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鼓国什么时候建国的?存在了多长时间?历经几代君王?鼓国人民的生活习俗有哪些?墓葬的特性有

作者&投稿:訾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春秋时期的鼓国什么时候建国的?存在了多长时间?历经几代君王?~

鼓国,古国名,《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称:“春秋时鼓子国,祁姓,子爵,白狄之别种。”
鼓国国境即今河北晋县(一说藁城市)。一说鼓国,春秋时期位于晋州市境内,公元前527年为晋所灭。

(1)魏文侯变法,战国时期最早进行改革的是魏国,这个貌似大家不清楚吧,公元400年前后,魏文侯先后任用一批有识之士进行改革,李悝和吴起是其中代表人物。
在政治上李悝提出“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的基本国策。主张改变旧的世卿世禄制,重要的官职由有才能的人来担任,有功劳的人才能享受优厚的俸禄。由此改善了吏治,同时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
在经济上李悝又提出“尽地力”的农业政策,强调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号召大家“废沟洫”铲除井田的疆界,以便建设农田水利,事实上破坏了井田制。
在法制上李悝强调法治作用,制定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典—–《法经》,目的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但在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政局方面确实起了重要作用。你是不是还在纠结法家的韩非子、李斯呢,这才是中国的第一步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典哦。
军事上,魏文侯任用吴起进行军事改革,创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武卒”,使得“秦兵不敢东向”魏文侯变法开启了战国大变法运动的序幕,这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历时最长,成效最显著的一场变法运动。
(2)齐威王时候的邹忌变法,说到邹忌,大家肯定记得我们学的那篇古文,叫《邹忌讽齐王纳谏》,虽然我背不下来了,不过内容我还是知道的,跑题了,继续:其实齐国任用邹忌进行改革,和韩国任用申不害进行改革、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几乎是同时的。
公元前三五七年齐威王即位。不久,邹忌就“以鼓琴见威王”,用“鼓琴”的节奏来说明“治国家而弭(安定)人民”的道理。他认为,君好比琴上的大弦,弹起来 “浊以春温”;相好比琴上的小弦,弹起来“廉折以清”;政令好比弹起来“攫之深而舍(释)之愉(舒)”。弹得“大小相益”,“复而不乱”,琴音就协调好听,“治国家而弭人民”是同样的道理。齐威王很赏识他,三个月后就授给相印。邹忌推行法家政策,从齐威王的父亲田桓公开始,齐国在国都临淄西边稷门外的稷下地方,设立学宫,招徕各派学者前来著书立说,议论政治,称为“稷下先生”,也称为博士。稷下先生中有个叫淳于髡的,是家奴性质的赘婿出身,是个进步的思想家,曾经两次当面指责儒家孟轲,认为鲁缪公重用儒家而弄得国家削弱,说明儒家“无益于国”,像儒家那样“为其事而无其功者”,就算不得“贤者”(《孟子·告子下篇》)。这时淳于髡用“微言”进说邹忌,使得邹忌决定了下列的策略: 对于国君,“请谨毋离前”,“请谨事左右”;对于人民,“请自附于万民”;对于臣下,“请谨择君子,毋杂小人其间”,“请谨修法律而督奸吏”(《史记·田世家》)这些主张顺从国君行事,主张选择“君子”担任官吏而防止“小人”混杂,主张修订法律而监督清除奸吏,都是法家的政策。
邹忌很重视推荐人才,齐威王也很重用这些人才,把他们都看作“宝”。有一次齐威王和魏惠王一起在郊外打猎,魏惠王夸耀自己有“径寸之珠”十枚,可以“照车前后各十二乘”,所以是“宝”;而齐威王则认为他的“宝”不同,几个得力的大臣才是他的“宝”,例如守南城的檀子,守高唐(今山东高唐东)的盼子,守徐州(即平舒,今河北大城东)的黔夫,“使备盗贼”的种首,都是他的“宝”,“将以照千里”(《史记·田世家》)。
这时齐国的人才很多,孙膑也由于田忌的推荐而担任军师。这都是邹忌推行法家“谨择君子”政策的结果。针对齐国“百官荒乱”的局面,淳于髡曾以隐语(谜语)进说齐威王,他问齐威王:“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蜚(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威王回答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随即召集全国地方官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史记·滑稽列传》)。
