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创设古诗词教学的意境,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作者&投稿:祁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怎样创设古诗词教学的意境,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万宁市礼纪镇中心学校 黄丽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小学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它们大都具有如下特点:语言优美精炼、想象丰富新奇、韵律朗朗上口、情感动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小学古诗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那么,如何进行古诗教学呢?本着教学的经验,略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尊重个性化理解,创导自主诵读
一首古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老师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是不对的,也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就拿诗意来说,我认为只要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因为诗人要表达的情怀深藏于字里行间,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学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韵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比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清平乐。村居》时,上课伊时,笔者引导学生理解诗题,词人,学生根据注释大概了解诗意后,我重点引导学生诵读。先是划节奏读,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再次比赛谁能美美地背诵,最后根据画面想象这是怎样的一幅田园风光?这一家子的生活如何?你有什么感受?词人想表达什么情感?班上的大部分学生都能体验理解,并能背诵和说说词的意境,思维活跃,表达优美,虽说法不尽相同,但词的意境美已淋漓尽致了,词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已悄悄地感染了学生,情感得以共鸣。学生在自主的诵读中,得到了个性化理解。
二、反复吟诵想象,读中悟情。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诵读对于古诗学习之所以这样重要,是因为古诗有语言之美、节奏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教师应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投入感情朗读,感悟文本的空白意义,直指作者的心灵,进而唤醒学生的心灵。重视朗读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笔者在教学张继的《牧童》时,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一是找出诗中描写景物的四个词,根据自己的理解,描绘这些景物(如西沉的明月、皎洁的明月,广阔的原野、悠扬的笛声,无悠无滤的牧童等),读出自己的理解。二是教师描绘意境:一个美丽的黄昏,一位牧童吹着木笛放牧归来,他来不及脱下蓑衣就学生诵读古诗并说说读后的感受。三是补充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说说如果你是放牧归来的牧童,此时此刻是什么心情?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这首诗。四是播放
音乐《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教师描绘意境,师生共同吟诵诗句,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别林斯基说过: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歌创造的形象不能直接作用于欣赏者,只有欣赏者自己用丰富的想象,才能去感受和再现诗歌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所以,使学生进入意境之中的最好方法就是要求学生充分吟诵加联想,将自己设想成作者本人,从作者当时的立场设身处地地考虑感受,使诗中描写的形象和景象,形成画面。至此,学生才可以说进入了诗的意境。一旦进入意境,那么诗人的思想感情以及诗词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则不言而喻,学生也就掌握了诗词的精髓。因此,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中,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诗词的意境,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
三、整合教学内容,强化语言积累
古诗词积累,强调阅读记诵的过程,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要课内外结合,要前后联系,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课程资源。例如,我们高学段的语文老师在教学古诗词时,可以巧妙地根据主题引导学生回忆读前面学的诗词,适当推荐同主题的诗词引导学生诵读。我在执教吕岩的《牧童》时,引导学生回忆描绘童趣的诗词,如《所见》、《村居》、《小儿垂钓》等,又出示介绍白居易的《池上》对比略读,这样的整合对比学习,既有利于在对比中深化理解,又让学生投醉快乐童年,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古诗词阅读量,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另外在复习时,可引导学生对已学的古诗进行题材分类咏物诗、送别诗、思乡诗、爱国诗这样的整合教学,既增强了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又强化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拓展实践,深化古诗词的学习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文化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它精练的语言,深远的哲理,丰富的内涵,优美的意境,是值得每一位学子去学习和运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加重视小学古诗词教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小学阶段学生应背诵的古诗词篇目共计160篇(段),再加上附录的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 70首,小学阶段古诗词总量已经是相当大了。此外,《语文课程标准》还在阶段目标中对小学古诗词教学提出了诵读诗文、体验情感、领悟内容等更多具体的要求。可见小学古诗词教学,不仅在数量上增加,而且要求更为具体,内容也趋于丰富;古诗词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其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去实施好这部分教学,在实践教学中,我在班级开展每周一诗,每月一诵,每季一写,要求学生在拓展阅读中去积累,去体验,虽然班级学生的作诗水平不怎样,但诗句能脱口而出,颇有诗人的味道。我们教诗的最大目的不只是为了教,而是要让学生体验,理解,运用,传承。平时的语言训练中,要让学生适当引用诗句,增加语言的魅力;在口语表达中,可以因地置宜地利用诗句提高语言的说服力;在课后练笔中,可以把诗句写成短文,对比阅读理解;在与学生说理教育时,可以引用诗句让其明白,如惜时句,爱国句,亲情句等。

