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造山带金属矿床“两期/二元成矿控矿”模式

作者&投稿:殳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学术认识~

针对全国找矿勘查工作的实际需要,为了加强对中西部重点成矿带的成矿理论和勘查技术方法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组织安排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中西部大型矿产基地综合勘查技术与示范(2006~2010)”。根据支撑计划重大项目指南,“中西部大型矿产基地综合勘查技术与示范(2006~2010)”重点开展我国中西部重要成矿带(包括主要跨境成矿带)、重点矿种的构造背景、成矿类型、控矿要素及分布规律和特殊景观条件下的高效勘查技术方法研究,以有效地指导和支撑中西部重点成矿带的矿产勘查,发现一批资源基地,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以第二负责单位身份与第一负责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合作,联合原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北京大学、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共同承担了该重大项目第十一号课题“西秦岭成矿地质背景与铅锌、银、铜、金资源评价技术研究”(编号:2006BAB01A11),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是:开展区域地质背景与成矿构造环境、区域含矿建造与控矿构造要素研究,揭示西秦岭主要矿床类型与构造的关系,建立主要类型矿床的构造成矿模式和综合找矿模型;研制识别和提取区域控矿要素、示矿信息及矿致异常的新技术方法; 采用地质模型和综合找矿信息进行成矿预测及矿化体定位预测。
根据课题总体目标任务和统一安排部署,实施开展了“陕西秦岭地区主要矿集区铅锌、银、铜、金综合勘查技术研究”专题。专题研究目标和任务是:①以凤(县)-太(白)地区为主研究矿床与地层、构造、岩浆岩的关系,总结典型矿床的地质、物探、化探、遥感标志特征,建立矿床的找矿勘查模型;②采用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有效方法开展调查研究,对凤-太等重点矿集区进行矿产潜力评价与远景靶区优选,提交具有大型矿床找矿潜力的金属、贵金属矿产资源找矿靶区和普查基地1处;③对勘查模型和预测靶区进行验证,有效地指导凤(县)-太(白)、柞(水)-山(阳)等矿集区隐伏金属矿产找矿,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研究内容是:以凤-太矿集区为主,柞-山矿集区为次,兼顾勉(县)-略(阳)-宁(强)矿集区,从八方山-二里河铅锌矿床、八卦庙金矿床、银洞子银铅多金属矿床、煎茶岭金矿床等入手,开展主要矿床类型与地层、构造、岩浆的关系研究,建立主要矿床类型的综合找矿模型,研究识别和提取示矿信息及矿致异常的有效技术方法,采用找矿勘查模型和综合找矿信息进行成矿预测及矿化体定位预测。具体开展3个方面的研究工作:①典型矿床的系统综合研究,收集矿床已有的勘查及研究资料,应用地质、物探、化探、遥感多种手段,从成矿环境、成矿年代、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入手,解剖典型矿床,建立典型矿床的成矿模式及找矿勘查模型;②区域找矿信息提取新方法、新技术试验研究,在凤-太矿集区、柞-山矿集区、勉-略-宁矿集区开展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新方法、新技术试验研究,确定提取找矿信息的有效方法和手段,隐伏找矿信息和热液蚀变矿物信息的提取是研究的关键;③靶区优选和验证,应用典型矿床的成矿模式和找矿新方法、新技术进行成矿预测和靶区优选,并结合勘查需要对预测靶区进行工程验证。
围绕上述专题目标任务和工作内容,结合秦岭地区的地质工作实际情况,根据上述学术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本专题采用的研究工作具体思路是:“立足前人资料和成果,以解决找矿勘查生产问题为目的,利用新技术,补充新资料,充分收集研究前人的成果和资料,重新研究典型矿床,分析总结典型矿床和区域控矿的关键因素,完善典型矿床和区域成矿模式; 立足新理论和新认识,加强勘查技术方法应用试验,分析总结研究找矿效果,筛选有效的勘查方法技术组合,建立完善的综合勘查模型,为我国类似造山带和高山峡谷区找矿提供借鉴; 科研引导,科学预测,生产配合,及时验证,产、学、研有机结合,确保找矿勘查重大突破”。
经过5年多的不懈努力,在长期的深入思考和找矿实践基础上,此次研究工作查明了典型矿床和区域的关键控矿因素,确定了有效的勘查技术方法组合,建立了隐伏矿床综合勘查模型,取得了找矿勘查靶区预测、验证的重大进展,主要成果和学术认识有以下10个方面:
1)基于1:5万水系沉积物和1:2.5万沟系次生晕资料,对凤-太、柞-山、勉-略-宁三大矿集区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分布规律进行了重新认识和全面总结,重新进行了异常圈定和成图,并指出了找矿预测区。凤-太矿集区圈定以Au、Ag、Pb、Zn、Cu为主的异常带6个,圈定4个找矿预测区; 柞-山矿集区圈出了3个异常带、2个找矿预测区; 勉-略-宁矿集区圈出3个异常带、2个找矿预测区。
2)通过对研究区内典型矿床的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成矿规律、矿床成因及最新测试数据的综合分析,建立了凤-太矿集区八方山-二里河铅锌矿床、八卦庙金矿床,柞-山矿集区银洞子银铅多金属矿床、穆家庄铜矿床,勉-略-宁矿集区煎茶岭金矿床、铜厂铜(铁)矿床等典型矿床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并提出找矿标志。
3)通过典型矿床关键控矿因素研究,对秦岭造山带区域主要类型金属矿床的成矿规律进行了总结,依据控矿因素和成矿作用分析,提出了秦岭造山带多数金属矿床的“两期/二元成矿控矿”规律的新认识。
通过对典型矿床关键控矿因素、成矿条件的研究发现,秦岭造山带中的多数金属矿床经历了早期初始富集成矿和后期热液改造就位成矿的叠加过程(即“两期成矿”),多数矿床在特定的时期、特定的建造环境下,通过岩浆熔离分异、火山沉积、热水沉积等成矿作用形成初始矿床或矿源岩,在后期的造山构造岩浆活动过程中,初始矿床或矿源岩往往被后期区域性构造岩浆活动改造,成矿物质再次被活化、迁移、富集并沉淀成工业矿床。但是从关键控矿因素分析,研究认为造山带中的多数矿床具有明显的“二元控矿”规律,即同一区域的矿床既受某一特定构造时期的成矿环境及其成矿建造控制,具有特定的成矿元素组合,同时又受印支期或燕山晚期构造岩浆改造作用控制(即“二元控矿”),多数矿床的最终就位主要受区域晚期造山、构造岩浆作用控制,即前者控制特定区域成什么矿,后者控制在哪里成矿、到哪里去找矿。根据这一共性控矿规律,提出秦岭造山带金属矿床往往具有变质热液矿床和岩浆热液矿床的基本特征,矿床的富集空间主要为断裂构造、褶皱虚脱部位和印支—燕山期侵入体内外接触带等。
4)选择凤-太矿集区等典型矿床进行了物化探方法试验研究,对二里河和铅硐山(东塘子)铅锌矿等典型矿床和成矿远景区的充电法、TEM、CSAMT及EH4等物探方法试验研究效果进行了分析总结,得出如下结论:①常规充电法适合于埋深200~500m的就矿找矿,应用前提是要求有较好的矿体天然露头或人工揭露见到矿体,实际应用充电方法在凤-太矿集区进行盲矿体追索效果极佳; ②TEM法有效探测深度可以达到500~700m以下,在圈定异常体的水平投影界线时准确性较高,但对推断异常体深度的误差较大,含炭质岩层、含金属矿物的岩脉、断层及不同电性界面也会形成异常,对矿体形态判断不利;③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法是电阻率-频率测深,它具有探测深度大、快捷、能及时提供视电阻率-频率拟断面图等优点,但也具有静态效应、近场效应、场源附加效应以及所测电阻率参数单一等不利因素,增加了解释难度,推断异常体深度的误差较大;④EH4是一种较新的物探方法,但是野外试验出现异常形态与地质实际相反的现象,目前没有能够较好地解释。异常区工程验证效果也不理想,故该方法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研究;⑤大比例尺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土壤金属活动态测量等化探方法对于圈定找矿靶区、寻找隐伏矿体具有较好的指示性。
5)通过对凤-太矿集区柴蚂金矿、沈家湾金矿和池沟铜矿的ASD蚀变矿物填图试验表明:①柴蚂金矿和沈家湾金矿区蚀变矿物均以绢云母为主,其次是绿泥石,再次是碳酸盐矿物。但柴蚂金矿与沈家湾金矿又有不同,柴蚂金矿碳酸盐化程度明显强于沈家湾金矿,蚀变矿物填图研究提出,柴蚂矿区可以利用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来指导找矿,白云母/绢云母化和伊利石是沈家湾矿区的有利找矿标志; ②池沟铜矿矿化蚀变以泥化、绿泥石化和钾化为主,泥化主要分布于接近地表的斑岩体或矿体上部,绿泥石化主要分布于近岩体裂隙、构造带、岩体中,钾化主要分布于岩体裂隙中,钾化强烈,则矿化增强; 斑岩型铜矿主要蚀变矿物在区内广泛分布,但此次尚未在池沟矿区发现典型的斑岩型铜矿蚀变分带现象。
6)凤-太矿集区遥感地质解译和研究表明,以灰岩为核部的背斜倾伏影像部位、背斜轴线转折部位、短轴背斜与隐伏背斜以及灰岩影像分支部位是铅锌多金属成矿和找矿的重要靶区。
7)综合研究地质、物探、化探和遥感资料,初步建立了秦岭中高山地区Pb、Zn、Ag、Cu、Au矿床快速勘查评价技术方法组合和隐伏矿床的综合勘查模型。隐伏矿床的综合勘查模型应用工作程序是:根据地质研究、化探异常分布和“两期/二元成矿控矿”规律预测找矿远景区→TEM、CSAMT物探方法确定勘查靶位→钻探或坑探或槽探发现矿体→坑道或钻孔矿体充电确定矿体走向和延伸→探矿工程验证充电异常→系统勘查。
快速勘查评价技术方法组合是:①预查选区阶段主要方法组合为综合研究+水系沉积物测量(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1:2.5万沟系次生晕、1:1万土壤正规网测量)+激电剖面+地化剖面:②普查阶段主要方法组合为地质填图(1:1万或1:2000比例尺)+大比例尺遥感解译、航磁解译+沟系次生晕加密+高精度磁测+TEM/CSAMT+工程控制; ③详查阶段主要方法组合为地质填图(1:2000和1:500比例尺)+大功率激电+井中/井地充电+工程控制。
以上方法组合依据不同的矿种、矿床类型和成矿环境等有所区别,如对于SEDEX型铅锌矿床,在物探方法上主要选择TEM、CSAMT或激电测量; 对于与岩体有关的Au、Cu矿床,在物探方法上前期工作可以选择高精度磁测以确定岩体位置和产状等; 在化探方法上可选择水系沉积物和土壤测量,但地质工作和综合研究贯穿始终。