因为即墨大夫治理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田野辟,民人给,官无留事,东方以宁”,而并不事奉国君左右以求誉,齐威王赏给他万家的食邑。又因为阿(今山东阳谷东北阿城)大夫治理阿,“田野不辟,民贫苦”,而用币事奉国君左右以求誉,齐威王把阿大夫连同左右称誉他的人都烹死了。据说,从此“齐国震惧,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齐国大治”(《史记·田世家》)。这又是邹忌推行法家“谨修法律而督奸吏”政策的具体实施。   同时,由于邹忌的进说,齐威王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据说,令刚下时,群臣前来进谏的门庭若市;几个月之后,还有时有人进谏;一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战国策。齐策一》)。这里不免夸大其词,但是,这样提倡臣下进谏,对君主政权的政治改革确是有帮助的。齐威王和邹忌进行政治改革,接受臣下意见,注意选拔人才,除去不称职的奸吏,奖励得力的将领和官吏,其目的是在巩固统治秩序的同时,谋求国家的富强,这自然也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因而经过一番改革,齐国在政治、经济上都有了新气象。
(3)商鞅变法
商鞅对经济的改革是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这是战国时期各国中唯一用国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改变土地所有制的事例。主要内容如下:
废井田 开阡陌(为田开阡陌而封疆)
商鞅在经济上推行的重大举措是“废井田、开阡陌”。《史记》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战国策》说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废止“田里不粥(“粥”同“鬻”,音yù)”的原则。所谓“阡陌”,指“井田”中间灌溉的水渠以及与之相应的纵横道路,纵者称“阡”,横者称“陌”。“封疆”就是奴隶主贵族受封井田的界限。“开阡陌封疆”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法令规定,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则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此后秦政府虽仍拥有一些国有土地,如无主荒田、山林川泽及新占他国土地等,但后来又陆续转向私有。依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重农抑商 奖励耕织
商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商鞅还招募无地农民到秦国开荒。为鼓励小农经济,还规定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出双倍赋税。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这些政策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发展封建经济。
统一度量衡,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如今传世之“商鞅量”,上有铭文记有秦孝公监造,“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从“商鞅量”中得知,商鞅规定的1标准尺约合今0.23公尺,1标准升约合今0.2公升。由量器及其铭文可知,当时统一度量衡一事是十分严肃认真的。商鞅还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
商鞅对政治的改革是以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推行郡县制为重点。他在这方面的贡献远远超过李悝和吴起。主要内容如下:
----奖励军功 实行军功爵制 编制什伍组织
商鞅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以奖励军功而禁止私斗。规定爵位依军功授予,宗室非有的军功不得列入公族簿籍。即“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荣华”。 就是说有功劳的贵族子弟,可享受荣华富贵;无功劳的,虽家富,也不得铺张。
