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长平之战30年后,赵国才被秦国所灭?

作者&投稿:钱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之所以很多人会提出这个问题,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家这样一个普遍的心理共识:长平之战之后,赵国精锐主力大军遭受重创,赵国国力被严重削弱,几乎是奄奄一息,灭掉这样一个奄奄待毙之国,应该是轻而易举的。

而历史的事实表明,长平之战后,秦昭王又连续发动了三次灭赵大战,全部失败,直到秦始皇的灭赵战争为止,这个奄奄待毙的赵国一直顽强的支撑着。这其中的原因究竟何在呢?

具体、全面地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一谈:

  • 长平之战,为何秦国没能一举灭赵?
  • 半年之后,秦昭王再次连续发动灭赵大战,为何全部失败?
  • 秦昭王末期、秦孝文王、秦庄襄王时期,秦国又陷入了怎样的低谷困境,被迫收缩防线,暂时无力东出,更不用谈灭赵了?
  • 秦昭王末年之后,秦国陷入一系列政治危机,需要全面应对内政,无力顾及外事。

下面分别来具体说一说:

长平之战,为何秦国没能一举灭赵?

相信熟悉战国史,或者读过史记的朋友,应该都清楚,长平之战并非一次普通的攻城掠地战,而是秦赵两国之间的大决战,说的更白一点就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而且这一战的成败直接决定了谁能最终统一天下。按照魏国平都君的说法则是:

秦赵久相持于长平而无决,天下合于秦则无赵,合于赵则无秦。
---- 《战国策.魏策四》

正是这场战争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秦赵两国几乎都是举全国之力而战,双方投入精锐大军各50余万在长平对峙三年,面对强大的赵国,最后秦国依靠战略策划、国家组织、长期对峙、间谍渗透、邦交分化、战略迷惑、战场战术、地形利用、兵种合成、将帅心理等全方位立体筹划,才最终取得胜利。赵军被秦军包围之后,在弹尽粮绝的困境下被迫投降,最后40余万降卒被秦军全部坑杀,赵国精锐主力大军由此被全面摧毁。

按照武安君白起的谋划,本应挟长平大战余威,以雷霆万钧之势一举灭赵,然而,当时的秦国丞相范雎接受了山东纵横家鲁仲连的游说,向秦昭王提出了不宜连续攻赵,而应该撤退养息的战略。秦昭王最终采纳了范雎的主张,否定了白起的谋划,由此错失了一举灭赵的大好战略机遇。

半年之后,秦昭王再次连续发动灭赵大战,为何全部失败?

长平之战结束后,秦军从上党高地全面退兵,开始了整军养息。然而半年之后,秦昭王又改变了这一整军养息战略,提出了再次大举攻赵的战略,结果遭到了连续失败,简要描述如下:

  • 秦昭王四十九年(公元前258年),秦昭王不顾白起的反对,任命大将王陵为秦军统帅,大举进攻赵国都城邯郸。然而王陵进攻邯郸大不顺利,秦昭王派重兵支援,结果王陵又损失了五校人马(一校大概8000人),攻赵失败。
  • 王陵攻赵失败之后,此时白起的病刚刚好转,秦昭王欲请白起代王陵再次攻赵,白起以“兵出无功、诸侯生心、外救必至”为由,断然拒绝。秦昭王只得又派范雎去劝说,白起仍称病不前。于是秦昭王以王龁代替王陵再次攻赵,结果,遭遇魏国信陵君发动山东六国合纵救赵,秦军再次大败。
  • 两次攻赵失败之后,晚年的秦昭王几乎失去理性,固执己见,于是又接受了丞相范雎的推荐,任命范雎的故交恩人郑安平为大将,率军第三次攻赵,结果,完全不通军事的郑安平,遭遇赵军伏击,损失惨重,不久率军二万投降赵国。此战,首开秦军将领战场投降的先例,是秦军历史上最为耻辱的一次战役。

灭国之战,不在一时,大半年而已,如何便遭到连续惨败呢?

时光虽只半年,形势却已经大变了,长平大战后秦军尚未班师时,赵国朝野震恐,秦军士卒人怀一股而下之心,虽只有三十余万大军,却是泰山压顶之势。一旦大军班师,士卒之气大泄,需要长期修整才能恢复。

长平大战虽秦军获胜,但是也伤亡过半了,一鼓作气犹可,若班师后再出,就只能以寻常战力计。如果此时赵国死守邯郸,秦军若急切不能攻下,加之秦军长平之战后杀降,山东六国愤怒了,必定来援,秦军情势必危。

况且秦国大军在长平征战四年未归,将士家小望眼欲穿,刚刚班师回国,方能享受短暂的天伦之乐,今非国难而紧急召回,何有战心?

