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所说的生力与杀力有什么关系

作者&投稿:后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刑生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刑。 ——《商君书·说民》 材~

(1)主张: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或法治。(2)实践: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刑公族以立威;用流放边境的刑罚来压制舆论。(3)结局:变法使秦国富强;但商鞅本人身败名裂。说明: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措施做保证;但改革者要法德并用,不能施行严刑峻法。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1]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改革必然要触及既得利益,必然会遭到方方面面的反对。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维新,都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便是改革会遭到阻力的真正原因。[1] 进步之处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顺应了封建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3] 局限之处 但是商鞅变法中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在一定程度上给广大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内行刀锯,外用甲兵”、迷信暴力而轻视教化等思想,也有其明显的历史局限。

1、关系:
1)杀力是生力的终结,也是生力的开始。若不能及时杀力,则所生、所抟之力必然会滞结,反噬其己。所以必须及时的杀力,才能保证生力、抟力的进一步循环运作。
2)国家要杀力,必先汲取民力,然后消耗利用。杀力能力主要涉及国家的汲取能力,以及对所汲取民力的运用能力。国家最终的目的要靠杀力来实现,所以不但要能够汲取民力,更要能高效的消化民力。

2、简介

1)生力,便是开发民力。
生力乃强壮国力的首要环节,能使民生力便是国家能力建设的第一个重要的能力。
要使民生力就必先了解民性。
在生力这一方面,国家首先要明白国情与民情,知晓国之所兴、主之所尊的凭借。在此基础上,国家通过教育、宣传、刑赏等手段去塑造民众,使其成为于国有用之人,才能生出国家所需之力。《商君书》是要将民众改造成为劳力与战力充沛的人,以保持国内由充足的物力和兵力。这是由现实环境所决定的。在生力的过程中,国家与民众处在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状态。因而在这一方面的国家能力建设上,主要锻造国家对民众的改造能力。若国家能够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改造民众,则国家能使民生力。能生力之国,才能成为有力之国。
2)杀力,便是消耗民力。
能杀力是国家的第三种能力,是国家运用民力的最后环节,其关系到国家目的能否最终实现。
民力被开发出来,就必须要利用起来,否则民众便用该力去追求私利,满足私欲。这样有力之民又将变成软弱之民。“力多而不攻,则有奸虱。” 力量集聚多了而不能消耗,过剩的劳力与战力无处施展,往往还会萌生虱害、滋长动乱。于民于国皆是如此。若国家富强后不去消耗实力,那么其拥有的战力、财力、物力便滞留国内。兵力不用,则军人懈怠,战力下降。国库积蓄过多,则官吏不思进取,滋生贪腐。农多余粮,则安于享乐,怠于农事。同时,社会游堕、诗书、技艺、商贾等人也开始增加。如此,则国家疲于内外。因此,要及时的消耗国民的战力与物力。“民有余粮,使民以粟出官爵,官爵必以其力,则农不怠”不能使民存有余粮,不能使其久居富贵。“富者废之以爵”,国家以爵位换取民众之粮财,则无力享乐,不得不继续专注于农事。“国强而不战,毒输于内,礼乐虱官生,必削;国遂战,输于敌,国无礼乐虱官,必强。”国家富强后,便要及时对外征战,将这些力量释放于敌国,祸乱他处,福及自身。一旦战争启动,国家生力、抟力的机制便能正常运作,而且将所开发、抟聚的劳力、物力和战力消耗掉,达到家不积粟,国不蓄力的状态。这样便可外攻敌国,内除虱害,国家强而又强。

地主土地私有制经济的增长将带来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生力是指人口、农业产出、和私人土地的增长。杀力是指人口、农业产出的消耗。为了使得人口和农业产出与私人土地的容纳相匹配,必须通过消耗民力和农产品来达到平衡;而比较有效的方法在国内是进行徭役,在国外就是进行征伐。于是就有了毒输于国。所谓毒输于国,就是把上述所说的矛盾转嫁给别国;通过消耗自己的民力和财富来获取别人更多的民力和财富。

