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杨家将的历史资料?

作者&投稿:舒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宋朝杨家将的7个孩子怎么死的的历史资料?~

1、大郎杨延平(杨泰)
杨业的长子,名杨泰,字延平(或“渊平”)。北宋殿前大将,战功显著,官拜保驾大将军、封忠孝侯。
杨延平顶替宋太宗前往赴双龙会,辽国天庆王设下鸿门宴,在酒中下毒,杨延平误中奸计,饮下毒酒,自觉不适,突然发难,用袖箭杀死了天庆王,立下盖世奇功。杨延平中毒身亡。
2、二郎杨延定(杨永)
杨业的次子,名杨永,字延定。双龙会代南清宫八王千岁而死。闯重围时,为保兄弟们闯出重围力举千斤顶,在没有还手之力时被辽兵乱剑砍死。
3、三郎杨延光(杨勋)
双龙会三郎看见二兄皆阵亡溃败,打算突围,逃到芦苇草丛上,被钩镰勾倒战马,身体倾倒在马下,被辽国骑兵一拥而上,将其杀害。
4、四郎杨延辉(杨贵)
杨业第四子。封明威将军、代州团练使。善使一杆菊花点金枪,娶妻孟金榜;金沙滩一战被俘,将杨姓拆木易,与铁镜公主匹配夫妻,十五年后,过关探母,助宋破辽,多有功勋,得以与家团圆。

5、五郎杨延德(杨春)
杨业的第五子,官封宣威将军、殿前司马、步军都指挥使。金沙滩一战中只剩下自己单独应战,最后寡不敌众,削发假装僧人逃过追兵,但其后往五台山为僧。
6、六郎杨延昭(杨景)
金沙滩一战六郎杨延昭在乱军中反复冲杀,寻找父兄,终因辽兵甚众,只好退出金沙滩,杨家几子中只有第六子杨延昭一个人脱险。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杨延昭去世,终年五十七岁。
7、七郎杨延嗣(杨希)
陈家谷之战,其父杨业与耶律奚数战个回合,宋军死者不计其数。六郎延昭和七郎二骑拼死冲进,在箭矢下不能进退,部将尽被辽兵所杀。
六郎延昭发现大势已去,派延嗣冲出重围,找主帅潘仁美,搬救兵求援。杨延嗣冲出重围,至雁门关见到主帅潘仁美搬兵求救,不料潘仁美对其怀恨在心,将他绑在阵前令军士乱箭将其射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家将(北宋著名军事家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延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延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四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延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延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延嗣

《杨家将的历史和传说》内容简介:杨家将是在宋朝中原人民反抗契丹贵族侵扰的斗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那时候,我国北方的契丹贵族常常进攻中原,给黄河流域的人民造成很大的危害,也给宋王朝以极大的威胁。杨家将英勇地保卫了宋朝,却受到内部敌人的迫害。他们的故事,说起来叫人兴奋,也叫人悲痛。

提起杨家将,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杨业。历史上,这位名震千里的一代名将,弱冠之年便入事太原的北汉政权,受到北汉皇帝的信任,任侍卫新军都虞候。当时,宋太祖赵匡胤已经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大宋王朝,全国统一大局已定。杨业向北汉皇帝刘继元提出了“奉国归宋”的建议,遭到反对。但他深感刘氏厚遇之恩,并未变心投宋,而是舍命保卫北汉政权。后来,北汉战败,杨业却仍在城南与宋军苦战。宋太宗早就听说杨业是一员勇将,便派北汉亡国皇帝刘继元的亲信前去劝降。见到刘继元派来的劝降使者,杨业悲愤地大哭了一场,投降了宋朝。宋太宗因他“老于边事,洞晓边情”,任命他为左领军卫大将军,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与河东三交口都部署潘美共同担负起了山西防御契丹的重任。实际上,潘美只是挂了个虚衔,重担全部压在代州前线杨业的身上。

杨业从小就擅长骑射,爱好打猎,武艺也高,每次打猎,收获总比别人多一倍。他对同伴说:“我将来带兵打仗,也如同猎鹰追逐野兔一般。”

杨业不负宋太宗的重托,在契丹军出入的各个要道口,连续修建了阳武寨、崞寨、西陉塞、茹越寨、胡谷寨、大石寨(均在今代县、繁峙境内)6 个兵寨。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公元 980年)三月,契丹十万军马来攻雁门,杨业率部用堵截和奇袭办法,大败契丹军,杀死他们的节度使、驸马、侍中肖咄李,活捉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海。从此,敌兵一见“杨”字大旗,便吓得心惊胆战而不战自退,称杨业为“杨无敌”。朝廷由此提升他为云州观察使,仍知代州。杨业驻守雁门关八年之久,契丹军始终不敢侵入一步。

