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版《道德经》第二十章:名与身孰亲

作者&投稿:宠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还原版《道德经》第二十章全文如下:

本章对应王弼本《道德经》第四十四章,本章文本以楚简《老子》为底本。

本章继续阐述“对立统一”原理的第一法则——“对立面始终存在”。

前两章老子系统阐述了“有无相生”的具体内涵,两者共生共灭,又相辅相成,它们是“对立面始终存在”的两大特征。推而广之,一切正反都具有共生共灭和相辅相成这两大特征。本章老子又列举了三组正反,“名”与“实”,“物”与“我”,“得”与“失”,它们彼此互相交织。通过反复运用“对立面始终存在”的特征分析,老子向我们揭示了“知足不辱,知止不怠”的人生法则。

“名”与“实”是同一事物的一体两面,互为正反。“名”是“实”的概念化,而“实”是“名”的物质化。老子的“名”有着与我们今天用法上意义不同的内涵,正确领会老子“名”的具体内涵可以从它的反面“实”入手。以反求正,这是老子常用的方法,也是“对立统一”法则的魅力所在。“实”在本章中的表述就是“货”与“脏”,“脏”是“货”的别名,但更为鲜明地表达了“货”的属性。

正因为“名”与“货”是一体两面,于是“名”与“身”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货”与“身”的关系,它们同属“物我关系”的范畴。“物我关系”是本章的核心,它的基础是老子的本体论,是“道物关系”决定了“物我关系”。深入考察“物我关系”,倍感惊讶,老子的“物我关系”意味着不存在私有产权,从而一切财富积累终将得而复失。这是一个令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结论,但它至关重要,需要细心体会。

正是“不存在私有产权”这一结论,构建了老子本章的基本逻辑。“甚爱必大费,拘赃必伙亡”有着其深厚的本体论基础,与今天人们所说的“过分地追求名誉”,或“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从老子的本体论出发,“名”与“利”得而复失是一种必然结果,与追求名利是否适度无关,也与人的生死无关,它是道奉行“公平公正”原则的必然产物,这是老子思想中极为深刻的智慧。

“得”与“失”又是一对正反,它们可以视为是“长短相形”的具体表达。就名利而言,“得”是名利的好处,是人们所见的“长”,这是人们追逐名利的动力所在。而“长短相形”意味着“得”与“失”共存且彼此相互促成。“失”是名利是伤,但却被人们抛到了九霄云外,消失在了人们的意识中,这是典型的见“长”不见“短”。本章老子通过厘清“物我关系”,向人们揭示了什么是名之伤,什么又是利之害,把躲在“长”背后的“短”推到了台前。

老子的“名德之别”意味着求名就是虚妄

“名”与“德”,今天的习惯用法中人们往往不加区分,但老子的“名”与“德”却是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故“德”可以长久,而“名”不可以长久。

什么是老子所说的“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德体现为无私,是超越自我的奉献,圣人不自生,为天下而生,是“上德”,上德不求而得,谓之“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从自我出发,为了达到个人的某种目的而试图求取德,是“下德不失德”,其结果是永远得不到德,故“是以无德”。

所以,德是不求而得,求德则不得,德是不可通过求取而得到的。

什么又是老子所说的“名”?

“贻折,有名。名亦既有,天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贻痹。”老子思想的唯一价值判断是“公平公正”,所谓“公平”,就是大家都一样,都是“无名之仆”,天地也不例外。一旦有谁从“无名之仆”中脱颖而出,便打破了“大家都一样”的平衡,称为“贻折”,“贻折”就是从“无名”之中生出了“有名”。因此,“有名”意味着不公,意味着系统出了毛病,道绝不听之任之,必将严加制止,于是手到病除,“知止所以不贻痹”。

可见,老子的“名”特指从普通百姓中脱颖而出,而这种脱颖而出是以权力和地位为象征,最终又以财富的多寡为标志。于是,“名”意味着财富分配不公,所以老子称之为“贻痹”,即破坏了道恩泽均摊的准则。“有名”是表象,“财富不均”是本质。

老子的时代,名象征着权力,象征着财富。彼时,教育被贵族垄断,科举制度尚不存在,私学教育刚刚萌芽,贫民冲破阶级的天花板,实现命运逆转如同天方夜谭。这是老子赋予“名”内涵的时代背景。

因此,在老子的词典里,“名”“德”有别。求“名”是对“公平公正”原则的挑战,故求到的“名”则不可长久,因为道“将贞之以无名之仆”,“名”势必付诸东流。而“德”则是无私的奉献,惠及他人,惠及天下,故“德”不求而至,不取而得。“德高望重”的“望”,在老子的语境中不是“名”,而是“敬”。

