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庐山写的《题西林壁》一诗,道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和感悟?

作者&投稿:素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题西林壁》这首诗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结论的哲理。
《题西林壁》【作者】苏轼 【朝代】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白话释义: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题西林壁》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就是常说的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

扩展资料: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
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谢邀:

开篇明义,《题西林壁》一诗是宋代诗人苏轼的在游赏庐山时,题写在庐山脚下的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诗人以极其精炼的语言,道出了深邃的审美境界与深刻的哲理思考,成为了一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歌。

1084年三月,身在黄州的苏轼接到新的任命书,到汝州任团练副使。四月,苏轼离开黄州到汝州赴任,途经江西九江的时候,他游览了庐山,一来是寄情山水,二来是借山水消除因工作为他带来的疲劳。

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矗立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称古已有之。这里冈峦环列,山峰连绵,云雾翻卷,烟雨蒙蒙。历代文人游历此地,莫不被其奇幻瑰丽的山色倾倒,且留下了吟咏赞叹庐山的华丽篇章。

唐代诗人钱起就曾赞叹庐山:“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只疑云雾里,犹有六朝僧。”在众多诗人眼里,最使人感觉奇幻骇异的是庐山的风云雾霭,以为是它造就了此山的神奇莫测。

苏轼刚到庐山时,呈现在眼前的景象是山谷奇异而秀丽,这样奇异的景色是他平生从未看到过的,接踵而至的山形和景色让他的两眼几乎是应接不暇。匡庐七峰的奇险壮丽、变幻莫测引起诗人勃勃兴致,他笔耕不辍,为这座名山共写下七首诗。

而这首《题西林壁》,是他和他在西林寺僧人的陪同下游玩庐山脚下的西林寺,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的一首诗。该诗可以说是苏轼对此次庐山之行的一个总结,也是七首咏庐诗之中的精品佳作,原诗如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到处看山了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尽情地游览了庐山,饱览了庐山的秀丽风光,真切淋漓地道出了自己的亲身体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眼中的庐山,从正面看,它是一道连绵不绝的山梁;从侧面看,它又成为一座耸立峭拔的山峰。当你再从不同的距离、不同的高度去看它的时候,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又是各式各样互不相同的形象。

庐山三面环水,西临陆地,深壑高岩,千姿百态,壮观无比。不管是横看、远看、高看,还是侧看、近看、低看,都可欣赏到庐山美景:横向看过去,庐山是层层叠叠的山岭;从侧面端详,庐山是由一座座相连的奇峰组成的。

为什么从横向的角度和从侧面的角度看庐山,会有完全不一致的视觉体验呢?这首先是因为视觉角度不同,映射出的形象就必然不同。其次就是参照物的不同造成映象感受不同。

因为远看、横看时,有其它的事物作参照物,形成对比,就觉得小、不怎么高;而近看、侧看时,情景截然不同,由于山势浑然一体,站在山脚下往上看,必然会觉庐山高大、雄伟。

在这里,诗人已经不是普通的观景者了,他很自觉地将自己摆在了一个探索自然奥秘、思考哲学问题的智者位置。面对庐山的绮丽景致,诗人并未只沉浸于对美景的赏玩感叹,而是清醒地观察、理智地思索,透过庐山迷雾看透其本相与实质。

诗人从不同地点、不同角度看到的庐山万千异态只是庐山局部景致,而并非其本来的、完全的面目。因为游人不管处于何处、以何种角度欣赏庐山,都身在山间,只在其间流连,未能超然庐山之外统观全局,一览总貌,自然难睹庐山真容本相。

庐山的景象虽然令人难以捉摸,但不胜感慨的诗人还是一语道破了其中的玄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大意是说: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真实形象,就是因为身在此山之中,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

这其实是诗人的议论,也是以理入情的诗歌创作手法。它无疑是在启示人们,认识事物往往受到局限而流于主观性、片面性、表面性。

从排篇布局来看,这首诗前两句是言景,后两句则是在说理。诗从“横侧远近高低”六个方面观察庐山,其观感均不相同,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诗人为了认识庐山的本来面貌,往来于山的上下左右,或远或近,或仰望或俯瞰,不断地探视,不断地思考。

由此不难看出,苏轼通过对庐山全方位、多角度的描写与总结,揭示了自己悟到的哲理:对世间万物也应像对庐山,必得做全面观察分析,才能得出结论,切忌片面性,谨防以偏概全,更不可被事物局部现象迷惑,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诗人以议论对之前的庐山胜境描述升华到理性的思考层面,指出人们之所以把握不住庐山全貌、看不清它的真面目,是因为身在其中,不能对其多方全面观察。

