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有几种死因?分别是什么?

作者&投稿:字姣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王勃是哪个时代的诗人?他的死因是什么~

一、王勃是唐代诗人。其死因是: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二、简介王勃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诗人。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
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上乘之作,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1、思想方面
王勃的思想人格交融儒、释、道多种文化因子。他直接继承了祖父王通的儒家思想,主张仁政,渴望功名,希望济世,虽然在宦海中几沉几浮,但最终难以割舍的依然还是何时济世和如何济世。从人格精神来看,王勃首先是儒家之狂者,他志向高远,勇于进取;才华横溢,文采斐然;但同时也处事疏阔,缺少谋略。其次他还是傲者,身秉傲骨,且鄙世傲物,蔑视尘俗。王勃崇信佛教,认为佛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在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诗歌方面
王勃的诗歌直接继承了贞观时期崇儒重儒的精神风尚,又注入新的时代气息,既壮阔明朗又不失慷慨激越。具体来讲,送别诗或气势磅礴、雄浑壮阔,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离别之情,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或优美静谧、隐约迷蒙,如《江亭夜月送别》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描绘的是一幅美丽的江边月夜图,画面优美迷蒙,让人心醉;或重在抒发自我身世的悲切之感,如《别薛华》,整首诗并不着意抒写惜别之情,而是时时处处抒发对自己身世的悲切之感,哀伤之痛。“烟雾”意象在王勃送别诗中出现频率极高,是王勃对前途命运迷惘和困惑的外在表现,如《秋日别王长史》中“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田野笼罩在浓浓的秋雾中,凄寒而朦胧,远处的山峰在沉沉暮霭中聚敛而凝重,山光野色在寒雾暮烟中显得隐约迷蒙,似梦似幻。相思诗则抒发了千里之外羁客的情感:思念家乡,怀念亲友,伤春感怀,如《羁春》,则通过写景抒发深沉的思乡之情。园林山水诗既写景生动、锤炼精工,又诗境美好,充满生机,如《郊兴》。同时,在描写手法、诗境开拓等方面,又进行了新的尝试,并取得显著的艺术效果。远游山水诗不仅充分展现了奇险壮丽的入蜀途中风光,而且因倾注了郁积之气而尤显深沉悲凉,底蕴深厚。
3、辞赋方面
王勃赋是初唐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初唐赋体的繁荣。王勃的骈文继承了徐陵、庾信的骈文艺术风格(对仗精工、自然而妥帖;音韵谐美,无论押韵还是句内宫商均有意追求合律;用事贴切,做到典事内容与表达内容的谐调;熟用隔对,把四六句型作为主要句型运用,并巧用长短句的交错变化,同时注以散行之气,使文章于凝炼中见流畅),但又注以清新之风、振以疏荡之气,于是使骈文变繁缛为清丽,变滞涩为流畅,创造出气象高华、神韵灵动的时代风格,使骈文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与初唐同时代的其他文人相比,王勃极善于在赋中抒发情感,表白心志,表现人品。具体表现为:他在赋中表露出急于人世的心理。当理想受挫、仕途失意时,他则在赋中表现了自己崇高的品质、美好的人格,抒发了心中的忧郁愤懑、磊落不平之气。尽管如此,但他从未放弃对功名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如《春思赋》和《采莲赋》。王勃赋可认为是其心理路程的真实反映,是对理想和功业执著追求的见证。王勃的游宴序寓性情于游宴、具有绘画美、充满豪放壮大气势,如《游山庙序》;赠序则视野开阔、谚足高远、情景交融,文中充满真情实感,如《秋日饯别序》。王勃在辞赋文章写作手法上很少使用比喻手法,但他善于议论,哲理深刻,如《滕王阁序》中“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善于抒情,气盛情深,如《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中“天地不仁,造化无力。授仆以幽忧孤愤之性,禀仆以耿介不平之气。”善于描写,形象逼真,如《感兴奉送王少府序》中“仆一代丈夫,四海男子,衫襟缓带,拟贮鸣琴,衣袖阀裁,用安书卷。”善于运用递进和逆接句式,如《越州永兴李明府宅送萧三还齐州序》中“况乎泣穷途于白首¨引,白首非临别之秋;嗟歧路于他乡,他乡岂送归之地!”