制定军功爵制的作法,意味着商鞅彻底废除了旧世卿世禄制,今后将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军功爵制发展为后来著名的二十级爵:一级曰公士,二级曰上造,第十九级曰关内侯,二十级曰彻侯。据《汉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 也就说明了奖励的做法:将卒在战争中斩敌人首级一个,授爵一级,可为五十石之官:斩敌首二个,授爵二级,可为百石之官。各级爵位均-----规定有占田宅、奴婢的数量标准和衣服等次。
而所谓私斗,并不是指一般人打架,而是指“邑斗”。“邑”是指一般的城镇,被奴隶主所占有。奴隶主之间为了争夺土地、财产,经常发生争斗。新法规定不准私斗,目的在于削弱奴隶主的势力,加强封建中央集权。严惩私斗的作法是:为私斗者,各以情节轻重,处以刑罚。
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使得军工地主势力发展起来,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维护新兴地主势力,使得秦国军事力量发展起来,从“夷狄遇之”到“虎狼之国”。由于推崇战功,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秦国在对外战争中,国力进一步增强,从而扭转了长期以来被动落后的局面。公元前355年,秦孝公与魏惠王在杜平相会,结束了秦国长期不与中原诸侯会盟的被动局面,提高了秦国的地位。秦国还用武力逐步占有了土地肥沃、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巴蜀地区和盛产牛马的西北地区,社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从而奠定了秦统一的物质基础。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除世卿世禄制 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史记》记载,秦国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即依军功大小定贵族身份之高低。该规定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因而,招致了他们的怨恨。《史记》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是改革受阻的真正原因。
----改革户籍制度 实行连坐法
秦国的都、乡、邑、聚原来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小居民地点处。商鞅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的统治,管理广大居民,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轻罪用重刑。将魏国李悝的《法经》颁布实行,还增加了连坐法。主要内容是:居民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将什、伍作为基层行政单位。按照编制,登记并编入户籍,责令互相监督。一家有罪,九家必须连举告发,若不告发,则十家同罪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发“奸人”的与斩敌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这与后代的保甲制度相同。商鞅同时规定,旅店不能收留没有官府凭证者住宿,否则店主也要连坐。
推行县制
商鞅在政治方面的重大改革是“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 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 (也有史书认为是41县或36个县)。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商鞅通过县的设置,把领主对领邑内的政治特权收归中央。该措施有力地配合了“废井田、开阡陌”政策,用政治手段保证了土地私有。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削弱了豪门贵族在地方的权力。 后来,秦在新占地区设郡,郡的范围较大,又有边防军管性质,因之郡的长官称郡守。后来郡内形势稳定,转向以民政管理为主,于是郡下设若干县,形成秦的郡县制。
定秦律 燔诗书而明法令
商鞅的该措施是为了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符合法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秦国的统治。然而,商鞅开创的“燔诗书”的高压政策,不仅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中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
