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近体诗中的平仄知识

作者&投稿:时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近体诗中的平仄怎么理解!??什么是仄起仄收??~

仄起仄收式自然是指C。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起仄收式首句无韵。

平指阴平、阳平,即第一声和第二声;
仄指上声、去声和入声,其中前两者即第三声和第四声。入声字普通话里已经没有了,是理解平仄的难点。江淮方言和其他一些方言中有大量的入声字,如“白”、“八”、“雪”、“笛”等等……

同联两句平仄相对,上句是平,下句则是仄,韵脚除外;
如上述第一句前四字是仄仄平平,第二句则相对是平平仄仄;

首联下句和次联上句之间相粘,如上述第二句首两字是平平,则第三句首两字必须是平平。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此诗用下平声“八庚”韵。记住了这首诗,就记住了属于八庚”的几个韵字。下面几首唐人的诗,都是“八庚”韵·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戊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赋得古原草送别 自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样连类而及,生生不已,既背诵了古人名篇,又掌握了某一韵部的常用字,岂不两全其美?

  (二)中华新韵。为适应现代人学写传统诗词,中华诗词学会于2005年5月颁布了《中华新韵》。《中华新韵》由《中华诗词》编辑部组织力量,对2004年公布的两种简表以及诗词界传用的几种简表,进行了分析、研究、比较和归纳,征求了一些诗词作者的意见,经过集体讨论,整理出了《中华新韵(十四韵)简表》(以下简称《简表》)。在此基础上,又邀请全国著名语言学家、音韵学家专门进行座谈,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参考和借鉴了现当代音韵学家对普通话音韵的研究成果。

  《中华新韵》制定时所考虑、所参照、所依据的几个原则性是:

  1. 韵部划分的依据——普通话。以普通话为读音的依据,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读音的依据。将汉语拼音的35个韵母,划分为14个韵部:麻波皆开微豪尤,寒文唐庚齐支姑。为了便于记忆,可用两句七言韵语来代表14个韵部:中华诗国开新岁,又谱江涛写玉篇。

  2. 韵部划分的标准——同身同韵。用《汉语拼音》注音,韵母可分为韵头、韵腹、韵尾三个部分。

  韵母中开头的i、u、ü,称为韵头;韵头后面的元音部分称为韵腹,它是韵母发音的主部;韵腹后面的辅音部分,即n、ng,称为韵尾。韵腹和韵尾全称韵身。

  有的韵母没有韵头,只有韵身。有的韵母没有韵尾,韵腹即是韵身。显然,韵身相同的字,发音取同一收势,读起来是和谐统一的,因而是押韵的。

  所谓“同身同韵”,即是将韵身相同的字,归于同一韵部。这样就使音韵划分有了明确的可操作的标准和尺度,从而使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考虑到汉语拼音使用英文字母时的具体情况,在判定“同身”时,对个别具体情况有所调整。

  用《注音字母》注音,韵头称为介母,没有韵尾,韵母即是韵身。韵母相同,自然同韵,同身等韵就更是理所当然的了。

  3. 平仄区分的原则——只分平仄,不辨入声

  每个韵部中发音为阴平、阳平的字,即为平声字;发音为上声、去声的字,即为仄声字。不再区分入声字。这样,每个韵部实际上自然分成了平声、仄声两个部分。用入声韵的词牌,用新韵时改用仄声。

  为了同时使用《平水韵》时更加方便,在每个韵部的后面标出该韵部平声字中所含的原入声字。仄声部分中的原入声字不再标出。

  4. 多音字的归属原则——音随意定,韵依音归。对于多音字,根据其不同的读音,分别归属于相应的韵部。在使用时,根据该字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确定其读音,从而确定其所属韵部及其平仄划分。

  5. 与旧韵书的关系——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

  创作近体诗,提倡使用新韵,但不反对使用旧韵,如《平水韵》。但在同一首诗中,对于新旧韵的不同部分不得混用。为了便于读者欣赏、便于编者审稿,使用新韵的诗作,一般应加以注明。

  一般说来,新韵比旧韵要简单、宽泛,且容量大,这对于繁荣诗词创作应该是有促进作用的。但这并不妨碍继续使用旧韵,这就是“今不妨古”的原则。而且,即使使用新韵,也可以使用比《中华新韵》更严、更细的韵目,这就是“宽不碍严”的原则。《中华新韵》具体韵部表可上网搜索。