一、运用背景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优美的诗词,与作者所处时代、生活经历、文化底蕴密切相关,作为当代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障碍。教师采用多媒体手段提供有关时代背景的音像资料,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彼时彼地的历史状况、社会动态,既为教学传递信息,铺垫知识;又使学生更好地贴近作者、理解作者。
  学杜甫的《绝句》,可采用多媒体计算机播放“安史之乱”的史实音像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历史,形象地感知唐朝天宝年间,玄宗骄奢,不理政事;奸臣当道,权倾天下的社会现实。亲眼看到安禄山起兵反唐,潼关失陷,尸横遍野,长安混乱,百姓逃散,田园荒芜的凄惨景象,之后,教师补充描述道:“乱世之中的诗人一生仕途多蹇,久盼和平,战乱与饥荒不断,使得杜甫带领一家老小逃到四川成都定居草堂。终于到了战事消散的一天,他感慨万分,写下了这篇不朽之诗,给人一种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无限生机感觉。”设置这样的背景情境,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帮助学生产生与诗人思想感情相契合的心理情绪,为学好此诗开了个好头。
  古诗词还牵涉到不少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借助其它学科的教学图片、幻灯片、投影胶片等创设情境,在此情境中,潜心分析,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如教高适的《别董大》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借用了历史学科的《盛唐时期疆域全图》。董大是高适的好朋友,俩人在渭城话别,然后穿越阳关,远去安西,千里迢迢,关山万里,为了让学生能直观地了解,在图中标出古渭城(今陕西西安西北),古安西(今新疆库车县),古阳关(今甘肃敦煌一带)。孟浩然与李白在黄鹤楼告别,顺江而下去广陵,在图上标出黄鹤楼所在地(今湖北武昌)、标出广陵(今江苏扬州市),从图上学生可以直观地比较,董大向西去,去苍凉荒远的安西,孟浩然向东,去繁华富庶的扬州;难怪高适满含忧伤凄凉,李白满心高兴欢畅。在此情境中,无须教师多讲,学生的所学所得却过目不忘。
  二、描绘诗词画面,创设教学情景
  别林斯基说:“诗歌不能容忍无形态的,光秃秃的抽象概念必须体现在生动而美妙的形象中,思想渗透于形象,如同亮光渗透多面体的水晶一样。”这正是中国历代诗人、词人所追的艺术境界,一首首好诗、好词创造了我国古诗词一个重要特色,就是“诗中有画”,即使是很富有哲理的诗,也是思想包盈于形象之中,智慧闪烁于形象之上,我们不妨以此特色设置教学情景,师生亲自动手,用丰富的色形,优美的线条、整合的画面,将无形的诗词形象变幻成有形的视觉形象,在愉快的情境中,在活跃的课堂气氛里,领悟文字的内涵,体会意境的高妙。
  1、绘画论画
  比如《回乡偶乡》一课,可以用PowerPoint制成三幅幻灯片:两鬓斑白的诗人骑着毛驴踽踽独行,看着眼前物是人非的家乡,有点不知所措;一群黄口小儿嬉戏而至;儿童们围着老人,好奇地打听着客人从哪里来,老人百感交集,捋须长叹。上课时先让学生观看投影,论说故事,讲出三幅图所表现的故事内容,接下去进入朗读、赏析教学过程。
  2、绘画叙画
  教师把握准古诗词的感情基碉,运用相应的语调、语气、语态,绘声绘色地描述画面,把学生的心绪,牵进教师构建的情境中,悟其情,会其意。 如教学《鹅》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色彩、形象、动作等等。由于课堂条件有限,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口头讲解是不易表达完整透彻的,故此根据诗意我绘制了一幅活动的幻灯投影片。画面上:亭台楼激,杨柳依依,岸边一位老翁翁嘻嘻地持着胡须,一个儿童正在不断地向湖里那群“嘎嘎”欢叫的大白鹅抛散谷粒。图中白鹅的颈部、红掌部均可活动。教学时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画面说说、生动活泼、天真可爱的白鹅形象,学生就不难表达了:那长着一身洁白的羽毛,有看两只红红的脚掌的鹅,在清澈浅绿的湖水中悠闲自在地拨掌前行,欢快地引颈高歌。此时水波荡漾,荷叶轻摇,荷花飘香…… 这意境是多美啊!
  3、绘画展画
  杜牧的《江南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虽时代不同,但同是歌咏春天,同是富有哲理,诗中都有具体可感的形象。《江南春》里的啼莺、绿叶、红花、山村、水郭、洒旗、楼台;《惠崇〈春江晚景〉》中的翠竹、桃花、鸭子、江水、蒌蒿、芦芽等。课前准备一下颜料,学生即可画出一幅鲜艳明丽的水彩画,既加深了“江山如画”的印象,又能更好地理解“春江水暖鸭先知”、“多少楼台烟雨中”的画外之意。选出佳作,实物投影,大大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三、精心选择乐曲,创设教学情境
古诗词节奏,韵律和谐,具有音乐美;音乐又是听觉语言,是人类心灵的诗章,二者具有相通共融之处。通过音乐设置情境,能够渲染气氛,烘托诗境,奏响诗词的主旋律。
