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秦岭-大别洋壳向华北板块俯冲碰撞阶段

作者&投稿:泣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南华北地区盆地(坳陷)原型的并列迭加史~

根据上述对南华北地区的构造演化、沉积演化,以及成盆地球动力学机制等方面研究,可将晚古生代以来的南华北地区盆地(坳陷)原型的并列迭加史划分为6个阶段。
(1)晚古生代(加里东-海西期)弧后裂陷阶段
和整个华北板块一样,中、晚奥陶世末,研究区大部结束了被动大陆边缘伸展体制下的稳定沉降,开始整体上升成陆,造成上奥陶统—下石炭统缺失。但研究区南部处于秦岭裂陷海槽的北缘,在石炭纪初的南北板块点接触碰撞时,成为大别山岛弧北侧的弧后裂陷带,沉积了巨厚的石炭系深水扇、陡坡扇和复理石层。其北侧的石炭系、二叠系基本上为克拉通陆表海沉积。
(2)三叠纪(印支期)碰撞造山与前陆拗陷阶段
进入三叠纪中晚期,随着扬子和华北两古大陆进入全面对接、汇聚,秦岭-大别造山带开始隆升造山,其侧向挤压力和滑覆-逆冲推覆体的载荷,迫使华北地块南缘地壳发生拗曲沉降,研究区进入了陆内造山带与前陆拗陷盆地并行发育的阶段。
(3)早-中侏罗世(燕山早期)前渊拗陷阶段
秦岭-大别造山带在燕山早期开始了陆内主造山发展阶段。该区处于该造山带的北侧前沿,发育了一些分割性强的小型不对称的陆内前渊拗陷。这种陆内前渊拗陷虽然属前陆盆地范畴,但规模、强度和形成背景与板块间碰撞所形成的周缘前陆盆地、弧后前陆盆地有着较大的差异。
(4)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燕山中期)前陆拗陷与伸展裂陷复合阶段
在晚侏罗世时,在磨子潭-晓天断裂处形成晓天后缘拉张盆地,而在其北侧形成了信阳-合肥冲断前陆坳陷带、豫西-长山-蚌埠前缘滑覆冲断带和洛阳-周口-泗县前缘坳陷带。在太康-徐州隆起带以北,则为华北大型陆内拗陷。到了早白垩世,研究区出现了左旋压扭与右旋张扭交替的构造应力场环境,先后形成伸展裂陷-滑覆冲断-走滑扭裂的复合原型。
(5)晚白垩世(燕山晚期)—古近纪(喜马拉雅早期)伸展裂陷阶段
在晚白垩世—古近纪,可能是太平洋板块及雅鲁藏布洋壳向中国陆块俯冲所产生的滑移引张效应,以及上地幔岩石圈的伸展减薄所造成的张性构造环境,使研究区形成了挤压逆冲回返裂陷、张扭裂陷、伸展裂陷和挤压拗陷等多种盆地原型复合的特殊风貌。
(6)新近纪(喜马拉雅中期)—第四纪(喜马拉雅晚期)整体均衡沉降阶段
从新近纪中期开始,研究区进入了整体均衡沉降期,形成了统一的华北盆地(河淮盆地),就此奠定了当今南华北地区的盆地构造格局。在前一阶段形成的一些凹陷中,由于边界断裂的控制,基底岩系出现了继承性差异沉降,造成新近系和第四系厚度异常加大。

摘要:依据相关文献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秦岭造山带的造山作用并不是过去所认为的,仅是扬子和华北两个大陆板块碰撞造山作用的结果,而实际上是华北板块、扬子板块以及夹持于两者之间的秦岭地块和下扬子地块几者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它是经过三个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以不同构造体制发展演化而形成的复合型造山带。其主造山作用板块构造演化阶段是三个板块沿两个消减带俯冲碰撞,经历了漫长复杂的造山过程。从裂谷构造体制转换为板块构造体制,从扩张、俯冲到碰撞,反映了秦岭长期在特提斯构造域众多陆壳块体群分离、拼合、增生的过程中发展演化而形成,也显示出是在古今地幔动力学和圈层耦合关系变动过程中发展演化的,具有重要大陆地质与大陆动力学意义。

