH)3 ==== AlCl3 + 3H2O
54.硫酸和烧碱反应: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55.硫酸和氢氧化钾反应:H2SO4 + 2KOH ==== K2SO4 + 2H2O
56.硫酸和氢氧化铜反应:H2SO4 + Cu(OH)2 ==== CuSO4 + 2H2O
57. 硫酸和氢氧化铁反应:3H2SO4 + 2Fe(OH)3==== Fe2(SO4)3 + 6H2O
58. 硝酸和烧碱反应:HNO3+ NaOH ==== NaNO3 +H2O
(6)酸 + 盐 -------- 另一种酸 + 另一种盐
59.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60.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61.碳酸镁与稀盐酸反应: MgCO3 + 2HCl === MgCl2 + H2O + CO2↑
62.盐酸和硝酸银溶液反应:HCl + AgNO3 === AgCl↓ + HNO3
63.硫酸和碳酸钠反应:Na2CO3 + H2SO4 === Na2SO4 + H2O + CO2↑
64.硫酸和氯化钡溶液反应:H2SO4 + BaCl2 ==== BaSO4 ↓+ 2HCl
(7)碱 + 盐 -------- 另一种碱 + 另一种盐
65.氢氧化钠与硫酸铜:2NaOH + CuSO4 ==== Cu(OH)2↓ + Na2SO4
66.氢氧化钠与氯化铁:3NaOH + FeCl3 ==== Fe(OH)3↓ + 3NaCl
67.氢氧化钠与氯化镁:2NaOH + MgCl2 ==== Mg(OH)2↓ + 2NaCl
68. 氢氧化钠与氯化铜:2NaOH + CuCl2 ==== Cu(OH)2↓ + 2NaCl
69. 氢氧化钙与碳酸钠:Ca(OH)2 + Na2CO3 === CaCO3↓+ 2NaOH
(8)盐 + 盐 ----- 两种新盐
70.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NaCl + AgNO3 ==== AgCl↓ + NaNO3
71.硫酸钠和氯化钡:Na2SO4 + BaCl2 ==== BaSO4↓ + 2NaCl
五.其它反应:
72.二氧化碳溶解于水:CO2 + H2O === H2CO3
73.生石灰溶于水:CaO + H2O === Ca(OH)2
74.氧化钠溶于水:Na2O + H2O ==== 2NaOH
75.三氧化硫溶于水:SO3 + H2O ==== H2SO4
76.硫酸铜晶体受热分解:CuSO4?5H2O 加热 CuSO4 + 5H2O
77.无水硫酸铜作干燥剂:CuSO4 + 5H2O ==== CuSO4?5H2

