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有哪些经典的军事思想?

作者&投稿:于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诸葛亮的军事战略思想表现在哪里?~

诸葛亮处在汉末混战,三国鼎立时期,他的军事战略思想首先表现在能够纵观天下大势,利用各方矛盾,结盟为援,抗御强敌。诸葛亮善察大势,这在三国人物中是较为突出的。正是由于他从大处着眼,从战略全局上看问题,才能在《隆中对》中把利用吴、魏矛盾,联吴抗魏作为长期的战略方针确定下来。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孙、刘两家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刘备也因而占据了荆、益二州。后来蜀吴交恶违背了这一方针,刘备遂先失荆州,后遭败绩。诸葛亮执掌蜀国军政之后,恢复了联吴抗魏的政策,数次派遣邓芝、陈震使吴修好,结盟定约,希望吴国“以同盟之义,命将北征,共靖中原,同匡汉室”。特别是在孙权称帝,蜀汉诸臣欲与吴国绝交时,诸葛亮详细地分析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矛盾关系,”重申了维护吴蜀联盟的重要意义,保证了联吴抗魏方针的顺利执行。
诸葛亮这种依据客观形势的发展情况。分析斗争各方面的矛盾关系,联络可以结为盟友的力量,共同抗御主要强敌的战略思想是很有价值的。

  诸葛亮认为,弱者所从事的战争只要是正义的,就可能战胜强者。“据道讨*(邪伪),不在众寡”(《三国志_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刘备虽然力量寡弱,但由于据有兴复汉室的正道,信义名闻四海,完全可以赢得百姓箪食壶浆的欢迎,消灭邪伪,实现统一。注重人谋,认为名望低微、兵力寡弱的曹操所以能够战胜袁绍,以弱为强,不仅是靠“天时,”也是靠“人谋”(《三国志_诸葛亮传》)。为发挥“人谋”的作用,建议刘备分阶段实现兴复汉室大业。先避中原之实,击南方之虚,夺取力量薄弱的荆(约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二州,同曹魏、孙吴三分天下。然后据险防守,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修明*,积蓄力量。一旦天下有变,则挥军北上,一路从荆州指向宛、洛,一路由益州出师秦州,钳形攻魏,占有中原。为完成这两个阶段的战略任务,他主张并坚持两弱结盟、共抗强敌的策略。认为孙吴长期据有江东,国险民附,贤能为其所用,与刘备集团有共同抗曹的利害关系,具备充当同盟者的条件。与之结盟,可免除两面受敌的威胁,牵制、分散强者的兵力。否则,两弱结仇用兵,将会顿兵相持,坐而待疲,使强者得志。为实现两弱结盟,主张抓住强者对两弱进攻的契机,对孙吴晓以利害,以必要的让步为代价

  治军思想:
  为了用有限的兵力抗衡和战胜大国,诸葛亮主张把建军重点放在提高军队质量上,从多方面增强战斗力。
  ①重视部队的节制和训练。认为有节制的部队,即使将领无能,也不会被打败。街亭失败后,主张精简将士,实行变通之道,强调“若不能然者,虽兵多何益”(《三国志_诸葛亮传》裴松之注)。为使蜀军战术胜人一筹,他作八阵图,演练部队。
  ②主张以法治军。认为蜀地过去威刑不肃,失之过宽,应当纠之以严,“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三国志_张裔传》)。强调高级将领既要严于执法,又要以身作则,讲究信用。当部下违反节制导致街亭失守时,他遵循《春秋》古训,勇于承担责任,主动自贬官职。

  ③讲究为将之道。要求将帅志虑忠纯,晓畅军事,为人表率,善于捕捉战机。要求主将与各将领同荣共辱。鼓励部属“勤攻”自己的缺点失误,以求集思广益,事业有成。

  ④重视改进武器装备,改善后勤保障,一方面讲究武器质量,发现质量不好,追究主管者责任;一方面进行技术革新,力图以技术优势弥补兵力的寡弱。他所改革的连弩,成为极具威力的远射武器,并以此装备5000连弩士;又发明木牛流马,以节省人力,提高军粮运输效率。为支持长期作战,主张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北伐中,在汉中黄沙和前线敌境屯田,建立粮仓,同时通过收割魏境麦田等措施,就地筹粮,以缩短运输线,保证供给。