(4)申不害改革
申不害,原为郑国京(今河南荥阳东南)人,战国中期法家著名代表人物。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灭亡,京地纳入韩国版图。韩国的版图扩大了不少,但是韩国与其他大国相比,无论从国土面积,还是从国力上讲,都不能算是强国。此时,各国的变法运动风起云涌,不变法就有落后和被别人吃掉的危险。在已经进行的变法中,魏国的李悝变法是比较成功的一个榜样。李悝是法家人物,所以,韩昭侯也想用一个法家人物主持变法。他选中了法家重要的代表人物——申不害。公元前355年,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相,在韩国实行变法。   申不害除了与其他法家人物一样讲法治外,主要强调君主的统治之“术”,即任用、监督、考核臣下的方法。他认为君主委任官吏,要考察他们是否名副其实,工作是否称职,言行是否一致,对君主是否忠诚,再根据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提拔和清除。“术”的提出,对于当时建立官吏的任免考课制度,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申不害特别指出君主要暗中用“术”,不让臣子知道,这实际上成了一种权术。这种权术保证了君主的权威,不至于旁落。但是,过分强调“术”,没有相应法治制约,那么臣下也可以运用权术来应付君主,所以,申不害教韩昭侯用术的结果,使相当一部分大臣也变得老奸巨猾起来。但总体上来说,申不害的改革是很有成绩的。《史记》上说:申不害在韩国变法十几年,国家太平,兵力强盛,没有人敢侵略韩国。而且,韩国还在扩张上取得不小成绩。公元前353年攻东周,取陵观、刑丘(今河南温县东北)、高都(今河南洛阳南)、利(不详),公元前346年韩国又与魏国联合出兵,攻取了楚国的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看来,申不害的学说尽管被韩非指出有许多不足,但他主持的韩国变法,确实是收到了富国强兵的效果。所以,在韩国历史上,申不害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政治改革家。
申不害变法内容 申不害主张以法治国,实行进一步改革,并汲取道家“君人南面之术”加以改造,提出了一整套“修术行道”,“内修政教”的“术”治方略。申不害在韩国变法改革,第一步就是整顿吏治,加强君主集权统治。在韩昭侯的支持下,首先向挟封地自重的侠氏、公厘和段氏三大强族开刀。果断收回其特权,推毁其城堡,清理其府库财富充盈国库,这不但稳固了韩国的政治局面,而且使韩国实力大增。与此同时,大行“术”治,整顿官吏队伍,对官吏加强考核和监督,“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效提高了国家政权的行政效率,使韩国显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局面。随后,他又向韩昭侯建议整肃军兵,并主动请命,自任韩国上将军,将贵族私家亲兵收编为国家军队,与原有国兵混
编,进行严酷的军事训练,使韩国的战斗力大为提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申不害为富国强兵,还十分重视土地问题。他说:“四海之内,六合之间,曰‘奚贵,土,食之本也。(《太平御览》引)又说:“昔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而俱王天下,何也?必当国富而粟多也。”(《申子”大体编》)因而他极力主张百姓多开荒地,多种粮食。同时,他还重视和鼓励发展手工业,特别是兵器制造。所以战国时代,韩国冶铸业是比较发达的。当时就有“天下之宝剑韩为众”、“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战国策”韩策一》)的说法。
申不害相韩15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帮助韩昭侯推行“法”治、“术”治,使韩国君主专制得到加强,国内政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渐趋富裕,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韩国虽然处于强国的包围之中,却能相安无事,成为与齐、楚、燕、赵、魏、秦并列的战国七雄之一。
-----吴起变法
变法的内容散见于典籍中,归纳如下:
(1) 均爵平禄。楚国爵禄是世袭的,即先辈如有功受爵禄,后代子孙虽无功,亦可承袭享有爵禄;而后来一些在战争中立大功者却无爵禄,极大地伤害了将士的积极性。吴起乃“均楚国之爵,而平其禄,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厉甲兵以时争於天下。”另外,“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 吴起要取消世袭的封君、世袭的爵禄,用从封君那里得到的爵禄去奉养经过挑选的有功将士。
(2) 废除无用、无能的官职,剥夺王室贵族的威权,使他们不能徇私情,因私废公。“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禁游客之民,精耕战之士。” 削减无用的开支,以奖励真正为国出力报效的战斗之士。
(3) 春秋至战国时期,楚国用武力灭掉许多国家,开濮地、伐杨粤等,得到了广大领土,但都未及开发。吴起责令楚国一些与王室关系疏远的贵族到僻远的地方去开发。吴起对楚悼王说:“荆所有余者,地也,所不足者,民也。今君以所不足,益所有余。” 这是一种新的拓土殖民形式。
楚悼王付吴起以国政,言听计从。“吴起事悼王,使私不害公,谗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固毁誉,必有伯主强国,不辞祸凶”,“吴起为楚悼王立法,卑减大臣之威重,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禁游客之民,精耕战之士。” 吴起可算是一个无畏的改革家。
吴起变法,旨在富国强兵。变法的内容是消灭世卿世禄制,任用贤能,因此这又是一次打击世袭贵族政治经济特权的运动。吴起变法打击了楚国大贵族既得的政治经济利益,遭到大贵族的激烈反对。吴起“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皆甚苦之” ,楚之贵族皆欲害吴起。楚国官员皆楚王室宗支,决不许异姓插足。吴起作为一个外诸侯国的异姓人,跻身于楚上层贵族之间,依靠楚悼王的信任,打击大贵族特权和利益,所遇到的阻力之大,反对之烈,是可以想见的。
新法行之期年,楚悼王死去。在楚悼王的灵堂上,楚国贵戚大臣作乱而共攻吴起。吴起跑到楚悼王的尸体下躲藏,贵族射杀了吴起,也射中了王尸。楚国之法:“丽兵于王尸者,尽加重罪,逮三族。”群臣射王尸者,尽当其罪,因而被夷宗者 70 余家。但变法也因楚悼王和吴起的死而受到挫折。吴起的变法使楚国国力强盛,曾与魏国“战于州西,西出梁门,军舍林中,马饮于大河。” 楚自庄王以后,又一次打到黄河岸边,使中原国家刮目相看。吴起又以战略家的眼光,向南扩展疆域,“吴起相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 。江南归入楚国势力范围。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称:“春秋时鼓子国,祁姓,子爵,白狄之别种。”国境即今河北晋县(一说藁城市)。公元前527年为晋所灭
鼓国也是春秋时期今石家庄地区的主要方国之一。最早出现于史籍是《左传》昭公十五年(公元前527年),称:“晋荀吴帅师伐鲜虞,围鼓。”关于其族姓和都城所在,杜预注称“鼓,白狄之别,巨鹿下曲阳县有鼓聚。”《元和郡县图志》卷17河北道恒州鼓城县条说:“本春秋时期鼓子国,盖白狄别种也”。《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称:“春秋时夷国,祁姓,子爵,白狄之别种。”认为春秋鼓国都为“今直隶晋县治。”杨伯峻认为:“鼓,国名,姬姓,白狄之别种,时属鲜虞。国境即今河北晋县。”[1][92]《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补释》认为鼓聚是鼓国都城,故地在今晋州市西。[2][93]杜预所说的巨鹿下曲阳县,《元和郡县图志》所说的河北道恒州鼓城县,即今河北晋州市,可见上书数家都认为鼓国之都在今晋州市或晋州市之西。但也有不同意见, 田卫平《对中山国都顾城的历史考察》一文则认为鼓国都城在藁城市一带。[3][94](位于晋州市之西)至于鼓国的族姓,有白狄说,姬姓说,祁姓等。
公元前527年是鼓国首次见于史籍的时间,也是鼓国即将面临为晋灭亡的时刻。不过鼓国的灭亡先后有两次:一次就是这年“晋荀吴帅师伐鲜虞,围鼓。”另一次就是在6年之后。对鼓国的第一次被灭,《春秋》昭公十五年(公元前527年)只说“秋,晋荀吴帅师伐鲜虞”,《左传》记载较详,大致过程是晋将荀吴包围鼓国之后,鼓国有人提出投降,荀吴不同意,怕助长自己部下轻易投降的风气,并将出城投降的鼓人交还鼓国处置,让鼓人修缮城防。围鼓三月之后,鼓人又请降,荀吴再度拒降,认为对方“犹有食色,姑修而城”。直至鼓国“食尽力竭,而后取之。克鼓而反,不戮一人”。鼓国之君鸢 为晋军所俘。
破鼓之后,晋国对鼓国故地采取了一种特殊的统治措施,大概是为了安抚鼓氏遗民,不使其逃散归鲜虞氏,下令鼓人各复其所,不久又放归鸢 回鼓。但鼓人并没有因晋国的安抚而放弃反抗,公元前521年,鸢 又率鼓人叛晋,复附鲜虞氏。[4][95]次年,晋国急遣荀吴率晋军由邯郸、广平北上镇压鼓氏之叛。荀吴命军士乔装买粮商人,在昔阳城(鼓氏都邑所在地)止息,乘鼓人不备,攻入鼓都,再俘鸢 及其亲从,鼓氏灭亡。这时鼓国的第二次被灭。随后,晋国命大夫涉佗镇守鼓地,鼓地纳入晋国的版图