  (三)首句可用邻韵。上面说过,近体诗要押韵。但是,诗的首句本来可以不用韵的,如果用韵,就不一定要用本韵,而可以用邻韵。例如:

  访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一东),桃花带露浓(二冬)。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二冬)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二冬)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二冬)


  秋野 杜甫

  秋野日疏芜(七虞),寒江动三虚(六鱼)。
  系舟蛮井络,卜宅楚村墟(六鱼)。

  枣熟从人打,葵荒欲自锄(六鱼)。

  盘飧老夫食,分减及溪鱼(六鱼)。


  近体诗如果不是在首句,而是在其它地方用邻韵,就叫做“出韵”。在唐宋诗中,出韵的非常罕见,我们不能用个别的诗句作为出韵的依据。

  五律第一式首句不入韵。五律首句也可以入韵,倘要入韵,只须将第一句换为第四句即可,其他不变,这就衍化为五律第二式,

  A仄仄仄平平,B平平仄仄平;

  C平平平仄仄,D仄仄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B平平仄仄平;

  C平平平仄仄,D仄仄仄平平。

  (字外加圈者表示可仄可平,以下相同。)


  例诗: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将第一式一、三联与二、四联位置倒换,即成五律第三式:

  C平平平仄仄,D仄仄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B平平仄仄平。

  C平平平仄仄,D仄仄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B平平仄仄平。

  例诗;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同样的,将第三式的第一句换为第四句,使首句入韵,遂衍化为五律第四式:

  B平平仄仄平,D仄仄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B平平仄仄平。.

  C仄平平仄仄,D仄仄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B平平仄仄平。

  例诗; 风雨 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五律的平仄格式即以上四种格式。一般以首句不入韵(一,三式)为正格,以首句入韵(二、四式)为偏格。所谓正偏格是以现存诗的多寡定的,并无实际意义。


  五、五律的平仄

  平仄是近体诗格律中最重要的因素。五律平仄格式是近体诗中最基本的格式,掌握了五律平仄格式,七律以及入律的五、七言绝句就容易多了。

  (一)五律的类型。

  五律的平仄有四个类型,依次排列,恰好是五律的两联:

  A仄仄平平仄,B平平仄仄平;

  C平平平仄仄,D仄仄仄平平。

  五律共四联八句,将以上形式重复一次,就是一首完整的五律。

  下面是五律的第一种格式

  A仄仄平平仄,B平平仄仄平;

  C平平平仄仄,D仄仄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B平平仄仄平;

  C平平平仄仄,D仄仄仄平平。

  例诗,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二)五律的粘对

  从上面四种类型五律平仄格式里,会发现它的“粘对”规则。“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具体说来,就是上联对句第二字与下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相一致,如鼹牯在一起一样。如五律第一式,就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就会雷同,称为“失粘”。“失粘’是近体诗的大忌。

  “对”就是相对、相反,具体说来,就是每一联的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必须相反。如果不对,一联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就会雷同,称为“失对”。“失对”也是律诗的大忌。五律第二式和第四式,因为首句入韵,第一联两句平仄并不相对,这是受了入韵的限制,不算是“失对”。

  (三)、七律的平仄和粘对

  七律的平仄是五律的扩展,方法是在五字句前面加一个两字的头。五字句前两字若是仄仄,就加平平,若是平平,就加仄仄。如五律第二式加上相应的两字头就成为一首七律: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诗: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和五律一样,七律也有四种类型。其中两种类型首句入韵,两种类型首句不入韵。七律一般以首句入韵为正格,首句不入韵为偏格。七律的“粘”“对”规则,也与五律一样。

  (四)、避犯孤平

  在近体诗的创作中,有一句顺口溜,叫做“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说的是在五言近体诗中,每句第一、第三个字、七言的第一、第三、第五个字中平仄可以不论,五言的第二、第四、七言的第二、第四、第六个字必须分明,这是不全面的,引起了许多人的误解。其实,在五律、五绝、七律、七绝都有四个句型,即:

  1、平仄脚(五言 仄仄平平仄,七言 平平仄仄平平仄);

  2、仄仄脚(五言 平平平仄仄,七言 仄仄平平平仄仄);

  3、平平脚(五言 仄仄仄平平,七言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以上三种句式可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而且可论为常格,不论为变格。