8)成矿预测和靶区验证取得了找矿勘查重大进展和发现。采用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有效方法开展调查研究,分析应用新理论、新认识,进行了找矿远景靶区优选与矿产资源估算,应用综合勘查模型对不同类型矿床找矿模型和预测靶区进行验证,取得了铜铅锌矿找矿勘查重大进展和发现。在秦岭造山带凤-太矿集区取得东塘子、白杨沟隐伏铅锌矿找矿初步成果; 在柞-山矿集区取得池沟斑岩铜矿重大发现; 在勉-略-宁矿集区取得徐家沟铜矿勘查重大进展。
9)研究、建立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是地质找矿综合研究与勘查实践的桥梁。综合找矿模型的建立以成矿地质背景分析为基础,以各种信息的理解、把握、转换、关联和集成为核心,以找矿标志的辨识、显化、提炼为目的,在已形成的概念和理论指导下分析各种信息和信息组合与矿床(化)的关系,逐步形成量化的多元信息综合预测模型,可以此来分析和推断靶区的找矿前景和矿化体特征。
10)勘查在地表矿化较弱或没有任何可识别矿化显示的隐伏矿床和盲矿床的难度加大,需要以明晰可靠的成矿理论为基础,以切实可行的勘查方法技术组合为手段,通过深入细致的资料解释和工程验证而逐渐取得找矿突破。由于勘查对象在地表所反映的现象与矿床本身信息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模糊,因此,对于基础地质工作和弱小异常必须足够重视。不同勘查方法技术所获得的找矿信息是不完备和不确定的,需要以地质为基础具体分析、相互印证、综合集成、大胆验证。在找矿预查阶段,面积性物化探工作是必要的,不能简单地以剖面取而代之,这样才能获得充分、完整的异常信息。深部、隐蔽及微弱示矿信息的识别提取是找矿方法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在充分收集前人研究资料和成果认识的基础上,在专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对陕西秦岭地区主要矿集区的成矿地质背景、典型铅锌、银、铜、金矿床的成矿环境、成矿规律、控矿因素、找矿标志、成矿特征、成矿机制、成矿模式及矿床成因等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对秦岭造山带中高山地区铅锌、银、铜、金矿开展了物探、化探、遥感等综合勘查方法技术试验和有效性评价,建立了综合勘查模型,指出了成矿远景区,圈定了找矿靶区,并对重点找矿靶区实施了工程验证,获得了8个方面的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果:
1)基于1:5万水系沉积物和1:2.5万沟系次生晕资料,对凤-太、柞-山、勉-略-宁三大矿集区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分布规律进行了重新认识、全面总结,开展了化探异常圈定和成图,并提出找矿预测区。
在凤-太矿集区圈定以Au、Ag、Pb、Zn、Cu为主的5个异常带和一个异常区,即苏家沟-老铁厂-黄柏塬异常带、长沟-洞沟异常带、双王-(八卦庙-铜岭沟)-南山异常带、双石铺-铅硐山-苇子坪-太白河狮子坝异常带、西坝-王家塄异常带和文家庄异常区;柞-山矿集区圈出以Au、Cu、Ag、As为主的3个异常带,即北部老林-营盘街-丰北河Au、Ag异常带、中部曹坪-上官坊Au-As异常亚带和马耳峡-穆家庄-元子街-马鹿坪Au-Cu-As异常亚带、南部二台子-板板山-龙王庙异常带; 在勉-略-宁矿集区圈出以Au、Zn、Ag、Cu(Ni、Co)为主的3个异常带,即郭镇-茶店异常带、代家坝-艾叶口异常带和巩家河-雪花太坪-陈家坝异常带。
2)选择凤-太矿集区典型铅锌、金矿床进行了物化探方法试验研究,并对这些物化探方法进行了有效性评价。
对典型铅锌、金矿床的物探方法有效性试验研究表明:①常规充电法适合于埋深200~500m的就矿找矿,应用前提是要求有较好的矿体天然露头或人工揭露见到矿体,应用充电方法在凤-太矿集区进行盲矿体追索效果极佳; ②TEM法有效探测深度可以达到500~700m以下,在圈定异常体的水平投影界线时准确性较高,但对推断异常体深度的误差较大,对含炭质岩层、含金属矿物的岩脉、断层及不同电性界面也会形成异常,对矿体形态判断不利;③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法是电阻率-频率测深,具有探测深度大、快捷、能及时提供视电阻率-频率拟断面图等优点,但也有静态效应、近场效应及场源附加效应,以及所测电阻率参数单一等不利因素增加了解释难度,推断异常体深度的误差较大; ④EH4方法具有较大的探测深度,由于工作频率的限制,深部采样间隔较大,使得该方法也有先天的明显缺陷,在已知矿区的试验结果与地质现象相反,勘查效果不佳。
1:2.5万沟系次生晕测量、1:1万(或1:5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和大比例尺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可有效圈定找矿靶区,评价不同地质体的含矿性。土壤金属活动态测量等化探新方法对于寻找隐伏矿体具有较好的指示性。
3)采用新方法、新技术,完成了凤-太矿集区柴蚂金矿、沈家湾金矿和柞-山矿集区池沟铜矿蚀变矿物的ASD填图试验。
对已知矿区的蚀变矿物填图试验研究认为:①ASD蚀变矿物填图方法是一种简单、快速、低成本的勘查方法,可以在平面上和剖面上判断蚀变类型和矿化分带,为勘探工程部署提供更充分的地质依据; ②ASD仅是对矿物的鉴定,而不能判断矿床成因;③ASD仪器对含羟基矿物的辨别比较准确和快捷,而对硅化和钠长石化的矿物成分难以区分;④开展ASD蚀变矿物填图工作,选择工作对象非常关键。对于与浅成-超浅成中酸性岩浆有关的金属矿床,由于岩浆热液所引起的蚀变带范围一般远大于矿体的范围,并且蚀变带中的矿物组合有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性,蚀变矿物填图效果往往比较明显,而对于沉积岩区或与区域变质有关的金属矿床,由于这些矿床在形成过程中不发育或仅发育小规模的蚀变,且蚀变矿物组合的规律性不明显,因此利用ASD仪器开展蚀变矿物填图,判断蚀变类型和矿化分带效果较不明显。
4)开展的大比例尺遥感图像解译指示性强,为找矿选区提供了信息支撑。
通过对凤太地区1:5万和1:1万遥感影像数据的处理和解译,认为:①在秦岭中高山强覆盖地区开展大比例尺遥感影像解译,Aster数据和IKONOS数据均能够满足分辨率方面的要求,采用彩色合成、数据融合等手段进行数据处理,能够有效地增强数据的可分辨程度; ②采用Aster数据的多光谱特性在1:5万层次进行特征矿物蚀变信息的提取较ETM/TM数据具有较高的优越性;③利用Aster数据开展1:5万层次影像解译,遥感信息提取成果及地质解译与已知地质要素吻合程度较高;④利用IKONOS数据开展1:1万层次影像制作,在微观地质单元的解译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如对小面积的碳酸盐岩(及其褶皱构造)分布区域以及人类采矿形迹能够达到详细解译的程度,遥感解译与地质吻合程度较高,对于找矿选区可提供指示信息。
5)建立了三大矿集区中典型矿床的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提出了秦岭造山带多数金属矿床的“两期/二元成矿控矿”模式。
通过对研究区内典型矿床的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成矿规律、矿床成因及最新测试数据的综合分析,建立了凤-太矿集区八方山-二里河铅锌矿床、八卦庙金矿床,柞-山矿集区银洞子银铅多金属矿床、穆家庄铜矿床,勉-略-宁矿集区煎茶岭金矿床、铜厂铜(铁)矿床等典型矿床的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并提出找矿标志。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发现,秦岭造山带中的多数金属矿床,经历了早期初始富集成矿和后期构造改造就位的成矿过程,从关键控矿因素分析,造山带中的多数矿床具有明显的“两期/二元成矿控矿”规律,即同一区域的矿床既受某一特定构造时期的成矿环境及其成矿建造控制,具有特定的成矿元素组合,同时又受印支期或燕山晚期构造岩浆改造作用控制,多数矿床的最终就位主要受区域晚期造山构造岩浆作用控制。根据这一共性控矿规律,秦岭造山带矿床往往具有变质热液矿床和岩浆热液矿床的基本特征,矿床的富集空间主要为断裂构造、褶皱虚脱部位和印支-燕山期侵入体内外接触带。
6)对山阳池沟铜矿进行了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同位素年代学、矿产勘查学及遥感等多学科系统研究,获得了矿床成岩成矿年龄,认为该矿床为斑岩型铜矿。
系统的LA-ICP-MS测年研究表明,Ⅰ号岩体结晶年龄为(146±1)Ma,Ⅱ号岩体年龄为(148±1)Ma,Ⅲ号岩体年龄为(141±1)Ma,Ⅳ号岩体年龄为(144±1)Ma,V号岩体年龄为(140±1)Ma,Ⅵ号岩体年龄为(146±1)Ma,池沟小岩体形成于140~148Ma。该矿床辉钼矿Re -Os测年显示,矿石的形成时代为148Ma,与岩体的形成时代一致,表明岩体的侵入与矿化存在时、空和成因联系,矿床属斑岩型铜矿床。
7)初步建立了秦岭中高山地区Pb、Zn、Ag、Cu、Au矿床快速勘查评价技术方法组合体系和隐伏矿床的综合勘查模型。
快速勘查评价技术方法组合为:①预查选区阶段,主要方法组合为综合研究+水系沉积物测量+激电剖面+地质地化剖面; ②普查阶段,主要方法组合为地质填图+沟系次生晕加密+高精度磁测+TEM/CSAMT +工程控制; ③详查阶段,主要方法组合为地质填图+大功率激电+井中/井地充电+工程控制。以上方法组合依据不同的矿种、矿床类型和成矿环境等有所区别,但地质和综合研究工作贯穿于所有方法的整个应用过程中。
综合勘查模型为: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综合研究确定找矿远景区→TEM、激电和或CSAMT物探方法与化探沟系次生晕加密确定勘查靶位→钻探、坑探或槽探发现矿体→坑道或钻孔充电确定矿体走向和延伸,指导探矿工程布设→系统勘查,控制矿体,圈定估算资源量。
8)找矿勘查验证取得重大进展和发现。
通过成矿理论预测选区,依据综合勘查模型选择投入有效的找矿方法组合,实施工程验证,新获得铅锌332+333+3341资源量28.7×104t,铜332+333+3341资源量20×104t,实现了产学研密切结合推动地质找矿突破的重要目标。
在秦岭造山带风-太矿集区取得了铅锌矿找矿重要成果,在白杨沟、东塘子铅锌矿区深部找矿取得了良好效果,白杨沟铅锌矿新增铅锌332+333+3341资源量4.3×104t,东塘子铅锌矿新增铅锌332+333+3341资源量24.4×104t。
在柞-山矿集区取得了斑岩铜矿重大发现,勘查发现了山阳池沟斑岩型铜矿。该矿床主要由池沟隐伏钼矿化带、Ⅰ号铜钼矿化带、付桑沟矽卡岩铜矿化带和Ⅳ号铜矿化带组成。综合研究认为,铜矿化与石英闪长岩关系密切,在已控制岩体和围岩中黄铁矿化和黄铜矿化发育。初步预测硫化物富集于Ⅰ、Ⅲ、Ⅳ号岩体中。岩体形态复杂,产状陡立,Ⅳ号岩体尚未控制到根部,判断岩体沿东西方向侵入。通过地表和深部工程,池沟铜矿预获铜333+3341资源量14.7×104t。
在勉-略-宁矿集区取得了铜矿勘查重大进展,在铜厂矿床西延部位勘查发现了徐家沟铜矿床。地表目前共圈出3条铜矿化蚀变带,根据工程控制程度,现已在Ⅰ号矿化蚀变带中圈定出11个铜矿体,Ⅱ号矿化蚀变带中初步圈定出2个铜矿体,预获铜332+333+3341资源量5.4×104t。另在徐家沟铜矿外围圈定两个找矿预测区:徐家沟南矿带和黄泥梁矿带,预测这两个成矿带远景资源量在(10~15)×104t间。