关键词:秦岭造山带;扬子板块;华北板块;下扬子板块

1、秦岭造山带简介
秦岭——大别造山带又称中央造山带。包括秦岭、大巴山、米仓山、大别山和积石山以北的广大地区。大致以徽成盆地和南阳—襄樊盆地为界可把造山带沿走向分为三段,分别称为西秦岭、东秦岭和桐柏——大别山造山带。秦岭——大别山是一个大陆碰撞型造山带,由华北地台南部大陆边缘(北秦岭带)、扬子地台北部大陆边缘(南秦岭带)和位于其间的包含古洋壳残余的对接带组成。华北地台南缘的演化始自中元古代的裂陷作用,熊耳群火山岩自北向南由陆相变为海相,指示当时的被动陆缘是向南倾斜的;早古生代时出现蛇绿岩系和火山弧系,显示洋壳已在消减。扬子地台北侧被动大陆边缘的历史持续到早、中三叠世,其地层类型与扬子地台相同,如南华纪的冰碛层、下寒武系中的石煤层等,沉积深度从南向北增大。南北大陆边缘之间的对接带沿天水、商县、桐柏、金寨一线分布,出露了蛇绿岩系和混杂堆积带。泥盆系复理石位于其南侧的前陆盆地中。洋壳的闭合是一个穿时过程,在东秦岭至大别山段,南、北大陆在泥盆纪对接,石炭纪海陆交互相煤系为最老的未变质盖层。西秦岭下,中三叠统仍为巨厚的海相复理石,上三叠统才是陆相磨拉石。石炭纪以后秦岭造山带东段仍持续板内汇聚作用,使地壳缩短、增厚,中生代出现陆相磨拉石,并广泛发育指向两侧克拉通方向的薄皮逆冲—推覆构造系统。
2 秦岭造山带的地层发育特征
2.1 扬子板块
扬子板块是指西部以康滇古陆、汶茂深大断裂,北以秦岭——大别造山带为界,东南以江南古陆为限的古扬子板块。扬子区在中、新元古代时期形成的一些似盖层沉积到了晋宁运动时期逐渐稳定,沉积地层全部褶皱 , 扬子板块的绝大部分地区达到相对固结 , 形成了扬子板块的基底。从震旦纪形成稳定沉积盖层以来 , 经历了加里东构造运动、华力西——印支构造运动、燕山构造运动以及喜山构造运动,由于其大地构造条件、动力机制不同 ,表现出在构造运动形式、沉积组合特征等方面的不同特征。
2.2 华北板块
在华北板块形成的早太古宙代,表壳岩零星出现,中太古宙代时期沉积岩类遍布全区,代表表壳岩分布的沉积厚度明显增大。晚太古代沉积岩比例明显增大,表壳岩已广布于华北地区。花岗岩侵位规模逐步增大,硅铝壳不断扩大、增厚,至晚太古代末期,硅铝壳已初具规模,形成华北板块的雏形――陆核。 古元古代陆核经历了拉张裂陷——闭合抬升及大量花岗岩体侵入,吕梁运动使初期分裂的陆核重新拼接,并使地壳进一步固结,原始板块最终形成。 中元古代,在华北板块范围内形成燕山海槽、南接秦岭海槽、胶辽深海槽三个沉淀区,并形成成熟较高的陆源碎屑——似盖层沉积。 中元古代末期芹峪运动使华北地区整体抬升,至新元古代沉积范围缩小,厚度变薄,沉积稳定,华北陆块正式形成。
2.3 下扬子板块
下扬子地块基底以东海群、肥东群、海洲群和张八岭群为代表,主要是一套变质岩,时代为元古代,盖层发育较全,从震旦系到第四系均有沉积,从沉积建造分析,与华北板块具有明显的区别;与扬子板块相比,其沉积建造相似,但也存在较大不同,一些资料显示,下扬子区曾经与扬子和华北相分离(见图4),基于上述特征,一些学者曾将它划分为地体。但和以西的“秦岭地块”相比,下扬子地块基底与大别群、红安群和空岭群相同,盖层也相似,因此完全可以认为,下扬子地块曾是作为“秦岭微板块”(包括秦岭地块和下扬子地块)的组成部分,都是从扬子板块北缘分离出来的大陆地块,且分离的时间为早古生代,只是由于受秦岭洋近南北向转换断层的影响,这一大陆地块才被分割成东西两部分。
3 东秦岭造山带的形成
从上述秦岭各构造板块的介绍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们的地理分布(如图2)。下面主要根据华北板块(北秦岭)与扬子板块(南秦岭)的结合带——商丹缝合带及邻区研究,论述秦岭造山带的形成。
3.1 造山运动
板块构造出现之前,“造山运动”被定义为一个改变岩石组构的幕式过程。Sengor在“板块构造学和造山运动” 中对造山运动概念的起源、 含义的演变进行了讨论, 认为造山运动是一个用以表征会聚板块边缘所有地质过程的集合名词。然而,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 当板块碰撞造山结束后, 会聚板块边界在其后的相当长时间内, 构造作用(挤压、 拉张和走滑)仍在持续。广泛的板内变形和板块内部沿着早期会聚边界继发的造山作用, 已被证明是板内变形的一种重要机制。如果说大规模的形成宏伟山脉的板内构造作用不是造山运动, 那么又会是其他的什么呢?