  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首送别诗,诗人与故友的离情别绪,完全寓于天水一色的景色之中。我选用了与所教古诗的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送别》,那舒缓、轻悠的旋律拔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长江之滨,黄鹤楼下,他们仿佛看到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握手话别后,一直伫立江边,虽然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天水之间。
  再如教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可让学生欣赏歌曲《九月九的酒》,利用饱含思念之情的乐曲将学生不知不觉带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艺术氛围。
  又如教学《泊船瓜洲》时,可放一段江南丝竹《春江花月夜》,让学生微微闭眼,凝神细听,遇想江南的明山秀水,这样学生很轻松地就进入了诗歌所描绘的境界中。实践证明,运用音乐法来感受诗中意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真情朗读诗词,创设教学情境
  与教材配套的教学朗读磁带,音色纯美,读音准确,感情充沛,播放适时,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穿透力,它营造出的教学情境,令诗歌形象更有立体感,使诗歌情感更能震撼人。
  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播放了录音,顿挫有致、声情并茂的男声朗诵,感染了每一个学生,为学生在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做示范。在学生基本掌握读的技巧的基础上,接着再让他们跟录音试着读,孩子们很快就读了诗的韵味,读出了诗的抑扬顿挫,同时也受到了美熏陶。实践证明,声像手段的合理运用不仅使学生提高了朗读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揣摩诗人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有时,教师若能发挥自己的声音特点,根据自己对诗词的理解,融进自己的思想感情,进行配音朗读,那么学生会更易受感染,效果会更佳。也可以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在音乐与课文共同交融的审美氛围中,或激越高亢,或轻慢舒缓地诵读,会对诗词有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
  五、调动记忆内存,创设教学情境
有些古诗词所写的景和物,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为历代诗人、词人所钟爱,对于这些较熟悉的事物,不妨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搜索记忆,调动相关信息,编结新旧知识的联络网,利用多媒体,呈现有关名诗佳句,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顺流而下,自然驶向新知识的彼岸。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清新脱俗的莲花就是文人笔下的爱物,同学们可以说出一连串与莲花有关的词句:
王维:“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如同风儿吹皱一弯春水,课堂上激起阵阵涟漪,有的同学边读边会意地点头,唤醒了原有的记忆;有的同学还不甘示弱,继续说出老师没想到的诗句,莲花洁净清幽的形象,以不同的形式刻入同学的脑海中,接下来再由形上升到神,理解莲花高洁傲岸的品质就不难了。
六、撷取诗词佳句,创设教学情境
名言佳句,是每首古诗词最亮丽的地方,有人把它比作“诗的眼睛,明亮发光”,也有人把它比作“皇冠上的宝石”,它们语意隽永,千古流传。教材入选的诗歌,其中的佳句比比皆是,不妨撷取一二,打上银幕,直接切入,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芬芳的诗苑。
教学孟浩然《登鹳雀楼》可以先打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个千古流传的名句投影,然后开讲。教《望庐山瀑布》,拎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再打出以下的问题:诗人认为瀑布有三千尺那么长,真的吗?看到气势磅礴的庐山瀑布,诗人想到了什么?抓住“诗眼”,沿全诗溯源而上,一改按部就班进行教学的旧程序,又激发学生逆向思考,探究全诗,起到了“著一字而境界全出”的功效。
七、利用动画激趣,创设教学情境。
利用计算机的制作动画功能。将适用于动画展示的古诗词内容做成动画,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能开启智慧,调动思维,增强参与意识。