杨业的显赫战功,使得一些心胸狭窄的同僚妒火中烧。一些人给宋太宗写匿名信,诋毁杨业。宋太宗没有轻信,而是把这些谤书封好交给杨业,表示了对他的信任。

雍熙三年(公元 986年)正月,宋太宗为了彻底解决契丹对边境的骚扰,执意全面进攻契丹,下诏分兵三路进行北伐:东路由大将曹彬、崔彦进率主力从雄州出发北攻幽州;中路由田重进统率,由定州攻飞狐;西路由潘美、杨业统率,出雁门关,攻朔(今山西朔县)、寰(今山西朔县东)、云(今山西大同)、应(今山西应县)等四州,最终目标是三路大军会师幽州,与契丹进行决战。三路大军同时前进,东路军刚出击就遇到契丹主力的迎击,大败于歧沟关;中路军闻听东路败北,也就不战而溃;只有潘美、杨业的西路军,出师仅两个月,便战果累累,收复了朔、寰、云、应四州之地,兵锋直抵桑乾河。但是,由于东、中两路守军的溃败,他们却成了孤军深入。契丹在打败东路和中路两路宋军后,调集十万精锐,全力向潘、杨部占领的寰州压来。朝廷命令潘、杨率军护送朔、寰、云、应四州百姓立即迁回代州。在当时大兵压境的时刻,要完成这一任务非常艰巨。杨业经过周密思考,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先派人密告云、朔等州守将,等我军离代州北上时,令云州民众先出,我军到达应州时,契丹必定会派兵迎战,这时,命令朔州民众再出城,同时派骑兵接迎,另派1000弓箭手守住谷口,这样百姓就可安全内迁。

对于杨业这个切实可行的方案,监军王先和主帅潘美却坚决反对。他们为了争功,硬要杨业率兵去打寰州。王先说:“你有几万精兵为什么还这样胆怯?应当直接出雁门关北上!”杨业说:“不行,这样做,只有失败。”王先阴险地说:“你不是号称‘杨天敌’吗,为什么不敢与敌人正面交锋,难道你还有不可告人的打算?”杨业气忿地说:“我这样做不是怕死,而是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完成好皇上交付的使命。你既然这样责问我,那好吧,我现在就遵命前往。”出发时,杨业流着眼泪对潘美说:“这次出兵,必定失利,我是北汉降将,蒙皇上大恩,我愿以死报国。”他又用手指着陈家谷(今山西朔县南)说:“你们务必在两翼布置强有力的弓箭手,我转战到这里,你们就出兵夹击,不然我们将会全军覆没。”说罢,杨业就率兵出发了。经过两场恶战,因寡不敌众,杨业战败。退到陈家谷时,王先、潘美却率军早已离开了谷口,杨业得不到接应,陷入重围。虽然他奋不顾身,英勇作战,终因寡不敌众,身负重伤,坠马被俘,最后不屈绝食而死。他的儿子七郎也在这一次战斗中牺牲。

史书上记载,杨业的儿子除延玉外,还有延朗、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和延彬。

杨延朗后改名延昭,人们称他为“杨六郎”。他智勇善战,号令严明,也是北宋王朝的名将。杨延昭儿童时代受到父亲的熏陶,十分爱做军事游戏。杨业常对人说:“这个孩子最像我。”每次打仗总要带他上阵。战争中,杨延昭很快锻炼成为一名骁勇善战的大将。雍熙三年(公元 986年),杨业率军北伐应、朔,派杨延昭任先锋,与契丹军在朔州城下激战。延昭被乱箭射穿了手臂,但他毫不介意,更加讲命地与敌人厮杀。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 999年)冬天,契丹军又一次向宋朝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宋军节节失利。这时,杨延昭正守卫遂城(今河北徐水县西)。在契丹围攻之下,遂城城小无备,人人危惧。杨延昭泰然自若,率士兵登城固守,毫不慌乱。他让士兵在城墙上浇水成冰,使城墙变得又坚固又光滑。契丹军攻城不下,只好绕道去攻打别处。在杨业死后,杨延昭守卫北方20多年,屡败契丹军队,继承和发扬了杨家“忠心报国”的优良家风。

杨家将的第三代是杨文广,他是杨延昭的儿子,也是宋代一名边防名将。在宋仁宗时期,他先后在河北、陕西边境做过镇守将军。他镇守陕西时,主要是防务西夏国对中原地区的骚扰。

杨家将正是这样一代接一代地为保卫祖国恪尽职守。他们的事迹不断走入传说、故事、戏曲舞台和影视剧创作。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称赞杨业、杨延昭“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宋元之际,民间艺人把杨家将的故事编成戏曲,搬上舞台。到了明代,民间文学家又把他们的故事编成《杨家将演义》、《杨家将传》,用小说评书的形式在社会民间广泛传播。这些传说和故事,把杨家将英勇战斗、牺牲的过程,叙述得十分详细和感人。他们还把宋代功臣潘美描绘成大奸臣做陪衬,使杨家将的英雄形象和崇高家风更加高大和完美。七郎八虎闯幽州、血战金沙滩、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十二寡妇征西、佘太君百岁挂帅、杨排风……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爱国者形象,在世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尽人皆知,以至分不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演义和传说。
长子 岳云 生二子一女(长子岳甫 女儿岳大娘 三子岳申)
次子 岳雷 生四子二女 ( 长女岳二娘 长子岳经 二子岳纬 二女岳三娘 三子岳纲 四子岳纪)
三子 岳霖 有三子一女(长子岳琮飞又名璞 次子岳琛 三子岳珂 女儿岳璎)
四子 岳震 生六子(长子岳瓒 次子岳琯 三子岳玭 四子岳琚 五子岳踌 六子岳璇)
五子 岳霆,初名岳霭 生三子(长子岳蹯 次子岳与 三子岳琨