3.2 秦岭造山作用的类型
根据上述对秦岭各大陆块形成的介绍可以推知,现代秦岭山脉主要是中新生代陆内造山的产物, 而秦岭造山带的历史则至少可以追溯到早元古代。 在长期演化过程中, 秦岭岩石圈经历了多种构造体制的转换和多次造山运动的影响。秦岭造山作用可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与板块俯冲有关的造山作用、 受板块碰撞控制的造山作用和陆内造山作用。其中, 碰撞造山作用可进一步分为弧——陆碰撞和陆--陆碰撞作用。
3.2.1 俯冲造山作用
秦岭地区俯冲造山作用以扬子板块向北俯冲,导致北秦岭南缘发生造山为代表。扬子板块向北俯冲的时代主要发生在奥陶2志留纪, 俯冲作用的时间上限应当不晚于泥盆纪晚期——早石炭世。俯冲造山的发育程度与洋盆的大小, 一般呈正相关关系。秦岭南部勉略小洋盆和北部二郎坪弧后盆地的关闭虽然伴随一定程度的俯冲作用, 但由于洋盆规模较小, 俯冲造山作用不十分明显。
3.2.2碰撞造山作用
秦岭地区的碰撞造山作用分为弧--陆碰撞造山和陆——陆碰撞造山两种类型。
秦岭弧——陆碰撞造山, 以二郎坪弧后盆地的关闭为代表。二郎坪弧后盆地的扩张在中志留世停止, 在有限俯冲之后于泥盆纪转为残余边缘海。自晚二叠世开始, 海水撤出, 弧后盆地完全封闭, 陆相地层开始发育,直至三叠世末,真正具有碰撞造山性质的变形和变质作用开始发生。 此时, 二郎坪弧后盆地与整个秦岭一起卷入与全面碰撞造山有关的变形变质, 标志着整个秦岭在中三叠世末全面隆升成山。
陆--陆碰撞造山以华北板块南缘的北秦岭与南秦岭板块沿着商丹缝合带一线的碰撞造山为例。南、北秦岭沿商丹带从洋盆的初始闭合到最终全面碰撞成山, 经历了3 个主要时期:①秦岭洋的初始闭合——点接触碰撞。②秦岭洋的全面闭合——残余海盆、面接触碰撞。③残余海盆的最终闭合——整体隆升成山。
3 2.3 陆内造山作用
碰撞造山使华北板块、秦岭、南秦岭和扬子板块结合成为一个整体。而后,秦岭地区转入了陆内造山作用演化阶段, 可分为以下两个主要阶段。
1) 晚三叠世——早白垩世, 秦岭地区发育一系列小型箕状山间断陷盆地和拉分盆地,这些盆地的发育反映碰撞期后持续的南北向挤压。进一步的挤压导致上部岩石圈由拉张状态转为收缩状态, 形成了一系列的逆冲推覆构造。这一时期深部岩石圈处于持续的挤压状态, 而浅部地壳则经历了挤压→拉张+ 平移→挤压的递进变形和应力转换。
2) 中生代晚期, 秦岭岩石圈整体转入强烈伸展状态, 沿着秦岭内部主要的断裂带发生广泛的近南北向拉张作用, 形成了一系列具拉张性质的晚白垩—第三系断陷盆地堆积。在地貌上, 秦岭再次强烈隆升, 形成现代秦岭山脉及相关盆地的雏形。
3.3 东秦岭造山带的形成过程
基于上述论述,我们基本可以推出东秦岭造山带的形成过程。
早古生代,下扬子板块从扬子板块北缘发生分裂,在秦岭洋中形成一独立的大陆地块。之后,该地块由于秦岭洋近南北向的“郯庐转换断层”的影响而被错开成东西两个部分,西部为秦岭地块,东部为下扬子地块。从古生代末期开始,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相向运动,秦岭洋洋壳向华北板块单向俯冲,至早中生代,下扬子地块先于秦岭地块与华北板块发生碰撞造山作用,并使华北板块沿“郯庐转换断层”破裂。随后,由于扬子板块的碰撞造山作用,北面进一步左旋平移造山,形成北缘大别一胶南造山带,后缘则在扬子板块与下扬子地块的碰撞结合部形成宁镇造山带。
由于郯庐以西的西秦岭造山带地处华北和扬子两板块的中部,强烈造山作用使夹持于两板块间的秦岭地块大规模压缩、上隆剥失等,因而现残留的仅是变形和变质都十分强烈并呈狭长带状的地块。郯庐以东,由于位处华北,扬子两板块边部,挤压应力相对较弱,而且挤压应力大一二分被沿郯庐断裂大规模的平移作用所消耗,因此,下扬子地块变形较弱,保留下来的块体也较大,造山作用也较弱。“郯庐转换断层”在转变为郯庐平移断层过程中,南部由于受扬子板块的限制与掩盖,因此,郯庐断裂带便于大别山南缘突然中止。