关于秦岭地区的金属矿床成因和控制因素,前人做了大量的工作(王俊发等,1991 ;王集磊等,1996; 李人澍,1996; 王相等,1996; 王平安等,1998; 彭大明,2000; Maoet al.,2002a,2002b; 王瑞廷,2005; 王瑞廷等,2000a,2002,2003,2007a; 张复新等,2004; 毛景文等,2005a,2005b; 祝新友等,2011),分析总结前人的成果资料可以发现,以往的研究工作比较重视矿床的原始成矿构造环境、含矿建造、物质来源和成矿作用等控矿因素,并且依据这些控矿因素进行了区域成矿类型划分。最新代表成果如由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2006)主编的 《西北地区矿产资源找矿潜力》一书,依据构造、含矿建造、成矿作用及其矿床组合差异,将秦岭金属矿床划分为太古宙海底火山沉积成矿系统、中元古代与海底岛弧火山及岩浆侵入活动有关的成矿系统、震旦纪与碳酸盐岩有关的成矿系统、早古生代与海相火山热液作用有关的成矿系统、海西期与海底热液及岩浆作用有关的成矿系统、印支期与浊积岩有关的成矿系统、中生代与碰撞造山及陆内构造岩浆活动有关的成矿系统、新生代与河流冲积作用有关的成矿系统共八大成矿系统。