史书上记载,杨业的儿子除延玉外,还有延朗、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和延彬。

 
 杨延朗后改名延昭,人们称他为“杨六郎”。他智勇善战,号令严明,也是北宋王朝的名将。杨延昭儿童时代受到父亲的熏陶,十分爱做军事游戏。杨业常对人说:“这个孩子最像我。”每次打仗总要带他上阵。战争中,杨延昭很快锻炼成为一名骁勇善战的大将。雍熙三年(公元 986年),杨业率军北伐应、朔,派杨延昭任先锋,与契丹军在朔州城下激战。延昭被乱箭射穿了手臂,但他毫不介意,更加讲命地与敌人厮杀。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 999年)冬天,契丹军又一次向宋朝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宋军节节失利。这时,杨延昭正守卫遂城(今河北徐水县西)。在契丹围攻之下,遂城城小无备,人人危惧。杨延昭泰然自若,率士兵登城固守,毫不慌乱。他让士兵在城墙上浇水成冰,使城墙变得又坚固又光滑。契丹军攻城不下,只好绕道去攻打别处。在杨业死后,杨延昭守卫北方20多年,屡败契丹军队,继承和发扬了杨家“忠心报国”的优良家风。

 
 杨家将的第三代是杨文广,他是杨延昭的儿子,也是宋代一名边防名将。在宋仁宗时期,他先后在河北、陕西边境做过镇守将军。他镇守陕西时,主要是防务西夏国对中原地区的骚扰。

宋元之际,民间艺人把杨家将的故事编成戏曲,搬上舞台。到了明代,民间文学家又把他们的故事编成《杨家将演义》、《杨家将传》,用小说评书的形式在社会民间广泛传播。在世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尽人皆知,以至分不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演义和传说。