  4、仄平脚(在五言平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是平声,如果该平而仄,就是犯了“孤平”。“孤平”的意思是除了韵脚一个平声外,整句只剩下一个平声字了。犯“孤平”也是律诗的大忌。唐人的五七言律, “失粘”“失对”的地方时有发生,而犯“孤平”的例子则绝对没有。所以写五七言律要避犯孤平。

  (五)拗句和拗体

  古人把律诗中不合平仄的句子称为拗句。初唐、盛唐某些诗人的律绝中出现一些拗句。例如: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湖水”二字拗)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乘”“鹤”二字拗)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去不”二字拗)

  全诗用拗句、或大部分用拗句,叫做拗体。杜甫、苏轼等诗人都写过拗体诗。例如:

  崔氏东山草堂 杜甫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草堂”“相”三字拗)

  有时自发钟磬响,落见更见渔樵人。

  (“磬”“更见渔樵”拗)

  盘剥白鸦谷口栗,饭煮青泥坊底芹。

  (“谷”拗,失对)

  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

  寿星院寒碧轩 苏轼

  清风肃肃摇窗扉,窗前修竹一尺围。

  (“摇”“尺”字拗)

  纷纷苍雪落夏簟,冉冉绿雾沾人衣。

  (“落夏”“绿雾沾人”拗)

  日高山蝉抱叶响,人静翠羽穿林飞。

  (“蝉抱叶”“翠羽穿林”拗)

  道人绝粒对寒碧,为问鹤骨何缘肥。

  (“对”“鹤骨何缘”拗)

  (六)救拗

  近体诗中虽然出现了拗句,但诗人有补救的办法,这就叫“救拗”。所谓救拗,就是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就在后面适当的地方用一个平声作为补尝。补救有两种:第一种是本句自救,第二种是对句相救。

  1、本句自救,就是救孤平。前面说过,在近体诗中,仄平脚的句型,五言的第一字,七言的第三字必须用平声,否则就叫“犯孤平”。但是,如果在五言的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用个平声作为补偿,也就没有毛病了,这叫做孤平救拗。例如: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无”救“寂”)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明”救“月”)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天”救“恐”)

  2、对句相救。对句相救又分两种:(甲)大拗必救;(乙)小拗可救可不救。

  (甲)大拗必救,指的是出句平仄脚句型,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拗,必须在对句的五言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偿。例如:

  奉济驿重送严公 杜甫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空”救“此”)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去,寂寞养残生。

  草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吹”救“不”)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乙)小拗可救可不救。指的是出句为平仄脚句型,五言的第三字拗,七言的第五字拗,可以在对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偿,也可以不救,即以一三五不论来处理。


  六、五律、七律的对仗

  五七言律各四联八句,习惯上将第一联称首联,第二联称颔联,第三联称颈联,第四联称尾联或末联。颔联两句和颈联两句要对仗.如:
  七律《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首联)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颔联)

  老妻画纸作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颈联)

  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尾联)

  所谓对仗就是词性的对称,名词对名诃,形容词对形容词,虚词对虚词,等等。凡叠字处也要对称。各类词性的对仗划分愈细,对仗则愈工致,例如名词,可以分为以下一些小类。

  l、 天文 2、 时令 3、 地理 4、 宫室 5、 服饰 6、 器 用 7、 植物 8、 动物 9、 人伦 10、人事 11、形体。

  律诗的对仗,一般用在中间两联,即颌联和颈联。例如:

  无题 李商隐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椽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颌联:金蟾对玉虎;啮锁对牵丝;烧香入对汲井回。颈联:贾氏对宓妃;窥对留;帘对枕;韩椽对魏王;少对才)

  对仗可多到三联,即首联、颌联、颈联都用对仗。如: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也可以少到一联,即颔联不用对仗,只在颈联用对仗。这种情况比较罕见。另有一种情况,即在首联、颈联都用对仗,而在颔联不用。例如: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古人在五、七律的对仗上有许多苦心孤诣的追求,创造了难以数计的所谓佳对。在这方面,以唐的杜甫、宋的陆游为最。五、七律的首联和尾联不必对仗。对仗是为了形式整齐之美,如果四联皆对,则容易显得呆板凝滞。唐宋人的五、七律,也有首联对仗的,那并不是常规。尾联对仗的则极少见。

