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考核官员不合格,如何惩罚官员

作者&投稿:职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我想写一篇关于清朝官员政绩考核的论文,官员处罚和官员虚衔方面的书有哪些?~

  《清史稿》 《朝鲜李朝实录》 《国榷》
  《崇陵传信录》 《清稗类抄》《清实录》、起居注
  《清朝文献通考》原名《皇朝文献通考》,《清朝通志》
  《四宜堂集》《国朝宫史》《乐善堂诗集
  御史的“专业”揭参
  御史即监察御史,广义讲还有左、右都御史和左、右副都御史及诸道监察御史等,隶属于都察院。御史的主要任务是“察官”,而“察官”主要就是纠举贪官。顺治九年上谕“都察院为朝廷耳目之官……如满汉各官,有贤有否,督、抚、按各官有廉有贪……皆令分别察奏。”都察院《宪纲》开篇中有“凡有政事背谬,及贝勒大臣有骄肆慢上、贪酷不法、无礼妄行者,许都察院直言无隐,即所奏涉虚,亦不坐罪。”可见,揭参贪官污吏是御史的本职、“专业”。www.findart.com.cn
  湖北巡抚张汧系大学士明珠的私党。仗明珠之势,张汧为所欲为、有恃无恐,在其任福建布政使期间造成公库亏空。康熙二十六年,借口弥补这个亏空,张汧公开向下级官员勒索、向盐商派收。按当时规定,造成亏空是要当政者自己弥补的;但如确是因公亏空,是可以获准免赔的,甚至可以“拖黄”。所以,张汧其实是以弥补亏空之名、行贪污之实。经查实,张汧共勒索、派收得银9万余两,贪污入己。对张汧所为“言路莫敢摘发”,但他碰上了御史陈紫芝。经过调查,陈紫芝向朝廷告发了张汧的所作所为,并言“当日保举之人,必有贿嘱情弊,请一并敕部论罪”,矛头显然有所指。张汧难逃其纠,被判绞监候;明珠没受牵连,保举张汧为巡抚的户部侍郎王遵训、内阁学士卢琦、大理寺丞任辰旦撤销职务;保举提拔张汧为布政使的大学士梁清标、尚书熊一潇开恩免于撤职、降三级留任;陈紫芝升任大理寺少卿。陈紫芝“以峭直受上知”,但“同朝多侧目”,其中可能尤为明珠所不容;陈紫芝无病而卒,卒前只是在明珠那喝了一杯茶。由此可见,御史乃杀机暗伏的险途。www.findart.com.cn
  乾隆六年,左都御史刘吴龙奏劾浙江巡抚卢焯受贿营私,主要问题有三:一是在嘉兴府桐乡县汪姓分家一案中,经嘉兴府知府杨景震收汪家贿赂5万两银子(杨另收3万两);二是收嘉兴县知县阎沛年贿赂银2000两,将阎提补漕运判官一缺;三是在委任州县官过程中大肆收受贿赂,按官职大小决定银两多少。上述问题查实后,卢焯被处绞监候。到乾隆八年,卢焯还在“候”着。“在候”这一年多时间里,卢焯将受贿银两全部退出;鉴于此,朝廷决定不绞了,改发军台服苦役。服到第八年时,卢焯被召回京师为民——乾隆南巡到海塘时忽念起卢焯的修海塘之功遂做出了“召回”的决定。乾隆二十年,在京闲呆了四年的卢焯被起用为鸿胪寺少卿兼西安巡抚,一年后又任湖北巡抚。此案后,刘吴龙升任刑部尚书。此案中的杨景震绞刑如拟。同案还查出已升任山西布政使的原嘉湖道吕守曾贪赃逾万;在押解到浙江审理的过程中,吕畏罪或畏刑讯自缢于狱中;吕不用执行绞刑了,但家属要退赃入官。其实卢、吕均是颇有才能和政绩的——卢案发后“杭州数百民为焯讼冤”甚至“毁副都统衙前鼓亭”,二人怎么就动了杂念图谋私利了呢?结果受苦的受苦、自杀的自杀。此案因惹发民怨、滥用大刑、案犯自缢狱中等诸多疏漏而被乾隆责为“办理不妥”。www.findart.com.cn
  与卢焯案同时的鄂善案是陕西道监察御史仲永檀密报的。鄂善乃步军统领,在俞君弼(工部凿匠、有财无子)其亲戚许秉义争其财一案中收俞家银1万两。这就是仲永檀所报案情,比较简单。就是这1万两银子毁了“九门提督”鄂善。鄂善是乾隆非常信任的一员干将。对仲永檀的密报,乾隆非常重视,命亲王、大学士、尚书共7人秉公查处,并每日报告一次调查情况。7人五、六天的调查结果是:鄂善受贿事实确凿。乾隆把这7人和鄂善找到一起,当面询问鄂善,鄂善沉默一会儿后从实招了。乾隆唯恐其中有冤,又命复审详议,复议结果如谕令:依律当绞立决,法外开恩,容自尽,使有全尸。一听“要死”,鄂善突然翻供。本来乾隆想尽量缩小此案的影响,以赐自尽了事,不想这鄂善图苟延活命竟翻供抵赖。对鄂善的欺罔之举,乾隆非常愤怒,谕令将鄂善撤职严审。结果“恩”没了,绞立决,虽同样是死,此状颇惨:派新柱、五十七将鄂善押回家中自尽,并查抄家产、追缴1万两赃银。事后,仲永檀得升佥都御史(在副都御史下,乾隆十三年裁,相当于副部级监察官)。www.findart.com.cn