古词以其独特的魅力,在语文课本中,独占一席之地。古诗词教学的情境,是与古诗词内容有关的课堂气氛与情感体验的总称,是课堂教学获得成功的必备因素之一。
  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手段在创设古诗词教学情境方面更具有优势。无论是音乐、录像,还是幻灯投影、录音,都能短时高效创造出与古诗词内容相吻合的情境气氛。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品读的兴趣,融入诗词的境界,进入新课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精彩对接,构建出一条无形的时空隧道,穿过它,学生们会以敏锐的目光,捕捉到古诗词闪烁千年的异彩。正如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是保证有效地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那么,怎样创设古诗词教学的情境呢?
  一、运用背景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1、动态资料,生动形象
  优美的诗词,与作者所处时代、生活经历、文化底蕴密切相关,作为当代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障碍。教师采用多媒体手段提供有关时代背景的音像资料,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彼时彼地的历史状况、社会动态,既为教学传递信息,铺垫知识;又使学生更好地贴近作者、理解作者。
  学杜甫的《绝句》,可采用多媒体计算机播放“安史之乱”的史实音像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历史,形象地感知唐朝天宝年间,玄宗骄奢,不理政事;奸臣当道,权倾天下的社会现实。亲眼看到安禄山起兵反唐,潼关失陷,尸横遍野,长安混乱,百姓逃散,田园荒芜的凄惨景象,之后,教师补充描述道:“乱世之中的诗人一生仕途多蹇,久盼和平,战乱与饥荒不断,使得杜甫带领一家老小逃到四川成都定居草堂。终于到了战事消散的一天,他感慨万分,写下了这篇不朽之诗,给人一种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无限生机感觉。”设置这样的背景情境,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帮助学生产生与诗人思想感情相契合的心理情绪,为学好此诗开了个好头。
  2、静态资料,直观明了
  古诗词还牵涉到不少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借助其它学科的教学图片、幻灯片、投影胶片等创设情境,在此情境中,潜心分析,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如教高适的《别董大》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借用了历史学科的《盛唐时期疆域全图》。董大是高适的好朋友,俩人在渭城话别,然后穿越阳关,远去安西,千里迢迢,关山万里,为了让学生能直观地了解,在图中标出古渭城(今陕西西安西北),古安西(今新疆库车县),古阳关(今甘肃敦煌一带)。孟浩然与李白在黄鹤楼告别,顺江而下去广陵,在图上标出黄鹤楼所在地(今湖北武昌)、标出广陵(今江苏扬州市),从图上学生可以直观地比较,董大向西去,去苍凉荒远的安西,孟浩然向东,去繁华富庶的扬州;难怪高适满含忧伤凄凉,李白满心高兴欢畅。在此情境中,无须教师多讲,学生的所学所得却过目不忘。
  二、描绘诗词画面,创设教学情景
  别林斯基说:“诗歌不能容忍无形态的,光秃秃的抽象概念必须体现在生动而美妙的形象中,思想渗透于形象,如同亮光渗透多面体的水晶一样。”这正是中国历代诗人、词人所追的艺术境界,一首首好诗、好词创造了我国古诗词一个重要特色,就是“诗中有画”,即使是很富有哲理的诗,也是思想包盈于形象之中,智慧闪烁于形象之上,我们不妨以此特色设置教学情景,师生亲自动手,用丰富的色形,优美的线条、整合的画面,将无形的诗词形象变幻成有形的视觉形象,在愉快的情境中,在活跃的课堂气氛里,领悟文字的内涵,体会意境的高妙。
  1、绘画论画
