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扬州慢》的赏析

作者&投稿:鄢欣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求姜夔《扬州慢》详细赏析~

原文
扬州慢·淮左名都
【作者】姜夔 【朝代】宋
淳熙丙申至日, 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 荠麦弥望。 入其城, 则四顾萧条, 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 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 感慨今昔, 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 “黍离” 之悲也。
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 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 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 渐黄昏, 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 算而今、 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 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2.译文
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
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少为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过去是十里春风一派繁荣景色,而我如今看到却长满荠麦叶草一片青青。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荒废了池苑,伐去了乔木,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号角吹起了冷寒,这都是在劫后的扬州城。
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困难表达出深厚的感情。二十四桥仍然还在,却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怀念桥边的红芍药,可每一年知道它替什么人开花繁生!
3.赏析
姜夔在这首词里用了他常用的小序。小序的好处就在于交代写作的缘由和写作的背景。而这首小序则更明确地交代了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地点、原因、内容、和主旨。让人更好地、更深入地了解词人写作此词时的心理情怀。
全词分为上下两阕。但两阕的写作手法都是运用一种鲜明对比,用昔日扬州城的繁荣兴盛景象对比现时扬州城的凋残破败惨状,写出了战争带给了扬州城万劫不复的灾难。
词的上阕,写出了词人亲眼目睹的景象和自身心理感受。写出了扬州城在“胡马窥江去后”令人痛心不已的凋残和败坏景象。词人先从自己的 行踪写起,写自己初次经过扬州城,在著名的竹西亭解鞍下马,稍作停留。走在漫长的扬州道上,词人所见到的全部是长得旺盛而齐整的荠麦。而昔日那个晚唐人杜牧对扬州城美景的由衷溢誉一去不复返。自金人入侵后,烧杀掳掠,扬州城所剩下的也只是“废池乔木”的了。人们说起那场战争,至今还觉得心有余悸和刻骨痛恨。一个“厌”字,很恰当地写出了人民的苦难,朝廷的昏聩和胡人的罪恶。日落黄昏,凄厉的号角声又四处响起,回荡在扬州城孤寂的上空,也回荡在词人惨淡的心灵间。词人很自然地实现了由视觉到听觉的转移。
词的下阕,运用典故,进一步深化了“黍离之悲”的主题。昔日扬州城繁华,诗人杜牧留下了许多关于扬州城不朽的诗作。可是,假如这位多情的诗人今日再重游故地,他也必定会为今日的扬州城感到吃惊和痛心。杜牧算是个俊才情种,他有写“豆蔻”词的微妙精当,他有赋“青楼”诗的神乎其神。可是,当他面对眼前的凋残破败景象,他必不能写出昔日的款款深情来。扬州的名胜二十四桥仍然存在,水波荡漾,冷峻的月光下,四周寂籁无声。唉,试想下,尽管那桥边的芍药花年年如期盛放,也很难有人有情思去欣赏它们的艳丽。词人用带悬念的疑问作为词篇的结尾,很自然地移情入景,今昔对比,催人泪下。
纵观全词,行文的基调都笼罩在一种悲凉凄怆的氛围中。无论是词人所见到的“荠麦青青”、“废池乔木”还是在黄昏里听到的“号角”和“空城”还是词人自身所想到的杜牧“难赋深情”和不知亡国恨的“桥边红药”,都是一种悲剧的写照。
4.手法
①情景交融是这首词在写作表现手法上最显著的一个特点。移情入景,乐景写哀,都是词人经常使用的手法。特别是乐景写哀,词人在文中写了大量的乐景:名都,佳处,二十四桥……可是,写乐景是为了衬托哀情,是为了对比“现在”的惨状:名都的凋残,佳处的弊坏,二十桥的冷寂……正如王夫之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②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赠别》)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下片写杜牧情事,主要目的不在于评论和怀念杜牧,而是通过“化实为虚”的手法,点明这样一种“情思”:即使杜牧的风流俊赏,“豆蔻词工”,可是如果他而今重到扬州的话,也定然会惊讶河山之异了。借“杜郎”史实,逗出和反衬“难赋”之苦。“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是非常精细的特写镜头。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不复存在了。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又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
③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境入词,用虚拟的手法,使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余音缭绕,余味不尽,也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扬州慢》大量化用杜牧的诗句与诗境(有四处之多),又点出杜郎的风流俊赏,把杜牧的诗境,融入自己的词境。
总结:人称姜夔的词风清雅空灵,此词表现得非常突出。此词的清雅空灵不但表现在词语上,如“清”“寒”“空”“波心”“冷月”,而且还表现在造境上,如用“犹厌言兵”表现兵燹之后的残破,用杜郎名句表现扬州昔日的繁华,用“二十四桥”“波心荡”“冷月无声”表现清幽伤感的气氛,用“桥边红药”表现“寂寞开无主”的荒凉。