利:商鞅虽,但其生前变法的举措使得秦国出现了“家给人足”的繁荣景象,全国百姓以私下斗殴为耻,以为国家立下战功为荣,国家战斗力不断增强,富国强兵的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废除了旧的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弊:使栋梁之才对秦国感到寒心,使百姓寒心,秦国贵族与普通百姓间的隔阂更深了,为以后官逼民反埋下了祸根。


商君书与秦帝国兴亡的启示---商鞅与商君书(二)-有目无文篇之狂想_百度...
这叫“刑用于将过”,《商君书•开塞第七》说:“刑加罪所终,则奸不去;赏施于民所义,则过不止。刑不能去奸而赏不能止过者,必乱。故王者刑用于将过,则大邪不生;赏施于告奸,细过不失,则国治”。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把有犯罪思想和有犯罪行为等同起来,都予以法律制裁,以此来预防犯罪。看起来好像挺不...

《商鞅立信》的翻译
一、译文 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在国都集市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有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二百两银子,百姓对此感到奇怪,不敢去搬,又说“能搬木头的人赏一千两银子”。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一千两银子,用来表明没有欺骗(百姓)。...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问题二:从本文看,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商鞅变法从结果上来说是成功的,但是从历史上来看严重降低了中国人的道德水准,为了胜利不择手段,典型的强国弱民,以前打仗如果伤了,投降了和没有抵抗力了,是不会杀的,但是商鞅把敌人首级数和士兵的官爵连在一起,这让普通人有了加官进爵的机会,但是更让他们不把人命当...

分封制,郡县制,商鞅变法作用?
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统一。 消极作用:郡县制的弊端是皇权过分专制。 商鞅变法的作用: 经济上: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奖励耕织,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政治上:破除了西周的血缘政治,使得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军事...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什么?

商鞅变法的故事150字左右
又对惠王说:“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惠王认为公叔已经病入膏肓,语无伦次,于是皆不采纳。公叔转而告诉商鞅,并要他赶快离开魏国。商鞅明白魏王不采信老丞相用他之言也不会采信杀他之言,所以并没有立刻离开魏国。 公叔痤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雄才大略,便携带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通过景...

商鞅简介(商鞅在历史书给人的印象是)
儿要穷养与肚量是天生的不是培养出来的与商鞅之死 先说儿要穷养。 秦献公在幼时被自己的叔父夺位,在边区隐忍多年才杀回来夺取了领导地位。 秦孝公12岁随父征战沙场,待到22岁继位时已经是一位赫赫有名的沙场勇将了。 秦惠王14岁被流放,10几年的自力更生,颠簸流浪,才变得真正拥护了商鞅的变法。 秦昭王长达...

为什么说商鞅是个薄情寡义的人?他不刻薄的话,变法就不会成功
治民能使大邪不生,细过不失,则国治。国治必强。一国行之,境内独治。二国行之,兵则少寝。天下行之,至德复立。此吾以杀刑之反于德而义合于暴也。也就是说,用严刑峻法来治国,能使大罪小罪都不会产生,国家定会长治久安;一个诸侯国变强了,老百姓就会安居乐业;两个国家都强大起来,...

什么叫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什么?