首先,治军以明。诸葛亮治军以明包括正反两个方面的内容,从正面来说,诸葛亮治军以明表现为:

一、提出明确的道德要求。如《将苑·谨候》一文就集中表述了这方面的内容。诸葛亮认为师出以律,失律则凶,律有十五,其中明白地指出要“勇”、“廉”、“平”、“忍”、“宽”、“信”、“敬”、“明”、“仁”、“忠”等有关道德方面的要求。

《将苑·将材》一文中要求将帅要具备“仁”、“义”、“礼”、“智”、“信”的才能。《便宜十六策·阴察第十六》一文中说阴察之政要有五德:“禁暴止兵”、“赏贤罚罪”、“安仁和众”、“保大定功”、“丰挠拒谗”。

二、规定严格的法令规定。如诸葛亮亲着的《法检》两卷、《军令》两卷(现存仅为《军令》十五条),制定的《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等条规。《便宜十六策·斩断第十四》一文对不听从教令的“轻”、“慢”、“盗”、“欺”、“背”、“乱”、“误”七种情形的严肃处理。

其次,以信为本。诸葛亮治军重信。诸葛亮认为,“信,重然诺也”,也就是说,“信”就是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言出必行。不诚者失信,如果不知道守信用,那么作战一定会失败;如果有法令而不能够执行,那么即使有百万之众,也是毫无用处。

反之,如果用信义来鼓励将士,将士没有不拼命效力的。因此,诸葛亮强调治军要以信为本,“夫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以信为本,就赏罚而言,诸葛亮认为要“赏罚有信”,因为用赏罚来判定功过,士卒就会知道守信用;就将帅而言,诸葛亮认为所谓信将,即“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

扩展资料:

诸葛亮的廉政建设的影响:

身为丞相,诸葛亮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他不仅带头廉政,树起一面旗帜,同时还把廉政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设来抓,对蜀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诸葛亮时期的廉政建设,首先表现在对蜀汉宫城规模和惠陵规模的严格控制上。在诸葛亮执政时期,年青的后主,常欲采择以充后宫。当时负责宫中事务的董允以为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终执不听。

后主皇妃之数是一个复杂问题,涉及到皇宫规模建制等诸多问题,非董允所能决定。当时,“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诸葛亮在蜀汉上层创造了一个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围,蜀国官员以诸葛亮为榜样,为官节俭,力戒奢华,造就了整整一个廉政时代。



1。火烧博望坡 话说为诸葛亮出山后的处女战,也是成名战。后人还有诗来称赞:'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谈笑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可见这一仗对诸葛亮的重要性。可再看一下史书,不对劲了: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四【汉纪五十六】
孝献皇帝己建安七年(壬午,公元二零二年)载 : « 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曹操遣夏侯敦、于禁等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敦等追之。裨将军巨鹿李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窄狭,草木深,不可追也。”敦等不听,使典留守而追之,果入伏里,兵大败。典往救之,备乃退。 » . 就是说这次战役发生在建安七年(壬午,公元二零二年)。

那诸葛亮同志是什么时候出江湖的呢?:《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汉纪五十六】
孝献皇帝庚建安十二年(丁亥,公元二零七年)载 : 初,琅邪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颍川徐庶与崔州平谓为信然。州平,烈之子也。古士,刘备在荆州,访士于襄阳司马徽。徽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徐庶见备于新野,备器之。庶谓备曰:“诸葛孔明,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备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备由是诣亮,凡三往,乃见。“
原来博望坡战役五年后刘备他老人家才三顾的茅庐呀。显然,这“火烧博望坡”一战是打了,但刘备老先生那时还没能指望的上诸葛亮同学,只能是自己打得了。为了核实,再查查《三国志•先主传》:'使拒夏侯敦、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敦等追之,为伏兵所破。' 再看看《三国志•李典传》:”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敦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敦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敦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敦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 敢情是刘备投奔刘表之后,刘表对刘备虽然不加重用,但也算是厚待,给了他一些军队,让刘备驻扎在新野,看守荆州的北大门。曹操闻讯,立即派大将李典和夏侯敦在博望与刘备对垒。后来,刘备设下伏兵,先自烧博望,佯装战败而逃,结果打了一个漂亮的歼灭战。唉,证据确凿,加不到诸葛亮同学的头上了。