  </B> 杨业本名叫杨重贵,其父杨信是麟州的土豪,趁五代混乱的时候,占据麟州,自称刺史,由于时局的动荡,先后归附过后汉、后周。大约是在杨信归附后汉的时候,为了结交当时任河东节度使的刘崇,派少年的杨重贵到太原。后杨信投靠了后周,杨重贵留在了太原。杨信死,以其子杨崇勋(杨业的弟弟)继任刺史,又以麟州归附了北汉刘崇。其后杨崇勋又归附了后周。虽然有这样的反复,但是由于处于五代那个混乱特殊的年代,杨重贵在太原的生活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年少英武的杨重贵很受刘崇的看重,他以杨重贵为养孙,改名为刘继业。刘继业先担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著称,以功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由于刘继业战功卓著,所向无敌,国人号称无敌。然而刘继业在北汉三十多年的战绩却湮没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宋史》和《辽史》均缺乏这方面的记载,《宋史》中提到几次与刘继业的交锋,全是以刘继业的失败而告终。刘继业与宋将党进战于太原城下,被党进以少击众,大败,刘继业先躲在壕沟里,然后靠城上垂下的绳索,才得以逃生。以这样狼狈的战绩,不知道为何成为无敌?而在《续资治通鉴》中,仅仅提到刘继业在太原城头苦战防守,甚至北汉主刘继元投降以后,还在坚持战斗,知道宋太宗派刘继元亲自招降,刘继业才大哭解甲归降。其中描述这段历史的文字不过几十字,非常简略。同时期的《九国志》曾经记载过刘继业的功绩,但是遗憾的是其中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没有流传到今天。《辽史》中有辽将耶律斜轸责问杨业说:汝与我国角胜三十余年,今日何面目相见。可见刘继业在北汉时期主要的对手是辽国。虽然北汉一直臣事辽国,但是处于强势的辽国经常侵掠北汉的边境,刘继业为北汉守边,估计经常与来犯的辽军交锋,虽然规模不大,但三十余年未处下风,这样的经历让刘继业积累了边防的丰富经验。
  北汉灭亡以后,刘继业归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刘继业威名,授予他左领军大将军,郑州防御使。刘继业归宋以后,复本姓杨,单名业。宋太宗以杨业对防御辽国有丰富经验,派他到代州为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为潘美节制。辽国大军从雁门大举进攻,杨业从小路率领数百骑兵绕到辽军背后,与潘美的部队前后夹击辽军,杀死辽国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生擒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缴获很多兵甲战马。杨业因功升云州观察使。以后辽国望见杨业的旌旗,就不战而走。守边的主将忌杨业威名,屡次向宋太宗上书,诽谤杨业。宋太宗封其奏交给杨业,以表示对杨业的信任。而实际上书诽谤杨业的人,很可能就是潘美。潘美对杨业早就心存嫉妒,这样的心理,在某个特别的时刻就会表现出来。雍熙三年,宋太宗派出三路大军征讨辽国,其中潘美为西路军主将,杨业为副将。起初各路进展顺利,杨业一路夺取了辽国的寰、朔、云、应四州,但主力军中路曹彬失利。宋太宗命令各路人马班师,后又命潘美等率领大军将收复四州的民众迁移到内地。当时,辽国十余万大军已经反击,攻破了寰州。辽军兵力占有很大的优势,杨业等人的任务只是迁移民众,不需要与敌人决战。他向潘美进言,上万全之计。
  《辽史》中对杨业的死大书特书,可见他们对杨业的忌惮。而宋朝方面所记载夺取山西四州的功绩,全算在潘美头上。而在《辽史》中却记载杨业夺取了这些城池,辽国与杨业交锋,确实知道他的战绩。可见杨业的善战和功绩。而宋朝的史官却根据奏疏记载记功,埋没了杨业。
  杨家将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杨业的儿子杨延昭。杨延昭本名杨延朗,为了避讳,而改名杨延昭。幼年的杨延昭沉默寡言,但是总是喜欢玩行军作战的游戏,杨业看了以后说:“此儿类我。”以后出征,必然带杨延昭同行。杨延昭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熏陶,成年以后,也成为一个职业军人。
  雍熙三年北伐,杨延昭与父兄一起出征,攻击朔州的时候,杨延昭作为前锋进攻,被流矢射穿了手臂,他却更为勇猛的作战。杨业阵亡以后,杨延昭由供奉官升迁为崇仪副使。后来有担任保州缘边都巡检使,在河北的边防前线任职。北宋咸平二年,辽国南下进犯。杨延昭正在遂城,遂城小,又没有作好防守的准备,遭到了辽军的猛烈围攻,城中人心惶惶,而杨延昭召集城中壮丁,授予武器,配合宋军,全力固守。当时正值隆冬,杨延昭命人担水浇在城墙上,一夜之间就冻成了坚冰,城墙光滑难登,辽军的猛烈攻势也无法继续,只好撤退了,宋军缴获了辽军遗弃的军资器械。杨延昭出奇计保全了遂城,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他因此功被授予莫州刺史。辽国南下进犯,身为镇定高阳关都部署的傅潜率领重兵驻扎在中山,屯兵不出,消极避战,不积极打击进犯的辽军。而杨延昭以及杨嗣、石普等将领屡次请求傅潜增派人马,主动出击,傅潜都不听从,龟缩在中山。即使部下的将领出击取胜,傅潜也掩盖他们的功绩。后来宋真宗得到报告,将傅潜削职流放。宋真宗召见杨延昭,向他询问边防策略。