  乾隆四十七年,江南道御史钱沣疏劾山东巡抚国泰、布政使于易简贪纵营私、吏治废驰。对国泰的劣迹,乾隆早有耳闻,但未尽深信,此前两年军机大臣阿桂、福隆安就曾密奏皇帝将国泰调进京以免捅出更大乱子;与国泰交接甚密的兵部尚书和珅也主张将其调任京官,怕其“声名狼藉”下去株连自己。但在督抚大员的任调上,乾隆更喜欢“圣断”。乾隆问国泰优劣于于易简(于任布政使大得国泰保举),于则说了一大堆好话。乾隆不知这于易简为人逢迎、懦弱无能、只会阿从,虽然他是大学士于敏中的弟弟;正是凭的这层关系,乾隆才信得他,希望得点实情,但于易简显然没有说实情。乾隆让军机大臣问过钱沣得到肯定回答后,派和珅和左都御史刘墉并钱沣一道往山东查国泰案,和珅任“组长”(这是让大贪官主查小贪官);乾隆并不想把事情搞大,而和珅最能领会乾隆的意图。这国泰确不是一个省油的灯,其父为四川总督,少便骄横无礼,纨绔异常,为官也是贪纵刻薄,对手下(包括其父的手下)动辄呵斥;经查实其在年节及调任官吏等时机收受州县官吏大量金银及物品,银即8万余两。查于易简并无贪赃受贿,因其为布政使“诸事不能主持,一味迎合巡抚”而为人所鄙视,所以并无人送以重礼。即便如此,于易简也没能逃脱干系,以不但知情不举反而曲意掩饰,谕令与国泰同刑:加恩赐令自尽,地点刑部大牢,监刑官侍郎诺穆亲。钱沣升任通政司参议(相当于国务院办公厅副主任级主管)。钱沣敢于言事任事,乾隆“凡遇劳苦事多委之”;他为官清贫,甚至御寒的衣服都缺,终至积劳成疾,乾隆六十年卒,年五十六岁。一说钱沣是和珅用毒酒毒死的,和珅素恶钱沣,闻钱沣欲劾自己,便寻机先下了毒手。www.findart.com.cn
  上级对下级的揭参
  清朝对于官员的监察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前面讲过的来自监察机构的“专业”监察;另一个就是行政机构内部的监察。这种内部监察主要表现为上级对下级、长官对属员的监督;特别是在总督和巡抚之间,要互相纠参,否则一旦一方“出事”,另一方必受株连,当然,实际“操作”中,还是总督“敢于”监督巡抚。可见,上级对下级贪腐行为的揭参也是清朝官员贪腐案发现、揭发和参奏的“主渠道”。
  康熙五十四年,山西巡抚苏克济参奏太原府知府赵凤诏:贪赃枉法,巧立税规,勒索商民,收受赃银30余万两。这赵凤诏是很有点来头的,其父是深得皇帝信重的、很有清廉名的当朝户部尚书赵申乔(《清史稿》评其:清介绝流辈,慷慨足以任国家之重)。看来这苏克济也是很有些胆量的。皇帝一面派人往山西查处此案,一面让都察院将有关情况转告赵尚书,赵尚书当即气得昏死过去,醒后立即上书皇帝请求撤职。康熙责其辞呈言辞忿激,非大臣体,命任事如故。康熙在其辞呈上批示说:我到山西龙泉关巡视,凤诏入谒,问巡抚噶礼贤否,凤诏言噶礼为山西清廉第一,我因凤诏是你的儿子而信之,提噶礼为江南总督,结果去年噶礼以贪败;我问张鹏翮(吏部尚书)凤诏如何,鹏翮言其贪,果然。最后查实赵凤诏收受赃银174600两,办案人员以其受皇恩深重议从轻判斩监候。皇帝令九卿讨论,九卿意见斩立决。康熙同意了这个意见(并令追赃),但搁了一年(康熙的意思)以后才执行。廉父贪子,问题出在哪儿呢?www.findart.com.cn
  云贵总督硕色是云南巡抚图尔炳阿(曾代理过云贵总督,可能在硕色之前,那要算硕色的前任了)的上级。乾隆十五年,硕色对图尔炳阿的一纸参奏让其得了个斩监候,后因其“赃未入己”获得释放。事情源于云南永善县的国库亏空。知县杨茂向知府金文宗报告说,钦差大臣舒赫德等一行人到本地阅兵,在本县吃住,旷日持久,开支很大,造成本县亏空7000两之多,请求上级帮助弥补。金文宗亦曾陪同舒钦差阅兵,对杨茂所报比较清楚,于是他又向云南布政使宫尔劝报告,宫表示同意并报巡抚图尔炳阿;图尔炳阿批准了知县、知府、布政使的由省财政拨款代永善县弥补亏空的请求。硕色认为,这是上下共同舞弊,于是向朝廷参奏了图尔炳阿。乾隆也这样认为,舒赫德阅兵途经多县,其它县无任何反响,为什么唯独永善县如此;这是贪官污吏侵贪钱粮的一种惯用借口,布政使、巡抚不能发觉贪行,反而用库银弥补,一律革职调查。乾隆主观认定其中必有贪污行为。刑部调查、审理后认为,亏空属实,图负有领导责任,但图并没有贪污,判图流放吧。刑部隐下了钦差逗留该县日久、消费颇多这一实情。刑部的意见到了乾隆那里,乾隆大笔一挥“斩监候”,并严厉申斥了刑部。杨茂、金文宗、宫尔劝自然躲不了处罚,官是做不成了。实际上包括图尔炳阿在内,他们4人可能都被冤枉了,受处分的很可能是舒钦差,这是题外话。图被释放后,又被起用为多省布政使或巡抚。www.findart.com.cn
  继任对前任的揭参
  乾隆二十二年十月,塔永宁接替蒋洲任山西巡抚,刚由山西布政使升任山西巡抚不久的蒋洲则调任山东巡抚。塔永宁到任不久即参奏蒋洲贪纵,造成山西国库严重亏空;同折还点名参奏了山西按察使杨龙文。塔永宁是那种“自己不贪财恋色,还容不得别人不干不净”的人。蒋洲是大学士蒋锡廷之子,娇生惯养,纨绔成性,吃喝嫖赌,无所不为,仗势平步青云,在山西由按察使而布政使而巡抚,一路飙升。杨龙文原为冀宁道道员,为人狡诈,善于逢迎,故被历任上司引为心腹。正在京“面圣”“陛辞”的蒋洲得知塔永宁的举动后,马上安排杨龙文和太原府知府七赉组织各州县拿银子弥补亏空。后查实蒋洲共造成亏空17000余两,主要用来“逢迎结纳”了。杨龙文除了帮蒋洲补亏外,还有私自动用库银、侵扣亏缺官银等罪。乾隆最后认定,蒋洲、杨龙文依拟斩立决;七赉助纣为虐,著斩监候。此案中除了塔永宁的作为可赞外,还有一人的作为可赞,就是河东道道员乔光烈,山西全省只有乔光烈所属的浦州府没有如杨龙文所派出银子,乔还奉命捉拿杨龙文并兼理冀宁道、专审杨龙文一案。www.findart.com.cn