1.综观全词,写扬州的过去的盛况,都是虚笔。
  --"淮左名都"不过耳闻,"竹西佳处"也非目见,"春风十里"既不指当时,也不是具体景物。但一组合,显出扬州昔日的繁华,为下文对比铺垫。
  2.写扬州的今日,虽是实写,但只用大笔勾勒。
  --善于选择最能表现战后百事萧条的典型事物来淡笔点染,留下开阔空间让读者去想象:说"废池乔木"、说"荠麦青青"、说"清角吹寒",并用"空"字轻轻一点,一幅城市破败、弦管不闻、人烟稀少的图景便宛然在目。
  3.这首词里也没有一个字正面抒情。
  --"厌言兵"的是"废池乔木(树尤如此,人何以堪?)",惊叹扬州的是"杜郎(面对破败荒凉的扬州城,恐怕再也做不成"扬州梦",写不出"豆蔻词"了)",凄冷无声是"月"(所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开无主的是"红药"--用一问,以花的无知称人的有情。
  姜夔的词抒情写景,都不执着于具体细致的刻划描绘。总是写得空灵、 疏淡,有时比起慷慨发怒、一泄无余,更能激起读者去进行再创造,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把"予过维扬"的过程写得很有层次、驻、看、闻、想,步步写来,有条不紊。描写中很注意声色(如清角、荠麦等)、动静(如波心、空城等),很见作者功力。
  思想内容:
  叙写金兵入侵对扬州城的严重破坏,抒发悲凉痛惜的思绪。但诗人怀念的是士大夫的野游生活,作品未曾深入接触平民的疾苦。
  这首词抒发了诗人之悲,作者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抒发了内心的郁愤,表达出一片爱国的深情。但是,由于作者生活和思想的局限,反映在作品的思想内容上,尽管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情调却过于低沉;与辛弃疾、陆游等诗人相比,即可看出其差距,不只是风格不同而已。
  写作特点
  1.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
  在这阕词中是比较突出的,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芜景象--"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月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景,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是非常精细的特写镜头。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荡然无存了。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以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务。
  2.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写景物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景中含情,化景物为情思,它的写景,不俗不滥,紧紧围绕着一个统一的主题,即为抒发"黍离之悲"服务。词人到达扬州之时,是在金主完颜亮南犯后的十五年。他"解鞍少驻"的扬州,位于淮水之南,是历史上令人神往的"名都"。"竹西佳处"是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化出。竹西、亭名,在扬州东蜀岗上禅智寺前,风光优美,但经过金兵铁蹄蹂躏之后,如今是满目疮痍了。战争的残痕,到处可见.词人用"以少总多"的手法.只摄取了两个镜头:"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和满城的"废池乔木".这种景物所引起的意绪.就是"犹厌言兵".清人陈廷焯特别欣赏这段描写.他说:"写兵燹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卷二)这里.作者使用了似人化的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