宋真宗对杨延昭的表现非常满意,称赞杨延昭行军作战大有父风,给他很优厚的赏赐。咸平四年,辽国又南下进攻,杨延昭在羊山埋伏精兵,自己率领部队与辽军交锋,将辽军引诱在伏击圈,与伏兵一起夹击,辽军大败,阵斩辽国大将。杨延昭因功被加封为莫州团练使。他和当时另外一位边防骁将杨嗣,并称为二杨。杨延昭等人卓著的战绩,也引起了朝廷中某些人的嫉妒。宋真宗曾经对宰相说:“嗣及延昭,并出疏外,以忠勇自效,朝中忌嫉者众,朕力为保庇以至于此。”咸平五年,辽国进攻保州,杨延昭和杨嗣率领部队支援,还未列阵,就遭到辽军突袭,部队损失很大。宋真宗以两人素以忠勇闻名,赦免了他们的罪过。杨延昭仍然担任莫州团练使。咸平六年,杨延昭又被任命为缘边都巡检,后又迁为宁边军部署。景德元年,宋真宗将杨延昭的兵马增加到上万人,如辽国进犯,就屯驻静戎军之东,并许他便宜行事,不听都部署王超的指挥。澶州之役,杨延昭反对议和。他上书认为:契丹顿澶渊,去北境数千里,人马俱乏,虽众易败。凡有剽掠,率在马上,愿饬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焉。即幽、易等数州。可袭而取。杨延昭的主张和当时寇准的主张不谋而合,然而北宋朝廷并未对此作出反应。杨延昭就自己率领人马进入辽国境内,攻破古城,取得不小的战果。以后澶渊定盟,杨延昭因为守边的功劳,屡次升迁,景德二年,杨延昭被授予高阳关副都部署。杨延昭在大中祥符七年,卒于任上,终年五十七岁。宋真宗听到这个消息,极为悲痛,派使者护灵而归,河朔的百姓,多望柩而泣,为这落泪。北宋朝廷录用杨延昭的三个儿子为官,并且从杨延昭常从门客中选取有才能的人为官。
  杨延昭英勇善战,所得赏赐,全部分给部下,公而忘私。他本人作风简朴,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共苦,继承了杨业的作风。杨延昭每战都身先士卒,获得功劳,与部下一起分享,所以部下也乐于为他效命。杨延昭镇守边防二十几年,辽国对他非常敬畏,称他为杨六郎。
  杨延昭正好处在北宋对辽国进行防御的时期,他为保卫宋朝的边防而奋战,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延续了杨家将的威名。
  杨文广是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以班行讨贼张海有功,授予殿直。后来与安抚陕西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在谈话中发现杨文广很有才能,就把他带在身边。狄青南征广西,杨文广随军从征,但此时的杨文广还是个无名之辈。治平中,选拔宿卫将领,宋英宗以为杨文广是名将之后,而且还有功劳,提拔杨文广为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迁兴州防御使,秦凤路副总管。他由此参加了对西夏的防御作战。韩琦派杨文广率领部队在筚篥筑城,控制要道,防御西夏。杨文广先扬言要到喷珠筑城,然后率军迅速赶往筚篥,黄昏时赶到目的地,连夜抢修城寨,构筑好了防御工事,作好了战斗准备。第二天天明,西夏骑兵大至,看到宋军已经占据有利地势,作好了准备,只能无奈的撤退,杨文广乘机遣将出击,斩获敌人很多。皇帝下诏嘉奖,赏赐丰厚,并任命他知泾州镇戎军、定州路副总管,迁步军都虞侯。辽国与宋朝在代州的边界划分上发生争执。杨文广向朝廷献上阵图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还没等到朝廷上的回音,杨文广就死于任上,北宋朝廷追赠他同州观察使。
  作为杨家将的第三代,杨文广并没有建立能与他祖辈父辈相提并论的功绩,因为此时北宋已经与辽国议和,而对西夏的政策也在和战间摇摆,只是防御。但是杨文广继承了杨家将世代忠心报国的传统,没有忘记收复幽燕,平定北方的理想,还在为这个奋斗了三代的目标努力。但是此时的宋朝积弊已深,而且修文偃武的风气已成,讳言用兵,杨文广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
  杨业,杨延昭,杨文广,这三个人是历史中杨家将的主要人物。杨家将三代血战报国的事迹,为后人所传扬。尤其是杨业和杨延昭,在北宋时期,已经天下闻名。欧阳修在《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中写:“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这里的父子就是指杨业和杨延昭,这位供备库副使杨君,叫杨琪,其祖父是杨崇勋,杨业是其伯祖。宋朝积弱,最后亡于外敌,所以遗民们更加追思那些血战保国的将领。于是杨家将的故事得以广泛流传,在流传过程中,民间加入了许多神奇的人物和故事。在南宋遗民所著的《烬余录》中,将杨嗣的功绩安到杨延嗣身上,将杨文广的事迹,创造出了一个杨宗保。还杜撰了杨家将父子救援宋太宗的情节。而在元朝的杂剧中,有关杨家将的剧目更是很多,比如《昊天塔孟良盗骨》等
  其实历史上杨家将没有佘太君,没有杨宗保,也没有穆桂英。
  害死杨业的,应该是王冼,而非潘美。王洗是个小人,以诬陷主帅而起家,详见(《刘娥》第五章西夏之乱)可能是由于王洗官职太小,不足以突出杨家,所以潘美很倒霉地摊上了这件事。
  杨延昭为什么称为杨六郎?
  历代杨家将传说中,以为杨延昭是杨业第六子,故称杨六郎。但是据史所载,杨延昭应为长子。
  辽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是专克辽国的,因为杨延昭对于辽人很有威慑力,辽人以为他是那第六颗星转世,因此称他为杨六郎。