  化学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一、药品的取用原则
  1、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实验室规定的用量,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
  3、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即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到指定的容器里。
  4、实验时若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二、固体药品的取用
  1、块状或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一般用镊子夹取,
  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用钥匙(或纸槽)。
  3、使用过的镊子或钥匙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二、液体药品(存放在细口瓶)的取用
  1、少量液体药品的取用---用胶头滴管
  吸有药液的滴管应悬空垂直在仪器的正上方,将药液滴入接受药液的仪器中,不要让吸有药液的滴管接触仪器壁;不要将滴管平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不能用未清洗的滴管再吸别的试剂(滴瓶上的滴管不能交叉使用,也不需冲洗)
  2、从细口瓶里取用试液时,应把瓶塞拿下,倒放在桌上;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
  3、量筒的使用
  A、取用一定体积的液体药品可用量筒量取。
  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俯视读数偏高,仰视读数偏底。
  B、量取液体体积操作:先向量筒里倾倒液体至接近所需刻度后用滴管滴加到刻度线。
  注意:量筒是一种量器,只能用来量取液体,不能长期存放药品,也不能作为反应的容器。不能用来量过冷或过热的液体,不宜加热。
  C、读数时,若仰视,读数比实际体积低;若俯视,读数比实际体积高。
  三、酒精灯的使用
  1、酒精灯火焰:分三层为外焰、内焰、焰心。
  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最低,因此加热时应把加热物质放在外焰部分。
  2、酒精灯使用注意事项:A、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容积的2/3;B、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灭;C、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D、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以免引起火灾。E、不用酒精灯时,要盖上灯帽,以防止酒精挥发。
  3、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可以加热的仪器,但必须垫上石棉网的是烧杯、烧瓶;不能加热的仪器有:量筒、玻璃棒、集气瓶。
  4、给药品加热时要把仪器擦干,先进行预热,然后固定在药品的下方加热;加热固体药品,药品要铺平,要把试管口稍向下倾斜,以防止水倒流入试管而使试管破裂;加热液体药品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要把试管向上倾斜45°角,并不能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别人四、洗涤仪器:
  1、用试管刷刷洗,刷洗时须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但用力不能过猛,以防止试管损坏。
  2、仪器洗干净的标志是: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四、活动探究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P7—P9
  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探究:P10—P12
  六、绿色化学的特点:P6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基本概念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石蜡的熔化、水的蒸发
  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物质的燃烧、钢铁的生锈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生成一、基本概念
  新的物质。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伴随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如铁易生锈、氧气可以支持燃烧等。
  5、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N2 O2 CO2 P2O5等。
  6、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如空气、蔗糖水等(里面的成分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
  7、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N2 O2 S P等。
  8、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如CO2 KClO3 SO2 等。
  9、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中,其中一种元素的氧元素的化合物。如CO2 SO2等。
  10、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A+B ==AB
  11、分解反应:由一中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AB ===A +B
  1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的反应。(缓慢氧化也是氧化反应)
  13、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又叫触媒)[应讲某种物质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如不能讲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而应讲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14、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二、空气的成分
  1、空气含氧量的测定——过量红磷的燃烧实验P23
  问题:(1)为什么红磷必须过量?(耗尽氧气)
  (2)能否用硫、木炭、铁丝等物质代替红磷?(不能,产生新物质)
  2、空气的成分:
  N2 :78% O2:21% 稀有气体:0.94% CO2:0.03% 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3、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
  4、氮气的用途:P24
  5、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P25
  6、空气的污染:(空气质量日报、预报)
  (1) 污染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煤和石油等)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2) 污染物:主要是粉尘和气体。如:SO2 CO 氮的氧化物等。
  三、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液化成淡蓝色液体或固化成淡蓝色固体。
  2、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是常见的氧化剂。
  (1)能支持燃烧: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
  (2)氧气与一些物质的反应:
  参加反应物质 与氧气反应的条件 与氧气反应的现象 生成物的名称和化学式 化学反应的表达式
  硫 S + O2 ==SO2 (空气中—淡蓝色火焰;氧气中—紫蓝色火焰)
  铝箔 4Al + 3O2 ==2Al2O3
  碳 C+O2==CO2
  铁3Fe + 2O2 == Fe3O4(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磷 4P + 5O2 == 2P2O5 (产生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
  四、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药品: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2、反应的原理:
  (1)过氧化氢 水+氧气
  (2)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导管口要塞一团棉花)
  (3)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3、实验装置P34、P35
  4、收集方法: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导管口要伸到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赶尽)
  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排水法(刚开始有气泡时,因容器内或导管内还有空气不能马上收集,当气泡连续、均匀逸出时才开始收集;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集满)。本方法收集的气体较纯净。
  5、操作步骤: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P37
  装: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点: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对准试管中药品部位加热。
  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离:收集完毕后,先将导管撤离水槽。
  熄:熄灭酒精灯。
  6、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7、验满方法:
  (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2)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8、注意事项:
  (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固体药品加热时),防止药品中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再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而使试管破裂。
  (2)导管不能伸入试管太长,只需稍微露出橡皮塞既可,便于排出气体。
  (3)试管内的药品要平铺试管底部,均匀受热。
  (4)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离试管口约1/3处)。
  (5)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的部位加热;加热时先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6)用排水法集气时,集气瓶充满水后倒放入水槽中(瓶口要在水面下),导管伸到瓶口处即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集气瓶正放,导管口要接近集气瓶底部。
  (7)用排水法集气时,应注意当气泡从导管口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证明已满。
  (8)停止反应时,应先把撤导管,后移酒精灯(防止水槽里的水倒流入试管,导致使馆破裂)
  (9)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要正放,瓶口处要盖上玻璃片。
  (10)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要塞一小团棉花。
  五、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在低温条件下加压,使空气转变为液态空气,然后蒸发。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因此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就是液态氮。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一、水的组成