此次工作在找矿勘查实践和综合研究过程中发现,秦岭造山带中的多数金属矿床的区域成矿元素组合往往受某一特定构造时期的成矿环境及其成矿建造控制,同时又受印支期或燕山期等晚期构造岩浆改造作用控制,而且多数矿床的最终就位主要受区域晚造山期构造-岩浆活动控制。

(一)凤-太矿集区主要铅锌矿床

凤-太矿集区铅锌矿位于秦岭造山带中部秦岭微板块区,是秦岭泥盆系铅锌成矿带内的一个重要铅锌金矿产集中区,如前所述,区内已经发现大型铅锌矿床3处(铅硐山、八方山-二里河、手拌崖-银洞梁)、中型铅锌矿床3处(银母寺、峰崖、大黑沟),累计获铅锌储量500余万吨。

凤-太铅锌矿集区是秦岭造山带内一个重要的晚古生代构造-裂陷沉降带和热水沉积盆地,面积约2000km2,矿集区出露地层为中-上泥盆统海相碳酸盐岩-泥质碎屑岩建造。构造主要为呈格子状展布的印支期NWW向断褶带和NE向断裂密集带,区内岩浆岩主要为印支期二长黑云母花岗岩和燕山期中酸性岩脉。根据矿区构造岩浆活动分析,区域和矿区晚期构造运动为印支-燕山期。

关于凤-太矿集区铅锌矿床的成因问题,前人的研究认识总体趋于一致,普遍认为铅锌矿为SEDEX型热水喷流沉积成因。作者认为铅锌成矿主要受泥盆纪热水沉积建造和印支-燕山期构造岩浆改造二元/两期因素控制,标志特征如下:

1)矿床分布特征:铅锌成矿严格受泥盆纪三、四级热水沉积盆地控制,具有固定的层和位,所有矿床均产于泥盆系古道岭组灰岩与星红铺组泥质碎屑岩沉积接触界面及其附近。虽然铅锌矿床分布于泥盆纪三、四级热水沉积盆地区域内,但是所有的矿床又不具备典型的层控或沉积矿床的面状分布特征,矿体产状与沉积作用关系不大,无法应用沉积成矿理论指导勘查顺层找矿。

2)矿体产状特征:矿床的最终成矿就位严格受后期构造控制,多数矿区的矿体呈似层状或马鞍状形态赋存于印支-燕山期背斜构造鞍部转折端和两翼构造虚脱部位(图3-10),部分矿体呈脉状形态充填于断裂构造中。只有在泥盆纪三、四级热水沉积盆地区域内的次级背斜构造鞍部转折端和两翼构造虚脱部位才能找到矿床,矿体产状主要受晚期构造控制,呈线形展布,因此只能沿晚期构造寻找工业矿床。

3)矿石结构、构造特征:矿石主要为中粗粒结构和块状构造,难以见到SEDEX型矿床的典型沉积条带状构造。

4)伴随矿体分布的大量次生石英脉指示了强烈的热液充填交代作用。

(二)柞-山矿集区主要金属矿床

柞-山矿集区处于商-丹缝合带与凤镇-山阳断裂之间,这两大断裂不仅控制了柞-山盆地的边界,而且控制了该区泥盆系的古地理环境及其发展演化。前已述及,区内构造主体呈东西向,凤镇-山阳大断裂活动时间长,直接控制着柞-山盆地的形成、演化和发展。该区总体为一大型复式向斜,其核部在红岩寺—黑山街一带,近东西向展布。断裂构造主要发育近EW—NWW向,表现为顺层北倾且为高倾角的走向断裂,延伸数十千米以上,从北向南主要有3条断裂,即北部曹坪-红岩寺-卅里铺-两水寺断裂、中部张家坪-伍园沟-洪河寺断裂和南部大西沟-穆家庄-太山庙断裂。断裂性质多属剪切构造破碎带,同时控制着矿集区的矿产分布。区内赋存大西沟菱铁矿、银洞子银铅多金属矿床、穆家庄铜矿床、桐木沟锌矿、小河口铜矿、袁家沟铜矿等典型金属矿床。