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他前往交趾探望被贬官的父亲王福畴,于归程途中突遭海上风浪,行船被风浪打翻,因而溺水致死。一代奇才王勃年仅二十七岁的生命,就此埋葬于南海的滔滔浊浪之中,空留后世无限惋惜。
亦有说法称王勃当时落水却并未死,然而因为沉船而至惊吓,落下了病根,被人救起后一度缠绵病榻,再加上回京再入仕途无望,未过多久,也便郁郁而终。是矣非矣,王勃的具体死因,在今天已无从考证,我们只能从历史文献之中推测出一个大概。
据新旧《唐书》记载,导致王勃二度被贬的直接原因,乃是因为其恃才傲物,不通人情世故,而遭同僚嫉妒所致,从这段记述中不难看出,王勃虽有才名,然而为人放浪不羁,缺乏政治手腕,在朝中人缘不佳。就任虢州参军期间,官奴曹达被杀一事,后人普遍猜测是有人设计陷害王勃,亦或者根本子虚乌有。可是不管怎么说,这次的祸事,虽遇赦而未令其丢掉性命,但还是直接宣告了王勃仕途的终结,同时也连累了他的父亲王福畴。可怜年迈老父,因儿子犯罪,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到南荒之外,饱受困顿之苦。上元三年初夏,王勃风尘仆仆赶到交趾去看望父亲,返程途中溺水,从而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
王勃有几种死因,后人不得而知。他的死因,究竟是渡水时遇难不幸而死,还是满怀愁绪,悲愤自杀,亦无从查考。只能想象,他是怀着满腔愁愤黯然离世的。

一种死因,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出狱后在家里停留了一年多,这时朝廷宣布恢复他的旧职,他已视宦海为畏途,没有接受。他在上元二年(675年)的秋天从洛阳出发沿运河南下,于八月中旬到达淮阴,又从淮阴到楚州,离开楚州,继续沿运河南下,入长江后折向西行,到了江宁。

大约在上元三年(676年)春夏,王勃已至交趾王福畴处,见到了他生活窘困的父亲。不久后,王勃便踏上归途。当时正值夏季,南海风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惊悸而死。

扩展资料:

王勃的思想人格交融儒、释、道多种文化因子。他直接继承了祖父王通的儒家思想,主张仁政,渴望功名,希望济世,虽然在宦海中几沉几浮,但最终难以割舍的依然还是何时济世和如何济世。

从人格精神来看,王勃首先是儒家之狂者,他志向高远,勇于进取;才华横溢,文采斐然;但同时也处事疏阔,缺少谋略。其次他还是傲者,身秉傲骨,且鄙世傲物,蔑视尘俗。王勃崇信佛教,认为佛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在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王勃赋是初唐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初唐赋体的繁荣。王勃的骈文继承了徐陵、庾信的骈文艺术风格(对仗精工、自然而妥帖;音韵谐美,无论押韵还是句内宫商均有意追求合律。

用事贴切,做到典事内容与表达内容的协调;熟用隔对,把四六句型作为主要句型运用,并巧用长短句的交错变化,同时注以散行之气,使文章于凝炼中见流畅)。

但又注以清新之风、振以疏荡之气,于是使骈文变繁缛为清丽,变滞涩为流畅,创造出气象高华、神韵灵动的时代风格,使骈文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勃