老子的“道物关系”意味着不存在私有产权

今天的人们认为私有产权是个没有争议的概念,然而,这恰恰不是老子的立场,也是解读本章的关键所在。

在老子的产权结构中,道不仅创造了万物,也创造了万物所再创造的万物,因此,一切物质存在均为道所有,而物物之间不存在所有权关系,它们都是道所创造,都是“无名之仆”,彼此平等,相互独立,这是老子本体论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从老子本体论出发,猫生猫这一过程被分解成了两个步骤。猫生猫仅仅是物以形相生,猫生形不生神。神是从外界注入到新生猫躯体的灵魂,而灵魂的注入,则是道之所为,非猫所能主宰,故称“物形之”。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则说的是“气成之”。“阴”代表躯体,“阳”代表灵魂,灵魂注入躯体,是形神相合,谓之“冲气以为和”。万物皆有“生”,一切生都是形神相合,石头生则为石,亡则风化为尘土,不再是石头。

这才是“道生万物”的真谛。表面上看似物生物,实则万物以形相生,而形显灵成物,最终是道的造化,却被人们认为是万物自化,仿佛道根本不存在一样,老子称之为“大成若缺”。

你我究竟谁生谁养?按老子道生论,父母只生了你我一张皮囊,是道赋予了这张皮囊以生命。你我真正的生养之主是那无形的道,道令你我生,则灵魂附体,道令你我亡,则灵魂翩然而去。气聚而生,气散而亡。

推而广之,馒头是谁做的?你我仅仅赋予了馒头以形,是道赋予了馒头以神。失去了神,则馒头腐烂发臭,不再成其为馒头。。。

所以,不光物是道生,物再造之物也还是道生。“大方无隅,大器曼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制定了一切规则,也成就了一切事物,道就是力量,道就是智慧,道让事成则事必成,道不让事成则事必败。道就是躲在一切成功背后的那只看不见的手,故曰“大器曼成”。

在这样的道物关系下,物与物之间没有隶属关系,无论是天地还是蚂蚁,都是道生道养;无论是地里的庄稼还是桌上的碗筷,都是“大器”所成。于是,一个惊人的结论映入眼帘——“不存在私有产权”!

这是老子本章最深刻的底层逻辑。不存在私有产权,意味着一切敛财聚物,都只能是短暂的欢愉,光环终将退去,聚敛的财富也终究要散去。“拘脏必伙亡”这个“必”字,代表的是一种必然结果。

这种必然性与“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喻义完全不同。“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并不否认私有产权,而老子的“物我关系”则表明,“私有”是一种虚幻,聚敛的财富有一万种可能会随时散去,未必要等到入土归天的那一刻。

“名”与“实”,“物”与“我”,“天道”与“人道”

有了上述的概念铺垫,再来理解老子本章的喻义,也就水到渠成了。

名分与身体哪一个与你更亲密?身体与财货哪一个与你是一伙?手头拮据与得而复失哪一个对你打击更大?

“名”与“实”是一对正反,“实”是“名”的物化,是财富,是利益;而“名”是“实”的映射,彼此相辅相成,共生共灭。因此,“名”与“身”的关系,就是“物我关系”。物非我生我养,而是道生道养,故来去皆在道的一念之间,非我所能左右。能与我朝夕相伴,相濡以沫的只有我的四肢和毛发。——“名与身孰亲”。

“名”与“身”是从“实”的反面看“物我关系”,而“身”与“货”则是以“实”的视角重申“物我关系”。“货”即财富。一切财富,聚则“贻折”,散则回归“天自均焉”,此所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明此道者,自然可知“货”与“我”本不是一伙,它来去自如,又岂能听凭我的调遣?——“身与货孰伙”。

“名”“货”不来招惹,则我无非清贫而已,“名”“货”来而又去,我得而复失,忽而心花怒放,忽而羞愧难当,忽而春风得意,忽而心灰意凉,让我情何以堪?——“乏与亡孰病”。乏,贫乏。亡,得而复失。病,伤害,凌辱。

这里,老子将“名”与“货”彻底拟人化了,令“物我关系”展现的淋漓尽致。什么叫亲密?——与你依依不舍,同甘共苦。而名声却显得如此高傲冷漠,求之爱理不理,想走拂袖而去,你又能将它如何?再看那财物,你把它当成了知己,可它终究与你不是一伙,你好生将它供养,它却惦记着自己的伙伴,招之即去,不屑说句拜拜。你望眼欲穿,奉若上宾,它们来去匆匆,乍暖又寒,倒不如未曾相识,从未相见,反倒怡然自得。