上述研究表明,银洞子银铅多金属矿床的成矿作用经历了早期初始富集沉积成矿和后期弱的构造改造叠加两个重要的成矿过程(即“两期成矿”),该矿床的主要控矿因素是早期热水沉积活动和后期构造作用,而且以前者为主(即“二元控矿”)。

穆家庄铜矿床的成矿作用经历了海西期形成初始矿源层或贫矿层和印支-燕山期成矿物质的再次活化、运移,并最终在褶皱轴部或断裂构造有利部位(层间破碎带)沉淀、富集成矿(即“两期成矿”),该矿床主要受早期热水喷流沉积作用和后期岩浆侵入与构造活动控制,且以后者为主(即“二元控矿”)。它们均表现出较明显的“两期/二元成矿控矿”规律。

(三)勉-略-宁矿集区主要金属矿床

勉-略-宁矿集区在深部地幔隆起的地质背景下,多期次构造岩浆活动和复杂的变质变形作用发育。区域基底与盖层之间为一不整合面,存在一系列的滑脱和剥离断层,以及近NW向的脆性断裂组,为不同类型的成矿作用提供了有利条件。区内产出有鱼洞子磁铁石英岩型铁矿、煎茶岭金矿、煎茶岭镍矿、铜厂铜矿、李家沟金矿、东沟坝块状硫化物型铅锌铜多金属矿床、郭家沟菱铁矿和黎家营锰矿等典型金属矿床。

1.煎茶岭金矿床

煎茶岭金矿床与超基性岩、区域构造及中生代岩浆活动在时空和成因上具有密切关系。煎茶岭金矿的形成大致经历了超基性矿源岩的形成及超基性原岩的退化蚀变和构造叠加-热液改造的成矿作用长期演化过程。前者是在岩浆活动形成初始金矿(化)胚(体)的基础上,海西期超基性岩体发生蚀变变质,使金元素进一步活化迁移,在岩体与地层的断裂接触带形成金矿(化)蚀变体; 后者是在印支-燕山期的陆内造山阶段,主要以逆冲推覆、走滑剪切构造为主,叠加前期矿化,发生构造-热液改造成矿作用,形成富而厚大的矿体,该期是金的主要成矿时期(即“两期成矿”)。该矿床主要受超基性岩体和北西西向断裂构造(F451及其上盘碎裂白云岩)控制,且以后者为主(即“二元控矿”),亦具有较明显的“两期/二元成矿控矿”规律。

2.煎茶岭镍矿床

煎茶岭镍矿床位于秦岭造山带扬子板块北缘的勉(县)-略(阳)-阳(平关)矿化集中区。矿区地层为新太古界鱼洞子群中深变质火山-沉积岩(其斜长角闪岩U-Pb年龄为(2657±9)Ma; 秦克令等,1992)、元古宇碧口群海相火山-沉积岩和寒武系碳酸盐岩沉积盖层。矿区基本构造为晋宁运动形成并且在后期继承性活动的何家岩背斜及其两翼的NWW向和NEE向断裂构造(图3-53)。矿区同位多期岩浆活动频繁而强烈,在何家岩背斜东部转折端,侵入体继承早期的岩浆侵入活动通道从早到晚先后有晋宁期超基性岩(蛇纹岩Sm-Nb年龄为927Ma; 秦克令等,1992)、海西期花岗斑岩(400Ma,Rb-Sr法; 庞春勇等,1993)、印支期辉长岩脉(203~209Ma,K-Ar法; 庞春勇等,1993)和花岗斑岩(203~218Ma,K-Ar法; 桂林冶金地质研究所,1972),形成了多期复合侵入杂岩。煎茶岭镍矿床赋存于煎茶岭超基性岩体南部及其与印支期花岗斑岩的外接触带中,超基性岩遭受了印支期岩浆热液改造,彻底蚀变、变质为蛇纹岩和滑镁岩等岩石。

关于煎茶岭镍矿床的成因,前人(庞春勇等,1993; 王相等,1996; 王瑞廷等,2000a,2002,2003; 王瑞廷,2005)主要依据该矿床产出于煎茶岭超基性岩之中,以及矿石与超基性岩的地球化学、同位素相似等特征,将其归为与晋宁期超基性岩有关的岩浆熔离型镍矿,同时强调地壳物质同化混染硫的混入对于成矿的重要贡献,本次研究基本支持前人以上观点,但有一个关键问题是,区域内的鱼洞子群基底地层硫源不多,而与矿床硫同位素特征相似的地质体多数较晋宁期超基性岩时代晚。在研究前人资料成果时发现很多的资料都表明煎茶岭镍矿具有晋宁期初始富集、印支期改造成矿的“两期/二元成矿控矿”特征,主要依据如下:

1)矿体产状:虽然煎茶岭镍矿床赋存于煎茶岭晋宁期超基性岩体南部,但是与一般的岩浆熔离型镍矿不同,该矿的矿体赋存部位与超基性岩体的岩相、产状几乎无关; 镍矿床的矿带和矿体严格受印支期花岗斑岩接触带控制,成群成带环绕花岗斑岩展布,矿体呈似层状、大透镜状赋存于花岗斑岩外接触带弧形断裂构造带中(图3-54),产状随花岗斑岩接触带产状同步变化,显示花岗岩浆控矿的特点。目前已在印支期花岗斑岩北部接触带共发现16个矿体,累计获得镍金属资源量29万余吨,达到大型矿床规模。

2)矿石结构构造:煎茶岭镍矿显示热液改造成因矿床的典型结构构造特征。矿石结构以交代残余结构、网脉结构、交代反应边结构和浸染状构造、似条带状构造、斑杂状构造为主,很少能看到海绵陨铁结构等岩浆熔离型镍矿的典型结构构造。

3)矿区晋宁期超基性岩中硅酸镍相的镍元素平均含量高达(2089~2854)×106,表明晋宁期超基性岩浆富含成矿物质。王瑞廷等(2003)测得煎茶岭镍矿床矿石样品的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878±27)Ma,与超基性岩体的Sm-Nd同位素年龄相当,表明伴随超基性岩形成有镍的成矿作用发生。但是,在超基性岩体中仅见到少量的海绵陨铁型矿石,指示岩浆熔离早期熔体中硫源不足,不足以形成大量的硫化镍,以致更多的镍元素进入硅酸盐中形成了初始富镍矿源岩体。