杨家将故事流传了近千年,历久弥新,令人难忘。杨家将故事是如何家喻户晓的?这有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杨家将”故事发生在北宋初年,在北宋中叶就已迅速流传于天下。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曾写过一篇文章,称赞杨业、杨延昭“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并且指出杨家将故事在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广泛流传。欧阳修的这篇文章作于杨业死后的第65年,篇名叫《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这位供备库副使杨君,是杨家的后人,名叫杨琪,杨业乃其伯祖。另一位名列唐宋八大家的著名人物苏辙也写过一首“过杨无敌庙”,苏辙也是北宋人,离杨业去世的年代并不算太远,他的诗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杨家将故事在宋代的影响力。到了南宋,民间艺人把杨家将故事编成了话本,在民间越传越盛。由于北宋最终为外敌所灭,南宋遗民崇拜英雄的心情非常强烈。面对屈辱求和的南宋政府,他们对那些血战保国的将领更加敬仰和怀念。杨家将故事在流传过程中,被民间艺人进行了大胆想象和艺术加工,许多神奇的故事和人物不断被融入。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南宋遗民徐大焯所著的《烬余录》,书中把与杨延昭同时代的将领杨嗣的功绩安到了杨延嗣身上,又创造出了杨宗保,还构想了杨家将父子舍命救援宋太宗的情节。到了元代,杨家将故事形式又有新拓展,出现了杂剧,比如《昊天塔孟良盗骨》等等。到了明代,杨家将故事进一步丰富,出现了《杨家将演义》、《杨家将传》,杨家将故事以小说、评书的形式广泛流传。这些故事反映的时间跨度加大,从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一直写到宋神宗赵顼,约一百年的历史,编织了杨家祖孙世代抗敌的英勇故事。明朝中后期,朝廷积弱,外敌虎视,这种局面与宋朝何其相似,杨家将成了借古言今的最好武器。另一方面,明政府也非常推崇杨家将,希望借此宣扬忠君思想。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之下,民间艺术家在传说和戏曲的基础上,改编出历史演义小说,如明代纪振伦的《杨家将通俗演义》,加上清代熊大木的《北宋志传》,这两部书使得杨家将故事定型,为后来的戏曲和说唱文学提供了丰富素材。明清两代,戏曲舞台上以杨家将为题材的剧目就有三百六十出之多。直到今天,京剧和其他地方剧种还经常上演《四郎探母》、《穆桂英挂帅》等剧目。这些小说和戏曲,与历史事实出入已经很大,成了英雄传奇。杨家将故事之所以能够深入民心,固然是因为其曲折动人的情节,更重要的还与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历史的发展形势密切相关。纵观中国历史,北宋被金人所灭,南宋被蒙古所灭,明代在恢复汉人政权之后又被满清所灭,清朝又一度面临列强瓜分。在中原大好河山饱受铁蹄践踏的时候,人们需要英雄,杨家将就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但史籍中关于杨家将的记载实在过于简略,显然满足不了人们对英雄的期待。于是“杨家将”在传颂的过程中,不断被丰富、充实、发展,原本只有三代的杨家将被铺写成了五代;原本只是男儿的铁血沙场,又融入了佘太君、穆桂英等生动如花的女英雄。已经说不清,到底是人们在以历史谱写英雄,还是借英雄寄语历史。杨延昭生于958年,死于1014年,是杨家将中唯一生卒年月都有记载的人物。杨延昭起初叫延朗,后来因避道士赵玄朗之讳而改为延昭。按理说一个道士的名字无须避讳,但这个道士非同一般,宋真宗将其尊为圣祖。 杨家将故事中,杨延昭是杨业的第六个儿子,因而又叫杨六郎,不过历史事实并非如此。《宋史》中记载杨业有七个儿子,杨延昭至少比其中的五位要大,他不是因为排行第六才叫杨六郎,而是另有原因。杨六郎是辽兵对他的称呼,宋史称辽兵对他非常惧怕,至于为什么叫他六郎、其中有些什么缘由则无可考。传说中杨六郎还是地位显赫的郡马爷,这更是没有任何依据。从杨六郎的生活轨迹看,他长年镇守边关,在京城没有什么根基,更没在京城生活过或任过职,怎么可能成了柴家的郡马?杨延昭少年时,性格比较内向,不爱说话,但对兵法及行军打仗之事却非常上心,显示出了过人的天赋。杨业对他很是钟爱,觉得他最像自己,经常把他带在身边,让他经受战斗锻炼。986年,宋太宗发动第二次征辽战役,28岁的杨六郎就在阵中。攻打朔州城时,杨六郎冲锋在前,手臂被流矢射中,入肉很深,但他没有退却,忍痛鏖战,把强悍的辽兵打得一败涂地。英雄的事迹总是难以磨灭,如今雁门关附近山上,仍然留有杨六郎砦等地名,这是对他的永久性纪念。杨延昭起初并没有受到宋王朝的重用。太平兴国年间,他被荫补为供奉官,这是级别比较低的军官,大约相当于现在的连级干部吧。杨业牺牲后,杨延昭由供奉官升迁为崇仪副使,勉强算是个中级军官。历史上有关杨六郎的英雄事迹,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件,与传说中的英勇神奇大相径庭。公元999年阴历9月,辽国大举南犯,杨六郎率兵打了几个胜仗,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尽管他不是宋军的主将,所取得的胜利也只是局部性的,但还是极大地鼓舞了宋军士气。有一次,六郎到保州以北的遂城巡查,遭遇了大队辽兵的围攻。遂城是个小地方,城墙不高,兵力也不多,形势非常危急。杨延昭紧急动员全城的壮年男子配合宋军上城防御,打退了敌人的数次猛烈围攻。战局暂时稳定下来,但城内人心惶惶,遂城易攻难守,没有良策很难坚守。入夜时分,杨六郎亲自到城头巡查,阴历十月,北方的天气滴水成冰,已十分寒冷。一阵寒风吹过,杨六郎计上心来。他连夜安排人往城上浇水,等到天明,城墙上结起又硬又滑的冰层,辽军无法架梯也无法爬城,不得不自行退却。宋军乘机出城追击,大获全胜。辽兵入侵中原,给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他们把当地民众抓去做苦力,甚至在攻城时逼迫他们爬城,让无辜的百姓做替死鬼。目睹此情此景,杨六郎恨不能率百万雄兵痛杀辽寇,但他人微言轻,官小兵少,不可能有更大的作为。他屡次请求高阳关都部署傅潜发兵增援,都得不到回音。当时傅潜手下有8万多兵马,但他消极畏战。杨延昭以及杨嗣、石普等将领屡次请求傅潜增派人马,主动出击,但傅潜都充耳不闻。更有甚者,他还刻意掩盖部下抗辽的功绩。贪生怕死的傅潜受到了众人的严厉谴责,当时一位叫钱若水的文官,主张杀掉傅潜,通告全军以振军威,然后挑选像杨延昭这样英勇善战的军官,委以重任,驱逐辽军。后来宋真宗亲率大军前往大名府督阵,宋军绵延数十里,气势庞大,深入宋境的辽军担心被围,于1000年正月撤退。辽兵撤退后,宋真宗将傅潜削职流放。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杨延昭有幸得到宋真宗的召见。真宗皇帝询问他有关边防的情势,杨延昭对答如流,谈吐不凡。宋真宗非常满意,对诸位大臣说,“延昭父亲杨业是前朝名将,延昭治兵护塞有乃父之风,非常值得称赞。”这可能是杨延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皇帝。1001年,辽军又一次南下。杨延昭在羊山埋伏下精兵,自己率领部队与辽军叫阵,将辽军引诱到伏击圈后,伏兵四出,杨延昭又率众杀回,辽军大败,其领军大将当场阵亡。此一阵大长宋军士气,杨延昭因功被加封为莫州团练使。杨延昭升了官,引起朝廷中某些人的嫉妒。宋真宗曾经和大臣们谈及此事,他说杨延昭远在边关,朝里没有什么熟人,全仗自己忠心勇敢取得些功名,对他眼红的人很多,不是朕保护他,他哪里会有今天?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实,杨六郎根本不可能是郡马,否则就不是朝中无人了。终其一生,杨六郎也没有什么太高的地位,和传说中的朝廷重臣相去甚远。不过话说回来,宋真宗对他还算不错。1002年,辽军兵困保州,杨延昭、杨嗣领兵求援,遇到辽军突袭,部队损失很大。宋真宗因其素以忠勇闻名,将其从轻发落,革职待办,以观后效。过了一年,边境局势又一次紧张起来,边将用兵不利,杨六郎被重新起用。1004年,萧太后和皇帝耶律隆绪率领二十万人马大举南下,直逼北宋要地澶州。杨延昭驻守遂城,所统兵力不过一万,能够发挥的作用有限,但他对全局有着清醒的认识:辽兵孤军深入,处于宋军的四面包围之中,只要果断决策,一定会围而歼之,大获全胜。他的主张和当时的主战大臣寇准不谋而合。杨家将故事中,杨家与寇准有着许多精彩的故事,但事实上寇准是北宋名相,地位远在杨家之上。杨六郎与寇准从未谋面,更谈不上什么交情。宋真宗想和不想战,萧太后的初衷也不是要侵占大宋地盘,而是尽可能多地掠夺财物。最后双方签下了“澶渊之盟”。从此,金钱换和平成了大宋坚持的基本国策。杨延昭空有一腔爱国之心,却无用武之地。坚守本职岗位也许是他唯一可以做的事情。他在镇守遂城期间,前前后后共打退辽军的百余次进攻,遂城因此获得了“铁遂城”的称号。澶渊定盟之后,杨延昭因为守边有功,受到了宋真宗的信任,屡次获得升迁,被钦定为边关守将。杨延昭镇守边关二十多年,呕心沥血,英勇善战,但他毕竟不是边关主帅,能量到底多大不得而知。说到底,杨始终不过是一个指挥几千人马的普通战将。宋史对他的记载,无论功过都非常简单。有关他的英雄事迹,野史多于正史,传说多于正传。1014年,杨六郎病死于边关,享年57岁。