  乾隆四十六年,朝廷“举一反三”、吸取“甘肃米案”(王亶望案,后有述)的教训,决定在全国开展“开仓查亏”运动。乌鲁木齐都统明亮奉命对本地仓库进行了核查,结果查出了其前任、已调任盛京将军的索诺木策凌虚报粮价、进行贪污的问题,遂向朝廷做了奏报。经过半年多时间的调查,查实了索诺木策凌与部分州县官上下一气、共同贪污的问题:索收受州县官送的银子计2万余两、物品若干,之后便听任这些州县官虚报粮价、实施贪污,多的贪污达33000余两银子,同时还造成官库亏空。九卿、大学士拟定索诺木策凌斩立决,乾隆谕令斩监候,后又照山东国泰案赐令索自尽;另有2名知县斩立决、3名知州斩监候、6名州县官(有的已退休)充边且遇赦不得省释。事情往往是这样,上官得(贪)“一点”,下官(在当今包括一些奸商)可能得(贪)“两点”,国家(朝廷)则会失“万点”;上官的官职越高,国家“失”的会越多(且不说“下官”了)。www.findart.com.cn
  同谋“先下手”的
  乾隆二十二年,云南巡抚郭一裕奏折揭发云贵总督恒文(郭的顶头上司)五罪:1、向属下派购黄金,且不按市价给付银两;2、查阅营伍时,索要人参和茧绸;3、在接待进见的属员时,其家人乱讲话并收受“朝廷命官”的“门包银”;4、巡查州县期间住过180余处,随从家人跟其一路搜刮;5、在军队任职的侄孙向云南府知府勒借银两。
  初看这似乎是来自下级的揭参,实际上是“同谋‘先下手’”型的。郭一裕列举恒文“五罪”之首罪就是出自郭的主意,且一同操作的。郭一裕与恒文一同到任云南,恒为上级;在与郭商量购些土特产进贡一事时,郭说云南别无佳产,唯有金子尚属贵重,何不打造金手炉进贡,并出示了炉样;恒认可了郭的主意。于是郭、恒分头向州县官派购黄金,州县官又向商户派购;市价1两黄金换14两银子,而恒只给付7-10两不等,闹得怨声载道。郭一裕一看不妙,恒这样蛮纵张扬、颐指气使,早晚得出事,干脆先下手为强吧,免得一齐栽下去,便赶紧歪歪扭扭地(郭的字写得很不好)写了奏折……经刘统勋查实,郭所奏诸项基本属实,恒一面进贡一面借机敛财,查抄家产财物共合银子37466两8钱7分7厘,拟斩监候,乾隆令就途自尽;得令时恒文正被押解到湖北荆门……“庸鄙”(乾隆语)的郭一裕虽“不至如恒文之狼藉”,但巧诱同官、些有不法,又先发制人、希图卸罪,拟“杖一百,流三千里”,乾隆令“发军台效力”。www.findart.com.cn
  要说这郭一裕也够“庸鄙”的,恒文固然不是,但郭所为也太不君子,出了“馊主意”又私下密告,实有失官道正直,结果害得恒上级一碗“归天酒”归了天,自己到有机会“输金赎罪”,闲呆了几年后,还当上了河南布政使。郭太会媚上、自保了,刘统勋尽管怀疑他十六、七个姨太太怎么养了,却没能查出他有其它罪过;做山东巡抚时,曾因请进贡养廉余银1万两而被乾隆面责,乾隆由此定语其“庸鄙”。而现实是,在官场,“庸鄙”者往往更有市场,此案中郭就得到了乾隆的宽护,后来还准其“纳赎”,又起用其为三品按察使(河南);乾隆对郭的好感可能就来自于他的“敢送”。www.findart.com.cn
  乾隆三十四年,贵州巡抚良卿向朝廷奏报所属的威宁州知州刘标在承办铜铅开采、冶炼、运输事务中有不法行为:100万斤铅的运费领出了,铅却不知运哪儿去了;铜矿一直不能投产,空耗费用,其中显有贪污、隐瞒行为。与前述郭、恒案相反,看上去这似乎是“上级对下级的揭参”,实际上这也是一起“同谋‘先下手’”型的。得良卿奏报,朝廷令解刘标职由良卿审理,同时责良卿不实力督办铜铅事宜,朝廷一再追查才将刘标参奏,要求其不得袒护刘标,否则从重治罪。这让良卿有些为难,于是他复奏朝廷,检讨了自己的责任,继续揭参了刘标,同时又揭参了有徇私舞弊之嫌的粮驿道永泰、大定府知府马元烈,并请朝廷派大臣到省同审。根据良卿的参奏,刘标、永泰、马元烈三人是革职的革职、抄家的抄家、拿问的拿问。这三人本来与良卿的关系都非常好,是良卿觉得问题有点严重便先下手为强揭参了这几位曾同流合污的手下。得知良卿“不仁”,永泰、刘标也只能“不义”了,他俩分别向朝廷呈文,将良卿及前任贵州巡抚、现任湖南巡抚方世俊和贵州按察使、代理布政使高积诸事一一告发。最后查明,良卿的主要罪过是对刘标造成的亏空不但不及时参报反而蓄谋掩饰,另外还收了刘标送的一些物品;高积则为官作商,竟在官衙倒卖水银、燕窝、绸缎;方世俊在有关铜矿事宜中收刘标银1000两及酒、玉器等物品。最后经乾隆审定,良卿于贵州省城就地正法,二子发伊犁与厄鲁特为奴;方世俊、高积绞监候;刘标斩立决;永泰斩监候;马元烈革职、赔亏。这良卿比郭一裕更“庸鄙”,身为布政使、巡抚,该管(人、事)的时候不管,管不了的时候又推责于属下、递出了

