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孟子对孔子“仁”学思想的承继与发展。

作者&投稿:晏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孟子如何发展孔子的仁学思想~

孟子发展孔子仁学思想具体如下:
1、对“仁”的定义
对于“仁”的定义,孔子虽然根据不同情况讲了多种含义,但最为核心的就是“克己复礼”谓之“仁”,就是为维持统治阶级统治秩序的礼法。
对于人们自己的欲望、思想要加以克制、约束,一切都是为了维护那个“礼”,这一思想被历代封建专制统治者所接受,并发扬而光大之。
孟子将“仁者,爱人”的思想继承下来,进一步明确了仁的内涵,“仁,人心也。”“恻隐之心,仁也。”就是人要兼爱、博爱,要讲同情心,这样,孟子就把“仁”从“杀身成仁”的那个血淋淋的“仁”里解放出来。
变成了构建他脑海中的和谐的大同社会必须的仁爱之“仁”。纵观孟子关于“仁”的一系列论述,我们不得不承认,孟子的仁爱学说,已经具有现代人道主义学说的雏形。这在当时来说,真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啊!2、王道思想
孔子主张王道思想,理想的王道就是周公建立的那一套礼法社会。孔子认为,只有实行王道,统治者对人民好一点,人民才能安分守己过日子,社会才能和谐。
但是他对于不“王道”的统治者,却不主张老百姓以下犯上,不管是大臣还是老百姓,只要犯上,那样就叫乱臣贼子,他修《春秋》就是按这个标准搞的。
不论那个“君”坏到什麽程度,你吧他杀了、推翻了,就叫“乱臣贼子”。孟子虽然也希望建立一个王道社会,但他却反对暴君,认为杀了暴君是正义的行为。
他在历史上第一个发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振聋发聩的呼声。在他看来,什麽君主,什麽社稷国家,和老百姓比起来都是次要的。

扩展资料:
孟子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发展
孔子提倡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人,解释“仁、义、礼智”这个基本教义时就有不同的答案,又因孔子“述而不作”,不写文章予以阐述确定,就容易使后人产生歧义,也容易被野心家利用为自己服务。
孟子就对“仁、义、礼、智”作了更加人性化的界定。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
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如果按照孟子这个标准去做,一个人讲究有爱心、有羞恶之义、讲究礼节并能分辨是非,那不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好人”吗?
上上下下都是这种好人,社会能不和谐吗!孟子之所以称为亚圣,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儒学大师”,那是因为孟子不但忠实地传承了孔子的理论系统,更加可贵的是还在原来的基础上发展了孔子学说。
使孔子基于周公的礼和法的社会统治学说,进一步充实和发展成为包括养心修身在内的“治国、平天下”的伦理道德体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思想

继承仁的思想,发展成“仁政”的政治主张,发展了“性善论”和“民贵君轻”。

孔子"仁爱"思想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在孔子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并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仁",原本指对人亲善或持有一种同情心,在孔子那里被发挥成了一种学说、一种哲学观。建立在民族宗法基础上的家国同构,是在农业文明为主的时代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天下。与这种家天下的谱系结构相平行的精神纽线是孔子的一系列与之相匹配的仁学思想。这个仁学思想的核心是"仁",从这个核心出发,是孔子的"仁者爱人",进而是"入则孝,出则悌",是孔子仁学思想的又一要义、又一个纽结,最后,他提出"泛爱众",完成了仁学思想的基本建构。

在孔子看来,只有在家敬(孝)父母,出门敬(悌)兄长,才能把"仁"这种主观理想的精神境界,推己及人,由家庭推广到社会,才能"泛爱众"。并且,"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仁学思想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奴隶制国家秩序及其生存基础的。最后,孔子为他的仁学思想这根精神纽线画上了一个中止符,他说:"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了"天下归仁",他又提出一种办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把它作为"忠恕"之道来行仁。从"仁"出发到"归仁",显然是孔子认为的一种完满的精神境界。

按照孔子"仁者爱人"的说法,仁的基本含义应该落实到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上面,具体地说,应该承认人的存在,尊重人的人格,具有明确的人化意识和行为。孔子"仁"的思想强调人伦义务,希望人人尽伦尽职。这样,在为人处世方面就应该努力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以"爱人"解释仁,作为仁德的根本标志,他不仅希望以"仁爱"精神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以"仁爱"原则来治国安邦。如果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做到仁、具有仁爱之心,上下、长幼、尊卑有序的礼治社会便不难实现了。


孟子的仁政学说比之于孔子的仁学思想有何新的发展?
“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孟子的"仁政...

孔孟都是儒家,两人的“仁”有何不同?
不同之处就在于孔子认为仁是对于那些老百姓而言的,人必须要做到仁义,而孟子认为皇帝必须要做到仁义。

简要谈谈你对孔子的“仁”和孟子的“义”是怎样理解旳
是因为有了约束人的礼人才变仁,成为人性本恶论.但孔子对改革的反抗思想较温和,曾说推行不了就“不怨天,不尤人”.然而到了战国时期,有了初形成地主阶级,百家争鸣,社会上欲完全想摆脱周礼框架的束缚已经白热化,坚持周礼儒士越来越生活贫困,亚圣的孟子心急火燎,孟子的思考认为之所以人(指那些地方掌权的人...