商鞅变法的故事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黄冈市18035857905: 商鞅变法说了,军功爵位二十级,斩敌人一首级进爵一级,那不是杀二十 -
宰委乐朗: 首先一些奴隶和囚徒或家人是奴隶囚徒的,前面拿的几个人头要拿去抵罪.然后初级确实杀一个人就升级,但是后来升一级需要的人头会越来越多,最后一级需要一场战斗杀33个人才能升级,而且如果你一场战斗下来没有杀到人还会降级,首先你不能死,死了就不能拿人头升级了,然后还得拿两三百个人头,而且每一场战斗你都必须拿人头,拿不到人头就降级(你辛辛苦苦单杀33个人升级,下场战斗没有杀到人直接降级),至于杀良冒功很少的,大军都是一起行动,你在部队不太可能有机会出去杀个老百姓回来而不被人发现,只有偶尔特殊情况下战场边缘遇到老百姓偶尔才会发生杀良冒功,被发现了也是很严重的罪行

黄冈市18035857905: 材料一商鞅变法“僇力本业”(1)想一想,这是基于变法中哪一措施?反映了商鞅变法怎样的思想? -
宰委乐朗: 僇力:合力;尽力.本业,指农业.所以这是基于变法措施中的奖励农耕.反映了商鞅的重农思想.

黄冈市18035857905: 《史记.商君列传》文中反映卫鞅什么主 -
宰委乐朗: 《史记.商君列传》反映了卫鞅的什么主张,议论代表哪个阶级,结果如何?商鞅 赏罚必信,政令必行,力田富国,劝战强兵(劝战:奖励战功)史记 商鞅列传反映了卫鞅的重农抑商、鼓励耕战...

黄冈市18035857905: 秦惠王杀了商鞅为什么不废除商鞅的变法内容 -
宰委乐朗: 自古以来变法要想成功的关键是在变法实行期间,迅速培养起强大的依托新法的既得利益集团,这些人就是新法最忠诚的拥护者. 商鞅变法虽然使得秦国强大,但他大大的触及了秦国固有势力的利益,在变法过程中同样是经过血腥的斗争的....

黄冈市18035857905: 商鞅变法 -
宰委乐朗: 1.改革要做好必要的牺牲准备.2.改革要彻底.3.要任人唯贤,有能力的人一定要上.成功的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是具有里程碑一样的意义.它摆脱了一个旧时代,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在战国那个群雄逐鹿,战乱频...

黄冈市18035857905: 秦孝公死后,商鞅最终被处死,可商鞅制定的新法并未废止,而是继续在秦国推行.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
宰委乐朗: 1.出现新的阶级.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的使用以及牛耕的发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大量荒地被开发出来,由此形成了新兴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也可以说适应了当时的社会潮流,即封建制取代奴隶制) 2.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战...

黄冈市18035857905: 为什么商鞅被杀 -
宰委乐朗: 商君之法太过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秦国贵族多怨.赵良劝说商君积怨太深,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商鞅不听.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嬴驷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

黄冈市18035857905: 为什么说“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
宰委乐朗: 鞅为推动变法触及老贵族的利益,但是新法的成效是显著的,以惠文王为首的贵族集团也不得不认同,因此商鞅死后,新法仍然得以在秦国推行. 商鞅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商鞅和秦孝公主导的变法运动可以说是战国时期唯一一次...

黄冈市18035857905: 商鞅变法问题 -
宰委乐朗: 材料表明商鞅的改革法家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商鞅采取了经济措施商鞅对经济的改革是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这是战国时期各国中唯一用国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改变土地所有制的事例.主要内容如下:1)...

黄冈市18035857905: 为什么说“商鞅虽死,但其法未亡.” -
宰委乐朗: 商鞅死的时候,其再秦国的法制已经根深蒂固了,而且秦惠王本身对于法制也没有抗拒,而是非常赞同的.杀商鞅只为了谢罪其部分贵族,毕竟商鞅的使命已经完成. 1.商鞅之死,使得秦国变法积累的民愤得以宣泄,使秦国全民一心 2.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开阡陌,肯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 3.打破了奴隶主世袭贵族的特权,确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发展和壮大了地主阶级政治势力; 4.中央集权的实行,巩固了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统治;发展了封建经济,壮大了地主阶级经济力量; 5.方便了税收和交换. 最终导致秦国实力胜于天下各诸侯国,成为战国最强大的国家,统一了六国. 希望采纳为答案 谢谢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