  1、电解水实验:电解水是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反应。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这两种原子分别两两构成成氢分子、氧分子,很多氢分子,氧分子聚集成氢气、氧气。
  2、一正氧、二负氢
  实验 现象 表达式
  电解水验 电极上有气泡,正负极气体体积比为1:2。负极气体可燃烧,正极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水 氧气+氢气(分解反应)
  2H2O 通电 2H2↑+ O2 ↑
  3、水的组成:水是纯净物,是一种化合物。从宏观分析,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水是化合物。从微观分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氧原子构成的。
  4、水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没有味道的液体,沸点是100℃,凝固点是0℃,密度为1g/cm3,能溶解多种物质形成溶液。
  (2)化学性质: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水还可以与许多单质(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盐等多种物质反应。
  二、氢气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2、化学性质——可燃性。
  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淡蓝色,唯一的生成物是水。
  注意:氢气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气体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因此点燃氢气前,一定要先验纯。(验纯的方法:收集一试管的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瓶口向下移进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点火,若发出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需再收集,再检验;声音很小则表示氢气较纯。)
  三、分子
  1、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特征:
  (1)分子很小,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并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能量越大,运动速度也就越快。
  (3)分子间有作用力和间隔。不同的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通常不等于几种液体的体积简单相加,就是因为分子间有一定的作用力和间隔。(热胀冷缩)
  3、解释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这些现象::
  a:路过酒厂门口,并未喝酒,却能闻到酒的香味?
  b:在烟厂工作,虽不会吸烟,身上却有一身烟味?
  c:衣服洗过以后,经过晾晒,湿衣变干.那么,水到那里去了?
  d:糖放在水中,渐渐消失,但水却有了甜味.为什么?
  e:半杯酒精倒入半杯水中,却不满一杯.怎么回事?
  四、原子
  1、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的分化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3、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原子 分子 备注
  概念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一定比分子小吗?
  相似性 小,轻,有间隔。
  同种原子性质相同;
  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 小,轻,有间隔。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相异性 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 在化学反应中,分裂成原子,由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相互关系 原子可以构成分子,由分子构成物质。如:氧气,氮气等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属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无数多个同种分子构成物质。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几种?
  五、物质的分类、组成、构成
  1、物质由元素组成
  2、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3、物质的分类 单质 纯净物 化合物 混合物
  六、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1)、加入絮凝剂吸附杂质(吸附沉淀)(2)、过滤(3)、消毒(加氯气或一氧化二氯)
  2、活性炭的净水作用:具有多孔结构,对气体、蒸气或胶状固体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可以吸附色素而使液体变无色,也可以除臭味。
  3、硬水和软水
  (1)区别:水中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多少。
  (2)硬水的软化方法:煮沸或蒸馏
  七、物质的分类方法
  1、过滤:分离可溶性与不溶性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注意:“一贴” “二低” “三靠”)
  2、蒸馏:分离沸点不同的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八、爱护水资源
  1、人类拥有的水资源P57—P59
  2、我国的水资源情况及水资源污染:主要水体污染来源: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
  3、爱护水资源——节水标志
  (1)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节约用水,一方面要防止浪费水,另一方面要通过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习惯来减少大量工农业和生活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
  (2)防治水体污染的办法:A、减少污染物的产生B、对被污染的水体进行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C、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D、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再排放。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妙
  一、原子的构成:
  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
  原子
  不带电 电 子(一) 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二:相对原子质量:——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某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原子的实际质量/(碳原子实际质量×1/12)
  注意:
  1.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它的单位是1,省略不写 。
  2.在相对原子质量计算中,所选用的一种碳原子是碳12,是含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它的质量的1/12约等于1.66×10-27 kg。
  三、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地壳中各元素含量顺序:O Si Al Fe
  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 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3、元素、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元素 原子
  概念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分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意义。 即讲种类,有讲个数,有数量多少的含义。
  使用范围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举例 如: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即。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如;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联系 元素的最小粒子
  元素=================================原子
  一类原子的总称
  4、元素符号的意义:A.表示一种元素.B.表是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例如:O的意义: N的意义:
  5、元素符号的书写:记住常见元素的符号
  金属元素
  6、元素的分类
  非金属元素 液态 固态 气态 稀有气体元素
  7、元素周期表
  四、离子
  1、核外电子的排步——用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元素的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A、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稳定结构,性质稳定。
  B、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
  C、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
  4、离子的形成:原子得或失电子后形成的带电原子
  原子得电子—带负电—形成阴离子
  原子失电子—带正电—形成阳离子
  5、离子的表示方法——离子符号。离子符号表示式Xn+或Xn-,X表示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化学式,X右上角的“+”或“-”表示离子带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n”表示带n个单位的电荷。例如,Al3+表示1个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铝离子;3SO42-表示3个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的硫酸根离子。
  五、化学式
  1、定义: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意义:
  (1).表示一种物质;
  (2).表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
  (3).表示各种元素原子的个数比;
  (4).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例如:HO2的意义表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六、化合价
  1、O通常显-2价,氢通常显+1价;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化合价有变价。
  2、化合价的应用:依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3、书写化学式时注意根据化合价的正负,按左正右负氨特殊来书写。
  4、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七、1、元素符号前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 2N
  2、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 2H2O
  3、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个数
  4、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Mg2+
  5、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化合价
  6、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该分子所含有的某原子个数 H2O