孟子是如何评价孔子的?孔子对他有什么影响?
他最突出的影响是他的仁、义、善的思想。孟子是一位伟大的圣人,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不平凡的故事。当然,我们思考最多、最熟悉的故事是“孟母三大运动”,这也是一个对孟子后来的成就意义深远的故事。孟母的《三步曲》是一个另外还有一些故事,比如孟子被教。它的中心思想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无论...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哪些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的学说,将其发展到“仁政”上,并进一步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比孔子更为进步,孔子更为敦厚,而孟子更为愤世疾俗。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其治国理政思想的主体,其核心是民贵君轻思想。这一政治思想的基础是制民之产,通过对老百姓基本生活的保障,从而...

孟子把孔子的学说发展为什么学说
一、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1、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必须重民。土地、人民、政事是国家的三件宝物。在此基础上,孟子又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这是在孔子学说的基础上对孔子“仁”的思想的补充。2、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自然界有其运行的规律。

孔子和孟子到底谁是主张 “仁政” 和 “德治” 能不能稍加说明._百度...
2、“仁政”思想: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仁”的思想,从其性善论出发,提出了“仁政”、“王道”的政治学说。“仁政”就是国君能够“与民同乐”,使人民的生活安定。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了对人民的重视,即民本思想,也就是说把人民看作是国家政治的根本。这是孟子学说中最光辉的组成部分,是对...

比较孔子与孟子的''仁''思想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

结合孔孟语录谈谈对仁的理解
他强调“为民父母”、“与民同忧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贵君轻”,显然是把“爱民”崇尚为政治的最高准则。不难看出,无论是孔子讲做人,还是孟子讲政治,都是以“仁”为出发点的,从做人到治国,仁爱之心一脉相承,这就是孔孟思想的仁学核心。这仁学的着眼点是人,是人的心性、道德...

如何正确认识孟子思想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而仁政的实行,在孟子看来离不开君子、在上位者的带头作用,这同样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如:在《公孙丑章句上》的“矢人岂不仁于函人”章中,孟子谈到了自己关于人的主体意识的看法,认为在成仁过程中的选择有赖于主体意识的发挥。并引用的孔子的言论来证明。“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

东兰县17714914659: 试论孟子对孔子“仁”学思想的承继与发展. -
咸琛苦黄: 孔子"仁爱"思想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在孔子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并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仁",原本指对人亲善或持有一种同情心,在孔子那里被发挥成了一种学说、一种哲学观.建立在民族宗法...

东兰县17714914659: 试论孟子对孔子“仁”学思想的承继与发展. -
咸琛苦黄:[答案] 孔子"仁爱"思想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在孔子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并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仁",原本指对人亲善或持有一种同情心,在孔子那里被发挥成了一种学说、一种哲学观.建立在民族宗法基础上...

东兰县17714914659: 孟子思想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 -
咸琛苦黄: 《孟子》中提到孔子有80多处,有的是直接引用孔子的话,从这一角度说,《孟子》和孔子的法治思想有完全一致的地方.主要表现在法先王、往古察今的立法思想,先教而后刑的爱民思想,礼法并举,明道安民的厚生思想,为法以德,考德正法,务实治乱的发展思想,公平执法、以正天下的执法思想,罪上宽下,仁者无敌的法治思想,以人为本的法治思想,以及保护环境等方面.

东兰县17714914659: 孟子的“仁政”对孔子的仁学有那些发展? -
咸琛苦黄: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东兰县17714914659: 孟子的“仁政”是对孔子“仁”学说的继承与发展,其主要表现在 ①把孔子“仁”的思想具体化 ②进一步明 -
咸琛苦黄: A 此题主要考查对孟子思想的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进一步明确了君与民之间的关系,提出仁政的思想,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可以看出孟子把孔子的仁的思想具体化.“明天人之分”是荀子的思想.因此答案为A.

东兰县17714914659: 孟子对孔子的“仁”字思想作了哪些发展 -
咸琛苦黄: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

东兰县17714914659: 在政治上,孟子是怎样继承和发展孔子学说的 -
咸琛苦黄: 通用模板就不复制了,来点其他的,上周我在看冯友兰先生的《三松堂全集》第三版第四卷 《西洋哲学史 中国哲学小史》,里面正好有相关论述: 孔子讲仁及忠恕,多限于个人之修养方面,孟子则应用之于政治及社会哲学.孔子讲仁及忠恕,...

东兰县17714914659: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什么的思想? -
咸琛苦黄: 孟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从时代特征出发,为孔子思想作出新的诠释,在基本遵循孔子论述的前提下,努力提升儒家学说的精神品格,从而发展孔子所创立的学说.他在孔子解诗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意逆志”的理论,对孔子以“...

东兰县17714914659: 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 思想 -
咸琛苦黄: “仁”是孔子思想的基础,孔子之仁本质是一种践行的理论,具有特定的社会约定型,但并没有说 明践行仁的内在根据.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发展了孔子仁学的思想,最重要的是践行仁的内在根据.

东兰县17714914659: 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怎么继承并发展孔子学说的 -
咸琛苦黄: 一、继承:“仁”——儒家思想核心 二、发展:1.主要主张: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仁义”、“王道”(“君舟民水”)2.伦理观:(孔子——“性相近”)孟子——“性本善”荀子——“人之性恶” 如果这是题,要把语言组织得详细些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