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章

作者&投稿:敞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古者十五而入大学。 心之所之谓之志。 此所谓学,即大学之道也。志乎此,则念念在此而为之不厌矣。

有以自立,则守之固而无所事志矣。

於事物之所当然,皆无所疑,则知之明而无所事守矣。

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赋於物者,乃事物所以当然之故也。 知此则知极其精,而不惑又不足言矣。

声入心通,无所违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

从,如字。○从,随也。矩,法度之器,所以为方者也。随其心之所欲,而自不过於法度,安而行之,不勉而中也。○程子曰:「 孔子生而知之也,言亦由学而至,所以勉进後人也。 立,能自立於斯道也。不惑,则无所疑矣。知天命,穷理尽性也。耳顺,所闻皆通也。从心所欲,不逾矩,则 不勉而中 矣。」又曰:「孔子自言其进德之序如此者,圣人未必然,但为学者立法, 使之盈科而後进,成章而後达 耳。」胡氏曰:「圣人之教亦多术,然其要使人 不失其本心 而已。欲得此心者,惟志乎圣人所示之学,循其序而进焉。至於一疵不存、万理明尽之後,则其日用之间,本心莹然,随所意欲,莫非至理。盖心即体,欲即用,体即道,用即义,声为律而身为度矣。」又曰:「 圣人言此,一以示学者当优游涵泳,不可躐等而进;二以示学者当日就月将,不可半途而废也。 」愚谓圣人生知安行,固无积累之渐,然其心未尝自谓已至此也。是其日用之间,必有独觉其进而人不及知者。故因其近似以自名,欲学者以是为则而自勉,非心实自圣而姑为是退托也。後凡言谦辞之属,意皆放此。

补充:

《中庸》:

《孟子•尽心上》:

文振问“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曰:“此两句亦相离不得。 不惑,是随事物上见这道理合是如此;知天命,是知这道理所以然。 如父子之亲,须知其所以亲,只缘元是一个人。凡事事物物上,须是见它本原一线来处,便是天命。”

问:“‘五十知天命’,集注云:‘天命,即天道也,事物所以当然之故也。’如何是‘所以当然之故’?”曰:“如孝亲悌长,此当然之事。推其所以然处,因甚如此?学者未便会知此理。圣人学力到此,此理洞然。它人用力久,亦须会到。”

问:“‘四十而不惑’,是知其然;‘五十知天命’,是其所以然。如此说得否?”曰:“如门前有一溪,其先得知溪中有水,其后知得水源头发源处。如‘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四十时是见得那‘率性之谓道’;五十时是见他‘天命之谓性’。到六十时,是见得那道理烂熟后,不待思量,过耳便晓。”

问:“志学,便是一个骨子。后来许多节目,只就这上进工夫。‘从心所欲不逾矩’,自从容中道也。”曰:“固是。志学时,便是知了,只是个小底知;不惑,知天命,耳顺,却是个大底知。立,便是从心不逾矩底根子;从心不逾矩,便是立底事,只是到这里熟,却是个大底立。”

问耳顺。曰:“程子谓‘知天命为思而得,耳顺为不思而得’。耳顺时所闻皆不消思量,不消拟议,皆尽见得。”

又问:“不惑者,是知其然;知天命者,是知其所以然?”曰:“是如此。如父之慈,子之孝,不惑者知其如此而为之。知天命者,谓因甚教我恁地,不恁地不得是如何,似觉得皆天命天理。”

又问:“ ‘四十不惑’,是知之明;‘五十知天命’,是知极其精;‘六十耳顺’,是知之之至。 ”曰:“不惑是事上知,知天命是理上知,耳顺是事理皆通,入耳无不顺。今学者致知,尽有次第节目。胡氏‘不失本心’一段极好,尽用子细玩味。圣人千言万语,只是要人收拾得个本心,不要失了。日用间着力屏去私欲,扶持此心出来。理是此心之所当知,事是此心之所当为,不要埋没了它,可惜!只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至大至公,皆要此心为之。”