  上片的结尾三句:"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却又转换了一个画面.由所见转写所闻.气氛的渲染也更加浓烈.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这是用音响来衬托寂静."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再联系视觉所见的"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间上来说都统一在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同时化景物为情思.将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来突出"黍离之悲".
  3.巧于用典.活于用典
  巧于用典.隐为对比.在对比中述悲愤."竹西"是用杜牧中的诗句暗示扬州.与"淮左名都"对举成文.并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隐为兴旺与荒凉的对比.表达作者对侵略战争的怨愤之情.
  此词作于冬至."春风十里"是以虚拟之笔.巧用小杜诗句.尽写往日扬州的无限风光.和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荒凉冷落相对比."二十四桥"句则化用杜牧对美好的古扬州的深厚怀念之情."水"."桥"."月"三个方面说明今昔的不同.能更好地表现"黍离之悲".
  活于用典.化为衬托.在衬托中抒胸臆."杜郎俊赏"一句.是借杜牧歌颂扬州生活留下的优秀诗章.从侧面说明扬州的兴衰变化.假设小杜重游旧地.也会目瞪口呆.惊讶不已.这是作者从虚处着笔.以虚衬实.用杜牧的惊讶来衬托自己的悲哀情怀."纵豆蔻词工"一句中两用杜牧诗的典故.却不用原诗意旨.而是化用杜牧的诗才横溢,再转进一层.说纵有杜牧这样锦心绣口的才华.也无法表达此时蕴藏在内心深处的"黍离"之悲.更加突出了作者的悲愤怨恨.
  移情的运用
  "移情"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一种司空见惯的表现手法.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写景物时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景中含情.化景物为情思.它的写景.不俗不滥.紧紧围绕着一个统一的主题即为抒发"之悲"而写.词人"解鞍少驻"扬州之时.是在金主完颜亮南犯后的十五年.战争的残痕到处可见.但词人却仅仅摄取了两个镜头:"尽荠麦青青"和满城的"废池乔木".这些景物所引起的意绪.就是"犹厌言兵".这是一种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无生命的事物以人所特有的思想感情.物犹如此.何况于人!人民对战争的痛恨与诅骂由此可知."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万言.亦无此韵味"(清·陈廷焯卷二).上片结句中."清角吹寒"四字的"寒"字下得很好.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词人不言天寒.而说"吹寒".好像是凄清的角号之声把寒意"吹"出来似的.这就突出了人为的感情色彩.这里.词人听到的是清角悲吟.感受到的是寒气逼人.再联系到前面所看到的"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完全是一幅有声有色.惨淡寥廓的图画.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交织在一起.统一在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同时化景物为情思.将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来突出"之悲".
  下片第三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月亮原本就"无声".也无冷暖之别.但姜夔却借助"通感"手法."使本色之外.笔补造化".让触觉感受"冷"与听觉感受"无声"互相挪移沟通.这就强化了读者对冷寂凋敝景象的感受性.这里的"冷月"."无声"与上片"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中的"厌"字.都是词人主观感受的联想.迁移.是移人情于物象的结果.这就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扬州慢⑴