王勃,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卢照邻、王勃、杨炯四人,都是当时最有才华的作家,不过四人皆死得离奇。关于王勃的死,有溺水和溺水惊悸而死说,有卒年二十八和三十五说,有死于南海和吴越说。不过无论怎么说,王勃命运多舛的一生虽是短暂,但却十分光彩。 王勃,字子安,绿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有名的才子。他的祖父王通是隋初著名的学者,号“文中子”,叔祖父王绩是隋末唐初的著名隐逸诗人。王勃六岁能文,九岁时阅读著名学者颜师古所注的《汉书》,竟能写下洋洋洒洒十卷本的《汉书注指瑕》,指出书中的不少错误。十四岁时,诗文已经写的很出色了。青年时代,王勃就“迫乎家贫,道未成而受禄”。他出仕以后,曾任虢州参军,后又因事两次废官,一生郁郁不得志。 王勃是一位才学兼备的青年诗人,写过很多学术著作,在诗歌创作上,他和那些同时期的宫廷诗人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其代表作品,是脸炙人口的五言小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琅琅上口且意味深长;骈文则以《滕王阁序》为世人所传诵。杨炯在《王勃集序》中说:“(勃)尝以龙朔初载(661年),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竟为雕刻。糅以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遂使繁综浅术,无藩篱之固;纷绘小才,失金汤之险。积年绮碎,一朝清廓。”从这段评论中可以看出,王勃对“龙朔初载”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人所持的反对态度以及他在诗歌革新领域里取得的初步成绩。 长期以来,关于王勃死因、遇难地、卒年的传统说法,认为他死于坠海,落水地点在南海。这个说法来源于新、旧《唐书》的有关记载。《旧唐书》说王勃因为奔赴交趾探亲而死于上元二年(675年):“(勃)坠水而卒,年二十八。”而《新唐书》中则记为“渡海溺水,悸而卒,年二十九”。根据《新唐书》推算,王勃死于上元三年(676年)。 与王勃同时代的诗人杨炯也验证了此说,他所撰写的《王子安集序》中也认为王勃死于上元三年。因此,长期以来,人们对此普遍接受,深信不疑。然而,有人认为此说颇为可疑。 有学者经过自己的一系列考证,指出了新、旧《唐书》以及杨炯序言中是错误的,并且考证出王勃应死于文明元年八月(684年),享年35岁。同时还考察到王勃的《三月上巳祓禊序》中,有“永淳二年(683年)暮春三月,迟迟风景,出没媚于郊原”的记载,知这年王勃仍在世。其时祓禊的地点应该在江南,可证明王勃晚年还在江南度过了一段为时不短的隐居生活。 有人曾看到过罗振玉校勘辑录的日藏本《王子安集佚文》,是戊午年(1918年)的木刻本。内有附录文一篇,题为《自没后彭执古孟献忠与诸弟书》,这是王勃写给“王六贤弟”的书信。王勃共有排行六人,王劝排行第六,故而名为王六。王劝也是一位颇有文才的青年诗人,《新唐书》是这样夸奖他的:“生子如是,可夸也。”彭执古等人的慰问信中说道:“岂谓贤兄长逝,化为异物。笔海绝流,词岑落构,梁木其坏,吾将安放。下官等慷慨耿介之士,薛萝泉石,过大梁而想侯赢,登九原而忆随会。潘黄门之沼,无复琴尊,孟尝君之池台,空余风月。伤心已矣,如何如何。”因此可知,王勃之死是出于“自没”,即自己沉海而死。 那王勃又是如何“自没”的呢?王勃的族叔王承烈有一篇致祭文道出了其中的秘密。他写道:“悲久客兮他乡,伤非春兮几载。波惊东会,景落西虞。”其中“东会”指的应该是会稽一带,而“西虞”则是指王勃的故里龙门一带,因虞舜二帝都曾在蒲阪建都,故泛称“西虞”。“波惊东会”是说他在会稽一带投水自杀的事实。自杀地点若是在会稽,这便与前文所说的王勃曾在江南有过一段隐居生活互相吻合。王承烈的致祭文写明日期是文明元年八月,就是王勃死后不久的初祭。因此杨炯所说“上元三年”,极有可能是“文明元年”之误。 有了这些历史资料,千百年来王勃之死的谜团便可拨开云雾,昭然若揭。王勃死后,根据王承烈的信件,里面说到了王勃的灵枢问题。“旁问使者乃云:亡从孙灵柩在彼。闻之转增惘然。”这里也恰恰驳倒了王勃死于南海之说。王勃确实去过交趾,而且还在那里奉养过他的父亲。杨炯的《王子安集序》中说道:“弃官沉迹,就养于交趾焉。”我们是否能够把这些话结合起来,理解为王勃去交趾而坠入南海呢?显然不能。从王勃的文集中我们可见到王勃从交趾回来写的诸多文章,证明他是平安从交趾回来的。我们只要细细想来便可知,以当时的条件,茫茫大海,在南海是不可能找到王勃尸体的。 那么日藏本《王子安集佚文》的可靠性究为如何?学者发现,这些佚文抄本的末尾载有“庆云四年七月廿六日”的字样。庆云是日本文武朝时期的年号,相当于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年)。若我们假定的王勃卒于文明元年(684年)成立的话,此抄本即在王勃卒后23年所撰。原抄本中还有日本元正天王的御笔。元正为奈良朝的第二代女皇,灵龟元年(715年)即位,养老八年(724年)退位。此书藏于日本天皇宫内厅正仓院的宝库中,是日藏的秘籍,很少出库。考证者又详细诉说了他如何得到这个本子以及后来如何又在美国的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获得手抄本的佚文一长卷,上面也写明了原为日本上野氏所藏。另外,学者所见的正仓院影印本里面,其中的“天”、“地”、“星”等字,用的都是武则天时期所独创的字体而写成,至此可判断是唐初抄本,毫无疑问。 学者的言之灼灼,分析得合情合理,证据确凿,把几百年传承下来的有关王勃的遇难,做了一番全新的解释说理,从而推翻了千百年来人们一致公认的南海溺水的事实。 此后也有人发表文章认为王勃南行省父返归途中,遇风浪坠入海中,但终被人救出。因王勃不习水性,受惊后一病不起,卒于高宗仪凤二年,时年28岁。《王子安集》中有《上已浮江宴序》,内容与《三月上巳祓禊序》有很多相同之处,当同为王勃南游过吴越时所撰,具体时间应在他任沛王府修撰期间,即总章二年春,故序文中“永淳二年”应为“总章二年”之误。推考王勃事迹,他当卒于南方,并就葬于南方。王承烈当时的住所与王勃的卒地很远,因而才会作致祭文。也有可能是王勃死后若干年,其灵柩迁回时,王承烈才为文致祭。按这个观点,王勃不是溺水而卒的,而是病死的。也不是死于吴越,而是死在南海附近。吴越的诗文只是他以前路过时的作品。 仅仅凭借着这样一本日藏抄本,便推翻了早已被公认的说法,似乎力量尚显不够。说王勃因受惊而病死,更是一个新颖的观点。看来这个关于王勃“自没”的争论还会一直延续下去。