“伙”,楚简《老子》及其他版本均作“多”,“多”古通“夥”,今写作“伙”。“夥”字出现较晚,金文中尚未见,故老子时代“多”又用作“夥”。司马迁史记中有段记载可作旁证:

《史记·陈涉世家》:“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涉之为王沈沈者!’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这是说,陈涉称王后,早年同耕的朋友来王城投奔他,见到富丽堂皇的宫殿,不禁惊叹道:“伙颐!陈涉做了王好气派呀!”楚人称“多”为“伙”,“伙颐”即“好多呀”,意为气派。从此“伙涉为王”便成了成语,指出生卑贱者,一朝为王便派头十足。

“多”在早期老注中均读作多少之多,文义难通。奚侗引《汉书·黥布传》师古注:“多,犹重也”,将“多”释为重要,才打通了文脉,“身与货孰多”遂读作“身与货哪个更重要”。但这种解读并未反映出老子本体论所蕴含的“物我关系”的深刻内涵。

热衷于名利注定是徒劳,因为名利终将弃你而去;聚敛的赃物终究要散去,因为它们本来就不是你的东西。因此,懂得满足就不会被名利的抛弃所羞辱,能够打住就不致招惹得而复失造成的打击,只有不求名利才能永远不受名利的折磨与伤害。

这里,老子仍然是从“名”与“实”两个层面逐一展开论述。

“爱”指热衷于名利,正因为“名”说去就去,因此爱的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这便是“甚爱必大费”。费,浪费,不是耗费的意思。“甚爱必大费”如同“竹篮打水一场空”。

“拘脏”指收敛来的财物,即上文所说的“货”,不过老子这里进一步明确了“货”的属性。“亡”,与上文义同,特指得而复失。这个“伙”字用得十分传神,上文的“伙”是名词,这里作动词,表示收敛的财富始终与“得而复失”是一伙的,将“脏”与“亡”都完全拟人化了,惟妙惟肖。

请注意,这两句中老子都用了个“必”字,表示无论如何都要发生。这是由老子的“物我关系”所决定的,不需要附加任何前提条件。许多老注附加了“过分地”来修饰追求名利,是对老子的“物我关系”认识不清。

“辱”指“名”与“脏”弃我而去,我空遭其戏弄,所以“辱”有明确的指向。“怠”,轻视,指我放低身价求名求财,而对方并不把我放在眼里,爱理不理。“怠”是楚简《老子》的写法,后人将“怠”改成了“殆”,解读为危害,意在表达“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喻义,从而与下文“可以长久”相呼应。其实老子这里丝毫没有“人亡”的涵义,“长久”是相对于“名”与“脏”的来去而言。此两者皆不可长久,故求名自取欺辱,求财必遭冷落,何不“知足不辱,知止不怠”?

本章校勘说明

以下是还原版与八个主要版本间的比较,本章帛书乙本残缺较多,未收录。

这段文字的关键点在“多”与“伙”之辨,以及“乏与亡”与“得与亡”之辨。

“多”与“伙”的关系上文以作详述,在此不重复。

“乏”,楚简《老子》作“上之下贝”,当读作“贬”,作“少”解。《广雅》:“贬,减也。”《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贬食省用。”可以为证。据此,“贬”通“乏”,而“乏”今常用,故以“乏”代“贬”。“之+贝”读作“得”,缺乏依据,且文义牵强,不可取。

“亡”,楚简《老子》作“上亡下贝”,当用以特指失去的财富,与“亡”字含义不尽相同,但因“亡+贝”已是绝版字,只能以“亡”代之,而另在文义上加以说明。

此外,“䈞”通“孰”,“新”借为“亲”,楚简文献常见。“疒+方”,包山楚简同字均读作“病”,但此处含义当作“害”解。

此句还原版与其他版本的关键差异在“拘脏”二字。

“拘”,楚简《老子》作“厂+句”,是“句”的异体字。《说文》:“厂+句,篆文句字。”“句”通“拘”,义为收集。当今学者将“厂+句”读作“厚”,意在附会传世本“多藏必厚亡”,“厂+句”与“厚”不是一个字,不可取。

“脏”,楚简《老子》作“赃”。当今学者将“赃”读作“藏”,意在附会传世本,未能反映上文所阐述的老子“物我关系”,故还原版不从。

此外,“爱”,楚简《老子》作“上夊下心”,是“爱”的异体字。“费”,楚简作“弼+贝”,读作“费”。

又,传世本此句有“是故”二字,而下句无“故”字,是将结论提到了此句,还原版遵从楚简格式,将结论放在下句。传世本“多藏必厚亡”较楚简颠倒了前后顺序,当为后人改动。

此句,还原版与其他版本的差异仅在与一个“怠”字。上文已提及,因后人将“长久”解读为人性命长久,故将“怠”读作“殆”,遂改之。而老子此处所言,是基于“物我关系”而得出“名”与“货/脏”必得而复失,故不可长久。因此,“殆”用于此不达文义,还原版不从。