参考文献
[1] SEN GOR A M C. 板块构造学与造山运动——特提斯例析[M].丁晓译.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 .
[2] 廖宗廷; 周祖翼等.东秦岭造山带的形成过程.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
[3] 王鸿祯,徐成彦等.东秦岭古两侧边缘区构造发展.地质学报,1982.
[4] 于在平,崔海峰.造山运动与秦岭造山.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5] 王清晨,孙枢等.秦岭的大地构造演化.地质科学.1989.
[6] 李曙光. 华北与扬子陆块的碰撞时代及过程.地球科学进展.1993.
[7] 邓小万. 扬子板块板内构造形成机制浅析.贵州地质.2001.
[8] 张原庆,钱祥麟.造山作用与分类.地质论评.2002.
[9] 梅志超,崔智林等.秦岭早古生代沉积作用与构造演化.高校地质学报.1995.
[10] 梁文天.秦岭造山带东西秦岭交接转换区陆内构造特征与演化过程.西北大学.2009.
[11] 段亮.南秦岭与扬子地体西北缘志留—泥盆系碎屑锆石物源分析及构造意义.西北大学.2010.
[12] 秦江峰. 秦岭造山带晚三叠世花岗岩类成因机制及深部动力学背景.西北大学.2010.

近年来的工作,在秦岭-大别造山带的金寨县清山—岳西—龙井关一线发现了榴辉岩、石榴辉岩,向北逐渐过渡到以超镁铁岩为主的变质构造混杂岩带。在安徽省大别山区的最大出露宽度约50km,出露区面积1000km2,向西延入湖北省,向东被郯庐断裂带切割,但在郯庐断裂带肥东群(相当于宿松群)中有零星榴辉岩露头,并与胶东-苏北榴辉岩带断续相连。

在构造位置上,榴辉岩带位于变质蛇绿混杂岩带以南,其Sm-Nd等时年龄为210~240Ma,由于高压榴辉岩带的形成是在陆壳俯冲至地下100km以下深度的产物,故而俯冲作用应该发生在榴辉岩形成之前。扬子与华北板块碰撞开始的年龄为210~240Ma,即发生在印支早期(李曙光,1990)。考虑到板块碰撞应在洋壳消减之后才能发生,因而推测古秦岭-大别洋壳的俯冲作用应该发生在印支运动早期之前。

大别山北麓分布于河南省的苏家河群(相当于卢镇关群)早古生代化石、信阳群中的微体化石和早古生代大化石、秦岭群以北二郎坪群中发现的化石及奥陶-志留纪化石的研究表明,奥陶—志留纪期间,洋壳向北俯冲已经在华北板块南缘形成海沟,并在大致相同的时间内形成岛弧和弧后盆地,相应沉积物为卢镇关群、佛子岭群和二郎坪群。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推断:早古生代早期,华北和扬子板块之间存在广阔的洋盆;加里东期,秦岭-大别洋壳向北俯冲,华北板块南缘由被动大陆边缘转化为活动大陆边缘,形成以北秦岭杂岩(张国伟,1987)、桐柏杂岩(Kroner,et al.,1993)、北大别变质杂岩(Wang Q.et al.,1994;1996;Zhai et al.,1995)为代表的加里东期火山弧和以二郎坪群(张国伟,1987)、佛子岭群(Zhai et al.,1995;Cong et al.,1995;Wang Q.,1996)为代表的弧后盆地沉积;在泥盆纪末至石炭纪初的加里东晚期,华北地台与古秦岭-大别岛弧发生弧-陆碰撞,引起佛子岭-信阳群等弧后盆地沉积发生区域变质作用和倒转褶皱,并导致华北地台从晚奥陶世到泥盆纪发生了大面积抬升而缺失同期沉积。因而推测古秦岭-大别洋壳向华北地台的俯冲碰撞作用在早古生代已经开始。




