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插队的知青岁月(14).知青小院

作者&投稿:印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4.知青小院

       我们刚到马范桥时,村里还没有为我们建造统一的知青住房,知青们都分散的住在不同的地方,我和弟弟住在大队的空房子里,算是村里的现代建筑,尽管也是干打垒,却是仿造现代城里的房屋建设的,坐北朝南玻璃门窗光线明亮,我们两个和一队的三个知青住在一起,虽然五个人在一起有些挤,住宿条件还是挺不错的。四队的四个女生就住在我们隔壁,其他的六个人都住在农民的家里。

       两年以后,大队给我们建造的房子造好了,位置就在我们现在住的大队公房对面,坐南朝北一排平房,最东头一间住着张春霞、姬巧玲、冯太凤、张官美四队的四个女生,过来第二间是个小间住着阎杰玲、袁惠明三队的两个女生,再过来第三间是个大房间住着郭振勇、杨京辉、李冀星、靳路平一队的四个男生和三队的一个男生叶彦钦。最西头一间住着胡明山、粘杰、徐航、徐进二队的四个男生。

       知青宿舍建筑形式也是仿造城里的平房样式,却是干打垒结构,先用石块砌出地基,再用砖砌成框架用麦秸和泥打垛成墙,架上木制的大梁及檩条,钉上木椽铺苇席,青瓦铺顶,外墙用白灰抹平。不同于普通农村住宅,我们的住房是玻璃门窗,青瓦铺顶檐廊出厦,屋内白灰抹墙,每个房间都盘有煤火炉子,用作冬天取暖,不过还是泥土地面。新房盖的挺漂亮,美中不足的是房子坐南朝北,屋里光线不好。两排相对而建的平房之间,在东头建了我们的知青伙房,三面围成了一个宽敞的院子。

       农村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天三晌下地干活吃饭睡觉日复一日简单单调,好歹是一群年轻人在一起也很热闹。晚上吃了晚饭,大家聚在一起聊天唱歌讲故事打扑克,那时候我们很多人都会有一只口琴,合着优美的口琴声大家一支接一支的唱着熟悉的歌曲,八个样板戏更是耳熟能详,后来大家又喜欢唱起了豫剧,只记得毛孩用细细的嗓音唱样板戏豫剧杜鹃山选段颇受欢迎,除了样板戏还唱起著名的豫剧朝阳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欢乐。

       那时候农村里的文化生活很贫乏,大队部订有一份报纸,我们都看不到,还有就是有线广播,每家安装一个小喇叭箱,播放一些新闻,两报一刊社论,革命歌曲八个样板戏,我们知青点也没有。马范桥的知青家庭出身都是普通企业职工,大家的生活都很简朴,知青点里只有我有一台百泉牌七管半导体收音机,那是父亲买给我们兄弟两个的一件奢侈品,也是知青点的宝贝,收听时事新闻,了解政治方针国家大事,听听歌曲音乐样板戏,给单调枯燥的生活带来了新鲜活泼的气息。有一次不小心把收音机摔到地上塑料壳子摔坏了一点,弟弟又请队里的木匠宝蛋给做了一个木头盒子保护起来。

       下乡后第一个春节,忘记了是什么人提出倡议知识青年与贫下中农一起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也就是春节不回家,村里也要求我们知青能为乡亲们举办一个春节文艺表演。我们知青点里的张春霞、袁惠明、郭振勇在学校的时候就是文艺活动积极分子,他们负责组织这台节目,节目无非是唱歌跳舞和京剧清唱,我们这拨知青里没有能够演奏器乐的,也没什么音响,不过还是吸引了村里的老老少少,我也被派了一个节目,和郭振勇清唱了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李勇奇和少剑波的对唱:早也盼晚也盼,我演李勇奇,还破天荒的化了油彩上台表演了一次,村里的文艺爱好者也操起板胡,表演了村里最流行的地方戏怀梆,这是一种唱腔高昂激扬的地方戏,也就是在这方圆几十里流行。为了这次演出,大队还专门拉沙土堆垫了一个土台子,也算是马范桥唯一的一次文艺活动,让村里的人议论了好几天。

       春末夏初的一天,我们忽然发现,在我们院中间一座茅草屋的房顶上,竟长出了一丛很大的蘑菇,现在想起来那是一种很普通的平菇,可是我们谁也不知道这是什么蘑菇,大家围着摘下来的蘑菇左看右看,害怕有毒不敢吃。我和小勇实在打消不了想吃的欲念,决心冒险一试,听说大蒜能解毒,就用大蒜配着把蘑菇给炒了,那种鲜美的味道是我今生今世没有品尝过的,我们吃了蘑菇的人也没有任何异常,晚上炒蘑菇的菜汤给大家下了一锅汤面条,同样让人赞不绝口。自那以后,直到茅草屋被拆掉,也没有再长出过蘑菇来。