鼓国
鼓国,历史上有两个鼓国,《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称:“春秋时鼓子国,祁姓,子爵,白狄之别种。”另一个鼓国为周代分封的姬姓诸侯国,位于晋州市境内,公元前527年为晋国所灭。

分享
鼓国,古国名,《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称:“春秋时鼓子国,祁姓,子爵,白狄之别种。”

鼓国国境即今河北晋县(一说藁城市)。一说鼓国,春秋时期位于晋州市境内,公元前527年为晋所灭。

详细资料不明

中华上下五千年


春秋时期的国家有哪些?
祝国、鄣国、聂国、巩国、叶国、项国、江国、葛国、戴国、宿国、罗国、蓼国、绞国、茅国、巢国、雍国、顿国、黎国、费国、郇国、胙国、夔国、郐国、应国、肥国、鼓国、鄟国、蓐国、耿国、苏国。冀国、诸国、共国、井国、缙国、杨国、毛国、邘国、皖国、邿国、郜国、弦国、郕国、梁国、...

中山国是什么时候灭亡的?
春秋时易水属于白狄所建鲜虞国,白狄在易水附近所建的肥国、鼓国、仇犹国等国均被晋国灭国,最后只有本部鲜虞得以延续。公元前774年以前白狄鲜虞国已经有相当规模。在公元前506年前改名中山国,初建都于中人(今河北唐县粟山),立中山城为都。战国初,晋国曾灭中山,灭而不亡,中山武公公元前414年...

春秋时期有哪些诸侯国,请列名?
位于安徽省的诸侯国:钟离国、六国、英国、舒国、舒庸国、舒鸠国、舒蓼国(蓼国)、舒龙国、舒龚国、舒鲍国、桐国、宗国、巢国、徐国、养国、萧国、皖国、泉国、妢国、妣国、庐国、州来国、南胡国 位于河北省的诸侯国:肥国、鼓国、北燕国、邢国、甘国 位于四川省的诸侯国:蜀国、巴国、都...

春秋战国有多少国家,各是什么国?
肥、鼓、赤狄、潞国、江、根牟、应、罗、樊、毛、程、宿、詹、焦、祝、吕、聂一百零五国。另有义渠、大荔、孤竹、山戎。共计一百零九国。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

春秋时期的11个国家是?
根据《中国史纲》记载,周朝新建的国家和商代的归属国或独立国加起来可考的应该有一百三十多个……其中至成王时代新建的应该是七十一国,其中姬姓的五十三个(《荀子·儒效篇》中“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晋国,先秦姬姓封国。西周初,成王封其弟虞于唐(今山系翼城西)叔虞子曼...

春秋战国一共有多少诸侯国?国名都是什么
肥、鼓、赤狄、潞国、江、根牟、应、罗、樊、毛、程、宿、詹、焦、祝、吕、聂一百零五国。另有义渠、大荔、孤竹、山戎。共计一百零九国。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

历史话题:如果春秋时期,周天子封一位诸侯为“狗侯”,那么这位诸侯的国家...
你说的没错。但首先,周天子分封诸侯的称号是有渊源的,不会随便给,一般来说就是这块封地原本的地名,比如楚国、齐国,这些地方可能商朝以前就叫这个名字了,新封的诸侯去了也就叫楚子、齐侯。有些国名可能和地名无关,但是也是有什么渊源的,只是我们不太清楚。再者,那个时代还是比较注重制度的,毕竟...

肥国曲阳县
春秋时期的昔阳亭,即为汉代昔阳亭,正是鼓子国的所在,而鼓聚则是鼓子国的遗址。据杜注记载,下曲阳县西南部有一个肥累城,肥国和鼓国都位于汉代的下曲阳县。晋军进入昔阳并消灭肥国,无需长途跋涉,因为肥国和鼓国地理位置相邻,都隶属于鲜虞国。《汇纂》指出,现今藁城西南也有昔阳亭,名为鼓...

孔子名什么,字什么,是什么时期什么国的什么家与什么家?
孔子非但未受到各诸侯国当权者的欢迎,且时常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威胁,孔子畏于匡、孔子困于陈蔡,形容狼狈。年近七十,孔子在失望中返回鲁国,没过几年,孔子就带着遗憾死去了。从现在流传下来的一些画像上看来,孔子始终是一幅温文尔雅、一团和气的样子,这里自然有许多理想化的儒家至圣先师孔子的...