秦昭王末期、秦孝文王、秦庄襄王时期,秦国又陷入了怎样的低谷困境,被迫收缩防线,暂时无力东出,更不用谈灭赵了?

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之后整个秦国的历史发展脉络来看,秦国保持了历史上极为罕见的长期的政治稳定,国力持续稳定增长。这一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就是:秦国一直奉行商鞅时期确立的两大基本国策:尊奉法治、广纳人才。

在这两大国策的基础上,秦国每一代国君又扎扎实实的完成了三大阶段的历史跨越,分别为:

  • 秦孝公,任用法家名士商鞅,变法崛起,收复河西高原以及整个秦东地带。
  • 秦惠文王,任用纵横家名士张仪,推行连横战略,成功突破山东六国的合纵封锁,大出山东。
  • 秦昭襄王,任用谋略家范雎,推行远交近攻的邦交战略,全力发动对山东六国的军事进攻,扎实的拓展了领土。

然而自长平大战后,秦昭王一系列的决策失误,大体脉络为:退兵失机、攻赵一败、攻赵再败、谬杀白起、攻赵三败、收缩盘整,使得秦国陷入变法以来的首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强国困境。

这一强国困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首先,人才凋零,由于范雎多次举荐人才不当,秦昭王逐渐疏远了他,范雎于是便辞相离去。范雎离去之后,秦国总揽国政者第一次出现了缺乏大政治家的乏力状态,恢复国力一直没有坚实的计划和举措。
  • 其次,将领层普遍老化,后继乏人。秦军将星如云的强大气象,一时大为萧疏。
  • 三则,军力严重损耗,兵员伤亡巨大,急需补充重建。秦昭王病逝之时,秦军可战兵力一度只有二十余万了。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一个基础原因,就是秦国经济基础还远远不够坚实,三败而衰,经不起大的震荡。详细分析就不再这里阐述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关注我之前写的相关文章。

秦昭王末年之后,秦国陷入一系列政治危机,需要全面应对内政,无力顾及外事。

秦昭王末年之后,秦国陷入一系列政治危机,分别如下:

  • 秦昭王晚年立储危机。任何一个国家,权利继承问题解决不好,都是严重的政治危机。长平之战后,储君问题已成为秦国政局中最为显著、最为重大的政治问题。为了妥善解决这一有可能从根本上威胁秦国国运的问题,秦昭王只有采取战略守势,以安定大局为上。秦昭王四十年,体弱多病的太子嬴悼出使魏国,却突然死在大梁。储君突然死去,年近60的秦昭王已无力再慢慢培养一个合适的储君,最后无奈的册立了另外一个庶出子安国君赢柱为太子。
  • 太子赢柱立嫡危机。虽然赢柱被立为太子,秦昭王仍然忧心忡忡,主要在于后续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赢柱被立为太子时也已年近40,算是老太子,身体状况也很差。二是,这个老太子很少参与国事,遇事缺乏主见,大事主要靠正妻华阳夫人做主。三是,华阳夫人不能生育,没有生下一个儿子,后面的继承人又成为问题。好在,在商人吕不韦的帮助下,从赵国迎回了质子赢异人立为嫡子,才解决了这一危机。
  • 秦孝文王赢柱突然病逝,秦国陷入第三次政治危机。熟悉的老国王死了,熟悉的老太子继任了,自然不会有什么大的震荡,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老太子赢柱--秦孝文王即位三个月之后便病故了,这是一个无法预料的变数:秦昭王强势政治所造成的后期真空,骤然越过了秦孝文王一代,要直接有长期做人质而在根本上疏于秦国庙堂的嬴异人来主持解决,这无疑是一种极其复杂的政治局面。好就好在出了一个吕不韦,他不但是一个非凡的商人,而且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在吕不韦的最后策划和安排下,嬴异人即位后,迅速稳定了局面。
  • 秦庄襄王赢异人又早逝,秦国陷入第四次政治危机。嬴异人去世之后,此时的太子是13岁的嬴政,这是君主制时代典型的政治格局之一,称为“主少国疑”,国君年少,朝野不安。这一格局,从来都是典型的政治危机。事实上,后续确实发生了嫪毐之乱,好在英明神武的秦王政一举剿灭。

正是由于这一系列的政治危机,使得秦国根本无力发动对外大战。



这是因为在长平之战以后,秦国也受到了很大的损失,所以需要花费时间休养生息,所以才没有乘胜追击攻破赵国。

因为赵国的实力比较强大,赵国有能力能够抵抗秦国的入侵,所以那么久才被灭。

因为长平一战,赵国损失了四十多万,而秦也损失了三十多万。还有秦国宰相范雎因为怕白起地位比自己高,就向秦王提出,不宜连续攻赵。最后信陵君窃符救赵解了赵国之危。后来李牧领兵支撑起了赵国,宜安之战重创秦军。


本来长平一战,秦军已经消灭了赵军主力,为何40年后才灭赵国呢?_百度知 ...
长平之战后,赵国又坚持了32年。如果算上公子赵嘉(赵悼襄王之子)建立的代国,那就是38年。在这将近四十年的时间里面,赵国之所以一直都没有被秦国灭掉,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第一、秦国元气大伤,一直都没有恢复;第二、魏国意图重振雄风,主动挑事,攻伐各国,客观上替赵国挡了枪。当秦国元气恢复...