        知青住房建好以后,我们在院子西头靠着大队部的院墙垒了一个猪圈,春天捉两个小猪娃,养到半大卖掉一个自己养一头。用伙房的刷锅水和麦麸、剩饭剩菜喂猪。到了春节前,猪长成了就杀了过春节。杀猪的时候,我们请了村里的杀猪匠帮忙,我们自己也就是帮着把猪捉住捆牢,烧好热水帮着烫猪刮毛。杀了猪,猪头猪蹄猪下水煮了请大家吃饭。猪肉分了每人一份回家过春节,心里也是美滋滋的。

       忘记了是谁给了知青一条小黄狗,它就成了知青们的宠物,也忘了小狗的名字,不需要专门喂它,大家都喜欢它,吃饭时给它一点就够了,小黄狗性格很温顺,也很粘人,我下地的时候也会带着它。记得一个春天里,我在麦田里浇拔节水,宽阔的麦田一眼望不到边,拔节的麦苗郁郁葱葱,茎秆和叶片舒展开来生机盎然,充满了生命的张力,蓝天下,春天的阳光温暖明媚,清清的井水沿着垄沟,缓缓的流进苏醒了的土地,泥土散发出淡淡的土腥味,与空气里弥漫着的麦苗青甘草香混合在一起,和煦的春风送她扑面而来,那是生命的原味,它从土地和麦苗的茎叶散发飘逸过来,沁人心扉。我静静地坐在垄沟沿上,半大的小黄狗慵懒的躺在我的身旁,看着缓缓流淌的渠水,春困秋乏,我好像被春天醉了。

       小黄狗长得很快,一年就长成了一条英俊的大狗,它到处乱跑寻找朋友玩,一天它跑出去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我们四处打探也不见踪影,我想它是在谈恋爱时被人捉去给杀了。大家很伤心,马范桥的知青从来没有偷过老乡的鸡杀过老乡的狗,可是自己养的狗却被人偷着杀了。我们院里还养着一条黑白花狗,远没有小黄狗讨人喜欢,它也长大了,大家说,与其让别人杀吃了,还不如我们自己杀了,可是我们下不了手。冬天的时候,我们请了队里的一个农民帮我们杀狗,他把狗吊在树上,然后把一瓢水浇进狗嘴里,就把狗给闷死了。剥下的狗皮让他带走了,狗肉我们煮着吃了,我也没觉得那狗肉有多好吃。我们也没有再养狗。

       冬天的时候,晚上我们都喜欢在厨房里挤在一起,说笑逗乐打牌讲故事,村里的年轻人没事了也喜欢到知青的小院来玩,不管怎么说,他们很愿意听那些城里的很多新鲜事。那个时候城乡差别还是很大的,一个城镇户口购粮本就把人钉死在农村很难走出来,马范桥并不算是偏远地区,离新乡市不过一百多里地,离焦作市三四十里地,可是农村人去一次可不容易。知青带来了城里的生活方式,穿着打扮,娱乐文化,让追求新鲜的年轻人感到向往,我们是从城市下到社会的底层来了,可是知青在村里老乡看来还是一群高高在上的城里年轻人。

                                                                                                                  未完待续


下乡插队的知青岁月(1)等待分配
小燧和伟光是高我一年的邻居,他们都已经下乡插队落户,那天他们从农村回家休息,我们碰在一起聊起了未来的生活,他们已经厌倦了农村里贫瘠枯燥劳累苦闷的日子,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我们三个人一拍即合,决定到上海去看看,刚好我们都有亲戚在上海,第二天我们三个没有给家里打任何招呼就跑到火车站...

难忘的知青岁月
全国上下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奔赴农村,奔赴遥远的边疆。 我于1976年初也随着这浩浩荡荡的知识青年大军来到农村插队。虽不像北京、上海那样大城市的知青都去了云南等边远地区,可也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家。心里总有些不舍和离情在里面,加上那时年少,流泪自然也是有的。当时我们知青组有10名女生,6名男生,加...

我们的知青岁月——插队生活的苦与乐
下乡插队三年我们吃了不少苦,还记得上山开荒种萝卜,种土豆,种之前先要把荒地开出来。在陡峭的山坡上豆站不稳,还要举着镢头挖地,荒地里杂草丛生,葛条遍地,抡起镢头挖了半天才挖出一条又粗又壮的葛条根,一看,手上磨起了血泡。从山上往回走,山坡又陡又滑,我们就手脚并用坐在地上往下蹭。...

难忘的知青岁月
那年代的知青岁月是苦中作乐,有过知青生活的人都难以忘怀。知青是上世纪60~70年代中国社会独有现象。那时候工业落后,城市就业能力有限,毛泽东同志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战天斗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其实我们仅是一名初中毕业,文化并不高,俗称为“知青”,我也是当年千百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一员。 初中毕业后,我被...

