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第四的文言文答案

作者&投稿:势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仲尼之贤文言文阅读题目的答案

文言文阅读(10分)加试题

齐景公谓子贡曰:“子谁师?”曰:“臣师仲尼。”公曰:“仲尼贤乎?”对曰:“贤。”公曰:“其贤何若?”对曰:“不知也。”公曰:“子知其贤,而不知其奚若,可乎?”对曰今谓天高无少长愚智皆知高高几何皆曰不知也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

1.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6分)

对曰今谓天高无少长愚智皆知高高几何皆

曰不知也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

2.请说说子贡回答齐景公所用的方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断句(6分)对曰今谓天高无少长愚智皆知高高几何皆曰不知也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该断而未划的,错一处扣1分,扣满6分为止;其它可不考虑)

2.子贡回答齐景公所用的方法(4分):子贡用打比方(类比)的办法(2分),将少长贤愚皆知道天很高,却无法说出天究竟有多高,来比喻孔子的贤能谁都无法说得清。(2分)

齐景公问子贡:“你的老师是谁?”子贡回答说:“我的老师是仲尼。”齐景公问:“仲尼有才干吗?”子贡回答说:“有才干。”齐景公问;“他的才干怎样呢?”子贡回答说:“不知道。”齐景公说;“你知道他有才干,却不知道才干怎么样,这行吗?”子贡回答说:“现在说天很高,无论老人小孩愚昧聪明的都知道天很高。天有多高呢?都说不知道。因此知道仲尼有才干却不知道他的才干怎样。”

是这个吗?如果是请采纳O(∩_∩)O~

2. 列子·仲尼第四的改文及其翻译

列子在学习道术的时候,三年之内,心中不敢计较是与非,嘴上不敢谈论利与害,然后才得到老商斜着眼睛看一下罢了。

又在两年之内,心中比学道前更多地计较是与非,嘴上更多地谈论利与害,然后老商才开始放松脸面笑了笑。又在两年之内,顺从心灵去计较,反而觉得没有什么是与非;顺从口舌去谈论,反而觉得没有什么利与害;老师这才叫我和他坐在一块席子上。

又在两年之内,放纵心灵去计较,放纵口舌去谈论,但所计较与谈论的也不知道是我的是非利害呢,也不知道是别人的是非利害呢,身外身内都忘得一干二净了。从此以后,眼睛就像耳朵一样,耳朵就像鼻子一样,鼻子就像嘴一样,没有什么区别了。

心灵凝聚,形体消失,骨肉全都融化了;感觉不到身体倚靠着什么,两脚踩着什么,心灵想着什么,言论包藏着什么。如此而已,那一切道理也就没有什么可隐藏的了。

3. 仲尼说小康文言文阅读答案

阅读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①,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夫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②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③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④,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选自《礼记》)

[注释]①蜡(zhà)宾:古代君主年终祭祀叫蜡;宾:陪祭者 ②谋闭:谋,奸诈之心;闭,闭塞。③大人世及:大人,指天子诸侯;世及,世代相传。 ④田里:田,指阡陌;里,指闾里。“田里”此处指田里制度。

【小题1】下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事毕出游于观之上 B.丘未之逮也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事毕出游于观之上

C.以著其义 D.天下为公

众以为殃 众以为殃

【小题2】下列文言句式与其它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إ

A.君子何叹 B.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C.丘未之逮也 D.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小题3】指出下列各句翻译有错误的一项( )

A.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译文](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B.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إ

[译文]因此,阴谋诡计被抑制而无法实现,劫夺偷盗杀人越货的坏事不会出现。

C.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إ

[译文](人们)各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财物和劳力都为私人所拥有。

D.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إ

[译文]用(礼)来表彰人民做对的事,用礼来考察他们的忠诚,显著有过错的,就用刑罚

加以惩治,用(礼)来指示人民要有常规。

【小题4】下面各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

A.孔子作为生存于一个礼崩乐坏的社会当中的知识分子,不可能不从亲身经历的一点一滴的体悟中生发出旷古的动人感叹,因为他是一个心性高洁,志向高远的人。

B.孔子有一种深深的遗憾,觉得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 他都设有赶上,只能对它们在心中向往,他是多么向往这样一个美好的大道时代。