历史书上记载他是因落水惊悸而死,那么应该是被从水中救出来了,然后才因惊吓和伤风而死。但也有另外的说法,一种说法是王勃被淹死在海中,而且被海水冲走了,另一种说法是,王勃是自己投入海中自杀的。无论是哪一种说法,王勃死于水是无可置疑的。 公元676年的秋天,王勃经过福建到达现在的广东的合浦郡,登上了一艘渔船,他要渡海前往交趾探望父亲。(前不久,他的父亲受到王勃的牵连,被贬官到交趾) 一开始的时候还风平浪静,王勃站在船头上,看着远方的天水相接,想起前不久在江西南昌滕王阁上作的那篇赋《滕王阁序》,赋中有一句自己最为得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天长一色。”那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在这烟波浩淼的大海上,才能真正领略“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观。 但是船开不久,风就起了,海上云雾变得更浓了。海上经常有风,也没有什么奇怪的,但是这次的风有点怪,连经验丰富的船夫也开始紧张了。 王勃望着远方,仿佛看到了交趾,看到了父亲在渡口向他挥着手。实际上,风烟滚滚,也就只能看到几百米之外。 他努力回想几年前见到的父亲的模样,但时间久了,一片模糊。他再试着回想几个朋友的面貌,但就在这个时候,听到一声巨响,身子一侧,翻天的巨浪从上空向他压了下来,然后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一种死因,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出狱后在家里停留了一年多,这时朝廷宣布恢复他的旧职,他已视宦海为畏途,没有接受。他在上元二年(675年)的秋天从洛阳出发沿运河南下,于八月中旬到达淮阴,又从淮阴到楚州,离开楚州,继续沿运河南下,入长江后折向西行,到了江宁。
大约在上元三年(676年)春夏,王勃已至交趾王福畴处,见到了他生活窘困的父亲。不久后,王勃便踏上归途。当时正值夏季,南海风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惊悸而死。