《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理的眼光从中得出的对真理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

从整首诗来看,诗人的语言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鲜明的感性与光辉的理性交织一起,成为一首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的好诗。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邈远,使历代读者百读不厌,激起人们无限咀嚼回味和遐想深思。



苏轼在庐山写的《题西林壁》一诗,这首诗中道出了人生无常,应该及时珍惜当下的道理。

人的一生当中会有很多追求以及理想,但有的时候总是不尽人意,尽管如此未来的生活还是要继续,只要自己的内心够开朗就行。

这首故事告诉了我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一个道理,苏轼非常的有才能。


苏轼的《题西林壁》如今刻在哪里?
从黄州前往汝州途中苏轼途径九江,在此地暂作休息之余他与当地友人结伴前往庐山游玩。庐山因为风景秀丽自古以来便是一处备受人们喜爱的去处,而苏轼前去庐山游玩之后也被此处壮丽的风景所打动,故而创作出了《题西林壁》。这首诗之所以名为《题西林壁》,其原因在于它是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的。苏轼在庐...

题西林壁暮江吟雪梅这三首诗是什么意思?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

苏轼在庐山写的诗有哪些?
1、《题西林寺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2、《登庐山怀李十使君渤》读书庐山中,作郡庐山下。平湖浸山脚,云峰对虚榭。红蕖纷欲落,白鸟时来下。犹思隐居胜,乱石惊湍泻。3、《初入庐山》苏轼 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为什么叫《题西林壁》
因为《题西林壁》是题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西麓。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题西林壁》是苏轼于1084年(宋神宗元丰七年)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从中揭示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

苏轼的题西林壁如今刻在哪里
从黄州前往汝州途中苏轼途径九江,在此地暂作休息之余他与当地友人结伴前往庐山游玩。庐山因为风景秀丽自古以来便是一处备受人们喜爱的去处,而苏轼前去庐山游玩之后也被此处壮丽的风景所打动,故而创作出了《题西林壁》。这首诗之所以名为《题西林壁》,其原因在于它是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的。苏轼在庐...

题西林壁赞美了庐山什么什么的景象
知识扩展:《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句,创作于他被贬官后,游览庐山,在庐山西麓的西林寺题写这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两句诗,苏轼以他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犹如一条巨龙蜿蜒盘旋;而从侧面看,山峰又变得...

题西林壁这首诗蕴含着什么的人生哲理
1、《题西林壁》这首古诗告诉了我们:“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2、原文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3、白话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

《题西林壁》中的识字的诗意是什么?
《题西林壁》中的识字的诗意是:识:认识、辨别。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

《题西林壁》是诗人游观()的总结。诗中写游山所见的诗句是()这两句的...
原文:《题西林壁》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注释 ⑴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⑵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⑶各不同:各...

题西壁林的意思
题西壁林的意思如下在西林寺的墙壁上书写。1、《题西林壁》《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13735004449: 宋朝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中的诗句什么说明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 -
度缸消栓: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中.说明了一个道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13735004449: 《题西林壁》诗的内容 -
度缸消栓: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如果我的回答帮到你,请采纳,好评!谢谢!承天载地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13735004449: 题西林壁是什么时期诗人什么题在什么墙壁上的一首诗 -
度缸消栓: 宋代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13735004449: 《题西林壁》 -
度缸消栓: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13735004449: 题西林壁是苏轼的什么诗?题西林壁苏轼诗?
度缸消栓: 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同 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此山 注释 西林即庐山西林寺 缘:因 此山:指庐山 简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山...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13735004449: 谁能告诉我题西林壁这首诗的意思
度缸消栓: 位于江西省北部,耸立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的庐山,自古有“匡庐奇秀甲天下 ”... 这便是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这首诗,是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与友...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13735004449: 《题西林壁这首诗是什么在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院什么上的一首诗. -
度缸消栓: 《题西林壁》这首诗是(苏轼)在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院(墙壁)上的一首诗《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题西林壁宋代: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希望能帮助到你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13735004449: 题西林壁是谁写的?内容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
度缸消栓: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2. 缘:因为. 3. 此山:指的是庐山. [简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13735004449: 谁知道古诗题西林壁? -
度缸消栓: 题西林壁 tí xī lín bì 诗篇名.北宋苏轼作.西林,即庐山西林寺.缘:因为. 此山:指的是庐山. 〔全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简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13735004449: 《题西林壁》中( , )这一句告诉我们看问题要从多个角度去看 -
度缸消栓: 《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句告诉我们看问题要从多个角度去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