4)煎茶岭超基性岩经受了强烈的变质改造,原岩经过变质已经面目全非,完全蚀变为蛇纹岩、滑镁岩和石英菱镁岩。成矿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随着变质程度增强,蚀变岩石中的镍元素含量逐步降低(表3-34),显示超基性岩的变质作用对于镍成矿有所贡献。而氢、氧同位素资料(表3-35)表明,蚀变超基性岩与长英质岩浆水的同位素特征相似,显示出岩浆热液流体的特征。根据一般规律,超基性岩浆期后热液有限,不足以将超基性岩完全变质为蛇纹岩、滑镁岩和石英菱镁岩,矿区除去超基性岩外,可能带来大规模岩浆热液的侵入体为海西期钠长斑岩和印支期花岗斑岩。因此,本次研究认为引起煎茶岭超基性岩发生大规模热液蚀变可能与后期中酸性岩体的侵入有关。

图3-53 略阳煎茶岭金镍矿区地质简图

表3-34 煎茶岭超基性岩成矿元素特征 (wB/10-6)

注:据王瑞廷等,2002

图3-54 煎茶岭镍矿床920m标高平面地质图

表3-35 煎茶岭镍矿区岩石氢、氧同位素特征

注:据陈民杨等,1994。

5)镍矿中的铬尖晶石具有明显的环带状结构,核心成分富镁贫铁,与超基性岩的成分特征一致、边缘成分富铁贫镁(表3-36),显示有两期成矿作用发生,前期可能与超基性岩的岩浆熔离成矿有关,后期可能与晚期中酸性侵入岩改造成矿有关。

表3-36 煎茶岭镍矿铬尖晶石成分特征 (wB/%)

注:据王瑞廷,2002。

综合以上论述,研究认为煎茶岭镍矿床的成矿主要受晋宁期超基性岩和印支期中酸性侵入岩浆活动的两期因素控制。晋宁期超基性岩浆熔离形成了初始硫化镍矿化和镍矿源岩体,印支期造山伴随的中酸性侵入岩浆活动导致超基性岩遭受了岩浆热液改造,原岩彻底蚀变、变质为蛇纹岩、滑镁岩等岩石,成矿元素活化、迁移,在花岗斑岩外接触带富集形成矿床,矿体最终就位主要受印支期侵入体接触带控制。

3.铜厂铜矿床

铜厂铜矿位于秦岭造山带扬子板块北缘的勉-略-阳矿化集中区。矿区地层为元古宇碧口群海相基性火山沉积岩和震旦系碳酸盐岩沉积盖层。矿区基本构造为铜厂火山穹隆构造及其南北两侧火山洼地构造,火山穹隆构造由元古宇碧口群细碧岩、火山集块岩和次火山岩钠长岩构成。晚期岩浆继承早期火山构造同位多期侵入,晋宁期(881~880Ma; 王伟等,2011)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沿古火山通道侵入,后期造山构造运动形成的褶皱构造继承元古宙火山构造,在穹隆构造基础上形成背斜构造,在火山洼地区形成向斜构造,矿区断裂构造主要为继承性NE向区域断裂构造、火山穹隆构造周边的环形和放射状断裂以及晋宁期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侵入体前端压扭性破碎带(图3-55)。

图3-55 铜厂铜矿区地质略图

铜厂铜矿床的矿带和矿体呈平行矿脉赋存于铜厂晋宁期石英闪长岩侵入体北接触带前端压扭性破碎带中。勘探工作在闪长岩北部接触带共发现3个矿带10余个矿脉,累计获得铜金属资源量10余万吨,达到中型矿床规模。

关于铜厂铜矿床的成因问题,王相等(1996)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根据矿体产状、成矿物质来源、硫同位素特征、黄铁矿成分特征及成矿时代将其确认为火山沉积-次火山热液改造成因矿床。铜厂铜矿的“两期控矿”作用标志特征如下:

1)元古宇碧口群海相基性火山-沉积岩建造顶部板岩、碳酸岩盐中赋存有火山期后热液沉积层状和透镜状铁铜矿化体,说明矿区存在火山期后喷流沉积成矿作用。微量元素分析表明(表3-37),新鲜的碧口群细碧岩和辉绿岩含铜丰度高,而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细碧岩铜、镍、钴含量明显降低,表明后期热液蚀变对成矿元素进行了活化和萃取。硫同位素资料显示(表3-38),铜厂铜矿石具有与矿区元古宇碧口群火山-沉积岩相似的硫同位素特征,指示铜矿与火山岩具有相同的硫源,主要为海水硫酸岩。这些资料显示元古宇碧口群海相基性火山-沉积建造伴有火山期后热液成矿作用,可能为矿区铜矿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表3-37 铜厂矿区不同岩石成矿元素含量 (wB/10-6)

注:据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711总队,1995。

表3-38 铜厂矿区岩(矿)石硫同位素特征

注:据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711总队,1995。

2)铜厂铜矿床的矿体呈平行矿脉赋存于侵入体前端压扭性破碎带中,矿带、矿体产状严格受闪长岩体内外接触带控制(图3-49),矿体为热液脉状形态,显示矿床最终成矿就位时代为晋宁期。

综上所述.铜厂铜矿床的成矿过程主要受元古宙海相基性火山沉积建造和晋宁期石英闪长岩侵入体改造两期/二元成矿因素控制,元古宙海相基性火山沉积伴随有火山沉积成矿活动,基性火山沉积岩含铜丰度高,在后期蚀变过程中有铜、镍、钴等成矿物质的析出,为成矿提供了主要的物质来源,矿带和矿体呈平行矿脉赋存于晋宁期石英闪长岩侵入体前端压扭性破碎带中。而工业矿脉严格受晋宁期侵入岩浆改造控制,为成矿物质活化、迁移提供了热动力和富集构造空间。

(四)秦岭造山带金属矿床“两期/二元成矿控矿”模式

以上例证分析表明,秦岭造山带中多数金属矿床的形成经历了早期初始富集成矿和后期构造热液改造就位两个重要的成矿过程(“两期成矿”),矿床主要受两方面的因素控制——成矿建造与构造岩浆改造(“二元控矿”)。在此将其命名为秦岭造山带金属矿床的“两期/二元成矿控矿”规律。

不同的成矿地质背景条件和成矿作用的专属性决定了一个区域的初始基本成矿类型及其成矿元素组合。在秦岭造山带地区,这一普遍规律在区域成矿控制作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伴随着秦岭构造演化,在特定的成矿地质环境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成矿集中区及其特定的成矿元素组合。如在秦岭造山带扬子板块北缘的勉-略-阳地区,伴随着中新元古界碧口群海相中基性火山-沉积岩建造及大规模的超基性-基性侵入岩浆活动,在该区域形成了与镁铁质岩浆作用有关的铁锰铜镍金成矿作用、与中酸性火山岩浆活动有关的铜铅锌成矿作用。在秦岭古生代沉积区,在南秦岭北部伴随泥盆系热水沉积活动形成了与热水喷流沉积作用有关的泥盆系铅锌金成矿带和矿化集中区; 在南秦岭南部伴随早古生代黑色岩系沉积形成了与沉积作用有关的钒锰铁等多金属成矿带。在小秦岭太古宙克拉通和燕山期大规模酸性侵入岩浆活动的地质背景下,该区的主要成矿元素为与太古宙变质岩有关的金矿和与酸性侵入岩浆活动有关的钼矿。因此可以认为秦岭造山带的区域初始成矿类型和区域成矿矿种主要受原始成矿地质背景条件控制,在特定的地质成矿时期和建造环境下,通过岩浆熔离分异、火山沉积、热水沉积等基本的成矿作用(图3-56),在特定的区域形成初始矿床或矿源岩。这是秦岭造山带金属矿床的一个重要控矿因素,这一关键因素主要控制了特定区域成什么矿,即初始成矿类型和基本的成矿元素组合。