  淳熙丙申至日,⑵余过维扬。⑶夜雪初霁,荠麦弥望。⑷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⑸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⑹

  淮左名都,⑺
  竹西佳处,⑻
  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⑼
  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⑽
  废池乔木,⑾
  犹厌言兵。
  渐黄昏,
  清角吹寒,⑿
  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⒀
  算而今、
  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⒁
  青楼梦好,⒂
  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⒃
  波心荡、
  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⒄
  年年知为谁生!

  【作者】
  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一生飘
  泊江湖,依人作客,却绝不曳裾侯门,逢迎取合。他与辛弃疾、杨万里、范成
  大等为文字交,诗词皆卓然成家。词风清丽典雅,以冷香幽韵和瘦骨逸神独擅
  胜场,为清代浙派词人所尊奉。他深谙音律,集中十七首自度曲,都旁缀音谱,
  是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宋代词乐资料。有《白石道人歌曲》。
  【注释】
  ⑴此调为姜夔自度曲,后人多用以抒发怀古之思。又名《郎州慢》,上下阕,
  九十八字,平韵。 ⑵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至日:冬至。 ⑶维扬:
  即扬州。 ⑷荠麦:荠菜和麦子。弥望:满眼。 ⑸戍角:军中号角。 ⑹千
  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
  的侄女婿。《黍离》:《诗经·王风》篇名。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
  故都见“宗室宫庙,尽为禾黍”,遂赋《黍离》诗志哀。后世即用“黍离”来
  表示亡国之痛。 ⑺淮左:淮东。扬州是宋代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
  都”。 ⑻竹西佳处: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宋人于此筑竹西亭。这里指扬州。 ⑼春风十里:杜牧《赠别》诗:“春风十
  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里用以借指扬州。 ⑽胡马窥江:指1161年
  金主完颜亮南侵,攻破扬州,直抵长江边的瓜洲渡,到淳熙三年姜夔过扬州已
  十六年。 ⑾废池:废毁的池台。乔木:残存的古树。二者都是乱后余物,表
  明城中荒芜,人烟萧条。 ⑿渐:向,到。清角:凄清的号角声。 ⒀杜郎:
  杜牧。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俊赏:俊逸
  清赏。钟嵘《诗品序》:“近彭城刘士章,俊赏才士。” ⒁豆蔻:形容少女
  美艳。豆蔻词工: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⒂青楼:妓院。青楼梦好:杜牧《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
  幸名。” ⒃二十四桥: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
  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有二说:一说唐时扬州城内有桥二十四座,皆为
  可纪之名胜。 见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 一说专指扬州西郊的吴家砖桥
  (一名红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见《扬州画舫录》
  ⒄红药:芍药。
  【品评】
  尽管姜夔一生以游士终老,但白石词并不仅仅是游士生涯的反映,展现在
  他笔下的是折射出多种光色的情感世界。诚然,由于生活道路和审美情趣的制
  约,较之辛词,姜词的题材较为狭窄,对现实的反映也略显淡漠。但他并不是
  一位不问时事的世外野老。姜夔身历高、孝、光、宁四朝,其青壮年正当宋金
  媾和之际,朝廷内外,文恬武嬉,将恢复大计置于度外。姜夔也曾因此而痛心
  疾首,深致慨叹。淳熙二年,他客游扬州时便有感于这座历史名城的凋敝和荒
  凉,而自度此曲,抒写黍离之悲。在作年可考的姜夔词中,这是最早的一首。
  上片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其今昔盛衰之感昭然若
  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虚处传神,城池荒芜、人烟稀少、屋宇
  倾颓的凄凉情景不言自明,这与杜甫的“城春草木深”(《春望》)用笔相若。
  “春风十里”,并非实指一路春风拂面,而是化用杜牧诗意,使作者联想当年
  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盛况,反照今日的衰败景象。“胡马窥江”二句写金兵
  的劫掠虽然早已成为过去,而“废池乔木”犹以谈论战事为厌,可知当年带来
  的战祸兵燹有多么酷烈!陈廷焯《白雨齐词话》认为:“‘犹厌言兵’四字,
  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姜词以韵味胜,其佳处即在
  于淡语不淡,其中的韵味反倒是某些浓至之语所不及的。“清角”二句,不仅
  益增寂凄,而且包含几多曲折:下有同仇敌忾之心,而上无抗金北伐之意,这
  样,清泠的号角声便只能徒然震响在兵燹之余的空城。词的下片,作者进一步
  从怀古中展开联想:晚唐诗人杜牧的扬州诗历来脍炙人中,但如果他重临此地,
  必定再也吟不出深情缱绻的诗句,因为眼下只有一弯冷月、一泓寒水与他倘佯
  过的二十四桥相伴;桥边的芍药花虽然风姿依旧,却是无主自开,不免落寞。
  尤其“二十四桥”二句, 愈工致, 愈惨淡, 可谓动魄惊心。萧德藻认为此词
  “有黍离之悲”,的确深中肯綮。

扬州慢
扬州慢

作者:姜夔

淳熙丙申正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壁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1。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2。

淮左名都3,竹西佳处4,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5,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6,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7。二十四桥仍在8,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全部注释

1.戍角:军营里的号角。

2.千岩老人:萧德藻,字东夫,晚号千岩老人。《黍离》:《诗经/王风》有《黍离》一篇,为周代士大夫感故宫之荒芜、伤悼周室倾覆之作。

3.淮左名都:指扬州。

4.竹西:亭名,在扬州北门外五里。

5.胡马窥江: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金兵初犯扬州。绍兴三十一年(1161),扬州再被侵犯。胡马:指金兵。窥:窥伺,侵犯。