  你也可打 清朝官员处罚 百度搜

  记的采纳哦
  呵呵呵呵呵呵呵

笑谈清朝的买官卖官

文章提交者:沉醉不醒 加贴在 铁血杂谈[深水区] 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

这是我发在历史区的原创文章,转到深水区来的,写清朝的捐官制度。

我记得中国历史上好像所有的朝代里面只有清朝是把捐纳作为国家制度下的正常升官途径的,其他朝代虽然有,但是都不如清朝这样成系统,而且作为国家一项重要财源来组织经营。康熙征讨准噶尔费用不足,下诏鼓励富户捐纳,因此仅仅山西一省当年1年内捐县丞1万2千人,甘肃半年鼓捣了1万7;雍正年间督考国子监,就是考察那些纳过捐,但还没有正式到任正在等缺的候补官们,结果1万多监生里面9千5百余人不及格,甚至接近6成人交白卷,(这不是我随便编个数字危言耸听,八股文是非常难得,不会就是不会,四书五经里面拿句话出来让你破题发议论,没点真功夫也就只能交白卷了);乾隆时期规定白米20石可捐县丞1个,北京城几乎所有的旗人都拿发给的老米换了个官;嘉庆晚年间国库空虚,捐生人数捐到了22万;……可怕啊,当时全国只有1300个县,竟有20多万候补在虎视眈眈。雍正的3个模范总督,李卫是雍正家奴,鄂尔泰是祖宗余荫,田文镜是捐纳出身,竟没有一个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及第。捐纳之风如此猖獗以致清朝后期官场内几无净身士人,前期正牌子进士、同进士出身的“正途”官员是不与纳捐的“异途”官员一起排班站立的,但到了后期自然而然就没有这种禁忌了,原因就是因为拿钱买官的人太多了,一眼看去密密麻麻几乎都是花钱买来的顶戴。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靠这种取士制度,不亡才叫没天理。