C.作者其实是否定孔子的理想的,觉得他“大道之行”只是过分的空想主义,因为它在人类社会中是无法想象的;看看当今连小康社会也难以达到,基本的礼义纲纪也难以规范,而且在老百姓心中,这些都是不切实际的甚至会祸国殃民的想法,。

D.文章中所提出的大道社会,那些有德行的人和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天下, 人们之间讲究信用,和睦相处;就是一种整个天下能够为广大人民百姓所共同享有的美好的理想时代。

答案: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C

解析:

【小题1】D项均为动词,看作、作为。 A在, 介词/从,介词;B代词,它/助词,的; C 连词,来/介词,把。

【小题1】ACD三项都是宾语前置。

【小题1】正确译文:用(礼)来彰显礼制的内涵,用它们来考察人们的诚信,揭露过错,树立讲求仁德礼让的典范,为百姓昭示礼制的仪轨。

【小题1】这段分析错误,不合文意。作者没有否定孔子的理想,只是作者觉得虽然生不逢时,没有赶上大道时代,但小康社会也有可以值得赞美之处;现实虽然礼乐坏乱,但也有惩恶扬善的礼法纲纪;也还有让人欣慰的闪亮之处。

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1.B(去:离开。)

2.A(介词“在”/介词“对”;B都是“虽然”;C副词“于是就”,D都是副词“将要”) 3.B(A中“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说明的是孔子的经历,并未说明“好学有才”;C中“于是反鲁,鲁复善待”说明的是鲁国对孔子的态度,并未说明“好学有才”。D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说明的是孔子对职位变动的态度,并未说明“执政才能”。

) 4.C(得到了善待。) 参考译文: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

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孔子十七岁那年,鲁国大夫厘子病危,临终前告诫儿子懿子说:“孔丘这个人,是圣人的后代,我听说圣人的后代,虽不一定做国君执政,但必定会有才德显达的人出现。

如今孔子年少而好礼,他不就是才德显达的人吗?如果我死了,你一定要以他为师。” 孔子家境贫寒,又地位低下。

等到长大成人,曾经做过季氏手下的官吏,管理统计准确无误;又曾做过司职的小吏,使牧养的牲畜繁殖增多。由此出任司空。

不久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挤,被宋人、卫人所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于是返回鲁国。鲁君又善待孔子。

鲁昭公二十年(前522),这时孔子大约三十岁了。齐景公带着婴来到鲁国,景公问孔子说:“从前秦公国家小而又处于偏僻的地方,他能够称霸,这是什么原因呢?”孔子回答说:“秦国虽小,志向却很大;所处地方虽然偏僻,但施政却很恰当。

秦穆公亲自拔用五张黑公羊皮赎来的百里奚,授给他大夫的官爵,把他从拘禁中解救出来,就与他一连谈了三天的话,随后就把执政大权交给他了。用这种精神来治理国家,就是统治整个天下也是可以的,他当个霸主还算是小的呢。”

景公听了很高兴。 孔子三十五岁的时候,鲁国发生了变乱。

孔子来到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借高昭子的关系接近景公。他与齐国的乐官谈论音乐,听到了舜时的《韶》乐,就学习了起来,有三个月的时间竟尝不出肉的味道,齐国人都称赞他。

齐国的大夫中有人想害孔子,孔子听到了这个消息。景公对孔子说:“我已年老了,不能再用你了。”

孔子于是就离开齐国,返回了鲁国。 鲁定公十四年(前496),孔子五十六岁,他由大司寇理国相职务,脸上露出喜悦神色。

他的弟子说:“听说郡子大祸临头不恐惧,大福到来也不喜形于色”。孔子说:“有这句话,但不是还有一句‘乐在身居高位而礼贤下士’的话吗?”于是就把扰乱国政的大夫少正卯杀了。

孔子参预国政三个月,贩卖猪、羊的商人就不敢漫天要价了;男女行人都分开走路;掉在路上的东西也没人捡走;各地的旅客来到鲁国的城邑,用不着向官员们求情送礼,都能得到满意的照顾,好像回到了家中一样。 孔子享年七十三岁,死在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四月的己丑日。