  比如《回乡偶乡》一课,可以用PowerPoint制成三幅幻灯片:两鬓斑白的诗人骑着毛驴踽踽独行,看着眼前物是人非的家乡,有点不知所措;一群黄口小儿嬉戏而至;儿童们围着老人,好奇地打听着客人从哪里来,老人百感交集,捋须长叹。上课时先让学生观看投影,论说故事,讲出三幅图所表现的故事内容,接下去进入朗读、赏析教学过程。
  2、绘画叙画
  教师把握准古诗词的感情基碉,运用相应的语调、语气、语态,绘声绘色地描述画面,把学生的心绪,牵进教师构建的情境中,悟其情,会其意。 如教学《鹅》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色彩、形象、动作等等。由于课堂条件有限,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口头讲解是不易表达完整透彻的,故此根据诗意我绘制了一幅活动的幻灯投影片。画面上:亭台楼激,杨柳依依,岸边一位老翁翁嘻嘻地持着胡须,一个儿童正在不断地向湖里那群“嘎嘎”欢叫的大白鹅抛散谷粒。图中白鹅的颈部、红掌部均可活动。教学时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画面说说、生动活泼、天真可爱的白鹅形象,学生就不难表达了:那长着一身洁白的羽毛,有看两只红红的脚掌的鹅,在清澈浅绿的湖水中悠闲自在地拨掌前行,欢快地引颈高歌。此时水波荡漾,荷叶轻摇,荷花飘香…… 这意境是多美啊!
  3、绘画展画
  杜牧的《江南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虽时代不同,但同是歌咏春天,同是富有哲理,诗中都有具体可感的形象。《江南春》里的啼莺、绿叶、红花、山村、水郭、洒旗、楼台;《惠崇〈春江晚景〉》中的翠竹、桃花、鸭子、江水、蒌蒿、芦芽等。课前准备一下颜料,学生即可画出一幅鲜艳明丽的水彩画,既加深了“江山如画”的印象,又能更好地理解“春江水暖鸭先知”、“多少楼台烟雨中”的画外之意。选出佳作,实物投影,大大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三、精心选择乐曲,创设教学情境
古诗词节奏,韵律和谐,具有音乐美;音乐又是听觉语言,是人类心灵的诗章,二者具有相通共融之处。通过音乐设置情境,能够渲染气氛,烘托诗境,奏响诗词的主旋律。
  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首送别诗,诗人与故友的离情别绪,完全寓于天水一色的景色之中。我选用了与所教古诗的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送别》,那舒缓、轻悠的旋律拔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长江之滨,黄鹤楼下,他们仿佛看到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握手话别后,一直伫立江边,虽然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天水之间。
  再如教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可让学生欣赏歌曲《九月九的酒》,利用饱含思念之情的乐曲将学生不知不觉带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艺术氛围。
  又如教学《泊船瓜洲》时,可放一段江南丝竹《春江花月夜》,让学生微微闭眼,凝神细听,遇想江南的明山秀水,这样学生很轻松地就进入了诗歌所描绘的境界中。实践证明,运用音乐法来感受诗中意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真情朗读诗词,创设教学情境
  与教材配套的教学朗读磁带,音色纯美,读音准确,感情充沛,播放适时,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穿透力,它营造出的教学情境,令诗歌形象更有立体感,使诗歌情感更能震撼人。