有一个笑话挺有意思:山西一个土财主,6岁时家里人给他捐官之后等了80多年终于等来了同知的委任状,家里接到后立马张灯结彩,在门头高悬一块大匾:斯文人家,于是有人出对联:年过八旬尚称“童”可云寿考,到老五经尤未熟不愧“书”生(谐音为同知的同和生疏的疏)。


本来捐纳的腐败弊病人人都知道,不想多说的,可是就觉得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再罗嗦两句吧。一个知县,明清时代一年俸禄不过区区60两白银,官员吃喝拉撒睡、行动坐卧走就靠这些钱基本是没门了,明朝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创造了折火耗和踹谷堆,收钱的时候多收些熔炼手续损耗费;收粮的时候在谷堆上狠踹一脚,掉下来的扫扫也就算自己的零花钱了,别笑,张居正老人家就是靠这个养活自己的,而且只要不太过分老百姓一般也能接受,毕竟官员的薪俸收入确实是少。可到了清朝问题就来了,清朝雍正时候实行了火耗归公,火耗没有了,又时兴用制钱顶粮赋(解释一句,清朝时代官价1两白银合铜钱1200枚,可实际银贱铜贵,黑市价格1两白银只能换800枚铜钱。百姓交租用制钱,1200枚才抵1两赋税,可官员转身就能换1两半白银,因此清朝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雪花,很大一部分是这里飘出来的。)可国家经济发展方面,宋朝用的方法是刺激民间商贸发展,所以当时世界财富总量80%在中国;蒙元靠抢劫屠杀起家,进中原就顾了“杀尽天下张王李赵刘”了,除了将中国人口从1亿2千万降到4千1百万之外毫无建树,经济发展一塌糊涂;明朝靠的是跟今天电力、能源、交通部门差不多的办法,实行国家专营,不过那时候专营的主要是盐、铁、茶和马;清朝就很让我无奈了,当时有人提出倡导商业发展,皇帝不许,可康熙又下诏“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钱是不能从天上掉下来的,哪来?捐官。捐一个知县白银4600两,国家和个人双赢,可谓两全其美啊,可花4600两买个1年工资60两的官,不贪还等什么?这一贪~~~老百姓可就倒了霉。

说句实在话,中国历史上买官卖官的事情每朝都有,花钱买了官那就至少要收回投资成本了,我在看野史的时候读过一则故事非常有意思:康熙朝一个官员到任,先询问当地物价情况,问到当地鸡蛋价贱,1文1枚,老父台焦急万分,马上拿出3万枚铜钱派人到市场上买了3万个鸡蛋,市场蛋价陡升,养鸡人家欣喜万分,给县太爷送了金匾;照我们的智商,这位老公祖就该把鸡蛋按照3文一个卖出去赚个满怀了,可老大人爱民如子,不做那投机倒把的事。过了100来天,老大人又去询问市场情况,居民见了这位老父母亲切万分,反映现在鸡价很高,(都拿去养着生蛋了嘛)大人又着急了,回去就对下人说:现在鸡价高,正好我那些鸡蛋孵出的小鸡也该长大了,100文一只卖出去平抑鸡价,于是士人大悦,又送金匾。年终考评:卓异。老大人又在上面使了一把劲,升官去也。3万的本钱,300万的利润,还落个爱民如子的好名声,佩服啊佩服,这可比现在当官的“研究,研究”高明了不知多少倍,所以说我们的官员素质还有待加强。跑题跑题~~~就此打住。可这么一搞,那297万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阿,清朝又不许自由贸易,无法进行资本冲销,那些中间成本转来转去还不是又加到老百姓头上。这些捐来的官们在下面横行无忌,老百姓可就倒了血霉,山西黑查山一带民风向来很好,康熙早年征西的时候路过,百姓还送给军队粮食1200石,康熙亲笔写“民风淳朴”树碑立传;可到了乾隆年间这里竟然民不聊生,扯旗造反,乾隆派傅恒征讨,花费库银300万两,直杀得黑查山变了颜色。最后追究其原因,康熙路过后所有到任的官员全是捐官,没一个好东西,蚂蚱腿里熬油脂,臭虫头上刮漆粉。百姓上告,上面受理的还是捐官,再往上还是捐官,实在没活路了。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就要骂我了,因为史书中写买官卖官最猖獗的是东汉和明朝,没有清朝什么事,至少清史稿没写。我说没写并不等于没有,东汉地主势力太强大了,地方武装战斗力甚至超过了中央军,西汉时期开疆拓土是为了威震中华,文帝时长安离西北边境只有几十里,可西汉末期西北边境到长安走路要几个月;东汉皇帝在开疆上没什么作为,可地主武装代替了这一职能,因此匈奴最后是向曹操全面投降,地主把持买卖中央的官,当然没什么禁忌了。明朝太监当国这一结论是清朝下的,但实际上明朝一直是实行文官统治,皇帝在明朝权势甚至干不过大学士,因此靠一部满族人写的明史,很难得出公正的结论,至少我是不大相信明史这部书的。清史稿就更不可靠了,厚厚一本书除了歌功颂德还有什么?写的清朝花团锦簇一般,皇帝无比英明,臣子无比忠诚,看了之后真是恨不得让康熙再活500年。可清史稿是有问题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清史稿的原始资料,皇帝的实录也就是皇帝的起居注有问题。