清城区19491268188: 内蒙地质条件 -
机炊止血: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经纬度西起东经97°12′,东至东经126°04′,横跨经度28°52′,相隔2 400多公里;南起北纬37°24′,北至北纬53°23′,纵占纬度15°59′,直线距离1 700公里;...

清城区19491268188: 岩石圈的组成和结构 -
机炊止血: 一般认为,岩石圈包括整个地壳和上地幔的一部分,厚度在120km上下.通过地震波(P波与S波)及其他物理方法探测发现,岩石圈在沿地球半径方向上被两个明显的界面(地震波速不连续面)所分隔,上一个界面为康拉德面,下面一个界面...

清城区19491268188: 雏形形成阶段 -
机炊止血: 泥盆纪,祁连构造区普遍遭受强烈剥蚀,弧形构造带经过早期演化进入第二期逆冲推覆(表2-2,图2-1).早中泥盆世石峡沟组与晚泥盆世老君山组角度不整合接触,伴随褶皱发生了较强的冲断层作用.盆地北部发育的志留系不整合推覆体在晚...

清城区19491268188: 武当山是怎么形成的 -
机炊止血: 1.中、新元古代裂谷演化阶段(1800M—800M)(M百万年) 在18亿年时中元古代的初期,沿扬子古陆核北缘地壳拉张裂开,形成裂陷槽,双峰式火山岩浆强烈喷发,并间有陆源碎屑物质沉积,组成水下喷发的基性-酸性的火山岩、火山碎屑...

清城区19491268188: 冰冰背是怎么形成的? -
机炊止血: 经过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初步认为,制冷机制是地壳深部高密度气体上升,到地表密度降低后吸热所制冷.符合电冰箱原理,是个天然巨大的制冷源.这种制冷机制是6个特殊的地质条件造成的: 一是气体压缩条件:太平洋板块向西移动,挤压...

清城区19491268188: 按地质年代顺序,阐述西昆仑造山带、塔里木盆地、天山造山带和准格尔盆地的形成于演化xiexie la -
机炊止血:[答案] 我只能说个大概 大约中元古代时期(约20亿年前),塔里木地块初步形成 最晚至寒武纪时期(约5.3亿至4.9亿年前),伊... 奥陶纪时期(约4.9亿至4.4亿年前),地层表明古昆仑洋有向塔里木板块的俯冲作用,并与古秦岭洋连通. 志留纪时期,塔里...

清城区19491268188: 超高压变质岩 -
机炊止血: 地壳运动 超高压变质岩是板块俯冲—碰撞作用的产物,是研究板块会聚边界物质组成、结构及地球动力学的重要窗口之一.其原岩原来位于地球表层,它们是怎样下插到地下一百多公里深处,然后又是如何返回到地球表面?这个问题至今仍困扰着地质学家. 目前,在世界上的主要大陆造山带中都已经发现了超高压变质岩.位于我国中部,西起阿尔金,经祁连、秦岭、大别,东到苏鲁地区的4000多公里的“中国中央超高压变质带”是世界之最,为各国科学家所瞩目.

清城区19491268188: 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在古生代各纪的海陆变迁有何异同 -
机炊止血: 下面是一些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发生在下扬子区的三叠纪海侵是一次重要的地质事件,从此本区与我国东部的大部分地区一起整体转为大陆环境,除了黑龙江省三江地区晚三叠世—侏罗纪仍发育海陆交互地层之外[1],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

清城区19491268188: 云台地貌的形式 -
机炊止血: 云台地貌:即太行山地区寒武系――奥陶系地层中形成的以“之”形长崖、线形长崖、环形长崖、台阶状长崖和瓮谷、围谷、悬沟、深切障谷为特色的滨海-浅海相碳酸岩地貌,是太行山风景资源的景观主体.成因:25亿年以上地质演化.发生...

清城区19491268188: 中国主要地震带是哪里?
机炊止血: 中国主要地震带及分布(组图) 中国以占世界7%的国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是大陆强震最多的国家. 中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这样一组数据: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