2。空城计
嗯,这一战名气更大了,是享誉中外的三十六计之一。可俺翻遍了史书,也没有见到关于诸葛亮同学玩这一手的相关记载,倒是发现了一些别的同学使过这一招:
《三国志 赵云传》注引中记载:“夏侯渊败,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以为可取,云兵随忠取米。忠过期不还,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营),迎视忠等。值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哉,其大众至,势逼,遂前突其阵,且斗且却。......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于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 。原来赵子龙使过(也让俺知道了”偃旗息鼓“这个成语的来源典故) 。
《资治通鉴》中同样有记载:”孝献皇帝癸建安二十四年三月,魏王操自长安出斜谷,军遮要以临汉中。刘备曰:“曹公虽来,无能为 也,我必有汉川矣。”乃敛众拒险,终不交锋。操运米北山下,黄忠引兵欲取之, 过期不还。翊军将军赵云将数十骑出营视之,值操扬兵大出,云 猝与相遇,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却。魏兵散而复合,追至营下,云入营,更大开门, 偃旗息鼓。魏兵疑云有伏,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劲弩于后射魏兵。魏兵惊骇, 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备明旦自来,至云营,视昨战
处,曰:“子龙一身都为胆也!”操与备相守积月,魏军士多亡。夏,五月,操悉
引出汉中诸军还长安,刘备遂有汉中。“。这两段史料就比较吻合了。
再看看《魏略》是怎么记载的:”魏略曰:孙权尝自将数万众卒至。时大雨,城栅崩坏,人民散在田野,未及补治。聘闻权到,不知所施,乃思惟莫若潜默可以疑之。乃敕城中人使不得见,又自卧舍中不起。权果疑之,语其部党曰:『北方以此人忠臣也,故委之以此郡,今我至而不动,此不有密图,必当有外救。』遂不敢攻而去。“ 原来文聘对孙权也用过这类似的一手。“聘在江夏数十年,有维恩,名震敌国,贼不敢侵。”可叹文聘也是荆州刘表手下一员文武双全的猛将,被”三国演义“给贬得一钱不值了。至于诸葛亮同学使没使过这一招,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3。草船借箭
又一个经典战役,又一次见不到任何关于诸葛亮同学的正史记载,还是看看人家的罢:
《补三国志》卷下:建安十八年正月,曹操带兵南下,临江伐吴,受挫,坚壁不出。吴大帝(孙权)乃自乘轻船,从濡须口入魏军(驻地边)。诸将皆疑是挑战者,欲击之。”曹操却说:“此必孙权!欲见我军部伍也。”命军中皆精严(备),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大帝因回船,复以(船之另)一面受箭。箭 均,船平,行五六里回还,作鼓吹。”曹操见其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只好长长地叹了口气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刘表)儿子,豚犬耳!”就此撤兵北 还。
还有《魏略》载:“权乘大舰来观军,公(曹操)使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复,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看来这次是孙大帝偶遇曹丞相,发生了点小不愉快,还是没有诸葛亮同学的事。而且根据这些史书描述,同志们乘坐的船都是战舰而非草船。也是,谁拿自己的脑袋开玩笑,用这种方法来“筹款”?

4。舌战群儒
又一个大家津津乐道的“传奇故事”:诸葛亮同学潇潇洒洒,一个人跑到江东,去跟人家一国之名士辩论去了,还把包括张昭张子仪这样的“名嘴”都说的一愣一愣的,个个都“不能对”。有这回事么?反正没有见过正史记载(按说这么惊天地,气鬼神的事史书不可能略过不提呀?)看看《三国志 诸葛亮传》(好像我那时候高中语文还学过节选) 中记载:
“先主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时权拥军在柴桑,观望
成败,亮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
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 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 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 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驽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 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曹公败于赤壁,引军归邺。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弄了半天,原来诸葛亮同学就是激了激孙权呀,没有那”笑傲江湖“的豪迈。