  八、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如: H2O的相对分子质量=1×2+16=18 CO2的相对分子质量=12+16×2=44
  NaCl的相对分子质量=23+35.5=58.5 KClO3 的相对分子质量=39+35.5+16×3=122.5
  根据化学式,也可计算出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如:在 H2O 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2:16=2:16=1:8
  CO2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2:16×2=12:32=3:8
  如:计算化肥硝酸铵(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1先计算出硝酸铵的相对分子质量=14+1×4+14+16×3=80
  2.再计算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一、碳的几种单质
  1.金刚石(色散性好,坚硬)
  2.石墨(软,有滑感。具有导电性,耐高温)
  3.C60(由分子构成)
  性质:1.常温下不活泼
  2.可燃性C+ O2==(点燃) CO2 2C+ O2== 2CO
  3.还原性C+2CuO==2Cu+ CO2
  4.无定形碳 1.木炭和活性炭 吸附性
  2.焦炭 炼钢
  3.炭黑 颜料
  二、CO 2的实验室制法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能溶于水
  化学性质: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与水反应CO2+ H2O== H2+ CO3
  与石灰水反应CO2+Ca(OH)2==CaCO3+ H2O
  2.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
  3.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4.实验装置:固液常温下
  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
  5.检验:(验证)用澄清石灰水 (验满)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6.用途:灭火,做气体肥料,化工原料,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及做制冷剂
  三、CO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可燃性2CO+ O2== 2CO2
  还原性CO+CuO==Cu+ CO2
  毒性:使人由于缺氧而中毒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作用
  一、 燃烧的条件
  1. 可燃物
  2. 氧气(或空气)
  3. 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二、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 隔绝氧气和空气
  3. 是温度降到着火点一下
  三、 化石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
  化石燃料对空气的影响:煤和汽油燃烧对空气造成污染
  四、 清洁燃料:乙醇和天然气
  五、 能源1.化石能源 2.氢能 3.太阳能 4.核能
  这些能开发和利用不但可以部分解决化石能源面临耗尽的问题,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一、 金属活动顺序表: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金 属 活 动 性 依 次 减 弱
  二、金属材料1.纯金属 铜 铁 铝 钛
  2.合金定义:在金属中加热和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就可以制得具有金属特征的合金。
  3.常见合金:铁合金,铝合金,铜合金。
  三、金属性质
  1.物理性质:有光泽,能导电,能导热,延展性,弯曲性
  2.化学性质:金属与氧气反应4Al+3O2==2Al2O3 ;3Fe+2O2==Fe3O4 ;
  2Mg+O2==2MgO ;2Cu+O2==2CuO
  金属与酸反应Mg+ 2HCl==MgCl2+H2↑
  Mg+ H2SO4==MgSO4+H2↑
  2Al+6 HCl== 2AlCl3+3H2↑
  2Al+3H2SO4==2Al2(SO4)3+3H2↑
  Zn+2HCl==ZnCl2+H2↑
  Zn+2H2SO4==ZnSO4+H2↑
  Fe+2HCl==FeCl2+H2↑ Fe+H2SO4===FeSO4+H2↑
  金属与溶液反应2Al+3CuSO4==Al(SO4)+3Cu
  Cu+ Al(SO4)==Cu(NO3)+2Ag
  四、金属资源的利用
  1.铁的冶炼:1.原料:铁矿石,焦炭,空气,石灰石
  2.原理:Fe2O3+3CO==2Fe|+3CO2
  3.设备:高炉
  2.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1.铁生锈的条件 与氧气和水蒸气等发生化学变化
  2.防止铁生锈地方法:1.干燥,2.加一层保护膜3.改变其内部结构
  3.金属资源保护措施:1.防止金属腐蚀;2.金属的回收利用;3.有计划合理的开采矿物;4.寻找金属的代替品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应用
  [单元教材概览]
  (1)本单元内容与课程标准的对应关系:
  本单元是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内容中:化学与社会发展——化学与能源资源利用、保护好我们的环境;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变化的重要教学内容。
  (2)本单元在化学课程及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其它单元的联系:
  本单元体现化学与生活、社会、人类的关系和作用,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 。本单元是体现化学教育价值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本单元内容的教学,对于增强化学教育的实践性,体现STS的理念,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都是极其重要的。
  本单元内容综合性强,学习本单元内容,能帮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学习本单元内容,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既看到它们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也看到处理、使用不当时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一系列的危害。帮助学生形成学习科学,应用科学,为人类社会驱害谋利的意识;学习本单元内容,还能帮助学生了解化学科学的发展前景,认识化学在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上所能发挥的重大作用,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的积极性。
  本单元在学了氧气有关性质——助燃性、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定律、CO2会造成温室效应、CO可以做燃料同时又是一个“无形的杀手”等内容之后,学生在小学自然学科以及初中人防学科中已了解了一些燃烧与灭火的知识后再一次学习,使学生从模糊的表观认识到本质的理解,使知识更系统化。
  (3)新老教材知识体系的对照:
  与原教材相比,《燃料及其利用》是化学课改教材增添的一个单元,它不仅将散落在老教材中不同章节的内容如原来在第一章《氧气》中有关燃烧条件的探究、第五章《碳和碳的化合物》中二氧化碳灭火、甲烷及乙醇等燃料的燃烧等融合在一起,而且还新增加了一些诸如燃料燃烧过程中能量的问题、燃烧后的物质(如酸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以及新能源开发等知识,使得教材从知识体系上更加系统化,形成了以燃烧作为主线,燃料的利用、燃烧带来的不良后果、新能源急待开发等作为支线的一条知识带。
  (4)本单元内容的特点:
  本单元学科性知识点不多,联系生活、社会的实用知识、观念性问题为主。
  本单元从常见的燃烧现象入手,介绍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以及一些安全知识。利用燃烧反应的实例很多,而生活中利用最多的是燃料的燃烧,所以,在介绍了燃烧等知识之后,又介绍了燃料及其用途,以及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增进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某些化学现象可以影响人类生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让学生知道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认识人类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单元在内容的安排上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配合图像和绘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同时,注意通过活动与探究、调查研究、讨论和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中还适当编入与社会发展、新科技等相关的资料,以开阔学生的眼界。