皇帝是绝对不能看实录的,更不能改,因为史笔如铁。第一个看实录的皇帝是李世民,李世民弑兄夺嫡,逼父退位,名不正言不顺,所以他看了实录。但他毕竟不敢改,只是另找人大大的美化了他一番,因此二十五史里面独独唐史是两部,而且截然不同。第一个改的就是朱棣,朱棣靖难起家,名和言比李世民还不如,所以他改了实录,亲生母亲不要,把马皇后当了亲妈,但他后面的明朝皇帝没有改的,倒不是不想,是不敢,一大帮文官死死的盯着,随便说说也就算了,真要动了歪脑筋,给骂个狗血淋头绝不夸张。清朝就大大不同了,皇帝是主子,官员一律是奴才。看看《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一类的书,皇帝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这个就不要记档了,那个就从档里抽出来吧。”这个档是什么?实录。满清遗老们以这种东西为素材写出的玩意,可能记载买官卖官这种丑事么?


也不是清朝所有人都对买官卖官闭口不言,有说的,但是下场很惨。(这个文字狱的案子很有名)。乾隆年间湖南耒阳有个书生叫贺世盛,写了一篇文章痛斥卖官制度,知县接到举报后大怒,把贺世盛抓来非刑拷打,让其明说:是谁卖的官,是谁当的中间人,谁买的。可贺世盛总不能明说:是乾隆卖的官,户部当中间人,你买的吧?于是就给定了罪:“妄诋朝政,肆其悖逆”,本人凌迟处死,他自己的儿子,他兄弟的儿子16岁以上处斩,16岁以下的孩子和妻子、女儿发配黑龙江给披甲人为奴。上报后,朝廷大臣签字同意,乾隆批复时候宽宏大量:“特宥赦之,改为处决”。不凌迟了,斩首,其他照旧。谁还敢说买官卖官?那叫捐纳,不是卖官。就好比不是失业是下岗,不是降低是负增长一样有点黑色幽默的意思。~~~~又跑题了~~抱歉抱歉,不谈时政,不谈时政。


不想多写了,再写下去就不叫笑谈了,变成了一句一行泪,一字一掬血了。鸦片战争时期英国人看到了中国的科举考试,叹为观止,认为是世界上最完美的选官制度,后来依此创造了现在的英国文官制度。可是如果他们深入的看一看,看一看科举考试后面的血和泪,看一看清朝捐纳制度造成的结果,他们还会那么想么?



另外,附上清朝捐官价目表,可比超级市场都丰富,明码标价、童叟无欺,当时1两白银约和现在150—200多块钱的购买力。大家看看,衡量衡量自己能当个什么官。

乾隆三十九年的价钱:京官里面:郎中五品官,银9600两,主事六品官,银4620两,地方官里面:道员四品官,银16400两,知府四品官,银13300两,同知五品官,银6820两,知县七品官,银4620两,县丞就是副县八品官,银980两。


光绪二十六年的价钱:京官:郎中2073两,主事1728两,地方官:道员4723两,知府3830两,同知1474两,知县999两,县丞210两。

价钱降低到也不为通货紧缩,实在是捐官太多了,等不上实缺,谁愿意花那个冤枉钱。所以越捐越多,越捐越滥,越捐越贱。

参考资料:http://bbs.tiexue.net/post_1842889_1.html
回答者: 226688999 - 榜眼 十三级 3-5 04:03

处分三种:罚俸 降级 革职考核不合格的官员均给以处分。清代官员的处分分罚俸、降级和革职三种。罚俸分罚俸一、二、三、六、九个月或一年、二年,七等。降级分降级留任和降级调用两种:降级留任分降一级到降三级留任三等,虽然受到降级处分,但仍担任原有官职;降级调用分降一级到降五级调用五种。革职分革职留任和革职两种。降级调用无级可降的话则革职,如果从九品官降一级调用因为已经无级可降,因而改为革职。


我想问一下关于历史课上的科举制的问题
从此,每次省试后,必定举行殿试,殿试所定名次与省试有所不同,举人殿试合格才算真正“登科”。除解试、省试、殿试外,南宋四川还举行与省试相当的类省试,以照顾远离临安的四川举人。为了防止各级考试的考官作弊,规定有关官员的子弟、亲戚、门客应试时必须回避,另派考官设场屋考试,称“别头试”。在不同时期,对不同...