变质成矿作用是一类重要的成矿作用类型,由于秦岭造山带在长期的构造演化中经历了多期次的复合变质改造作用,使得早期形成的地质体及其矿床在后期的构造岩浆活动过程中,往往被后期的区域性构造岩浆多期次改造,成矿物质多次活化、迁移、富集,多数矿床普遍经历了多期次构造岩浆改造,现在已经面目全非,同时伴有新的成矿物质加入,从而使得造山带中的多数矿床具有成矿物质多源、成矿时代多期、矿床成因复杂等共性特征。通过对比研究发现,秦岭造山带中的多数金属矿床虽然经历过多期次的构造岩浆改造,但是矿床的最终就位及其矿体产状主要受晚期造山构造岩浆作用控制,多数矿床赋存于晚期断裂构造和褶皱构造的虚脱空间、侵入体的外接触带等热液矿床的有利成矿构造部位(图3-56)。因此可以认为,区域和矿区的晚期构造或者岩浆活动是秦岭造山带矿床的第二个重要的控矿因素,这一关键因素主要控制了矿在哪里,到哪里找矿,即矿床的最终就位空间及其矿体产状形态。充分认识秦岭造山带金属矿床的这一显著控矿特点十分重要,它对于指导找矿意义重大。

不可否认,秦岭造山带金属矿床的控矿因素远不止以上两个方面,但是上述两个方面是秦岭造山带矿床的关键控矿因素,是多数矿床所具有的共性规律,对于指导找矿勘查意义重大。造山带区域多数矿床既受某一特定构造时期的成矿环境及其成矿建造控制而具有特定的成矿元素组合,同时又受晚期构造岩浆改造作用控制而最终就位于晚期断裂构造、褶皱构造虚脱部位和侵入体内外接触带。根据这一共性控矿规律,可以基于基本成矿地质背景条件确定特定区域的找矿勘查矿种,再根据造山带矿床的改造就位特点确定找矿勘查靶区靶位。在造山带区域找矿要突破传统的成矿理论束缚,特别要重视晚期构造岩浆活动及其构造空间、地球化学变异带对于成矿元素富集就位的重要控制作用。

造山带是中国的重要成矿构造环境,由于我国的地质构造位置特殊,构造运动频繁,多数造山带与秦岭造山带相似,具有同位多期复合活动特征。对于秦岭典型矿床的研究表明,与造山带相关的多数金属矿床在同位多期构造岩浆复合作用下,矿床普遍具有多源、多期、复成因等特征。

从关键控矿因素分析,秦岭造山带中的多数金属矿床具有明显的“两期/二元成矿控矿”规律,即同一区域的矿床既受某一特定构造时期的成矿环境及其成矿建造控制,具有特定的成矿元素组合,同时又受印支期或燕山晚期构造岩浆改造作用控制,多数矿床的最终就位主要受区域晚期造山构造岩浆活动控制,即前者控制特定区域成什么矿,后者控制在哪里成矿,到哪里去找矿(王东生等,2009)。

因此,在找矿勘查工作中应该充分重视造山带区域晚期构造岩浆活动的控矿作用,在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综合研究确定的矿化集中区或矿田区域,以变质热液矿床和岩浆热液矿床的勘查模式为指导思想,以晚期造山运动形成的构造和侵入体为线索,以断裂产状变化、构造交汇、褶皱虚脱、侵入体接触带等有利成矿空间和地球化学条件突变带为目标,根据造山带矿床的成矿特点选定勘查靶区,利用综合手段确定勘查靶位,有望在造山带找矿中取得重大突破。

图3-56 秦岭造山带金属矿床两期/二元成矿控矿模型




尚需研究的科学问题与建议
这表明,陕西秦岭地区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及巨大的找矿潜力,通过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勘查工作有可能在深部找到大型斑岩型Cu、Mo、Au矿床,同时可为秦岭地区寻找与岩浆岩有关的铜钼金矿床提供新的找矿思路与借鉴。2)秦岭造山带造山作用与金属矿床定位机制及找矿预测研究。秦岭造山带从中三叠世(T2)进入全面...

(一)吉黑成矿带
本带北起小兴安岭南抵辽东半岛,大部处于吉黑造山系的张广才岭造山带,南段包括延边优地槽造山带。本带是以前古生代结晶灰岩及片麻岩为基底,以古生代海陆相沉积和中生代陆相沉积为主要盖层的褶皱断裂区。带内广泛分布海西期花岗岩和部分燕山期花岗岩。有大型钨矿床1处(翠宏山钨钼铁多金属矿)和中型...

南岭贵金属矿床研究现状与进展
中生代以来,受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在中国东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钨锡成矿省,它们有些与大规模的金矿省重叠,暗示了中国具有寻找与侵入岩有关金矿床的广阔前景。这些Au、W、Sn成矿省叠加区域往往伴随有大规模的燕山期钙碱性花岗质岩浆的侵入活动,是形成与侵入岩有关金矿床的有利地段,如华南造山带...

主要成果认识
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发现,秦岭造山带中的多数金属矿床,经历了早期初始富集成矿和后期构造改造就位的成矿过程,从关键控矿因素分析,造山带中的多数矿床具有明显的“两期\/二元成矿控矿”规律,即同一区域的矿床既受某一特定构造时期的成矿环境及其成矿建造控制,具有特定的成矿元素组合,同时又受印支期或燕山晚期构造岩浆...

(二)内生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和富集因素
图10-14 湖南尖峰岭及香花岭Li-Be-Nb-Ta-W-Sn矿床成矿模式 3.花岗伟晶岩型 1)构造:国内的花岗伟晶岩型矿床几乎无例外地形成于造山带中。产于内蒙古地轴上的伟晶岩,形成时代为太古宙,当时区域构造环境既不是地台,也不是地槽,当属例外。国内富稀有元素的花岗伟晶岩型矿床主要成矿时代为海西期及印支期,它们分...

中亚造山带中与岩浆岩有关的金属矿床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表4-2中列举了研究区内与岩浆岩有关的主要大、中型矿床的基本特点。图4-1上展示了这些矿床的空间分布。从表4-2和图4-1可知:1)中亚造山带的金属矿床一方面以铜、金多金属为主,包括铜、金、钼、镍、铅、锌、银等。其中包括许多世界著名的大型、超大型矿床,例如哈萨克斯坦的阿克斗卡斑岩铜矿、...

研究工作有哪些不足,有哪些问题尚需深入研究,研究工作中的困难,问题...
2、秦岭造山带造山作用与金属矿床定位机制及找矿预测研究。秦岭造山带从中三叠世进入全面造山阶段,陆内构造岩浆活动强烈,成矿作用发育,但是金属矿床的具体定位机制尚需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找矿标志,开展大比例尺找矿预测,为找矿突破提供支撑。3、秦岭地区小岩体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优选研究...