  我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播放了录音,顿挫有致、声情并茂的男声朗诵,感染了每一个学生,为学生在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做示范。在学生基本掌握读的技巧的基础上,接着再让他们跟录音试着读,孩子们很快就读了诗的韵味,读出了诗的抑扬顿挫,同时也受到了美熏陶。实践证明,声像手段的合理运用不仅使学生提高了朗读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揣摩诗人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有时,教师若能发挥自己的声音特点,根据自己对诗词的理解,融进自己的思想感情,进行配音朗读,那么学生会更易受感染,效果会更佳。也可以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在音乐与课文共同交融的审美氛围中,或激越高亢,或轻慢舒缓地诵读,会对诗词有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
  五、调动记忆内存,创设教学情境
有些古诗词所写的景和物,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为历代诗人、词人所钟爱,对于这些较熟悉的事物,不妨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搜索记忆,调动相关信息,编结新旧知识的联络网,利用多媒体,呈现有关名诗佳句,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顺流而下,自然驶向新知识的彼岸。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清新脱俗的莲花就是文人笔下的爱物,同学们可以说出一连串与莲花有关的词句:
王维:“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如同风儿吹皱一弯春水,课堂上激起阵阵涟漪,有的同学边读边会意地点头,唤醒了原有的记忆;有的同学还不甘示弱,继续说出老师没想到的诗句,莲花洁净清幽的形象,以不同的形式刻入同学的脑海中,接下来再由形上升到神,理解莲花高洁傲岸的品质就不难了。
六、撷取诗词佳句,创设教学情境
名言佳句,是每首古诗词最亮丽的地方,有人把它比作“诗的眼睛,明亮发光”,也有人把它比作“皇冠上的宝石”,它们语意隽永,千古流传。教材入选的诗歌,其中的佳句比比皆是,不妨撷取一二,打上银幕,直接切入,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芬芳的诗苑。
教学孟浩然《登鹳雀楼》可以先打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个千古流传的名句投影,然后开讲。教《望庐山瀑布》,拎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再打出以下的问题:诗人认为瀑布有三千尺那么长,真的吗?看到气势磅礴的庐山瀑布,诗人想到了什么?抓住“诗眼”,沿全诗溯源而上,一改按部就班进行教学的旧程序,又激发学生逆向思考,探究全诗,起到了“著一字而境界全出”的功效。
七、利用动画激趣,创设教学情境。
利用计算机的制作动画功能。将适用于动画展示的古诗词内容做成动画,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能开启智慧,调动思维,增强参与意识。
学习李绅的《锄禾》一词,可以用PowerPoint的动画功能或更为高级的CAI课件制作软件制作有声有色的动画片,上课时让学生观看片中劳动场景,火球般的烈日炙烤着大地,小草蔫了,直不起腰来;再看无边的田地里,一位气喘吁吁的农夫戴着草帽,挥着锄头,努力耕作着。豆大的汗珠从额上渗出,顺着脸颊滴落下来,汗水浸湿了衣衫,身后是绿油油的庄稼......然后让同学各自用最简洁,形象的语言概括画面,再打开课本,与诗人的语言作比较,体味古诗词语言的生动形象、简洁合韵的特点。
总之,多媒体的运用为古诗教学的情境创设提供了极大得便利。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个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生特有声响。”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就是为了调准音调,拨动学生的心弦;就是为了让诗人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就是为了让一首首好诗、好词像一串串快乐的音符,流进学生的心田。