  排偶是汉语固有的规律,在近体诗定型之前,古典作家就已经自觉地将排偶运用在诗文之中了。有许多古体诗,为了造成形式的整齐美,也用对仗,如:

  杜甫五古《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皆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中间两联也是对仗的。对古典诗歌所知不多的人往往误以为这是一首五律。是否是五律,主要看它平仄是否谐和。此诗第一句除了“岱”字为仄声外,其余四字皆平声,即此一点就可判断它绝不是律诗。另外,此诗押仄声韵,也不符合五律规则。所以,近体诗格律的核心是平仄谐和,排偶对仗倒在其次。有些唐宋人的律诗,中间两联常常并不对仗,但只要平仄和律仍然是律诗。

  一首律诗的优劣成败主要看对仗。那么如何去衡量律诗对仗的好坏呢?创作时不但要注意各联本身的词性相同、平仄相反,而且要注意两联之间句式的互不雷同,体现参差美。应尽量避免两句一意、两句一式呆板单调的句法,要词法变化、句式捭阖、上下异意、境界开阔有诗味、诗意,能否启发联想这样的基本要求。这些要素中如体现参差美、词法变化等往往容易被忽略。如:

  柳宗元《豋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这首诗的颔、颈两联全是主谓宾句式,都用二、二、三词组排列。分开来看对仗很工,但将两联合起来看,则显得呆板缺乏参差的美感。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有意将两联用不同的句式组合。如

  王勃在《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五律中,颔联用流水对,颈联用工对:
  与 君 离别 意, 同 是 宦游 人。

  海内 存 知己, 天涯 若 比邻。
  这样两联各有各的节奏,相映交辉。
  晚唐诗人李商隐《无题二首》之一的七律中二联的句式则更参差有致:
  扇 裁 月魄 羞 难掩, 车 走 雷声 语 未通。
  曾是 寂寥 金烬 暗, 断无 消息 石榴 红。
  第二联上下句分别用“扇裁月魄”、“车走雷声”两个句子形式作主语,用“羞难掩”、“语未通”两个主谓结构作谓语。第三联上下句则分别用两个虚词开头。两联的词组方式迥然不同,并列起来看,显得十分活跃。
  我们应注意前人这种巧妙的组词变化,并用之于创作实践,从而克服雷同,使律诗旣有整齐的美,更具参差的美。
  一般初学写诗的人在对仗运用中,主要弊病有:

  A、死守旧有的正统的对仗模式呆钝死板。

  B、过于求工求正,七拼八凑晦涩拗口。

  C、四句一法、句式类同、单调平板。

  D、语言修辞铺陈简单缺乏韵味。

  E、上下句之间内容重复、同类连叠、语言拘束、诗味索然。
  律诗颔、颈二联对仗,这是一般必须遵守的规则属于正格。但古人律对中变格很多,如:

  〔1〕蜂腰格:仅颈联用对仗。(常见于五律)全诗仅一联对仗,又称之为贫对仗。

  〔2〕偷春格:即首联对仗,颔联不对颈联又对。一首诗中仍保持两联对仗,只不过改变了一联对仗的位置。

  〔3〕藏春格:指一、二联不对,三、四才对仗。这些特殊的对仗形式,在杜甫的诗中都有表现。所以我们写律对时不要刻意求工、求正,尽量多用宽对、反对和流水对。

  写诗不应片面地要求工对,因为过于纤巧,反而束缚思想。一般地说,宋诗不及唐诗,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宋诗往往比唐诗纤巧。

  七、绝句

  明白了五七律平仄及对仗的规则,五、七绝的规则就容易多了。绝句又称截句,就格律言,它确是截取五、七律的两联而成的。一首五律或七律,按截取方式的不同,可以得到四种类型的五、七言绝句.下面是一首七律正格平仄形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首联)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颔联)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颈联)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尾联)

  ①截取首联、颔联,即成一首七绝:

  春宵 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因为等于截取了七律前半首,所以第二联要对仗。这种类型的七绝和五绝最少见。
  ②截取颔联、颈联,即成一首七绝: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因为是截取七律中间两联,所以都得对仗。这种类型的七绝和五绝,也比较少见。

  ③截取七律颈联和尾联,即成一首七绝:

  有约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因为等于是截取七律上半首,所以第一联要对仗.