你是否有过下乡插队的经历?下乡插队了几年?
1974年4月(74年1月,高中毕业,年仅17岁),我加入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股 历史 洪流,在广阔天地锻炼了4年。 回想起我那知青岁月,就像山涧的泉水,把往事像泉石般冲洗得晶莹剔透,使我难以忘怀。 知青四年,时光漫长而单调:插秧、收割;种地,收获。 我每天从黎明的薄雾走进荒草萋萋的田埂,收工时,月牙,已悄悄地挂在...

知青岁月的那些事
不忘初心,知识青年在广大农村的历炼,给农村送去新思想,新知识,在农村生活生产的实践中改变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成为理想信念。      逝者如斯,知青岁月的那些亊让人难以忘怀也就不足为奇了。陕西省宜川县北京知识青年下乡插队侧记 2022.3.8日手机随拍 ...

老照片:知青岁月
1976年,长春市,各界人民的欢送仪式,是对他们的崇高敬意和期待,也是对他们青春奉献的深深铭记。这些老照片,就像一部无声的历史长卷,记录了那一代知青在北大荒的岁月,他们的汗水、泪水、笑容和坚韧,都刻在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成为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一段难以忘怀的知青岁月。

你是否有过下乡插队的经历?下乡插队了几年?
3. 尽管下乡插队几年无所谓,但关键是我们响应党的号召,听毛主席的话,参与其中。我们成为了国家发展中的一块基石。4. 1974年4月,我加入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洪流。在广阔的天地里,我锻炼了四年。5. 回想起我的知青岁月,就像山涧的泉水,把往事冲刷得晶莹剔透,使我难以忘怀。6. 知青四年,...

难忘的知青岁月(二)
从1969年大年初一开始,我们这些来自津市,常德,长沙的知青们便开始返乡探亲了。当时,我们插队落户所在地离县城二十余里,根本就没有公共汽车。县城离津市42公里,一天仅有一趟班车,根本不可能买到车票。怎么办?也不知道是什么力量驱动,我们大多数同学们居然作出徒步走回家乡的决定!    &...

难忘的知青岁月
到了生产队集合后,才知道队里还没有腾出给我们知青住的房屋,女生暂时就安排在队里相对条件好的五婶家(她儿子在县政府工作)当天我们就领到了与农村土地亲密接触的生产工具,扁担、粪桶、锄头、镰刀,如同战士领到了钢枪,战场就是脚下这片广袤的土地,看着这些只是在电影和小人书里看到过的“武器”知青们都有些激动,...

玉山县15626752999: 知青十几岁就去农村? -
姚鲁德宝: 1969年下乡的北京知青中,有不少人没到16岁.我知道的最小者是14岁.很多年以后,这些人在退休时,其知青身份未曾受到社保的质疑.所以,16岁作为下乡知青年龄下限的做法,肯定不是国家的政策.你当年下乡时,如果是随学校的同学一起下乡,就是典型的知青下乡方式.或可到户口所在地的派出所开出户口迁移证明,到上一级社保局申诉.但如果是随家人一起下乡,就可能会被认为是“回乡”,情况就比较复杂了.但应该与年龄关系不大.

玉山县15626752999: 小学生知青岁月读后感800字 -
姚鲁德宝: 知青岁月 土城子知青点儿,有两大一小.大的是大杨儿和大白,小的是小玉. 大杨儿是知青点队长,人高马大,年龄也最大.小玉是上海姑娘,又瘦又小,年龄也最小.看她下地干活儿也真不顶个儿,就让她在家做饭.那大白呢?是知青点儿的忠诚卫士,一条大白狗……

玉山县15626752999: 赞美知青的句子 -
姚鲁德宝: 少小离家,千里外,茫茫荒野. 风起处,金戈铁马,旌旗猎猎. 壮志干云冲牛斗,丹心似火融冰雪. 放声歌,起舞挽清风,邀明月.韶华去,追学业; 劳作苦,拼争烈. 纵几多厄运,志坚如铁. 千万青春留沃土,一泓碧水存山岳. 踏西峰,...

玉山县15626752999: 下乡时14岁能视为知青?
姚鲁德宝: 可以

玉山县15626752999: 知青大结局是什么? -
姚鲁德宝: 结局是:北大荒.周萍,方婉之,谢菲,薛艳,汤洋洋,老耿头等从县里照完相回来的路上,碰上黑风口的林子着火,知青们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救火行动中. 大结局剧情介绍: 知青们在山上作业,周萍大胆表示了对赵天亮的爱意,大家哄笑连...

玉山县15626752999: 最后一批知青是什么时间下乡的 -
姚鲁德宝: 当时并没有停知青下乡,但是,78年高考需要下乡去的才能报名.留在城里的人要符合不下乡条件,所以.1978年有知青下乡.虽然是少数人,应该是最后一批吧!现在出现的'新知青'是只'三支'青年!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