首先,古代诗人喜欢借景抒情,以景传情达意。由此创设的诗词意境往往可以从景象的画面色调、情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请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
秋 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赠 别(杜 牧)
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第一首诗前两句直抒胸臆赞秋,一反传统悲秋题材。后两句描写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现。
第二首诗写离筵寡欢场面。一二句叙今昔:以前欢聚多情,而今别去,转觉无情。三四句以暗淡的蜡烛垂泪的外在形象暗写离人流泪的内在形象。引人联想到离人的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之态。
这两首诗中,“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二者在色调上截然不同,前者奋发向上,后者伤感愁苦。
又比如2007年上海秋季考试卷第(四)题: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阮郎归•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试题要求“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所以回答时需要说清楚“景”是怎样的“景”,“景”中又表现了怎样的“情”。“琼珠碎却圆”,上文是“玉盆纤手弄清泉”,少女“昼眠”被惊醒,拿着“玉盆”,以“纤手”戏“清泉”,琼珠碎了,水花四溅,可见其多么欢快、清纯、无忧无虑!而碎了的水珠仍是“圆”的,作者的文笔又是多么细致啊!因此答案要点: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
事实上,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描绘的许多景象往往都已经赋予了固定的中华民族情感。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诸如此类,都是我们理解古诗词意境的钥匙。
其次,古代诗人喜欢通过象征意义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这种物象被人们称之为“意象”。对于这类诗词意境的理解,可以从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入手,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比如张渭的《早梅》:“一树寒梅白玉条,迎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这首诗中,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呢?首先我们来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有“寒”、“迎”、“白玉条”,再挖掘物象内在的精神品格,作者原来是以物喻人。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分析: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迎”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又如:2002年上海秋季高考卷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在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的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作者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少年听雨”的画面,由“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而成,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尽管这属于灯红酒绿的逐笑生涯,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而作者着力渲染的正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壮年听雨”的画面,以“客舟”为中心视点,而在四周点缀以“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飒意象,映现出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失意的心境。“而今听雨”的画面,则刻意凸现出僧庐之冷寂与鬓发之斑白,借以展示晚年历尽离乱后的憔悴而又枯槁的身心。“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追抚一生经历得出的结论,蕴有无限感触,不尽悲慨。“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露出一种无奈心情:此时作者似乎已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但彻夜听雨本身,却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调节和心理控制能力。
三幅画面前后衔接而又相互映照,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和由春到冬的情感历程。其中,既有个性烙印,又有时代折光:由作者的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冷,分明可以透见一个历史时代由兴到衰、由衰到亡的嬗变轨迹,而这正是此词的深刻、独到之处。
可见,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有助于我们对诗歌形象的理解。由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些特定的物象被古代诗人在创作中反复的运用,因此赋予了表达文人特定心志、情趣的固定意义,以至于凝结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结。比如“梅”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及婚嫁有关。日落、夕阳、秋天、流水等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时光的流逝等。月能思乡,星可传恨,水喻愁多;松喻坚贞,荷、兰喻高洁,菊喻隐逸,竹多劲健;松傲雪斗霜、有凌云之志,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桃花象征美人,杨花多有离散、漂泊之意;柳有柔情之意,又显轻薄,更表惜别怀远之意,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的人,鸾鸟、凤凰喻忠诚的贤士,杜鹃鸟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表达归家之念,鹧鸪、寒蝉能引起人的离愁别绪、羁旅伤感,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灞桥易水多与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又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秋风往往表思归之意,《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与乡思乡愁有关;杜康是酒的代称,贾生、屈原多指怀才不遇之人,陶朱多指富商;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等。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对诗词的景象、物象的意义理解只能够解读诗词的基本意境。还不能够自然上升到对诗词艺术的审美鉴赏。因为具有特定意义的景象或物象堆砌还不能反映诗词创作的艺术效果,成功的诗词创作还需要在炼字、用句和结构处理上显示出高超技能。也就是说,当我们理解了诗人的基本意旨,再从诗词的表现形式上关注诗词意境,体会这种表现形式对于表现意旨的达成效果,就能够形成自己的审美判断,从而具备真正的鉴赏能力。应对高考试题才能游刃有余。
比如:2006年上海秋季高考试卷
[黄钟] 人月圆 山中书事
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试题:“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评价能力。但对于“倦”字的鉴赏,必须首先要整体感知全曲的思想情感。首句点到“千古繁华梦”,意味“繁华”是虚,后面“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中的“乔木”、“蔓草”、“寒鸦”三个意象呈现萧条、破败、凄凉的意境,道出作者对于追求名利的苦情,可谓看透人间世态炎凉,怎一个“倦”字了得!又联系作品的后半部分内容,“茅舍”、“老村家”、“松花酿酒,春水煎茶”几个意象展现的是古代文人崇尚的隐居生活,可见前面的“倦”字为写归隐山村、诗酒自娱埋下伏笔。