5.气周瑜
”既生瑜,何生亮?“这句名言代代相传,真是腐儒皆知了,”三气周瑜“的故事
搞的周瑜真的像个心胸狭窄,阴险毒辣的小人似的。算了,先看看正史上大家对周公瑾的评价罢:
“器量广大”-----刘备,
“性度恢郭”,------陈寿
“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程普(东吴老将程普因为资历老而位在他之下,一直不服他,经常当众侮辱他,但他从来“折节容下,终不与较”。最后感动了程普,程普对人才有此感叹)
再看看后世洪迈、苏东坡等古人对周公瑾的人品,也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史书上称他“长壮有姿貌”,“恩信著于庐江”, “雄烈过人”,很难想象这样一个人物会是”三国演义“里描述的那样。《三国志》说得很明确:“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应变将略,非其所长。”而周瑜却正相反,长期统兵一方,担任东吴主要统帅或副帅,亲身参与指挥了几乎所有大的战役,军事才能不仅令对手折服,就是同样出类拔萃的江东领袖孙策、孙权等人也是十分敬服。孙权屡屡感叹周瑜是“文武筹略,万人之英”。 东吴的半壁江山,有一大半是周瑜的征战之功。无怪乎孙权称帝后曾多次流泪对众公卿道:“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所以,周瑜的文韬武略,还在诸葛亮之上,不知道嫉妒他什么?
抛开这些个人推断不说,就看看历史背景:看完史书的相关记载后,你会发现,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何来三气之说?至于周瑜病逝后,蜀国吊唁的代表是也庞统,而不是诸葛亮。