  ④截取七律首联和尾联,即成一首七绝: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官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释义
【近体诗】亦称“今体诗”。诗体名。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诗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绝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诗。排律则是律诗的延长)。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数、句数平仄、用韵和对仗(绝句不要求对仗)几个方面,主要有三点:
1、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即“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
2、除首尾二联外,必须要对仗;
3、一韵到底的平声韵。
[编辑本段]包括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编辑本段]平仄
一、先辨汉字的四声和平仄
根据字音读来的高低长短、缓急升降,古人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仄声包括上、去、入三调。古之“入声”字读音在普通话中已基本消失。现在,平声又分阴平和阳平,与上声、去声构成现在的“四声”,即“妈麻马骂”,前两为平,后两为仄。 入声字的发音都较短促,对于诗词的朗诵也有其特定的效果,不可当它完全不存在。如“的、滴、答、一、七、学、雪、绝”等字,都是入声。现代南方地区有很多方言依然保持了入声,如在上海广东等地的方言里,很容易就能把“一、滴”等入声字从“衣、低”等平声字中区分出来。不过,如果是北方的朋友,恐怕就需要逐渐地学习和掌握了。
二、律诗的平仄交替特点
了解了什么是平仄后,我们现在开始讲解律诗的平仄问题了,有些格律书,列出了什么“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让初学者一看就觉得头晕,以致于把格律看成为表达内容的镣铐,这其实是很不科学的。律诗的格律,本来就是根据汉语的声调总结出来的,照着格律写出来的诗读起来抑扬顿挫,能有更好的音乐效果。其实,律诗的格律很简单,说白了就是平仄交替原则,怎样交替呢?请听我慢慢说来。
一般来说,在七言句当中,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然是间隔开的(如第二个字是平声,第四个字必然是仄声,第六个字则又是平声,反之亦然。)
五言近体相当于七言近体除去首二字,掌握了七言,五言的平仄交替情况也了然于心。
再记住念对格律:
1、对,每联的对句(即后一句)和它出句(即前一句)在平仄上必须相对。如首句的二四六字为(平仄平)譬如“孤山寺北贾亭西”,则次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为(仄平仄)譬如“水面初平云脚低” 。
2、粘,我们习惯上把律诗的八句分为四联。首句与次句合成为首联,第三四句合成为颔联,五六句合成为颈联,七八句合成为尾联。联与联之间的平仄关系,即下一联出句的平仄必须和上一联对句类型相同,平粘平,仄粘仄。譬如,首联对句(第二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为(仄平仄)譬如“水面初平云脚低”,那么颔联出句(第一句)的平仄也必须为(仄平仄)譬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综上所述,掌握各种形式的近体诗的平仄格式的关键是确定第一句的平仄。而第一句的平仄又是容易确定的,故近体诗的平仄格式并不神秘,很好掌握,关键是要会用近体诗平仄交替的特点和粘对格律。以前有人认为非死记硬背不可,其实是骗人的,或者自己本身不得要领。其实,只要掌握了上面说的这个规律,对近体诗的平仄就会了如指掌,而且不会忘记,也不会发生错误。
至于平仄的的变格和拗救,笼统地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不对的。这个问题有点复杂,另用篇幅讲它。
先记住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平仄不拘的,只有七言近体诗每句第一个字。
[编辑本段]孤平与拗救
孤平是针对七言近体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和五言近体的“平平仄仄平”这两种入韵句子的平仄句式而言的。如果将上面七言句的第三字、五言句的第一字改用仄声,这就犯了孤平。孤平就是孤孤单单的“平声”字。因为改动之后,这两个句子中除去“韵脚”那个平声字外,其余就只剩下一个平声字了,这就叫犯孤平。可能犯孤平的句式只有这两种。
五言的“仄仄仄平平”这种入韵句式,在诗律上就注定它除了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而且不是谁去“犯”的,所以这不在犯孤平之列。
孤平是作近体诗的大忌,不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能违犯。为了避免孤平的出现,故上述两句中七言句的第三字、五言句的第一字都必须用平声。如果在实际作诗过程中,非用仄声字不可,为了避免孤平的发生,就需要“救”,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孤平拗救。所谓孤平拗救,是说在不得已犯了孤平的情况下,要用不合平仄格律的拗句来补救,以避免孤平。具体办法是,将上说七言句的第五字和五言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这就成了拗句,但却避免了孤平。
