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圈层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什么是不连续的

作者&投稿:景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两个不连续界面之间是地球内部分层的什么层~

莫霍面以上是地壳,以下是地幔,古登堡面以上是地幔,以下是地核。

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一般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壳与地幔之间由莫霍面界开,地幔于地核之间由古登堡面界开。
地壳
地壳是地球的表面层,也是人类生存和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场所。地壳实际上是由多组断裂的,很多大小不等的块体组成的,它的外部呈现出高低起伏的形态,因而地壳的厚度并不均匀:大陆下的地壳平均厚度约35公里,我国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达65公里以上;海洋下的地壳厚度仅约5~10公里;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公里,这与地球平均半径6371公里相比,仅是薄薄的一层。   
地壳上层为花岗岩层(岩浆岩),主要由硅-铝氧化物构成;下层为玄武岩层(岩浆岩),主要由硅-镁氧化物构成。理论上认为过地壳内的温度和压力随深度增加,每深入100米温度升高1℃。近年的钻探结果表明,在深达3公里以上时,每深入100米温度升高2.5℃,到11公里深处温度已达200℃。   
目前所知地壳岩石的年龄绝大多数小于20多亿年,即使是最古老的石头 丹麦格陵兰的岩石也只有39亿年;而天文学家考证地球大约已有46亿年的历史,这说明地球壳层的岩石并非地球的原始壳层,是以后由地球内部的物质通过火山活动和造山活动构成的。
地幔
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厚度约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 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一般认为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推测是由于放射元素大量集中,蜕变放热,将岩石熔融后造成的,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和地壳共同组成了岩石圈。下地幔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呈可塑性固态。
地核
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的平均厚度约3400公里。地核还可分为外地核、过渡层和内地核三层,外地核厚度约2080公里,物质大致成液态,可流动;过渡层的厚度约140公里;内地核是一个半径为1250公里的球心,物质大概是固态的,主要由铁、镍等金属元素构成。地核的温度和压力都很高,估计温度在5000℃以上,压力达1.32亿千帕以上,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3克   
美国一些科学家用实验方法推算出地幔与核交界处的温度为3500℃以上,外核与内核交界处温度为6300℃,核心温度约6600℃。

1、这个是从观测地震波传播速度的过程中发现某一深度波速发生突然变化发现的,由此科学家才推测地球内部物质的不均匀性,继而发展出地壳地幔地核的地球分层结构学说。

2、不连续面的存在,标志着地内物质在此层上下面有明显区别,因此成为地内圈层构造的界面。

3、在所有不连续面中有两个变化最显著的称为一级不连续面:

(1)、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或莫氏面)。深度平均17km,陆地33km,海洋平均厚度6千米。地震波加速,表明其下物质密度、硬度增加。

(2)、古登堡不连续面,深度约2900km。地震波减速,横波消失,表明其下物质很可能是液态,二者构成了地壳与地幔、地幔与地核的界面。

4、此外还有5个次级不连续面,可以把地壳、地幔与地核进一步划分出次一级的圈层构造。

扩展资料:

1、地幔与上下层不同物质的分界处称为不连续面。外面的被命名为莫霍不连续面,深处的则是古登堡不连续面。

2、在莫霍面上,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增加明显,弹性和密度随深度逐渐增加,地幔物质密度、硬度大于地壳。此面以上物质平均化学组成与玄武岩相似,密度约2.9×10^3kg/m^3;此面以下物质平均化学组成与橄榄岩相近,密度约3.1-3.3×10^3kg/m^3。莫霍面温度为400-1000/℃

3、事实上,自莫霍面被提出以来,众多学者开始关注其形成和演化。

4、当下认为莫霍面分为两种,一种为地震学莫霍面(Seismic Moho),代表地震波波速的突然提高;另一种为岩石学莫霍面(Petrologic Moho),这种莫霍面没有显示出地震波波速的异常,而是由浅部到深部渐变至地震学莫霍面以下的地震波波速水平。

5、岩石学莫霍面经常在造山带的巨厚地壳位置出现,是下部地壳在高温高压下变质到榴辉岩相而形成的。

6、古登堡界面,又名古腾堡界面。根据地震波波速变化而划分,是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