  [知识结构透视]

  [单元目标聚焦]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
  (3)知道化石燃料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是人类重要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4)知道石油炼制出的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5)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6)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7)了解石油和煤的主要成分和性质,了解石油和煤不仅是重要的能源,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2.过程与方法:
  (1)调查火灾事故,培养学生调查研究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消防知识的学习和宣传及火灾逃生知识的讨论,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3)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能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4) 通过上有关网站查询“可燃冰”的资料,学会网上学习的方法,利用网络资源,认识煤燃烧对空气造成的污染;
  (5) 通过对“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的活动与探究,加深对酸雨危害的认识;
  (6) 充分利用教材的现有资源(图片、资料、讨论),认识化石燃料的利与弊,以及开发和使用清洁燃料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7) 通过图和文字介绍石油和煤综合利用的产品,知道煤和石油的重要性;
  (8)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自己归纳、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几种燃烧现象的比较,了解内因和外因间的辩证关系;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自制泡沫灭火器等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3)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4)通过对化石燃料的使用年限进行估算,懂得珍惜资源、合理开发资源的重要性(增强节能意识)。
  (5)通过影像观看燃烧和爆炸对人类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
  (6)积极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对一些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主动撰写论文,发表见解;
  (7)树立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爱护地球、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精神;
  (8)通过煤和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激发学生为将来研究和开发新的能源而努力学习。
  [重点难点扫描]
  重点:1.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煤、石油、天然气三大化石燃料 4.化学变化中能量的变化。
  5.化石燃料的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6.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难点:1.指导学生调查火灾情况;
  2.常用灭火方法和使用范围。
  3.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和意义;
  4.化学变化中能量的变化。
  5.“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的探究;
  6.树立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意识。
  [单元学情分析]
  知识与技能:在第二单元的学习中,通过碳、硫、磷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学生已知道氧气具有助燃性;在第三单元拓展性课题——最氢的气体H2中,已经知道H2在点燃之前要验纯,否则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
  能力与方法:学生通过分子运动、CO2溶于水生成酸等实验探究活动,已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对O2、H2、CO等物质的学习,已经了解O2、H2、CO等物质对人类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能用辨证的观点去看待事物。
  本单元关注人体健康,尤其在对水、空气的污染及其防治的基础上,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肺癌发病率高,通过化学反应中能量问题,过度到能源问题,由燃料燃烧引起的环境污染和化石燃料可利用年限的推算,进而了解寻找新能源的迫切需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基本上能树立环保意识。