除了孤平的拗救外,律诗的拗救还有两种常见形式,一种叫特拗句,就是在(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句子中,把第五字和第六字的平仄交换,使之成为(仄仄平平仄平仄),这样的例子在古代有很多,譬如“桃李春风一杯酒”。如果是五言,只须把前面两个字去掉就行,救法和七言同。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常见的拗救是在(平平仄仄平平仄)这样的句式中,第五字和第六字用了仄声,成为了(平平仄仄仄仄仄),如果光是第五个字用了仄声倒也无所谓,那叫小拗,可以不去管他的,可第六字也用了仄声的话,那就是大拗,问题便很严重了,其实这样的句子也可以救它,把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五个字改成平声,那就行了,即“仄仄平平平仄平”。比较有名的例子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八十在古代都是入声)。五言用法和七言同,较著名的例子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种大拗的救法有时可以和前面所说的孤平拗救一起用,因为在(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式中,第五字若改成平声,那么第三字的平仄就无所谓了。呵呵,因此,这第五个字可真是个宝贝啊,只要一用平声,则出句的五六字,本句的第三字,就可以随意了。
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拗体,即三仄尾。也就是在(平平平仄仄)的句式中,把第三个字用成了仄声,成为了(平平仄仄仄),这样的拗体是不可以救的,但是在唐人的诗句中也较常能看见,如老杜的“江流石不转”。
今人尽量少用为好。
注意:律诗入韵的句子二四六字平仄必须要分明,前面讲的这些拗救,除孤平拗外,其出律而救起的例子全部都是不入韵的句子。
[编辑本段]用韵
隋代陆法言《切韵》把同韵同调的字归并成类,同类的字可以互相押韵,即是一个韵部,共206个韵部,唐人规定近韵可“同用”,南宋平水人刘渊把“同用”韵合起来,减为107韵,后人又减一韵,成106韵,这就是所谓的“平水韵”
近体诗押韵的位置(韵脚)是固定的,律诗二四六八句、绝句二四句必须押韵(不管律诗绝句,首句既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必须一韵到底,且一般是押平声韵(仄韵诗因其太少,故从略)。这就是用韵上的基本格律。
近体诗用韵要求很严,除首句可用邻韵外,一般不允许邻韵通押,就是字数少的窄韵也不能出韵。
当代人有愿意用新韵的,按照普通话入韵就可以了。对于某些把“情、同”放在一起的新韵书,还是不看为好。
[编辑本段]对仗
通俗一点说,对仗是指近体诗中一联的出句和对句要成对联的形式(其实,对联是从近体诗的对仗发展而来的)。对仗有工对宽对之分,工对比较严格,必须家花对野草,山川对河岳,三千对八百,宽对则比较松一些,只要句子结构成分相对应就行了,如体词(即现代汉语中的主语和宾语成分,名词性词语,包括名词、代词)对体词,谓词(即现代汉语中的谓语成分,包括动词、形容词)对谓词就行了,譬如,“他们”对“小鸟”,“楼高”对“心跳”,都算是宽对。绝对的工对和宽对一般不太多,律诗的对仗多数都是些半工半宽的句子,譬如“脸红”对“心跳”。“脸”与“心”都是身体部位,算是工的,可“红”与“跳”一为形容词,一为动词,充其量也就是个宽对,所以这样的对子就是半工对。
古代汉语是没有词性的,因此,对仗主要得从意义和结构上来看,有些初学者,老喜欢瞄着对仗的词性,发现一个词性不对,马上喊失对,这是很可笑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死”是什么词性?“灰”又是什么词性呢?
对仗细分的话,有工对、借对、扇面对、流水对等。
工对,词性词类和句型都相对的对仗。是律诗对仗最基本的形,上面已经介绍了!
借对,就是借音、借义相对。
如杜甫七律《野望》中首联“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白”和“清”本不算工对,但“清”和“青”同音,因同音关系借“清”为“青”,这样“白”就和“青”相对了。这里的“借”是只借“音”不借“义”,使人因同音关系而联想到另一个字,并不涉改变诗意的问题。又如杜甫的诗句“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席”,“寻常”和“七十”本来不相对,但“寻”和“常”是古代的长度单位,八尺为寻,二寻为常,在这个意义上,“寻常”包括着数字概念,故这里借来和“七十”相对。当然,这也不涉及改变诗意的问题。前者借“音”,后者借“义”,这两种情况都是借对。
流水对,是说相对的两句之间的关系并不对立,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就象流水不能分开一样,但它们在词类和结构上仍然要相对。如我在《上海楼市》中所写的“一苑千般弄,三年两倍升”就是流水对。
上面介绍了近体诗的基本格律,对待诗律应取的态度是:承认格律,掌握格律,为了思想内容的需要,在必要时可以突破格律。只有这样,才能让诗律为我服务而成为诗律的主人。
律诗的颌联、颈联一般来说,必须对仗,排律除首尾两联外均需对仗。在律诗中,特别是在五律中,有时会出现颔联不对仗的情况,这属于律诗的别体,不宜提倡。但也有首联对仗的,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也有尾联对仗的,如前举杜甫诗;也有全首用对仗的,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绝句本来不要求对仗,但也有对仗的,如杜甫《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还有全首对仗的,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杜诗最工,所以建议学诗者最好从杜诗入手。近体诗的对仗用得好,可以使诗生色。但过分追求对仗工整必然束缚思想,这应该正确对待,不能舍本逐末