春秋战国时期哪个国君是因为抠门亡国的?
春秋时期,晋国和中山国(鲜虞)经常发生战争,而中山国又有肥、鼓、仇犹等属国,晋国则采取各个击破的方针,先后灭亡了肥国和鼓国,随后又把矛头指向了仇犹国。当时晋国主政的智伯是一个诡计多端的人,他苦于仇犹国山高路远,不好进军,于是心生一计:让人铸了一口豪华大钟说是要送给仇犹国国君...

襄城县19155886607: 春秋战国时期立国最长的国家是哪个? -
侨炊克塞: 卫国,前1046-前209.立国838年.周朝建立就有,太弱小,嬴政不愿灭它,在秦始皇统一之后还存在,卫君后被秦二世贬为庶民. 齐国,前1046-前221,周朝建立就有立国826年. 楚国,前1042-前223,立国820年.

襄城县19155886607: 春秋战国时期的杞国是夏朝的后裔吗 -
侨炊克塞: 是 详解: 杞国,是中国历史上自夏代到战国初年的一个诸侯国,由华夏族所建立,国祚延绵1500多年,国君为姒姓,大禹的直系后裔. 周朝初年,杞国重新建国,周天子始封杞国为侯爵,后至春秋时又降为伯爵.周武王灭亡商朝之后,寻找夏朝开国君主禹的后裔,结果找到了杞东楼公,便封他到杞地,延续杞国国祚. 春秋中期偏晚阶段,晋国为杞修城.到春秋晚期,杞人被迫再次迁徙到鲁国北部一带. 自杞东楼公起,有史料可考的传了二十位国君.直到公元前445年,杞国亡于楚国,其地尽归楚国. 参考百度百科“杞国”词条,简单编辑

襄城县19155886607: 春秋战国是发生在什么时候 -
侨炊克塞: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自东周建立至秦灭六国,历史上又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和战国(公元475年至公元前221年)两个时期.就是从周平王迁都洛阳(东周)开始,到秦统一六国结束的这一段时间.这一段时间也称为东周时期.东周列国志写的就是这段时间的故事.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很模糊,有好几种说法,一种是以孔子的出生来定的,还一种是以孔子作春秋的年份来定的.还有其它很多方法,

襄城县19155886607: 春秋战国简介100字,概括整个春秋战国时期的简介,要在100字左右 -
侨炊克塞: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东周在战国后期(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代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襄城县19155886607: 春秋战国有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
侨炊克塞: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

襄城县19155886607: 春秋战国时期都具有的国家是什么
侨炊克塞: 齐、晋、秦、楚、陈、吴、越、韩、赵、魏、宋、鲁、卫、郑、钜、邾、杞、杨、蔡、剡、任、藤、费、倪、曾、缯 、邳、巢、随、钟吾、刘、六、召、周、道、房、沈、申、苏、温、廖、舒、舒鸠、舒庸、舒廖、燕、南燕、许、徐、虞、虢、黎、无终、中山、安陵、邓、贾、邢、甘、荣、巴、蜀、单、州、胡、唐、赖、权、莱、逼阳、纪、遂、谭、代、黄、项、耿、霍、魏、息、梁、芮、滑、薛、邿、章、顿、陆浑、肥、鼓、赤狄潞国、江、根牟、应、罗、樊、毛、程、宿、詹、焦、祝、吕、聂一百零四国. 另有义渠、大荔、孤竹、山戎.共计一百零八国.

襄城县19155886607: “春秋战国时期”何时起止? -
侨炊克塞: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春秋...

襄城县19155886607: 历史朝代建国时间排序. -
侨炊克塞: 周王朝 约800年 夏朝600年 汉朝401年(实际上是两个朝代,因为中间有王莽的新朝15年.所以,汉朝是西汉214年, 东汉196年.东汉末自建安元年起,习惯上认为已进入曹魏、三国时代,因而东汉实...

襄城县19155886607: 夏商周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都城,开国之君 -
侨炊克塞:[答案] 夏朝 夏启(大禹的宝贝疙瘩) 商超 商汤 周朝 周武王

襄城县19155886607: 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是怎样的? -
侨炊克塞: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 春秋战国是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