文言文(上任宗皇帝言事书)翻译
王安石接着用自己的任职体验来作为例证:以“路”为辖区的方圆数千里地域内,能够推行朝廷的法令,明晰政策的轻重缓急,从而促进百姓安居乐业的官员非常少;相反,...王安石论述了一个事实:大部分官员是不合格的。那么问题在哪里呢?当然就在那个任命、考察官员的制度了。所以,要改变这个状况,就要先改变那个任命、考察官员的...

官需要怎么当,在《秦律》中有怎样的表现呢?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君主想要强国,必须知道自己国家中这十三个方面的具体数目,那么这些数目从哪里来呢,当然是从官员那里来,而君主通过官员汇报上来的这些数字,自然就能很方便快捷地考核一个官员做的究竟合格不合格。 官员的奖惩。 通过对官员的考核,自然会评出优劣,那么这就牵扯到了对于官员的奖惩问题,你或者会说,做的...

你最大的失败,就是狭路相逢勇者胜
张居正知道之后是勃然大怒,给刘台臭骂一顿,而且还跑去找皇上下旨训斥了刘台,这是何等的羞辱,由此张居正便在刘台的心中埋下了憎恨的种子,此仇不报枉为人。 可刘台还未出手,半路杀出个程咬金。这个程咬金叫傅应祯。当时张居正推出了考成法进行官员考核改革之后,大批官员由于不合格被赶出官场,眼见同僚们纷纷落马,傅...

君王在27天内干了1127件坏事,究竟是谁这么不要脸?
可是国不可一日无君,虽然霍光大权在握,但是他也不敢公然的谋朝篡位,因此他扶持了看起来玩世不恭的公子刘贺。霍光觉得刘贺这样一个纨绔子弟,肯定会方便掌控,这样也对自己的利益没有冲突,可是在刘贺登上皇位之后却发生了变化。刘贺即位之后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对各级官员进行考核。这个政令颁布,便得到...

隋文帝是谁
隋文帝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文帝分科考试究竟有哪几科?按《隋书·高祖纪》记载,隋文帝开皇十八...以后各朝沿袭科举制,实际就是沿袭进士科。贞观年间是进士科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贞观末年,唐太宗扩大...当时进士的三场考试,第一场就是考试诗赋,不合格者后两场免考。史载,玄宗时以诗赋作为命题的考试有...

听说康熙写过书法“清慎勤”三字,这三个字有啥特殊含义吗?
清代还把“清、慎、勤”当作了考核官吏的标准。清代对官员的考核标准是“四格八法”,“四格”是指守、才、政、年四个方面,即操守、才干、政务、年龄。其中操守的考核分三等:清、谨、平;才干的考核分两等:长、平;政务的考核分两等:勤、平。“八格”,就是官员不合格的八个方面,即:贪...

为什么说“乾隆爷是古董业的“行业之神”?
首先,他重视官员的选拔。他强调官员要年轻有朝气,55岁以上的官员要详细筛选,65岁以上的官员要介绍,他能不能继任要亲自决定。他把无能的官员分为老、病、躁、无能、贪、八类,并给予不同的待遇。乾隆年间,有6万多名官员因考核不合格而被降职或处分。第二,禁止给皇帝送礼。第三,注重绩效考核...

“宋无罚金之刑”质疑
在宋代,罚金被广泛应用于司法、教育、人才选拔、外交、医疗等方面,所罚数量从6斤、8斤、10斤、20斤、30斤到100斤不等,适用罪行也较多,如:1) 失职罪。如举荐人才不当[3]卷199《刑法一》、培育人才不合格[3]卷157《选举三》、奏报不实[3]卷十七《哲宗本纪》、不时报应人兵工役[4]卷299《元丰二年八月...

中国古代用人不当追究谁的责任?
皇帝不可能任免、评价所有官员,即便是少数高官的腾挪摆布就够他忙的了,于是绝大多数人事任免就放手给了他人,皇帝只是追认而已。上级官员决定着下级官员的考核、功绩,扼住下级升迁的咽喉。提拔某个官职,朝廷一般也咨询、采纳负责官员的意见。事实上,根植于官员个人意志与好恶的荐举始终是古代王朝的法定人事制度,在科举...

靖远县17612063867: 古代官员犯了错会有那些惩罚方式? -
陀实外用: 中国古代的死刑种类很多,死刑不仅仅是剥夺犯罪人的生命,还包括了羞辱、报复等含义.有的是一种很残忍的酷刑.其种类有:凌迟、斩首、绞、赐死、弃市、车裂、脯、戮、炮格、磔(音折)、烹、焚、枭首等.有的是法定刑,如斩首、弃...