长平之战中,如果韩信指挥赵军,白起指挥秦军,结局会怎样呢?
这一点在30年后,已经得到了验证。 简而言之,无论是前线还是后方,赵孝成王必须充分授权给前方主帅和后方谋士。 2 战前形势分析 韩信被誉为国士无双,不但常出奇制胜,更能统筹全局。秦昭王为了打赢长平一役,不惜倾举国之力,赵国为何还要搁置田单、乐毅、李牧、廉颇四位名将呢?因此,韩信也必须能征用全国之将。

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何后面还能支撑三十年?
长平之战之后,秦国的军事力量变弱,需要时间来恢复。因此,秦国为了防止赵国与其他国家共同抵抗秦国,所以秦国选择了与赵国议和。因此赵国才会在长平之战之后还能支撑30年。就战国时期,赵国曾经是战国七雄之一,而且在赵国经历军事改革之后,国力、军事都比较强盛,在与其他国的战争之中,都是败少胜多。

白起带兵打仗了30多年 最后为什么会被秦王赐死
当白起走到杜邮的时候,使者追上了他,白起闻言后大叹:“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我用欺骗的手段把活埋赵军降卒几十万人,这就足够死罪了!”说完拔剑自刎。至此,一代将星白起陨落。而秦昭襄王灭亡赵国的想法自然也如白起所说,早就错过最佳时机,最后也不了了之。直到30年后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

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什么还差点灭了燕国,安稳地度过了30多年才被秦国所灭...
那么燕昭王之后的燕国有多弱?被青壮年死伤40余万的赵国,差点灭了国。而让燕国栽跟头的是老将廉颇,有人说廉颇位列四大名将有水分?其实并没有,因为就是他曾带领老弱残兵差点灭了燕国,挽救了赵国。秦赵长平之战正酣,燕国坐上了小板凳。秦赵长平之战,不仅仅只是秦赵之间的决战,而是决定了整个...

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什么还能撑那么久
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爆发长平之战,此战是中国古代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攻坚战,秦国虽然坑杀了赵国45万人而获得了最终的胜利,但是秦国却也是“伤敌一千,自伤八百”。《史记.武安君列传》称:起虽胜,然折兵50万,另有一说为,《史记.淮阴侯列传》称:信言于何(萧何)曰“起战长平,损秦...

长平之战之后,赵国精锐损失殆尽,用了什么办法得以延命30多年的?
长平之战之后,虽然说赵国确实是损失了很多的兵力,但是赵国的改革足以让赵国再撑30年了。我觉得这也得益于赵国敢于创新和改革的勇气,但是当时也出了一个非常厉害的人,叫做名嘴苏。那个时候赵国就派了他去秦国谈论事情,果然这个人非常的厉害,说的秦国直接就撤兵了。虽然说当时答应给秦国的城池,并没...

长平之战损失45万人,国内几乎没有青壮年,赵国还能延续30年?_百度知 ...
赵国在长平之战之后能够延续三十年,其实说起来三十年很厉害,但要知道赵国地方可不小,而且不是只有赵国死了四十五万,秦国当时也死了二十万,所以秦国本身也需要修生养息,万一被残血的赵国爆发了给翻盘了,那秦国才是得不偿失。然后最重要的是接下来的十年,因为三十年其实跟五十年八十年没什么区别,...

本来长平一战,秦军已经消灭了赵军主力,为何40年后才灭赵国?
先说秦国,虽然秦国在长平之战中取得了胜利,但是自己也伤亡惨重、损失过半;又因为连年征战而导致国库空虚,所以实力不允许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秦国应侯范睢害怕白起越过自己的地位,所以挑唆秦王换下白起,改派王陵出征。再说赵国,在长平之战惨败后,赵国并没有放弃自救。老将廉颇危难关头挺身而出,带领...

本来长平一战,秦军已经消灭了赵军主力,为何40年后才灭赵国?
再加上因为白起对赵国45万士兵残忍的杀害,使赵国国民对秦军恨之入骨,他们主动武装并防御秦军。秦军将领也深刻明白,如果此时继续进攻,在赵国上下同仇敌忾的气势下,也占不到多少便宜,所以秦军军中也主张撤退的占大多数。而最后为什么赵国还能存活40余年呢?因为自长平之战后,赵国国君也励精图治,...