你这两首诗里,第二首合乎格律,不仅平仄上把握得恰当,用韵也做得不错,首句韵脚用“上平十五删”,第二、第四句韵脚用“上平十四寒”,符合宋以来不少格律诗首句采用临韵入律的特点(“孤雁出群格”)。

押韵的话我还是支持采用《平水韵》,毕竟它是我们的文化遗产。有人说现今普通话中入声字消失了,所以就应该编订新的韵书,实则不然。从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可以看出,至少在元代北方地区的语言中就已经没有入声字了,但有入声字的旧韵书还是这么平平稳稳地又被使用了三个朝代,足以说明它的价值所在。使用一种跨越古今、兼顾南北的语音体系,我个人认为要比普通话一家独大要好得多。

补充:平仄用韵上,近体诗应用《平水韵》,词宜参考清代戈载所编的《词林正韵》;如果要选择用今音的话,可以使用《中华新韵》(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古体诗不讲求平仄,用韵上也可以比《平水韵》稍宽泛些,但也不能想当然,哪些韵部适宜合用可以参考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的归纳。总之现代人写诗还是以用《平水韵》者为多,这一点你应该认识到,原因前面已经说过了。

写近体诗当然要用(古)汉语的平仄 而不是普通话所谓的平仄

入声字的问题可能对北方朋友有点困难,对南方人来说基本不是问题,南方话多数都有入声。


怎么判断近体诗的平仄以及拗救?
一、判断标准:平水韵,中华新韵,不同的标准平仄不同。二、近体诗正律。三、不合正律的有拗的时候在本句或下句救了。

关于诗歌韵调 平仄知多少
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

想了解古诗词的平仄!
如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对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 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类推。是为组联规则。 3、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粘",即相同,是为组篇规则。何谓上下联? 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不存在上下联。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四联。例如: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 仄仄...

近体诗格律知识
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绝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诗。排律则是律诗的延长)。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数、句数平仄、用韵和对仗(绝句不要求对仗)几个方面,主要有三点:1、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

举例说明近体诗在字数押韵平仄及对仗几方面的要求
1、字数(句)数固定:近体诗对字数的要求非常严格,句数一般律诗八句,绝句四句。句数必须是偶数。字数上有的每句五字,称五言;有的是七字,称七言。 2、押韵严格:近体诗的押韵有以下几个要求:1、偶数句必须押韵(有时首句也可以押韵);2、必须押平声韵;3、必须一韵到底,不能中间换韵。 3、讲究平仄:平仄上的要...

如何了解近体诗的粘,对,孤平,平仄
平仄放在近体诗中,举个例子来说,在近体诗中的七律,平仄是按照: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四种句式来塑造单句的。了解了平仄就可以了解 粘和对了。一首普通的七言律诗,我想你的老师也一定讲过,可以分解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在每一联中保持上下句...

我想知道诗词中的“平仄”规则,现代的老师都不讲,谁能简单给我描述一...
2.粘:上一联对句的第二个字和下一联出句的第二个字的平仄要相同,称为粘。这一点在近体诗当中是必须遵守的。3.在每一句当中又要遵守以下规则:二四不同,二六同,忌孤平,孤仄,三平调。二四不同二六同就是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的平仄要不同,和第六个字相同。孤平是说一个平声出现在句中,...