燕山成矿旋回
大兴安岭地区的乌奴格吐铜钼矿床、八大关铜钼矿床、朝不楞铁多金属矿床、莲花山铜矿床、布敦花铜矿床、白音诺尔铅锌矿床、小营子铅锌矿床、敖包山铅锌矿床,吉黑地区的刺猬沟金矿床、五道岭钼矿床、大黑山钼矿床,冀东地区金厂峪、峪耳崖、牛心山、三家、倒流水、杨家洼等金矿床,豫西地区的夜长坪钼矿床、三道庄...

接触带型铜-金矿床
在某些矿床中,可以发现有原始沉积阶段的胶状黄铁矿,表明成矿物质发生过初步富集,并且由于后期热液作用的叠加与改造,使其矿质进一步富集的结果。 (一)成矿地质环境 (1)区域地质背景 坳陷区内挤压背景下的隆起区(长江中下游)、火山弧(西藏冈底斯)和碰撞造山带(南岭、秦岭-大别、天山-兴安、燕山)。 (2)火山...

重要类型和矿床
区域变质矿床是指在广大地区内,由于区域性构造运动的影响,在热动力和热液流体的参与下,使原来岩石或矿石发生成矿组分聚集或改造而形成的矿床。这类矿床主要形成于前寒武纪的古老结晶基底中,少数出现在后期的造山带中。占重要地位的是沉积变质矿床,即绝大多数的变质矿床是由沉积岩或沉积矿床变来。区域变质矿床分布广泛...

昌吉市17226597133: 宝鸡出什么矿 -
长沙田速力: 宝鸡市自元古代至第四纪地层发育齐全,经历多旋回构造变动和岩浆活动以及复杂的质变作用,形成多种内生矿床和沉积矿床,矿产资源丰富.境内已发现矿产资源23种,产地255处,以有色金属矿占优势.有铁、铜、铅锌、镍、金银、钨、铂、汞、黄铁等金属矿产212种,石灰石、电石灰石、大理石、白云石、硅石、耐火粘土、萤石、磷块岩、石英岩等非金属矿产43种.宝鸡地区煤矿主要集中在凤县,有草滩沟、罗钵庵、扈家窑等煤矿,陇县娘娘庙、联游北马坊也有分布.

昌吉市17226597133: 中国成矿带都有哪些? -
长沙田速力: 1、吉黑成矿带:主要有翠宏山铁(钨)多金属矿,二股西山和赵家湾子钨矿,白石应钨矿和弓棚子铜钨锌矿,岫岩钨矿,成矿类型为石英脉+矽卡岩型.2、内蒙—大兴安岭成矿带:已知钨矿(点)30多处,石英脉型钨矿有太朴寺白石有洼钨矿...

昌吉市17226597133: 推测个旧中国锡都锡石矿形成的地质过程? -
长沙田速力: 个旧锡矿矿区位于云南省南东部,个旧市所辖.其最新位置处于亚欧板块被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俯冲碰撞相接的位置,矿区主要为中三叠纪个旧灰岩所构成,喀斯特地形特为发育. 印支期个旧及其邻区处于张裂和沉降过程,随之产生一系列的基性火山活动,沉积大量的火山碎屑岩;沉积了厚达数千米的碳酸盐类岩层及碎屑岩.燕山期回返挤压,出现了强烈、频繁地基性、酸性、碱性岩浆活动,同时伴有锡、钨、铜、铅、锌、银等金属成矿作用.矿区锡多金属矿床的形成与燕山期花岗岩侵入有直接的成生关联.

昌吉市17226597133: 陕南有什么资源 -
长沙田速力: 2009年7月,经过近3年时间的地质勘查,陕西省地质专家在秦岭南麓发现一长达70公里的大型铅锌多金属矿田.目前已探明5个大型铅锌银铜多金属矿床,其中一个储量高达1000万吨以上. 据长期在此负责勘查研究的陕西省地矿局高级工程师、中国冶金矿业协会特聘顾问任明哲介绍,这一矿田西起宁陕县江口地区东至镇安县江川地区,全长70余公里,宽度1至3公里.目前床田里已经探明5个多金属矿床,矿石中铅、锌、银、铜都达到或超过工业品位,其中铅平均品位达3%、锌10%、铜0.8%,银品位为96克/吨,矿石中还有一定品位镉、锑等稀有金属.这些多金属矿体厚度和品位变化系数均属稳定均匀型,极具开发价值.还有众所周知的汉中大油田.等待时机.

昌吉市17226597133: 什么是铁帽型金矿? -
长沙田速力: 铁帽型金矿是金矿床成因类型之一.在黄铁矿型的硫化物矿床中,在矿床的氧化带(主要是其下部)可富集而成的铁帽型金矿. 铁帽型金矿属风化壳型金矿中的一个亚类.由于该类型金矿在我国探明储量很少,且矿点也不多,因此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许多资料中可以看出,国外对找寻铁 帽型金矿床十分重视,这不单是因为找到了大型的铁帽型金矿床的缘故,而且是由于从铁帽型金矿床的存在,而相继发现了许多各种类型的大型金矿床的原因.

昌吉市17226597133: 为什么说新疆是中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长沙田速力: 新疆是中国矿产资源最为丰富的省区之一,矿产种类全,储量大,开发前景广阔.目前发现的矿产有138种,其中,5种储量居全国首位,25种居全国前5位,40种居全国前10位,23种居西北地区首位.新疆矿产保有储量列全国前10位的矿种有...

昌吉市17226597133: 雅江县多巴陇乡矿产资源 -
长沙田速力: 至2010年底,雅江县境内矿种主要有金、铅、锌、钨、钼、锑、铌、钽、锂、水晶、云母、花岗石等,已查明的矿产地有19处,其中金属矿床8个、非金属矿床7个、温泉4处. 至于具体到乡的资料就比较难弄了

昌吉市17226597133: 大别山区哪有金矿 -
长沙田速力: 大别山北麓钼金银多金属矿床与区内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关系密切,属与燕山期岩浆活动有关的钼金银多金属成矿系列.桐柏─大别山金成矿带,呈北西西向沿桐柏─大别山北坡分布,介于羊册─明港与桐柏─商城两大断裂带之间.

昌吉市17226597133: 中国南方的地质构造 -
长沙田速力: 中国南方地质构造 在中国南方,明显的存在着两个系统的地壳波浪:一是环太(平洋)构造带和与之类平行的一系列外太构造带以及夹在其间的那些波谷带.一是地中(海)构造带和与之类平行的一系列古地中构造带以及夹在其间的那些波谷带...

昌吉市17226597133: 不同元素的成矿序列 -
长沙田速力: 1)有价值的多金属矿床的聚集,多集中在岩体附近的脆性破裂发育地段,并由此向外扩展形成脆性破裂体系.这种脆性破裂体系相对是独立的,成矿元素由破碎带上涌,顺脆性破裂体系向外扩散,直到进入塑脆微裂内,能量消耗殆尽时,矿化...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