靖远县17612063867: 清朝官员考核制度是什么样的?
陀实外用: 清代基本沿袭明代的考绩法,但 把 “考满”改为一年一考,三考为满.对 “考察”作 了 “四格八法”的规定. “四格”是 才 (能力)、守 (操守品德)、政 (政绩)、年 (年资).“才”分 “长、平、短”,“守”分 “廉、平、贪”,“政”分 “勤、平、怠”,“年”分 “青、中、老”.清代的“四格”基本照顾到了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就形式而言,已比较全面.“八法”与明代相同,即贪、酷、浮躁、才力不及、罢软无为、不谨、年老、有病.凡属这八种人,都要被清除,以保证官吏队伍的素质.

靖远县17612063867: 康熙时期整顿吏治的措施不包括哪个
陀实外用: 清初的康熙帝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位少有的开明君主.他在位期间,特别重视整顿吏治,发展生产.他曾多次讲道:“每念民生之休戚,由于吏治之贪廉”.在整顿吏治方面,康熙帝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一、严格官吏考核制度 明代的官吏...

靖远县17612063867: 古代科举考试中作弊会受到什么惩罚 -
陀实外用: 古代科举考试中作弊可比现在受到的处罚重多了,比如在宋代实行互保连坐制,将同一地区的十个考生编为一保,鼓励大家相互监督,一旦某人考试出了问题,其他人都要受处分,都会被取消当年的考试资格.另外进考场前实行严格的搜身,一旦发现夹带等,宋代是驱逐出场,并取消下一年的考试资格;明代则是杖责,严重的还会发配边疆充军.又比如在清朝一旦发现作弊,按照《大清律例》戴枷三个月示众,杖一百,最后还要发往边疆充军.

靖远县17612063867: 中国古代用人不当追究谁的责任? -
陀实外用:民国时期,之前作为官员入仕正途的科举被废弃了,新的人事制度不健全,推荐就成了民国官吏任用的主要途径.古老的荐书重新在官场上飞来飞去,蔚为大观.写荐书的荐主都是高官显贵...

靖远县17612063867: 清朝时官员都要吏部叙优是什么回事啊?是从那个朝代就开始有的?
陀实外用: 不是叙优,而是议叙制度,是清朝对官员的奖励.有三种方式:1.纪录,分三等,纪录一次为一等,依此类推;2.加级,分三等,一到三级.而把纪录和加级合在一起,又分十二等级:一等,纪一次;二等,纪两次;三等,纪三次;四等,加一级;五等,加一级纪一次;六等,加一级纪两次;七等,加一级纪三次;八等,加两级;九等,加两级纪一次;十等,加两级纪两次;十一等,加两级纪三次;十二等,加三级.3.即升,就是升官,俸禄随之增加,顶戴也有不同,并给予相应官衔,但要得到皇帝的批准.官员有过,受到罚俸或降级处分如有纪录和加级可以用来抵消处分. 是受到商鞅变法的军功制的影响,并一直延续下来后不断进行改良的新的官员奖励制度.

靖远县17612063867: 听说在清朝,对于同一种罪行,对于官员比百姓惩罚要重,是这样吗?
陀实外用: 非也,百姓告官先打板子,杨乃武案作伪证的药铺掌柜判凌迟处死,祸首县令只判充军 清朝交钱可以抵罪的(谋逆除外),同样犯罪当官的当然比老百姓轻松

靖远县17612063867: 青朝时期的边外朗中是个什么官职 -
陀实外用: 楼主, 清朝六部以下设司,司设长官郎中. 以清朝为例子 六部下属各司的主管范围为: 吏部 文选司:掌文职官员班秩的迁除,官吏的选拔. 考功司:掌官员的考核、释免、处分. 验封司:掌文职官员的封爵、褒赠、袭荫、土司嗣职之事....

靖远县17612063867: 中国历史上官吏考勤制度始于哪个朝代?
陀实外用: 中国的考勤制度起源很早,但是当时所谓的考勤,主要是对国家官吏而言.至于考勤表的使用,根据记载,应当不早于清朝. 清初,国家官吏实行坐班制,每日办公都在衙署.到了乾隆时期,这种制度逐渐松弛下来了.后来许多官员也待在家里办公,不坐班了.因此,清政府在国家机构中设置“画到簿”考司考勤.这就是考勤的重要凭据之一,它与红本一起存入内阁大库,以备查验.但是由于它反映不出迟到、早退的情况,所以没有多大约束力.到了清咸丰年间,成立了总理衙门,就规定考核官员能否按时办公,并分别给予奖励和惩处.这就是历史上考勤制度的开始.

靖远县17612063867: 古代官员如何进行考核 -
陀实外用: 中国古代有一套系统的官吏考核制度,“考课”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政绩考核.所谓“考课”,包含着两种意义:一是考,就是考查自中央至地方各级官吏在其任职期间执行国家法令的具体表现;二是课,就是依照国家的行政计划进行督课.总之,考课就是国家依照所颁布的法令和行政规则,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并依其不同表现,区别不同等级,予以升降赏罚.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