  [实验活动分析]
  本单元共有4个活动与探究、4个实验和3个调查与研究 。
  (一)活动与探究:
  1.本单元的内容中蕴涵着大量的实验题材,而这些实验又极具实践性,可以说很多内容是基于生活实践,又在课堂的探究中得到了提升。例如,课题1《燃烧和灭火》中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原来是一个由教师做的演示实验,现在改为由学生参与的探究活动,并且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将实验进行了改进,即对仅仅验证白磷在热水中虽温度达到着火点,但由于没有接触氧气而无法燃烧的实验进行了延伸:将氧气通人烧杯中白磷的上方后,白磷在出乎学生意料的情况下燃烧了,这个现象极大地刺激着学生去探索其中的缘由,探究活动也顺理成章地被推到了高潮,学生在非常自然的情境中总结得出燃烧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原有的关于燃烧的体验在课堂中得到了理论上的提升。同时,该实验操作简单易行,很适合学生合作完成,确为教材改革中的成功之笔。
  2.设计一个简易的泡沫灭火器,学生通过自己自制的灭火器去熄灭正在燃烧的火源,体现成功的喜悦。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了解身边的消防器材,如何使用以及使用范围;灭火器原理(反应)学生理解有困难,可告诉学生该反应类似碳酸钙与稀盐酸的反应,让学生自己完成反应方程式;同时让学生了解泡沫灭火器实际使用的原料(硫酸铝代替浓盐酸,碳酸氢钠代替碳酸钠)。
  3.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有关酸雨的知识学生们在初一环境教育课程中就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但由于酸雨对自然界的危害不是在短期内就能够显现的,尽管我们可以通过影像播放由于酸雨的危害,使自然界如建筑物、植物等遭受的破坏,但学生没有亲身体验,所以学生无法对酸雨对自然界的危害产生强烈的感受。于是教材在此处安排了一个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用二氧化硫溶于水后所得到的溶液来代替酸雨,让学生观察其对金属、大理石和蔬菜等物品腐蚀的情况。实验实际上是将酸雨的效果进行了一些有效放大,实验中,在学生的视觉关注下镁带、大理石被蚕食着,新鲜的蔬菜在溶液中变黄、变黑等现象无一不使在场的学生受到了触目惊心的震撼,经过这样一个极为成功的体验性实验,学生很容易接受酸雨对我们生存的环境的破坏这一事实,产生对新能源开发的迫切愿望。
  建议在本次探究活动中添加美人蕉花和一串红的实验,因为这两种花在PH为4-6时,变色明显:美人蕉边部变黑色;一串红变为淡黑色,而且这两种花在十一月份都有,实验起来非常方便。另外建议课后拓展本次活动:课后收集酸雨,让豆子在培养皿上发芽,分别用自来水和酸雨水浇灌作对比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
  [资料链接]http://www.losn.com.cn/hjbh/index.htm
  http://acidrain.atm.ncu.edu.tw/understand/05.htm
  4.煤和石油,学生通过资料分析了解煤和石油的组成元素,了解煤气和罐装液化石油气的区别以及使用时的安全问题。
  (二)实验
  1.教学实践中对一些实验进行再开发:除了按照教材的安排进行实验以外,有些实验还具有生成的功能,如课题1《燃烧和灭火》中蜡烛燃烧现象不同的实验,教材只是注重了隔绝空气和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会对燃烧造成什么影响,根据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前面对燃烧条件的探究结论,将实验进行再开发,如提供部分器材或直接由学生自己通过尝试性的实践采用尽可能多的方法使正在燃烧的蜡烛熄灭,从这一活动的实施中我们看出学生的思维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学生争先恐后地尝试着各种方法,除了书上介绍的方法外,还采用了书的扇动、用水喷淋、用剪刀剪去燃烧的烛芯等方法,这种尝试不是盲目的,是将前面得出的结论应用在他们的具体方法中,理论的精髓在这里得以体现。因此教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生成性开发不失为一种值得探讨的手段。
  2.关于爆炸实验建议播放影像文件(H2和Cl2混合遇火爆炸、酒精蒸汽遇火爆炸),补充书本上可燃性气体、液体蒸汽点燃时如不纯可能会爆炸,再做[实验7—2] ,让学生了解可燃性气体、液体蒸汽、粉尘点燃时都可能引起爆炸,也为甲烷点燃前必须验纯埋下伏笔。 [实验7—2]粉尘爆炸实验,按照教材的方法试验后,效果不够理想,一方面成功率不高,另一方面现象不像书上描述的那么明显。我们试图将面粉换成颗粒更加细小的淀粉,容器的体积加大等,效果仍不是很明显,金属罐与塑料盖板间的密封情况也不太好控制,可以播放影像文件。实验时注意鼓气球与金属罐之间的连接管稍长一些,人应远离金属罐,以防危险。此实验用的面粉应细而干燥;金属罐可用八宝粥空罐或装饼干的铁盒子等。
  建议再播放一段影像文件,关于爆炸对人类不利的一面——棉纺厂的爆炸,损失惨重;但如能很好的控制爆破——利用爆炸(使危房倒塌),可以给人类提供方便。让学生树立看待任何事物,都必须一分为二、辨证地看问题。
  3.[实验7—3] 联系氢气和一氧化碳点燃前必须验纯的知识,指出甲烷点燃前也必须验纯,否则可能发生爆炸(按体积分数计爆炸极限为5%~15%),以此说明煤矿井内严禁烟火的重要性。通过实验设计甲烷燃烧产物的检验,得出甲烷的组成元素---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中是否含有氧元素的问题,此处不宜增加,但生源好的学校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来证明甲烷中是否有氧元素,以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让学生从报纸、电视、网上收集近期内所发生的瓦斯爆炸事故,了解爆炸原因和伤亡情况。
  4.[实验7—4] 化学反应中有放热和吸热现象,书本上只做了一个放热反应——镁和盐酸的反应,而且前面几个单元中已知道了碳、硫、磷、镁、氢气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是放热的,书上对吸热反应只提了一句话:碳和二氧化碳的反应是吸热的,学生没有感性认识,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建议在这儿补做一个吸热反应的实验——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固体在烧杯中研磨,实验前,在烧杯底部放一个薄玻璃片(或硬塑料片),在薄玻璃片(或硬塑料片)滴两滴水,再将固体混合物研磨,过一会儿玻璃片(或硬塑料片)与烧杯粘在一起了。或者做一个动画,模拟碳和二氧化碳的反应是吸热的:煤炉燃烧时向煤炉中添加新煤,一会儿煤炉上水壶壁上有水珠出现。这样可以增强学生感官上的认识,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当然由于燃料的燃烧都是放热的,从燃料与能量角度考虑,也可不必补充。
  (三)调查与研究
  1.实验仅是某些生活实际的缩影,而在实践中应用才是实验探究的真谛所在。本单元的内容为学生将课本知识拓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比如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火灾,关于火灾的起因、火灾的控制以及一旦发生火灾后如何灭火、如何逃生都是学生应用课本知识的好机会,因此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
  ①选择一处公共场所调查消防设施的品种、数量以及消防通道是否畅通;
  ②对宾馆、住宅楼或学校进行模拟火场的救火、逃生自救的设计;
  ③对近年来所在地区或更大范围内重大火灾的成因、损失以及在现实生活中消防队员采用的具体灭火方法等;
  自由选择一项进行调查,利用休息日来完成,最后学生再把结果带到课堂上进行交流,在整个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大家纷纷发表意见展示自己的成果。有的学生到附近的商场进行实地考察(以前学生进商场都是为了购物,对商场里是否有消防器材、有哪些消防器材并未关心过),通过实地的考察,增加了实际体验,增强了消防意识;还有的学生利用互联网查到了一些重大火灾的发生情况、一些常用的自救方法等,使得课本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得以内化。
  2.关于煤的加工产品有哪些用途?通过查阅书刊、报纸、上网、实际访问和请教他人等方法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3.调查汽车、工厂和家庭等使用的不同燃料的性能、价格、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所采取环境保护措施等,写出调查报告或小论文,诸如:《我说新能源》、《向植物要能源》、《爱环境就是爱家园》等议题。