杨业,长年与辽作战,辽兵皆畏之。后降宋,但不受宋朝信任,在进攻辽的战役中,由于潘美不肯增援,被俘,拒降,被杀。


杨文广墓地_杨家将历史真相_杨文广生平事迹_杨文广后人
杨文广——北宋名将 杨文广(999-1074),字仲容,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将,杨延昭之子、杨业之孙(正史中杨文广为杨延昭之子,杨宗保为《杨家府演义》虚构人物 ),曾为范仲淹所擢用,祖籍麟州(今陜西神木北)。杨文广生于咸平二年(999)卒于熙宁七年(1074),白寿彝认为他是杨延昭的第三子(曾巩...

哪些杨家将是历史人物,哪些是虚构的人物?
在提到宋朝历史的时候,杨家将是不能不提到的。在历史上的杨家将远不如在小说和民间传说中那么神奇,然而杨家将三代抗敌的忠勇,确实少有人及。前面有朋友已经介绍了一点,还有朋友希望写的更详细一些,我就献上拙作。 杨业本名叫杨重贵,其父杨信是麟州的土豪,趁五代混乱的时候,占据麟州,自称刺史,由于时局的动荡,先...

南宋抗金名将杨再兴简介资料
杨再兴和杨家将的关系历史上并没有确切的证据可以查询。而杨再兴和杨家将之所以被联系起来,是因为杨再兴在南宋抗金战争中表现得十分勇猛,让人不由得和一门忠烈骁勇善战的杨家将联系起来。 杨家将剧照 杨再兴的父亲是杨畋,曾祖父是杨邦玉。杨邦玉的父亲是杨文广,杨文广还有其他的兄弟,到这里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出来了。

杨家将的历史结局
戏剧上的杨家将故事基本上是按照历史事实演义而成,然又不完全是照搬历史。 正式历史记载着杨业、佘太君、杨延昭、杨文广事迹。民间流行的传说故事则更多。 杨、佘两家都是将门豪族,历代出了不少名臣、名将,他们两家又是世家。他们所生活的年代,正处在五代十国混乱时期,战争频仍,社会动荡,为了保家卫国,两家世代都是...

历史上杨家将和潘美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形象,分别具体的介绍一下?
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延续了杨家将的威名。第三代杨家将是杨文广,没有太多的战绩,因为那时候宋辽已经议和,处于防守阶段,没有大规模的军事冲突,杨文广的军事能力无法确定。杨业,杨延昭,杨文广,这三个人是历史中杨家将的主要人物。杨家将三代血战报国的事迹,为后人所传扬。

杨家将战事发生在那个朝代,主要那些历史人物?
杨家将与北宋和辽朝代的历史相关 杨业——杨延昭——杨文广、3代为抗辽名将 宋史记载 杨业有7子分别是杨延昭、杨延浦、杨延训、杨延环、杨延贵、杨延彬、杨延玉、不过好像是当时的作者杜撰的 不过 杨业 杨延昭 杨文广是事实存在的

杨家将历史
历代杨家将传说中,以为杨延昭是杨业第六子,故称杨六郎。但是据史所载,杨延昭应为长子。 辽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是专克辽国的,因为杨延昭对于辽人很有威慑力,辽人以为他是那第六颗星转世,因此称他为杨六郎。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6253.htm#2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

宋朝杨家将的7个孩子怎么死的的历史资料?
六郎延昭发现大势已去,派延嗣冲出重围,找主帅潘仁美,搬救兵求援。杨延嗣冲出重围,至雁门关见到主帅潘仁美搬兵求救,不料潘仁美对其怀恨在心,将他绑在阵前令军士乱箭将其射死。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家将(北宋著名军事家族)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延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延定 参考...

