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词其二刘禹锡诗的第二句从视觉来描写树叶有什么作用?

作者&投稿:敏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刘禹锡《秋词》其二 何解?~

秋词二首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这就是第一首的主题思想。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象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的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秋天来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
  
树叶由绿转为焦黄色,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
  
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骨;
  
才不会像春色那样使人发狂了。
赏析
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人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像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sǒu)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有开始降下白霜;满树的叶枝现在已经有红有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写秋天景色,诗人用白描的手法,真实地再现了别有特色的秋景,山水清净,夜 里还 会下霜,树叶有红有黄,在山间错落点染。景色清丽闲雅,如一位彬彬有礼的君子,让人肃然起敬。


竹枝词其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竹枝词其二,从身居蜀地耳闻巴人歌唱自然引发怀乡幽思。竹枝词其二 刘禹锡 巴山楚水江上雨水多,巴人擅长吟唱本乡歌。今朝北方客子思归去,回乡迎来纥那披绿罗。第二首不像第一首那样以谐音写含蓄情事,而是从身居蜀地耳闻巴人歌唱自然引发怀乡幽思。首句"楚水巴山江雨多"看似平易概括的摹写却流露出诗人...

浪淘沙其二的诗 浪淘沙其二的诗意
《浪淘沙其二》的原诗为: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清浅见琼砂。无端陌上狂风疾,惊起鸳鸯出浪花。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作,诗句译文的意思是:洛水桥边春天的太阳西斜,碧流又清又浅看得见水底的琼砂。路上无端刮起急剧的狂风,惊得鸳鸯逃出了水中浪花。诗词赏析 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轻浅见琼...

人面桃花相映红——咏桃花古诗词赏析(上)
诗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成为人们传诵的名句。特别是句中的“红”字,写出了往昔少女红润的面容与桃花的红艳交相辉映,使诗人至今回味,仍觉愉悦、欢畅。“人面桃花”这个典故,后来为许多诗人引用。 以桃花为载体歌颂爱情的诗不少。先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竹枝词九首》其二: 山桃红花满上头, 蜀江春水...

刘禹锡最著名20首诗
刘禹锡最著名20首诗有《纥那曲》《蜀先主庙》《视刀环歌》《咏史》《秋风引》《春词》《西塞山怀古》《始闻秋风》《乌衣巷》《秋词二首》(其一)《秋词二首》(其二)《竹枝(竹枝词)》《浪淘沙》《竹枝词》《望洞庭》《步虚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等。1、《纥那曲》踏曲兴无穷,...

杨柳枝词二首 刘禹锡其二
杨柳枝词 其二 唐 刘禹锡 南陌东城春早时,相逢何处不依依?桃红李白皆夸好,须得垂杨相发挥。

杨柳枝词刘禹锡其二
南陌东城春早时,相逢何处不依依?桃红李白皆夸好,须得垂杨相发挥。释义:城南小路城东郊外,正值早春到来之时,过往行人相逢会面何处没有杨柳依依?桃花艳红李花洁白人都称赞,这美景还须杨柳助力。

一到六年级刘禹锡的古诗 小学学的刘禹锡的古诗
《秋词》《浪淘沙》《望洞庭》《竹枝词》《乌衣巷》。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汉族,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1-2],又自言系出中山,[3]其先中山靖王刘胜,晚年自号庐山人。唐代大儒、哲学家、文学家、诗人,有“诗豪”之称。《秋词》原文: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

秋词刘禹锡诗歌一,二两句通过哪些词语可判断这首诗写的是秋季
秋词其二 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一,二两句通过(山明,水净,霜,树深红,浅黄)等词语可判断这首诗写的是秋季。

古诗刘禹锡的竹枝词是什么?
竹枝词刘禹锡【其一】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陌上动乡情.【其二】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译文 江边杨柳,树叶青青,江水平缓地流动,一叶轻舟在江上行驶.岸上少女忽然听到舟中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她从歌声获得的印象是,对方虽没有...

秋词刘禹锡诗歌一,二两句通过哪些词语可判断这首诗写的是秋季
秋词其二 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一,二两句通过(山明,水净,霜,树深红,浅黄)等词语可判断这首诗写的是秋季。

罗田县18859962295: 秋词 刘禹锡其二抓住哪些景物特征来表现出秋天彻骨的清气 -
守诸伸筋: 秋词二首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比柳宗元大一岁的刘禹锡,虽然因为参加政治革新活动同样遭受打击,但心理承受...

罗田县18859962295: 刘禹锡秋词二首其二 -
守诸伸筋: 秋词二首·其二 【唐】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译文: 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树叶由绿转为浇黄色,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 登上高楼,四望清秋...

罗田县18859962295: 刘禹锡《秋词》赏析. -
守诸伸筋:[答案] 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首句,从自古诗家词人逢秋而悲落笔,道出了诗人们对秋天的悲凉心绪,倾诉悲凉寂寞之感.一个“悲”字写尽历代诗人逢...

罗田县18859962295: 秋词后两句描绘的画面营造了什么的气氛 -
守诸伸筋: 描绘了一只孤鹤在万里晴空中凌云飞越、遨游云霄的开阔别致景象. 营造了秋天肃杀的氛围 表达了诗人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

罗田县18859962295: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
守诸伸筋: 秋词二首 【唐】刘禹锡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题解】 《秋词》二首是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作品,这两首...

罗田县18859962295: 秋词 其二 刘禹锡 -
守诸伸筋: 为了驱除“悲秋”心理,诗人有意在“春”和“秋”之间作对比,诗人抑春扬秋,并不表明他对“春”怀有某种偏见,从中可以触摸到诗人豪迈、壮阔的胸襟. 秋日登楼,让那清气徐徐沁入肌骨,可以使人清醒、理智,而那烂漫的春光则只能使人昏醉、轻狂.这样,又何必“逢秋”而“悲”呢?“岂如春色嗾人狂”这铿锵有力的吟唱,向我们袒露了诗人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不畏“衰节 ”的情怀.

罗田县18859962295: 秋词,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
守诸伸筋:[答案] 秋词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⑴,我言秋日胜春朝⑵. 晴空一鹤排云上⑶,便引诗情到碧霄⑷. 心境: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手法:以物喻人 接鹤来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

罗田县18859962295: 刘禹锡的《秋词》的后两句是什么? -
守诸伸筋: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罗田县18859962295: 刘禹锡秋词之二 -
守诸伸筋: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罗田县18859962295: 刘禹锡《秋词》其二 怎么翻译 -
守诸伸筋: 译文 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 树叶由绿转为浇黄色,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 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骨; 才不会象春色那样使人发狂.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