志于学:志者,心所欲往,一心常在此目标上而向之趋赴之谓。故 有志必有学,志学相因而起 。孔子之所志所学,当通读本章自参之,更当通读《论语》全书细参之。能志孔子之所志,学孔子之所学,乃为读《论语》之最大宗旨。

而立:立,成立义。能确有所立,不退不转,则 所志有得有守 。此为孔于进学之第一阶段。

不惑:人事有异同,有逆顾,虽有志能立,或与外界相异相逆,则心易起惑。必能对外界一切言论事变,明到深处,究竟处,与其相互会通处,而皆无可疑,则不仅有立有守,又能 知之明而居之安 ,是为孔子进学之第二阶段。

知天命:虽对事理本复有惑,而志行仍会有困。志愈进,行愈前,所遇因厄或愈大。故能立不惑,更进则须能知天命。天命指人生一切当然之记义与职责。道义职责似不难知,然有守道尽职而仍穷困不可通者。何以当然者而竞不可通,何以不可通而仍属当然,其义难知。遇此境界,乃需知天命之学。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恒魋其如予何?”又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末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为学,至于不惑之极,自信极真极坚,若已跻于人不能知,惟天知之之一境。然既道与天合,何以终不能行。到此始逼出知天命一境界。故知天命,乃立与不惑之更进一步,更高一境,是为孔子进学之第三阶段。

补充:

《论语•宪问》:

《论语•述而》

孔子非一宗教主,然孔于实有一极高无上之终极信仰,此种信仰,似已高出世界各大宗教主之上。孔子 由学生信,非先有信而后学 。故孔子教人,亦重在学。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盖孔子仅以所学教,不以所信教。孔子意,似乎非学至此境,则不易有此信,故不以信为教。此乃孔子与各宗教主相异处。故学孔子之学,不宜轻言知天命,然亦当知孔子心中实有此—境界。孔子既已开示此境界,则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之,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学者亦当悬存此一境界于心中,使他日终有到达之望。

耳顺:外界一切相异相反之意见与言论,一切违逆不顺之反应与刺激,既由能立不惑,又知天命而有以处之,不为所摇撼所迷惑,于是更进而有耳顺之境界。耳顺者,一切听人于耳,不复感其于我有不顺,与道有不顺。当知外界一切相反相异,违逆不顺,亦莫不各有其所以然。能明得此一切所以然,则不仅明于己,亦复明于人。不仅明其何以而为是,亦复明其何由而为非。一反一正,一彼一我,皆由天。斯无往而不见有天命,所以说耳顺,此乃孔子进学之第四阶段。

事物之进入于我心,其最要关键,在我之耳与目。本章专举耳顺,盖举此可以概彼。抑且目视由我及外,耳闻由外及我,论其自主之分量,微有区别。又目视偏于形物,耳听深入心意。目见近而耳闻远,即古人前言往行,亦可归入耳闻一类。故举耳可以概目。学至于知天命,则远近正反,古今顺逆,所见皆道,皆在天命中。 将更忠于自尽,将益恕于待物。于己重在知其所当然,于人重在明其所以然。 明其所以然则耳顺,一切不惑其有所违逆,于是而可以施教,可以为治,可以立己而立人,达己而达人。然则天命之终极,岂非仍是此道之大行?故人道之端,要在能反求诸己。忠恕之极,即是明诚之极,天人一贯,而弘道则在己。

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义。或说:从字读如纵,放任义。矩,曲尺,规,圆规。规矩方圆之至,借以言—切言行之法度准则。此处言矩不言规,更见其谨言。圣人到此境界,一任已心所欲,可以纵已心之所至,不复检点管束,而自无不合于规矩法度。此乃圣人内心自由之极致,与外界所当然之一切法度规矩自然相洽。学问至此境界,即已心,即道义,内外合一。我之所为,莫非天命之极则矣。天无所用心而无不是,天不受任何约束而为一切之准绳。圣人之学,到此境界,斯其人格之崇高伟大拟于天,而其学亦无可再进矣。孔子此章,仅自言一已学问之所到达,未尝以天自拟。然孔子弟子即以孔子之人格拟于之不对阶而升。如上阐述,亦未见为逾分。

补充:

《周易•乾•文言》:

此章乃孔子自述其一生学之所全,其与年俱进之阶程有如此。学者因当循此努力,日就月将,以希优入于圣域。然学者所能用力,亦在志学与立与不惑之三阶程。至于知天命以上,则非用力所及,不宜妄有希效。知有此一境,而悬以存诸心中则可,若妄以已比仿模拟之,则是妄意希天,且流为乡愿,为无忌惮之小人,而不自知矣。学者试玩学而篇之首章与末章,而循循自勉,庶可渐窥此章之深处。盖学而篇首末两章,只从浅处实处启示,学者可以由此从入。此章虽孔子之自道,无语不实,其中却尽有深处玄处。无所凭依而妄冀骤入,则转成谈空说玄,非孔子以平实教人之本意。

孔子又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义天乎。”义与此章相发。自志学而立而不惑,皆下学。自此以往,则上达矣。知天命故不怨天,耳顺故不尤人。此心直上达天德,故能从心所欲不逾矩,而知我者惟天。知命耳顺,固非学者所易企,而不怨不尤,则为学者所当勉。行远自迩,登高自卑,千里之行,起于足下,学者就所能为而勉为之,亦无患乎圣学之难窥矣。

补充:

《中庸》:

先生说:“我十五岁时,始有志于学。到三十岁,能坚定自立了。到四十,我对一切道理能通达不再有疑惑。到五十,我能知道什么是天命了。到六十,凡我一切听到的,都能明白贯通,不再感到于心有违逆。到七十我只放任我心所欲,也不会有逾越规矩法度之处了。”

有所成也。

孔曰:“不疑惑。”

孔曰:“知天命之终始。”

郑曰:“ 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 ”

马曰:“矩,法也。从心所欲无非法。”

[疏]“子曰”至“逾矩”。

正义曰: 此章明夫子隐圣同凡,所以劝人也。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者,言成童之岁,识虑方明,於是乃志於学也。“三十而立”者,有所成立也。“四十而不惑”者,志强学广,不疑惑也。“五十而知天命”者, 命,天之所禀受者也 。孔子四十七学《易》,至五十穷理尽性知天命之终始也。“六十而耳顺”者,顺,不逆也。耳闻其言,则知其微旨而不逆也。“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者,矩,法也。言虽从心所欲而不逾越法度也。孔子辄言此者,欲以勉人志学,而善始令终也。

孔德

于2018年3月10日

若兰居

目录

上一章 2-3 道之以政章

下一章 2-5 孟懿子问孝章


临夏市17251516958: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可衬汇新:[答案] 子曰:“吾十有(1)五而(2)志(3)于学(4) 注:(1)有,通“又”,即十五岁. (2)而,连词,表示前后两个词的相承关系. (3)志,在此为“立志”之意.朱熹《集注》曰:心之所之谓之志.又曰:志乎此,则念念在此而为之不厌矣. (4)...

临夏市17251516958: 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写出原文解释译文 -
可衬汇新:[答案] 【原文】 2·4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 【注释】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

临夏市17251516958: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的翻译 -
可衬汇新: 出处:《论语为政篇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临夏市17251516958: 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写出原文解释译文 -
可衬汇新: 【原文】 2·4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 【注释】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

临夏市17251516958: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意思 -
可衬汇新: 译意: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为什么孔子在谈到...

临夏市17251516958: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可衬汇新: 你好,此段话出自于《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翻译为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遇事不迷惑,五十岁就明白了有些事不能为人力所支配,六十岁时可以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却又不超出规矩.”(《为政》)

临夏市17251516958: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的原文 -
可衬汇新: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的原文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该句出自《论语·为政》,意思是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

临夏市17251516958: 问几句名句的意思(翻译一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
可衬汇新: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大学之道;三十岁能够自立于道;四十岁能不受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六十岁所闻皆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临夏市17251516958: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2 -
可衬汇新: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少了一个小分句) 孔子说:“我,15岁时,立志于学习,30岁能自立于世,40岁时遇事就不迷惑,50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60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了70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做什么便做什么,也不会超出规矩.”

临夏市17251516958: 吾十有五而志干于学……的论语是什么 -
可衬汇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到事情不迷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广泛听取多种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