关于近体诗的诗律,谁能给我详细讲解一下?
平仄是近体诗(格律诗)最基本的要求。格律诗对句中平仄的要求比较严格,最基本的规则是要求使用平仄交替的句式。近体诗中平起式和仄起式之间的区别是首句第二字是平声还是仄声,平声即为平起,仄声即为仄起;但是五律要求第一第二字均平声即为平起,第一第二字均仄声即为仄起。平仄起式是格律诗的几...

近体诗五言绝句押韵平仄方面的要求
的要求组合而成。所谓“对”,是指同一联中对句和出句的平仄应当相对(尤其是双数字及句尾)。所谓“黏”,是指下联出句第二字和上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应当相同。4、要求对仗:对仗是近体诗的一个要求,有的诗歌的对仗不一定在哪一联。一般要求中间两联对仗,一首诗中必须有至少有一联是对仗的。

怎么区分平仄
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近体诗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平仄在诗和韵文中的作用是构成一种节奏。作家依照声调的特点,安排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错的节奏,就是所谓的“声律”。中国文人很早就有意识地运用声调的交互,主要是平仄的交错,来寻求声律的美。平仄的交错成为诗的格律要求以后,其影响非常深远...

灵寿县13554497411: 怎么判断近体诗的平仄以及拗救? -
勇萧塞来: “平仄”是对古代汉语四声的分类,平,即平声.仄,即仄声.现代汉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阴平、阳平属平声,上声、去声属仄声.(即韵母的第一、第二声属于平声,第三、第四声属于仄声) 近体诗在创作时要符合平...

灵寿县13554497411: 近体诗中的平仄怎么理解!什么是仄起仄收? 五言仄起仄收式颔联出句的平仄应该是?( ) -
勇萧塞来:[选项] A. 平平仄仄平 B. 平平平仄仄 C. 仄仄平平仄 D. 仄仄仄平平

灵寿县13554497411: 说说近体诗创作平仄格律的规律. -
勇萧塞来: 词谱韵脚标明用仄韵的,你就使用仄韵字,标明用平韵的,你就使用平韵字.说到对仗,对仗就是对联的意思,又称“对偶”.对仗有分宽对、邻对、意对、细类对等.一首完全合律的诗词或是一副比较工整的对联,一般都取用细类对.至于平仄用字方面,一般使用平水韵,也有专用的词韵.平水韵有分阴平、阳平(又叫上平、下平)、上声、去声、入声.

灵寿县13554497411: 如何了解近体诗的粘,对,孤平,平仄 -
勇萧塞来: 要理解这四个词语,要从这样的顺序,平仄,粘对,然后是孤平.平仄是诗歌韵律的表现,不只是近体诗,其余的诗歌也是有平仄的表现的,但是现在一般说的比较多的是近体诗,也就是你想要了解的内容. 平仄是通过指语音的...

灵寿县13554497411: 关于近体诗的定式(平.仄) -
勇萧塞来: 平声和仄声是声调,就好比我们小学时候学的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和第四声.古典诗词中的平仄并不是我们现在普通话的声调,有有少许区别的,你可以买本《词林正韵》看看,现在我们说的普通话中的第一声,在古代大多属于“平声”但是也有例外的,比如“湿”,在古代属于仄声.总的来说还分为去声,入声等等.你可以买写书来做参考,比如《笠翁对韵》,《白香词谱》

灵寿县13554497411: 近体诗有哪些平仄的格式啊 -
勇萧塞来: 近体诗-近体诗平仄规则 http://blog.163.com/wxc-641208/blog/static/68398801200911315050159/

灵寿县13554497411: 什么是平仄韵 -
勇萧塞来:平仄韵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韵律,简单说,在普通话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明白了吧!

灵寿县13554497411: 谁能为我解释一下平仄在诗词中怎么用 -
勇萧塞来: 平仄在诗词中有严格的规定.例如律诗为什么叫“律”,就是因为要求严格.中国古代人发音也是四声,但与现代人的四声有差别.古音分“平、上、去、入”,平就是平声,其它的三声为仄声.至于具体在诗词中怎么用,有现成的格律和词牌...

灵寿县13554497411: 什么是平仄声 -
勇萧塞来: 关于律诗的平仄规则,百度上的介绍很多.下面是别的网友贴上的答案,请参考: 汉语虽有四声,但在近体诗中,并不需要象词、曲那样分辨四声,只要粗分成平仄两声即可.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才不单调....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