  [单元课时分配]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2课时
  课题2、 燃料和能量 2课时
  课题3、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2课时
  拓展性的课题 石油和煤的综合利用
  单元小结 2课时

  [单元教学建议]
  (1) 重在情景设计和活动设计上下工夫
  本单元的学习靠单纯的讲解和阅读是学不好的。由于内容本身大多未涉及较深的学科知识,当科普讲,内容过于单薄,也难以实现教学目标。要重视学习情景设计和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利用简单的实验,通过参观、调查活动,收集有关资料,进行讨论和辩论,进行有效的学习。如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爆炸等的教学。
  (2) 注意发掘本单元内容中的化学学科知识
  要从化学视角研究能源、环境问题,不要脱离化学来讲述,避免和其他学科中讲解的内容雷同。例如,讲能源问题,一要让学生了解燃料燃烧反应释放能量,帮助学生研究怎样使燃料完全燃烧;二要让学生考虑燃烧的安全问题,学习怎样应用化学知识防火、灭火;三要讲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怎样减少燃料燃烧时有害气体和烟尘的排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四要讲化学科学为开发洁净、高效的能源能做些什么。
  课题名称 教学设想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1、组织学生探讨并举例说明火对人类生存的意义。
  2、根据课本“活动与探究”的实验,总结通常情况下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着火点。
  说明:
  ①燃烧 一般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剧烈氧化反应。
  ②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不能随意改变。
  3、根据生活常识,列举一些火灾的事例和灭火的方法,结合课本[实验7—1]和[实验7—2]总结出灭火原理。
  4、展示一些常用的消防器材,选择火灾和灭火的影视素材播放,引导学生从中找出灭火的方法和消防知识,理解课本中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的含义。到实验室或地些消防重点单位如加油站、油库,商场等地方实地调查后,设置虚拟火灾现场,组织消防演习方案评比,强化消防安全意识。
  1、 课本习题可以安排在课堂讨论完成。
  课题2、 燃料和能量 本课题与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内容通俗易懂,建议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等形式自主学习,同时可利用科教资料或影视素材介绍化石燃料是经过数百万年甚至上亿年的演变而形成的,强调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
  1、通过简单计算,完成课本中化石燃料开采年限图。
  2、利用一些图片等形式展示煤和石油的成份、用途。
  3、在做甲烷可燃性实验的同时介绍可燃物组成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鉴定方法——根据燃烧后是否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关于组成中是否含有氧元素的问题,此处不宜增加。
  4、对于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从开发新能源和节约能源的角度引导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课题3、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本课题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对课本内容进行互相学习和探讨,指导学生课前向家长、亲友了解和查阅资料、收集素材,教师也提供一定的素材。
  1、关于酸雨的危害,除了做模拟实验以外,还可以做一些实地调查,如了解一些广场的雕塑、露置室外的钢铁制品的腐蚀情况。
  2、学生通过七个单元知识学习后,已具备了一些独立思考、对知识进行简单归纳小结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对知识和能力的总结,学生可以选择教师提供的一些诸如:《我说新能源》《向植物要能源》《爱环境就是爱家园》等议题。也可以自拟题目,完成一篇围绕本课题,运用相关化学知识的小议论文。选出优秀文章在班级内进行交流。
  3、建议“拓展性课题”在本单元课题2“燃料和热量”的教学法中,以阅读的形式补充。
  以上是我们备课小组在准备这一单元的备课时的一些体会。总之,本单元为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也很适合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但是它同时也要求教师在准备的过程中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作用,合理设计教学环节,为学生创设一个充分发展的空间。