太史公说:《诗》中有这样的话:“高山一般令人瞻仰,像大道一般让人遵循。”虽然我不能达到这种境地,但是心里却向往着他。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1 . C (这里的“过”,意思是“超过”。)

2 . D (两个“非”都是动词,“非难”“指责”的意思。其他三项, A 项两个“见”字,前者是介词,表示被动,后者是动词,看见; B 项两个“其”字都是代词,前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他的,后者活用为第一人称,自己; C 项两个“而”字,前者表示转折关系,后者表示顺承关系。)

3 . D (此句的“是”不是判断词,本身即为代词。) 4 . B (①见景公不见晏子,暗含孔子认为晏子为人不好;④怀疑儒生,暗含对孔子的批评;⑥孔子道歉,往见晏子的行为,暗含对晏子的尊重。

②是孔子直言对晏子的不满,③是晏子为自己“事三君而顺”辩解,⑤是孔子自责时说的话。这后三项都与对他人评价关系不大。)

5 . C (晏子的话意在指出孔子的错误,不能因此就武断的说晏子“心胸不够宽广”。孔子“吾疑其为人”是直陈己见,不算讥讽。

晏子“望儒而疑之”,“疑”不是“非难”。) 参考译文: 孔子到齐国去,拜见齐景公,却不去拜见晏子。

他的学生子贡问道:“拜见国君而不去见为他管理政事的人,行吗?”孔子说:“我听说晏子服事三位国君都很顺利,我怀疑他的为人(不端)。” 晏子听说了孔子的话以后,说:“我晏婴世世代代都是齐国的百姓,如果不能保持好的品行,不能认识自己的过错,就不能在齐国自立。

我听说,(如果)幸运就会被人喜欢,不幸运就遭人厌恶,批评和赞美这类东西,就像声音与回声此响彼应一样,是要见到人的行为而随之产生的。我听说,用一条心服事三位国君,是(为政)顺利的原因,用三条心服事一位国君,就不会顺利了。

如今(孔子)并没有见到我的行为,却指责我的顺利。我听说,君子独自一人站立时,不会对自己的身影感到羞愧,独自一人睡觉,也不会对自己的魂灵感到羞愧。

孔子在宋国与弟子习礼的大树被拔掉,吓得销声匿迹,自己没有认为是耻辱;在陈蔡两国走投无路,自己也不认为是穷困;指责别人的行为却不知道人家这样做的原因,这就好像住在水边的人指责山上的人用斧头,住在山上的人指责水边的人用鱼网一样啊。(这样的话)从他嘴里说出来,是因为他不知道其中的难处。

起初我看见儒生很尊重他们,现在我看见儒生就要怀疑他们了。” 孔子听说了晏子的话以后,说:“有这样一句俗话:在近处说的话,传播到很远的地方都不能让它停下来;德行存在自身,却无法在众人面前掩藏起来。

我私下议论晏子没有说中他的过错,我的罪过大到极点了。我听说君子超过别人,就把那个人当做朋友;比不上别人,就把那个人当做老师。

如今我对晏子说错了话,晏子讥讽我,这是我的老师啊。”通过自己的学生宰我去向晏子道歉,然后孔子亲自去拜见他。

6. 孔子的故事短文 第四题答案孔子简介

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故事1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

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

歇一会儿吧!” “好啊!”孔子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母亲忙说:“孩子,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孔丘一脸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 “你行大礼干什么呢?”母亲问他。 “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

母亲听了孔丘的话,惊讶的说不出话来。2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

有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儿,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

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他觉得这孩子很懂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名字,几岁了?”孩子说:“我叫项襄。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襄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7. 文言文《仲尼为政》解释

仲尼为政于鲁,道不拾遗,齐景公患之①。黎且②谓景公曰:“去仲尼犹吹毛耳。君何不迎之心重禄高位,遗哀公女乐以骄荣其意。哀公新乐之③,必怠于政,仲尼必谏,谏必轻绝于鲁。”景公曰:“善。”乃令黎且以女乐六④遗哀公,哀公乐之,果怠于政。仲尼谏,不听,去而之楚。