天才诗人王勃的死因,竟然连断案专家狄仁杰都望而却步不敢调查?
堂堂大唐第一才子,弱书生,前途无量,杀人那种粗活,他怎么会做到,很大可能是被陷害的,随后王勃因“杀人”的罪名,被判死刑。之后唐高宗在武则天建议下,改元上元,大赦天下,王勃也在赦免之列。武则天这个改元很可能就是为王勃而改的,她很欣赏王勃,武则天想让有关部门恢复他的旧职,但是王勃拒绝了...

王勃死因 。以及典故。。电影王勃之死没看懂。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初唐四杰之一。王勃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可知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关于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说。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于唐高宗上...

请介绍一下王勃,以及他的死因
死因:咸亨二年(671年)秋冬或第二年年初,王勃从蜀地返回长安参加科选。他的朋友凌季友当时为虢州司法,说虢州药物丰富,而他知医识药草,便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小小的参军之职。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他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以了其事,结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亏遇...

李白怎么死的?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康熙皇帝死因有哪些说法?分别出自哪里??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月二十一日,69岁的康熙兴致勃勃去南苑打猎。十一月七日感觉身体不适,十三日晚便死去。官方记载:《清圣祖实录》记:十三日康熙病情加剧, 命速召诸子至御榻前,传位于雍正。还说康熙晚年曾命雍正代行郊祀 大典,可见康熙选定的继承人就是雍正。康熙是精明之人,早知诸皇子...

康熙死因
康熙之死的不同说法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月二十一日,69岁的康熙兴致勃勃去南 苑打猎。十一月七日感觉身体不适,十三日晚便死去。有人说,康熙是中毒而死。雍正朝吕留良一案中,曾静的供词为:“圣祖皇帝畅春园病重,皇上进一碗人参汤,圣祖就驾崩了。”这是 说康熙是被毒死的,凶手就是雍正。

“末代皇帝”溥仪的死因真是因为尿毒症和肾衰吗
)但是,溥仪先生的问题,首先并非中药调理,而是精神调理。溥仪先生的疾病是长期对性的恐惧和精神的、政治的极度压抑积累而成。这种巨大的心灵创伤,间接导致了溥仪先生的肾功能衰竭。所以,为什么施今墨先生“从肾论治”的中药治疗,没有明显效果,就是这个道理。当然,如果能“从郁论治”,也许能对溥仪...

希特勒的死因
并派出特遣队在欧洲各各可能的藏匿地点进行秘密排查 一直有人认为希特勒在柏林会战时逃出了战区 主要的两种说法是 1.逃到了南美,与其他的逃过审批的纳粹军官一起图谋东山再起(南美当时有一批的亲纳粹国家)2.成为了一个瑞士阿尔卑斯山上的一个牧羊人 终老而死 ...