综上所述,对诸葛亮同学做一个概括性发言:
第一,诸葛亮同学是杰出的政治家,经济学家。(可参见有关”诸葛亮治蜀“的史料),
但说到军事家,就有点勉为其难了。在演义中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十分突出,作战手段十分多样化,有很多战例都具有军事学意义。这是小说的作者通过杜撰和结合前人的例子强加上去的,目的是为了刻画诸葛亮的形象。
其次,在心理学方面,诸葛亮的确是有辩才,但并不想演义中描写的那么神鬼莫测,强加给他的舌战群儒,三气周瑜,气曹真,骂王朗等都是没有事实根据的。
第三,演义中的诸葛亮善驱六丁六甲,能祈星求命,呼风唤雨,显然是不合实际的迷信。这是作者所处的年代所决定的。
诸葛的王佐之才就不说了,《三国志》里陈寿说的,“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窃以为,三国时代有王佐之才的,唯有诸葛孔明和荀文若二人...... 不扯远了,说诸葛的军事才能吧。
1、陈寿的两句话:
“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与?”
2、北伐最终没有成功。于是乎,在当今这个逐利社会,成功者自然非曹阿瞒、司马仲达莫属,加上现在的网络叛逆心理以及《三国演义》稍嫌过分的渲染,诸葛自然成为批判的对象... 恩,今天不是还有网友说了最惹人厌的帖子嘛,里面就有拿诸葛出来批判,以自己为史学家.先来看陈寿的话,“治戎为长,奇谋为短”,“治戎为长”,是说诸葛善治军,莫非治军不算军事才能?“兵圣”孙武刚上任是干嘛?他第一件事情就是治军。三令五申,然后杀了两个吴王宠妃,严明军纪。一下子,军队的战斗力就出来了。吴王阖闾虽然不爽,但从治军上,他看到了孙武的军事才能,从而成就了“兵圣”的传奇。至于“奇谋为短”,是和前面那句“治戎为长”对应的(这两句是汉语里的并列句,如果连这都反对,那......)。也就是说,孔明在“奇谋”方面的才能比他在治军方面的才能要差,请注意是诸葛自己的两项才能的比较,并未提到和他人的比较,陈寿说过诸葛亮“不善”奇谋了吗?说过诸葛亮“不会”奇谋了吗?盖当代人妄自猜测耳......同样的,“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这里也是两种才能的比较,是说前面的比后面的“优”,可同样没有说“将略”就差啊... 后面那句更是疑问句,陈寿可没敢下定论。后面还会说到,陈寿是史官,对兵家并不擅长,他的判断自然不如兵家的判断。再说,陈寿说的就完全正确?据《晋书 ·陈寿传》,陈寿的父亲原是马谡手下的参军,失街亭马谡被斩,陈寿的父亲也被诸葛亮处以“髡”刑(即削去头发)。而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很瞧不起陈寿。因此不能排除陈寿的这个评价是带有个人感情色彩,而且当时正是司马氏高压统治,蜀汉是魏晋的敌对国,因此陈寿不得不刻意回避这类问题,说些“优于将略”这样的含糊隐讳之词。
军事才能。
都知道三国里蜀最弱,孔明的BOSS刘备,是一个势单力孤的寒族人士,白手起家,没有家族势力可依靠,先后投靠公孙赞、陶谦、袁绍、曹操、刘表,居无定所,到处流浪,惶惶如丧家之犬。可得到孔明后,诸葛给出了经典的“隆中对”,成为蜀汉集团的立国之策。此后庞统、法正都对此战略思想做了进一步的修正和补充,但不可否认,提出这个观点的,是时年27岁的诸葛亮。扪心自问,哪位三国牛人在同样年龄就给出过这么清晰的战略思路?而且还成为BOSS采纳的立国之策?至于后来此战略思想没法实施,一个是该战略思想是建立在稳固的同盟的基础上(东吴显然不是),另一个就是荆州的丢失(这个可是蜀汉重要的钱粮来源地,且关羽手下那拨人,乃长年跟随刘备的精锐之士)。这样的战略思想的,就不算军事才能了?就说战术上的好了。诸葛北伐未果,综合国力使然。每次蜀军兵力都少于曹军(关键的是蜀军基本无骑兵,因为没马匹,到了关中平原,嘿嘿...),兵种也处于劣势(步兵对骑兵),没能成功,可也没什么大败,可这就被说成是诸葛军事才能差了。难道都要象李世民那样的天才,每次以少胜多才算得军事才能好啊?那同样道理,曹操汉中与刘备打,兵力远胜刘备却未果,也算军事才能差了?陈寿自己也说,“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成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耶?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第一个,对手是“人杰”司马懿,第二个,寡不敌众,请注意是在冷兵器时代;第三个,手下没有韩信、城父那样的名将;最后,陈寿说是“天命有归......”,拍司马氏的马屁去了...
(以下引用均为裴注三国志)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擒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
“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
“魏明帝自征蜀,幸长安,遣宣王督张郃诸军,雍、凉劲卒三十余万,潜军密进,规向剑阁。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十二更下,在者八万。”【仔细看下双方的兵力对比!!!】,而蜀军“相谓曰:“诸葛公之恩,死犹不报也。”临战之日,莫不拔刃争先,以一当十,杀张郃,却宣王,一战大克,此信之由也。” 诸葛治理的蜀军战斗力和士气可见一斑。
就是那位缩头乌龟司马懿,“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而魏国名将张郃出军追击蜀军,为诸葛亮设计射杀。魏明帝闻知大惊,在朝堂上当着群臣叹道:“蜀未平而郃死,将若之何?”
客观讲,当时魏明帝的战略思想就是守,司马懿也就乐得缩在营里不出了。可优势兵力+强盛国力(输得起),司马一直不敢与蜀军决战。可笑现在还有网友说他军事才能强于孔明,那在优势兵力下,直接把蜀军包饺子歼灭,不是可以提前统一了?
可见,“今仲达之才,减於孔明”。而诸葛去世后,司马懿来到蜀军营地,见其营垒井井有条,不由称赞说:“天下奇才也!”南宋思想家陈亮曾说司马懿此叹乃“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可以观其真情矣。”
另外,说诸葛亮没有军事才能的人,往往只说诸葛亮北伐,不谈诸葛亮南征。诸葛亮南征之事,《三国志》原文记载得非常简略,只有十余字:“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
裴松之注《三国志》引《汉晋春秋》载,诸葛率军南征蛮夷,“至南中,所在战捷。”对南人部落首领孟获采取“攻心为上”的办法,将孟获“七纵七擒”,使孟获对诸葛亮心服口服,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前面说到陈寿是史官,对兵事不熟悉,评价自然不如兵家的评价准确。
兵家推崇的“武经七书”之一的《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涉及到的军事家有十七人,多次被提到的军事家有八人,被问及的次数如下:孙武21问;诸葛亮13问;姜太公9问;曹操6问;司马穰苴5问;管仲3问;吴起3 问;韩信3问。三国人物就诸葛亮和曹操入选。
摘录一些:
太宗曰:“平突厥时用奇兵,今言正兵,何也?”靖曰:“诸葛亮七擒孟获,无他道也,正兵而已矣。”------莫非正兵不算军事才能?
太宗曰:“儒者多言管仲霸臣而已,殊不知兵法乃本于王制也。诸葛亮王佐之才,自比管、乐,以此知管仲亦王佐也。但周衰时,王不能用,故假齐兴师尔。”---------这里可是以诸葛亮是王佐之才,推出管仲是王佐之才!
靖曰:“臣前述进黄帝、太公二阵图,并《司马法》、诸葛亮奇正之法,此已精悉,历代名将用其一二而成功者亦众矣。但吏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请注意这里的语气,“吏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
这个可是在《三国演义》前就成书的,为唐初军事家李靖所著,北宋陈师道等认为是宋人阮逸伪托,元代马端临则认为是宋神宗熙宁年间王震等人所校正,但不管怎么说,兵家经典对诸葛亮非常推崇,难不成他们也不懂兵?
最后简单说说诸葛亮的军事理论研究,目前流传于世的《将苑》与《心书》各一卷,“皆言为将用兵之法”,旧题为诸葛亮所作。其实据学者考证,均系后人伪托。署为诸葛亮所作的兵书还有《六军镜》、《心诀》、《兵机法》等,盖因诸葛亮名气太大,后人假托其名以售其术而已。所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盖宋以来兵家之书,多托于亮。”