[注释]

①患之:代词,代“仲尼为政于鲁,道不拾遗”

②黎且:一作黎鉏(jū),齐景公的臣子

③哀公新乐之: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之为乐;遗哀公女乐以骄荣其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助长他的骄傲和虚荣心。

④六:指六行。古代歌舞以八人为一行,六行即四十八人。

[译文]

孔子(字仲尼)在鲁国当政,鲁人在路上看到丢失的东西都不会去捡,齐景公对这种情况感到忧虑。黎且对景公说:“要让仲尼走就象吹毛发一样。国君为何不迎合鲁公看重名利高位之心,赠给鲁公女乐,使他骄傲虚荣。鲁公对新东西很喜欢,必然会对倦怠政事,仲尼必然会劝谏,一劝谏就会轻易地断绝与鲁公的关系。”景公说:“好。”就令黎且把六行女乐送给鲁哀公,哀公很喜欢,果然倦怠了政事。仲尼劝谏,哀公不听,仲尼就离开了鲁公去楚国。




李觉的文言文题
15.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3分) 译文: (2)众相顾,迄无应者.(2分) 译文: (3)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1.A 12.B 13.D 14.C 15.(8分) ⑴李超从此凭武技闻名,走遍南北,没有他的对手....

王宾文言文
去 ③派、让、叫 ④离开(4).①难道(恐怕)送到我的邻居朋友钱继忠住所了吗(吧)?②那人把(他的话)回复给了姚善,姚善笑着答应了.。 2. 文言文明史·列传第三十三的翻译 明史 列传·卷三十三 姚广孝 张玉(子輗軏 从子信) 朱能 邱福(李远 王忠 王聪 火真)谭渊 王真 陈亨 (子懋 徐理 房宽 刘才) ...

序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15.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3分) 译文: (2)众相顾,迄无应者.(2分) 译文: (3)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1.A 12.B 13.D 14.C 15.(8分) ⑴李超从此凭武技闻名,走遍南北,没有他的对手....

文言文北冥有鱼阅读理解
15.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3分) 译文: (2)众相顾,迄无应者.(2分) 译文: (3)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1.A 12.B 13.D 14.C 15.(8分) ⑴李超从此凭武技闻名,走遍南北,没有他的对手....

慕容三藏文言文答案
黑龙江。4。 内蒙赤峰、乌海。5。 四川、重庆。6。 山东荣成、蓬莱。7。 湖南邵阳、浏阳。8。 广西龙川。9。 云南大理。10。 河南开封。11。 广东新会。12。 上海。13。 河北。14。 山西。15。 青海。等等。 可以说,慕容氏和慕氏遍布全国,估计总人口不少于十几万。 3. 西游记文言文第8回 【原文】:我佛...

游尼文言文
1. 文言文《游尼劝善》翻译 沧州有个游食四方的尼姑,就是我前边说的那位替某夫人解说因缘的人。 ...4. 有谁评价过咏雪文言文 历史上应有不少人评价过《咏雪》,换言之应是“谢道韫”或“咏絮才” ...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有“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云:“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

武技文言文
15.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3分) 译文: (2)众相顾,迄无应者.(2分) 译文: (3)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1.A 12.B 13.D 14.C 15.(8分) ⑴李超从此凭武技闻名,走遍南北,没有他的对手....

越妇言文言文答案
15.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3分) 译文: (2)众相顾,迄无应者.(2分) 译文: (3)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1.A 12.B 13.D 14.C 15.(8分) ⑴李超从此凭武技闻名,走遍南北,没有他的对手....

文言文阅读中取舍
6. 舍生取义的古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钱金玉舍生取义》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钱金玉官松江千总,性刚果,尚廉节。道光壬寅鸦片衅起,钱方假归省亲,闻讯,即束装起行。其亲友尼之曰:“军事方急,祸福不可知。君方在假,上官又未有文檄趣君往,何为?”钱不听。既至吴淞,从守西炮台,与部...