托克托县15117873401: 长平之战之后,秦国为什么没有一举拿下赵国 -
何贤诺里: 在长平之战胜利后,白起又分秦军为三路,扩张战果:命王龁率一军攻占赵国的皮牢(地名);命司马梗率一军北上,夺取太原(今山西中部地区);白起亲帅大军准备攻打赵国首都邯郸,想一举灭亡赵国. 秦军东取武安、西取皮牢、北占太原的时候,韩国、赵国都异常恐惧.赵国与韩国合谋,派使者携带重金赴秦,游说范雎.范雎被赵国使者说服,便向秦王建议接受议和,秦王采纳了范雎的意见,允许韩国割垣雍,赵国割六城,达成和议,于周赧王五十六年(前259年)一月下令罢兵.白起得知此事后与范雎产生矛盾. 秦昭襄王没听白起的建议,在失去时机的情况下攻打邯郸,结果在后来的邯郸之战中,秦国战败.

托克托县15117873401: 秦昭襄王为什么没在长平之战之后灭了赵国 -
何贤诺里: 长平之战长期对峙,耗时3年,赵虽大败,然秦国消耗损失也十分巨大,百万之师亦伤亡过半,《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载白起言“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吕氏春秋·应言篇》亦有“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士...

托克托县15117873401: 为啥秦国长平之战要归功王翦. -
何贤诺里: 书上说的 时对的 因为长平之战并没有完全灭亡赵国,只是使赵国的军力受到毁灭性打击.时间是 公元前262年. 而王翦灭赵是公元前236年的 事情了意思就是说赵国是在长平之战后26年才被灭的.

托克托县15117873401: 赵国为什么最后被秦国灭了 -
何贤诺里: 1、综合国力、经济农业水平和秦国相差巨大 2、战略失误,特别是长平之战的失败,导致赵国元气大伤. 3、国君昏庸无道、宠幸奸臣,导致廉颇、李牧等忠诚名将英雄无用武之地. 4、最后的那次大地震,彻底毁灭了赵国的有生力量.

托克托县15117873401: 赵国为什么灭亡了 -
何贤诺里: 因为赵国身处四战之地,周围都是诸侯国,而且赵国虽然军力强大,但农业基础弱,长平之战后赵国国力大损,赵国屡出昏君,最后秦国灭赵时,赵王更是杀死李牧等大将.

托克托县15117873401: 秦国在公园前260年就已经使其他六国无力抵抗,但为何在30多年后才开始灭其他国家呢? -
何贤诺里: 秦昭王后期白起沉冤,国力军力严重损耗,接连两代秦王速死,王室斗争残酷激烈,灭国之战又要多方筹划,储备物资,训练兵甲,加之...

托克托县15117873401: 秦国为何能灭掉赵国 -
何贤诺里: 首先在长平之战中,赵括率领四十万赵军被白起被俘坑杀.极大地削弱赵国的实力.正说秦国灭赵国时,閵相如,廉颇,赵奢都已经不在了,唯一的名将就是李牧,但还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公元前260年,秦对力量较强的赵国发动了战争.赵王派名...

托克托县15117873401: 长平之战后秦国灭的了赵国吗 -
何贤诺里: 长平之战后,秦国没有灭赵国.赵国当时元气大伤,当然,经过多年的相持互战,秦国也是元气大伤,双方进入了沉默阶段.但是后来,赵国内部发生混乱,秦国度过了艰难时期,很快又恢复了国力.最终在前236年,由王翦率军灭赵.

托克托县15117873401: 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毁灭 -
何贤诺里: 一次失误的长平之战让赵国精锐损失殆尽,大大加速了其灭亡进程.还有就是没有很好的执行联合抗秦战略在,暂时没有秦国的威胁时老和合纵盟友闹矛盾,被秦国抓住机会,各个攻击,这不是出几位名将名相就能挽救的.还有就是赵王没有用赵括.

托克托县15117873401: 既然廉颇和蔺相如齐心协力保住了赵国,为什么赵国还是被秦国灭了? -
何贤诺里: 长平之战,廉颇坚守,赵王中了秦人的反间计,用赵括取代廉颇.临阵换帅本是兵家大忌,偏偏赵括只会“纸上谈兵”,贸然出击,大败,赵国40万青年被坑杀.赵国因而遭受巨大打击,面对强秦的乘胜追击差点灭亡.能延续下去多几年已是不易了.没办法,商鞅改革使秦国国富民强,兵威鼎盛,其法律又规定有功才能封爵,置田,秦人无不以杀敌立功为求,对外征战焉能不所向披靡?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赵的灭亡也是历史趋势罢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