6.杜郎:即晚唐诗人杜牧。俊赏:特别赞赏。

7."纵豆蔻词工"三句:语出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及《谴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8.二十四桥: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扬州慢》乃姜夔自作调,"白石因游扬州而作,创为新调,即以词意名题,其所言即扬州之事。"(万树《词律》)此词作于淳熙丙申(1176年)冬至日,距金人兵临扬州已有十六年。当年繁华都会,如今满目萧条,引发词人抚今追昔之叹。千岩老人读后,"以为有《黍离》之悲也。"词分上下两片。上片描述扬州眼前萧条的景况:以"淮左名都"之昔日繁华对比今日"尽荠麦青青"之荒凉,以"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极写伤乱之感。最后三句以"暮色、军角、空城",描绘眼前凄凉。下片侧重对扬州史事的虚拟。词人想象风流俊赏之杜郎今日重游扬州之"难赋深情",并多次化用杜牧歌咏扬州昔日景物的诗句,构成风月繁华与萧条颓废的意象对比。

http://baike.baidu.com/view/74219.htm


《扬州慢》内容赏析
"移情"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一种司空见惯的表现手法.<扬州慢>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写景物时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景中含情.化景物为情思.它的写景.不俗不滥.紧紧围绕着一个统一的主题即为抒发"<黍离>之悲"而写.词人"解鞍少驻"扬州之时.是在金主完颜亮南犯后的十五年.战争的残痕到处可见....

扬州慢姜夔赏析
扬州慢姜夔赏析 一、概述 《扬州慢》是姜夔的代表作之一,此词以扬州为背景,抒发了词人深沉的怀古之情。通过对扬州昔日繁华与现今衰败的对比,展现了时代的变迁与历史的沧桑。二、词人姜夔及创作背景 姜夔,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他的词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充满忧国忧民之情。创作《扬州慢》时,正值南宋...

《扬州慢·淮左名都》原文及赏析
《扬州慢·淮左名都》是宋代词人姜夔的代表作。描绘出凄淡空蒙的画面,笔法空灵,寄寓深长,声调低婉,具有清刚峭拔之气势,冷僻幽独之情怀。它既控诉了金朝统治者发动掠夺战争所造成的灾难,又对南宋王朝的偏安政策有所谴责,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那么《扬州慢·淮左名都》原文及赏析是怎样的?以下仅供参...

扬州慢 赏析
译文: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少为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经过春风吹遍了扬州十里,都是荠菜麦子一派青青。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荒废了池苑,伐去了乔木,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画角吹起了冷寒,这都是在劫后的扬州城。杜牧有卓越的...

《扬州慢·姜夔》原文与赏析
《扬州慢》可以说也是实现他这种艺术主张的名作。这首词情景俱佳,意境兼胜。上片主要是写惨景,下片主要是抒悲情。但作者在写惨景中包孕着悲情,在抒悲情中又描写了惨景。寄情思于景物又化景物为情思,移情入景又见景抒情。情景交融又各具特色。其次是运用典实,寄慨遥深。词中用杜牧诗和事有...

《扬州慢·姜夔》原文与赏析
姜夔的词多表达个人的身世之感,感慨国事的作品很少。《扬州慢》是他词集中难得的篇章,通过描写扬州被劫后的凄凉景象,揭露了女真贵族统治者的暴行,抒发了伤时忧国的情感。词的上片共有十一句,分为四层,感慨扬州的破败之状。首韵三句从自己的行踪入题:长途远行路过扬州。因为扬州是繁华昌盛的历史...

扬州慢古诗翻译赏析
诗中提到的春风十里,是指扬州的一条街道,杜牧曾在《赠别》中提到“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荠麦青青则是形容春天的景象,荠麦是春天的作物,青翠欲滴。三、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这里指的是金人南侵后,扬州的景象。胡马窥江是指金人觊觎长江,企图南侵。废池乔木...

《扬州慢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
《扬州慢·淮左名都》是宋代词人姜夔的代表作。全词分为上下两阕。但两阕的写作手法都是运用一种鲜明对比,用昔日扬州城的繁荣兴盛景象对比现时扬州城的凋残破败惨状,写出了战争带给了扬州城万劫不复的灾难。作品赏析:此词开头三句点明扬州昔日名满国中的繁华景象,以及自己对传闻中扬州的深情向往;...

扬州慢郑觉斋宋词赏析
扬州慢 郑觉斋 弄玉轻盈,飞琼淡泞,袜尘步下迷楼。试新妆才子,炷沉水香毬。记晓剪、春冰驰送,金瓶露湿,缇骑星流,甚天中月色,被风吹梦南州?尊前相见,似羞人、踪迹萍浮。问弄雪飘枝,无双亭上,何日重游?我欲缠腰骑鹤,烟霄远、旧事悠悠。但凭阑无语、烟花三月春愁。赏析 这首词以美人...