诸葛孔明军事才能并不出众,不过其作为战略家(隆中对)还算高明。若在太平年代,孔明或许更能大有作为,因为他更长于治理。作为治世之能臣,在乱世有点捉襟见肘了。

正如诸葛亮的扮演者唐国强说的:挖掘机学校哪家强?楼下的接下去。


诸葛亮的著作有哪些
4、《兵法二十四篇》《兵法二十四篇》是重要的蜀汉军事著作之一。据说为三国时期蜀汉名相诸葛亮晚年时所著,上面记载了诸葛亮几十年来行军打仗,治国安邦的经验。在五丈原之战中,诸葛亮在死前曾将此书和造用“连弩”之法等毕生所学传授给了姜维,使姜维成为了诸葛亮最有力的继承人。5、《草庐对...

蔼葛亮打过什么著名的战役
何况魏军之兵力乃是蜀军5倍之多。在对诸葛亮的战争中,“战术大师”司马懿失去了往昔“克日擒孟达”的果断沉着,也没有后来平定辽东的“指挥如意”,以及“赚曹爽夺兵权”时的诡诈权谋;在诸葛亮面前,他完全发挥失常,似乎难以找到诸葛亮的一丝破绽,也没有想出哪怕一条可以在理论上消灭蜀军的奇谋...

三国演义的人物简介及经典战役?
刘备称帝后,谙葛亮任丞相。公元223年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西南各族与蜀汉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 诸葛亮的一生共两个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有哪些
诸葛亮很高兴,就随司马徽拜萼玖为师.诸葛亮在萼玖处住有一年, 萼玖却什麼也不教,但诸葛亮仍旧恭恭敬敬奉侍老师,直到萼玖认定诸葛亮确实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时,终於将《三才秘篆》,《兵法阵图》,《孤虚相旺》诸书一一传授给他.这些书有道学的,有天文气象的,,有兵法的,大多是诸葛亮以前未曾涉及到的学...

有关诸葛亮故事大都脍炙人口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9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葛亮事迹 诸葛亮故事 三顾茅庐 刘备屯住新野时,自知蹉跎半生之缘由是身边虽有关羽,张飞等猛将,而无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谋士,便礼仪贤下士,寻求良辅。在司马徽和徐庶的荐举下,刘备与关羽,张飞便来到襄阳隆中,拜...

三国演义之空城计原文
今必出军斜谷,来取郿城。若取郿城,必分兵两路,一军取箕谷矣。吾已发檄文,令子丹拒守郿城,若兵来不可出战;令孙礼、辛毗截住箕谷道口,若兵来则出奇兵击之。”郃曰:“今将军当于何处进兵?”懿曰:“吾素知秦岭之西,有一条路,地名街亭;傍有一城,名列柳城:此二处皆是汉中咽喉。诸葛亮欺子丹无备,定从此...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
意思是说诸葛亮善于管理军队,治军严整,但在运用奇谋妙计上却有所不足;他治理百姓的才干,优于当统帅的谋略;随机应变的本领,不是他所擅长的。有人认为陈寿贬低了诸葛亮;但事实是,历史上的诸葛亮确实并不特别擅长出奇制胜。然而,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不仅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政治智慧,而且通过大量的虚构情节,...