浅谈古诗词教学的策略
浅谈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浅谈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如何帮助学生打破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去体会古诗词中的内涵与感情,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教学命题。★一、发挥诵读的作用★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有利于学生培养语感...

如何进行有效的古诗文教学
支玉恒老师曾经提出:“我们的语文课堂要‘返璞归真’,我们要用学习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那就是读,让课堂变得书声朗朗。”其实,这种方法也适合我们学习古诗文。古诗文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瑰宝,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方智范教授说:“古诗词包括文言文的积累,我们不要仅仅把它看成一种语言的...

巧上古诗词课
《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古诗词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古诗词往往具有深邃的意境,蕴含丰富的情感。在提倡新课改新理念的今天,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古诗词...

关于古诗教学——《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现在古诗文教学中老师们存在的共性问题是,教学一篇古诗文就是想让学生知道这首古诗诗句的意思是什么,也就是就好像是学习文言文一样,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把古诗翻译成现代文,学生能够说出古诗诗句的意思,那么,就认为这节课的目标就完成了,其实呢,古诗文教学的目标不是这样的。所以,对照课程...

如何创新教学策略,激活古诗词课堂
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将从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创新能力等方面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

古诗教学如何才能做到课内外结合?
一是引入故事激趣。小学生爱听故事、爱讲故事。在诵读前,讲一些跟古诗词相关的故事,既能激趣,又能帮助理解意思。二是创设优美情境。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小学生能在良好的情景中放松心情,积极学习。我国的古诗文有很多篇目本身就拥有很好的情景,是作者根据一定的情景有感而发。在教学过程中...

中的古诗词教学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
古诗在小学教材中古诗教学内容占很大比例,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情感有着重要作用。作为新时期的一名教师让学生轻松愉快自然的感受古诗文的魅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新课程理念的渗透和实施又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古诗词教学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谈谈自己...

基于提高古诗词课堂教学效率之巧用媒体整合资源
摘要: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实践证明:巧用媒体整合资源,进行古诗词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创境悟情,化解教学中的重难点,优化朗读训练,积累古诗词。为了能更充分地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的先进作用,可巧用媒体整合资源.构...

古诗文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教师就应该这样将朗读贯穿古诗教学全过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进行朗读训练,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 古诗词教学要欣赏意境,创设情境 古诗,要欣赏诗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所以,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欣赏意境不能搞得抽象,要照顾小学生的特点。我...

古诗词音乐教学法
1.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 (一) 情境教学的内涵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 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 情,在情境中共鸣,潜意识地进入学习状态,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 对中国情境教学做出突出...

石家庄市17076219680: 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 -
佘肃常克: (一)情境教学的内涵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在情境中共鸣,潜意识地进入学习状态,帮助学...

石家庄市17076219680: 如何做好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
佘肃常克: 传统的古诗词不仅引领学生感受语言美、意境美及情感美,而且身临其境般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提高学生的欣赏古诗的能力,现分享如何上好小学语文的古诗课浅薄见解.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快速地进入...

石家庄市17076219680: 古诗词教学有哪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
佘肃常克: 一、情景交融,体味意境美 王之夫在《姜斋诗话》中所说的“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些古诗词时,就要特别注意这种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物我一体的特点,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意境美...

石家庄市17076219680: 如何运用多媒体创设古诗教学情境 -
佘肃常克: 古诗词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让许多教师头痛的课型.在诗歌的教学中,许多学生都只能停留在诗意的层面上,而无法领悟到诗词丰富、精妙的内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积极创设情境,着力引领学生透过字意来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的古诗学习,从而使其爱上古诗词学习.

石家庄市17076219680: 古诗的说课,如何入意境
佘肃常克: 一、通过意读,展开想象,体会古诗之意境美 二、抓“诗眼”,感悟诗魂 三、了解诗人,走近诗心 四、诗画合一,入意境 五、设境实践,入意境 六、多元诵读,入意境

石家庄市17076219680: 教师采用什么教学方法使学生学好古诗词 -
佘肃常克: 一、赏读古诗,走进诗境诗的内容高度浓缩,内涵极其丰富,有的古诗比较难懂,即便明白了诗的意思,进入诗的意境也很难.如果只要求他们死记硬背,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时间久了,他们就会对古诗失去兴趣,运用一些有效的方法,...

石家庄市17076219680: 如何设计小学古诗词教学 -
佘肃常克: 新建一小 李小明 教师要教得好,让学生学得好,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古诗教学要设计得精彩握要,首先教师必须对古诗文相当熟悉,对古诗文有一定的理解和研究,最好还能对其中一些古诗文有独特的体会和感受,从而想方设法引导...

石家庄市17076219680: 如何让古诗文教学越来越美 -
佘肃常克: 我认为,要在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法:教师逐字逐句讲解分析,学生死记硬背;这样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灵感.最终学生感觉到没多大意思,老师也感觉到教古诗文很吃力,效果还很差.因此我...

石家庄市17076219680: 谈如何增强古诗文教学的趣味性 -
佘肃常克: 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古诗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古诗文教学的课堂效率,笔者认为在古诗文教学中采用趣味性教学的方法,对学生学习、理解古诗文是很有益处的,做法如下.一、课始激发兴趣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

石家庄市17076219680: 请问如何教小学语文古诗 -
佘肃常克:生活中有美,古诗教学中也有美.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小学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它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