  [本单元学习评价设计]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评价时间___________
  评价内容 自我评价 组内评价
  质性描述 分数 质性描述 分数
  探究活动(3分)
  分组讨论和实践活动(1分)
  疑难问题及解答(1分)
  练习与实践(2分)
  学习信息和资料(1分)
  交流与展示(1分)
  学习反思或小结(1分)
  进步、个性或特色(+1分)
  总分、等级
  教师评价

www.pep.com.cn


宣城市15595545546: 谁能告诉我新课标人教版初三化学的燃烧和灭火重要的内容和知识点啊 -
洪米福乃: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与灭火1、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2、 燃烧的条件: (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① 要有可燃物;② 可燃物要和氧气(或空气)接触;③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

宣城市15595545546: 初三化学第七单元知识点总结怎么写 -
洪米福乃: 一、燃烧和灭火1、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温度达到着火点2、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 (1)消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3、影响燃烧...

宣城市15595545546: 初三化学燃料及其燃烧 -
洪米福乃: 燃烧的条件 有可燃物 有氧气 温度达到着火点 爆炸的条件 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 加油站 有充足的油料做可燃物 如违章点火 导致油料燃烧 那么在油库有限的空间内 就会爆炸

宣城市15595545546: 初三化学【燃料及其利用】
洪米福乃: C 原因如下液化石油气可燃,空气中的氧气助燃,导致可燃气体在一定空间内剧烈燃烧发生爆炸. 爆炸主要是在瞬间放出大量的热所造成的.爆炸一般是自由基链反应.同时因为反应时放热,同时如果热量不能快速散去,就会聚集,温度升高,同时使反应速率加快,于是随着速率的加快,就会达到某一个值,使反应一下子释放出大量的热,从而做到瞬间放出大量的热,于是就爆炸了~ 举手之劳,采纳吧.By ◆◇「 Sprite 」

宣城市15595545546: 有关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的问题 -
洪米福乃: 这是氯碱工业的基础,电解饱和食盐水 2NaCl+2H2O=电解=2NaOH+Cl2↑+H2↑ 之后就可以得到H2,这是现代化工的基础之一

宣城市15595545546: 初三化学(化石燃料的利用)
洪米福乃: 1一是燃烧时有适量的空气;二是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产生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 浪费 上方 2沼气 因为煤在燃烧过程中可能会生成co和so2 生物能转化为电能 3污染少,热值高.生成的CO少,安全点 4比较安全.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有较好的社会效益排放的污染物少

宣城市15595545546: 求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燃料极其利用》涉及到的所有化学方程式.
洪米福乃: 进ZHIDAO.BAIDU.COM/QUESTION里面有

宣城市15595545546: 初三上册化学方程式(广州)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之前的方程式 就是一至六单元 书上找很麻烦阿, -
洪米福乃:[答案] 1、碳在氧气中燃烧 C + O2 点燃==== CO2 2、硫在氧气中燃烧 S + O2 点燃==== SO2 3、白磷在氧气中燃烧 4P + 5O2 点燃... Ca(OH)2 + CO2 == CaCO3↓+ H2O 初中化学知识总结(化学方程式) 一、化合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 点燃 ...

宣城市15595545546: 一篇关于燃烧的初中化学论文 -
洪米福乃: 燃烧是一种同时伴有放热和发光效应的激烈的化学反应.放热、发光、生成新物质(如木料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份并剩下碳和灰)是燃烧现象的三个特征.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其中氧气是最常见的氧化剂,但氧化剂并不限于氧气,氧化并...

宣城市15595545546: 求初三人教版第一单元到第八单元所有化学反应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
洪米福乃: 1、点燃红磷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4P + 5O2 = 2P2O5 点燃2、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2H2 + O2 = 2H2O点燃3、硫磺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S + O2 = SO2 点燃4、镁条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2Mg + O2 = 2MgO点燃5、铁丝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