赵以夫《扬州慢》宋词鉴赏
其调曰《扬州慢》。十里春风,二分明月,蕊仙飞下琼楼。看冰花翦翦,拥碎玉成毬。想长日、云阶伫立,太真肌骨,飞燕风流。敛群芳、清丽精神,都付扬州。雨窗数朵,梦惊回、天际香浮。似阆苑花神,怜人冷落,骑鹤来游。为问竹西风景,长空淡、烟水悠悠。又黄昏,羌管孤城,吹起新愁。【赏析】 :...

定陶县17842981521: 扬州慢的诗词赏析 -
龙差参七: 楼主你好: 盛衰的对比总是能给人以心灵的震颤的.反差越大,对比就越强烈,其震撼效果也就越明显.姜夔的《扬州慢》就是如此.词的上阙一开始,就用“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来推介这一驰名天下之地——扬州,然而,收尾处却着“都在空城”句,原来的“名都”“佳处”一下变为一座“空城”,落差太大了;紧接着,以往歌舞升平如“春风十里”的扬州路,到而今只落得“荠麦弥望”,不堪入目;“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虽说是衬托,但对比的味道很浓,试想,连无生命的池沼树木都憎恶谈到“兵”了,何况人呢?下阙紧承上阕“空城”给人的震撼效果,以“俊赏”的“杜郎”也会被震惊起,写良辰美景无人赏识的荒凉之态,对比强烈,不由你不目瞪口呆.

定陶县17842981521: 《扬州慢》内容赏析 -
龙差参七: 1.综观全词,写扬州的过去的盛况,都是虚笔.--"淮左名都"不过耳闻,"竹西佳处"也非目见,"春风十里"既不指当时,也不是具体景物.但一组合,显出扬州昔日的繁华,为下文对比铺垫. 2.写扬州的今日,虽是实写,但只用大笔勾...

定陶县17842981521: 姜夔《扬州慢》300字的赏析 -
龙差参七:[答案] 本篇是姜夔二十一岁路经扬州有感而作. 扬州是唐代的名城,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扬一益二"、"十里长街市井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这些都是指其繁华兴盛而言的.唐代著名诗人...

定陶县17842981521: 姜夔《扬州慢》赏析 ? -
龙差参七: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很是感人,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

定陶县17842981521: 扬州慢 姜夔 赏析 -
龙差参七: 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曾经按照人的思想品德高下,将人分为三等:狂,狷,乡愿.孟子在《尽心下》中也把人分成三个等级:中道者为上,狂狷者次之,而“阉然媚于世”的乡愿者,则属最劣之等级了.何谓“狂狷”?孔子曰:“狂者进取,狷...

定陶县17842981521: 从诗歌形象入手鉴赏《扬州慢》 -
龙差参七: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总结 2010-11-14 手机版一、看背景 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如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 春日即事①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

定陶县17842981521: 扬州慢所表达的情感 -
龙差参七:[答案] 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 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姜夔因路过扬州 ,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 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 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 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定陶县17842981521: 《扬州慢》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
龙差参七: 品读姜夔的这首词,你思绪会随着作者的情思而起伏,你闭目遐思之中,可以隐隐地望见:在一个雪后的清晨,正值风华年纪、西风瘦马布衣青衫的姜夔来到扬州,徘徊在竹西亭边,二十四桥下,希望寻找当年杜牧的踪迹,然而望见的却是满眼...

定陶县17842981521: 扬州慢如何进行赏析? -
龙差参七: 标题 扬州慢 作者 郑觉斋 年代 宋 内容 弄玉轻盈,飞琼淡泞,袜尘步下迷楼.试新妆才了,炷沈水香球.记晓剪、春冰驰送,金瓶露湿,缇骑新流.甚天中月色,被风吹梦南州.尊前相见,似羞人、踪迹萍浮.问弄雪飘枝,无双亭上,何日重游.我欲缠腰骑鹤,烟霄远、旧事悠悠.但凭阑无语,烟花三月春愁. 注释 【注释】:

定陶县17842981521: 扬州慢姜夔赏析 - 进入扬州城看到、听到了怎样的景象 -
龙差参七: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 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