红楼梦文言文版阅读题
红楼梦文言文版 作者:曹雪芹 红楼梦目录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第三回 托内兄如海酬训教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第六回 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长泰县19778379615: 排行第四、第五、第六用文言文怎样表达? -
应砖恒康: 老大为伯, 老二为仲, 老三一直到倒数第二都称为叔, 最小的叫做季 在江湖侃内叫十个钱数,调侃儿一叫“柳”,二叫“月”,三叫“汪”,四叫“载”,五叫“中”,六叫“申”,七叫“行”,八叫“掌”,九叫“爱”,十叫“驹”.

长泰县19778379615: 中庸的第四章意思 -
应砖恒康: 第四章作者:孔伋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译文: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注释 (1)道:即中庸之道. (2)知者:即智者,与愚者相对,指智慧超群的人.知,同“智”. (3)不肖者:与贤者相对,指不贤的人.

长泰县19778379615: 仲尼之贤文言文阅读题目的答案 -
应砖恒康: 文言文阅读(10分)加试题 齐景公谓子贡曰:“子谁师?”曰:“臣师仲尼.”公曰:“仲尼贤乎?”对曰:“贤.”公曰:“其贤何若?”对曰:“不知也.”公曰:“子知其贤,而不知其奚若,可乎?”对曰今谓天高无少长愚智皆知高高...

长泰县19778379615: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厘子病且死,诫其嗣懿... -
应砖恒康:[答案] (1)B 不久,他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斥.去:离开.(2)B A都是副词“将要”;B介词,表被动/介词“对”;C都是介词“把”;D都是副词“于是,就”.(3)D &nb...

长泰县19778379615: 痀偻承蜩 六年级上文言文点击答案 -
应砖恒康: 原文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财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

长泰县19778379615: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横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8分)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问:“子巧... -
应砖恒康:[答案]小题: (1)孔子要到楚国去,走过一片树林子的时候,看见一个驼背老人正在拿竿子粘蝉(粘得很容易),就像在拾取一样.(3分) (2)我头不回顾,目不侧视,不因万物而代替蝉翼(的重要),为什么捕捉不到呢?(2分) (3)用心不分散,...

长泰县19778379615: 仲尼之贤如天高原文 -
应砖恒康:[答案] 原文: 齐景公谓子贡曰:“子谁师?”曰:“臣师仲尼.”公曰:“仲尼贤乎?”对曰:“贤.”公曰:“其贤何若?”对曰:“不知也.”公曰:“子知其贤,而不知其奚若,可乎?”对曰:“今谓天高,无少长愚智者皆知高.高几何?皆曰不知也.是...

长泰县19778379615: 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横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8分)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 ① ,犹掇之也 .仲尼问:“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 -
应砖恒康:[答案] (1)孔子要到楚国去,走过一片树林子的时候,看见一个驼背老人正在拿竿子粘蝉(粘得很容易),就像在拾取一样.(2)我头不回顾,目不侧视,不因万物而代替蝉翼(的重要),为什么捕捉不到呢?(3)用心不分散,就聚精会神,这不就说的是驼...

长泰县19778379615: 文言文点击的小时了了的答案 -
应砖恒康: 1 拜访;已经;座位;所以.2 邑人奇之;以.....为奇.3 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4 B.5 因为孔融把孔子与老子的师生关系延伸到自己与李元礼的关系上,所以孔融和李元礼是“亲”.6 韪显然是轻视孔融,认为他不过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童,故意出语刁难,意为:你这时年龄小,虽然聪明,也别得意太早了,长大后未必就有出息.孔融巧妙地利用陈韪批评他的话来逆推,使陈韪陷入窘困的境地,这也再一次显示了他的敏捷和机智.正所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长泰县1977837961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 ~ 5 题. 仲尼之齐,见景公而不见晏子.子贡曰:“见君不见其从政者,可乎?”仲尼曰:“吾闻晏子事三君而顺焉,吾疑其为人... -
应砖恒康:[答案]1.C(这里的“过”,意思是“超过”.)2.D(两个“非”都是动词,“非难”“指责”的意思.其他三项,A项两个“见... 4 .B(①见景公不见晏子,暗含孔子认为晏子为人不好;④怀疑儒生,暗含对孔子的批评;⑥孔子道歉,往见晏子的行为,暗...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