7、地震波传播时,除了在地球内部深度约33千米处波速有一个显著的变化(此处称为莫霍界面,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之外,在深度约为2900千米处,地震波传播状态也会发生明显的改变,此处便被称为古登堡界面。地幔位于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

8、由于地球外核为液态,在地幔中的地震波S波(S波即横波,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不能穿过此界面在外核中传播。P波(指纵波)曲线在此界面处的速度也急剧减低。

9、1914年,美国学者古登堡(Gutenberg)发现地下2885千米处存在地震波速的间断面,首先是发现距震中11500~16000千米的范围内存在地震波的阴影区,解释为存在地核,其次是传播速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纵波存在一次由13.6千米/秒突然降低为7.98km/s的截面,而横波则突然消失了。

10、并且在该不连续面上地震波出现极明显的反射、折射现象。后证实这是地核与地幔的分界层。该不连续面称为古登堡面。古登堡面以上到莫霍面之间的地球部分称为地幔(mantle);古登堡面以下到地心之间的地球部分称为地核(core)。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莫霍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古登堡界面



  这个是从观测地震波传播速度的过程中发现某一深度波速发生突然变化发现的,由此科学家才推测地球内部物质的不均匀性,继而发展出地壳地幔地核的地球分层结构学说。
  不连续面的存在,标志着地内物质在此层上下面有明显区别,因此成为地内圈层构造的界面。
  在所有不连续面中有两个变化最显著的称为一级不连续面:
  1、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或莫氏面)。深度平均17km,陆地33km,海洋平均厚度6千米。地震波加速,表明其下物质密度、硬度增加。
  2、古登堡不连续面,深度约2900km。地震波减速,横波消失,表明其下物质很可能是液态。
  二者构成了地壳与地幔、地幔与地核的界面。
  此外还有5个次级不连续面,可以把地壳、地幔与地核进一步划分出次一级的圈层构造。


什么是地球体、康拉德面、莫霍面,古登堡面,岩石圈、软流圈、磁偏角...
3、莫霍面:地壳同地幔间的分界面,是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于1909年发现,故以他的名字命名,称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或莫氏面)。地幔与上下层不同物质的分界处称为不连续面。外面的被命名为莫霍不连续面,深处的则是古登堡不连续面。在莫霍面上,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增加...

什么是地球体、康拉德面、莫霍面,古登堡面,岩石圈、软流圈、磁偏角...
地球体:大地水准面所包围的球形体,即地球的真实形状。据卫星观测,地球南北半球不对称,北极凸出,南极凹进;中纬度南半球凸出,北半球凹进,形状不规则。康拉德面:地球大陆地壳内玄武岩层和花岗岩层之间的界面 莫霍面:地壳同地幔间的分界面。古登堡面:在软流层之下,直至地球内部约2900公里深度的界...

莫霍界面以上是什么圈层
位于莫霍界面以上的地球内部圈层是地壳。“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有关内容,明确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划分,是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面”的。位于莫霍面以上的地球内部圈层称为地壳,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的地球内部圈层称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至地球的地心部分,为地核。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什么三个圈层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构成,合称为岩石圈。1、地壳:指地表到莫霍界面,以硅、铝成分为主,分上下两层,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镁层,铁、镁成分相对增多。2、地幔:从莫霍界面到古登堡界面,随...

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
一、地幔和地壳的分界面是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也就是莫霍面。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是古登堡面。前者由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于1909年发现,后者由美籍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于1914年发现。二、地壳:是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底界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莫霍面)。整个地壳平均...