“知”,楚简《老子》作“智”,“智”通“知”。“之”,楚简作“上之下止”,为“止”的繁字。“久”,楚简作“旧”,“旧”借为“久”。

附:王弼本《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马王堆帛书版《道德经,原版(珍藏研读)
马王堆帛书版《道德经》,真正的原版(珍藏研读) 《道德经》全文马王堆出土帛书版01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0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

马王堆帛本《道德经》
真正的原版 马王堆汉墓帛书本《道德经》全文:《德经》 《道经》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

原版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主题思想:道法自然。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现在也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推崇学习。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老子的《道德经》被篡改了700处,原版是什么样的?
在人们的印象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恒名”是《道德经》中非常经典的存在,人们对它的理解主要有三种:第一,道如果可以谈论,便不是永恒常在的道;第二,道可以言论,但是却不是人们世俗的道;第三,道可以言语,但是却并非是永恒不变的道。对于这句话的真实含义,人们争论不休,没有得...

被篡改的《道德经》,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这个秘密是从1973年,马王堆出土的古书当中发现的,出土的古书当中有一版《道德经》。如果不是这版古时候的《道德经》的出土,我们甚至都还不知道《道德经》被人给改动了。就比如说这一点《道德经》第五章中有这样一句话“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的原版《道德经》是什么样的,谁可以发给我,谢谢!
老子:春秋时期楚国苦县(河南鹿邑县东)厉乡曲仁里人,中国古代杰出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 《道德经》传说是老子所著,又称《道德真经》、《老子》、《老子五千文》。《道德经》全文共五千字,八十一章,被誉为万经之王。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

道德经与德道经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道德经》和现今世传本《道德经》还是有很大的区别,《老子》,《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所以才称为《德道经》,是以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两本古老的手抄本为基础的,也是现今最古老的版本,但应该不是原著,只是相比现今的世传本更贴近老子原著思想而已。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

哪里能找到原版的道德经
直接买啊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的远古语录体。在秦时《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在汉初则直呼《老子》。自汉景帝起此书被尊为《道德经》,至唐代...

被篡改的《道德经》,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这个秘密是从1973年,马王堆出土的古书当中发现的,出土的古书当中有一版《道德经》。如果不是这版古时候的《道德经》的出土,我们甚至都还不知道《道德经》被人给改动了。就比如说这一点《道德经》第五章中有这样一句话“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读书心得
作为一名理科生,直接通读原版的《老子》是具有很大难度的是具有很大难度的,所以我选择了从阅读南怀瑾的《老子他说》开始慢慢感悟,在阅读中,我发现《道德经》并不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一部论述道德的著作。事实上,道德二字各有不同的.概念。道德经前三十七章主要是讲什么是道,后四十四章主要讲德,简单说来,道...

东台市13664531943: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
雀彦二十: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 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可以长久 ************************************************** 名望与生命相比哪一样比较...

东台市13664531943: 道德经全文诵读
雀彦二十: 《道德经》原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东台市13664531943: 老子的《道德经》的内容 -
雀彦二十: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

东台市13664531943: 《道德经》经典语录 -
雀彦二十: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是个谜,谜中之谜——玄妙之美) 反者道之动: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知其雄,守其雌.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知仁者智,自知者明. 不自见,故明...

东台市13664531943: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什么意思来的 -
雀彦二十:[答案]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 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可以长久名望与生命相比哪一...

东台市13664531943: 《道德经》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
雀彦二十: 这句话中的 亡:失去.

东台市13664531943: 知足常乐怎么解释? -
雀彦二十: 知足常乐,谓自知满足则心常快乐.语本《老子》:“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委心任运,不失其为我.知足常乐,不愿乎其外.”王西彦《古屋》第一部四:“一个快乐主义者首...

东台市13664531943: “名与身孰轻.”是出自以下哪本书的名句?继续 -
雀彦二十:[答案] 名与身孰轻?亦议而教人. 以御今之有,圣人恒无心. 出自 老子《道德经》

东台市13664531943: “名与身孰轻.”是出自以下哪本书的名句? -
雀彦二十: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意思是: 声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样更为亲切?生命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更为贵重?获取和丢失相比,哪一个更有害...

东台市13664531943: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
雀彦二十: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知:知道;了解.《察今》:“故察己则可以知人.” 足:满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兰亭集序》:“快然自足.” 辱:辱没;受屈辱.《马说》:“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