有关诸葛亮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周瑜提出让诸葛亮在10日之内赶制10万枝箭的要求,诸葛亮却出人意外地说:“操军即日将至,若候10日,必误大事。”他表示:只须3天的时间,就可以办完复命。周瑜一听大喜,当即与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在周瑜看来,诸葛亮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3天之内造出10万枝箭,因此,谙葛亮必死无疑。 诸葛亮告辞以后,周瑜就让...

聪明军师朱葛亮的故事
当司马懿进兵诸葛亮指挥作战的地方时,看到蜀军阵地之险要,惊叹道:“天下奇才也。”后人为了纪念诸葛亮,在这里修建了寺庙。 据当地民间传说,诸葛亮去世时,一颗明星从天而降,所以才起这个名字。当年诸葛亮屯田的地方,人称“诸葛田”。当年诸葛亮设军帐指挥作战的地方还留有半米高的城墙残迹,南北长约250米、东西...

有关诸葛亮空城计的故事
故事:《三国演义》第九五回:街亭失守, 司马懿大军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御敌,却大开城门,并在城楼抚琴, 司马懿疑有埋伏,不敢贸然前进,于是退兵。后以“空城计”泛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

临川区19563115427: 诸葛亮的主要军事思想有哪些?
阮贵益中: 诸葛亮有文集二十四篇,为《三国志》作者陈寿所辑.但书早已散失.后人所 编的《诸葛亮集》中有些文章真假难辨,现主要依据《三国志》,对诸葛亮的军事战 略思想...

临川区19563115427: 诸葛亮英明一世,留下哪些经典?
阮贵益中: 计谋,空城记等

临川区19563115427: 诸葛亮一生的所有贡献 -
阮贵益中: 诸葛亮的军事著作如今大多已经散佚,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载,当时曾有《诸葛氏集》行世,目录如下: 开府作牧第一;权制第二;南征第三;北出第四;计算第五;训厉第六;综核上第七;综核下第八;杂言上第九;杂言下第十;贵和第...

临川区19563115427: 诸葛亮著名的计谋有哪些? -
阮贵益中: 我的认知也仅见于三国演义的谋略战术,诸葛亮的谋略还是很多的,空城计,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

临川区19563115427: 请教各位,诸葛亮治理蜀国有哪些思想,言论或历史典故 -
阮贵益中: 诸葛亮对蜀国的建立和发展的重要贡献:1、政治上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安抚百姓、遵守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利,对人开诚布公、胸怀坦诚.为国尽忠效力的即使是自己的仇人也加以赏赐,玩忽职守犯法的就算是他的亲信也给予处罚,...

临川区19563115427: 诸葛亮的性格特征 -
阮贵益中: “一生谨慎”、“事必躬亲”,是历代众所公认的诸葛亮性格特征.从主观上讲,“谨慎”、“躬亲”体现了高度的责任感;从客观来说,这是十分有害的专制心理和利己行为,这种性格特征造成了诸葛亮处事为人、权力分配和人才任用,以及...

临川区19563115427: 关于三国时期一些人物的军事政治思想 -
阮贵益中: 司马懿:此人善于管理,对儿子教育非常得当,从司马昭、司马师就可以看出来,另外,他比较多谋,但多疑,因此经常错失良机,最典型的就是空城计. 诸葛亮:内政天才,治理蜀国,善于发明,像诸葛连弩、木牛流马、馒头……为人谨慎,...

临川区19563115427: 诸葛亮的军事著作是否原著? -
阮贵益中: 此情不可考,但多数人皆认为不是.诸葛亮比较著名的军事著作有两本,一本是将苑,一本是便宜十六册.有人曾对此二著与《孙子兵法》进行过对比推敲,相似或相近之处不下数十处.有的地方甚至只有只字之差!因此,有人认为诸葛亮很可能根本就没有写什么军事著作.即使有,也不过是抄袭或附以迂陋之谈的作品~~

临川区19563115427: 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贡献有哪些? -
阮贵益中: 首推军事上的贡献,空城计、草船借箭等等军事策略.其次是自然科学上,发明了孔明灯.诸葛亮一心向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现在的官员没有几个能像他那样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