地理中的莫霍面指什么?
他认为,这个发生折射的地带,就是地壳和地壳下面不同物质的分界面。1914年,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发现,在地下2900公里深处,存在着另一个不同物质的分界面。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就将两个面分别命名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并根据这两个面把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球的构造是分层的,它分为地核、地壳、地幔,其中处于两层之间的是...
均随深度增加而降低,近地心的温度几乎不变。地核与地幔之间以古登堡面相隔;地幔与地壳之间,以莫霍面相隔。地球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 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称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地壳+软流层=岩石圈 纵波,横波通过地幔速度最大 地球外部圈层结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

地震波中什么波只能通过固态?两个不连续面的名称叫什么?分别在地表下...
通过的物质密度大,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就快,物质密度小,传播速度就慢。莫霍洛维奇发现,在地下33千米的地方,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猛然加快,这表明这里的物质密度很大,物质成分也与地球表面不同。地球内部这个深度,就被称为“莫霍面”。 1914年,美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又发现,在地下2900千米的地方,纵波速...

地球的内部圈层
位于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的圈层称为地幔。其体积占地球体积的82.3%,质量占67.8%,平均密度约4.5 g\/cm3。由于地下670km深处地震波速间断面甚为显著,故而以此间断面将地幔作为上、下地幔的分界面。上地幔地震波数值和在橄榄岩中实验所得数值相似,所以也称橄榄岩层。莫霍面以下至80km,是上地幔...

地球的圈层构造是怎么划分的?各圈层的特征
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 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 变化,一般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 层:地核、地幔和地壳.中心层是地核; 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壳与地幔之 间由莫霍面界开,地幔于地核之间由古登 堡面界开. 地壳 地壳是地球的表面层,也是人类生存和从 事各种生产...

庐山区14712862068: 莫霍界和古登堡界名称的由来 -
漳钱阿巴: 地球内部的构造及其物质状态,无法直接观察.主要借助于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作为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的依据.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发生急剧变化的地方,在地震学上称为不连续面. 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1909年...

庐山区14712862068: 古登堡面作为划分圈层界面的原因 -
漳钱阿巴:[答案] 1914年,美国学者古登堡(Gutenberg)发现地下2885千米处存在地震波速的间断面,首先是发现距震中11500~16000千米的范围内存在地震波的阴影区,解释为存在地核,其次是传播速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纵波存在一次由13.6千米/秒突然降低...

庐山区14712862068: 划分地球内圈的两个不连续面为 -
漳钱阿巴: 莫霍面,古登堡面.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不连续界面 我们能够用钻探了解地球内部,可现在最先进的钻探也不过能穿透10千米,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苹果的话,那就连表皮也没穿透.后来,科学家们终于知道了打开地心之门的钥匙—...

庐山区14712862068: 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这两个不连续界面之间是地球内部圈层的什么? -
漳钱阿巴: 莫霍面以上是地壳,而古登堡以下是地核,所以两者之间是地幔

庐山区14712862068: 地球的内部圈层 -
漳钱阿巴: 一、地球内部的圈层 地球内部的结构,无法直接观察.到目前为止,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

庐山区14712862068: 为什么地球内部可以分成许多圈层? -
漳钱阿巴: 我简单告诉你吧,地球圈层的划分是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来划分的.因为地球那么深,即使现在的大洋钻探计划等都不可能完全弄清楚(人工钻探不及地球半径1%).地震波传递因为介质不同、介质状态不同而速度不同.在测波速时发现一下...

庐山区14712862068: 地球的内部圈层是如何划分的? -
漳钱阿巴: 地球内部是无法直接观测到的.地球科学家使用地震的方法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与构成.根据地球物理的研究,地球内部是一个非均质体,各层物质的密度、压力、温度、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存在着明显差异.地球内部存在两个明显...

庐山区14712862068: 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两个不连续界面之间是地球内部分层的什么层 -
漳钱阿巴: 莫霍面以上是地壳,以下是地幔,古登堡面以上是地幔,以下是地核.

庐山区14712862068: 地理上“莫霍面”是什么意思? -
漳钱阿巴: 1910年,前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契意外地发现,地震波在传到地下50公里处有折射现象发生.他认为,这个发生折射的地带,就是地壳和地壳下面不同物质的分界面.1914年,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发现,在地下2900公里深处,存在着另一个不同物质的分界面.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就将两个面分别命名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并根据这两个面把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庐山区14712862068: 地球的内部可以分为哪三部分 -
漳钱阿巴: 地球内部结构可以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壳与地幔之间由莫霍面界开,地幔与地核之间由古登堡面界开. 地震发生在地壳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