宋朝杨家将的7个孩子怎么死的的历史资料?
杨大郎穿龙袍装皇上,行动不便,别敌人长枪刺怀杨二郎在突围时,别弓箭射死杨三郎和杨八郎,换马,因战马不行,摔落马下,别敌人马踏如泥杨四郎在战斗中累晕,被敌人俘虏,后取名木易,娶了辽国的二公主杨五郎突破重围,发现孤身一人,伤心绝望,削发出家在五台杨六郎最后只剩一个人逃跑,状告潘仁美杨七郎...

北宋灭亡时,杨家将为何不再出来救国?
杨家将的主要历史就只记录了杨业,杨延昭和杨启文三代,而这三代抗击的主要是辽军。但在北宋灭亡之前,辽国已经灭亡,而灭掉北宋的却是金国,所以他们的抗击对象就不同。但这其实都不是主要原因,真正的主要原因是杨家在那个时候已经没落了,根本出不了将才。杨家的历史记载,的确在三代之后就几乎没有了...

资中县19339908495: 求一些关于古代宋朝杨家将的资料? -
那底瑞朋: http://baike.baidu.com/view/6253.htm

资中县19339908495: 杨家将历史上是什么样?
那底瑞朋: 杨家将是北宋初年著名的军事家族,其保家卫国故事在北宋中叶就已迅速流传于天下,故事主要描绘的是杨业、杨延昭等人保家卫国的事迹.五代时,北汉的麟州刺史杨信有子杨重贵,后更名杨业,曾任北汉建雄军节度使,归宋后,成为抗辽名...

资中县19339908495: 请问北宋杨家将的史实?
那底瑞朋: 杨业本名叫杨重贵,其父杨信是麟州的土豪,趁五代混乱的时候,占据麟州,自称刺... 他为保卫宋朝的边防而奋战,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延续了杨家将的威名. 杨文广是杨...

资中县19339908495: 杨家将简介 -
那底瑞朋: 公元980,宋军攻打幽州,为辽军所败,宋太宗败退逃回京城.自此,辽军不断袭击宋朝边境,宋室永无宁日,太宗派英勇无敌的杨业扼守雁门关. 杨业带同七个儿子坚守雁门关,力拒辽军.杨家七子,智勇双全,各有性格,个个忠心义胆.萧...

资中县19339908495: 介绍一下杨家将 -
那底瑞朋: 杨业本名叫杨重贵,其父杨信是麟州的土豪,趁五代混乱的时候,占据麟州,自称刺史,由于时局的动荡,先后归附过后汉、后周.大约是在杨信归附后汉的时候,为了结交当时任河东节度使的刘崇,派少年的杨重贵到太原.后杨信投靠了后周...

资中县19339908495: 杨家将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期 -
那底瑞朋:[答案] 杨业的年代还在宋太祖之前,宋朝未建立的时候他就为北汉皇帝刘继元效力,陈桥兵变之后,他规劝北汉归顺宋朝. 太宗、真宗时期的杨延昭,一直到仁宗时期的杨君宝,经历了四朝.

资中县19339908495: 历史上的杨家将功绩有关杨家将的史实资料
那底瑞朋: 《宋史》里有杨业和其子杨延昭的

资中县19339908495: 聊聊历史上的杨家将真的有那么厉害吗? -
那底瑞朋: 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确实很厉害,北宋时期,老杨家杰出代表人物只有杨业和杨延昭父子二人.杨业一直和宋朝著名大将潘美俩人,负责对辽作战,并且都取得了很大的战功.杨业曾在马上斩杀过辽国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生擒过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可以说非常神勇.

资中县19339908495: 历史上真的有杨宗保真人吗 -
那底瑞朋: 杨宗保 小说中的人物,《杨家将演义》中为杨业之孙,杨延昭子,少年从军,娶穆桂英为妻,生子杨文广.然在正史记载中,杨文广实为延昭子.宋朝杨家将的故事,在我国可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尤其是明清两代, 编选的传世杨家将演...

资中县19339908495: 杨宗保是哪个朝代的? -
那底瑞朋: 是北宋时期的. 《杨家将演义》中为杨业之孙,杨延昭子,少年从军,娶穆桂英为妻,生子杨文广.然在正史记载中,杨文广实为延昭子.宋朝杨家将的故事,在我国可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尤其是明清两代, 编选的传世杨家将演义小说和杨家将戏曲剧目名目繁多,始终有一个庞大的读者群和观众群.从公元986年杨业战死到现在,已经将近一千年了. 漫长的岁月淹没了无数志士仁人的足迹,然而杨家将故事愈来愈丰富,,愈来愈感人.杨宗保则是杨家将中的佼佼者, 民谚中历来有“少年要比杨宗保”的说法.但根据《宋史》的记载,杨家三代抗辽, 只录有杨业之子杨延昭 (本名延朗)、杨延昭之子杨文广,其余人等皆不见于史传,而杨延昭有子名宗保也于史无证.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