有哪些男人必须知道的男性健康常识?
②蛋蛋应该保持清凉,高温下容易杀精;③首次射的快那不叫早泄;④男人每天晚上都会有四五次不自觉勃起,包括晨勃;⑤偶尔一次硬不起来这种情况不能算是阳痿。⑥小撸怡情,大撸伤身,强撸灰飞烟灭;⑦包皮炎以及阴道炎夫妻双方是容易交叉感染的;⑧前列腺炎、阳痿、早泄等等,很大的成分有心理作用的;...

海明威的死因
1918年,海明威在抢救意大利伤员时,身中227块炮弹片和枪弹头。1944年,他随美机赴德轰炸时,因飞机失事,造成脑震荡。年底,他随军深入法国内地,两度负伤。海明威酷爱斗牛和渔猎。有一次,他差点被公牛挑死,以后在打猎时被飞出的流弹击伤眼睛,飞机失事时又被烧伤。

桃江县17196148875: 谁知道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是怎么死的?
包肿健脾: 王 勃 (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硕儒王通之孙.14岁应举及第,授朝散郎.沛王李贤闻其名,召为王府修撰,因戏作《檄英王鸡》文,被高宗逐出王府.任虢州参军时,因擅杀官奴,犯死罪.遇赦后,渡海省亲,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才华出众,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作诗能突破当时文坛的宫体诗束缚,风格较为清新明朗.名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扫前人送别伤离的低沉格调,历来为人们传诵.亦长于骈文,代表作《滕王阁序》,在唐代就已家喻户晓.学术著作亦丰,除《黄帝八十一难经序》、《平台秘略论赞》等篇被收入《文苑英华》外,余皆散佚.

桃江县17196148875: 王勃的生卒年月及死因请各位赐教
包肿健脾: 王勃远行到交趾去看望父亲,途中溺水而死. 但是死时的年龄众说纷纭十几岁或27岁

桃江县17196148875: 王勃是怎么死的?他最的著名诗章是什么?请再说出里面的名句. -
包肿健脾: 王勃远行交趾省父,溺水惊悸而死.他最有名的诗章是《滕王阁序》,名句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意坚,不坠青云之志”

桃江县17196148875: 王勃是怎么死的?
包肿健脾: 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他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以了其事,结果因此而犯了死罪

桃江县17196148875: 王勃死在了哪?死在了哪条河还是哪个海?叫什么名字的河(海)?
包肿健脾: 南海.有关资料记载:王勃到交趾(现越南境内)省亲(看父亲),度南海时溺水,受惊吓而死.可惜.

桃江县17196148875: 我国历史上短寿的文学家、诗人有哪些? -
包肿健脾: 王勃 写下了滕王阁序,溺水而亡 28岁李贺,人称诗鬼 死因不详 27岁贾谊 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 32岁

桃江县1719614887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文学常识 -
包肿健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学会运用“起承转合”法分析诗歌 2.理解和感悟诗人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过程: 导语:应该说每个人都经历过离别,人们在同自己的家人、朋友离别时,心情总是难过的,免不了要讲些祝福的话语,有...

桃江县17196148875: 王勃贬前贬后分别有哪些诗歌 -
包肿健脾: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

桃江县17196148875: 王姓历史人物有哪些? -
包肿健脾: 史上王氏名人2007-11-22 11:15在发展中,王姓还创造了辉煌的家族文化,诞生了无数政治名人、文学名人、艺术名人、科技名人.如王莽、王建、王审知等都曾是一国之主;王允、王导、王安石都是名臣...

桃江县17196148875: 吴王夫差、越王勾践和王勃分别是那个朝代的 -
包肿健脾: 吴王夫差(?-前473年),姬姓,春秋时期吴国第25任国王,在位时期为前495年—前473年.为了洗雪其父阖闾败给越王勾践的耻辱,夫差励精图治,吴国也迅速增强. 夫差二年(前494年),于夫椒(今江苏苏州西南太湖中)打败越王勾践...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